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的量教学课件(通用8篇)

时间:2023-10-15 06:19:51 作者:梦幻泡 变化的量教学课件(通用8篇)

答谢词是一种文化传统,写一封答谢词可以让我们了解和传承这一美德,同时也可以让他人感受到我们的真挚情感。写答谢词时可以预先准备一份草稿,然后通过修改和完善来使其更加贴近实际情况并表达我们的真实感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找到的一些优秀答谢词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变化的量教学课件篇一

学习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地整理和应用。通过调查、访问、认识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积极地为家乡献计出力。

学生从身边的人、事物出发,用多种感官观察、调查、访问、体验、感悟家乡的发展,获得对家乡变化的真切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社会发展、变化之快,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教具:课件

活动一、创设情境,渲染情感

教师:你们的家乡是哪里啊(学生汇报)

教师:我们来自祖国的各个角落,那是我们的家乡,你知道我们现在生活的城市叫什么吗?(邯郸)现在我们在邯郸生活,在邯郸成长,邯郸也是我们的家乡。配乐诗朗诵(播放邯郸美景图片)

一座城市的名字叫响三千年,

历经风雨沧桑从未改变。

女娲造人补天磁山文化源泉,

多少美妙的成语典故万代流传。

啊!邯郸,神奇的邯郸,

你是华夏神州文明的摇篮。

啊!邯郸,美丽的邯郸,

我们永远把你深情地爱恋。

一座城市的故事讲述三千年,

开拓跨越的步伐从不改变。

冀南粮仓棉海河北钢城煤都,

多少壮丽的宏伟诗篇写满人间。

啊!邯郸,腾飞的邯郸,

你是幸福和谐可爱的家园。

啊!邯郸,迷人的邯郸,

我们永远为你真情地奉献

这就是我们神奇、美丽、迷人的家乡,这就是我们人杰地灵的家乡,她之所人美丽迷人是因为她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成就了今日的邯郸。

活动二、交流互动,感受家乡

1、衣

同学们,随着服装的变革,婚纱,空姐等服装也逐渐时尚起来,同学们请看(录像)

教师总结:短短30年,中国人对服装的审美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型。“只要我喜欢,没有什么不可以”的着装心态已成为当今中国人着装的中心意识。并且一衣多季已经是个过去时了,现在是一季多衣的时代。

2饮食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不管什么年代,人们的生活中都少不了饭桌。改革开放30年来,最让老百姓感觉真切的也就是菜篮子、米袋子的变化。(学生汇报)

出示幻灯(汉堡包)同学们 这是什么?同学们可能会喊出来

调查学生的早餐。相机补充健康饮食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百姓的饭桌子逐渐从追求精细粮食,到粗细搭配,健康饮食已成为现在人们消费的新时尚。

3、住

学生观察一组图片,(复兴区有名小区和家庭装修)

让学生自己说说自己家的变化。

4、行

如果说公路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缩影的话,在我们邯郸市有一条街号称“邯郸的长安街”,你知道吗?学生汇报搜集到的关于人民路的资料。

出示公路线路图

同学们请在图上找一找,有哪条公路经过我们邯郸(学生汇报)

并完成如下表格,

名称

修建时间

起点

终点

青兰高速公路

京珠高速公路

京广铁路

邯长铁路

邯济铁路

学生在介绍青兰高速公路时,教师补充,青兰告诉公路是邯郸作为业主的第一条告诉公路,青兰公路是四声临界区经济中心的一条黄金通道,对邯郸外引内联,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出示邯郸飞机场。标志着邯郸空港和交通枢纽建设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崭新阶段。

教师补充来源于河北日报对邯郸综合实力变化的评价。

活动三、情感升华,赞美家乡

1、邯郸从一个落后的小城市发展成拥有800万人口的现代都市,除了家乡人的勤劳质朴以外,还和党的政策密切相关,不仅仅是邯郸,全国各地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请同学们先跟随老师的录像去看看,去见证历史发展的那一刻。

改革开放刮遍了神州大地,中国到处都在变化,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变化,让我们一起跟随这段录像去见证中国的发展(播放录像)

(学生赞美家乡)。

多么辽阔 多么壮丽

这就是中国大地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这就是中国大地

五谷丰盈 瓜果甜蜜

牛羊肥壮 百姓乐业安居

啊 中国大地 中国大地

美丽富饶的土地

江河清澈 山峦翠绿

这就是中国大地

时时刻刻发生着奇迹

这就是中国大地

黄河长江荡漾着千古神奇

这就是中国大地

城乡巨变 山河秀丽

百业兴旺 人民欢天喜地

啊 中国大地 中国大地

美丽富饶的土地

总结:邯郸在变,祖国在变,过去三十年在变,未来三十年还会在变,相信祖国的未来在你们的手中会变的更加美好。

板书设计:

日新月异的变化

过去 贫穷落后

现在幸福美好

将来繁荣发展

变化的量教学课件篇二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能应用规律正确口算一个数乘10、100、1000……的积。

2、在探索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3、结合探索规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一些社会常识和自然常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学重点:

自主探索,并归纳出小数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难点:

应用规律正确计算一个小数乘10、100、1000,特别是其中小数点移动时须补“0”。

课程实施:

一、情景引入

1、谈话:最近老师作了几项物品单价的调查

小黑板出示

品名一枝圆珠笔一块橡皮一辆玩具小汽车一台电风扇

单价2.50元0.25元25.00元250.00元

2、你能将这些小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吗?

3、引导比较

这四个小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板书:数字相同,小数点位置不同

4、揭示课题:

小数点位置移动了,就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1、出示例2

(1)用计算器计算,并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

2、汇报计算结果,并板书

5.04×10=50.4

5.04×100=504

5.04×1000=5040

问:5.04乘以10、100、1000后,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怎样?

引导比较:5.04×10以后小数点位……

问:5.04是一个两位小数,将5.04×1000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三位,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是什么?(移动小数时数位不够用“0”补足)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4、引导小结,并适当评价。

把一个小数乘以10、100、1000……后,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小黑板出示规律

三、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教学例3

(1)出示例3,并说说你能从表格中知道些什么?

(2)问:你能告诉大家:每千克黄豆中蛋白质含是多少克吗?

你能把0.351千克改写成克作单位的数吗?

(给你们一分钟时间,一分钟后,请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巡视

(3)组织交流指名回答适当评价

2、完成试一试

(1)读题

(2)填空

(3)交流

3、完成练一练

指名口答:

问:36乘10、100、1000时你是怎样想的?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练习十二第4、5题

2、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

(2)引导审题,相机板书

先理解题意,再问:地球上重10千克物体在月球有多重,认为什么怎样算?为什么?

板书:地球月球

1千克0.16千克

10千克?千克

100千克?千克

1000千克?千克

(3)学生独立完成后两个问题

3、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1)引导审题,板书引领

先理解题意,相机板书,再问:1000

平方米释放多少千克氧?吸收多少千克二氧化碳?

1平方米0.1千克0.073千克

1000平方米?千克?千克

(3)学生口算结果,并说说小数点怎样移动?

4、拓展延伸

10千克甘蔗可榨糖4.2千克,照这样计算,1000千克甘蔗可以榨糖多少千克?

五、全课总结

六、作业布置

教后反思:

一、实现两个转变,促进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整节课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实现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途中,采取多维互动,合作交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得到启迪。实现了对知识的自我构建,让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促进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二、多维互动,实现学生认知的自主构建。

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合作交流。学生之间本来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其实也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因为学生的思维彼此之间就是最低的发展区。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发现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再通过学生自己举例观察点位置的变化情况,从而引导学生比较、合作、交流。在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时,请他们选择各自的方法把0.351千克改写成用克作单位的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让独立思考的同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交流、全班交流,让极大部分学生能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从而实现学生认知的自主构建。

三、激励评价是推动有效学习的动力。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学生探究精神的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激励评价的同时,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这种评价既是一种数学化的过程,也是推动有效学习的动力。

变化的量教学课件篇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了解我国城市至人均居住面积变化情况。

2、在了解的基础上,通过调查、计算、填表、和画图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自己及同班同学家庭19至20人均住宅面积的变化情况。

3、感受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教学重点:学生收集数据、汇总数据、分析数据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学生收集数据、汇总数据、分析数据能力的培养。

设计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课前的收集数据到课堂上的计算汇总数据、分析数据以及填表画图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感受使用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20

1、课前布置学生各自了解自己家庭在1998年、

年和2006年底的住宅建筑总面积和当时的人口数,并把了解到的数据记录下来,完成下表。

2、解释“建筑面积”的含义

所谓建筑面积通常是指房产证上登记的面积。回家咨询家长

收集数据

完成表格

二、指导计算

分析数据。1、指导学生观察统计图,

介绍:“人均居住面积”是指平均每人拥有的卧室面积

2、让学生自行列式解答问题1,指名说说具体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小组里说说对问题(2)的理解,再全班交流。

相机提问:(1)19的人均居住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是不是可以肯定参与统计的669个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都已经达到小康目标?

小结:由于这里的“9.78平方米”是年全国669个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正常情况下有的城市会大于这个数,有些城市会小于这个数也就是不能肯定所有城市都达到小康的目标。也就是平均数不能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情况。

观察教材提供的统计图,独立解答第一题。

学生回答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

集体补充小结

三、汇总数据

制作图表

1、指名介绍一下现在家庭生活变化情况。

2、汇报自己的家庭住宅建筑面积的变化情况

3、提问:要完成全班同学家庭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变化情况统计表和统计图需要知道哪些数据。

讨论交流:怎样快速准确地把全班同学调查的数汇总起来。

小结优化方法:可以先分小组用计算器算出本小组同学家庭住宅建筑面积的和与人口数的和,再把各小组住宅建筑面积的和与人口数的和分别相加,从而算出全班同学家庭住宅建筑面积的总和与人口数的总和。

4、指导小组合作分工,完成本小组的数据汇总。

5、组织各小组汇报本组数据,进行全班汇总

6、根据全班汇总出的数据,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

7、总结交流。

学生回答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

集体讨论

集体总结

小组进行数据汇总

分组汇报全班汇总。

学生独立完成119页的统计图。

四、自主总结

交流体会

1、组织交流,鼓励从不同角度说说自己的收获体会。

2、指导阅读“你知道吗”?交流体会。学生交流

自主阅读

交流体会

变化的量教学课件篇四

对策:

以生活情节激趣,以自主探索为主要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发探索动机。

[使学生感受到小数点的重要性,不能忽视]

2、用1个9、3个0和小数点组成不同的大于1的小数,并从小到大排列。(请先写在自己本子上。谁来说一说。)

3、请仔细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通过写数,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小数的大小会发生变化]

4、(揭示课题):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二、自主探究,体验成功的喜悦。

1、出示例2:5.04乘10、100、1000各是多少?

(1)请同学们先列式再用计算器计算上述各题。(在本子上完成)

(2)指名说说计算结果,并板书:

(4)验证、归纳规律。

三、应用规律,加深认识。“练一练”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补充习题、第2题。

2、指导完成练习十一第6、7题。

四、全课小结。

变化的量教学课件篇五

“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一规律既是小数乘法算理的理论依据,又是名数改写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地位显著。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过程要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并结合概念教学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1、灵活运用教材,加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我没有运用教材的例题,而是利用多利用三张卡片0、5、1,让学生组合成不同的三位数,然后在105的不同位置点小数点,最后让学生观察数据1。05、10。5、105中小数点的变化和数的大小变化,初步直观感知小数点向右移动会使小数变大,为下面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2、扶放有度,巧妙平衡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活动的一切,要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展开。因此本课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验证猜想的初步方案由学生提出,名数改写练习放手学生尝试解决……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而验证猜想由教师适度“导引”,填表口算环节精细处理小数点位移方法,既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又帮助学生迅速形成口算技能,体现了教师的有效引导。

3、体现规律形成的过程性。

变化的量教学课件篇六

前两天学习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知识比较抽象,所以发现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有难度。对小数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学生很容易把小数点点错位置,导致出错。本课的重难点是小数点移动的方法及当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的处理,所以要把较为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在课一开始通过孙悟空金箍棒的长短变化导入,吸引学生兴趣探讨下去。借助课件演示,使学生很清楚看到小数点的移动的过程,从而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然后让学生观察小数点的变化和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联系,学生马上可以说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金箍棒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数、移、归纳,理解与掌握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及方法。在这里,强调小数点移动后要去掉整数部分前面多余的0,以及结果是整数时,小数点省略不写。在这基础山,利用知识的迁移过渡到一个小数除以10时,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理解“整数部分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0来表示”的问题。

总之,通过具体的演示,学生已理解并基本掌握了知识。但是做题过程还不够熟练,很同意出错,所以还需加强练习,强化学习效果。

变化的量教学课件篇七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l08页.练习二十二的第9一14题。

教学目的: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会较为熟练地应用这一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为学习小数和复名数,小数乘、除法做好准备。

教具准备:投影片或小黑板若干块。

教学过程():

―、复习

变化的量教学课件篇八

第六课时比例尺的应用总第28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在自我探索过程中,总结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题能力。

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能从确定位置的角度诠释新知识。

发展合作意识,锻炼实践能力,培养收集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

通过阅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进行爱国教育。

教学重点:用比例尺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分清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预习检测纸当堂达标纸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2、检查预习检测练习的完成情况。

(1)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倍,这幅设计图的比例尺是。

(2)在一幅线段比例尺是04590135千米

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之间距离是6厘米,实际距离是()千米;如果甲、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90千米,那么图上画()厘米。

你有哪些不同的方法解决这样的问题?

同桌交流。全班探讨。

小结: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或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可以从比例尺的意义上来求所提问题,也可以列比例式来解答。

你认为在列比例式的时候,哪一点特别要注意?

提醒学生特别要注意写比的时候,单位要统一。

了解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合作探究

在确定位置的题型中解决问题。

(1)、小组合作交流,首先要注意什么?(方向)其次确定方法时要找准

数量关系式。

(2)、如果是要在图中确定位置,必须做到哪些方面?

引导学生总结出:既要有严谨的态度,又要有细心的好习惯。

关于第五题。

根据课前了解的情况,小组合作完成第五题。

讨论解题的思路。

集体交流。首先,根据家到学校的距离,以及书上作图范围的大小,确定比例尺。其次,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计算出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最后,认真作图,必须减小误差。

小结。

当堂达标

1、甲、乙两地相距320千米,画在比例尺是1:000的地图上,应画多少厘米?

四、全课总结。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