最新高一历史期试分析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计划(大全5篇)

时间:2023-10-09 01:51:36 作者:书香墨 最新高一历史期试分析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计划(大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一历史期试分析篇一

第一学期历史学科共七个单元,课程内容较多,依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重视对学生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着眼于对学生成长终身有益的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训练,强调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和历史事实下的事物发展本质的探究。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及环境保护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

期中考试成绩整体优良,优秀率、及格率均有待提高。全年组不及格有66名同学,部分同学考试分数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历史是一门记忆内容较多的课程,而对于要求记忆的内容没有重点强调,课堂上讲的内容学生只是初步理解并没有牢固的记下来。从总体上观察,最近因为学校各班筹办元旦联欢会,学生的情绪都不太稳定,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看一时的心情或喜好来决定是不是认真听课,所以在课堂上表现差异较大,还不具备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性较差。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于新课标要求的自主学习已经逐渐适应了,但是仍有大部分同学不能够主动提出问题或者不能自己解决问题。

根据本学期实际情况,特作计划如下:

1、复习目的要求

通过对《中国历史》(上册)的复习,使学生融入中国近代历史的氛围,掌握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演革,使学生对中国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我们着重培养学生两方面的东西: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另一方面,通过教材的复习,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爱国情操教育,从而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复习重点

八年历史第一册是政治思想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强,图文并茂,趣味性较强。 内容是从鸦片战争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各个历史时期的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发展,共22课。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重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3、复习难点

本册内容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时间跨度不是很大,但是内容多而且杂,各个历史时期课时都偏短,理论知识强,学生不易理解,时间短是复习的又一难点。

4、复习的方法措施

(1)、严要求、严格规范好课堂复习秩序,确保复习效率。

(2)、挑选出精练的复习资料,并配备好答案。

(3)、课堂上把注意力应放在中下层学生身上,检查他们的复习情况。

(4)、课后一定要让未过关的学生补测过关。

(5)、通过模拟训练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复 习的内容。

高一历史期试分析篇二

本次考试目的是检测开学以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下阶段教与学提供有效依据,从而有针对性地根据学情,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与学质量。

1、各班之间的发展还不够平衡,各班的成绩差距较大。

2、对重本生的培养措施和力度还不够。

3、对普本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对其非智力因素挖掘得不够,练习还不够到位,没有形成应有的能力,故这部分学生的成绩还不够理想。

4、老师有时讲得过多、包得过多的教法还需进一步改进。

5、由于学生没能自觉及时做好复习,练习巩固,使学生知识消化不良,课本基础知识不熟悉或理解不透甚至混乱,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适当的识记,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6、学生考试过程中审题作答存在随意性,考试技巧有待提高等问题,导致知识无法得以有效运用,同时还存在书写不工整答题不规范等问题。

1、继续夯实基础,反复练习,狠抓落实。

2、少讲,多练,课前提问,课下抽查。

3、培养学生阅读、概括、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4,考试作业的批改,评讲要及时,应注意审题技巧,答题规范性等问题的指导与训练,对症下药,适当的训练是巩固和理解知识点的必备途径。

5、加强学法指导:指导笔记。

6、对个别学生进行试卷的书写与规范指导

7、认真备课,研究教材,多听课,多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8、加强对重本和普本边缘生的指导

学科前5

组内前7

高一历史期试分析篇三

成绩均分约为50分。试卷难度一般,有一定的区分度,主要侧重于基础题和学案错题的再现与变式。总体学生考试成绩一般,考出了目前的水平,这主要归功于教师在教书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紧扣教材,指导学生落实知识点,学案的使用也比较到位,经过修订学案的质量也有所提高。具体体现在:

1、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

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把知识要点和教师补充的相关知识点落实到教材上,这样使集中注意力,课堂听课效果提高,同时便于以后的积累与复习。

通过课堂提问及时反馈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利用前两分钟,朗读、背诵前一天所学要点内容,上课后提问,发现问题再讲解、强调。

每一单元学完之后,要求学生列出单元知识体系表,前两个单元老师完成,之后由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归纳。

2、注重课堂、自习的教学效率

课堂上要求学生纪录整理,随时提问反馈。自习课明确学习任务,做作业或练习册,比如做练习册时明确到具体某页某题,然后当堂反馈检查。

3、加强解题能力的训练

本学期采取了多做基础题,以题带基础知识的做法。除了导学案和固学案以外,每课一练一评,题量是7―8个选择题,一个很基础的非选择题,做到小步子快反馈。每单元一测一过关,如果发现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知识点,再讲解、强调、错题重做。

4、培养答题技巧和规范答题

教会学生审题:单项选择题教会学生抓材料和问题的关键词,关注肯定项和否定项。非选择题,教会学生提炼材料,找要点结论,注意时间断限。

5、注重史学基本理论和史观教学

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内容及运用;现代化、文明史观等史观。

6、详细的计划

在期中考试前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把主要知识点按复习日期列表,下发到每个学生手中,强化学生背诵。

1、态度问题

在“三科主打、六科主导”的大环境下,学生对历史学科很不重视,从学生写的反思中,可以看出很多学生是抱着“三科考好,六科考良,无所谓”的态度走入历史考场尝试了“裸考”,结果可想而知。

2、不重视基础

学生不愿意,也没时间去落实基础知识,无课前预习,作业不能认真完成。课堂上听过即放过。不能及时在书本上做记录。

1、首先要从态度上重视,每一门课都要紧跟老师,都不能掉以轻心;

2、注重课前预习,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3、注重落实基础,紧抓教材,课堂随着老师在书本上做圈划,重点内容及时做笔记。

4、学案认真完成,不会做的题及时找老师和同学解决。

高一历史期试分析篇四

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妨让我们认真地完成总结吧。那么总结要注意有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历史期中考试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成绩均分约为50分。试卷难度一般,有一定的'区分度,主要侧重于基础题和学案错题的再现与变式。总体学生考试成绩一般,考出了目前的水平,这主要归功于教师在教书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紧扣教材,指导学生落实知识点,学案的使用也比较到位,经过修订学案的质量也有所提高。具体体现在:

1.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

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把知识要点和教师补充的相关知识点落实到教材上,这样使集中注意力,课堂听课效果提高,同时便于以后的积累与复习。

通过课堂提问及时反馈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利用前两分钟,朗读、背诵前一天所学要点内容,上课后提问,发现问题再讲解、强调。

每一单元学完之后,要求学生列出单元知识体系表,前两个单元老师完成,之后由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归纳。

2.注重课堂、自习的教学效率

课堂上要求学生纪录整理,随时提问反馈。自习课明确学习任务,做作业或练习册,比如做练习册时明确到具体某页某题,然后当堂反馈检查。

3.加强解题能力的训练

本学期采取了多做基础题,以题带基础知识的做法。除了导学案和固学案以外,每课一练一评,题量是7—8个选择题,一个很基础的非选择题,做到小步子快反馈。每单元一测一过关,如果发现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知识点,再讲解、强调、错题重做。

4.培养答题技巧和规范答题

教会学生审题:单项选择题教会学生抓材料和问题的关键词,关注肯定项和否定项。非选择题,教会学生提炼材料,找要点结论,注意时间断限。

5.注重史学基本理论和史观教学

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内容及运用;现代化、文明史观等史观。

6.详细的计划

在期中考试前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把主要知识点按复习日期列表,下发到每个学生手中,强化学生背诵。

1.态度问题

在“三科主打、六科主导”的大环境下,学生对历史学科很不重视,从学生写的反思中,可以看出很多学生是抱着“三科考好,六科考良,无所谓”的态度走入历史考场尝试了“裸考”,结果可想而知。

2.不重视基础

学生不愿意,也没时间去落实基础知识,无课前预习,作业不能认真完成。课堂上听过即放过。不能及时在书本上做记录。

1.首先要从态度上重视,每一门课都要紧跟老师,都不能掉以轻心;

2.注重课前预习,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3.注重落实基础,紧抓教材,课堂随着老师在书本上做圈划,重点内容及时做笔记。

4.学案认真完成,不会做的题及时找老师和同学解决。

高一历史期试分析篇五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南宋时期。

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表现:

1)水稻跃居全国粮食作物首位;

2)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3)经济作物的种植很普遍;

4)桑蚕业的中心也由北方移到南方;

5)官府在杭州、苏州、成都等地都设有官办的丝织作坊,江浙一带出现了“机户”;

6)南宋末年,海南岛已发展出较为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7)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海上丝绸之路:

1)背景:由于西夏的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中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

2)三大外贸港:广州、泉州、明州。

3)表现: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贸易的“番市”。

4)大宗贸易商品:香料、丝织品和瓷器。

5)路线:以中国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

6)影响:不仅是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