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说课稿(优秀13篇)

时间:2023-12-28 15:39:58 作者:念青松

通过不断修改和完善教案模板,教师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深度和广度。教案模板的保存和整理有助于积累教学资源和经验,方便今后的教学工作。

《丝绸之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程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中的重点课,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长生了深远影响,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重点:本课重点是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难点:张骞出使西域。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分析讨论,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组织课堂教学,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优化教学的的目的。

本课讲授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事物缺乏理性的认识,但他们对许多新鲜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此在教学中就要克服简单的说教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故事、视频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分析讨论变消极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究,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大汉天子》中与匈奴战争的片段,并提问质疑,导入新课。用视频片段导入,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进入新课:

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首先出示战国时期匈奴王冠图片,让学生了解匈奴是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古老游牧民族,然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第一目填写《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表》,并思考决定和还是战的关键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填写表格,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归纳能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材料:

通过阅读史料让学生了解两种方法都没有获得长久的成功,所以汉武帝时在外交政策上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昭告天下招募大汉使者联合西域夹击匈奴从而过渡到第二目张骞出使西域。

二、张骞出使西域。

1、首先出示《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找出阳关、玉门关、和大月氏的位置,了解西域的含义,然后结合课文思考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

2、播放视频《张骞出使西域》片段,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大致情况。(增强教学直观性,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3、看视频后让学生说出张骞出使西域的具体路线,教师动态演示路线图。

4、接着小组合作探究一下三个问题:

(1)张骞此行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2)假设你们生活在那个年代,面对这么多的困难你会像张骞那样做吗?

(3)张骞的此行目的达到了吗?(通过探究问题学习张骞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辱使命的精神,同时也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5、最后我通过展示三则图文材料,组织学生讨论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样的成果。

材料一: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未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同西域各国建立了联系,知道了许多西域地区的山川、地形、物产、人口、风俗等,此后,汉朝与西域诸国互派使节,互通商旅。

——《秦汉,一个民族强盛的起点》。

成果一:加强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

材料二:秦朝的疆域和汉朝疆域图的对比图。

通过观察学生得出结论,西汉的疆域向西延伸了一部分,自然得出。

成果二:为西域归属中央奠定基础。

材料三:“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两幅图片。

让学生观察两幅图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从而在观察中得出。

成果三: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展示三则图文材料,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得出答案,改变学生机械的接受知识到主动的学习知识,从而突破难点)。

过渡语:鲁迅先生说过:“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张骞用他的毅力、勇气和非凡的胆识踏出了一条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交往之路,从此一条横穿欧亚的路上通道产生了,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丝绸之路。(导入下一目)。

首先给出丝绸之路示意图,请学生说说这条道路得名的原因,然后自主探究并说出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随后屏幕打出一组图片,要求学生说出屏幕中的东西哪些是从东方传入西方,哪些是从西方传入东方?除过图中的物品外,他们还知道其他哪些通过这条东西方商道交流的物品或艺术?,通过这个环节加深学生对丝绸之路起到桥梁纽带作用的理解。然后屏幕再打出丝绸之路上出土发现的丝织品和外国货币两张幻灯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丝绸之路确实存在而且当年是那么的辉煌,最后通过一张设计好的幻灯片形象直观并顺理成章的得出丝绸之路是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这个观点。

在讲完这个目录后教师加以引伸以“古老的丝绸之路今天是否还有开发的价值?如果有怎么开发”这个问题来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设计进行小结: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使天山南北第一次同中原地区连成一体,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在此基础上经过西汉的努力形成了贯穿东西的交通线——丝绸之路,它的开通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桥梁。

(四)、“智力闯关小结反馈”,本环节将本课的一些基础知识制作成竞赛题的形式,进行小组抢答、竞赛,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做一评价。

(五)、板书设计。

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青铜器工艺十分精湛。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商朝工匠已经能够根据对各种器物硬度的不同要求,调配铜和锡的比例。铸造钟鼎,锡占六分之;造斧头,锡占五分之;造戈戟,锡占四分之。

青铜器的种类繁多,有礼器、饮食器、兵器、工具等数十种。最常见的有煮、盛食物用的.鼎,饮酒用的爵等。青铜兵器有戈、矛、钺、镞等。青铜工具有刀、斧等,但数量不多,主要用于手工业生产。那时候,青铜是贵重金属,很少用来铸造农具。不少青铜器铸有装饰花纹,花纹以兽面纹为主,如虎纹、象纹、龟纹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它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司母戊鼎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800多公斤,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铸造这样大型的青铜器,先要分别铸出部件,然后再合铸成为一个整体,工艺十分复杂,铸造时需要二三百个工匠同时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根据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这三种金属的比例是比较合理的,它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司母戊鼎于193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大举侵略中国。大鼎出土的消息传出后,日军派人四处搜索,企图将它掠走。为了保护好这一珍贵文物,当地群众再次把它深埋起来。抗战胜利后,大鼎才被重新挖出。1948年,大鼎在南京首次公开展出,立即引起轰动。司母戊鼎的复制品作为中国人民的珍贵礼物,现已被联合国永久收藏。

1986年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铜立人像,高2、62,米,重180多公斤,是采用分段浇铸法制成的。青铜人像的眼睛很大,鼻梁直挺,耳垂穿孔,双脚赤裸地站立在方座之上。这是商代蜀文化的杰出作品。

高产量、高质量的青铜器折射出强盛国力的光辉,象征着那个时代灿烂辉煌的文明。

1、从全文看,青铜器的主要特点是。

2、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中,加点的词为什么不能去掉?

3、本文举了司母戊鼎的例子,因为它是;举了青铜立人像的例子,因为它是。(用文中语句回答)。

4、青铜器是我国古代许多书写材料中的一种,请写出其他四种古代的书写材料。

(1)(2)(3)(4)。

5、侵华期间,日军企图掠走司母戊鼎,还犯下了许多滔天罪行。请你写出1931年至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两个主要历史事件名称。

(1)(2)。

答案:1、工艺十分精湛。

2、目前表时间,说明今后可能会出土比司母戊鼎更大的青铜器,如果删去目前,则与原意不符,这个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3、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商代蜀文化的杰出作品。

4、龟甲、兽骨、竹木简、帛(丝帛)、纸、陶器、玉石器等。

5、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沟通中西文化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教师导入: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听到悠悠的驼铃声,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去看一看那美丽的风光,赏一赏那如醉的歌舞,请问有谁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吗?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西域是指什么地方?

2.张骞两次通西域的目的和结果是什么?

3.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是怎样的?

4.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和意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

2.提到玉门关、阳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联系诗句说说西域的情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让人感受到那是个遥远的、陌生的、荒凉的地方。汉朝时,对于中原人来说,就是这么一个概念。西汉初年,那里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3.知道了西域的一些情况,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本课的主人公——张骞。

4.这些评价并不是赞美之词,是对他曾经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贡献的真实写照,特别是他两通西域。首先我们就来了解他两通西域的情况。

挫折:(1)去时扣留了十年,回来时又被扣留了一年多。

(2)所到之处,有茫茫的戈壁滩,有人迹罕至的雪山峡谷,道路不熟、语言不通、缺衣少食,非常人所能承受。

(3)好不容易找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不愿再回来打匈奴。

钦佩:(1)他的执着,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不怕艰难险阻。

(2)他的性格,刚毅坚强,不屈不挠。

(3)有胆有识、敢于冒险、开拓进取。

(4)我最佩服他面对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教师小结:爱国、执着、刚毅、坚强、开拓进取、永不言败,言必行,行必果。这就是成功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的榜样。

7.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两次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可以从时间、目的还有结果三方面来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课件展示。

时间目的结果。

第二次公元前1发展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互派使节,交往日益频繁。

8.张骞出使西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9.西域和中原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不仅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而且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2.根据课本第63页《丝绸之路线路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请你根据上图,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

(4)“丝绸之路是一条彪炳史册的中外交往之路”,你能说出理由吗?

(1)“丝绸之路”在古代是一条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陆上商贸通道。它是沟通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把古代的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联系起来,对促进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当今世界各国为谋求自身的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和交通合作,因此“丝绸之路”也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成为以现代交通设施与服务为基础的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亚欧陆上经济纽带,对促进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3.教师投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引导学生明确海上丝绸之路路线,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有力的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

图解助记。

三、西域都护的设置。

2.学生依据课本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课件展示。

(1)目的:西汉王朝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经营。

(2)时间:公元前60年。

(3)职责:“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4)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说明,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巩固练习。

1.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c)。

a.文景之治b.昭君出塞。

c.张骞出使西域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c)。

a.张骞曾出使西域。

b.班超曾出使大秦。

c.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中亚与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汉朝与西域的友好往来。首先是西汉时期,因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来回走了两条不同的路,所以陆上丝绸之路就有两条分支。但是西汉的商人雄心勃勃,不局限于陆上贸易,大胆开拓海上贸易,由此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到了东汉时期,班固担任西域都护,经营西域三十多年。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加强了新疆和中原地区的联系。丝绸之路加强了汉朝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代的物产,促进了汉代国力的强盛。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

《丝绸之路》评课稿

我认为这节课效果很好,其中。

教学。

亮点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第1。

个探究问题:丝绸之路的作用?第2个探究问题:丝绸之路加强了他们哪些的具体沟通?请结合具体例子说明?(根据记忆描述,基本思路)。

对于张骞出史西域,互通有无情况,学生根据教材信息提供情况,回答问题,在问题情境设置中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导学无处不见,课堂调控游刃有余。

设置一个小问题: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成功实现了出使目的了吗?(成功了吗?),师生互动,学生回答:没有。直接引入,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得出结论:政治目的没有实现,但是经济和文化的目的达到了。承上启下,引出第二个主题:丝绸之路。每个小问题的设置目标达成。

在整个教学的45分钟之间,教师的“问题设置”伴随课程各个环节之中,学生就像风筝一样被教师用“问题导学”之线,随机调控,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地图的应用和恰当讲解实在是画龙点睛之笔,运用地图讲解“西域”的广义和狭义范围,十分生动!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学习历史,利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历史。例如:

为了突出汉武帝的地位,进一步提出疑问: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是从哪位皇帝开始的呢?突出大一统的汉朝地位。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教学流程,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设计主体的多元性,既有“教”的设计,即教师活动的设计,更突出了“学”的设计,即学生活动的设计。在整节课中,教师走进学生,走进课堂,体现时代步伐。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当然瑕不掩瑜,在教学的整个环节中教师有些着急,有些匆忙;在教学中师生互动自然、多样,但是生生互动还是有些欠缺;问题的设置如果进一步考虑学生的接受状况,课堂上就不会出现学生“冷场”或者“答偏”现象,如果在这些方面加强的话,就会使本节课更加锦上添花!

总之,这是一堂新颖的、有创意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课。听优质课,得到优质享受,领悟优质理念,感受优质教学模式,体验成功,共同成长!

《丝绸之路》说课稿

2.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

《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材第五单元《穿越时空的生活》第二主题《路在脚下延伸》中的一个课。其内容展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萌发其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知识目标:认识和了解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初步认识和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古代文明。

能力目标: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萌发其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情感目标: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萌发其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进而体会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古代文明。

1.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与小组数目相同的较大的地图、尺子。

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多元化的体验、小组探究、视觉感受等方式让学生发现身边交通情况的点滴变化,对比古今到达同一目的地所采用的交通工具和所选择的交通路线的巨大差别。从中感受到道路、交通的发展与人们的紧密联系以及交通带来的巨大便利,从而提升为祖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而自豪的情感体验。

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因此,在教《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这一主题活动时,我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师生间的动态信息,孩子们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这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1)导入。

请学生朗读和欣赏教科书第47~48页的课文及图片,然后提出问题:‘丝绸之路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些同学可能以前通过广播电视、书籍杂志对它大致有所了解,课前老师也请同学们去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下面我们就分小组进行交流。

小组内的每个同学都要把搜集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给组内的其他同学,每个小组还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做介绍。

(2)小组交流。

教师巡堂,了解小组搜集资料及发言的情况,并参与其中。

针对每个小组搜集的资料的情况,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归纳整理的集中在某个具体的内容上,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3)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事先掌握的小组讨论的情况,将每个小组介绍的重点随手写在黑板上。

(4)小组探究。

教师分发给每个小组一张地图,请学生在上面找一找丝绸之路的大致位置。

在地图上任选一段丝绸之路作为测量对象,量一量这段丝绸之路在地图上的长度是多少;依据比例尺,换算出这段丝绸之路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根据事先了解到的当时车辆或骆驼行走的速度,测算出走完这段路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如果现在重走丝绸之路,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工具,所以需要的时间又是多少。

(5)教师总结。

道路建设的飞速发展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极大地节省了时间。通过学习,同学们对丝绸之路已经有所了解,可是你们知道吗,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呢!

(6)布置家庭作业。

向周围的人了解他们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丝绸之路》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下面我从:教材地位及取舍、理念、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思路及流程六个方面来说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课本内容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多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0xx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普及历史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本课体现的理念是学会正确识读历史地图。讲历史故事,学会看历史地图都是本课采用的一些方法。本课教学中,落实理念最好的方面是,分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新方法的充分利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有利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新课标要求,让学生知道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使中原与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通过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

2.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习张骞不畏艰险、富于冒险精神、忠于国家、牢记使命、机智果敢、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

2.通过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学生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意识。

3.通过对比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进行交流的“物产”,使学生直观的体会什么是交流,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的重要桥梁作用,体会文明与交流、发展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要求,历史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树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且根据教学内容,张骞出使西域有“凿空”之意,他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所以具有重要地位。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一)教学重点:

1.张骞通西域。

(二)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1.知识构建方面:他们历史知识积累得还较少,尤其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还缺乏理性思考,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需要教师做相关的引导和说明。

2.认知心理特点:七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年龄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方法,由此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习惯。

(二)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因此我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在本课教学中以创设情境讨论法为主,辅以提问设疑法、读书指导法、地图识别法,讲授法,图片分析法,分组合作法,成果展示法和讨论法。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教师必须树立起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真正主人的自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我尽可能利用图片、影音资料等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创设轻松、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出答案,发现问题,开拓思维,进而掌握知识,在辩论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学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自己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教学过程我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讲授新课——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作业布置。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课件,说明民乐永固城的历史由来和扁都口的历史地位,从而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环节一。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熟悉课本,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初步感知本课内容。

环节二。

1.教师播放课件,出示西域位置图,指导学生了解西域的形势,由此引出“招贤令”交代通西域的历史背景。

2.播放“张骞通西域”视频,然后用演示幻灯片演示第一次通西域的路线。

3.组织活动:“我走张骞路”,对学生识图进行指导。

4.讲解张骞第二次通西域。结合史料对张骞评价。注意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大胆表现。

5.出示丝绸之路线路图,让学生结合课本用电子笔在图上标出丝绸之路所经过的主要地方。

6.出示十二种东西方的物品或技术,让学生分类并展示。

7.结合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完成活动:丝绸之路是之路。

8.指导学生看课本65页,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之后演示课件。强调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

9.播放课件比较秦朝和西汉疆域的大小,指导学生找出不同,增加的领土就是西域,引出西域都护的设置。

环节三。

拓展延伸。

1.出示合作探究问题,并播放图片,指导学生进行讨论。

(三)课堂小结谈感受。

(四)巩固练习:利用课件完成练习。

《丝绸之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鞠躬)我是语文组x号考生。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丝绸之路》的教学设想。

《丝绸之路》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走进西部,领略祖国雪域高原、草原戈壁的风貌,吹响西部大开发的号角。《丝绸之路》是一篇叙事散文,讲述了两千多年前在丝绸之路上发生的安息国与我国使臣会面互赠礼品的故事,描绘了两国来往的热闹、盛大场面,揭示了丝绸之路为我国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提供桥梁,对中外双方经济、科技、文化繁荣起到重大作用的非凡意义。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五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本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仍有难度。首先是丝绸之路离今天时代久远,不少学生可能对于丝绸之路不甚了解,需要事先查阅资料,建立基础。其次是通过对文本的学习,了解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好在学生已经具备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已经初步具备把握文章大意、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栩栩如生、美轮美奂、浩浩荡荡、崇山峻岭”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讨论、交流等过程,感受文中盛大场面的描写,领悟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激起了解西部的历史的兴趣。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感受作者描写两国使者见面时的盛大场景为我的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领会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习也同样如此,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我会用情境导入法,放置沙漠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于沙漠的想象,继而引出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的故事,最终引入本课课题。提起沙漠,大家脑海里都会浮现什么景象呢?(先以问题激发想象)汉武帝时期,张骞奉命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这就是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漠,走进丝绸之路。(再以故事引发好奇)旨在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学习本篇课文。

(二)初步感知。

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就是诵读,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在解决了生字词的困难后,我将从指导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在学生朗读之前,我会给学生设置以下问题:试给这篇文章划分段落层次,之后请学生回答,明确文章的脉络,即忆起驼铃(1)——盛迎汉使(2-8)——互赠礼品(9-12)——揭示意义(13-14)。

问题的设置,完全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听和读,理清文章脉络,消化重点词句,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

(三)深入研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用大屏幕展示出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放手给学生,学生以同桌探讨,填写表格的方式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找出描写两国使臣会面的情景的段落,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

概括:公元前115年,在伊朗高原北部,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

接下来是对课文更为细致地品读,思考以下问题: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对于盛大场景的描写,从而领悟两国之间的深厚情谊,进一步了解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

(四)巩固提高。

为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特色、感受本文盛大场景的描写,我将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丝绸之路对于中外双方的重大意义。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结合学生所谈感受,再次回顾本课所揭示的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再者本文是阅读文章,需要同学们对丝绸之路有更多了解。

基于此,我布置了搜集资料以加深理解的作业:搜集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小故事,下节课进行交流。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鞠躬擦黑板)。

《丝绸之路》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

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对当今的启示。

根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形式。以webquest为载体,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网络探究的形式。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提高兴趣应当是我们教学当中充分考虑的问题。本节课通过webquest平台,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动手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在此当中我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评价、作品与交流。

如何有效的评价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一方面学生可以更为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更有利于对学生的鼓励和对教学效果的检测。

作品与交流区可以是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重要天地,也是自我才能展示的舞台。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一下是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首先在任务中安排的这四个任务就是针对教学目标和本课重难点设计的。(展示课件任务)。

1、张骞出使西域,此目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课前的预习已基本可以解决。所以出使过程简化,重点放在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和他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上。通过对第三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张骞的身上受到思想的启迪,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思想。能自我教育:成功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2、对于丝绸之路的处理,它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以应当花较多时间来探讨。

这里主要从丝绸之路的由来、路线、作用、衰落、启示五个方面层层深入进行。

丝绸之路的路线,我不仅仅是通过老师或学生的演示,而是要求每一个同学自己动手绘制,然后展示评比。可以弥补初一学生历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时可以提高兴趣,增强动手能力。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为了提高效率,对此我把学生分成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四个组,这样一方面为学生指出了方向,另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在某一个方面能更深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中原和边疆,中国和西方文明的交流与渗透。

丝绸之路到5世纪时逐渐衰落,你能寻找它衰落的原因吗?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的进行引导。主要原因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阻碍,中原王朝的盛衰,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当时的世界形势,土耳其帝国当时对世界贸易的影响,环境的变迁和地理因素等。主要材料如楼兰古国,罗布泊等历史遗迹。通过此问题的扩展,更有利于理解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意义,如国力、内外形势、环境自然条件等。

思考探究: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感想?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把改革开放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你有金点子可提吗?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并交流讨论。此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升华,以史为鉴,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对我国所实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同时结合所学为祖国的建设出点子,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思想教育。

这一系列的安排层层推进,分解进行,学生在自然当中就会作出一些理性思考。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分析和安排,请各位老师指教。谢谢!

丝绸之路的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对当今的启示。

二、说学情。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丝绸之路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鞠躬)我是语文组x号考生。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丝绸之路》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丝绸之路》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走进西部,领略祖国雪域高原、草原戈壁的风貌,吹响西部大开发的号角。《丝绸之路》是一篇叙事散文,讲述了两千多年前在丝绸之路上发生的安息国与我国使臣会面互赠礼品的故事,描绘了两国来往的热闹、盛大场面,揭示了丝绸之路为我国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提供桥梁,对中外双方经济、科技、文化繁荣起到重大作用的非凡意义。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五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本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仍有难度。首先是丝绸之路离今天时代久远,不少学生可能对于丝绸之路不甚了解,需要事先查阅资料,建立基础。其次是通过对文本的学习,了解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好在学生已经具备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已经初步具备把握文章大意、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栩栩如生、美轮美奂、浩浩荡荡、崇山峻岭”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讨论、交流等过程,感受文中盛大场面的描写,领悟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激起了解西部的历史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感受作者描写两国使者见面时的盛大场景为我的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领会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习也同样如此,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我会用情境导入法,放置沙漠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于沙漠的想象,继而引出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的故事,最终引入本课课题。提起沙漠,大家脑海里都会浮现什么景象呢?(先以问题激发想象)汉武帝时期,张骞奉命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这就是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漠,走进丝绸之路。(再以故事引发好奇)旨在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学习本篇课文。

(二)初步感知。

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就是诵读,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在解决了生字词的困难后,我将从指导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在学生朗读之前,我会给学生设置以下问题:试给这篇文章划分段落层次,之后请学生回答,明确文章的脉络,即忆起驼铃(1)——盛迎汉使(2-8)——互赠礼品(9-12)——揭示意义(13-14)。

问题的设置,完全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听和读,理清文章脉络,消化重点词句,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

(三)深入研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用大屏幕展示出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放手给学生,学生以同桌探讨,填写表格的方式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找出描写两国使臣会面的情景的段落,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

概括:公元前1,在伊朗高原北部,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

接下来是对课文更为细致地品读,思考以下问题: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对于盛大场景的描写,从而领悟两国之间的深厚情谊,进一步了解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

(四)巩固提高。

为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特色、感受本文盛大场景的描写,我将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丝绸之路对于中外双方的重大意义。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结合学生所谈感受,再次回顾本课所揭示的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再者本文是阅读文章,需要同学们对丝绸之路有更多了解。

基于此,我布置了搜集资料以加深理解的作业:搜集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小故事,下节课进行交流。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鞠躬擦黑板)。

丝绸之路的说课稿

1、教材分析。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十单元《路》中的《丝绸之路》一课。本单元以“路”为主题组合单元,从道路、商路、求学路、人生路等几个角度选编课文,并通过“语文天地”中的“畅所欲言”把对路的认识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这条道路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东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才开辟了丝绸之路。“它”成为促进欧亚和人类文明的纽带。在今天我们要教育学生深切体会张骞的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意图、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做以下设计:

(1)利用网络教学使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3)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方法。

3、教学重点:

借助“丝绸之路”专题网站,抓住关键词句复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经过。

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4、教学难点:

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已经养成了主动识字的习惯,会使用字典、词典,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借助学法提示,基本能独立进行。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并且具备了相应的电脑知识,会利用网络搜集有用的信息。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在时间和空间上跨度都非常大,我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上网搜集信息,独立钻研、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整理资料,讨论切磋,推选代表,全班交流的方法,弄清楚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体会张骞深深的爱国情怀。

四、说教学手段。

本节课利用网络资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丝绸之路》涉及的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复杂,非常适宜网络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确定学习目标,走进网络学习。

第一课时让学生在理解字词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并给予一定的时间浏览“丝绸之路”的专题网站,提出自己的学习问题。

第二课时,教师在事先整理学生的学习问题的基础上,出示有价值的研究内容。如:

1、为什么说张骞是古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2、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是过渡段?他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让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并依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兴趣所在,对学习问题进行选择,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夸美纽斯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创造一种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接下来的时间就放手由学生去漫游网络世界,借助“丝绸之路”的专题网站来帮助自己的学习,引导学生进入“人机交互,自主学习”的环节。

(二)研读课文,网络学习。

学生可通过操作,了解到丝绸之路的来历、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汉代的中国文化与欧洲各国文化的交流,以及本课的学法指导。教师给予学生合作学习的明确要求:

(1)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项内容的调查研究。

(2)围绕所研究的内容,共同上网站查找有关资料,相互交流,集体讨论,形成共识。

(3)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与组合,合作完成学习成果的书面资料。结合书面资料小组内进行学习成果的交流,并每组推举一个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如此,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导者,既可以通过人机交互学习课文,也可以与周围同学互相讨论,协作学习或向老师请求帮助。在教学网络中教师通过这套系统可以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并对学生个别指导。

(三)汇报交流,畅所欲言。

通过学生自学前两个问题,已经弄清楚了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过渡段的`作用,在此处汇报交流。对于学生来说“交流”是一个十分必要的环节,他们需要在讨论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收获与伙伴共享,需要在争辩的过程中,不断地补充自己的不足。针对同学们共同存在的问题,老师引导学生们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这种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可以帮助发现问题的同学认清问题,找出原因,又提醒了其他暂时未发现问题的同学,如果碰到同样的问题该怎样解决,加深了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学生在复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经过的汇报中,利用网站提供的复述方法,在讨论重点句子及关键词语的交流中,深切体会了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课内自检,语言积累。

1、首先,学生共同完成“添加过渡段的练习”。

2、其次,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预设了a、b两套自检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取作答。此环节可帮助中、差学生查缺补漏,落实语文基础知识,丰富语言的积累。

(五)总结学习,课外延伸。

六、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体会张骞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理解过渡段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学会找过渡段和添加过渡段。我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合作学习。每个人先到“丝绸之路”的专题网站搜索自己有用的信息。再读课文,第五至第七自然段,画出重点句子,再在组内交流关键词语。每人先练习自己说,然后在小组内说,最后小组内推选代表在全班复述。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学生上网速度获取知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语文教学与网络的整合还有许多内容值得我们去实践、去探索。

丝绸之路的说课稿

2.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

一、说教材。

《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材第五单元《穿越时空的生活》第二主题《路在脚下延伸》中的一个课。其内容展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萌发其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和了解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初步认识和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古代文明。

能力目标: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萌发其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情感目标: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萌发其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进而体会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古代文明。

四、教学准备:

1.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与小组数目相同的较大的地图、尺子。

【说教法】。

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多元化的体验、小组探究、视觉感受等方式让学生发现身边交通情况的点滴变化,对比古今到达同一目的地所采用的交通工具和所选择的交通路线的巨大差别。从中感受到道路、交通的发展与人们的紧密联系以及交通带来的巨大便利,从而提升为祖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而自豪的情感体验。

【说学法】。

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因此,在教《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这一主题活动时,我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师生间的动态信息,孩子们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这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说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学生朗读和欣赏教科书第47~48页的课文及图片,然后提出问题:‘丝绸之路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些同学可能以前通过广播电视、书籍杂志对它大致有所了解,课前老师也请同学们去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下面我们就分小组进行交流。

小组内的每个同学都要把搜集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给组内的其他同学,每个小组还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做介绍。

(2)小组交流。

教师巡堂,了解小组搜集资料及发言的情况,并参与其中。

针对每个小组搜集的资料的情况,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归纳整理的集中在某个具体的内容上,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3)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事先掌握的小组讨论的情况,将每个小组介绍的重点随手写在黑板上。

(4)小组探究。

教师分发给每个小组一张地图,请学生在上面找一找丝绸之路的大致位置。

在地图上任选一段丝绸之路作为测量对象,量一量这段丝绸之路在地图上的长度是多少;依据比例尺,换算出这段丝绸之路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根据事先了解到的当时车辆或骆驼行走的速度,测算出走完这段路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如果现在重走丝绸之路,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工具,所以需要的时间又是多少。

(5)教师总结。

道路建设的飞速发展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极大地节省了时间。通过学习,同学们对丝绸之路已经有所了解,可是你们知道吗,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呢!

(6)布置家庭作业。

向周围的人了解他们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五、说板书设计。

丝绸之路的说课稿

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我力求用新课程理念来统领全课,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合作探究,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努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整合历史资料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评价中,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有关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将目标指向学生发展的方向,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结合本课的内容和授课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课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点: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中,要求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关于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求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通过收集历史资料并处理展示的过程,学习从多种途径获取历史资料并分析、整合历史信息的方法,并初步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课堂进程中自始至终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二、说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有关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中国古代史内容。即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主题下的第四课,在学习了本单元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背景下,迎来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本课将在了解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的基础上,学习张骞出使西域及丝绸之路,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是全国性的多民族统一,各族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各民族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秦汉大一统文明,从而加深对本单元主题的深入理解,并为学习下一单元奠定基础。从长远的角度看,这节课对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掌握学法,对学习整个中国古代史乃至世界历史都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本课的教学地位重要、意义重大。

(二)有关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张骞出使西域。首先,西域的一部分地区现已属于国外,另一部分属于我国西北地区,学生的地理概念陌生,而且,地名多且生疏,读音书写难度大。同时,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初一学生分析、总结时也不容易把握准确。所以,将这部分内容定为本课难点。

(三)有关教学安排。

为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新课标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步骤的教学过程。即: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大汉天子》中与匈奴战争的片段,并提问质疑,导入新课。用视频片段导入,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团结协作探求新知”。课前将学生分组并布置每组的探究问题,组织学生查阅有关本课的各方面资料。在第一目“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的学习中,由各组派代表讲述查找到的相关历史故事。在学习“张骞通西域”这一目中,由学生依据地图,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情况,并组织学生表演历史剧《西域归来》,从而加深对张骞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精神的认识并帮助分析张骞通西域的意义。“丝绸之路”这一目主要通过描绘路线图、展示收集到的西域物品及讨论丝绸之路的作用等活动来完成学习。这一环节的教学也突显了以活动为中心,围绕活动开展学习,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突破了重、难点内容。三、“智力闯关小结反馈”,本环节将本课的一些基础知识制作成竞赛题的形式,进行小组抢答、竞赛,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做一评价。四、“深度迁移拓展升华”,最后将本课主题与现今社会相连,让学生充当小导游,带领大家重走丝绸之路,了解今天丝绸之路上的风貌,从而达到知识内化、感受深化,能力强化。本课各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并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了历史。

三、说教法、学法指导。

(一)有关教法。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导而不牵”、“活而有序”等教学思想。教学中体现了由重“教”到重“学”,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结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初一学生的特点,采取探究式教学法以及历史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动中成长的理念,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及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有关学法指导。

本节课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不仅学会而且会学。针对初一学生重形象思维、知识体系松散和求知欲强等身心特征,结合本课的重点、难点,这节课的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几乎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在本课中我力求教会学生以下方法:

1、分组合作法:按小组合理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培养协作精神,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学习,增进友谊,同时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收集、整理资料:课前将学生合理分组,布置本组要收集的资料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查找、收集相关的资料并进行整合,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成果展示法: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果,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有关教学媒体。

相关范文推荐
  • 12-28 小学生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读书心得大全(19篇)
    读书心得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现和理解书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以下是一些读书心得的摘录,让我们一同探索知识的宝藏,汲取智慧的营养。我读过很多书,有《窗边的小豆豆》
  • 12-28 会计一个月实习心得(专业20篇)
    实习心得是对实习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的思考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一些优秀实习生们的实习心得分享,让我们一起来借鉴和学习吧。
  • 12-28 中国式现代化个人心得体会(优秀14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__月份我社区开展了“我心目中的现代化”大讨论
  • 12-28 个人租个人租车合同个人租车合同(精选18篇)
    合同协议可以为双方提供遵守交易条款的标准,能够减少纠纷的发生,为对方提供法律保障。在编写合同协议时,可以参考以下范文,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 12-28 驻村干部年度个人工作总结(汇总18篇)
    月工作总结是在每个月结束时对工作内容、工作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重要文档,它对于个人和团队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每个月都要
  • 12-28 月日法制安全教育讲话稿(通用12篇)
    在撰写讲话稿时,我们要深入分析听众需求,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下面是一些精心挑选的讲话稿范文,非常适合各种场合的演讲使用。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
  • 12-28 我想有个知心朋友范文(22篇)
    通过写作,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请欣赏下面这些优秀作文的精彩片段,它们展示了作者的才华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你是钢笔没墨了吗?你今天身体不舒服
  • 12-28 美丽的水仙花(专业22篇)
    优秀作文清晰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作者的真诚与热情。优秀作文需要注意细节的处理,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让文章更加生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修改和润
  • 12-28 党的创先争优活动总结(热门15篇)
    活动总结是对活动组织和管理的一种反思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和改进方法。接下来的活动总结范文,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活动总结的写作要点。根据《市委组织部
  • 12-28 快乐的出游(实用21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对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的一种锻炼,它需要作者有丰富的语言素材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优秀作文的写作风格和技巧,以下是一些经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