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年级科学教案教学反思(实用7篇)

时间:2023-10-03 10:34:26 作者:纸韵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科学教案教学反思篇一

1、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一、引入: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教师演示实验1:出示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5、教师演示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图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

三、课后总结。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三、观察发声物体

1、教师演示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教师演示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3、小组交流: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四年级科学教案教学反思篇二

1、通过多种方法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的贡献。

2、学习抽丝的基本方法,掌握抽丝的一般技术。

3、测量一根丝的长度。科学知识:

1、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服饰业的贡献。

2、知道缫丝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生命创造的奇迹。

2、为祖国灿烂的古代蚕业文明而自豪。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学会缫丝的方法

1、有关养蚕和真丝织物图片(课件)。

2、实验器材:蚕茧、炊帚、小水槽、小锅一只、小苏打、缠线板、直尺。

3、学生收集种桑、养蚕、缫丝的相关资料。

(一)、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提问:在古代,只有中国是种桑、养蚕的国家,你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传说和历史吗?学生交流小结:交流成果,说明华丽的真丝织物是用蚕丝织成的。

(二)、指导学生进行抽丝活动

2、阅读课文

4、集体探讨抽丝方法先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接着把蚕茧放在开水浸泡10-15分钟,同时加入配好的小苏打。再用小炊帚轻轻搅动,找出丝头,接着抽丝、测量、缠绕在线板上。最后记录测量结果。

5、教师带领学生分组活动各组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放在教师准备好的锅内。教师倒入开水浸泡并加入配好的小苏打。教师用小炊帚轻轻搅动,找出丝头,交给各组学生。各组分组抽丝。测量蚕丝长度并作记录。

6、汇报测量结果

7、师生小结:蚕丝是最长的天然动物性蛋白纤维,最长达3000米,是高级的纺织原料,被称为“纤维皇后”

(三)、巩固总结

2、说一说抽丝的方法,你认为抽丝技术的关键是什么?

1、课后探究对蚕茧抽丝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2、查阅资5

料:蚕和蚕丝的其他用途。

四年级科学教案教学反思篇三

1.《溶解》单元

·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够溶解在水中。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的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可逆的过程。

1-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1-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1-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1-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1-5《溶解的快与慢》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1-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1-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声音》单元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

·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音高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音量是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

·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2-1《听听声音》

·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3《声音的变化》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2-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2-7《保护我们的听力》

·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3.《天气》单元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气象学家是研究、观察和记录关于天气信息以及应用这些信息预报天气的科学家。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3-1《我们关心天气》

·通常通过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3-2《天气日历》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3-3《温度与气温》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3-4《风向和风速》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3-5《降水量的测量》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3-6《云的观测》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3-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4.《我们的身体》单元

·***的每一个部分都有特殊的功能。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各个不同的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理解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工作,有利于我们健康的生活。

·***根据外观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根据功能的不同,***还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身体的肢体运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会涉及不同的骨骼、关节和肌肉。

·***的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和心脏的血液输送作用十分重要。

·***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良好初步消化过程,有利于食物营养的吸收。

4-1《身体的结构》

·***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功能的不同***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

4-2《骨骼、关节和肌肉》

·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4-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4-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出体外。

·***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4-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

·***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4-6《口腔里的变化》

·***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4-7《呵护我们的身体》

·***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四年级科学教案教学反思篇四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养蚕。

2、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

3、能够预测、比较和讨论蚕的整个生长期的外观变化。

4、能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5、能够自主地探究关于蚕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幼虫期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2、知道幼虫形成了蛹,蚕蛾是从蚕蛹里羽化出来的。

3、知道蚕的成虫——蚕蛾从蛹里孵化出来后,不再吃食物也不再长大。

4、知道雌雄蚕蛾交尾后,雌蚕蛾产卵,卵孵化出下一代幼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伟大。

2、更加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3、珍视在整个养蚕期搜集的科学信息。

4、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5、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了解蚕在每一个阶段的生长变化。

教学难点: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

蚕的生长过程的教学碟片蚕的一生标本

(二)、感受蚕生长中的变化。

1、了解蚕宝宝吃什么对它的影响提问:你的蚕宝宝吃什么?比较:吃桑叶和莴笋叶的蚕哪个长的好。

4、观察蚕蛾同学介绍蚕蛾及产卵。强调为保证成功可以将几家的蛹放一起。

(三)、归纳蚕的一生提问:蚕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展示蚕的一生的标本。

记好观察日记,过段时间进行交流。

四年级科学教案教学反思篇五

教学目标:

基本知识:在自主计算的过程中,通过体验,感悟,能归纳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

基本技能:能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理解算理。

基本思想: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尝试计算小数加、减法,并和整数加减法进行比较,渗透迁移类推思想和比较归纳的数学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在竖式计算的过程中积累思考的经验和探究的经验。能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渗透应用意识。

四能目标:引导学生读懂情境,从问题入手,经历计算过程,理解算理,并尝试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与态度: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课前放松,活跃气氛。

(播放游乐场过山车游玩视频)

师:视频里这是玩的什么游乐项目啊?大家看完这段小视频有什么感受啊?

生:过山车。我觉得很刺激,害怕,激动、、、、、、(找2-3人)

生:海盗船,激流勇进(找3-4人)

师: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游乐项目吗?

师:好玩吗?听着就觉得很刺激!

师:哇,通过你的介绍我觉得真的很好玩。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揭示任务。

生:碰碰车,旋转木马,旋转秋千,水上滚筒,跳床、、、、、、(找2-3人)

师:听着大家说的就觉得有趣,在出发之前,你想为游玩准备些什么东西呢?

生:巧克力,伞,照相机,帐篷,水,零食等。(找3-4人)

师:大家想的真周到!我想带一些食品是必须的。老师为大家在超市里选出了一些食品,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出示课件:薯片、火腿肠、面包、水和巧克力(一起出)

师:这么多食品,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图上有哪些数学信息,看谁发现的信息最全。

生:我发现每袋薯片4.29元,每个面包6.45元,一袋火腿肠9.61元,一袋巧克力14.39元,一瓶矿泉水2.58元。。。。。。(找2个学生来说,一定引导孩子说完整话,因为图中的信息多,老师最后在带领学生梳理一遍)

生:能

师:那同学们根据其中的两个数学信息自己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着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进行解答。

(指名两名学生板书解答过程一个加法问题一个减法问题)

师:解答完后小组交流一下,你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开始!(孩子交流时,老师参与其中,心中有数)。

设计意图:两位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生利用迁移思想尝试解决问题,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放手放学生去尝试。

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归纳交流

师:请大家坐好,刚才大家交流的都很认真,我们先来看看黑板上的这道题,你给大家说一说你提出的是什么问题,是怎样解答的?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看他的想法对不对。(学生到讲台给大家边说边讲)

生:我提的问题是一袋薯片和一个面包一共多少元?

师: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4.29+6.45=

师:大家看看这样列式对不对?

生:4和6都要写在个位上,4和2写在十分位上,5和9写在百分位上。

生:相同数位对齐。

生:找2-3人。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难点就是理解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在第一个孩子表达列竖式方法的时候,老师引导孩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强化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师:请你接着说各个数位上的数怎样相加的`?

生:百分位9+5满十向前进一得14,十分位2+4+1得7,个位4+6满十向前进一得10,小数点对齐,最后就是10.74。

4.29

+6.45

-------------------------------

10.74

师:说的非常好,谁还提出了加法的问题,到前面跟大家交流一下。

生2:我的问题是一袋薯片和一袋火腿肠一共多少元?列式是4.29+9.61。

师:这样列式对不对?竖式是4.29+9.61,大家听他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竖式?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为什么写13.9,去掉末尾的0?

生:根据小数的性质末尾的零可以省掉。

师:非常好,根据小数的性质,写横式时末尾的零可以省略不写。

设计意图:对于小数的性质这一所学习过的知识活学活用,使孩子能够注意到问题并能自己解决问题。

师:谁还提出了加法的问题?

生3:我的问题是一瓶水和一袋巧克力一共多少钱?列式是2.58+14.39。

写竖式时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8+9满十向前进一得17,十分位5+3+1得9,个位2+14满十向前进一得得16,最后得16.97.

生:要注意小数点对齐,满十向前一位进一。(找2人说一说)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小数加法列竖式时要做到相同的数位对齐,(板书: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为对齐)计算时满十向前一位进一,不要忘了加小数点。

设计意图:引导孩子自主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为计算小数减法做基础。

师:看来两位小数的加法大家会做了,我们再来看看黑板上这道减法题是怎么做的。刚才这位同学,你说说你提的什么问题?(学生到讲台给大家边说边讲)

生1:我的问题是一袋面包比一袋薯片贵多少元?

列式6.45-4.29。

师:大家来看看他的式子写得对不对?

生:对。

师:同学们认真听他说说,为什么这样列竖式。

生:我把相同数位对齐。

师:你能具体的说一说,相同数位怎么对齐吗?

生:也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十分位和十分位对齐,百分位和百分位对齐。

师:这样对齐也就表示什么对齐?

生:相同数位对齐。

师:好,下面是怎么计算的?

生:从百分位算起,5-9不够减,向前借一得6,十分位4变成3减2得1,个位6减4得2,结果是2.16.

师:你做的非常好,谁还提出了减法的问题?

生2:我的问题是一袋巧克力比一袋火腿肠贵多少元?列式

14.39-9.64。

我把相同数位对齐,百分位9-4得5,十分位3-6不够减,向前借一得7,个位14变成13-9得4,结果是4.75.(学生说完后教师评价)

师:好,谁还提的是减法的问题,也想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7:我的问题是一袋巧克力比一袋面包贵多少钱?列式14.39-6.45。

我把相同数位对齐,百分位9-5得4,十分位3-4不够减,向前借一得9,个位14变成13-6得7,结果是7.94.(学生说完后教师评价)

师:解答这道题你有什么要提醒给大家的吗?

生:列竖式时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计算时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一。

师:谁再说说,计算小数减法应该注意些什么?(找两人说)

师:的确小数减法和小数加法一样,列竖式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计算时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一。

设计意图:及时小结并强调计算小数减法和小数加法一样,都要做到相同数位对齐,突出重点。

生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再相加。

生2:也可以用和减其中一个加数验算。

师:那小数减法呢?

生1:减数加差。

生2:被减数减差。

师:说的非常好,请同学们把你刚才解决的问题在选择一种方法演算一遍,看你算得对不对。(找两个学生验算黑板上的两个问题)

(学生做完后看黑板订正黑板上的验算)

设计意图:计算小数加减法不仅考察学生的仔细认真的计算能力,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师:看来同学们都算对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同学们,老师这收集了几位同学的作业,大家看看他们做的对不对。(出示投影)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一出示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7.0315.6223.47.85

———————————————————————

7.018.2610017.04

(逐一看说理由)

师:大家来看看这几道题,自己先思考一下每道题有没有什么问题,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大家的眼力真好,发现了同学的问题,还帮助他们改正了过来,老师相信大家在计算时肯定不会出现这些错误,我们做几道题试试。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做题积极性,并能发现计算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提醒学生不要犯同样的错误,提高计算正确率。

二计算下面各题。

2.98+0.5612.53+4.676.07+4.89

5.64-1.787.2-0.815.62-7.46

师:一共六道题,分成三组。

师:独立列式解答,并展示学生答案,师生共同分析对错,强调需要注意问题。

师:全做对的同学举手,大家真棒。同学们,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方说,去超市买东西,评比体育测试的成绩,比较人的身高体重,都会用到我们今天学习的小数加减法,希望你们能够用这节课的收获去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

师:刚才咱们只做了其中的两道题,剩下四道计算题还有这道图形题是我们书上做一做的题,我们留作课下练习。好,同学们,下课。

四年级科学教案教学反思篇六

《茎和叶》是《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的第4课。

这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植物的根可以吸收水分的基础上,继续研究茎和叶的作用。教科书从观察一株完整的凤仙花入手,聚焦到茎和叶的作用上。本课引导学生通过借助工具解剖,对茎的内部构造进行观察,并通过实验现象,推想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过程,通过课前给叶片上套塑料袋和用黑色卡纸遮住叶片这两个实验,引发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实验的分析与推测,得出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科学研究要尊重证据。

四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植物并不陌生,也积累了一些观察经验,已经初步领悟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会发生变化的,但存在对植物观察、描述不够具体的现象。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前,要让学生聚焦观察植物的茎、叶的变化,利用“把植物的茎泡在红墨水里、用黑色卡纸遮住叶面、用干燥的塑料袋罩住大的叶子”等课前准备活动,引发学生对茎、叶是否会变化的思考及持续观察的动机,激发学生对植物茎、叶的研究兴趣。通过学生对植物的茎和叶的对比观察、解剖,知道茎和叶具有一定的特殊功能,从而更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增强学生热爱植物、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概念目标

茎和叶是植物体的营养器官。

不同环境中植物的茎、叶外部形态不同。

茎具有支撑植物以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叶能吸收阳光制造养料维持植物生存。

叶能蒸腾水分调节体温维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

科学探究目标

能基于观察描述凤仙花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发现其生长规律。

能够基于观察及已有认知推测茎与叶的功能。

能够利用实验收集证据验证推测,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

对茎与叶的作用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尊重事实,能依据事实调整自己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环境影响植物生长,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知道植物的茎和叶的作用。

难点:

1.引导学生用横切和纵切的`实验方法探究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2.通过观察探究,引发学生科学思维,推测叶的作用。

1.选取一段浸泡过红墨水的凤仙花的茎,一把小刀。

2.课前一周,在凤仙花植株上选一片叶子用黑卡纸遮住。

3.选一种叶片较大的植物,在其中一片叶子上套上干燥的塑料袋。

4.课前导学:学生观察凤仙花形态特征记录表。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探究植物的茎和叶。

1.学生汇报课前所观察到的凤仙花的形态特征。

2.教师引导学生推测茎和叶的作用。

学习新知

(一)探究茎的运输作用

2.学生回答:茎的内部变红了。

3.提问:茎为什么会变红?这个红色是从哪里来的?

4.学生猜想。

5.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茎的内部呢?

6.可以有几种切茎的方法?

7.学生交流、徒手演示。

8.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切茎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横着切,这种方法叫“横切”。你能猜出来第二种方法怎么切吗?可以竖着切,这种切法叫什么?科学上这种切法不叫“竖切”,我们把它叫做“纵切”。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

(1)先横切,再纵切。

(2)在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不要伤着手。

(3)切完后,认真观察切面茎内红色的部分,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并画在实验记录表上。

(4)实验完成后整理好实验器材,保持桌面的整洁。

9.学生分组探究、观察并交流。

10.小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二)研究叶的蒸腾作用

1.大家想一想,茎把根部吸收的水分运送到哪里去了?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选一种叶片较大的植物,在叶片上套一个干燥的塑料袋。你们在塑料袋内发现了什么?(塑料袋内壁有小水珠)

2.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小水珠是哪里来的?

3.小水珠是从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在科学中,我们称叶子这种散发水分的本领叫蒸腾,叶的这种作用叫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可以降低叶面温度,对植物起保护作用,同时还可以湿润周围的环境。

(三)研究叶的吸收阳光作用

1.7天前,老师安排同学们在凤仙花上选一片叶子用黑色卡纸遮住,使它见不到阳光。现在,猜一猜这片叶子和其他叶子相比,会有什么变化?把你们的猜想记下来。

2.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现在,我们一起来揭开谜底吧!(取下黑卡纸,进行观察)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4.小结:叶有吸收阳光的作用。

三、研讨交流

1.不同植物的茎叶各不相同,你见过哪些?学生交流汇报。

2.(播放教学课件)观察这些不同形态的茎,说说它们的特征,并给茎分类。

3.(播放教学课件)观察不同形态的叶,说说这些植物的叶子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它们分别适合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举例说明哪些植物适合生活在水中、沙漠等环境里。

四、拓展延伸

1.植物的茎和叶除了运输水分、吸收阳光、蒸腾作用外,还有什么作用?(繁殖后代)。

2.课后,我们还可以进行小调查,看看哪些植物可以用茎或叶繁殖。

茎和叶

支撑

茎的作用

运输水分

吸收阳光

叶的作用

蒸腾水分

四年级科学教案教学反思篇七

科学概念: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过程与方法:

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分组材料: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

一、导入

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

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

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1)出示自制风向标。介绍制作方法

(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

(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第五课

降水量的测量

科学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一、导入

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3、小结

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

第六课

云的观测

科学概念: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过程与方法: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一、描述云

1、出示“云”字。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二、探究内容:

(一)观察云

2、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4、反馈

(二)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生汇报

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第七课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科学概念: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过程与方法: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

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一、导入

二、探究内容:

(一)统计天气信息

1、讨论统计方法。

(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

(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2、分组统计

发给相应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二)分析天气信息

(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

(3)统计风向的小组: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

(4)统计风速的小组: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

(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2、问: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

3、单元评价

(1)问:今天天气怎样?

(2)互评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