勺子舀物教案 提袋的设计教学反思(大全9篇)

时间:2023-09-26 03:21:54 作者:灵魂曲 勺子舀物教案 提袋的设计教学反思(大全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勺子舀物教案篇一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同学们对提袋比较熟悉,它既方便我们购物,又展示了商品的品牌形象,好的提袋就是一件艺术品。本课要求学生知道设计与生活的关系,手提袋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功能;学会提袋的机构设计与制作方法,并发挥想象力,设计出造型新颖美观的手提袋。

在教学时,我首先欣赏课本22页的这些提袋,分析提袋的外形、图案和用途,互相交流自己喜欢的提袋设计。通过这个环节,同学们能了解提袋的功能,设计与生活的关系,美观实用,诠释品牌的理念,而且好的提袋就是一件艺术品。接下来欣赏一些设计巧妙美观的提袋,一起研究提袋图案及造型的设计。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先分析提袋装饰图案的色彩搭配、装饰位置以及图案的抽象与夸张。接下来分析不同的提手设计方法,有用绳带来做提手的,有用刻挖的方法设计提手的,还有用粘贴的方法设计提手的。最后一起研究提袋的结构设计图,通过观察发现提袋四个侧面和一个底面的大小位置的特点,并合作来画梯形等不同造型提袋的展开图纸。

在制作过程中,有的同学是用旧提袋改装或裱糊来重新设计的,问题不大,重点在装饰图案的设计。有的`用包装纸或挂历纸先画展开平面图,再粘贴起来,最后装饰。这样来设计提袋的同学,问题错误花样百出。他们只是在模仿,没有创新;画的展开图对着的两个侧面宽度不一样;长方形的面画歪了,不标准了;底面画的太窄了,粘贴时封不起底来;要不然就是画好图粘不起来,不知道谁和谁贴一块;有的干脆不做五个面的,两个面粘起来,愁得我头都大了。也有的同学很灵巧,立体空间感强,专门帮同学画展开平面图纸,画的又快又准确;剩下的粘贴、装饰让其他人来做。有的学生直接用包装纸来制作的提袋非常美观实用。

每个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感都不一样,有的孩子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对于这些孩子,给他们充分的时间,他们就会在不断的错误与探索中学会并掌握的。

在教学中我的不足之处在于整个课堂不够活跃,我对于学生的激励性语言也不够,是课堂氛围受到影响,在以后上课的过程中要加强鼓励性语言,整个过程再生动新颖,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踊跃性。

勺子舀物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跌倒、开辟、枝折花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抓住猫的性格特点有层次地叙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及它的活泼可爱。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勺子舀物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拟写故事梗概,熟知故事内容,理清故事的主要情节;

2、通过找出或补写出故事中母亲“流泪”的细节,把握故事中塑造的母亲形象;

3、了解、学习、掌握莫言在《卖白菜》中讲故事的基本技巧。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找出或补写“流泪”的细节,把握故事中塑造的母亲的形象;

2、了解、学习、掌握莫言在《卖白菜》中讲故事的基本技巧。

教学过程:

一、初步引入故事

同学们,说到莫言你会想到?是的,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作了一篇题为《讲故事的人》的演讲,在演讲的结尾,他这样讲道:“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奖。”那么,今天我们来一起听一听莫言《卖白菜》的故事。(板书课题:卖白菜)

二、读故事、写梗概、理情节

莫言自我评价说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那么,莫言在《卖白菜》这篇文章里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课前已经布置了同学们预习,现在请一位同学们来读一读他的故事梗概。

预设:1967年冬天,母亲因为家庭贫困,犹豫再三,最终决定卖掉家中仅剩的三颗白菜。“我”在集上因为多算了买白菜老太太一毛钱,结果白菜被退回。母亲因为“我”的不诚实留下了眼泪。

学生复述故事时,注重评价。评价标准:完整、准确、简明、流畅。

三、读故事、寻技巧、凸形象

预设:老太太买白菜时的行为让我感到厌恶。

追问:具体从哪里可以看出来?【ppt显示】

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老太太将她胳膊上挎着的柳条箢篼放在地上,腾出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的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

明确:老太的动作“拽”、“戳”、“撕扯”;老太太的语言与神态“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不紧。”

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vs然后她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前者突出强调老太太的戳白菜手的样子的丑陋,更表现出“我”对其厌恶。

点名学生个读:读出我对老太太的厌恶。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老太太太。我之所以多算一毛钱,是因为我对她这种行为的(板书:吝啬、挑剔——不满、厌恶)

1、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

3、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根手指。

4、后来,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的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的脸上洋溢着珍贵的欣喜的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从这几句话你读出了哪些内容?

小结:于“我”、于母亲,这棵小白菜凝聚了我和母亲的汗水与泪水,对于贫困的家庭,这个白菜无疑是珍贵的。(板书:泪水、汗水——珍贵、珍视)所以,我和母亲的辛勤劳动以及对白菜的情深意长遇到了这样一位挑剔蛮横的老太太而对她产生厌恶之感,多算她一毛钱似乎是情理之中。这种讲故事的方法叫——层层铺垫(板书:巧铺垫)

预设:因为这“多算的一毛钱”坚强的母亲流下了眼泪。

追问:母亲为何流泪?由此你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明确:母亲流泪是因为儿子的不诚实、不诚信。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位诚信、本分的母亲。(板书:诚信、本分)

这是母亲第一次流泪,因为儿子的不诚信而流泪。其实文中不少地方写了或者可以补写出母亲要流泪,但没有流泪。请你找出来或者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补写出来。

预设:

1、“今天是大集。”眼角湿润的母亲沉重地说。

2、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

4、眼角湿润的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弃卷得不紧……”(比较:“您”改成“你”)

5、我看着那棵被剥成核的白菜,眼前出现了它在生长的各个阶段的模样,心中感到阵阵忧伤。我看看母亲,她的眼睛湿漉漉的,但没有哭。

明确:坚强、坚忍、善良

小结:坚强从不流泪的母亲,却因为儿子的不诚实流下了眼泪。在母亲看来,家庭不幸贫穷,但希望仍在;如果儿子不诚实,这个家也就没有希望了,母亲所有辛劳、隐忍也将是无用的。透过母亲流和欲流未流的眼泪,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位坚忍、善良、诚信的母亲。这也是莫言教我们讲故事的另一种方法——抓细节、凸形象。(板书:抓细节)

我“多算一毛钱”的不诚信行为让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下了眼泪,除此之外,还导致了怎样具体的后果呢?学生齐读21段。明确:老太太退回了白菜。

我离开集市去上学了,后来老太太退回了白菜。其实在这个过程中省去很多情节,你觉得可能还有哪些情节?(预设:老太太的责备、众人的围观冷眼、母亲的道歉与羞愧等等)

学生择取其中的一个情节补写出当时可能发生的场景。(要求:要写到母亲的眼泪,凸显出母亲形象;字数80字左右)

比较:莫言为什么不写这些情节呢?

(1)并非亲眼所见,写了可能不真实;

(2)不写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讲故事的方法叫——留白艺术(板书:言有尽、意无穷、设留白)

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钞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吐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

比较: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掏出一个手绢,揭开,露出一沓钞票,然后将手伸进嘴里,沾了吐沫,数了钱,扔到母亲手里。

学生比较阅读后分析:老太太对钱的极度重视与谨慎,表现了在当时的社会下人们的生活是极度贫困的。

背景链接:卖白菜的故事源于莫言亲身经历。故事发生在1967年的北方农村,“文革”的第二年。经济落后,物资紧张,城市凭票供应,农村生活则愈加困难,农民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

小结:透过这“多算的一毛钱”我们不仅看到了我、母亲的贫穷,也看到了老太太的贫穷,更感受到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贫穷。所以,从这“多算的一毛钱”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那种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所以,好的故事讲的是身边事,表现的是一种大情怀。(板书:好故事、身边事、大情怀)

勺子舀物教案篇四

《提袋的设计》是“设计.应用”领域的一课。本课重在让学生了解提袋的结构设计与制作方法,并能发挥想象力,设计制作出造型新颖美观的手提袋。

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通过对提袋的解剖、观察,了解提袋的结构,紧着这教师示范提袋的折叠方法,学生动手跟着制作一个普通的方形手提袋;通过欣赏造型新颖、装饰精美的手提袋,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对于提手方面也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有两几种形式,然后通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自己手中的方形手提袋进行添加或减少改变其形状,并进行装饰。

本课的教学环节流畅,教学中从易到难、学生创作由个人到小组合作,教学设计较有层次,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本课的`重点是提袋的结构、造型新颖、装饰精美,从学生的作品来看,前两者都能达到,但在装饰方面由于时间问题,大部分学生没有完成,在欣赏时可抓住本课的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欣赏,提手部分可省去,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提手的设计并不难,应尽量节省时间,让孩子去创作。

勺子舀物教案篇五

《杯子的设计》这节课在通过不断的研究与改进,以教学目标为核心,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检验标准,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设计能力为研究目标,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达成:

《杯子的设计》一课属于美术活动中的设计运用领域,它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杯子各部分结构、材料、功能等方面的知识。

2、运用了解的知识,设计出有个性、功能性又美观的杯子。

3、让学生了解设计要素,渗透设计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那么,这三个目标分别通过“交流回忆——观察比较——欣赏分析——移情

联想——创新实践”等环节的引领过程,让学生将要解决的问题逐一剖析、挖掘,

从而自主解决学习的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检验: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检验的标准、形式、角度、方法多种多样,我们不妨来看以

下三个方面:

1、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2、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3、课堂教学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我们来看一看以下提问:“同学们,喝水离不开一种生活用品,一种装水的容

器,是什么呢?”——开门见山,直接点出杯子的含义与基本作用,同时揭示课题。“想一想,说一说,你所使用过、见过或知道的杯子有哪些?”——回忆与联想,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突出杯子的实用功能。

课堂教学评价以学生作品评价为例,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 评价三者相结合的形式,运用争当五星设计师为手段,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及创新精神,是评价具有综合性、形成性与发展性。

学生有效的活动有课前自主发现与了解杯子,可以从学生带来的杯子中达到有效性。学生课上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活动,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的效果及课堂气氛得到检验。学生课堂上创新实践的活动过程,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检验。

三、学生的自主创新设计能力地培养:

这个问题已经在研究策略中表述的很清楚。有三点:

1、贴近生活,服务生活、美化生活。

2、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

3、移情联想、张扬个性、创新实践。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要我们都多想一想,多试一试,就一定会有收获。

勺子舀物教案篇六

运用所学的图形设计图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体会到图形世界的神奇和美丽,同时在分析图案和创造图案中,学生还将进一步巩固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因此,在认识圆后,教材安排了欣赏与设计的内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视野的开拓,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有一定的审美和想象能力,本课是在学生对圆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想象和设计,进一步体会圆的对称性,同时也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发展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我是小小设计师”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设计才能,在活动中教师也应多以表扬鼓励为主,寓教于乐,这样,为学生创设的良好学习氛围更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自信,更有助于帮助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材首先呈现了四幅图案让学生欣赏。教学时,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怎样组成的(如基本图形经过了哪些变换),让学生感受到圆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提高分析图形的能力。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

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案的美,并体验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教师要真正地做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和圆有关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

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美丽的复杂图案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强化感知:美丽的复杂图案可以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为后面的设计活动做铺垫。

4、模仿练习。在练习本上模仿书上画出三幅用圆设计的简单图案。

颜色的搭配也是使图案变漂亮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审美能力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自己的搭配方案,再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相互交换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最后通过模仿练习、评一评等活动,建立学生自信,为后面设计比赛打下基础。

5、开展设计活动,交流汇报。

在欣赏了各种漂亮图案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漂亮的图案,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不仅离不开数学,而且数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

文档为doc格式

勺子舀物教案篇七

通过两次的试教,今天是第三次执教这一内容。可以说,这节课上得还是比较成功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本节课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能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对教材内容大胆地进行了改造,打破了传统复习课教学模式的束缚,运用“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归纳整理,构建网络——应用拓展,提高能力”的教学新思路。让学生在梳理知识中加深认识,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能力,展示了一个充满着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的富有个性化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能够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把学生的探索能力放在首位。课前让学生自主整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相关知识,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分享成果,展示汇报,留给学生充分地时间和足够大的学习空间,从而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并提高了他们整理建构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另外,在让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的时间与空间,与伙伴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梳理知识中形成网络,进一步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重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课在让学生回忆立体图形表面积或体积的公式推导过程中,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回顾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再由学生口述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最后由课件演示再现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语言到直观、思维到形象有机结合三次再现,渗透了转化思想,有利于帮助学生清晰认识这些立体图形公式推导的过程,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些立体图形计算方法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长期起作用,使其终生受益的并不是数学知识,而数学的思想方法。通过复习,教师一个重要的目就是要将原来分散的教学内容中隐藏的数学思想方法还原出来。本节课,在学生回忆公式的推导过程后引导学生思考:从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你能发现什么?教师小结: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从而解决新问题,这种转化的方法、转化的思想,是我们数学学习中一种很常见、很重要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

,创设条件,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如果本节课的复习只是让学生仅仅记住计算公式,这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各不相同的具体问题。所以,必须要能够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才能合理、正确地解决问题。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一切条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

例如,这节课是从一个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包装问题导入课题的,通过谈话、观察,让学生在思考中初步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另外,创设了灵活多样的问题情境,求生活中一些物体的表面积或体积,求包装纸的表面积,圆柱形水池的底面积和体积,用铁皮制作水桶等,用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展开练习,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从中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性。

虽然说这节课总体来说教学效果不错,但仍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教师课堂评价的方式可多样,课堂生成的资源处理不够好,某些细节问题的处理不够恰当等等。相信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会逐步改进,争取形成更“精品”的课例。

勺子舀物教案篇八

本课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一节课。提袋是日常生活中,特别是购物中最常见的用品,通过提袋设计一课使学生认识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发现美、认识美,通过对提袋结构的剖析与再设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设计,提高立体制作能力与创造能力。

本课中涉及到的制作材料种类比较多,孩子们准备的也比较全面。孩子们在制作过程中有采用缝制方法的,也有采用粘接方法的。在装饰过程中,有采用绘画方法的,也有利用其它材质进行粘贴装饰的。在造型设计上,有几何图形的,也有动物造型的。

通过教学,发现学生们提袋的一般结构袋帮的四个面与袋底有了初步认识,但们的设计思维是不被常规的概念所束缚的.。在设计过程中,孩们更注重与众不同的效果。我想这一点是很难得的,但是为了让孩们记住设计是为生活服务的,我强调了提袋的主要生活应用价值。这样孩们就能根据不同的用途设计出既实用有美观的提袋。

勺子舀物教案篇九

本次我授课的题目是五年级下册的设计应用课《提袋的设计》,这堂课的每个环节我都精心设计,力求做到主线分明,细节精致,衔接自然,深入浅出,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轻松自在地学到知识。

我将“圆筒变袋子”这个小节目作为导入,在课堂一开始就激起学生们的兴趣,这个环节同学们聚精会神地看我示范,很快掌握了折袋子最简单的方法。

接着开始让孩子们学习书中较为复杂的折袋子的方法,并试着按书中的设计图折一折,找一找袋子五个面的规律,最后让孩子们自己对比出哪种方法比较适合自己。

学会了普通的折袋子方法,接着增加难度,开始学习异形纸袋的制作方法,这个环节我让孩子们亲自动手拆一拆,让学生们自己研究方法,自己解决问题,效果非常好,大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找出了方法,了解了异形提袋的制作方法。

由最简单的长方形袋子,到袋口处有变化的.创意袋子,再到复杂的异形袋子,制作方法都是通过让孩子们自己实践,自己探究,自己学习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让整堂课有层次性,而且做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负责引导这样一种教学状态。

在结尾处点出设计以人为本,提袋不仅要具备美观的特点,最重要的实用性不可忽略。

虽然本课评委点评的优点很多,但是缺点同样有,例如,折叠袋子的细节部分,需要注意的地方等没有向学生强调,在最后作业评价的地方,应该让学生注意到要从美术方面的“造型、色彩、图案”以及“创意”方面去点评,做到有始有终才是一节好课。

通过这次比赛,我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例如教学设计要主线清晰,细节丰富,灵活有趣,要以学生为主,学习内容要有层次性、延展性,评价要做到和要求一致,有根据地去评价,美术学中最基本的造型、色彩、材质等因素一定要深入到课中,要灌输美术的语言给学生,才能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