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学物理实验结课论文中国石油大学(实用5篇)

时间:2023-09-29 21:33:43 作者:紫衣梦 2023年大学物理实验结课论文中国石油大学(实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大学物理实验结课论文中国石油大学篇一

目前,我们学校学生的大学物理实验成绩评定分为三部分:预习成绩+操作成绩+报告成绩。其中预习成绩我们一般是针对学生写的预习报告的情况打分,实际上大多数学生仅是将教材上的内容大抄一番,并没有对实验进行必要的预习,仅仅想通过课堂上的提问检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进一步完善物理实验的教学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正确的教学评价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它对教师的教学历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和导向作用。对于不同的实验类型,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关键看学生通过物理实验课程的学习能否提高动手能力、培养科学创新精神。传统的实验报告是千篇一律的格式,学生往往按照教师的要求计算结果并进行一定的分析,实验结论和小结也仅仅是将教材中的内容重新复述一遍,这样不利于学生科研论文的写作能力。对于研究开放性实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撰写科研论文式的实验报告,自己收集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步骤,写出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艰巨长期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丰富多层次的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能够客观公正的进行教学评价,才能使物理实验课程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上成为一个较好的平台,成为更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环境。

大学物理实验结课论文中国石油大学篇二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因此,学习是必须在一定的情景下进行的过程。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所以物理实验教学情景的创设是物理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著名心理学家布朗在《情景认知和学习文化》一文中提出了情景认知的观点,他认为知识是具有情景的,是在情景中通过活动与合作产生的;学习只有发生在有意义的情景中才是有效的;只有在情景中呈现的知识,才能激发学习者的知识需要,从而产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兴趣。在实验教学中创设情景使学生很容易产生解答问题的内在需要,形成探究的兴趣,对情景的结果形成积极的探究欲望。

物理新课程也将“科学探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并大力倡导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但对于农村学校,学生基础知识储备少、发散思维能力不足,学生普遍感觉实验探究很难,往往难以找到“探究点”,不知从何探究、探究什么、如何探究。但学生对物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对实验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对身边的生活现象和与物理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物理学科前沿内容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要具体落实物理实验教学目标,有效地开展物理实验探究教学,首要的环节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创设实验探究情景:

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是物理新课程理念之一,落实到具体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就要求设置和创设真实的生活情景,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习物理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景中的物理问题。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汽化和液化》,探究水的沸腾这一节课中,首先让学生讨论煲汤时汤沸腾后是继续大火煲好还是改为小火煲好?没想到在日常生活中最为简单的“好与不好”的判断,引发了学生的热烈争论,产生了强烈的探究问题的欲望。接下来学生分成了“大火煲好”和“小火煲好”的两组对“水的沸腾”进行了探究,“小火煲好”小组的孩子还探讨了如何改变酒精灯火焰的大小,最后通过探究结果发现水沸腾后无论大火还是小火,水的温度都是保持不变的,综合分析后得出从节约能源的角度看,汤沸腾后小火煲汤好的结论。

整个探究过程学生个个热情高涨,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其中进行自主建构。通过捕捉生活素材,把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作为孩子进行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有效载体,不仅能促使师生们围绕此情景展开热烈的讨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还能帮助孩子获得对实验探究的积极体验与感受。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以趣味小实验创设实验探究情景,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例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学中,我首先设计了一个“举起可乐瓶”的小活动,一位力气小的女生能轻而易举地举高一个装满水的大可乐瓶;偷偷在可乐瓶外表面涂上洗洁精后,再请一位力气大的男生,结果他使出全身力气也没有把可乐瓶举起来。正如麦克斯韦所说:“一项演示实验使用的器材越简单,学生就越熟悉,就越想彻底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通过这个对比实验,课堂气氛迅速活跃起来,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一下被调动起来,这时再进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活动,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

通过实验中产生的各种现象来作为情景,更深入地来通过设计实验来研究这种现象,可使实验探究分为一层一层的研究,最终解决问题。

例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如果按教材一节课完成这个探究活动,我发现学生在自己探究的过程中根本不会选择合适的透镜,这样不仅时间不够,学生无法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不利于全班科学探究的课堂教学。于是整合教材的内容后,我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整合在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中,分成三个相互关联的实验探究进行教学。(1)结合第一节《透镜》,探究如何选择凸透镜并测量凸透镜的焦距。通过探究活动,学生掌握了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了解了凸透镜的凸起程度与焦距的关系;(2)结合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根据光具座(0—90cm)来选择合适的透镜,并在光具座上观察凸透镜成像的性质。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观察了凸透镜成像的性质,顺利地得出凸透镜可成“倒立、缩小”、“倒立、放大”、“正立、放大”三种像,并提出有个位置没有像。(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有了前面两个探究活动的铺垫,大多数学生可以顺利的投入到成像规律的探究,在实验、讨论,交流中得出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自行解决了没有像的位置是焦点这一问题。

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主动参与程度大大提高。

物理教育给学生以知识,物理学史教育则给学生以智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新课改的任务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利用物理学史创设情境,可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人文精神。

例如,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原来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先简单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产生过程,然后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教学中我发现,虽然学生进行了实验探究,但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仍然是停留在表面上,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我改进了课堂教学,先围绕“牛顿第一定律”的产生方式,提出“为何牛顿第一定律被冠以牛顿的名字,而不是伽利略或笛卡儿?”这一论题,让学生阅读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儿、牛顿的研究过程。阅读材料向学生阐述了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渗透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现在看来虽然是错误的,但当时也有它的合理性,说明已有的经验和背景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认识力和运动起了重要作用。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共同比较伽利略、笛卡儿和牛顿的研 究,学生得出了伽利略和笛卡儿只是描述了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而牛顿却揭示出了力和运动的本质关系。在充分展现“牛顿第一定律”在物理学的地位和价值中结束后,学生再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原来一节课都“探究”不出个所以然的内容,学生十几分钟就完成了,而且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更加深刻。

这节课教师与学生先以阅读物理学史,再以分析和辩论等间接学习知识的形式来共同探寻知识的来龙去脉,了解科学概念、规律的产生、构建方式,但它通过模拟知识的产生过程,创设了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思维方式的情景,激发了学生实验探究的热情。

大学物理实验结课论文中国石油大学篇三

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物理理论的建立还是验证都有赖于物理实验。从经典物理到近现代物理,物理实验对物理学的发展起着前期引导和后期验证的作用,物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物理实验是高等学校理工科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由于其覆盖面广,具有丰富的实验思想、方法、手段,同时能提供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实验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物理实验课程是大学生进校后接触到的第一门实践性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课,在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育功能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是大学阶段实验素质的培养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也是后续各专业实验课的基础,其结果会影响后续实验课乃至今后工作的思维和作风。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新疆的高校承担着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如何提高少数民族的教育水平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质量是当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各种原因,新疆有些地区教育欠发达,学生的基础较差,有些学生在中学期间未做过物理实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绝大多数中小学是在用学生母语授课的学校学习,虽然开设汉语课,但学生基本上还是依赖母语进行学习和思维,这类学生的汉语水平还不是很好,进入大学后必须进行至少一年的汉语预科学习,本文谈到的民族班就是针对这些学生。我们的教材和上课都用汉语,如何上好民族学生的大学物理实验课,是当前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在民族班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学生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民族班学生中大部分学生的汉语水平还不是很好,对教材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实验预习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第二,学生物理基础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欠缺。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在高考中提高总分,将主要精力放在他们认为好学一点的文科类课程,对他们认为较难学的物理课程放任自流,基础知识掌握不好。有些学生在中学期间未做过物理实验,缺乏基本的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不会操作一些基本的实验仪器。第三,不重视物理实验。学生在思想认识方面对物理实验没有充分重视,导致实验预习敷衍了事,部分同学做实验自己不动手,抄袭他人数据。第四,大部分学生在实验中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对教师依赖性过强。在实验中遇到问题,不是认真分析,依靠自己解决问题,只会找老师解决。

具有系统的、正规的科学实验基本技能,是现代大学生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科学素质。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实验测量方法、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的研究的基本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的,针对以上民族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的做法和建议如下。

1.重视并上好实验的绪论课。通过绪论课,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对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从思想上真正重视物理实验及实验课;其次,要让学生了解误差种类及误差分析,阐述数据收集和数据处理方法,介绍物理实验的基本程序,对民族班学生可以讲得浅一点,主要让学生明白物理实验的基本程序,经过实验操作所得到数据应如何处理和进行误差分析,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包括的内容,在其后的实验中不断强化和深入。最后要向学生说明本课程的要求及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通过教师的实验示范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民族班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示范教学比重,提高学生观察示范实验能力。既然学生在中学期间没有得到实验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大学就先要补上这一课。刚开始进行的预备性实验、基础性实验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即教师要领着学生做实验,实验内容、仪器使用、注意事项等要给学生讲明白,教师在做实验示范时,应力求做到认真细致,认真细致讲解、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操作,同时在讲解过程中多提“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再告知“怎么办”以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要采用引导、启发和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这些实验,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操作,学会观察物理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学习实验数据的正确处理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

4.对民族班学生,当经过示范性实验教学的训练后,学生已具备基本实验技能。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可采取边学边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即由学生自己理解领会实验教材内容,教师辅导学生做实验,不再示范。上课时老师对于一些基本的实验内容不再讲解,只对一些较难理解的实验做适当的讲解,并提醒学生仪器使用和实验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提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互相讨论、交流、研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提出对实验的改进以及对产生的误差进行分析,最后将考虑到的问题和处理结果写进报告里。

5.通过设计性实验,培养民族班学生独立进行科学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对仪器的调节和使用、如何选取较好的实验方法和主要的测量技术都有了较全面的掌握,再开设设计性实验,即给出实验项目以及实验室所能提供的仪器及材料,由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知识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设计出实验方案,然后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研究并修改完善,确定出最佳的实验方案,最后由学生自己动手组装调试仪器,测量获取数据,完成实验,并写出合格的实验报告。通过设计性实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科学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以后的独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6.民族班的大学物理实验中,实验课教师要有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由于语言水平的限制,在汉族班一遍就能讲清楚的问题,在民族班可能需要重复几遍,这就要求实验教师做到不厌其烦,细心讲解、示范,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实验进行中,教师要防止学生抄袭数据,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和努力完成实验,要让学生相信自己的实验结果,不要盲目相信别人的结果,珍惜获得的实验数据,不要随便更改实验数据或抄袭别人的实验数据。实验结果不好时,要帮助学生分析原因,鼓励学生和教师讨论问题。每堂课的前几分钟总结上次实验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避免学生重复同样的错误,不断强化学生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7.建议理论课的教师最好能至少带一遍实验课。民族班学生对一些物理名词和用语不熟悉,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有一定困难,而实验课上又不可能花费大量时间去讲原理。如果理论课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讲到与实验原理相关的知识时,能结合实验要求去讲解,只需多讲几分钟,其对民族班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上《大学物理》理论课的教师对大学物理实验要了解并熟悉,使学生通过理论课上的讲解理解并掌握实验原理,而通过物理实验,学生又能获得学习物理知识的感性材料,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过程的理解。总之,在民族班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努力做好教与学各环节工作,争取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低起点,高目标,在教与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切实提高民族班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提高民族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最终达到对学生实验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极大提高。

大学物理实验结课论文中国石油大学篇四

首先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往往是老师把实验仪器调整好,在学生做实验前详细的讲解,甚至做出实验演示。学生只要被动地按照老师演示的步骤机械的重复实验操作,就能成功的测到数据,完成实验。学生在思想上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不够重视,每次实验操作都是按部就班的应付了事。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科学认识的基本方法。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包含提出问题、设计操作、数据分析和理论解释4个阶段。教学也应遵循这种过程,教师应当采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按照这种规律进行实验。

例如:实验的引入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实验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物理史实、物理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适当的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死板的采用教材上的事例引入,对于学生来说,这已早没有了新鲜感,这就需要教师自身积极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要具有十分丰富的知识面和很强的科学实践能力,将枯燥的知识联系实际,形象化。另外,在不同类型的实验课上,教师应该根据实验课的特点调整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以免使学生产生精神疲劳。在指导学生实验时,教师应当贯穿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教育,而不是简单的解决学生当前的困难,而要让学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灵活应用实验设计思想和方法,独立排除故障。

大学物理实验结课论文中国石油大学篇五

[1]许森东。冯元新。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索[j]。大学物理实验,2006,19(4):77~79。

[2]张宝林,朱莉。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新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1999,9(5):15~16。

[3]杨建宋。对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评价的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5(3):196~197。

[4]黄曙光。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6,90(4):27~28。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