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的教育意义 教育心得体会我们的教育走向何方(精选8篇)

时间:2023-10-08 20:53:52 作者:MJ笔神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圣经的教育意义篇一

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让我收获颇多。书中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以下是我的一点感受。

生本教育体系要求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进行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容易。把一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于学习的知识,并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不断的、快乐的游戏,孩子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头脑变得十分灵活,学习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习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一天几节课,一节课四十分课的长坐,成人也难以招架,更何况是小孩子。因此,生本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巧妙地让孩子从板凳上解放出来,启动他们的思维,放飞他们的想像。

我最喜欢生本教育的一个地方――“保底不封顶”。在传统的教学中,出现这种超过教学目标的事情是很少见,很多教师这样来阻碍学生:“这些还没学到,我们以後再学。”大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生本教育里面我们一直坚持“保底不封顶”的理念。

生本教育理论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亮点,鼓励学生的自信心,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思维。在口算方面,例如:算18+7,你是怎样算的?生1:我是用数数的方法来算的:19、20、21、22、23、24、25答案是25。生2:18+7=10+15=25。生3:18+7=18+2+5=25。生4:18+7=18+4+3=22+3=25等等多种方法。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可能早就不让学生说了,因为这些方法有些太复杂了。他们只想他们的思想统一,不想有太多的思想火花,这样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生本教育下的孩子就不同了,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

生本教育体系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一切为了学生”(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行为观),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相信“儿童的独立性”。这些最基本的理念在书中读来竟蕴含着深厚的内涵,这还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学中深刻体会,期盼着自己的课堂中,自己的学生也能如此的成长、如此的学习,期盼着“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儿童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游荡,构成整体领悟的教育乐章。”

圣经的教育意义篇二

假期中读了郭思乐编写的《教育走向生本》,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也是还难调动学生的兴趣。有时让学生自己来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分析一下原因其实简单,就是以前我们的教师在课堂将知识讲解的太多太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久而久之使学生思维懒惰,懒得思考问题,认为学习是被迫的,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自然课堂效率低。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切身的感受,一旦学习出了差错,就大声的斥责让孩子心惊胆颤!

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课堂应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在课堂上还应该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习就更感兴趣了。

现在我就体会到了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那种喜悦是在教师的教的情况下无法比拟的。他们能有那样的学习方式真的很幸福,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强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他们乐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们也从中看到,他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觉得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国产化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圣经的教育意义篇三

大学像是把一群久久在窄道里行军的孩子,领到了草原上。

之前的行军,主动掉队的都会有人在背后推着,为了确保孩子们不错过草原上的风景。

木心说,学校之自由,是撒手让学生沉者自沉,浮者自浮。

这句话对大学的我们来说尤为适用。

草原上如何作为,全靠自己了。

大家都说,四年前刚进去的都差不多,四年后,境遇迥异。看看那些已经毕业的师哥师姐们吧,确也如此。

有的,还是孩子,有的,已经开始尝试成为一个更成熟稳重的人。

既然浮沉自定,大学究竟给了我们什么呢?

上完一年大学,开始有点反应过来了。

四年里有了一群看见就很开心可以随和畅谈的朋友,以及一两个心灵上的至交,遇见混沌指个方向。肯切批评得师长,他们的一句话,是足够我们得意或羞愧许久的。

甚至是校园里的陌生人。

那位每次讲座必去衣衫褴褛的中年男人,管他是不是疯子,他对知识的渴望足以让很多人脸红。

或者林荫路上大声朗读英语的青年,他是最善用“年轻”这个理由的。

再者那些默默无闻来去无声一心潜学的人,他们渐渐逃离了大家的视线,甚而不被我们注意了。

年轻是一无所有的,所以也是轻装上阵,背的起种种笑话,而今后等到人们不敢在笑他,他倒是怀念起这主动寻来的荒唐。

还有那些站在后门外听完的讲座。看到的是各种后脑勺。看不到老师的脸,废了视觉,增了听觉。愚钝如我,竟然对那些从门缝里听来的句子记得最清楚。只因那些句子是从隔壁飘来的,有偶得之感。

人对太容易得到的东西总是不那么上心。反之,就是以上所述的种种情况。

从何说起呢?

大学给了我们一场综合的际遇,一种别处难寻的氛围。

七月初,有一位认识的大四学长在邮包裹的时候对我说,“学生证上的最后一个章,只是学籍的结束,学习还要继续。母校还在这,飞不了,要是有心,再回来看看那些残存的理想,也不错……”

嗯,到此阶段,限于阅历,到底是不能完全明白。大学还在继续,有些东西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思考。有些则可能要一直思考下去,时时提醒自己。

看看自己是否还在追寻曾经许下的愿望。

看看自己是否还在无悔而执着地给予那一份爱与关怀。

看看是否还有机会,遇见总该遇见的人,听见总该明白的话,摇醒总该醒来的梦,以及路过那些可能荒唐,可能隐忍的青春。

圣经的教育意义篇四

「教育智慧」书籍给了我们......

如果你整天只顾着奔忙,,你也就渐渐失去了人的灵性,也你缺乏应有的精神滋养。没有精神滋养的人不过是具行尸走肉,所以我们离不开文学,都应该在阅读中学会欣赏。文字的`功能是如此巨大,它可以勾勒出世间万象。在书里,我们可以欣赏到花的美丽,树的粗壮;舞的曼妙,歌的悠扬;文的深邃,图的想象;事的明白,人的沧桑……这世上值得欣赏的事物是如此之丰富,就等着有心的人去发现、去体会、去传扬。(摘自12月25日《读书周刊》周学静《慢慢地读,欣赏啊》)

圣经的教育意义篇五

当今的社会,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信息社会正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人们的知识和能力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做为传授知识、提升素质、挖掘潜能、张扬个性的教育已成为整个社会的热门话题并愈来愈受到各行各业人们的普遍重视。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真正的功能又是什么,却又是许多人们包括我们的一些教育工作者不去谈及的问题,现实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课题,不解决好对教育本质和功能的认识就不可能真正办好教育,也不可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更不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属于上层建筑,教育为政治服务,这主要是指教育要为统治阶级培养接班人。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生产力,这主要是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泼的因素。教育能为科学技术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持,培养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拔尖人材。教育属于上层建筑也好,教育是生产力也罢,两种不同的观点共同的就是教育要培养人、改造人。那么教育的功能是什么呢?无容置疑,教育功能是对人力资源的品位进行转换和提升,通过教育使所有受教育者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自身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科学的思维、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强壮的体魄和较高的人文素养,使所有受教育者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益而个人生活快乐幸福的人,使他们在人生漫长的过程中不断为社会做贡献,不断提高自己生活的质量,不断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国家一再倡导的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是“两全”,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教育功能就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就在于真正实现教育功能。郑州一中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始终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真正实现教育功能做为我们一贯的追求和崇高理想并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我们把培养教育人的过程看作是实现教育功能的过程,而实现教育功能的全部意义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围绕此我们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真正实现教育功能,我们始终把“教育是一种服务”做为我们的办学理念,切实落实十六大提出的“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双服务方针。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学生着想,关爱学生,关爱他人,在关爱中体检生命的价值,在关爱中享受生命的快乐。树立教育服务的理念,就必须尽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的需求,特别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当前广大人民群众送子女上普通高中,特别是优质高中的愿望十分强烈,与现实高中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偏少的矛盾十分突出,针对这种现实,做为省重点高中的郑州一中,我们一方面积极通过建新校、办分校扩大学校招生规模,另一方面在不影响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学校内部潜力增加招生名额,使更多的学生能到郑州一中学习。树立“教育是服务”的理念,做为校长,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素质教育,彻底实现教育功能,为学生全面发展,自主发展,终生发展打好基础。树立“教育是服务”的理念,还必须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不断给学生和家长提供优良的教育资源,贯彻先进的教学思想,制定正确的教学策略,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课程体系,使学生的潜能在学校教育阶段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品质得到最大的优化。树立“教育是服务”的理念,除了强化服务者的主体意识,还要了解被服务者的需要,要能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服务,要建立多种管道,增大学生对教育教学的参与程度,使教育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意志。树立“教育是服务”的理念,我们还充分尊重家长的监督作用,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倾听家长意见和建议,努力把“双服务”方针贯彻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教育是服务”的办学理念给我们学校真正实现教育功能奠定了很坚实的思想和认识的基础。真正实现教育功能,我们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一系列做法,全力推进素质教育,让教育功能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得以实现。长期以来,郑州一中的教育教学是一直在与应试教育的矛盾、冲突、斗争中改革、创新、前进、发展的。从前批判单纯的升学观点,进行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到十几年以前抨击高分低能,进行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加学生学习自由度、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主要内容的教改实验,从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分层次教学,从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到强化学校管理,郑州一中在落实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功能的道路上,顶着压力,冒着风险一步一个脚印艰难地走了过来,直至今天形成了具有一中特色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框架。概括为六句话,24个字,即“转变观念,营造氛围;强化队伍,建好渠道,打好基础,张扬个性。”真正实现教育功能,落实素质教育,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起现代的、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这是做为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受封建主义思想影响,功利主义色彩十分浓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读书做官,成名成家,光宗耀祖,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千古不变的真理,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做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自然就被奉于一种神坛之上,一种祭坛之上,师道尊严自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时间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初步建立的今天,这种观念还存在广泛的市场,给应试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真正实现教育功能制造了巨大的屏障。不转变观念,素质教育就不可能落实,教育功能无法实现。观念的转变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民族的一个痛苦的过程。基于这种观点,我们长期坚持对广大学生、家长特别是教师进行教育,利用各种机会组织教师学习,同时开办家长学校,组建家庭教育科研咨询中心,开通家庭教育咨询热线,使“教育是服务”的教育理念落实在教育观念的转变之中。目前我校教师和一些学生家长的教育理念都有不同程度的转变,教育服务理念深入人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意识浸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真正实现教育功能,落实素质教育,就必须营造优良的教育氛围,校园氛围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什么样的泡菜水泡出什么味道的咸菜,指得到是环境对人的成长起到的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的一切工作就是要制造优质的泡菜水。校园氛围是一个整体概念,它包括校风、教风、学风、校园文化、人文科学精神、校园精神等等,优良的校园氛围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绝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可完成的,必须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事情一起抓,长抓不懈,才能逐渐培育出来。郑州一中在54年的办学实践中,一代又一代的郑州一中人在营造学校优良氛围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实事求是、团结创新、精雕细刻、养之有素”的校风;“忠诚事业、教书育人、治学严谨、务实求真”的教风以及“全面发展、勤奋好学、争先创优、朝气蓬勃”的学风,并由此提炼出“勤、严、实、新”的校训。这些为我校形成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真正实现教育功能,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材奠定了坚实的校园氛围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郑州一中人没有躺在原有的校园环境的基础上止步不前,而是围绕新时代对学校的要求、教育的目的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对校园环境和氛围进一步优化,在整个优化的过程中注意四个结合即硬件与软件的结合,民族精神和现代意识的结合,人文精神与科学意识的结合,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因此在营造优良的校园氛围中硬件、软件同时上,“人文、科学”一起抓,民族、现代都重视,理论、实践不放松。近几年来,我们在营造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育人氛围中做了许许多多的工作:从领导班子、教师队伍建设到学校管理,从课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方法、手段的改革,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从单纯学校教育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都深入细致、精益求精地做好工作。我们经常开展的并已制度化的学校各种社团活动,高中生业余党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手拉手的扶贫活动,关心弱势群体的献爱心活动,古诗文诵读活动,文化艺术节活动,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科技节活动,各种社会调查活动等等,尤其是为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而进行的数、理、化、生、信息“奥林匹克”竞赛培训、创新科技大赛以及专家名人的讲座……这一切都为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材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真正实现教育功能营造了良好的氛围。高校、社会、家长们普遍认可的郑州一中“风气正,学风浓,学习环境宽松,培养出的学生适应性强,全面素质高”就是对我校氛围的最高褒奖。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真正实现教育功能的主渠道。多年来,我校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全面优化,全方位改革,上世纪80年代初,我校开展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90年代初又进行了分层次教学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实验,同时稳步建立了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具有我校特色的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的课程结构。近来我们还特别注意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经过不懈的努力,学校已建成现代化的图书馆、实验室、语音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电视闭路网、校园计算机信息网,并有专线和包括英特网在内的外网联接,所有教室都实现了多媒体化,教师人手一个笔记本电脑……这些都为主渠道的优化,课堂教学效益与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与保障。进入新世纪,课改的呼声愈来愈高,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我们紧紧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全面落实新课程计划,狠抓了研究性学习的综合社会实践课建设和校本课程建设,形成了具有一中特色的分层次教学,讲座课程,奥赛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程。并在原有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又逐步形成了基础课、拓展课、综合社会实践课(主要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结构。初步建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教学的手段、方法、组织形式的全方位改革使主渠道得到全面优化,为实施素质教育,真正实现教育功能提供了有力保障。“以学生全面终生发展为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研究性学力”的新理念得以全面落实。毛泽东主席说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复旦大学原校长,现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富家说:“教育取决于人”。拥有具有先进、科学、现代教育理念,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知识结构完整的出类拔萃的教师,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真正实现教育功能,创建全国一流中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此我们有十分清醒的认识。郑州一中以往的办学成绩得益于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学校未来的发展仍然要依靠教师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因此,我们一直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与学习,关心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先后启动了“名师培养工程”“青年教师培训工程”,制定了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评选办法,学科奥赛的主教练制度,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的评选条件及对有贡献教师的各种奖励制度,以激励广大教师努力学习,勤奋工作,积极向上,创造一个施展教学创新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并使为学校作出重要贡献的优秀教师获得应有的尊重。近几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强化教师培训工作,从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渠道、培训目标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使许多教师学历层次得以提升,知识结构趋于完善,包括科技创新、研究性学习指导在内的教学能力不断增强,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继续提高。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事业心、责任感及职业道德水平显著提升,为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支持。“打好基础,张扬个性”是实现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是培养人才的两个方面,缺少任何一方面的教育都是不完美的教育。长期以来郑州一中始终把“全面素质合格+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做为育人的目标,逐渐形成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科特长”的学校特色,并为发掘与发展学生潜能提供最宽阔的舞台,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反对急功近利的功利化教育,更反对教育行为中的弄虚作假、作秀炒作,那是对教育的亵渎与摧残。实现教育功能,推进素质教育是我们郑州一中人的理想和追求,为实现这个理想,一代一代的“一中人”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探索性的工作,使我校的教育质量在不断实现教育功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素质教育之花也在实现教育功能的过程中开得更加艳丽。

圣经的教育意义篇六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郭思乐教授所提出的“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让我重新审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一、一切为了儿童的价值观

郭思乐教授在书中提到:“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儿童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儿童作为教育价值原则。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教育对象,但传统观念使我们对教育对象缺乏完全而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并没有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我们的教育过程,并没能从对象的生长和生成规律去设计;我们的教育常常为社会习俗所左右,从而偏离了教育对象的本体。我们常常有这样的认识,把教师的教育设计误认为是为儿童设计的,教师的意志误认为是儿童的意志,教师的兴趣误认为是儿童的兴趣。现在,我们教师迫切需要的是把为教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是把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而我们目前教育的模式,正是忽视了教育主体这一点。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备课,以自己的内心想法去揣度学生的内心想法,这是有所欠缺的,并不能完全做到以学生为本,学生学习的效果当然也不会太好。

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那就是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这就要求我们应充分调动孩子的快乐情绪,运用能激发孩子快乐情绪的方式方法,让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主动地去学习。任何生命都会对某些对象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一旦他们发生兴趣时,也就是教育的好时机。“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句话在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这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它所包含的是人类知识获取的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法则。同样,“诱导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最好的方法”,这句话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

教育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儿童的潜能是不可限量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不能像裁缝那样对儿童进行裁剪,也不能像理发师那样对儿童进行修剪,更不能像牙医那样对儿童进行打磨。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我们可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教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师、牙医那样地对儿童进行裁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实现,这一点似乎有点无奈。然而,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就是儿童自己,我们教师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所有教师都应力争做到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教学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二、高度尊重儿童的伦理观

郭思乐教授在书中提到:“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去了解孩子。”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的天性是活动的、创造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如,人在成功时获得的快乐;在自我实现是得到的高峰体验;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充实感。都说明儿童无时不刻地在运用自己的思维跟物跟人打交道。儿童的这种天性,需要教育者去引导,正确地对待与呵护,才能长久地保持。儿童的潜能无限。人的潜能无限在于人是一个可以自激励的系统。如果你有了成功的表现,你又受到激励,你就会走向更大的成功。英国斯宾塞在快乐教育这本书在论述儿童的潜能无限时写道:当人类没学会开发石油时,不能说这里没有石油的存在,这个地方不储藏石油,也不能说这个地方没有储藏其他有价值的东西。这说明人的潜能不是不存在,只是一个等待人去开发,等待人去激发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它。教育者不能代替学习者对他们自身的潜能进行开发。苏格拉底说,教育者这种地位犹如产婆。产婆再辛苦,也只是助产,而不是自己生产。教育的本体是儿童,而教师只是服务于这个本体的。教育最终不是为了发挥我们教师的聪明,而是要通过教师,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的聪明才智。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生活所需求的身体、心智与道德。它不是一种用固定模式进行简单的复制的过程,而是一个反思,实践,再反思的历程。而自我教育,是儿童自主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推动一生的力量。在自我教育方面,我认为,应该尽量鼓励孩子自我发展,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从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看,最主要的获取方式是自我教育,而且取得了最好的效果,孩子的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也应该参照这一方式。这一点,在许多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人身上已不断得到证实。一些从学校练习中教育出来的人,总以为教育只有在那种方式下才可能实现,总觉得让儿童自己做自己的教师是不可能有希望的。其实这的确是一个误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并促成他在这方面的愿望,要尽量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就像他的身体一样灵敏,一个从来没有上过学的孩子,他的生存能力和面临各方面考验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甚至让成人都感到吃惊,同样如果有一天你让孩子完全自由地表达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敏锐,生动也会使你吃惊。

三、全面依靠儿童的行为观

郭教授还指出:“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全面依靠儿童。”因此我们活动过程中应让儿童有独立有效的思维时间。教师不应全面控制整个活动过程,让儿童做思维的奴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当然这里我们应该这样认为,儿童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并不是教师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获得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学。

儿童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儿童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都应为教师的教学所用,应当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而且它不仅是教育的一般性资源,更是基础性资源。生本教育体系的重要思想,就是借力,依托儿童资源来进行教育,而获得事半功倍之效。长期以来,师本教育总是把儿童的蕴藏看作与正规教育无关的,它对教育过程的认识是单向的,认为教育的主要资源是教师和教材、活动室设备等。它对极其丰富和生动的儿童资源视而不见。在这样的状况下,依靠儿童资源来时行教育,就变得更有潜力。

总之,生本教育体系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相信“儿童的独立性”。这些最基本的理念平时不以为然,然而今天在书中读来竟蕴含着深厚的内涵,当然,更深刻的理解还需要自己在教学中深刻体会。期盼着在自己今后的课堂中,自己的学生也能如此的成长、如此的学习,期盼着“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儿童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游荡,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育乐章。”

圣经的教育意义篇七

现代远程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工作,还应是教师的事业,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不仅是照亮别人的“蜡烛”,更是不断充电的“长明灯”。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利用现代教育资源,摆正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形象,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还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创造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改变了传统的援业、解惑的角色,以适应新时代的挑战。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不能满足于自己的一桶水,更要成为“长流水”,长流常新,永无止境,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新知的'过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社会道德品质也在一并的传授给学生,或者由学生间接体会。因此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他还要为培养下一代可塑型人材做出贡献。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特征具有未来性,管仲说:“百年树人。”我国未来能否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就要靠我们这一代教师培养的祖国的下一代。因此,我们要认清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为祖国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石。为此,我们应为祖国培养出全面素质的创新人材。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不能用成绩把他们分为三六九等,也不能由于好恶而疏远或亲近谁,我们应给予他们同等的发挥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在我们创造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圣经的教育意义篇八

昨天,读到一篇文章,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当前的教育是军备竞赛式的竞争模式。

就像在剧场里,有人站起来看剧,就会导致所有人模仿他也站起来看,不站起来看不到啊,然后就有人会站到椅子上去……打破规则,导致所有人都体验痛苦的观影效果。这种类似于“剧场效应”的东西,绑架了整个中国教育。

文章颇有见地,犀利无比。

大家都回到过去?

我想给个大大的“不”字。

作者说,no,我来描绘一个美好未来学校:上午文化课,下午兴趣班,晚上看书……

这就够了?文化课学不好怎么办?兴趣班坚持不下来怎么办?看书没兴趣怎么办?

我不懂什么大数据分析,但身边的切实经历告诉我,回到过去行不通。

作者设想的美好学校或许能实现,但是不知道鼠年马月,而且即使实现了,也解决不了刚才提出的众多问题。

先说不能回到过去。

因为过去的教育更落后。

小时候,我和好朋友冰都是认认真真的好学生。

上课她比我认真多了,我经常注意力不集中,随便说话,屡屡被老师嫌弃还不自知,那时候傻啊。但她比较早熟,内心细腻敏感,老师的一言一行都给她深刻的影响。

作业她比我写的更工整。我讨厌抄写类的作业,于是想尽办法偷工减料,比如用两支笔一起写,写一遍就是两遍,比如让抄写34个词,我就抄25个之类的,反正看着都是一大片,以我经验,老师根本看不出来,而且作业那么多,老师哪儿有时间一个个数你抄了几个词。只要不是万恶的小干部判作业,基本上都能蒙混过关。

但是,一到考试时,一到检验成果的时候,平时下的功夫就像一个阴险小人一样戏弄于我们。认真的冰总是不理想,稀里马虎偷工减料的我,总是比她考得好。

当然,虽然我凭着眼神好,总能有机会搂草打兔子,偷瞄别人一两眼,但是总体来说,之所以造成这种不公平现象的原因,也仅仅是我在家实在无聊就读书她从来不知道读书而已。

那时候,没有一个老师认识到这个问题。

老师自己都不读书。最多捧着克扣我订的《故事会》、《童话大王》在讲台上乐一乐,急得我只想窜过去从她手中夺过来。之外就很少,不,从没有,看到老师捧书的背影。不是回家做饭(教师宿舍就在教室旁边),就是坐在讲台上一边织毛衣一边盯着我们写作业。

最可怜的就是像冰这样的孩子,努力苦读,埋头苦干,什么都听老师的,但到头来只能自认倒霉,自卑地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

早早辍学回家,找一份工资,嫁个汉子,生个孩子。

一辈子就这么交代了。

当年,这样的孩子不只冰一两个,而是无数个。

回顾从小学一路走来,上到初中,高中,大学……同学中,有多少本来可以跟我们一样心怀梦想、走向四方、勇敢做自己闯人生的孩子,早已被闷杀在“知识的摇篮——学校”里,破灭了梦,失去了神,慢慢变成麻木不仁油腻不堪的中年愚民。

即使我们自己走出来的这一小部分,就是当时教育的成功品吗?

高学历?就是成功?no!

高工资?就是成功?不尽然。

有几人能做到?

所以,教育绝对不能回到落后的年代。

那么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否行得通?

我觉得要看他上午的文化课学什么,怎么学。下午的兴趣班老师能否引导孩子觉得有趣,有益,并坚持下来。

如果上午的文化课还是学语文教材英语教材数学教材,那么此梦可歇。

学习语言(语文英语)的规律是什么,老师自己都没谱,怎么教学生?

难道还重复往日的读课文,分析课文,抄词,默写课文的老路?那能学出什么?学生仍然会像几十年前一样,在学习上找不到北。

这都是课题。

仅仅给出一个梦想中的学校,就能解决问题了吗?

思考!学习!再思考!再学习!

然后行动!

空谈无益。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