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规划图(优质5篇)

时间:2023-09-23 02:39:11 作者:书香墨 思想规划图(优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思想规划图篇一

人居环境科学思想是一个包含人、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而这一理念在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该理念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强调对人类居住环境建设的整体利益思考,并且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入手,根据现代人对生活环境的各个需求以及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整体收集,再将其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当中,从人类居住的角度来设计最佳的环境改造方式,以此为人类创造最合适的居住环境。

1.人居环境科学思想概述

人居环境科学思想的核心在于从人类生存的角度来探究适合人类生活的居住环境,对人类环境的各个利益做到明确认识。在理念结构上,人居环境科学思想是由土地、建筑物、规划三个领域所组成,在人类社会上,也同时包含了生态、地貌、文化、社会心理、经济等方面,这些构成是形成人居环境科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在概念上,人居环境科学思想是根据道萨迪斯所提出的人类聚居所提出,该理论表示只要人类能够生活的地区,那么都能够称呼为聚居。因此,一座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其规划重点在于从适合人类聚居的角度出发,从环境进行规划,对城市的发展文化、生态、特色等形式作出有效的建设战略,加强对城市各个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以前瞻性的眼光來看待城市发展,对城市的各个制度及法规有着明确认识,打造一座舒适、人性化的人居城市。在理论上,人居环境科学与其它学科有着明确特殊之处,该学科并不属于边缘学科,也无法形成一个单独的学科。在伴随世界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的需求水平会从最基础的层次逐渐上升,而只有当人们当下所追求的层次生活达到时,人们才能感到幸福。因此,人居环境科学思想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学科,该学科在任何一个时代中都是以不断进步的方式发展,因此在当前,该学科还处于探索时期,但基本的概念已得出了明确体系[1]。

2.人居环境科学思想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应用

2.1体系基础构建。城市规划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其中所包含的各个学科也都实现了独立发展,并且每个学科也都形成了相应的体。因此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应用人居环境科学思想时,需从该体系的整体进行思考,将原本独立的体系理论进行衔接,形成一个综合强大的子城市规划体系。例如,可将城市体系中的生态学、建筑学结合为一体,将其作为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在西方文化中,建筑与生态学是两个独立性学科,这两种学科虽然在时代中已发展了很长时间,但其在实际应用时这两个学科仍然存在许多内在联系。在空间规划上,规划方向需综合不同城市的文化、历史、社会状况和经济水平,这对人居环境的科学规划有着重要作用[2]。

2.2城市规划实践分析。人居环境科学思想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主要从问题与方法两个方向进行实践。首先,在问题上,其主要以认识问题为主,在认识城市规划体系时,需对所规划的城市项目进行全方位思考和认识,对城市的系统结构、组成、城市领域等做到细致深入的调查,再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影响城市人居生活的因素进行考虑,再运用各个技术对城市不同区域进行调查与验证,对该城市人群对生活居住的各个需求做好调研,在调查过程中需值得注意,所调查结果需符合当下城市的发展现状,确保各个信息的真实性[3]。

2.2人居环境科学思想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实践方法。人居环境的核心与根本是人类,因此该思想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应用时,需从人类的角度出发去认识居住环境,了解城市人类需求和对社会心理有着明确的认知。而这些要求的满足途径则是由人类直接参与城市规划和树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为主,使城市规划更符合该城市人类对居住环境的需求。首先,在人类参与上,公众已经具备了权利意识,并在技术的支持下,公众能够通过科技平台完成决策,这是城市规划体系走向民主化发展的重要机遇。受我国传统制度的影响,公众在以往是无法完成参与决策的',制度在建设过程中无法实现民主化,参与能力也十分有限,这使得许多现实因素导致城市规划难以按照公众意愿来进行决策。因此,城市规划体系在应用人居环境科学思想时,需先从政策制度上进行改变,建设相应的公众参与机制,将公众纳入决策环节当中,根据公众对生活环境的需求来合理规划城市建设,这是提升公众参与度的重要举措。

第二,建立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促进城市规划体系完善的重要方式,在评价体系建立上,其可对城市规划项目的建设方式、监测领域、监督等环节进行全面的评估,基于这些评估内容来反馈所得信息,从而将其作为城市规划的设计依据与施工依据,对已具有的制度进行合理调整与完善,使城市规划在实际应用时能够符合大众对环境的需求。城市规划作为一项改变人类居住环境的建设项目,其实施过程对自身体系做到不断完善与提升能有效帮助项目在社会中快速确立良好的地位,巩固当前城市规划在人们心里的重要性,对城市规划项目的发展目的有着明确方向,对当前城市规划项目的实行状况做到客观评价,并对项目各个运行流程进行深入分析,这对项目运行的各个决策来说有着重要帮助。

结束语:综上所述,人居环境科学思想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应用需着重突出城市的各个利益,从宏观角度分析城市当下的发展速度及未来的发展形势,并从整体上对城市规划进行合理论证,在实践上加强公众对项目规划的参与度,并建立公正的评价体系,客观分析项目问题,从中吸取教训完善体系机制,以此促进城市规划体系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哲涛.山水城市视野下秦岭北麓(西安段)适应性保护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于冰沁.寻踪—生态主义思想在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中的产生、发展与实践[d].北京林业大学,.

[3]黎丽.中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演进及比较研究[d].重庆大学,2013.

思想规划图篇二

人居环境”理论是研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而城市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人居环境,其规划设计在这些年里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如果要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创造一个绝佳的人居环境,那么就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一“人居环境”理论的内涵

我们既然将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包括人、城镇、城市乃至城市连绵区,都归类为人居环境,那么把这样庞大的人居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多学科理论分析称为人居环境科学,就是所谓的“人居环境”理论。“人居环境”要求使所有社会功能在满足目前的平衡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创造节约能源及材料的规划设计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二“人居环境”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主要任务

(1)借鉴前人对“人居环境”理论的研究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于改善现代城市规划的实践和研究。

(2)对现代城市规划中的人口、职业、经济发展状况及趋势发展进行深刻的探讨与分析,提出改造措施。

(3)利用仪器和已有研究的资料对城市规划环境进行监测、评定和改造,判断其制约和促进居民发展的因素,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具体原因。

三“人居环境”理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绝不仅仅是绿化或美观的问题,我们对城市规划设计首先就要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规划设计的内容要求是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而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但却富有意义的工程。比如:在城市规划生态资源开发方面使用不当,这些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资源的浪费严重,造成资源相关环境的破坏,就像在非典期间,我们能感受到很多的难处。

公共环境基础设施、垃圾处理和污染处理的力度不高;就业机会减少、贫富差距拉大、不安全感增加;城市规划的建筑盲目模仿国外、丧失了城市的文化和个性,体现文化特征的古建筑历史大批消失,不可再生的历史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城市中大量钢筋、水泥破坏了绿色生态;城市建筑能耗高、浪费严重;城市人口密度过大,遭受灾害的系数增加,公共安全凸现。把这些在这里再给大家罗列一遍,是想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共识,人居环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而且涉及的.范围和内容都是相当广泛,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关系、历史文化、健康生活等各个层面,这个不但是一个紧迫的问题,而且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问题。

3.1.1城市规划设计忽视“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理念。

规划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给居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的。没有对小区居民行为活动规律及使用的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很少真正关心居民身心与健康的需求,使近在咫尺的邻里关系变成得陌生;忽略了形式与功能的相结合的方式,没有从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一些特殊人群的心理需求、生活规律等特点出发来考虑小区的规划设计;不顾居民的生活需求,片面追求高容积率的住宅利润,盲目压缩居住小区内的生活环境,使得建筑之间太过紧密,居民没有生活的私密性。这样的小区规划设计很难达到“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是埋藏了很多安全健康的隐患。

3.1.2忽略原本的自然环境,过度盲目的破坏自然资源。

在我国许多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开发商只是打着“生态”、“自然”、“可持续发展”等口号去追求过高的利益,而没有从因地制宜、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等多方面角度对小区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导致原有环境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地形资源、植物资源等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造成人为的生活困难,很难达到居住小区与其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所谓的园林绿化也仅仅成为了规划设计的形象点缀而已。

3.1.3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空间缺失,居民的休闲娱乐生活难以维持。

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有些居住小区中,居住用地的比重就占到这个小区总用地的75%~80%,这根本达不到国家有关的标准,从而真正留给公共服务空间的用地真是少之又少,居民交流和交往的公共空间就这样被压缩了。居住小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不齐全,一些体育设施表现不突出,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高,尤其是一些陈旧的设施缺乏修葺或者更新,带来了不安全的因素。应该合理地对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空间进行规划设计,强调居住小区的人文和交际功能,在此基础上,按照功能的需要再确定配置标准。

3.1.4缺乏成熟系统的理论体系来直接指导城市的规划设计。

近些年来,国外内一些学者及业内人士围绕可持续发展观、生态观,或从环境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方面对城市规划设计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关于城市气候的特征及成因、影响居民舒适度的综合因素、城市的规划设计如何满足居民从物质到心理需求等等,这些能够直接影响到居民生活安全健康的重要问题却常常被忽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尚未成熟,实践层次也更是不为多见的。

因此,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高速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逐步的提高,因此,人们对人居环境意识的认识开始不断理性化地觉醒;在住房和居住小区环境双重选择上,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正在不断向外延伸扩大。有人买大买平方,有人买高买空间,有人买地段买升值,有人买小区自然景观,有人买人文环境文化氛围等等,这些都直接反映了人们对物质到精神的更高层次的综合追求。

为了突出城市规划设计的设计理念,当前最流行的说法叫做“人居环境”,“人居”就必须先要“安居”。本文通过这些现状和背景的认识分析,提倡运用“人居环境”的先进思想对居住小区进行规划设计,这对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有着十分积极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人居环境”理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导则

4.1依据人类因素,创造具备人性化的居住小区

“人居环境”理论的人类因素是其他所有因素的前提条件,在满足人类因素的前提下,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这才是最重要的。在城市中的人类因素主要基点在于:一切从居民出发,满足居民在生理和心理的双方面的需求,同时避免受到威胁和伤害,保持自身安全和个人私密性,以及在城市中定向的需要,使人们能够生活在健康舒适、安全环保的室内和室外的人居环境中。

因此,人类因素可以直接理解为是一种体现在城市环境的方面,它不仅可以包括与居住相关联的物理量值,诸如,居住小区内小环境所产生的温度、湿度、通风性、噪音、光和空气质量等;而且还应包括主观性心理因素值,诸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平面空间布局、院落的私密性保护、建筑高度所带来的视野景观、建筑的色彩和材料选择等等,从而制止了因人居环境而引发的生理和心理的各种疾病,从而增进邻里的人际关系,营造安全健康生活,回归自然关注社会。

4.2依托社会因素,创造满足共享性的城市

人类在社会环境中,便具有了社会性,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他们有不同的生活需要,相互之间进行分工协作,从事不同种类的活动和工作。因此,就需要合理组织城市中的各种生活空间和活动,城市在地域结构和空间结构上要顺从并适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点,其中不仅包括居住小区内部的家庭内部之间、不同家庭之间、不同年龄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包括居住小区外居民与外来者之间的种种关系,最终促进整个居住小区的和谐幸福的可持续发展。

4.3完善清晰的支撑因素,创造富有安全性的居住小区

支撑因素的规划设计一定要合理,一定要有超前的思想,使小区更具现代化气息,特别要注意智能化科技化,实现建设高舒适度,低能耗居住小区的目标要求。整体规划设计时,要使居住小区格局完整,疏密得当,要使得建筑群体之间最大限度的合理共存,使居住小区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提升居住环境品质,引领居住未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与能源,合理分级规划道路交通,做到“人车分流”的效果;高科技支撑因素带给小区前所未有的安全度。

4.4完备多变的建筑因素,创造体现舒适性的居住小区

建筑是家庭生活的密切场所,建筑不是愈豪华、愈奢侈愈好。合理的规划设计好建筑更能体现居住的温馨、亲切的舒适度,建筑规划设计的不合理,只能引起居住者心理不安,承受不适、不健康的心理压力。以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为目标,确保不同社会群体基本的生活居住环境,使其具备安全性、健康性和舒适性;应经济、合理地使用土地和空间,节约土地、水资源、材料和能源;应该规划方便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各种生活配套要齐全,各种活动场地、场所要足够,并且靠近公共交通站和就业密集区;应符合社会融合的原则,共生互惠,便于交往,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群对公共设施空间的需求;在建筑的设计上要新颖,色调要协调,风格要跟上潮流。

4.5配置丰富的自然因素,创造满足自然性的城市

人是自然之子,只有与自然因素融为一体才能够生活生存。在城市规划时,要根据城市内的地貌特征、土地面积及形态、土质条件及水资源情况进行规划设计。对原始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加上人工的美化,是我国景观美学的一大特点。把水体按人工的需求进行改道,沿街道修建河流,建筑物前后种植花草树木,小区内修喷泉、养鱼池等,这种改造要有艺术性、实用性、科学性,符合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所以,人们不断地、永不退缩地追求着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森林、草原、田园等自然景物这才是人们所向往的;人们喜欢春天的和风细雨,热爱夏天的阳光浪漫,钟爱硕果累累的秋日,迷恋冬日的雪花飘扬,这些才是人们真正需要的自然生态的城市。

结语:

本文为“人居环境”理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今后在城市规划中需要有成熟的理论,即“人居环境”理论来指导规划设计的完成,再加上实地考察的方法,最后落实到设计和施工上,循序渐进,这样我国城市规划设计才能更好的发展。

思想规划图篇三

中国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以中国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当是其中之意。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的在这个世界上生存,都需要他人的帮助,集体的呵护。集体主义价值观是科学的,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有助于我们正确规划人生道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安全的幸福的生活。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就要求我们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热爱集体,树立先集体后个人的行为准则。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行为规范。

近些年借助媒体的力量宣扬了一批又一批的感动中道德模范,也许我们都很羡慕他们的荣耀,但又有多少人能像他们那样数十年如一日为自己的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为国家、民族、人类的未来奉献自己爱。他们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典范。诚然他们都是普通人,我们大多数人不也是像他们那样平凡的普通人吗?我们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也是能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为人民服务的。作为农民,就应该种好庄稼,积极学习农业科学知识,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为人们送去健康的农牧产品;作为工人,就应该兢兢业业,坚守在属于自己的那个平凡的岗位上,为早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添砖加瓦;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生动的讲好每一堂课,真诚关心平等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为他们的成长和身心健康尽职尽责。社会上的职业可以千差万别,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奉献,为人民服务。

我们每个人都是团结在伟大五星红旗下的一份子,对于民族复兴国家振兴都应该承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们应该谨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道德规范,树立为人民奉献全部精力和热情的坚定理想,踏踏实实的奋斗在社会主义伟大的工作岗位上。

汇报人:

2019年4月17日

思想规划图篇四

自20世纪50年代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以来,人居环境随即成为建筑、规划、地理、环境等学科所关注的热点。人居环境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人类居住的环境,但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研究价值。上世纪80年代初,吴良镛先生开始致力于“人类聚居学”的研究,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thescienceofhumansettlements)的基础框架。这一框架并不只是单纯的建筑或城市问题,而是考虑了各种尺度、各种层次的人类聚居环境,涵盖了乡村到城市,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1]。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学科,它是由人类居住、环境科学两大学科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景观建筑学的综合[2]。

2兰州市人居环境概况

兰州地处黄土高原西部,属于北温带干旱大陆性弱季风气候,干旱少雨,气候干燥,黄土裸露,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春秋两季易受沙尘暴和浮尘天气的影响,自然扬尘严重。兰州市区南北两山对峙,城区常年以东风为主,而且静风率高。这种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象条件,极不利于城市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的输出、稀释和扩散,同时也是国内少有的受地质自然灾害困扰的省会城市。由于城区主要坐落于河谷地狭长地带内,城市用地基本分布于长45km,宽2-8km的盆地内,南北发展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可供城市开发的建设用地明显不足,而人口和产业的迅速集聚又进一步加剧了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导致城市土地价格昂贵,人均居住用地面积较小,老城区人口承载力已经超出极限,公共绿地比例偏少,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降低,加之经济发展长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自然生态环境难以在短期内有效改善,严重影响了城市居住环境的建设质量。兰州市这种典型的区域条件的不利因素,决定了进行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长期性和必要性,必须重视构建生态环境空间扩充目标,实现人居环境空间布局的可持续发展。

3兰州市人居环境优化策略

兰州市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城市人文建设良性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兰州市未来发展战略的主攻方向应该是以实施自然生态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为主,进一步推进社会经济和人文建设的协调发展。

3.1保护、尊重、美化自然环境

河谷形态特征为兰州南北两山提供了丰富的绿化空间,部分山顶修筑了塔阁,具有天然的城市轮廓线。然而随着城市用地扩建,城区部分地段建筑已延伸到山前,风景区山麓地带的大量的高楼大厦,遮挡了山岭景观和公园的正面景致,尤其中山铁桥南桥头破坏景观的连片建筑,导致整个城市的立体画卷遭受到严重的视觉破坏。黄河流经城区构筑了秀丽的风景线,滨河道路、沿河带状公园已具备一定规模,这一得天独厚的主题尚需加强。黄河风景线应努力拓宽绿带,风景线上应在位置较好的地段开辟一系列主题公园,让滨河风景线越来越生动感人。要不断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及时公布环境质量信息,构建媒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社会监督机制。

3.2结合交通道路建设,突出和强化轴线作用

随着兰州经济社会的逐年发展,城市空间、资源、生态、产业面临着中心城区山大沟深盆地小,交通拥堵出入难的发展矛盾。根据兰州滨河地区空间开发的一般规律,城市化空间发展应尽量采用以点轴开发模式为主的“节点——发展轴”的`综合开发模式[3]。结合交通道路建设,强优城区整体轴线系统是保证城区景观建设,完善城市道路骨架的重要途径。兰州城区东西轴线可以分为六条:两条南北两山的山脉线,一条黄河绿色轴线(含南北滨河路),此三条基于自然的轴线,要通过绿优美化加以强调,另一条是皋兰山前过境交通轴线(南山路),和一条东起东岗东路、经庆阳路、中山路、西津路直通西固路,以及新建成的北环路。南北轴线在城关中心区内较分明,主要有天水路、皋兰路、酒泉路、静宁路、中山路西段等[4]。但因黄河上桥梁有限等因素,而其它各区的南北向道路不太明晰,要通过旧道拓宽、新路建设、桥梁修建和兰州西客站的修建进一步完善,并且各段轴线应通过邻街建筑立面、绿化、色彩等要素的强化突出地域特色。

4构建、扩充生态空间,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1兰州城区整体景观方向,注重湿地建设

兰州市的生态建设主要集中在南北两山和沿河两岸,河谷城市绿化必然是以山为重点,沿河绿化为骨干,通过市内干道、广场、洪沟边缘的绿化带与周边绿化相联组成“山水城一体”的生态环境网络。兰州城区整体景观建设要立足强化两山绿化保护管理,严格控制山体轮廓线,精心设计和布置各个制高点的风景建筑和纪念建筑。各区景观建设要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考虑塑造兰州城区整体形象,突出区域的个性、职能与文化特色。同时,湿地是城市之肾,湿地可有效改善对水资源的净化,对植物、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环境的改善。兰州要注重恢复湿地的原生态,实现湿地生物的多样性,进而提升整个市区的生态环境,对市民而言,则多了一个休闲、娱乐的绝佳去处。

4.2构建城市生态水系,切实打造“山水新城”

兰州作为滨水特征明显的省会城市,因受水资源指标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全市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742立方米,是国家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兰州干旱形态的河谷黄河文化形成的山水特征和市域的自然环境,肯定会涉及到城市色彩基调的定位,成为影响人居生态环境的决定性因素。让黄河之水变“穿”城为“串”城而过,实现兰州真正意义上的“山水新城”,进而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城市景观素养,提升兰州未来都市的景观魅力。依托山地、水岸、湿地等条件要素,注重色彩的层次感,通过整体色彩把握来打造风情线的城市品牌,在构筑城市完美宜居环境的同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环境。

5结语

兰州市人居环境发展建设中,首先应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和功能布局,其次,应因地制宜搞好城市生态规划和布局。要根据兰州市城市地质地貌条件,以城市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容量为阈值,科学地划分城市人居环境功能区,设计出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扩展空间。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相结合,改变兰州现行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构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新经济发展模式[5],建设环境保护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的和谐,最终实现兰州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张亚峰.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探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8.

[5]李斌.兰州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

思想规划图篇五

2。1体系基础构建。城市规划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其中所包含的各个学科也都实现了独立发展,并且每个学科也都形成了相应的体。因此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应用人居环境科学思想时,需从该体系的整体进行思考,将原本独立的体系理论进行衔接,形成一个综合强大的子城市规划体系。例如,可将城市体系中的生态学、建筑学结合为一体,将其作为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在西方文化中,建筑与生态学是两个独立性学科,这两种学科虽然在时代中已发展了很长时间,但其在实际应用时这两个学科仍然存在许多内在联系。在空间规划上,规划方向需综合不同城市的文化、历史、社会状况和经济水平,这对人居环境的科学规划有着重要作用。

2。2城市规划实践分析。人居环境科学思想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主要从问题与方法两个方向进行实践。首先,在问题上,其主要以认识问题为主,在认识城市规划体系时,需对所规划的城市项目进行全方位思考和认识,对城市的系统结构、组成、城市领域等做到细致深入的调查,再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影响城市人居生活的因素进行考虑,再运用各个技术对城市不同区域进行调查与验证,对该城市人群对生活居住的各个需求做好调研,在调查过程中需值得注意,所调查结果需符合当下城市的发展现状,确保各个信息的真实性。

2。2人居环境科学思想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实践方法。人居环境的核心与根本是人类,因此该思想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应用时,需从人类的角度出发去认识居住环境,了解城市人类需求和对社会心理有着明确的认知。而这些要求的满足途径则是由人类直接参与城市规划和树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为主,使城市规划更符合该城市人类对居住环境的需求。

首先,在人类参与上,公众已经具备了权利意识,并在技术的支持下,公众能够通过科技平台完成决策,这是城市规划体系走向民主化发展的重要机遇。受我国传统制度的影响,公众在以往是无法完成参与决策的,制度在建设过程中无法实现民主化,参与能力也十分有限,这使得许多现实因素导致城市规划难以按照公众意愿来进行决策。因此,城市规划体系在应用人居环境科学思想时,需先从政策制度上进行改变,建设相应的公众参与机制,将公众纳入决策环节当中,根据公众对生活环境的需求来合理规划城市建设,这是提升公众参与度的重要举措。

第二,建立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促进城市规划体系完善的'重要方式,在评价体系建立上,其可对城市规划项目的建设方式、监测领域、监督等环节进行全面的评估,基于这些评估内容来反馈所得信息,从而将其作为城市规划的设计依据与施工依据,对已具有的制度进行合理调整与完善,使城市规划在实际应用时能够符合大众对环境的需求。城市规划作为一项改变人类居住环境的建设项目,其实施过程对自身体系做到不断完善与提升能有效帮助项目在社会中快速确立良好的地位,巩固当前城市规划在人们心里的重要性,对城市规划项目的发展目的有着明确方向,对当前城市规划项目的实行状况做到客观评价,并对项目各个运行流程进行深入分析,这对项目运行的各个决策来说有着重要帮助。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居环境科学思想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应用需着重突出城市的各个利益,从宏观角度分析城市当下的发展速度及未来的发展形势,并从整体上对城市规划进行合理论证,在实践上加强公众对项目规划的参与度,并建立公正的评价体系,客观分析项目问题,从中吸取教训完善体系机制,以此促进城市规划体系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哲涛。山水城市视野下秦岭北麓(西安段)适应性保护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于冰沁。寻踪—生态主义思想在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中的产生、发展与实践[d]。北京林业大学,。

[3]黎丽。中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演进及比较研究[d]。重庆大学,2013。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