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教案(优质16篇)

时间:2023-12-28 10:28:55 作者:文锋

高二教案的实施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能力进行个性化教学。高二教案范文强调了教师的教学创新和实践能力,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二地理选修教案

本节内容属于初中的地理知识,本节课属于复习课,教材中的内容因为属于初中的地理知识,在初中阶段只是识记简单的内容,但是面对高考,区域地理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表面知识的识记,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重在引导学生得出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以便于更好的学习之后的区域地理知识。本节课主要包括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的分析,由于时间的关系,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对于自然特征的因果分析,让学生梳理清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日本是第一个分区地理东亚的重要国家,地位非常重要,无论是相关的内容还是学习的方法都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四个核心素养:人地关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区域地理的复习要重在体现这些素养的培养,通过对于日本这个区域的认知,问题设计层次深入,帮助学生梳理关系时对学生进行综合思维的培养,通过讨论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由于与初中地理学习相隔的时间过长,再有文科普班的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高低有别,对于相关知识的分析需要有侧重,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别,问题设计多元,层次多样。

1、能够掌握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能运用核心特征分析区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能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日本的气候特点和成因。

3.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对日本自然特征学习,分析日本资源状况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提高资源保护意识。

1、 重点:日本位置特征的分析、描述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

2、难点: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及其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先引导学生分析出掌握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

在哪里:位置(经纬度、海陆、半球、相对位置等)

有什么:自然特征—气候、地形、河流、植被、资源等

人文特征—农业、工业、人口、交通、城市等

为什么:解释上述特点的形成和分布原因

如何做: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1、 读图明确日本的位置和范围

高二区域地理-日本(一)教学设计 高二区域地理-日本(一)教学设计

可以结合图总结位置特征,需要对学生强调海陆位置特征的描述方法,重在描述——岛国。

高二地理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gis的基本构成。

2、了解gis的基本功能,理解gis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3、会使用常见的gis产品,能使用电子地图查询所需信息。

重点与难点:

gis基本原理;了解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导入:探索活动:问题:gis是如何做到预防犯罪的?(学生答)其操作过程是什么?

问题:gis具有哪些功能?空间分析(犯罪的空间分布),模式分析(犯罪案件与其它因素的相关性),趋势分析(分析哪些地方可能发生案件),决策应用(分配警力)。

一、gis。

1、概念:依靠计算机实现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的系统。

2、功能:

制作电子地图数据采集。

空间查询数据分析。

空间分析决策应用。

模拟空间规律和发展趋势。

3、工作流程:如p96图。

4、构成:硬件软件数据人员(其中软件是核心)。

gis与其它系统的区别。

gis有别于dbm。gis具有以某种方式对空间数据进行解释和判断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数据管理,这gis是能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的dbms,gis必须包含dbms。

gis有别于mi。gis要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库共同管理、分析和应用。mis则只有属性数据库的管理。

gis有别于地图数据库。地图数据库仅仅是将数字地图有组织地存放起来,不注重分析和查询,不可能去综合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深层次的空间分析和提供辅助决策的信息,它只是gis的一个数据源。

gis有别于cad系统。二者虽然都有参考系统,都能描述图形,但cad系统只处理规则的几何图形,属性库功能弱,更缺乏分析和判断能力。

gis:突出空间数据,反映的信息为地理信息。

二、gis应用:(可以解决的四类基本问题)。

1、与分布、位置有关的基本问题。

显示了gis对信息空间表达的功能,它实际是回答了以下两个问题:

(1)对象(地物)在哪里?

(2)哪些地方符合特定的条件?

2、趋势分析:

传统地图:某个时间的空间特征与属性特征。

gis:可以表示空间特征与属性特征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因此:可以分析该地物的发展趋势,即回答:从何时起发生了哪些变化?

3、模式问题:

对象的分布存在何种空间模式?即揭示各种地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gis由许多图层组成,每图层都表示不同的地理因素,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的融合表示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三层数据:交通、人口密度、商业网点分布。

通过图层的融合可以看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用途:决策商业网点的布局。

4、模拟问题:利用数据及已掌握的规律建立模型,就可以模拟某个地方如具备某种条件时将出现的结果。

即回答:如果……将如何?

高程与被淹没地区的关系温室效应与海平面上涨的关系。

三、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功能的应用:

电子地图空间查询空间分析空间模拟趋势分析决策应用。

1、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电子地图、查询。

2、规划:决策应用。

3、道路交通管理:查询——决策应用。

4、抗震防灾:分析模拟。

5、环境管理:分析、决策。

年高二地理教案

2、了解亚、欧两洲的主要国家及民族,学会分析亚欧两洲的人口分布特点及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及主要的河流、湖泊的分布。

难度:亚欧两洲复杂多样的气候特征和原因,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具准备]。

亚洲地形图、亚欧两洲气候类型分布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启发法、读图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洲名的由来。

1、学生结合预习,讲述亚洲、欧洲洲名的由来。

(过渡)分析一个大洲,首先从分析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入手。

3、分析讲述:地理位置包括其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5、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2)亚洲的地理位置。

6、学生讨论完成p3活动题,讨论回答欧洲的地理位置特征,而后结合挂图强化。

6、提问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怎样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

[作业布置]。

见基础训练。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学生上台,结合挂图说出亚欧两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二、亚、欧两洲的地形。

(1)亚洲的地形特征。

1、结合p5活动向学生介绍分析地形特征的方法。

2、师生共同阅读“亚洲地形图”,从四方面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

c引导学生计算青藏高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珠穆朗玛峰与死海的高度差,得出结论:地势高低悬殊,地面起伏大)。

e引导学生找到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弧形岛屿,并设问:为什么亚欧大陆东部会形成如此多的岛屿和群岛呢?(联系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说明)。

3、通过刚才的分析,由学生小结亚洲地形的特征,教师指导学生在书本上找重点。

4、教师板书小结欧洲的地形特征:。

(1)平均海拔最低,仅340米。

(2)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3)中部低平。

(4)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测。

5、学生完成p6表格。

[作业布置]。

见填充图册。

第三课时。

(复习提问)。

1、分析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2、欧洲的地形有何特征?亚洲的地形有何特征?

三、亚洲的气候。

(一)气候负责多样。

1、学生观察“亚洲地形图”,数一数亚洲有哪些气候类型?并设问:世界13种气候类型中,只有哪种气候类型在亚洲没有?由此说明了亚洲气候具有怎样的基本特点?(复杂多样)。

设问: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呢?(学生阅读p7-8文字,思考说明)。

(6)设问:为什么亚洲的气温差别会这样大呢?(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跨纬度广)。

(8)讨论:为什么亚洲的降水差异会那么大?(主要受海陆位置、地形因素的影响,距海越远,降水越少)。

(二)大陆性强。

(过渡)亚洲的气候不但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而且季风气候显著。

(三)季风气候显著。

1、讲述季风的含义:指随季节变化而风向相反的风。

(过渡)亚洲的季风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呢?

1、结合板图讲述风的形成过程及与气压、气温的关系。

2、板画亚洲简图,理解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成因。

3、学生朗读p8阅读,进一步深化对亚洲季风的形成过程的认识,教师结合小黑板表格小结:。

发源地风向性质对气候的影响。

冬季风蒙古、西伯利亚偏北寒冷干燥气温低,降水少。

夏季风太平洋、印度洋偏南湿热多雨带来大量降水。

4、设问:亚洲之所以会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和亚洲的什么地理位置分不开呢?

(小结)我们通过对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要素的影响,分析了亚洲气候的三个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强,季风气候显著。

四、欧洲的气候特征。

(过渡)为什么欧洲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呢?

3、学生讨论完成p9活动4,教师结合欧洲地图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因素说明。

5、指导学生结合p9活动5、6题分析判断各自的气候特征。

6、小结欧洲气候的第三大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典型。

7、学生讨论完成p9活动2、3题,进一步理解亚欧两洲的气候特征。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板书设计]。

四、亚洲的气候特征。

1、气候复杂多样。

(1)气候类型复杂。

(2)各地气温差别显著。

(3)干湿差异显著。

2、大陆性特征显著。

3、季风气候显著。

五、欧洲的气候特征。

1、以温带气候为主。

2、海洋性特征显著。

3、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典型。

第四课时。

(复习提问)亚洲的地势有什么特征?

(过渡)亚洲广阔的地域和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势特征,使亚洲形成了众多的大河。

五、大河众多的亚洲。

(过渡)河流的特征除受地势的影响外,还受流经地区的气候影响。

3、设问:分布在亚洲内陆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是哪两种?从这两种气候来看,降水有什么共同点?这说明亚洲内陆的河流水量大小如何?总结得出亚洲河流的第二个特征:内流区面积广大。

4、讲述内流区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在亚洲图上找出内流河锡尔河、阿姆河的位置。

(过渡)亚洲除了有众多的大河外,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湖泊。

5、师生共同完成p10活动3题。

6、指导学生学习p11活动,弄清河流特征与地势、气候的关系,学生从欧洲地形和气候入手,讨论欧洲河流的特征。

8、学生阅读地图,完成活动第二题。

六欧洲的河流特征。

(1)河流多,水量丰富(因降水丰富)。

(2)水流平缓,航运价值高(因地形平坦,冬季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

(3)河流短小(因为欧洲面积狭小,多岛屿半岛)。

七、亚洲、欧洲的人口和国家。

1、复习提问:世界上面积居于前十位的国家里面,有哪些国家位于亚洲?引入2人口概况的学习。

4、引导学生在图1-15上找出亚、欧两洲的主要国家的位置。

5、学生自学p14阅读材料,了解亚、欧的民族和亚、欧政治地图的变化。

[小结]。

分析一个大洲,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特征、人口、国家和民族)。

[作业布置]。

见基训、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亚洲和欧洲。

一、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北半球、东半球;大部分位于北温度,小部分在热带、寒带。

2、海陆位置:北邻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邻印度洋、西接欧洲、西南临非洲,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二、欧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北半球、东半球;大部分位于北温度,小部分在寒带。

2、海陆位置:亚欧大陆西部、北临北冰洋、西邻大西洋、南邻地中海,东接亚洲。

三、亚、欧两洲的地形。

亚洲欧洲。

平均海拔高度950米、除南极洲外海拔最高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相对高度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地表较平坦,起伏较小。

主要地形类型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四、亚洲的气候特征。

1、气候复杂多样。

(1)气候类型复杂。

(2)各地气温差别显著。

(3)干湿差异显著。

2、大陆性特征显著。

3、季风气候显著。

五、欧洲的气候特征。

1、以温带气候为主。

2、海洋性特征显著。

3、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典型。

六、大河众多的亚洲。

1、主要大河。

2、河流特征:。

(1)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呈放射状奔流入海。

(2)内流区面积广大。

七、欧洲的河流特征。

(1)河流多,水量丰富(因降水丰富)。

(2)水流平缓,航运价值高(因地形平坦,冬季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

(3)河流短小(因为欧洲多岛屿、半岛)。

八、亚、欧两洲的人口和国家。

高二地理教案范文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3、学生能举例说明和解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特殊性。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

地球上为什么有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教学难点】。

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

[导学、自主探讨、讨论交流]。

先根据同学们过去的观察体验,交流对天体和宇宙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天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p2图1、1,除认识到要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天体外,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组成,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探究指导]。

(引导启发)认识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助于全面认识地球上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并找出这些现象形成的客观的、正确的原因。搞清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和描述地球所处的位置。

(方法步骤)。

1、利用天体系统层次图找出地球的位置;。

3、用文字(或语言)描述不同宇宙空间尺度中地球所处的位置。描述层次要清晰。如:可按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的空间尺度顺序描述。也可用自己擅长的其他方式表达。

[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学习,并将自己的见解和设计的图表整理出来。

[交流点评]。

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中国地理高二教案

1.使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湖、主要农产品以及南方人民的生活情况。

2.使学生掌握本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与农林果产的关系、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的目的和效益、沿海和内地两大工业地带、主要矿产和能源基地。

3.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通过填表,培养学生进行区域特征比较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本区山青水碧、物产富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结合红壤改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教育;结合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使学生受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的教育;结合两首诗词,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1.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3.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

4.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

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讲授法,谈话法。

录像:鱼米之乡,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长江1998年洪灾;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南方地区矿产、城市和铁路分布图与南方地区主要水电站和核电站的分布图(复合片),红壤,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略图,上海市略图;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第一课时。

[展示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

[复习提问]请一同学在投影片上指图说出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再请其他几个同学分别说说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产品、主要能源基地和工业中心等。

[指图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个地区——南方地区。

[板书]第二节南方地区。

一、基本概况。

1.位置和范围。

2.人口和民族。

[出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读图]请同学上讲台指图说明南方地区的范围,在地图上找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长江、珠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

[指图总结]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临东海,南濒南海。它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

[提问]请说出南方地区有哪些民族?

[讲述]南方地区民族众多,以汉族为主。有3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人数较多的为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板书]二、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录像]鱼米之乡。

[提问]南方地区为什么成为“鱼米之乡”?

[展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指图回答]南方地区河湖众多,盛产淡水鱼等水产品,所以成为“鱼乡”;该地区位于秦岭一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属湿润的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适于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便成为“米乡”。因此,南方地区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提问]本区除水稻外,还有哪些农作物?一年几熟?

[讲述]本区热量充足,一年可两熟至三熟。除水稻外,小麦、油菜、棉花、甘薯的产量也很大。

[板书]1.温暖湿润的气候。

2.河湖众多,淡水鱼产丰富。

3.农作物以水稻、油菜等为主。

[提问]南方地区有哪些经济作物?有哪些经济林木和水果?

[录像]亚热带、热带的经济作物和林果。

看完录像后,同学回答,教师板书/article/总结。

[板书]三、亚热带、热带的经济作物和林果。

1.经济作物:甘蔗、天然橡胶等。

2.水果: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椰子等。

3.经济林木:茶、油茶、油桐、漆、竹、杉、樟等。

[提问]在这些丰富的经济作物和林果基础上,可发展什么工业?(制糖、制茶、丝绸、食品、建筑材料等工业)。

[板书]四、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展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指图讲解]紫色盆地指四川盆地。它位于四川省东部。盆地四周被山岭和高原环绕,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只有西部的`成都平原地势较为平坦,有“天府之国”之称。

[提问](1)四川盆地为什么被称为“紫色盆地”?(2)四川盆地为什么物产富饶?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教师总结。

[总结]四川盆地温暖多雨,周围山地的细沙和泥土被流水冲积到盆地底部,它们所含的铁、铝等矿物经过氧化,变成紫红色,久而久之,形成了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所以四川盆地又被称为“紫色盆地”。

紫红色的岩石经风化而成的土壤,称为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比较肥沃。所以四川盆地物产富饶,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菜、甘蔗、柑橘的重要产区。

[板书]1.紫色盆地。

(1)紫色盆地的形成。

(2)肥沃的紫色土。

[展示投影片]红壤。

[讲述]这是红壤,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

[板书]2.红壤丘陵。

[提问]红壤有什么特性?如何进行改良和利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总结]红壤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发育而成的,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需要改良。改良的途径有:增施有机肥,补充熟石灰等。

这种酸性土壤中适宜生长茶树、油茶、杉木、马尾松等。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在红壤丘陵区发展了这些经济林木,并用以保持水土。

[板书](1)红壤的性质和改良(2)红壤的利用。

[讲述]南方地区除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南方丘陵的红壤外,在平原地区,由于长期种植水稻,发育成为含有机质丰富、肥沃的水稻土,多呈青灰色。

[板书]3.平原地区肥沃的水稻土。

[板书]五、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录像]长江1998年洪灾。

[提问]结合所看录像,回答:为什么要在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完善。

[讲述]长江每年的输沙量虽然只有黄河的1/3,但长期以来,由于滥伐森林,陡坡开荒,使长江中上游地区植被大量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湖泊严重淤积,夏季常受洪水威胁。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就是一次惨重的教训。为避免长江变成“第二条黄河”,防止长江中上游水土继续流失,减少洪涝灾害,改善生态环境,营造防护林已势在必行。

[板书]1.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目的。

[展示投影片]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略图。

[提问]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包括哪些省?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图总结。

[总结]长江中、下游的分界是江西的湖口。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范围指湖口以上的青海、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陕西、重庆、湖北、湖南、江西等10省市145个重点县,预计30年内造林3亿亩,为保护长江建设起一道宏伟的绿色屏障。

[提问]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有何效益?

[看书]阅读课本第66页“读一读”。

[回答]到20xx年第一期工程结束时,长江中上游森林覆盖率将由20%提高到40%左右,每年土壤侵蚀量可以减少40%以上。各种林木产品的经济收入,每年可新增加约50亿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板书]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范围和效益。

高二地理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湖、主要农产品以及南方人民的生活情况。

2.使学生掌握本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与农林果产的关系、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的目的和效益、沿海和内地两大工业地带、主要矿产和能源基地。

3.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通过填表,培养学生进行区域特征比较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本区山青水碧、物产富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结合红壤改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教育;结合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使学生受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的教育;结合两首诗词,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 1.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3.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

4.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录像:鱼米之乡,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长江1998年洪灾;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南方地区矿产、城市和铁路分布图与南方地区主要水电站和核电站的分布图(复合片),红壤,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略图,上海市略图;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展示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

【复习提问】请一同学在投影片上指图说出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再请其他几个同学分别说说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产品、主要能源基地和工业中心等。

【指图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个地区——南方地区。

【板书】第二节南方地区。

一、基本概况。

1.位置和范围。

2.人口和民族。

【出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读图】请同学上讲台指图说明南方地区的范围,在地图上找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长江、珠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

【指图/article/总结】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临东海,南濒南海。它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

【提问】请说出南方地区有哪些民族?

【讲述】南方地区民族众多,以汉族为主。有3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人数较多的为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板书】二、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录像】鱼米之乡。

【提问】南方地区为什么成为“鱼米之乡”?

【展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指图回答】南方地区河湖众多,盛产淡水鱼等水产品,所以成为“鱼乡”;该地区位于秦岭一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属湿润的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适于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便成为“米乡”。因此,南方地区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提问】本区除水稻外,还有哪些农作物?一年几熟?

【讲述】本区热量充足,一年可两熟至三熟。除水稻外,小麦、油菜、棉花、甘薯的产量也很大。

【板书】1.温暖湿润的气候。

2.河湖众多,淡水鱼产丰富。

3.农作物以水稻、油菜等为主。

【提问】南方地区有哪些经济作物?有哪些经济林木和水果?

【录像】亚热带、热带的经济作物和林果。

看完录像后,同学回答,教师板书/article/总结。

【板书】三、亚热带、热带的经济作物和林果。

1.经济作物:甘蔗、天然橡胶等。

2.水果: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椰子等。

3.经济林木:茶、油茶、油桐、漆、竹、杉、樟等。

【提问】在这些丰富的经济作物和林果基础上,可发展什么工业?(制糖、制茶、丝绸、食品、建筑材料等工业)。

【板书】四、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展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指图讲解】紫色盆地指四川盆地。它位于四川省东部。盆地四周被山岭和高原环绕,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只有西部的成都平原地势较为平坦,有“天府之国”之称。

【提问】(1)四川盆地为什么被称为“紫色盆地”?

(2)四川盆地为什么物产富饶?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教师/article/总结。

【/article/总结】四川盆地温暖多雨,周围山地的细沙和泥土被流水冲积到盆地底部,它们所含的铁、铝等矿物经过氧化,变成紫红色,久而久之,形成了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所以四川盆地又被称为“紫色盆地”。

紫红色的岩石经风化而成的土壤,称为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比较肥沃。所以四川盆地物产富饶,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菜、甘蔗、柑橘的`重要产区。

【板书】1.紫色盆地。

(1)紫色盆地的形成。

(2)肥沃的紫色土。

【展示投影片】红壤。

【讲述】这是红壤,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

【板书】2.红壤丘陵。

【提问】红壤有什么特性?如何进行改良和利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article/总结。

【/article/总结】红壤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发育而成的,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需要改良。改良的途径有:增施有机肥,补充熟石灰等。

这种酸性土壤中适宜生长茶树、油茶、杉木、马尾松等。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在红壤丘陵区发展了这些经济林木,并用以保持水土。

【板书】(1)红壤的性质和改良。

(2)红壤的利用。

【讲述】南方地区除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南方丘陵的红壤外,在平原地区,由于长期种植水稻,发育成为含有机质丰富、肥沃的水稻土,多呈青灰色。

【板书】3.平原地区肥沃的水稻土。

【板书】五、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录像】长江1998年洪灾。

【提问】结合所看录像,回答:为什么要在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完善。

【讲述】长江每年的输沙量虽然只有黄河的1/3,但长期以来,由于滥伐森林,陡坡开荒,使长江中上游地区植被大量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湖泊严重淤积,夏季常受洪水威胁。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就是一次惨重的教训。为避免长江变成“第二条黄河”,防止长江中上游水土继续流失,减少洪涝灾害,改善生态环境,营造防护林已势在必行。

【板书】1.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目的。

【展示投影片】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略图。

【提问】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包括哪些省?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图/article/总结。

【/article/总结】长江中、下游的分界是江西的湖口。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范围指湖口以上的青海、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陕西、重庆、湖北、湖南、江西等10省市145个重点县,预计30年内造林3亿亩,为保护长江建设起一道宏伟的绿色屏障。

【提问】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有何效益?

【看书】阅读课本第66页“读一读”。

【回答】到20__年第一期工程结束时,长江中上游森林覆盖率将由20%提高到40%左右,每年土壤侵蚀量可以减少40%以上。各种林木产品的经济收入,每年可新增加约50亿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板书】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范围和效益。

高二地理教案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5、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息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

1、山地的三种类型。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与手段。

模拟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法。

高二地理教案

本节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是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可以延伸到其他外力作用。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比较四个版本的相关内容,可以结合课本案例和乡土案例,以达到学生学习到身边的地理,化抽象为具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通过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总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说出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掌握流水堆积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读各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说明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点。

过程与方法。

(3)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与课堂有关的地理资料的能力,同时运用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4)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讨论和实验研究,让学生开心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加强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法与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动画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等。

重、难点。

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流水侵蚀地貌类型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流水堆积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

难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以及码头的选择。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现在请大家判断下面那个图片分别属于河流侵蚀还是堆积地貌?多媒体图片展示,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说清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概念。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后导入正题。

展示【学习目标】:

1、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自查自纠(5分钟)针对课前预习学案,教师多媒体展示预习学案答案,让学生自己发现本节课存在的疑问点,并对学生提出要求(认真独立,记忆基础,对照答案,改正错误,标注疑难,准备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一]合作探究??

阅读课本图4、17三幅图,思考相关问题。

教师提出要求:

1、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探究时组内成员应该共同参与,说出自己的观点。

3、小组合作探究时应全体起立,相互讨论。

4、小组合作探究后要达成共识。

请学生看书p77页,以小组长为中心,自由讨论,然后提问。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的信息(尤其错误信息)以备总结时点评纠正。

高二地理教案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

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

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

(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

(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

(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

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

(三)巩固拓展。

(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2)介绍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关小知识。

(四)小结作业。

课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关资料,做成ppt或视频,下节课进行汇报和分享。

五、板书设计。

火山的形成: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中国地理高二教案

2.了解褶皱的概念,认识褶皱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了解褶皱和褶皱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并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过程与方法:

阅读褶皱示意图,分析褶皱成因及地貌表现,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山地的形成原因,认识自然界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但是有规律可循,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难点】。

岩层分布不完整情况下:背斜,向斜的判别。

【教学方法】。

探究法。

白板,flash动画。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播放ppt褶皱山脉岩层的图片和世界名山,看图引导学生,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

【设问】当你们看到这些自然景观是有没有产生疑惑呢?这些山是怎么形成的,岩层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刚才看到的其中一种山地的形成原因。播放ppt“褶皱山”

【进入重点】。

1.引导学生观看图片。

2.播放ppt里的动画:沉积岩形成提问:问题1。

提问:问题2。

追问;。

3.播放ppt中的动画。

讲解;。

播放ppt引导学生认图;。

4.这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

播放ppt中的动画进行探究,引入岩层再次在外力作用下的情况,及地貌的变化;。

讲解;。

5.探究1。

探究2。

6.小结:对一节课进行总结。

学生读图。

学生思考完后回答问题。

学生看动画,从动画中获取地理信息。

并思考问题,思考后回答。

学生读图。

学生认图,引起思维冲突,读图,分析岩层和岩层的变化的原因。

判断内外力作用下地貌的形态。

学生学以致用运用到实际生活。

【板书设计】。

内力作用——褶皱山——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外力作用——背斜成谷——判断——新老关系。

向斜成山。

意义——找矿,找水,工程——找矿。

高二地理教案

3、地形对中国的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1、从考核内容上看,侧重考查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地理特征。

2、从考核形式上,多以区域地形图、等高线图、地形剖面图等图像资料考查与地形相关的知识。

中国地形空间定位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图示法、对比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设计导入分析自然地理特征从哪些方面入手?地形、地势特征是很重要特征。这节课学习中国的地形有关内容。放视频中国地形片段。通过视频导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兴趣。

教学过程第3节中国的地形。

一、地形、地势区别与联系。

如何描述一个地方的地形地势。

描述地形有三个步骤:

1、简单描述地势(如,东高西低)。

2、描述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等)。

3、描述第二步地形的分布情况(如,沿海有小面积平原分布等)。

另:有某些参考资料,还要求描述海拔等。

应用:如何描述福建省的`地形和地势特征?

二、地形概况。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三级)。

通过表格分析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和主要地形区。

思考: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分布状况对气候、河流和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有利影响。

(1)西高东低,有利于东部太平洋湿润气流。

深入内地。

(2)决定了我国许多大河东流入海,既有利于沟通我国的海陆交通,又便于我国东西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3)由于地势起伏大,河流的落差大,特别是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水流湍急,产生巨大的水能。

不利影响。

阶梯交界处不利于交通运输线、工业、农业、城市的建立。

2、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思考:我国地形对气候、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1)、地形多样,山区面积广,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2)、山地的迎风坡,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并富水力但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严重。

秦岭。

以北:最冷月低于0°c暖温带降水小于800mm。

以南:最冷月高于0°c亚热带降水大于800mm。

(4)、许多山区降水少,干旱面积广,不利于从事生产、生活活动。

读中国地形图进行空间定位。

三、主要地貌类型。

(一)纵横交错的山脉(具有界线意义的山脉重点分析)。

1.东西走向的山脉。

北列:天山山脉----阴山山脉。

中列:昆仑山脉----秦岭。

南列: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中列:长白山脉----武夷山脉。

东列:台湾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

横断山脉等。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祁连山等。

5.孤形走向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等。

(二)四大高原。

确定四大高原的位置。

思考:四大高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四大高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三)四大盆地。

确定四大盆地的位置。

思考:四大盆地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四大盆地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三)三大平原。

确定三大平原的位置。

思考:三大平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三大平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四、地质灾害。

(课堂小结)略(课堂练习)略。

(作业布置)区域地理第126至128页能力提升训练。

结合地图册第104、105页中国地形图进行分析。

我国地势分布状况对气候、河流和经济的发展的影响通过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学探究能力。

从中国地形图分析我国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位置和主要特点,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高二地理教案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通过实例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和转出区地理环境有利与不利的影响。

1.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

2.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能通过案例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通过图文材料了解什么是产业转移,并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结合案例理解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和转出区地理环境有利与不利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通过读图,学会利用图表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4.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式、方法。

1.通过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转入地的有利与不利影响,培养学生“一分为二”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身边地理现象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探究意识,感受家乡经济发展的变迁,树立热爱家乡、报效家乡的理想。

1.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能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案导学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生: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教师:及时点评和总结学生的回答。

(1)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市场萎缩;就业压力加大。

(2)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在转型初期确实会遇到很多困难,但这些困难的出现都是暂时的。对于佛山当前来说,陶瓷属于夕阳产业,只有它转走了,才能给朝阳产业腾出发展空间,更有利于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3)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小结:产业转移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此外,产业转移的影响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迁出地如此,迁入地亦然,关键是如何取其有利,弱化不利。

转承:既然产业转移的`影响会有不利的一面,那么蕲春各方应如何面对呢?

1.产业转移的定义是什么?如何分类?

答: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产业转移可分为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

2.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规律是什么?

答: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呈现出按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转移的规律。

3.为什么东南亚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之初都重点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答:因为工业化初期缺乏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但劳动力价格较低。

4.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哪些?

答: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场因素;其他如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低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5.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6.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调整有什么影响?

答:对发达国家而言,原主导产业顺利实现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7.在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中,各环节有什么差异?

答:从效益高低方面而言,研发、设计环节和品牌、营销环节的附加值最高,效益高;生产加工环节附加值低,效益低。从全球分布而言,研发、设计环节和品牌、营销环节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生产加工环节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8.产业转移是如何改变区域地理环境的?

答: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高二地理教案

1、通过观看贵州毕节景观图片,认识其旅游业发展现状,能够说出当地发展旅游业的方式,带动的相关产业、基础设施等发生的变化。

2、结合实例,比较毕节市20xx年到20xx年旅游业总人数、总收入及增长率,能够说出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促进作用,并结合图片,归纳旅游业对社会文化、区域环境的`意义。(重点)。

3、结合图片和自身旅游体验,说出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不利影响。(难点)。

4、学会归纳分析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社会、经济、文化作用的一般方法。

5、通过学习,能够梳理知识点,提升用辩证思维看待地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回顾。

回忆:自己曾经的旅游活动经历、体验和收获。

调用生活体验。

结合实例,认识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影响。

出示案例图片:美丽花海贵州毕节,1988年就成为由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通过做大做强旅游业,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人们得以增收致富。

问题1:结合材料,说出当地发展旅游业的方式,带动的相关产业,基础设施的变化。

引导分析:

方式:文旅结合、农旅结合、工旅结合(一二三产结合),延长产业链;

带动的相关产业:马铃薯种植、(民族服饰、马铃薯食品)加工业、交通、商业、建筑等。

变化:交通改善、网络通信发展、生态环境改善、餐饮住宿、医疗、职业教育等条件提高。

案例引入,认识到发展旅游业是在景色美、基础差、资金少的贫困地区快速发展的好途径。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结合实例,归纳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问题2:读表1和材料,回答问题。

表1。

(1)据表分析旅游业对毕节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作用。

增收、带动相关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结合图片,尝试归纳旅游业对社会文化、区域环境的意义。

增就业、促交流、美环境、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

问题3:结合图片和自身旅游体验,归纳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不利影响。

能够结合材料分析具体表现,归纳要点,提高综合思维能力、人地协调观。

总结一般分析方法。

梳理分析思路。

知识梳理。

整理笔记,梳理知识结构。

高二地理教案

1、了解日本的轮廓图。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矿产,并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3、了解日本的农业发展条件、主要的农作物及出口的农产品,并能运用高中地理知识与原理进行解释。

4、分析归纳日本的工业与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工业分布的特点等。譬如以日本临海型工业布局为例。

5、运用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构成、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特点。

重点:日本的地理特征。

高二地理教案

1.通过案例分析,归纳旅游景观的观赏的一般方法。

2.结合实例,举例说明不同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提高审美素质。

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提高审美素质。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展示】以摄影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上的主要景点位置和云贵高原景观图。

【过渡】借助摄影师的慧眼,学习如何观赏旅游景观。

创设真实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展示】一组万峰林景观图。

【归纳】观赏旅游景观的方法:

1.审美感受力,

2.审美理解力,

3.审美创造力。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学习观赏旅游景观的一般方法。

方法应用。

【展示】一组元阳梯田景观图。

应用所学观赏方法,欣赏元阳梯田。

【讲解】观赏人文旅游景观时,应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提高审美素质。

应用观赏方法,体会观赏人文景观,应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渗透人地协调观。

【展示】峡谷、瀑布、湿地、花海景观图。

【讲解】观赏不同旅游景观,要精选观赏点位。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认识精选观赏点位对获得最佳的观赏效果的重要性。

巩固落实。

【练习】观赏点位连连看。

学以致用,

落实重点。

案例分析。

【展示】长江三峡夔门、浙江杭州“钱塘观潮”、杭州西湖的“断桥残雪”、海市蜃楼、佛光景观图。

【讲解】观赏旅游景观,要把握观赏时机。

结合实例,认识把握观赏时机,获得最佳观赏效果,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案例分析。

【展示】浙江杭州“西湖十景”示意图。

【讲解】审美创造力。

以“苏堤春晓”为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审美创造力。

案例分析。

【展示】资料:清乾隆十六年御定燕京八景为: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

【讲解】以“卢沟晓月”为例,说明旅游景观“卢沟晓月”从古至今的变化,体会旅游景观是不断传承并随时代发展的。

选取贴近生活的实例,从旅游景观的'变化的视角,感知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课堂总结。

【展示】文津阁景观图。

【归纳】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总结】“如果没有发现美的眼睛,走遍世界,累的只是自己的脚,心却丝毫没有愉悦。”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提高自己的地理实践力,获得高品质的审美享受。

总结、归纳、应用旅游景观的观赏的一般方法,再次落实重点知识,明确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性。

高二地理教案

2、了解亚、欧两洲的主要国家及民族,学会分析亚欧两洲的人口分布特点及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

重点:两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及主要的河流、湖泊的分布。

难度:亚欧两洲复杂多样的气候特征和原因,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4课时。

亚洲地形图、亚欧两洲气候类型分布图。

谈话法、启发法、读图法、讨论法。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洲名的由来。

1、学生结合预习,讲述亚洲、欧洲洲名的由来。

(过渡)分析一个大洲,首先从分析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入手。

3、分析讲述:地理位置包括其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5、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2)亚洲的地理位置。

6、学生讨论完成p3活动题,讨论回答欧洲的地理位置特征,而后结合挂图强化。

6、提问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怎样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

见基础训练。

[复习提问]学生上台,结合挂图说出亚欧两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1)亚洲的地形特征。

1、结合p5活动向学生介绍分析地形特征的方法。

2、师生共同阅读“亚洲地形图”,从四方面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

c引导学生计算青藏高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珠穆朗玛峰与死海的高度差,得出结论:地势高低悬殊,地面起伏大)。

e引导学生找到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弧形岛屿,并设问:为什么亚欧大陆东部会形成如此多的岛屿和群岛呢?(联系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说明)。

3、通过刚才的分析,由学生小结亚洲地形的特征,教师指导学生在书本上找重点。

4、教师板书小结欧洲的地形特征:。

(1)平均海拔最低,仅340米。

(2)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3)中部低平。

(4)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测。

5、学生完成p6表格。

[作业布置]。

见填充图册。

1、分析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2、欧洲的地形有何特征?亚洲的地形有何特征?

(一)气候负责多样。

1、学生观察“亚洲地形图”,数一数亚洲有哪些气候类型?并设问:世界13种气候类型中,只有哪种气候类型在亚洲没有?由此说明了亚洲气候具有怎样的基本特点?(复杂多样)。

设问: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呢?(学生阅读p7-8文字,思考说明)。

(6)设问:为什么亚洲的气温差别会这样大呢?(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跨纬度广)。

(8)讨论:为什么亚洲的降水差异会那么大?(主要受海陆位置、地形因素的影响,距海越远,降水越少)。

(二)大陆性强。

(过渡)亚洲的气候不但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而且季风气候显著。

(三)季风气候显著。

1、讲述季风的含义:指随季节变化而风向相反的风。

(过渡)亚洲的季风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呢?

1、结合板图讲述风的形成过程及与气压、气温的关系。

2、板画亚洲简图,理解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成因。

3、学生朗读p8阅读,进一步深化对亚洲季风的形成过程的认识,教师结合小黑板表格小结:。

发源地风向性质对气候的影响。

冬季风蒙古、西伯利亚偏北寒冷干燥气温低,降水少。

夏季风太平洋、印度洋偏南湿热多雨带来大量降水。

4、设问:亚洲之所以会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和亚洲的什么地理位置分不开呢?

(小结)我们通过对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要素的影响,分析了亚洲气候的三个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强,季风气候显著。

四、欧洲的气候特征。

(过渡)为什么欧洲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呢?

3、学生讨论完成p9活动4,教师结合欧洲地图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因素说明。

5、指导学生结合p9活动5、6题分析判断各自的气候特征。

6、小结欧洲气候的第三大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典型。

7、学生讨论完成p9活动2、3题,进一步理解亚欧两洲的气候特征。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板书设计]。

四、亚洲的气候特征。

1、气候复杂多样。

(1)气候类型复杂。

(2)各地气温差别显著。

(3)干湿差异显著。

2、大陆性特征显著。

3、季风气候显著。

五、欧洲的气候特征。

1、以温带气候为主。

2、海洋性特征显著。

3、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典型。

(复习提问)亚洲的地势有什么特征?

(过渡)亚洲广阔的地域和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势特征,使亚洲形成了众多的大河。

五、大河众多的亚洲。

(过渡)河流的特征除受地势的影响外,还受流经地区的气候影响。

3、设问:分布在亚洲内陆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是哪两种?从这两种气候来看,降水有什么共同点?这说明亚洲内陆的河流水量大小如何?总结得出亚洲河流的第二个特征:内流区面积广大。

4、讲述内流区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在亚洲图上找出内流河锡尔河、阿姆河的位置。

(过渡)亚洲除了有众多的大河外,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湖泊。

5、师生共同完成p10活动3题。

6、指导学生学习p11活动,弄清河流特征与地势、气候的关系,学生从欧洲地形和气候入手,讨论欧洲河流的特征。

8、学生阅读地图,完成活动第二题。

六欧洲的河流特征。

(1)河流多,水量丰富(因降水丰富)。

(2)水流平缓,航运价值高(因地形平坦,冬季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

(3)河流短小(因为欧洲面积狭小,多岛屿半岛)。

七、亚洲、欧洲的人口和国家。

1、复习提问:世界上面积居于前十位的国家里面,有哪些国家位于亚洲?引入2人口概况的学习。

4、引导学生在图1-15上找出亚、欧两洲的主要国家的位置。

5、学生自学p14阅读材料,了解亚、欧的民族和亚、欧政治地图的变化。

[小结]。

分析一个大洲,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特征、人口、国家和民族)。

[作业布置]。

见基训、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一、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北半球、东半球;大部分位于北温度,小部分在热带、寒带。

2、海陆位置:北邻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邻印度洋、西接欧洲、西南临非洲,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二、欧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北半球、东半球;大部分位于北温度,小部分在寒带。

2、海陆位置:亚欧大陆西部、北临北冰洋、西邻大西洋、南邻地中海,东接亚洲。

三、亚、欧两洲的地形。

亚洲欧洲。

平均海拔高度950米、除南极洲外海拔最高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相对高度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地表较平坦,起伏较小。

主要地形类型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四、亚洲的气候特征。

1、气候复杂多样。

(1)气候类型复杂。

(2)各地气温差别显著。

(3)干湿差异显著。

2、大陆性特征显著。

3、季风气候显著。

五、欧洲的气候特征。

1、以温带气候为主。

2、海洋性特征显著。

3、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典型。

六、大河众多的亚洲。

1、主要大河。

2、河流特征:。

(1)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呈放射状奔流入海。

(2)内流区面积广大。

七、欧洲的河流特征。

(1)河流多,水量丰富(因降水丰富)。

(2)水流平缓,航运价值高(因地形平坦,冬季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

(3)河流短小(因为欧洲多岛屿、半岛)。

八、亚、欧两洲的人口和国家。

相关范文推荐
  • 12-28 残联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专业21篇)
    社会实践是学生锻炼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这是一些社会实践的影响和影响力分析,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当我在切身体验劳动时,我才更进一步地融会了这句话的
  • 12-28 养牛合作合同协议(热门18篇)
    合同协议是商业活动的基础,对于保持市场秩序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制定合同协议时,建议咨询专业律师或法律顾问,以确保合同的合规性和稳妥性。甲乙丙丁四方根据
  • 12-28 写绽放初三的语文范文(13篇)
    优秀作文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也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小编力求为大家挑选了最精彩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叮铃铃……”下课了。同学们如潮水一般
  • 12-28 开学消防第一课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大全(18篇)
    活动总结是对团队合作和个人能力的回顾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成长和进步。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活动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 12-28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演讲稿(热门12篇)
    演讲稿范文不仅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媒介,更是演讲者与听众进行思想交流的桥梁。通过阅读优秀的演讲稿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主题和风格的写作方式。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
  • 12-28 奋斗之秋的初中(优质21篇)
    奋斗的意义在于追求卓越,只有敢于尝试才能踏上胜利的征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奋斗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和思考。终于下雨了,终于刮风了,树上的叶子终
  • 12-28 我的大学我的梦想(优秀14篇)
    梦想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它能够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前行。梦想是人们内心深处对未来理想状态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人生航行的指南针,为我们指引前行的方向。梦想是
  • 12-28 辞职信书写(专业17篇)
    辞职信是员工表达个人退职意愿,使双方得到合理安排和顺利过渡的一种文书形式。"尊敬的领导: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离开目前的岗位,开始新的职业征程。"尊敬的公司领导:
  • 12-28 我和我的祖国教育实践活动心得(通用21篇)
    心得体会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还能够帮助我们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以下是一些优秀心得体会的典型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篇文章的写作要求
  • 12-28 医学生个人简历英文简历(模板18篇)
    个人简历的编写可以帮助我们对自己进行反思和定位,促使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下面是一些个人简历成功之路的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在求职过程中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