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优秀14篇)

时间:2023-12-28 20:05:01 作者:MJ笔神

教学计划不仅是教师的一种工作规划,也是学生学习的规划,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成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阅读教学计划范文,我们可以获得更多关于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的灵感和思路。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1、抓人物言行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

2、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3、通过一定的拓展,感悟尊重人才的重要性。

一、激发兴趣,回顾引入。

1、上节课,我们跟随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你了解到了什么?

2、是啊,尽管刘备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让我们随着刘备一起三顾茅庐。

二、自主研读,感悟品质

1、自读课文3-6小节,读读划划,想想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随机交流,朗读感悟

重点句1: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预设感悟点:感悟刘备的(诚心、敬重 仰慕)

1、抓“大声斥责”、“如此无礼”等感受

2、感情朗读刘备、张飞对话。

重点句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预设感悟点:抓住“轻轻走” “恭恭敬敬等”等感受刘备的(谦恭 诚心)

1、紧扣“等”的恭敬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3: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预设感悟点:抓“下马步行“感受刘备的( 礼节 诚心)

1、抓“下马步行”等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4: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见。”

预设感悟点:抓“赶紧下拜”,“谒见”等词感受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1、抓“赶紧”“谒见”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3、刘备的这份急于求贤的精神真让人感动!

1、总结:学了整篇课文,想一想是什么打动了诸葛亮,使他最终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2.、师小结

3、拓展:课外收集、阅读有关三国中尊重人才的故事。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理解文中四字词语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细节描写体现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4、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文中三处比喻的意义。

5、能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谈话。

2、板书课题。

3、学生用文中词语解释课题意思。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解决了什么问题?

2、交流反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3、教师小结。

三、细读课文,推敲重点,品读感悟。

(一)抓“诚心诚意”品刘备的尊重人才。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从那些语句可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圈划出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3、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指名朗读描写刘备诚心诚意的语句,并相机交流感受。(生用“我从----------------中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因为-----------”的句式表达自己的体会。老师相机引导:读刘备的话,体会刘备的内心;从刘备的神态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刘备的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

4、领读:师: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他(生读描写刘备诚心诚意的语句),真是尊重人才呀!

(二)抓环境描写和三处比喻品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师过渡:刘备当时已47岁,贵为皇叔,诸葛亮仅有27岁,乃一介山野村夫,他如此礼贤下士,值得吗?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大名鼎鼎的卧龙先生。我们先去他家看看吧。

2、生读看到了什么。

3、交流: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生答)找到这段环境描写的中心句,发现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进行交流。读这段中的比喻句,说说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从这个比喻句中感受到了什么?(生交流)。

4、指名朗读这段环境描写。

5、说话训练:我们来到-------,只见--------的柳条--------,--------的小草---------,--------的花儿--------,--------的桃花,--------的梨花,---------的杏花,景色真是---------。

7、讨论:“云雾”“青天”分别指什么?“鱼”和“水”分别指谁?

8、指名读这三处比喻,说说这些比喻句的作用。

9、师补充诸葛亮出山后对刘备的辅佐(诸葛亮出山后,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空城计、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摆设八阵图,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尽心尽力辅佐刘家二十一年,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0、生说说对诸葛亮的认识。

四、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并深情朗读)。

“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3、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五、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1、说话训练:刘备真是尊重人才,他--------------;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他------------。(生运用文中词语进行说话训练。)。

2、发散:除了《三顾茅庐》外,你还知道哪些三国故事?

3、总结: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三国城,认识更多的三国英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英雄用他们的壮举写下了许多感人的篇章,我们从中会有很多收获的。

板书设计。

诚心诚意访贤才。

刘备诸葛亮。

尊重人才雄才大略。

如鱼得水创大业。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应坚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代教学理念。立体的课堂结构,就为“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创造了有效的时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三顾茅庐》,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教学目标:

1、感受刘备的省心诚意和诸葛亮的妙计试探。

2、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导读。

1、一读——大声朗读。

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大声朗读课文,既给学生一个示范,又体现了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体现课堂也是教师学习的场所。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4、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声音,看谁能够用一个词概括。(诚心诚意)培养学生现场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5、深入学习课文——默读。

(1)诸葛亮作为当今大贤,人人都渴望得到这样的大贤。也就是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诚心诚意的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出山。这就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刘备的诚心到底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课件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同时出示两个服务性的导读题:

教师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很有特色。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上具有交叉点,而学生在展开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其思维又是多向、多维的,只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立体的认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及其特点。

6、小组交流。

经过刚才充分的默读思考,每个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此时的小组交流,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但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下几点:

(1)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不要围绕某个小问题争论不休;

(2)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学会从同学的嘴里获取信息。

这是课堂立体结构的进一步拓展,也是由个体学习过渡到小集体学习,个体智慧在谋求集体智慧的主体发展。小组学习,可以达到求同的目的,但是,小组学习绝不是为求同而合作学习,而恰恰是利用他人的智慧和成果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和促进个体发展。

7、全班交流。

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这里的全班交流,不能停留在前面两个层次上,否则就不能获得个体有效的发展。这里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点拨学生不太到位的模糊认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原句,有感情的朗读好,做到读要到味。

8、引导学生整理板书。

集体的智慧汇聚在一起,加以整理,自然形成立体的认识结果。

刘备的诚心:

(1)轻叩柴门——真心;

(2)巧妙利用天气——用心;

(3)不达目的不罢休——恒心;

(4)斥责张飞——齐心;

(5)下拜谒见——尊心。

诸葛亮的妙计:

(1)利用书童作耳目——观察;

(2)故意回避——试探;

(3)聊天——面试。

刘备懂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以自己的真心和诚心打动诸葛亮的心,诸葛亮也以自己的妙计考察了刘备的诚心。

9、学了三顾茅庐,将来你作了老总,去招聘人才,或者你是当今大限,对你会有何帮助?

跳出语文,联系学生生活,活学活用。真正实践了把语文学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和发展之路上。

三、结课出示教师的对联。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以文学的熏陶,知道一种新的读后感的写作形式。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齐读课题。

联系旧知导出课文引发学生研读兴趣。

二、自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检查自读情况。

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按要求自读课文。

分段读课文。

茅:与“矛”比较。统:与“流”比较。宜:与“宣”比较。

交流词语的意思三顾茅庐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

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明确提出自读要求,使得学生学习有目的,思考有方向。

比较和交流中深化字词的理解,为理解课文做铺垫。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放录音范读全文。

听录音,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读第四自然段,加以体会,理解“茅塞顿开”

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尊重人才、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建立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件往事,还感激万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出示《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听教师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对学生要求不必过高,能听懂多少是多少,这样能减少学生压力使得学生能畅所欲言。

二、细读课文。

组织交流。

出示: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出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出示: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引导比较:

(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小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他怒斥张飞、三顾茅庐。还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马步行,在房门外恭候多时,快步走进草堂和诸葛亮见面……刘备渴望得到诸葛亮这个贤才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这就叫“求贤若渴”。

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诚心诚意)。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和句子。

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讨论:说明什么?

感情朗读这一句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讨论: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

齐读第五自然段。

比较和朗读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在朗读中升华,进一步感受和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三、小练笔。

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孔明时,他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留给诸葛亮。这封信,一般读《三顾茅庐》的人都忽略了。其实这封信也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因为信中,刘备将自己的一番诚意、仰慕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替刘备写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诸葛亮。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说理能力。

四、作业。

课后继续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的信,互相提意见修改。

板书:

两次拜访没见到诸葛亮:雄才大略。

上路前刘备:尊重人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见面前。

见面后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活动过程:

一、激发活动兴趣: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顾茅庐(引导学生读课题)。

二、实施活动过程。

活动一:体会人物形象。

(一)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人物的句子,体会人物形象特点。圈画关键词,在旁边简要作批注。”

2、学生读书作批注。

3、小组交流。

4、展示汇报:

(1)对话、神态中体会诚心诚意(张飞与刘备的对话)。

相机出示: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1)你是从刘备和张飞的对话中体会刘备的诚意的,很好!—(看学生把感悟点落在哪里)。

(2)指导“嚷”

(3)指导“捆”

师:张飞把诸葛亮当作了东西,用“捆”字可看出对诸葛亮的无礼。

(3)引导:刘备怎么说?

a你们知道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吗?(学生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教师评:你了解的真多!)。

b谁来用斥责的口气读读这句话,体会体会刘备当时的心情。

(指名一学生读)——你们注意到这句话后面的标点了吗?刘备不要张飞去,他是要————亲自去(学生接话),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仰(学生接话)。

谁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这句话。(再指名一学生读)。

c师生分角色读对话。

(2)继续交流,你们还画出哪些描写人物形象的词语、句子。

重点指导以下句子:

(1)“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引导生自己说体会)。

(2)“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敲门说明他怕惊扰诸葛亮,对他尊重、诚心。

(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侯。”

(指导生扣住关键词说体会,动作表演理解恭恭敬敬,体会虔诚)。

“不要惊醒”: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

“轻轻”:生怕惊扰诸葛亮休息。

(小结:看来,刘备用对待“长辈”的礼貌,对待“宾客”的热情对待诸葛亮,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

(学生想象的语言会很丰富,模仿的口气也很像。有的说:“二弟三弟,你们且在门外等候,我先进去。”有的说:“三弟,你性情急躁,现在门外等候,莫要惊扰了孔明先生;二弟,你也一起等候。”)。

(4)“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理解“半晌”半晌是多长时间?“3个小时”

师:可见刘备对诸葛亮是多么的敬重啊!齐读这部分。

小结:我们从行动中体会到了刘备的诚意,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感受这些地方,

真的睡着了不知道的到来吗?不想见他,是想考验他。

相机板书:见不见。

小结:故事中的矛盾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相机板书:情节。

活动二:品读环境描写。

1、出示:(生读)“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2、读到这有疑问吗?引导提问:这是一篇人物故事,为什么要写这儿的环境呢?

体会环境描写在这里的作用。(环境描写巧妙了衬托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3、联系第4自然段体会诸葛亮的形象。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师:通过这一段谈话,刘备就明白了当时的形势和以后的打算。可以看出诸葛亮确实是谋略,确实值得刘备三次邀请。齐读第四小节。

4、刘备得到诸葛亮就像—————————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板书(如鱼得水)谁是鱼,谁是水呢?为什么这么说呢?刘备得到诸葛亮就像什么?你读过《三国演义》吗?诸葛亮帮刘打过哪些仗?(“火烧赤壁”、“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巧设空城计”……)。

再读读最后一节。

5、再来读读这儿的环境描写。

师小结:俗话说“人杰地灵”,这里的环境衬托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检测活动效果。

模仿课文第3节描写“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四、拓展活动时空。

读《三国演义》故事中“三顾茅庐”原著?体会原著的语言特点。

板书设计:

人物。

请捆。

情节矛盾。

见不见。

环境。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本课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课文对刘备三顾茅庐的描写,一次比一次详细。课文通过对人物言行细致入微地刻画,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文本的这一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主线潜心阅读文本,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这个教学理念出发,在教学中紧扣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相请诸葛亮诚心诚意”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着,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在学习形式上,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式解词、配乐表演等方式促进学生对文本理解,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1、理解“斥责”“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大有作为。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教学准备:投影设备、课件等。

课前谈话: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知道相关内容吗?

1、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2、师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豪迈的乐曲把学生带入了历史的情境,教师的叙述把学生自然地领入本课的学习)。

一、复习导入——显现主题。

1、上节课,我们和历史人物刘备、关羽、张飞两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草屋拜访他,可惜都没有碰到,关羽和张飞都不耐烦了,刘备呢?(不灰心)对,刘备打算三访孔明。

2、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问题: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诚心诚意相请诸葛亮?

二、探究刘备言行——品味诚心诚意。

1、请你读读2———4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说说你的体会。

读课文,思考: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交流品读(第三节)。

(1)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a“半里多路”有多长?(一里等于500米,半里为250米)你体会到了什么?

b下马步行:态度恭敬。

c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诸葛亮的恭敬态度吗?(自由读——点名读——齐读)。

(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a从“轻轻、恭恭敬敬、等”几个词语中看出刘备礼贤下士。

b你认为怎样的站才算是恭恭敬敬地站?

(想亲自体验一下吗?我们来学学刘备。让学生恭恭敬敬地站半分钟)。

c半分钟的等待,你有什么感受?

半分钟的等待已经让我们心急如焚,那刘备等了多少时间?

(3)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此时刘备会如何拜见,诸葛亮又会说些什么呢?

a表演相关内容。

b请问刘备,你为什么要用拜见一词呀?

老师知道“拜见”指针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或长辈,感受到什么?

(礼贤下士、虚心求教)。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读、思、议、看,借书童之口领学生悟刘备的这份诚心诚意,对课文中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读与说结合,在文章的空白处想象、补白,使学生披文入境,展现了语言文字和人文情感的和谐统一。)。

三、认识张飞人物形象——感悟诚心诚意。

(一)体会反衬作用。

1、同学们除了从刘备的言行中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请你们再读读课文,你们还从哪里也能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张飞的无理)。

找出描写张飞言行的句子并出示。

a、再读一读,你体会张飞是什么性格?

b、课文不是在写刘备吗?作者为什么要来写张飞,能不能不写他?(四人小组讨论)。

(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2、你们认为作者描写张飞是为了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你们用朗读来告诉我。

对比读(出示刘备张飞的对话,选择合作读——点名读)。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斥责——大声斥责”?

3、根据录像配音本节内容。

(二)丰富张飞形象。

2、交流:(桃园结拜、长坂桥上单身吓退曹操十万大军、关羽死后张飞的`眼睛都哭出了血。)。

3、师:张飞也是个英雄,十分讲义气、英勇、对大哥忠心耿耿。

四、拓展延伸——升华诚心诚意。

讨论问题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节)。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a、“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b、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c、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d、指名读。

同学们,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议论,更敬佩他了,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请教,就答应了。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胜仗吗?(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来刘备称帝蜀国,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3)理解最后一句话。

(设计意图:拓展教学,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出示: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送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你看这么美的景色,谁能美美地读?指读,齐读并出示相关练习访说。

五、朗读品味并总结:让我们走向书本,向古人学习,做一个智慧的现代人!

张飞——刘备——诸葛亮。

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

2、根据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自学感悟。

刘备前两次去隆重拜访诸葛亮都未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这次他成功了吗?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请同学们看学案25页巩固练习“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画出有关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读一读,想一想,作出简单的批注。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三、讨论交流。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内交流展示。

四、点拨引导。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1、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2、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3、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己的兄弟。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自然段)。

4、教师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5、同桌互读刘备、张飞的对话部分,进一步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7、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1)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2)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地敲门,“轻轻”表示注意轻敲,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地礼貌和尊重。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午睡,所以尽量放轻脚步,轻轻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

(2)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3)想一想,谁对谁是恭恭敬敬的?

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8、在隆重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重策略,说说策略的内容。

9、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刘备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你知道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处在什么样的迷茫之中吗?

10、所以听诸葛亮这么一分析,他——(学生接读……“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11、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1)师:“茅塞顿开”就是——(生接:拨开云雾见青天)。

(2)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计谋肯定很高。可见诸葛亮很有才华,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雄才大略)。

(3)诸葛亮出山后,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说说你知道哪些胜仗?

(4)有了这样的体验一定能把刘备的这句话读好!

(5)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六、布置作业。

写话: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板书设计:

刘备诸葛亮。

诚心诚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3.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4.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

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

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及“三顾茅庐”故事梗概。

教师方面:

1.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影音资料片段。

2.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三顾茅庐”这一情节的前后内容,查阅关于刘备及诸葛亮的评价,以便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和补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三顾茅庐”。

刚才我们观看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话,是导演根据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改编而成的,生动地再现了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那么,小说是如何表现这一情节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作,共同去体会和感受其感人之处。

二、研读课文。

1.朗读,教师可安排学生以分角色的形式进行朗读。强调加点字字音。

拜谒呕心寰宇荷锄篡逆猝定斡旋。

匡扶朔风邂逅不省慵懒千仞不栖熟谙。

薰沐鄙悃悒怏荏苒揲蓍愧赧存恤。

2.学生概括主要情节,要求说出每一个情节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刘备拜访诸葛亮之前,司马徽赞诸葛亮。

刘备一顾诸葛亮未得,遇崔州平,论天下事。

刘备二顾诸葛亮未得,遇亮友、弟、岳父,留下书信。

刘备三顾诸葛亮,孔明隆中对策,感其诚,出山辅佐。

三、作业。

熟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二人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课文。

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刘备、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采用的手法。

刘备: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衬托(张飞、关羽)。

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门便知晓天下事、足智多谋。

手法: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人物及景色的烘托陪衬。

(此处具体分析见教参。)。

2.文中诗词对于表现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人生追求。(具体分析见教参。)。

3.小说在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时情节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特点?

情节曲折,悬念迭起,结构精巧,跌宕多姿。(具体分析见教参。)。

4.怎样理解崔州平的一番话?

崔州平所言的中心内容是:“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意思是现在的天下形势是历史的必然,非人力所能改变,这与司马徽的看法是一致的,后来小说的结局的确如二人所预料的那样。

5.分析司马徽所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的深意?

一方面是肯定诸葛亮找到了他值得辅佐之人——刘备;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卧龙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即使得到刘备这样的明君,但是生不逢时,纵使再怎么努力,都只能是“呕心血”,却不能改变天命,即不能如刘备所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虽然是对诸葛亮的才华得以施展感到一丝慰藉,但更慨叹他多舛的命运。(具体分析见教参。)。

6.概括归纳文章主题。

小说通过刘备“三顾茅庐”,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二、作业。

课下查找诸葛亮、刘备以及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三国人物及故事,下一节课同学间进行交流。

第三课时。

一、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怎样评价诸葛亮出山以及他后来的失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刘备的故事?怎样评价刘备?

4.介绍你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和事件,谈谈你对这些人物的认识。

5.教师补充其他重点知识,如《三国演义》的作者、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等,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总结。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名著之一,走进其中,不仅能让人认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更能从中认识到历史的规律和进程。人只有把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品读《三国演义》,品读名著,做一个认真的人、清醒的人、有能力的人、成功的人。

三、布置作业。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斥责”“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大有作为。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教学准备:投影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知道相关内容吗?

1、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2、师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豪迈的乐曲把学生带入了历史的情境,教师的叙述把学生自然地领入本课的学习)。

一、复习导入——显现主题。

1、上节课,我们和历史人物刘备、关羽、张飞两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草屋拜访他,可惜都没有碰到,关羽和张飞都不耐烦了,刘备呢?(不灰心)对,刘备打算三访孔明。

二、探究刘备言行——品味诚心诚意。

1、请你读读2---4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说说你的体会。

读课文,思考: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交流品读(第三节)。

(1)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a“半里多路”有多长?(一里等于500米,半里为250米)你体会到了什么?

b下马步行:态度恭敬。

c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诸葛亮的恭敬态度吗?(自由读——点名读——齐读)。

(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a从“轻轻、恭恭敬敬、等”几个词语中看出刘备礼贤下士。

b你认为怎样的站才算是恭恭敬敬地站?

(想亲自体验一下吗?我们来学学刘备。让学生恭恭敬敬地站半分钟)。

c半分钟的等待,你有什么感受?

半分钟的等待已经让我们心急如焚,那刘备等了多少时间?

a表演相关内容。

b请问刘备,你为什么要用拜见一词呀?

老师知道“拜见”指针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或长辈,感受到什么?

(礼贤下士、虚心求教)。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读、思、议、看,借书童之口领学生悟刘备的这份诚心诚意,对课文中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读与说结合,在文章的空白处想象、补白,使学生披文入境,展现了语言文字和人文情感的和谐统一。)。

三、认识张飞人物形象——感悟诚心诚意。

(一)体会反衬作用。

1、同学们除了从刘备的言行中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请你们再读读课文,你们还从哪里也能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张飞的无理)。

找出描写张飞言行的句子并出示。

a、再读一读,你体会张飞是什么性格?

b、课文不是在写刘备吗?作者为什么要来写张飞,能不能不写他?(四人小组讨论)。

(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2、你们认为作者描写张飞是为了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你们用朗读来告诉我。

对比读(出示刘备张飞的对话,选择合作读——点名读)。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斥责——大声斥责”?

3、根据录像配音本节内容。

(二)丰富张飞形象。

2、交流:(桃园结拜、长坂桥上单身吓退曹操十万大军、关羽死后张飞的眼睛都哭出了血。)。

3、师:张飞也是个英雄,十分讲义气、英勇、对大哥忠心耿耿。

四、拓展延伸——升华诚心诚意。

讨论问题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节)。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a、“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b、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c、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d、指名读。

同学们,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议论,更敬佩他了,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请教,就答应了。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胜仗吗?(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来刘备称帝蜀国,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3)理解最后一句话。

(设计意图:拓展教学,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出示: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送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你看这么美的景色,谁能美美地读?指读,齐读并出示相关练习访说。

五、朗读品味并总结:让我们走向书本,向古人学习,做一个智慧的现代人!

张飞——  刘备——   诸葛亮。

诚心诚意。

设计思路:本课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课文对刘备三顾茅庐的描写,一次比一次详细。课文通过对人物言行细致入微地刻画,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文本的这一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主线潜心阅读文本,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这个教学理念出发,在教学中紧扣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相请诸葛亮诚心诚意”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著,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在学习形式上,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式解词、配乐表演等方式促进学生对文本理解,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

3、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他对人才尊重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体会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和动作,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2、难点:理解比喻句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片1:连一连:

《红楼梦》施耐庵。

《西游记》曹雪芹。

《水浒》吴承恩。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选自《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师板书课题,故意将“茅”少写一笔“撇”,以加深学生对“茅”的正确印象。)。

4、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资料,弄清时代背景。

二、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怏()惭()。

快()渐()。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读一读。出示片3。

卧龙冈(ganggang)(manman)埋怨。

只得(dedei)(shushu)数九寒天。

草舍(sheshe)(yangyng)怏怏。

2、检查读课文情况:

采用同桌互读互听的方式进行。

三、合作交流,精读感悟。

1.默读课文,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可用课文里的话解释。

2、“三顾茅庐”的意思:刘备三次到诸葛亮的草屋拜访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随机教学“复姓——诸葛”)。

4、交流:

诸葛亮:有才华,??

关羽:话不多,??

5、精读感悟,体会人物特点。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刘备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划出有关句子,找出关键词语,读一读,旁边写好自己的批注。学生交流、汇报。

(1)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什么叫“嚷”?谁来读一读张飞的话?指名读。

过渡:刘备听了怎么说?女生齐读。

(2)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点出“生气”。刘备怎样“生气”地说?谁来读一读刘备的话。指名读。

(3)从二人对诸葛亮不同的态度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二人的对话中作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刘备对人才的敬重。

(4)分角色朗读。读出二人对诸葛亮的不同态度。

过渡:到了隆中后刘备又是怎样做的呢?

6.分析人物动作,体会刘备诚心诚意。找出描写刘备动作的词。指名说.

(1)为什么离诸葛亮住处半里多路就要“下马步行”?诸葛亮又看不见?

(2)“轻轻敲门”说明了什么?学生生模仿动作。(怕惊扰诸葛亮)。

(3)童子说诸葛先生正在睡觉,刘备“轻轻地走进去”,说明了什么?(怕打扰诸葛亮的休息)。

(4)“恭恭敬敬地站”又说明了什么?(亲自恭候更能让诸葛亮体会到他的诚心,打动诸葛亮。)。

这一等等了多久?(等了半响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

“恭恭敬敬地站”是怎么个站法?谁来模仿一下?指名模仿动作:小结: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美美地睡着,而刘备却在春寒料峭的早春,在阶下恭候了几个小时,可见,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心是多么诚恳啊!

(5)当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又说明了什么?(不想让诸葛亮等得太久,同时也体现了自己求贤的迫切心情)。

(6)体会这些动词说明了什么?刘备诚心诚意地尊重人才。

(7)齐读,感悟刘备的诚心。

(9)比赛读。

师小结:古人曾说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想刘备的诚心诚意。

一定会打动诸葛亮,一定会把诸葛亮请出山。请出山了吗?

过渡:“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隆中对策、三分天下)。从中我们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人。诸葛亮果真是个有才华的人吗?(是)你看,就在那个茅草屋里,刘备听了他的话茅塞顿开。

7.品读比喻句,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a、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1、什么叫“茅塞顿开”?

2、在这句话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3、把这句话用一个词语形容?师出示:(拨云见日)。

过渡:再后来,刘备对他们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说,出示片9,齐读。

b、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2.生交流意见不一致的部分:既说明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又说明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很密切。

3.把这句话用一个词语形容?师出示:(如鱼得水)。

四、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1、诸葛亮出山以后又有哪些精彩的故事?

2、展示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课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课文对刘备三顾茅庐的描写,一次比一次详细。课文通过对人物言行细致入微地刻画,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文本的这一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主线潜心阅读文本,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这个教学理念出发,在教学中紧扣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相请诸葛亮诚心诚意”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着,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在学习形式上,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式解词、配乐表演等方式促进学生对文本理解,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教学目标:

1、理解“斥责”“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大有作为。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教学准备:投影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知道相关内容吗?

1、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2、师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豪迈的乐曲把学生带入了历史的情境,教师的叙述把学生自然地领入本课的学习)。

一、复习导入——显现主题。

1、上节课,我们和历史人物刘备、关羽、张飞两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草屋拜访他,可惜都没有碰到,关羽和张飞都不耐烦了,刘备呢?(不灰心)对,刘备打算三访孔明。

2、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问题: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诚心诚意相请诸葛亮?

二、探究刘备言行——品味诚心诚意。

1、请你读读2———4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说说你的体会。

读课文,思考: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交流品读(第三节)。

(1)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a“半里多路”有多长?(一里等于500米,半里为250米)你体会到了什么?

b下马步行:态度恭敬。

c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诸葛亮的恭敬态度吗?(自由读——点名读——齐读)。

(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a从“轻轻、恭恭敬敬、等”几个词语中看出刘备礼贤下士。

b你认为怎样的站才算是恭恭敬敬地站?

(想亲自体验一下吗?我们来学学刘备。让学生恭恭敬敬地站半分钟)。

c半分钟的等待,你有什么感受?

半分钟的等待已经让我们心急如焚,那刘备等了多少时间?

(3)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此时刘备会如何拜见,诸葛亮又会说些什么呢?

a表演相关内容。

b请问刘备,你为什么要用拜见一词呀?

老师知道“拜见”指针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或长辈,感受到什么?

(礼贤下士、虚心求教)。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读、思、议、看,借书童之口领学生悟刘备的这份诚心诚意,对课文中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读与说结合,在文章的空白处想象、补白,使学生披文入境,展现了语言文字和人文情感的和谐统一。)。

三、认识张飞人物形象——感悟诚心诚意。

(一)体会反衬作用。

1、同学们除了从刘备的言行中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请你们再读读课文,你们还从哪里也能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张飞的无理)。

找出描写张飞言行的句子并出示。

a、再读一读,你体会张飞是什么性格?

b、课文不是在写刘备吗?作者为什么要来写张飞,能不能不写他?(四人小组讨论)。

(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2、你们认为作者描写张飞是为了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你们用朗读来告诉我。

对比读(出示刘备张飞的对话,选择合作读——点名读)。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斥责——大声斥责”?

3、根据录像配音本节内容。

(二)丰富张飞形象。

2、交流:(桃园结拜、长坂桥上单身吓退曹操十万大军、关羽死后张飞的眼睛都哭出了血。)。

3、师:张飞也是个英雄,十分讲义气、英勇、对大哥忠心耿耿。

四、拓展延伸——升华诚心诚意。

讨论问题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节)。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a、“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b、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c、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d、指名读。

同学们,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议论,更敬佩他了,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请教,就答应了。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胜仗吗?(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来刘备称帝蜀国,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3)理解最后一句话。

(设计意图:拓展教学,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出示: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送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你看这么美的景色,谁能美美地读?指读,齐读并出示相关练习访说。

五、朗读品味并总结:让我们走向书本,向古人学习,做一个智慧的现代人!

张飞——刘备——诸葛亮。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齐读课题。

联系旧知导出课文引发学生研读兴趣。

二、自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检查自读情况。

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按要求自读课文。

分段读课文。

茅:与“矛”比较。 统:与“流”比较。宜:与“宣”比较。

交流词语的意思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明确提出自读要求,使得学生学习有目的,思考有方向。

比较和交流中深化字词的理解,为理解课文做铺垫。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放录音范读全文。

听录音,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读第四自然段,加以体会,理解“茅塞顿开”

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尊重人才、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建立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件往事,还感激万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出示《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听教师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对学生要求不必过高,能听懂多少是多少,这样能减少学生压力使得学生能畅所欲言。

二、细读课文

组织交流。

出示: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出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出示: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引导比较:

(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小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他怒斥张飞、三顾茅庐。还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马步行,在房门外恭候多时,快步走进草堂和诸葛亮见面……刘备渴望得到诸葛亮这个贤才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这就叫“求贤若渴”。

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诚心诚意)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和句子。

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讨论:说明什么?

感情朗读这一句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讨论: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

齐读第五自然段

比较和朗读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在朗读中升华,进一步感受和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三、小练笔。

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孔明时,他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留给诸葛亮。这封信,一般读《三顾茅庐》的人都忽略了。其实这封信也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因为信中,刘备将自己的一番诚意、仰慕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替刘备写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诸葛亮。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说理能力。

四、作业

课后继续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的信,互相提意见修改。

板书:

三顾茅庐

两次拜访没见到 诸葛亮:雄才大略

上路前 刘备:尊重人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1、抓人物言行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

2、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3、通过一定的拓展,感悟尊重人才的重要性。

二、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顾引入。

1、上节课,我们跟随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你了解到了什么?

2、是啊,尽管刘备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让我们随着刘备一起三顾茅庐。

二、自主研读,感悟品质。

1、自读课文3-6小节,读读划划,想想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随机交流,朗读感悟。

重点句1: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预设感悟点:感悟刘备的(诚心、敬重仰慕)。

1、抓“大声斥责”、“如此无礼”等感受。

2、感情朗读刘备、张飞对话。

重点句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预设感悟点:抓住“轻轻走”“恭恭敬敬等”等感受刘备的(谦恭诚心)。

1、紧扣“等”的恭敬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3: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预设感悟点:抓“下马步行“感受刘备的(礼节诚心)。

1、抓“下马步行”等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4: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见。”

预设感悟点:抓“赶紧下拜”,“谒见”等词感受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1、抓“赶紧”“谒见”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3、刘备的这份急于求贤的精神真让人感动!

三、观看录像,交流感受。

四、拓展结课,深化主题。

1、总结:学了整篇课文,想一想是什么打动了诸葛亮,使他最终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2.、师小结。

3、拓展:课外收集、阅读有关三国中尊重人才的故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顾茅庐

1、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三顾茅庐》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同学们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指名说)。

(板书:刘备诸葛亮)。

二、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1、师:刘备带着两个义弟去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但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前往隆中,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吧。

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体现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态度的词语。(板书:诚心诚意)。

3、师:那么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现在就让我们再次(用心读一读课文第2、3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体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划出相关句子,把你深有感触的词语圈出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小黑板出示要求)。

2、指名回答,随机交流。

表现一:斥责张飞语言。

引导交流,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交流:出示: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1)从“嚷”体会张飞的鲁莽与冲动,还能从“嚷”体会到什么?(心情很烦躁)谁能当一回猛张飞呢?指名读。

(2)师过渡: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猛张飞不懂这个道理,可刘备知道。教师引出: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兄弟,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责备张飞,这说明什么?(他的赤诚之心)。

(3)师总结: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一鲜明的对比,从侧面更突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4)全班分角色读,再次感悟。

男生读张飞的话,女生读刘备的话,师读旁白。指导学生读出各自的神态和语气。

师:刚才同学们找的这两句话都是对人物哪一方面的描写?(板书:语言、神态)。

刘备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继续交流:你还你从哪些行动中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板书:动作)。

表现二:到达前,下马步行。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他为什么不骑马到诸葛亮的家呢?(他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

表现三:到达后,耐心等候。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谈谈你的体会。

读读这个句子,“轻轻”动作轻一点,有礼貌点,千万别惊醒了诸葛亮哦。(师加点)。

(2)“恭”字下面是什么?“恭恭敬敬”是什么意思?你平常对谁“恭恭敬敬”过?

(3)而刘备是谁?刘备乃堂堂汉景帝的后代,人称“刘皇叔”,是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而诸葛亮呢,此时只是一介乡野书生。刘备当时已经47岁了,而诸葛亮呢?只有27岁,只不过是一个未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地位的悬殊,年龄的悬殊,刘备全然不顾,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4)刘备这样恭恭敬敬地等了多长时间?相机了解“半晌工夫”与“一个时辰”,半天左右再加上两小时。如果你平时等人等了这么长的时间,你会怎样?联系学生等人经验来体会。进而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明眼人都能看见。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 12-28 阅读指导课教案(热门17篇)
    编写教学工作计划需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科学安排。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让学生在好书推介活动中
  • 12-28 环境新变化心得体会环境新变化心得体会(通用16篇)
    通过一段时间的反思,我发现了一些自己的不足和待提高的地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7月1日公布施行的国家安全法共八章84条,是总
  • 12-28 学习钱学森的爱国精神(汇总16篇)
    爱国意味着不仅仅关心自己的利益,更要关心国家的发展和繁荣。爱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展现真挚的爱国情怀?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爱国总结呢?以下
  • 12-28 清明节活动个人心得体会大全(20篇)
    在工作或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有一些收获和思考,心得体会就是将这些经验和感悟写成文字,以便反思和分享。通过阅读下面这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灵感和
  • 12-28 青岛高考语文题目(精选21篇)
    优秀作文是在语言表达和内容思考上都达到了高水平的作品,它给人以启示和共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和借鉴。它们多样的
  • 12-28 调皮大王妹妹(优秀15篇)
    作文是一种文字表达的艺术形式,它能够展示出作者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感谢各位同学的积极参与,以下是我整理的优秀作文集锦,希望大家喜欢。我有一个调皮、捣蛋的妹
  • 12-28 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计划范文(17篇)
    幼儿园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幼儿园工作计划的范文,欢迎阅读和借鉴。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深深的感到,应以创
  • 12-28 村官工作总结村官工作自我总结(实用17篇)
    月工作总结的目的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成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1月26、27日,
  • 12-28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范文(20篇)
    实习报告是我们向导师和公司展示自己工作能力和学习进步的机会,因此写好一份实习报告非常重要。希望以下实习报告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实习报告写作的思路和创作的灵感
  • 12-28 圣诞联欢会主持词(专业20篇)
    在这个庄严的场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成员向大家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用的工具和资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女: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