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作品读后感 沈从文黄昏心得体会(优质6篇)

时间:2023-08-30 18:24:00 作者:笔尘 沈从文作品读后感 沈从文黄昏心得体会(优质6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沈从文作品读后感篇一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以深情、细腻、真实而著称。其中,《黄昏》是一部经典之作,它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农村老人的心理变化过程。通过阅读《黄昏》,我深感到人与人之间的羁绊以及时光的无情流逝。下面我将从黄昏的寓意、作品的情节展开等方面,谈一谈我对沈从文《黄昏》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黄昏是人生的转折点

黄昏,是一天的结束,也是黑夜的开始。它如同人生中的一个分水岭,代表着力量的落幕和疲倦的沉淀。而就像黄昏一样,我们的生命也将终会来到尽头。沈从文的《黄昏》正是以这种象征意义的黄昏为主题,通过讲述一个农村老人的故事,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时光的流逝。作品中老人和社会的疏离感以及他因失去工作而产生的心理变化,正如同我们在人生的黄昏中所需面对的困惑和挣扎。

第二段:作品情节展开了心理变化

作品中的老人为了不要让人落下自己已经过气的斗鸡,决定和孩子们一起到参加比赛。在这个过程中,老人经受了身体的剧烈疲劳和种种外来力量的侵犯,逐渐认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再年轻和无法与时俱进。他深感自己的弱小,并对生活的残酷与无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心理变化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老人对斗鸡、对人生的执着与无奈,让读者深入地思考时间与空间、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第三段:主题运用了对比手法

作品通过对老人与外界环境、老人与孩子的对比描写,凸显了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和时光的无情流逝。老人看到孩子们对斗鸡赛的不屑态度和轻松的表情,心里充满了愤怒、羡慕、无奈等复杂的情绪。通过对老人内心世界的描写,使读者深刻领悟到不同年代人的生活环境和价值观的差异。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使《黄昏》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具有说服力。

第四段:作品揭示了社会对老人的冷漠

作品中不仅仅只是描写了老人的心理变化,还反映了农村老人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冲击之下的生存现状。在人们心目中,老人已经失去了生产能力和价值,他们被边缘化、被遗忘。作品中,老人从比赛回到家后,发现家里摔碎的物件却没有人关心和修理,这让老人感到深深的内疚和无助。这一描写,让读者对社会对老人的冷漠和对家庭价值的衰败产生了强烈的思考。

第五段:对作品的思考与启示

通过阅读《黄昏》,我深感到时光的无情流逝和社会对老人的冷漠是无法抵挡的现实。作品中的老人是每一个普通老人的缩影,他们的遭遇也是无数普通老人的真实写照。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善待老人,尊重他们的价值。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社会对老人的冷漠与对家庭价值的衰败。只有关注老人,才能让整个社会更加温暖和谐。

总之,沈从文的《黄昏》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通过对老人心理变化的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既展现了人与时光之间的关系,又揭示了社会对老人的冷漠。通过阅读,我对时光的流逝和社会的冷漠有了更深入的体悟,也对尊重老人、关注家庭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希望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能够关注老人,珍惜时间,让整个社会更加温暖和谐。

沈从文作品读后感篇二

1、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

2、每一只船总要有一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一个巢。

3、尽管向更远处走去,向一个生疏世界走去,把自己生命押上去,赌一注看看,看看我自己来支配一下自己,比让命运来处置的更合理一点呢还是更糟糕一点?若好,一切有办法,一切今天不能解决的明天可望解决,那我赢了;若不好,向一个陌生地方跑去,我终于有一时节肚子瘪瘪的倒在人家空房下阴沟边,那我输了。

4、这时真静,我为了这静,好像读一首怕人的诗。这真是诗。不同处就是任何好诗所引起的情绪,还不能那么动人罢了。这时心里透明的,想一切皆深入无间。我在温习你的一切。我真带点儿惊讶,当我默读到生活某一章时,我不止惊讶。我称量我的幸运,且计算它,但这无法使我弄清楚一点点。你占去了我的感情全部。为了这点幸福的自觉,我叹息了。

7、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湘行散记》

9、值得怀念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10、为什么要挣扎?倘若那正是我要到的去处,用不着使力挣扎的。我一定放弃任何抵抗愿望。一直向下沉。不管它是带咸味的海水,还是带苦味的人生,我要沉到底为上。这才像是生活,是生命。我需要的就是绝对的皈依,从皈依中见到神。我是个乡下人,走到任何一处照便都带了一把尺,一把秤,和普遍社会总是不合。一切来到我命运中的事事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来证实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15、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

16、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17、"照理说: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听。可是人家为你唱,是要你懂他歌里的意思!" "爷爷,懂歌里什么意思?" "自然是他那颗想同你要好的真心!不懂那点心事,不是同听竹雀唱歌一样了。

21、我明白我同你离开越远也反而越相近。——沈从文

22、凭一种无挂无碍到处为生的感情,接近了自然的秘密。我爬上一个山,傍近一条河,躺到那无人处去默想,漫无涯涘去做梦,所接近的世界,似乎皆更是一个结实的世界。

23、凡事都若偶然的恰合,结果又似宿命的必然。

24、我要傍近你方不至于难过——沈从文

沈从文作品读后感篇三

市集沈从文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个小镇上的市集活动,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团结互助的情感。市集是人们交流、交易的场所,也是一个充满生机和乐趣的场所。通过参观市集,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生活的智慧和生活的美好。本文将从沈从文对市集的描写、市集的意义和市集所传递的情感等方面展开探讨。

第二段:沈从文对市集的描写

市集是一个人声鼎沸的场所,人们穿梭于各种摊位之间,张望着货物,砍价讨价还价。市集上有五颜六色的水果和蔬菜,有香喷喷的烧鸭和糕点,还有各种小动物和玩具。沈从文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市集的热闹景象,让人仿佛能够听到摊贩们嘈杂的叫卖声,感受到市集的热闹气氛。同时,他也着重描绘了市集的美食和农产品,使读者对市集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第三段:市集的意义

市集是城市和农村人民交流的桥梁,也是传递爱与友情的纽带。市集上的人们彼此搭讪,交谈着琐事,分享着生活的喜怒哀乐。在这个忙碌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日益单一,市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放松心情、与他人交流的机会。通过市集,我们可以结识新朋友,增进社交圈子,丰富自己的生活。此外,市集还为农民提供了一个销售农产品的平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交流的互动。

第四段:市集所传递的情感

市集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情感上的寄托。市集上的市民彼此互助、守望相助,形成了一种相互关怀和团结友爱的氛围。在市集上,我们能够看到摊贩主动给予帮助、市民之间搭起了友谊的桥梁。这种团结友爱的情感在市集中得以传递,激发了人们友善的情感体验,让人们更加热爱和珍惜这个集体生活的场所。

第五段:个人感悟和总结

市集沈从文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和启示。通过观察市集,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市集所蕴含的生活的丰富与乐趣。市集不仅仅是一个商业交易的场所,更是一个情感交流的场所。市集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近与温暖,也让我感受到了农民辛勤劳动的付出与回报。在这个现代社会,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快节奏和单调,市集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和拥抱生活,关心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尽管市集可能会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市集所传递的情感和智慧将永远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让我们铭记对生活的感恩和热爱。

总结:通过沈从文的市集这篇短篇小说,我们可以看到市集的重要性和它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市集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活动的场所,更是生活的瑰宝,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结识和关爱的平台。市集所传递的情感和智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唤醒了我们对生活的感激和热爱。让我们珍惜和守护市集这个美好的场所,并将市集所传递的情感和智慧传承下去。

沈从文作品读后感篇四

一、知识与技能 :

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

2、把握作者在《边城》中极力要表现的古老湘西的人生形式。

3、理解《边城》题目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美读课文,咀嚼品味小说诗一般的意蕴 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2、启发点拨、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多种方法结合,完成文本中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 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的情操。

2、了解古老的民俗及其丰富的内涵,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生活的情感

1、通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心理描写、培养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2、理清小说情节,把握民俗活动和情节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人性的闪光点。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心理,把握小说中至真、至美、至善人性。

1、加强课前预习,充分熟悉小说内容。

2、 补充相关小说情节,让学生对《边城》有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方法:要本着以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为主,重视学生的思考重视学生的感悟。“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点拨法以及探究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让学生能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启发学生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预习课文 品读重点段落

要求:1、勾画出小说的环境描写的语句。

2、标出自然段

3、找出小说主要人物的言行,品味小说中的淳朴的人性

4、勾画出小说中的民俗描写,体会这些民俗的特点以及内涵

5、理顺出小说的故事情节。

6、明确小说的人物、情节,用自己的话复述,补充相关的其他情节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导入教学:《边城》这部小说问世不久,湘西的凤凰镇就成为旅游胜地。它正如世界上许多名城名镇一样,崛起在世界文化大师的光环之中。因为莎士比亚,英国的斯拉特福小镇才会蜚声世界;有了莫扎特,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才成为世界音乐中心,有了塞万提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才成为旅游圣地。同样,因为有了沈从文以及他的系列湘西小说,凤凰镇也成为了风景名胜之地,凤凰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小镇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边城》去欣赏那里的山水之秀,去感受那里的民俗、人情之美。

二、文本解读

1、读第一段,这里的人们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况? 明确 安分乐生,井然有序。

2、这里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呢?通过文本的描述,请同学们概括一下:

明确:码头、碉堡、河滩、军营、河流、山、水、船。

这里的风光秀丽、美好。是一个干净的自然所在,就象是这里的人一样。

3、文本写了哪些民俗?这些民俗有怎样的特点?又有怎样的内涵?学生讨论完成。

端午节:赛龙舟、穿彩衣、画王字、捉鸭子。

中秋节:赏月、男女青年对歌。

新年:舞龙灯、耍狮子、放鞭炮。

婚嫁:小轿子、羊、男孩、糍粑。

这些民俗具有古老而淳朴的特点,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包含着美好的祝愿、表达着欢快的情感,充满了吉祥如意的氛围。更能体现人们之间的和谐亲切的关系。

4、小说情节的归纳

小说节选部分中写的次数最多的哪一种民俗活动?

端午节的赛龙舟:由赛龙舟引出小说的人物以及发生在这些人物身上的一些事情。

小说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呢?主角是谁?

人物:

主角:翠翠 围绕主角相关的人物有:祖父、傩送、天保、顺顺。

情节:

第一年赛龙舟——翠翠傩送邂逅 埋下爱情的种子

第二年赛龙舟——翠翠与天保相识 引来天宝的爱意

第三年赛龙舟——祖孙二人在家 各自想着自己的心事

总结: 端午节赛龙舟就像一根银线,串起了边城中那些闪亮的珍珠,即那些故事和人,在故事中,边城的人性光辉也闪耀起来。

沈从文作品读后感篇五

第一段:引入丈夫沈从文及其作品(100字左右)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曾获得鲁迅文学奖、毛泽东文艺奖等荣誉。他的作品充满了思想深邃、情感凝重、艺术独特的特点,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作为沈从文的妻子,我深深体会到了他的文学创作对他个人和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第二段: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对我生活的影响(200字左右)

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对我个人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他的作品使我懂得了如何关注生活、关爱家庭,更懂得了珍惜与亲人在一起的时间。他的笔下描绘出的女性形象则让我明白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人性的复杂性。同时,沈从文的作品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工具,更是深挖人性和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

第三段:沈从文的文艺理念与创作方法(300字左右)

沈从文一生的文学创作理念和方法可谓独具特色。他在作品中追求真实、深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极度关注,而且对于其他文学和艺术形式亦有较高的鉴赏力。他在对传统文化的借鉴与创新中,不仅是一位颇具思想性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很好的文化传承者。在文学创作上,他从不停留于固有的艺术形式,而是通过创新的方式提升作品的艺术表达力,达到更好地表现作品主题的目的。

第四段: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及其影响(400字左右)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坛影响深远。其代表作《边城》、《春蚕》等文艺作品让人过目难忘,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边城》通过深度描绘了一个女性的形象,表达了一份难言的家国情怀,在文化的层面上建立了对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追求。他的作品通过对女性、农村、民俗等多方面进行刻画,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内涵。同时也揭示了农村与城市的民俗文化的界限、阶层问题等问题。

第五段:总结丈夫沈从文丰富的文化遗产及其启迪(200字左右)

思考一个人的文化遗产,是对其人生历程的理性反思,沈从文传下了自己的精神财富,是留给世人的一片印迹。以丈夫沈从文作为我人生中的重要一环,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纵观其一生,沈从文既是一位温婉、善良的丈夫,也是一位具有强烈创作欲望和责任感的文学家。他的一生提供了许多珍贵的文化瑰宝,借助他的笔尖,刻画了一代人的文化印记,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心灵,教育了我们如何用文学方式表达我们的情感和思想。丈夫沈从文是一位令我骄傲的艺术家,他的事迹也为我们打开了对于文学艺术作品的无限想象空间。

沈从文作品读后感篇六

在《边城》人性美的背后,是一个小城的悲哀。为什么翠翠、爷爷和顺顺一家,之间发生了这么多阴差阳错,他们善良却无辜,因为他们是这座美丽平静的小城养育的。这个20年代的小城容不下这段爱情,如果结局能被改写,那只能是这座小城被改写。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小说的最后一句话,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遐想。

翠翠独守空船,她喜欢的二老赌气出走了,爷爷——她唯一的亲人怀着遗憾离开人世,这样的结局令人惋惜,我不肯接受如此痛心的事在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发生。悲剧,就是美好的事物被毁灭。在我眼中《边城》或许就是一个温馨而平静的悲剧,哀而不伤,只有说不出的隐隐的凄凉。其中没有大起大落,没有跌宕起伏,有的只是温馨,只是平静,只是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温情,在我们繁忙的现代都市中已经久违了的温情!所有人的所有的故事,都在边城那母亲般温和的怀抱里演绎着。

但,在冥冥之中结局似乎已被谁写好。

作者通过这篇作品展示的是这块净土上的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居民,寄托的是他的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所以《边城》被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心中,已经成为“湘西人性美”的代名词。但在这人性美的背后,还有着人性、历史、文化的悲哀。这种悲哀是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在这座世外桃源般的小城里诞生的少女的爱情,注定是要丢失的,翠翠抓不住,在边城里成长的所有女孩都无法抓住。《边城》的悲剧即使换了故事的人物也不会改写,用历史书上的话说就是“特定的产物”。

“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沈从文自己这么说。也许我不理解他所说的“隐伏的悲痛”,我感到的是小城的悲痛,是历史、民族的悲痛。

翠翠是故事的灵魂,她可爱乖巧,勤劳能干,是我国封建社会底层的劳动女性的典型。“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翠翠心中对傩送的分不清、道不明的朦胧的爱意,稚嫩的她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无意间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翠翠心中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翠翠后来对爷爷说“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

她不知道这月下唱歌的人就是傩送,也不好意思问。她没有给傩送一点点暗示,懵懂的她面对爱情一直很害羞而过于含蓄。这是必然的,在20世纪20年代的一座封闭的小城里,女孩子不可能明明白白的表示自己喜欢谁,翠翠的性格里有着对爱情的固有的保守,她虽然希望得到真挚的爱情,但她从不表露,处处掩饰,看到傩送竟不好意思去摆渡。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劳动女性特有的对爱情的含蓄矜持,这种含蓄,是自古社会所推崇的,善良的劳动人民都具备这种对爱的含蓄,而不像现代的人们这么直白和奔放。这种民族的性格,这种历史的积淀,尽管美好,却也沉重,正是这含蓄,成了悲剧发生的一方面因素。

老船夫,也就是翠翠的爷爷,他慈祥、敦厚、善良,内心深处是对孙女无私的爱,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原始而古老的闪光。然而,正是这爱,让他费尽苦心在双方之间“牵线搭桥”,无意中导致了对方一系列的误会。因为他想让翠翠自己做主,说话总是不点破,()每次让翠翠害羞时总说“就当爷爷说了个笑话”,在顺顺那边总是小心翼翼的试探别人,结果傩送认为他“弯弯曲曲,不利索”。老船夫原是好心,却做了错事。他把整颗心倾注在翠翠身上,但最终却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

傩送和哥哥都喜欢翠翠,他们互相说明之后,哥哥不愿和弟弟争,因为他的善良,便选择离开,不料死于意外。傩送从此有了负罪感,他即使舍不得爱情,也不会再冠冕堂皇地在家人的反对下选择翠翠而不要磨房,也因为他的善良。

小城的人都迷信,顺顺在失去大老之后自然不同意二老与翠翠的婚事。大老是被水淹坏的,而翠翠是船夫的孙女,一辈子与这里的河水打交道,对他家来说很不吉利,在他们的伦理道德观里,“间接地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又来作第二个儿子的媳妇”同样是是违背道德的。

错综复杂的原因,终于注定了翠翠的爱情会落空。

边城的人性美固然成为人们歌颂的对象,这座远离喧嚣尘世的小城赋予了它的子民人性美,但在这美好的背后,是这座小城封闭落后的凄凉,是多少年历史积淀下来的阴影,是整个古老的民族性格的缺陷。翠翠、爷爷、顺顺一家,他们都没有错,错的是这个美丽的小城,这个平静的小城,这段自由的、朦胧的爱情既然发生在这座小城,无论是在谁身上,那么它注定是残破的,注定只剩下遥遥无期的等待!只有改变小城,才能改变故事的结局。

翠翠一人坐在船上,望着某个方向——那里有她的希望……这船,这水,犹如在为翠翠的爱情谱写一支挽歌,不是凄凄惨惨的悲,而是歌颂希望。

如果有一天,人们摆脱了封建迷信,外面的世界不再动荡,这座小城里的人们能够走出去,仍然继承这里特有的美好,成为崭新的干干净净的城市,那将是这座小城里的子民觉悟的一天。

这是翠翠能够等到爱情的唯一希望,是这座小城的希望,也是整个民族的希望。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