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

时间:2023-11-08 07:53:11 作者:GZ才子 资治通鉴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

在这段时间里,我深刻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以下是一些有关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一些灵感和写作的启示。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

暑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青少版《资治通鉴》,受益匪浅,让我爱不释手。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一段段历史情节,犹如身临其境,历历在目。然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历史教会了我一个为人处事的道理----谦虚。

“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智伯一表人才,箭术高明,骑术精湛,身怀绝技,无所不通,文笔优美,思维敏捷,还有意志坚强、勇敢果断的品质。但他却妄自大,目中无人,当着韩、魏两家说:“汾河、綘河原先能够象晋水淹没赵一样淹没你们两家啊!”结果却是韩赵魏三家联合灭亡了智家。同此可见,做人必须要谦虚谨慎,一旦狂妄必将招来杀身之祸。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故事,从另一面告诉了我们,唐太宗贵为天子,却能以谦虚的态度,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治理国家。他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以谦和之心应付他人的劝谏,创造了唐朝初期的太平盛世,他的丰功伟绩载入史册,被后人称道。

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提高,这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陈词滥调,却是为人处事的至理名言。从(资治通鉴)中许多故事能够看出,为人处世谦虚,能够使前路平坦,免去不必要的纷争与忧扰,是人生的智慧。

今年暑假期间,我报名了星乐培训学校的奥数尖子班。因为前几次测试,我都得了满分,所以我有点飘飘然,骄傲了起来,结果最终几次测试我只得了90分。看到教师在试卷上打的大大的“×”,我懂得了谦虚的重要性。

以史为鉴,应对当今复杂的社会,谦虚依然是一种美德。我们应当怀着一颗谦和的心,在平凡中懂得感恩,对社会的感恩,在淡泊中,不忘对别人的感激。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

此时的中国历史已进入后三国时代,蜀汉已经灭亡两年,曹魏在本年的十二月禅位于晋,十五年之后,东吴也将一统于晋,江山还是那个江山,豪杰依然是那些豪杰,只是江山的主人这次轮到了司马氏。

如果花费一些笔墨来评价一下三国末期三家的君主,其实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蜀汉的阿斗,本质上两个字:“苟安”。蜀汉灭亡之后,刘禅受封为安乐公,司马昭对刘禅不太放心,经常试探刘禅,根据《汉晋春秋》记载:

文王(司马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曹魏的末期君主,其实都不是亡国之君,但是大权旁落,主少国疑,又怎么能不灭亡呢?“既生瑜,何生亮”不是曹魏的君主太弱,而是司马氏太强大了,从司马懿历经司马师、司马昭到晋武帝司马炎,都是善于权谋,心系天下的明君,精通政治,安抚天下人心,整顿兵马,即使曹操在世,人心已归司马氏,也奈何不了司马氏,更何况这些尚未通人事的牌位君主呢?只是,当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志得意满之时,不知可曾想到,这样一句颠扑不破的真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历史的策划者,有时候可以打瞌睡,但是历史的结果一定是很公平的。

东吴的孙皓,本质上也是两个字“残暴”,孙皓不是一般的末帝,而是集所有末帝罪恶于一体的末帝。后来,晋怀帝司马炽被匈奴所建的刘汉俘虏,押到首都平阳,皇帝刘聪问:你们司马家自己杀来杀去,是为什么啊?司马炽回答:我们家不互相残杀,为您扫平道路,您老再天纵英明,能有机会做皇帝吗?孙皓也是如此做派,即位不久,就大兴土木,强令文武百官入山采木,兴建昭明宫。又派宦官遍行州郡,挑选美女充入后宫。大臣们的女儿必须每年报一次,年纪到了十五六岁的要先让他检阅,看不中的才可以出嫁。后妃、宫女、内侍稍有不如意,立刻杀死扔进水里漂走,或者剥去面皮,挖出眼睛,砍断双脚。

孙皓喜欢狂饮便经常招群臣饮酒,每次都要强逼大臣喝醉,再命令喝醉的大臣彼此揭发他人的过失。大臣无奈,互相攻讦,只要有说过孙皓的闲话的,必死无疑。由此,受邀赴宴的大臣个个胆战心惊,赴宴前都要与妻子儿女洒泪相别。大臣们不喝不行,可喝多了也不行,总之杀你是不需要理由的。在孙皓手下,做忠臣是一定会死掉的,会稽太守车浚,为人清忠,有一年会稽郡发生旱灾,车浚上表请求赈灾。孙皓说“这老儿分明是想树立自己的私恩啊,别让他活了,杀了吧。”尚书熊睦见孙皓酷虐,便婉转劝谏,孙皓嫌直接杀了不解气,派人用刀背敲击他的脑袋,敲得血肉模糊,体无完肤。(写到这里真想说一个字“惨”啊。)。

由此看来,在孙皓手下拿一份工资,真的不容易,的确是卖命钱,说实话,孙皓这样的做派,怎么看都不像是在做皇帝,而是在作孽。估计孙皓是这样想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皇帝即是孽,孽即是皇帝”如此一来,人人大惧,就连东吴宗亲都吓得胆战心惊,纷纷逃往晋朝避难。

东吴国灭之后,孙皓也到了洛阳,做了晋朝的官,其为人处世和西蜀刘禅完全一样,真正是一对活宝。据《世说新语》“排调”篇记载:晋武帝有一次在宴会上问孙皓:“听说你们南方人好作《尔汝歌》你能作一首让我听听么?”孙皓不假思索,举起酒杯就口占一绝:“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孙皓已经没有心肝到这个地步了,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忍着吧。

总之,三国归晋,是历史的选择,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一个新兴的大一统王朝——大晋,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呢?看似锦绣繁华的天下,究竟会走向何方呢?知道后来历史的人们,想必已是“双泪坠清波”了,因为这段繁华的时间太过短暂,汉族的祖先注定要经受一次更大的洗礼,差一点亡国灭种啊。当然这是后话了,先放下暂且不提。

司马炎终于作了名正言顺的皇帝了,日后被后人称作晋武帝的这位皇帝,在当今社会的名声不是很大,几乎没有人称他是明君,但是这位仁兄可的确是千古一帝。客观地说在中国帝王明君排行榜中,进不了前十,但是也绝不会跌出十五名之后。一个人做了皇帝,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有的人说,选美啊。当然,美是要选的,不过需要等一等。有的人说,安抚天下啊。这就不必你说了,其实一直在安抚天下。那么要做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呢?这件事是天下第一大事,非常关键,非常重要,那就是分封司马氏宗亲在各地为王,请注意后面的一句话,并领有藩地,开府建衙,很多人一下子失望了,这太简单了,傻子都知道啊。其实不然啊,其实不然啊(感慨一下,加重一下语气),写到这里就引出了一篇绝大的话题,其实这个问题,困扰了中国王朝历史几千年,这个问题就是,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

晋武帝急于分封司马氏宗亲在各地为王,是因为他总结历史发现,曹操当年篡汉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东汉的宗亲在地方没有实权,朝廷除了掌握中央政权之外,在地方并没有强有力的奥援,而司马氏篡曹魏则同出一辙,假如曹魏宗亲,在几个重要地方,拥有强大的实力。那么天下就不会被司马氏轻易篡夺。想到这里,篡权出身的司马炎浑身一激灵,可怕啊。还等什么,马上封王,让司马氏宗亲,在地方拥有强大的实力,来拱卫朝廷,但是司马炎没有想到,这正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患,的确,别人是没有实力来争夺你的江山了,但是你们司马家就真的铁板一块么?其实历史不是没有给晋武帝机会,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就充分说明了,地方实力过于强大,是会造反的,只可惜从晋武帝的出身来看,他当然是不容易想到这一层的。

就此我们可以再深入的讨论一下,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是我们国家几千年奴隶、封建王朝没有找到正确解决办法的难题。

首先,大多数人是赞同中央集权的,但是中央过度集权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因为地方上毕竟是会发生一些事情的,但是呢,处理事情的权限毕竟要请示中央,过去的通信也不发达,这样一来,耽搁的时间长了,极易酿成民变和边患,历代的农民起义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张角、黄巢、洪秀全等人,就是占了这样的一个便宜,另外中央集权也容易造成军队战斗力弱化的问题,如东汉,赵宋,大明(永乐之后),权力在中央,将领的频繁调动,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问题,就无从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所以一旦遇到异族入侵,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其次,把权力大幅的下放给地方可以不可以呢?一些问题解决了,民变和边患消除了,军队的战斗力也比较强悍,边陲无患,地方绥靖。但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出现了,随着地方实力的逐渐膨胀,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差,最后到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再想腾出手来,收拾地方,怕就只能以刀兵相见了。总之地方权力过大,十有八九到了最后是要造反的,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明初期的永乐靖难,清初期的三藩之乱和清末期的各省独立,民国的军阀等等。

因此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实在是历代中国王朝,最为头痛的问题。晋武帝分封司马氏宗亲为王,看起来好像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这个问题的实质,却是如此的深刻,这也是西晋王朝迅速衰落和灭亡的最直接的原因。从这个层面来看,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还是个人,必须懂得权力该如何分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其实就是政治生活的全部。

当然身处公元265年的晋武帝司马炎,不会想到这么多的问题,属于他的历史舞台,还有相当的一段时间,暴风雨终究回来,但是至少暴风雨现在还没有到来,西晋王朝的欣欣向荣,大臣们的励精图治仍将继续。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

轻轻地,你来了,混着淡淡的墨香,于笔尖流连处,赫然映入我的眼帘。《资治通鉴》,我的良师益友,陪伴我六度春秋。

《资治通鉴》,我的良师。初次邂逅,依稀是六年前的风花雪月,从“秦王扫六合”的壮丽,到“大江东去”的豪迈,越发深入探究,越发不可捉摸。六年前,初次在书店遇到你,便被你精美的文字插图给吸引住了。当时,仅一年级的我被你动人的情节牢牢地“禁锢”住了。司马光笔下那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仿佛穿越到了现代,饰演了一场场“千年大戏”。从此,我对你的喜爱一发而不可收拾。

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看过了你的不同版本,可唯一不变的,是那颗坚守六年的心。从三家分晋到大唐消逝,长达一千余年的历史,被描写得栩栩如生。文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热爱历史的人对古人的过往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混着一丝轻狂,嬴政,你来了。你有着非凡的魄力,大秦在你的统领下,打造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帝国。你说以后嬴氏子孙会被尊为万世,可你没想到,阿房宫、长城为秦王的灭亡埋下了祸根,导致秦二世亡国。在司马光的笔下,你是一代霸;在后人的心中,你是一介枭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曹操,你来了。你年少成才,入朝为相,打造了曹魏帝国。你虽有赤壁之战不辉煌的过往,但也有官渡之战的赫赫战功。曹操,我敬你是一个有着超人头脑的强者,如果没有司马氏,我相信,你的曹魏帝国一定非常强大。在司马光笔下,你是“东临碣石”的多愁善感之人;在人们心中,你是“烈士暮年”的英雄。

今天,步入初中的我,重新素手捧起你,翻阅一段段过往,好像又一次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游离。我想,我终于可以骄傲地说:我读懂了你——《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

今天看完了汉武帝的一生。

前半生看得我热血沸腾,时不时感慨一下汉武帝就是天命之子。少年顺,妻子家助力他成为太子,不久就继位成为少年天子,才16岁。少年意气风发,广招人才,开疆扩土,即使有诸侯叛乱,反叛者也会因各种原因自乱阵脚、自掘坟墓。

随着汉武帝进入三十岁,他的野心愈加庞大,不惜耗费巨大财力物力征讨四方、修建宫殿,战事不断。居然还让他拿到了盐铁专卖的权力,并且重新获得了铸币权,权力集于一身。但是随着进入中老年,他的猜忌和集权带来了朝堂上人事的急剧动荡,杀、惧成为了高频字,寻仙篇幅巨大。让我看着感觉到可怕,伴君如伴虎,稍不留意即满门抄斩。

太子的死亡我看着感觉是汉武帝思想观念的转折点,老年丧失继承人,误杀太子的事实也许让汉武帝感受到了自己思想的迷失,或者也是因为他感受到了死亡的召唤,所以后来才有了他的罪己诏,以及罕见的耕田劝桑,修养生息。

汉武帝的一生,真的是极其顺遂的一生,运势极大。我有种命运无法抗拒的感觉,命中注定,人的一生似乎已天生注定,或者富贵一生,或者潦倒一生,个人的努力微乎其微,根本无法影响到命运那根主线的走向。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

最近,学习了《孙权劝学》这一课,这一篇*出自《资治通鉴》。通过学习这篇*,我对《资治通鉴》这本书有了很大的兴趣。于是,这几天,我用心阅读了这本巨著。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所谓资治通鉴,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世”,这四个字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资治育人意识。司马光自己也说《资治通鉴》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

读完《资治通鉴》这本书后,里面的故事让我有许多很深的体会。掩卷回首,无数人物,许多场景,总要在眼前纷然活跃,让我或是赞叹,或是鄙弃,或是激动,或是沉思,从历史事实中得到警悟的启迪,同时很自然地对此书的编辑者司马光油然而生钦佩之心。书中的人物的精神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廉颇的知错就改,苏武的正气,韩信忍受侮辱终于成就大事的胸怀等等。从韩信的故事中,我知道了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要不然反而自己吃亏。韩信身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最后却落得了身死家破的下场,全因没有听取正确的计谋,真是可惜。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我最敬佩的就是刘邦,他有怀仁之心,很会笼络人心,最终逼使项羽、创造了拥有四百年历史的汉朝,把我国的文明又推进了一步。不过我觉得项羽太不懂得收买人心了,后来竟使旷古奇才韩信投奔了刘邦。在最后,项羽被刘邦围在乌江时,不听乌江亭长劝:

《资治通鉴》是一部至今还无法替代的编年史的历史巨著,问世千余来年,给了后人多少教益和启迪!司马光的劳绩是永远令人敬佩的!

资治通鉴阅读心得体会

主要讲叙了三强分晋到五代十国的沧桑历史,其中的改朝换代,人文风云令我感慨万分。

书中的人物不少,其中令我敬佩的人也不少。蜀国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一手缔造了蜀国;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文韬武略,使封建王朝到达鼎盛;女皇武则天,有治国之才,用人之术,可谓巾帼不让须眉,还有完璧归赵的蔺相如,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令我敬佩的人数不胜数,更重要的是我应当学习他们的优点来充实自身,将来才能像他们一样有一番大作为!

人无完人,金无赤金,历代虽有雄才大略之人,但臭名昭着之人也不计其数。秦始皇虽有统一六国的盖世功勋,但其凶狠残暴也是妇孺皆知的,他焚书坑儒,荒淫无度,建造无比豪华的阿房宫,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还有隋炀帝杨广他心机颇深,虚伪做作,又荒淫暴虐,使得原本的繁荣盛世变得民不聊生。请君入瓮的来俊臣,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他们遗臭万年,为世人所唾骂。我更应当牢记前车之鉴。资治通鉴的本意也是如此。

这本《资治通鉴》令我受益匪浅,它使我学会了如何做人做事。我读它不仅仅丰富了知识更让自我终身谨记前人之事。记住小人的下场,学习圣天的品质,奋发向上,报效祖国,报效人民。

历史是辉煌的,这茫茫史海,让我畅游其中。《沁园春》写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看来我们伟大的也认为,只要我们综合历史上那些所谓的英雄的优点,真英雄还在现代。在如今的康泰盛世中我们更应当汲取前人的优点,牢记前人的过失,奋发向上,成为一个“真英雄!”

资治通鉴分篇心得体会

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历史上的巨著,它由司马光撰写而成,编年体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历史自周朝到五代的历史事件。《资治通鉴》分篇心得体会,是指通过阅读和研究《资治通鉴》,对其不同篇章的内容和意义进行总结和思考。在阅读和研究《资治通鉴》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它对于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也对历史发展和人性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资治通鉴》的分篇展示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变化。这部巨著从周朝开始,涵盖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时期。通过逐行逐字地阅读,《资治通鉴》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历史的巨大变迁以及其中各个朝代的兴衰荣辱。例如,南北朝时期,南方的梁朝因为内乱而衰败,而北方的北魏则逐渐壮大,最终成为北魏、东魏两个朝代,并且逐渐向南方扩张。这一段历史让我意识到一个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南北分裂的常态。

其次,《资治通鉴》的分篇揭示了历史运动的规律和节奏。不同篇章中的历史事件纵使在不同的年代发生,但往往有着相似的背景和原因。例如,《资治通鉴》中的“后嗣纪”篇描写了东晋末年的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这一篇章通过揭露东晋末年腐败和姓氏之争等问题,折射出国家治理和社会阶层调整的普遍规律。这种观察历史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的社会问题,并且提供启示和借鉴。

第三,《资治通鉴》的分篇启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人物,他们的行为和选择往往受到特定背景和利益驱使。通过阅读《资治通鉴》,我深刻体会到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有些人在困难时刻能够保持坚定的品格和正直的行为,而有些人则被个人私利所驱使,背离了道义。例如,在南北朝时期,袁粲是一位非常有政治抱负和雄心的人物,但他的行为常常受到自身利益的驱使,导致其投靠了不同的朝廷。这种对人性的观察让我意识到,在面对困境和选择时,理性和道德品行的重要性。

第四,《资治通鉴》的分篇加深了我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认识。通过阅读和研究《资治通鉴》,我逐渐发现历史研究的魅力所在。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研究和解析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并预测未来的可能走向。同时,历史研究还能够培养我们的思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通过读完《资治通鉴》的分篇,我意识到自己对历史研究的热情和欲望已经被激发,我希望能够进一步学习深入历史学科,并通过研究更多的历史文献,拓展自己的历史知识和认识。

总之,通过阅读和研究《资治通鉴》的分篇,我对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历史运动的规律和节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认识。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认知自我,并且更有智慧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是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杀伤力最大的还是反间计。反间计有很多的表现形式,然而其无一例外的针对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说的就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啊。因为敌人和小人的反间,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诸侯,如果能留住吴起和孙膑这两位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又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惨重的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够和秦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以至四十万大军为秦坑杀。有太多的史实和反间计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将继续挑战人类最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备的,人性永远是多疑的.

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太残酷,积怨太深。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太子虔和贵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再来说说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你只知骑马,加鞭快马,不知道喂马,不知道让马休息,不知疼马,则不能久乘之。不错,你一时比那些让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骑已经气喘吁吁,快渴死了,饿死了,累死了,它不会把你驮到目的地的。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 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比较的典型,望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遍,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

这几天,我利用暑假时间读完了《资治通鉴》这本书,其中王朝的更迭以及气势的盛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是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杀伤力的还是反间计。反间计有很多的表现形式,然而其无一例外的针对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说的就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啊。因为敌人和小人的反间,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诸侯,如果能留住吴起和孙膑这两位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又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惨重的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能够和秦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以至四十万大军为秦坑杀。有太多的史实和反间计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将继续挑战人类最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备的,人性永远是多疑的。

饭不常也。你只知骑马,加鞭快马,不知道喂马,不知道让马休息,不知疼马,则不能久乘之。不错,你一时比那些让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骑已经气喘吁吁,快渴死了,饿死了,累死了,它不会把你驮到目的地的。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比较的典型,望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遍,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资治通鉴故事心得体会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书籍,资治通鉴自南北朝开始编写,到清朝才完成。这部书内容包含着从《春秋》到明朝的1500年历史事件。在读完资治通鉴后,我深深地体会到,历史是一部延续至今的宏大巨著,而资治通鉴这本厚重的书籍,则是对历史的完美梳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这本书的心得体会。

资治通鉴虽然是一部历史书籍,但它所包含的价值与作用并不仅仅是对于历史的记录和梳理。它具有着深远的文化价值和思想启示。在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兴衰,人民的命运,社会制度的更替,以及文化传承的和谐共存。同时,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寓意着一种思想、一种重大的人生教训。因此,我们读资治通鉴,并不只是了解历史,也是引领我们走向智慧的探究。

第二段:历史的触手可及。

在资治通鉴中,我们不仅仅是被告知一个故事,更多的是在亲身体验历史的重量。举个例子,当我读到楚汉相争的漫长岁月,当我感受到各个大国的霸权崛起和沦亡,我开始认识到,历史的荣光已经远远地离我们,那么我们该怎样把握当下,来寻求未来的生机与希望呢?也许兴衰成败不一定与我们有直接关系,但我们可以通过获得历史知识来丰富我们的经验积累。

第三段:知识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

资治通鉴有着非常严密的条文,不仅仅是对于历史事件的翔实记录,更有着所需的重要思考过程。当我们读资治通鉴时,要耐心地,有阅读策略的看待每一个内容层级,并能够从中吸取无数珍贵的历史知识,其中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力、思考深度和思维逻辑,使自己的认知水平得到提升。

第四段:人生应该如何寻找方向。

通过阅读资治通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历史路径上的起伏和挫折,以及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奋斗方法。而跟随历史发展的步伐,我们可以真正有的放矢地思考人生价值与人生目标,寻求未来的方向。通过资治通鉴,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或者他人所经历的情况,去发现自己能够做出哪些有益于自己和他人的事情。

第五段:如何应对未知世界?

前文提到了,现在的我们正生活在快速变迁的时代,随时可能会遭遇未知挑战。而资治通鉴带给我们的认知和引导,可以使我们在如此未知的环境中更加从容地面对和应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这个出奇制胜的时代,我们必须被历史中的经典智慧所鼓舞,用勇气和开放的心态去化解和分享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不断深挖感悟和思考自己认知的盲区和瓶颈。

在读完这篇文章后,您能感受到我的热爱与对于资治通鉴的敬佩与欣赏,并期望在以后的历程中,有机会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同讨探历史的轨迹。我希望历史能够与现在的我紧密结合,让我在充分理解历史的基础上,更好地迎接未知的挑战和机遇。

《资治通鉴》心得体会

《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古代史编年体史书,纪录了从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1500多年历史,是表现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变迁情况最全面、最系统、最精细的一部史书。该书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所撰写,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史学家和历史爱好者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资治通鉴》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部严谨、全面、深刻、客观的史书。司马光借助前代编写的资料,对古代历史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整理和研究,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包含了大量的实证资料和分析解释,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议价。此外,《资治通鉴》的编纂理念严谨务实、追求实证、排除虚假,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反映历史,不受主观情感和政治偏见的影响。

《资治通鉴》是对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演变和历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史料、历史事件都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和全面报道,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历史的变迁、认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把握中国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通过思考《资治通鉴》的编写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我们也可以深入思考古代史学家和史学思想,对于启迪我国现代史学思想、伦理道德思想和实践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史书中规模最大、史料最丰富的一部典籍,其价值远远不止于历史研究领域。该书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和继承意义重大,更是对于现代社会的研究和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资治通鉴》是历史学、文学学、政治学、哲学等诸多学科的基础性典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是中国古代学术资源的宝库,其价值不可估量。

第五段:个人心得。

通过学习《资治通鉴》,我深刻认识到中国的历史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留下了丰富的可供我们学习的史料和经验。我也对于中国文化、民族精神和传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资治通鉴》的编写背后,是史学家的辛勤劳动和不屈不挠的探索和求真精神的体现。我们可以从这些先贤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营养,为自己的学术、生活和社会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资治通鉴故事心得体会

在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从周朝末年到五代十国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史书中最为广泛流传、最具权威性的一部通史。因此,读《资治通鉴》成了我们学习历史的必修课之一。在阅读《资治通鉴》的过程中,我深有感触,想通过此文与读者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故事中的英雄。

《资治通鉴》中不仅有各种各样的故事,更有很多英雄人物,他们或伟大、或悲壮,或勇敢、或智慧。比如三国时期的关羽、刘备、曹操等人,他们不仅有过人的武艺和智慧,更有慧眼识人、大气宽厚的品质,以及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这些人物塑造了我们心中伟大的中国传统英雄形象,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第三段:故事中的历史事件。

《资治通鉴》中的历史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了很久,但却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我们看到了汉朝时期的开国皇帝刘邦,他以自己的勇气和毅力打下了一个伟大的帝国,看到了唐朝时期的宗庙之争,它揭示了唐朝治理不善和多元宗教文化并存的特点。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对我们了解古代历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更对我们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和未来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第四段:故事中的人性。

在《资治通鉴》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伟大和卑微。比如唐朝时期的李密、王之涣、贾岛等人,他们在看到国家的困境和社会的不公时,用自己的才华、勇气和良知为时代谱写了永恒的诗篇。还有明朝时期的田汉、郑成功等人,他们用自己的信念、毅力和决心推翻了清朝统治,开启了新的历史时代。这些人物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复杂多样的一面,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人性。

第五段:结语。

《资治通鉴》是一本长长的历史故事,但读完它却强烈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流变和变迁,以及人类在历史流变中发扬人性的伟大之处。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在读完《资治通鉴》后,我们需要用以往的智慧,去处理现实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应该从中找到生活与历史的关联,体悟历史人物的各种品质和历史事件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迎接未来。

看《资治通鉴》的心得体会

《资治通鉴》是多么伟大的著作!我在读他时仿佛自我亲眼看到一个个历史事件。在历史故事中,我了解了古代人民是怎样学习,劳动,生活的,它们有许多困难是现代人感受不到,也克服不了的,“囊萤映雪”的故事让我们无法想象,古人在黑暗的夜晚是借助萤火虫的光亮和月光下的白雪反射出的光亮读书的。

在书中还有许多战争中历史人物的记载,这其中的每个故事都让我深有感触。其中我最佩服的人物之一韩信,十分著名的战术家,其一生英勇善战,善于带兵,为刘邦出谋划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忍受“胯下之辱”,他的雄才伟略、能屈能伸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可见其勇猛骁勇善战、为国捐躯的`决心,终一战成名,这是何等的精神和气魄,但他太过自负,优柔寡断,鸿门宴没能击杀刘邦,铸成大败,他的乌江自刎,令我惋惜,暗叹连连!我最敬佩人物的还有三国时期的孔明,他用了一生来辅助刘备,可最终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未能实现统一,但他留下的《出师表》坚忠精神永远影响着后人。

还有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流传至今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为现代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还有令我们痛恨至极的人物,如王莽,他看似谦虚爱民,其实有着狼子野心,为了得到皇位,杀死了看穿了他的平帝,向太后讨要玉玺,最终被人民推翻了。

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思绪万千,我们要反省一下自我与古人的差距:先看看古人,他们生活在战争频发的时代,随时都可能面临危险,却从没有过怨言,他们三十而立,治国治家,统领大业!而我们呢?我们在科技发达的新时代下生活,过着养尊处优,尽享其成的生活,很多三十岁人还过着“啃老族”的生活,不思进取,很多学生还嫌学习任务太重、作业太多……到处发牢骚。相比而言,我们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

《资治通鉴》是一部史学巨著,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用了十九年时间编成的,前后共记载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涉及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北宋等朝代的重要战争、人才轶事和重大改革等。其中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给我的感受最深。

秦孝公即位时,秦国比其他国家落后。那时商鞅在秦国得不到重用,便来到秦国,被秦孝公重用,制定了富国强兵的新法令,废井田、开阡陌、奖军功。他还采用徙木立信的办法树立威信和诚信。十年后,秦国的国力大大增强,路无拾遗,山无盗贼,从乡村到城市呈现出安定繁荣、国富民强的景象,为秦国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像商鞅变法一样大刀阔斧进行变法让国家强盛的还有“孝文帝改革”。北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是孝文帝。当时北魏还保留着许多落后的风俗。于是孝文帝迁都洛阳,让鲜卑人穿汉服,说汉话,实行均田制,确保每个农民有田可种。这一系列的改革不仅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使北方各个游牧民族融入中华文明中,促进了民族融合,进一步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现在我们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从1978年12月到现在已经有了40年的历史。在这40年里,我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中国从贫穷走向富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改革的成果举世瞩目。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将立志图新、发愤图强,勤奋学习,长大了投身于改革的洪流中,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尽绵薄之力。

《资治通鉴》是一部史学巨著,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用了十九年时间编成的,前后共记载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涉及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北宋等朝代的重要战争、人才轶事和重大改革等。其中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给我的感受最深。

秦孝公即位时,秦国比其他国家落后。那时商鞅在秦国得不到重用,便来到秦国,被秦孝公重用,制定了富国强兵的新法令,废井田、开阡陌、奖军功。他还采用徙木立信的办法树立威信和诚信。十年后,秦国的国力大大增强,路无拾遗,山无盗贼,从乡村到城市呈现出安定繁荣、国富民强的景象,为秦国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像商鞅变法一样大刀阔斧进行变法让国家强盛的还有“孝文帝改革”。北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是孝文帝。当时北魏还保留着许多落后的风俗。于是孝文帝迁都洛阳,让鲜卑人穿汉服,说汉话,实行均田制,确保每个农民有田可种。这一系列的改革不仅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使北方各个游牧民族融入中华文明中,促进了民族融合,进一步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现在我们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从1978年12月到现在已经有了40年的历史。在这40年里,我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中国从贫穷走向富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改革的成果举世瞩目。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将立志图新、发愤图强,勤奋学习,长大了投身于改革的洪流中,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尽绵薄之力。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跟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夸奖,命他连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跟刘?作为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牢固,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能够任意参考。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么缓缓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从代宗的放任开始,到唐德宗的无奈,有宪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唤。即使宰相有像陆贽、李德裕,也只能抖擞一时,而不能改变历史变迁的常态。

在割据势力强盛时,不得不缓缓而动。唐德宗开端武力削藩,导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后来转变态度,对藩镇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壮志,图强振兴,履行改造。但一遇挫折,这些措施便消失殆尽。所以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堪称孝矣。”为政也是这样,一开始不熟悉情况,需要一段时光的观察,之后办法才华有所兴。

这是一部可能媲美《史记》的史学鸿著。千百年来,多少帝王贤臣、鸿儒大家都频频为其作注,足见其在史学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家都来看看吧!

“真是一个大丈夫呀!”我合上《资治通鉴》感慨地说。

《资治通鉴》记载了春秋时期到后梁大约两千多年的一段历史。齐威王以人为宝: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毛遂十二岁当上卿、韩信背水一战、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但是最让我忘不了的是苏武牧羊的忠诚。他从汉朝来到匈奴,流放到现贝加尔湖一带,放牧了十九年回了汉朝,去时壮年归白发,拳拳爱国之情在历史上刻下了永恒的记忆。

苏武的忠心打动了我。当时忠臣被害死的就有数十人。连李广的孙子李陵也劝苏武投降。当匈奴人拿起刀,假装砍苏武,想让他投降,苏武不但不退缩,反而把脖子一挺,匈奴人被震慑住了。可是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今生怕死,还有的甚至为了生活背叛祖国,他的忠诚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用时十九年才完成的编年史巨著,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根据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编写而成,当时的皇帝宋神宗认为这本书中记载的故事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就像“前车之鉴”,可以让后人更好地治理国家,因而将此书命名为《资治通鉴》。

长平之战。赵王受秦国反间计,命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但赵括只知死读兵书不知随机应变,纸上谈兵使四十五万人白白丧生,赵国损失惨重。从中我们借鉴到了学习知识不能“死”,而是要“活”,要懂得随机应变,懂得准确运用。

楚霸王项羽。诛杀宋义,威震楚国,声名大震。鸿门宴,义放刘邦,虽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大破秦军却在乌江之夜闻得四面楚歌最终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乌江。得民心者得天下。善于用人的汉高祖刘邦,手下三杰韩信、张良、萧何辅佐刘邦完成大业,可见得民心的重要性。

再看唐太宗李世民。结交豪俊,收天下英雄为己用,在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看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便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爱民如子,轻徭薄赋。他善于纳谏,听取正确的治国方法,最终开创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成功又一次证明了纳谏与得民心的重要性。所以,我们需要在平时生活中广交益友,善于听取别人真诚的劝告。虽然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但是它们却对自己有很大的利处。

运,不一定是造史者的幸运。因为我在其中听到了太多佞臣的假话谎言,和太多人民的哭声喊声。这就让我在缅怀历史的同时,也该从中学到些教训,不让历史重蹈覆辙。

暑假,我读了《资治通鉴》(译本)。《资治通鉴》原著有304万个字,我觉得司马光这个人真了不起,他能写出如此规模宏大的历史作品。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很长,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北宋时期,整整一千多年的历史故事都讲遍了。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资治通鉴》这本书名字的由来。宋神宗读了这本书,认为此书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毛遂自荐".公元前262年,秦国派兵攻打赵国。赵国的兵力很弱,很容易被打败。于是,赵王与平原君商议退敌的计策,平原君说:"楚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只要跟他们结成同盟,他们就会派兵来解围。"平原君准备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人去说服楚王,可是在众多的说客中能文的人不能武,能武的人不能文。最后挑来挑去还差一个人,这时有个叫毛遂的人主动要求一同与平原君前往楚国,许多人都嘲笑他自不量力。但是,平原君最终同意了他一同去楚国。第二天他们到了楚国,很多说客说了一上午都没有说服楚王。毛遂走进宫殿对楚王说:"楚国有五千里土地,上百万装备精良的士兵,这些都是称霸天下的资本,没有那个国家可以抵挡。秦国打败了楚国很多次,此时我们赵国和楚国若结成同盟,一鼓作气肯定能打败秦国。"就这样,楚国和赵国结成同盟并打败了秦国。事后,毛遂被封成上宾。

《资治通鉴》这本书把历史写得很有趣,通过对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描述警示后人。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资治通鉴》今年断断续续看了大半年,现在看到了东汉桓帝时期,一方面是文言文中有的术语、地名、典故不能理解,另一方面是历史的特性让人难以忍受。历史中充满了杀戮、背叛和阴谋,让人时时感到愤怒。我又不能做到置身事外,没有“大江东去”和“滚滚长江东逝水”之感,这是人的历史,是我们祖先的故事。有些人身处王侯之位,还是那么贪心,为一己私欲,让多少人死于非命。有的人为求官爵富贵,妄昧良心,迎合上意。反正只要当权者想搞一个人,不管这个人犯没犯错,总是会有其他人当枪手来解决这些问题。

我常常会想我处在当时的环境会怎么样,我羡慕霍去病、班超以及汉高祖、汉武帝、光武帝等等人所取的成就,如果把我放在他们的位置上我能怎么样。历史上人和人的差距,一件事这个人不行,而另外一个人就能干成。

历史上也充满着人性的光辉,有些人明知是死也会坚持正直,恪于值守,让人心向往之。按现在的观点来看社会是不断进步,但是古人的观点并非如此,因为社会的道德不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提高,而且古人的社会生产力很长时间内停滞不前,特别是我们中国很早就在各种技术上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所以也看不到社会的进步。而是有时候由和平转向了战争,由人民安居乐业转向了民不聊生,这是什么原因,是单纯的马尔萨斯陷井吗?还是也有执政者的错误,某些阴谋家的预谋,人性的阴暗。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社会的大环境终究会影响每一个人,我辈当自强,不能让某些人的私利而使历史再次走入阴暗的泥潭。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

通过读了《资治通鉴》这本书后有些感想,在异乡城市的深夜,想千载世事沉浮,越发觉得自己渺小,出门正寒雨潇潇,恍惚间不知今夕何夕,在此分享读书。

《资治通鉴》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历时20xx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至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一般编年史,贯古通今,全书294卷,上起周威烈王姬午前420xx年,下迄周朝显得959年,包含了1362年的历史文学,约300万字。泱泱华夏千年历史,史书之长历任王储不可能读得完,所以司马光将历时中的经验总结编纂进献给皇帝,公其借鉴。以分析历史角度讲述历代贤君明主治国待臣之道,言简意深。书中精湛之处比比皆是,让人拍案叫绝。

借古讽今,借故说今将历史事件作为实例向君王讲述治国之道,例如楚汉之争,作为象棋的起源,从而为千秋百代提供了治国平天下的战略倚策。刘邦项羽的斗智斗勇,张良韩信的英勇谋略。《通鉴》中记录刘邦虽少,人物的丰满度足以令读者明确。对比手法的运用更是锦上添花。刘邦为人的豁达易交;更反映了项羽的多疑,优柔寡断,他的心胸狭隘直接导致了他的败北。《资治通鉴》中详细的描述了垓下之战,项羽战败之后并未轻言放弃,反而镇定自若,一改原先的‘多猜忌,偏听偏信’,充分地表达了英雄末路之时的悲壮景象,当然这种折回之笔在《通鉴》中经常见到。在楚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也可以看到刘邦与韩信、彭越等大将之间的君臣关系出现了丝丝的裂痕,这也最后导致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巫蛊之祸,也叫戾太子事件,戾太子原名刘据,汉武帝嫡长子,卫皇后所生,武帝朝前期,卫家显赫一时,皇后受宠,刘据地位稳定,后因卫家衰败后继乏人,曾经显赫的卫家光芒渐渐衰退。武帝子嗣原来越多,太子天生性格温纯,和汉武帝性格大异。武帝晚年遭遇一次朋党之争,自然波及到了卫氏一族与附属国人直接的正面冲突,刘据作为事件的牺牲品,“智者不敢言,辩士不敢说,臣窃痛之!唯陛下宽心慰意,少察所亲,毋患太子之非,亟罢甲兵,无令太子久亡!臣不胜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宫下!”司马光在本章的最后对当朝天子提出劝诫“左右前后无非正人,出入起居无非正道,然犹有淫放邪僻而陷于祸败者焉”借故解今的意味不言而喻。

从20xx年奥运会开始到现在,历时近三年,终于将《资治通鉴》看完。最初看此书仅是想读点历史作为调剂,但在看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此书的意义远胜过单纯的了解历史。开始时并没有看完的打算,只是用的一个电子词典看。但是有很多复杂的字电字词典显示不出来,遂换为手机阅读,不太正式,只是抱着消遣的心态。但后来体会此书的意义后,用手机看也还习惯了。前两年比较忙,就这样有空时断断续续在手机上翻翻,一直看到了宋纪,接近一半的篇幅。去年下半年开始有了大把时间,终于买了岳麓书社的版本,一直看到最后。三年间发生了许多事,此时回首,初读此书时的情景已不太清晰。最早还记得信陵君的命运,平原君善辩的门客公孙龙。而到现在的“太祖皇帝”横空出世,读者隔了三年,历史却已过去千年光阴。最后温公的进书表上写到:“臣今赅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编这部书花费了他十九年,其感慨确然更胜我等阅者。

《资治通鉴》是当之无愧的鸿篇巨制。以前所看的任何一部书,都没能够跨度时间长达如此之久。将千年中各种人物的命运浓缩在一部书中,其所带来的振憾,远非一般讲一两个主角命运的书籍可比。一千三百年,无数的风流人物贯穿其中。伟大的人物的确推动并书写着历史,普通的人也在其中扮演了自己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这漫长的一千三百年中,任何的伟大风流,又能够延续多久?任何一个英雄,从他诞生到建功立业,到最后的逝去,最多不过几卷的篇幅。在他之后,又有新的人物不断诞生,不断殒落。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的光辉都是如此短暂。纵使能略有所成,进而荫及子孙,又算得了什么?开国的帝王混壹四海,号令天下,但真又能保江山几何?子子孙孙,也终有为阶下囚的一天。刘邦规定“非刘氏不得王”,但也止不住汉献帝的悲剧。李世民英武盖世,又怎料得到子孙为无赖出生的朱温诛杀。大燕开国,雄据东北,一时风头无两。但数百年后的女真契丹,又有谁还会念及当年慕容氏的荣光?蜀地天险,历公孙述、刘备、李特、王建、孟知详,最终谁能长保一姓王朝?江南世家,门阀大姓,屡经岁月涤荡,风流最终也被雨打风吹去。读通鉴的历程,正如《桃花扇》里唱的:“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所有的人和事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微如星火,转瞬即逝,太渺小,太渺小。看透这一切,人真的应该更豁达。就如六尺巷的启示一样:“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资治通鉴》所载,多为政治史,更是一部斗争史,将中国人的政治传统淋漓尽致地展现。因为这一政治传统直到今天也未改变多少,所以《资治通鉴》经世致用的意义仍然巨大。本朝太祖与蒋先生都曾是本书的读者,对他们而言确实起到了“资治”的作用。而普通的读者,从中看透中国式政治的核心,无论在哪一领域,都会更理解中国人社会的游戏规则,行事方式。中国人的特点是,对不是最正大光明的东西都不愿意宣讲,所以很流行“潜规则”,也就是很多东西不会讲出来的,要你自己来感悟。即使是教材上节选《资治通鉴》,也是一篇很。

励志。

很积极很正面的《孙权劝学》而不是暴露政治角力艰险的段落而后者恰恰才是通鉴真正的意义所在——对历史的真相毫不隐讳对人性的丑恶毫不回避用一千三百年不间断的历史揭露了人类社会的残酷本质。

我们总喜欢认为,天下本来应该是安定的,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职责,贤者见用,庸者见疏,罪者见诛。而且人间自有正义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苍天有眼。但事实却是,在这一千三百年中,正义失衡,奸臣当道,杀戮四起才是经常的事,而真正朝纲正直,天下生平的年代只有短短几次,就跟抽彩票一样,几乎指望不了。这个社会,就好像是一个破罐子一直在破摔一样,其实从来都没好过,但只要不没摔碎,它就可以一直摔下去。所以哪怕“中州丧乱,民存者仅百之二三”,但只要这一小部分存活下去了,他们又还可以继续建立政权,重复那些悲喜剧。儒家喜欢歌讼远古完美的“三代”,而普通人也总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然而“三代”在哪里?人人修德化的“古”又在哪里?通鉴的记载足以让这些童话破灭,世道几乎一直都是不好的,生灵几乎总在涂炭,而那些稀有的、短暂的治世也仅是差强人意而已。现实就是这样残酷,通鉴让人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而不是沉浸在对那些未曾有过的理想社会的歌颂中。诚然我们希望社会可以变得更理想,我们也应该为此努力。但如果现在的社会还不够理想,那也是正常的,也许应该更心平气和,而不是一味抱怨。

据说温公当编成此书后,写作班子之外只有一个人借去完整地看了一遍,令他对非常失望。两年后温公去世,对于此书的巨大影响再也无法得悉。“《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如果温公去世后不久的徽宗之世,君臣皆能通晓此书,何至于朝纲紊乱,最终国破南渡,君臣为虏?而千年后在华夏掀起大风浪的毛先生,却正是因为读此书十七遍,最终混壹四海,君临天下。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需要吸取如此多知识的时候,《资治通鉴》这样的古书仍然是为很多人推崇的必读之书,足以证明其价值经久不衰。青史留名不过略为后人所知,温公作青史而流传,胜之远矣。而且只要中国人的精神核心不变,通鉴的价值还会继续保持下去。它并不是什么普及读物,不会像《三国》《水浒》一样拥有大量的通俗读者,因为它精深的政治智慧一点也不通俗。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读通鉴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再过一千年,两千年,其风采仍会有无数的后来人评说。

古人讲读书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在看早已不合时宜。曾国藩说“刚日读史,柔日读经”,那是是封疆大吏的文武之道,咱小老百姓,也就赚点谈资而已。然而偏偏喜欢这种“死书”——作者大多都已作古,内容也没有《细节决定成败》之类“教材”的指导性。

去年读《资治通鉴》,岳麓书社的版本,主要图个便宜,厚厚四大本,网上买才78元,抱在怀里很有满足感。以前读《史记》,花三个月细细啃完,以为已是不小的工程,这次才发现太小case了。《资治通鉴》整整3700多页,我每小时只能读10页,每天都坚持读的话,也要一年时间。倒是也不愁,毕竟是好书,古文好处在于精炼,有味道。政论洋洋洒洒,战争血脉贲张,尤其是讲朝代兴替,让人觉得天道茫茫不可逃。这套书真正考验了我的耐心,在家坐着、躺着都读倦了,就在书的空白处写点评。这种大部头的东西,如果不做点记号,看到后面就会把前面忘了。偶尔周末,去火车站附近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读通宵,凌晨两点看到晚归的情侣吃汉堡,拾荒的老人在店角落中安睡,心中莫名生出亲切感。在异乡城市的深夜,想千载世事沉浮,越发觉得自己渺小,出门正寒雨潇潇,恍惚间不知今夕何夕。

虽然几番痛下决心,《资治通鉴》我也读了80%,而后就在我的床头搁置下来。从这套书开始,我渐渐养成一个恶习,不自量力地喜欢读大部头的书,但每本都读不完,买一本新书就把刚读一半的书扔掉,床头的书越堆越高,有《五灯会元》、《元好问全集》、《清代笔记小说》等。每每让我感慨时间有限的同时,也鄙视自己的恒心。

读书贵在活学活用,我始终没真正领会这点。办公桌上那本梅尔文•门彻的《新闻报道与写作》已陪了我5年多,但直到我告别新闻,也始终没读完一半。学以致用成了笑话。

不过换角度来看,既然明知道书无用,也就早熄了好胜的心;既然知道读不完,也就没了执着的苦。这样为自己一开脱,“有始无终读死书”的乐趣反而浮现出来。书这个东西上瘾很难,但一旦上瘾就无药可医。每次逛书店都要经历复杂的心理斗争,买和不买难以抉择。在回家的车上也忧喜参半。喜的是接下来几天又有好书可读,忧的是这次又超支了,接下来几天要过“紧日子”。

当然,读书之乐来时也很汹涌。比如刚刚看到某位杭州人写的句子:“犹是阿房三月泥,烧作未央千片瓦”,精神为之一振,真想痛饮三杯。

相关范文推荐
  • 11-08 供电局用电协议(优秀16篇)
    合同协议的签订应该注重诚实信用原则,双方应该切实履行自己的承诺和责任。希望以下合同协议范文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让您更好地起草符合双方利益的合同。
  • 11-08 学生的军训心得体会(汇总21篇)
    军训心得体会是对军事训练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不足和提升空间。在这里,小编为大家分享了一些军训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
  • 11-08 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情况汇报(优质18篇)
    通过工作汇报,我们可以及时地与领导和同事进行交流和反馈,从而有效地调整工作方向和提升工作效率。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成功的工作汇报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工
  • 11-08 初一期试后的总结和反思范文(19篇)
    写总结范文有助于我们回顾过去,总结经验,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依据。在这篇总结范文中,作者对自己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工作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总结。因为我是第一次走入三
  • 11-08 课堂两分钟演讲稿(汇总21篇)
    演讲稿的语言和措辞要简洁明了,能够让听众一目了然地理解我们的观点和意图。以上是我们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演讲稿范文,希望能给大家的演讲创作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 11-08 象棋社团活动教案(模板18篇)
    参与社团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以下社团活动总结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写一篇完美的总结。
  • 11-08 盾构机租赁合同盾构机租赁费(模板16篇)
    在签订租赁合同之前,双方应该明确租赁物的规格、数量和质量要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租赁合同样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甲方(出租方):乙方(承租方):根据《中华人
  • 11-08 德育导师工作计划培养目标(优质15篇)
    德育工作计划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学校或机构进行德育工作的规划和安排。每个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都有其独特之处,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德育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
  • 11-08 授权委托合同(热门23篇)
    授权委托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商业合作、法律代理等。授权委托是管理和组织工作中常见的一种方式,下面是一些授权委托的实际案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11-08 家长感恩学校的演讲稿范文(22篇)
    演讲稿范文可以激发听众的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演讲活动的效果和影响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演讲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亲爱的同学们,我的朋友们!20xx即将过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