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通用8篇)

时间:2023-10-14 13:38:22 作者:ZS文王 2023年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通用8篇)

公司宣传语应该简洁有力,让人一听就能理解并记住公司的核心价值和独特优势。首先,了解目标客户群体的需求和偏好,以此来确定宣传语的应用方向和重点。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公司宣传语案例,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吧。

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篇一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倍数、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第一节课,根据教材是以铺地砖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要铺整分米数的地砖而且要求要整数块,引入了求两个数的公因数的必要性。教材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先分别求出两个数的因数,并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出来,从而找出两个数的公有因数,称为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通过例1的教学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出求两数的公因数以及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练习时发现部分学生还是容易在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有疏漏,导致求出来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出错。

第二节课,我引入了求最大公因数的另一种方法,分解质因数法,介绍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这种方法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但也发现部分学生没有除尽,最后的商不是互质数,导致找错最大公因数。

不过相对于第一钟方法,第二种方法在书写上更简便,学生解题时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写起来也比较简洁,大部分学生在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还会选择第二种方法。当然,我还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关键是能理解,懂应用。

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篇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找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

“因数和倍数”的知识,向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会说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并为后面学习分数的约分打好基础。一节公开课我讲了《找最大公因数》,反思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

1、课前热身:在课的开始复习了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通过小活动唤醒学生的旧知,以便于更好地过度和接受新的知识。

2、导入环节: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精心设计一个铺地砖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助王叔叔选择地板砖。让学生在获取新知的同时,切实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自主学习中,我单刀直入,让学生完成课本里12和18的因数,,然后填进圆圈里,重要的是当两个圆圈交在一起时,学生无法理解圆圈的意思,这个步骤,得引导学生说出:交叉在一起的圆圈是共有的数字(也就是公因数),外面部分是填上独有的数字,当共有的数字写完后,不要再把共有的写在外面。

4、在展示互动和反馈练习的环节中,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找两个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对找有特征的数字的最大公因数的特殊方法有所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注意三种情况:1、两个数具有倍数关系2、两个数为相邻的自然数(0除外)3、两个不同的质数,虽然没办法让学生直接归纳,但也必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这样完成课本第四题学生就会发现:这里的第一行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第二行两个数是倍数关系,对于这样有特征的数组,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但不要归纳成固定的特征让学生去记忆。对于找公因数有困难的学生,从方法上作进一步指导,小组长帮助,生生互帮等。

值得一提的是新教材没有出现短除法,但我觉得短除法相对简单,所以例举法完成后,我还是把短除法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最佳的找最大公因数的途径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中,我努力将找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各个环节的学习流程,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提供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寻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是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以及不断地中验证得到的,所以整节课学生个性得到发挥。

5、最后的评价环节,学生的互评很到位,如我问:“这节课你认为展示之星应该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王洁!因为本节课她发言最多,那些特殊规律她能概括出来。”

我认为这节课还算是比较成功,可是从导学案上来看,内容很少也很简单,并且学生展示方法少,可我却用了两节课才完成任务。所以,我一直困惑的是:为什么我不能按进度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呢?这一直是我在教学中存在和感到困惑的问题。我想还是我在处理某些课堂环节上浪费了时间,本来有些问题可以不必让学生讨论,而我却是什么问题都要学生讨论,非得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不可。对于有些概念,完全可以让学生探索归纳,然后老师总结得出。不必要非得让学生自己得出概念。

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篇三

《最大公因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学习约分做准备。《最大公因数》被安排在分数的意义这一单元内,与以前的老教材有很大的区别。

以往教学公因数的概念,通常是直接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因数,然后让学生发现哪些因数是两个自然数公有的,从而去揭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而新教材注意以直观的操作活动为主,主题图中出现的是一幅铺地砖的画面,从而去创设给贮藏室地面铺地砖的情境。

这样安排有两点好处:一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体会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实际背景,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二是有利于改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经历学习过程。在这节课上,让学生按要求自主操作,通过小组合作,去铺格子图,发现用边长1厘米、2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正好铺满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但是用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能把宽12厘米铺完,但是不能正好铺完长16厘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正方形的边长既要是长方形长的因数,也要是宽的因数。这时揭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内涵是“既是……又是……”即“公有”。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字卡的游戏,借助直观的集合图显示公因数的意义。实实在在让学生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效果较好。

以前的教材中安排的是利用短除法找最大公因数,现在的教材则是采用列举法,所以我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把重点放在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上来,鼓励学生找最大公因数方法的多样化。从教材的练习设计出发,让学生寻找其中的规律,特殊情况下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有规律的:

(1)当两个数是倍数的关系时,小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

不是特殊的情况时,如教学“找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时,学生运用最普遍的方法是分别列举出18和27的因数,再在因数中圈出它们的公因数;这时适时引导你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引导学生去发现可以在18的因数中直接圈出27的因数,也可以直接运用短除法去发现。再在学生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方法的优化。一开始的时候,老师们商量还是遵循教材的意图,既然新教材没有讲到短除法,我们只是介绍,不重点掌握,但是作业出来后,老师们发现,有的学生首先连因数都找不全,既是找全了,也没有找出最大的公因数,在这种情况下,看来教学短除法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节数学课我的感受很深:第一、新教材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例1的引入概念与原教材不同例题前创设了铺地砖的问题情境,由实际生活抽象出概念而不是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引入概念。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便于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概念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第二、相信学生是最棒的!第三、小组学习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与研究的时间。第四、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精心设计情境和问题,使学生充分展开思维活动空间,在问题的发现过程,方法的总结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篇四

今天是周一,我们学校校优质课的最后一天。王**老师和我带着我们五四班的孩子前两节课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第一节是王**老师的语文课《梦想的力量》,第二节课是我的数学课《最大公因数》。

今天这节课我上得比较轻松,围绕着解决实际问题来探索研究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以学生的探索和知识建构为主要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成,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在备课的时候就有几点疑问,在教学中也出现了质疑的地方。比如:一节概念的探索总结课,学生的练习量该有多大,练习的层次应该有多深,这是备课时一直没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到上课前还在犹豫可以做多少练习。最后决定以学生的探索生成公因数的概念为主,后面的练习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正是因为这点犹豫,在教学中出现了两个质疑的点:

一是4和8,12和36,5和7,8和9的最大公因数时,学生已经发现前两组数是倍数关系,但是其余的就没敢让学生继续探索,不敢继续深入。

二是走进生活的练习,题目的设置贴近生活,但教师的引导不太到位,学生的理解不够透彻,这是本节课的一点遗憾吧!

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篇五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找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通过找公因数的过程,让学生懂得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并探索出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注重让学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

一创设铺地砖问题情境,由实际生活导出概念。

以铺地砖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要铺整分米数的地砖而且要求要整数块,引入了求两个数的公因数的必要性。揭示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通过充分的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自己概括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二者的包含关系。

结合铺地砖问题,学生知道了1、2、4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明白了1、2、4是16和12的公有的因数,即是16和12的公因数,4是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叫做16和12的最大公因数。因为有了这一层铺垫,我就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概括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包含关系。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概括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通过“找”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放手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解决。

再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有列举法,有的用筛选法,还有的孩子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还有的孩子给大家介绍了短除法。孩子们在分享不同方法的过程,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关键是能理解,懂应用。

四精心设计练习,由浅入深,注意概念的辨析。

在练习过程中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索,重视引发学生思考,注重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对学有困难的学生予以帮助。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而言之,在本节课中,我将找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提供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所以整堂课学生个性得到发挥,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

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篇六

教材共提供了三种不同的方式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方法一:分别写出两个数的因数,再找最大公因数;方法二:先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再看哪些因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最后从中找出最大的;方法三: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我还给学生补充了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这么多方法,教师应该向学生重点推荐哪种呢?教材中补充拓展的分解质因数方法学生是否都应掌握呢?短除法是否都应掌握呢?方法一与方法二相比,由于第一种方法便于观察比较,十分直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暗暗地就选择了它。方法二与方法三相比,在数据偏大且因数较多时,如果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最大公因数不仅正确率高,而且速度也会大幅提高。但是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最大公因数对一些学生来说又有相当的难度,至于为什么要把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相乘,一些学生还不太明白。在教学中,我认为教师不能仅仅只是介绍,还有必要让学生们掌握这种方法技能。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我感觉比较简单,学生好接受,好理解。但是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一直要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时为止。如果用此法,学生必须首先认识“互质数”,并能正确判断。虽然有关“互质数”的内容教材83页“你知道吗”中有所涉及,相应知识的考查在练习十五第6题中也有所体现。

至于学生选用哪种策略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我并不强求。从作业反馈情况来看,多数学生更喜欢方法一,但是我们要提醒学生养成先观察数据特点,然后再动笔的习惯。如两个数正好成倍数关系或互质数关系时,许多学生仍旧按部就班地采用一般策略来解决,全班只有少数的学生能够根据“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规律快速找到最大公因数。在这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率先垂范,做好榜样。在巩固练习过程中,也应加强训练,每次动笔练习之前补充一个环节――观察与思考。使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策略方法外,还能灵活快捷地求出一些特例来。

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篇七

计算教学,单纯的让学生计算势必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我联系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设计出多种多样的练习题,比如:计算之后让学生思考问题“想一想: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什么时候商是三位数,什么时候商是两位数?”或让学生“火眼金睛”辨别对错,或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环节,将思路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或在最后让学生根据所学再来一组比赛等,结合学生不同的计算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形式,使单调枯燥的计算练习变得生动有趣,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将以本次讲课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用本次活动学到的知识,加以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篇八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是进一步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包括两种特殊情况。这节课上的非常顺利,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和谐,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上课的第一环节,是复习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复述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而是让学生举例说明。学生说出了许多组数,找出了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学生举例的过程中,对它们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择其四组板书在黑板上:4和5,5和6,5和7,7和9。让学生观察,这四组数有什么特点。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发现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即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我发现两个数中只要有一个质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这是一个大胆的猜测,虽说是出乎意料,但更使课堂充满了生机。我让学生判断他的观点是否正确。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质疑,“这个观点不对,比如2和4,2是质数,但它俩的最大公因数不是1。”又有学生提出3和6,5和10等。我接着又让学生观察,这几组数又有什么特点。通过通论观察,完成了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任务,发现了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另一种特殊情况,即两个数是倍数关系,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较小的数,学生发现了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几种情况,当两个数都是质数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当两个数是连续的自然数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这两个数可以是质数,也可以是合数,还可以一个是质数,一个是合数,等等。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