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学的读后感(专业17篇)

时间:2024-01-15 08:37:49 作者:薇儿

读后感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思考和发展自己的观点,促进个人成长和思想的进步。下面是一些短篇的读后感范文,它们包含了对不同题材和文体作品的思考和感悟。

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

读了《论语》这本书,我的感触至深。因为这里不但有大家明白并且知道的论语,还有一些大家比较生疏的论语。

比如说:子曰:君子之德,风;人之小德,草;草之上风,必偃。这句话也代表了我们不能做一个墙头草,然后随风倒。没有一个自己的理由,总是听从别人的安排,跟着那些有思想的人倒。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代表了我们遇到了合乎仁德的事,即使面对老师,也不必谦让。也说明了我们应该在老师面前,就诊一些老师的错误,更对的应该是在人德、人品一面上,有一些修改。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万无一失了。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句话也反映了老师对我们所说的:做事情不能着急,如果太着急,就没有多少成果,反而还要重新来一遍,还不如稳扎稳打,把事情一次性做好。虽然这样慢一些,但是,这毕竟是做事最快的方法。要是着急,成不了,瞎操作,没有一点用处。

还有大家最熟悉的一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是我们要温习所学的内容,复习了之后,才可以稳扎稳打,学上其他的、更加新鲜的知识。所以,温习还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温习,就像猴子搬包谷一样,走着丢着。第一天,有100%,到了第二天,不复习的话,就跌倒了50%,还不复习,第三天,就只剩下最后的5%,第四天,还不复习,那么,这个东西就忘完了。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复习。

这就是我总结出论语的几条名言,我们应该学习学习。

文档为doc格式。

论语读后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语意重点并不在“学”字上,而在“习”字上。习,实践。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学习如果能经常实践它,那不也是很快乐的么?“学”固然是快乐的,但实践所学更能让人快乐。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废墟上,这位生于“野合”的父母,起于贫贱的处境的殷宋公孙嫡系,成了“儒”的复兴者。他说:“吾其为东周乎?”“吾从周!”“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想建立一个东方的“周帝国”,他以几百年来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礼》作为支柱来建构一个理想的家园。所以他认自己是这种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然而初不见用于鲁,十四年周游列国,栖栖惶惶一如丧家之犬,喟然长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双鬓畴昔之夜,梦里在空寂神殿的两楹之间,抚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学何为?习也!学而无所用,才是一种真正的痛苦。学而致用,那只是孔子理想的快乐而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九万里的风等待扬起东海的波涛,托举鹏翼扶摇碧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门曰朋,来当然是切磋修养,研讨学问的;又自远方,山高水长,路途迢迢,交通不便,平素难得一见,这实在是可以快乐的事。“何时共把盏,重与细论文”,这多少古人所临风怀想的美景。

然而细细想来,我们可以有另一种理解:难道朋友都在远方?近处无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不也是孔子所欣赏、所向往的么?只是“微斯人,吾谁与归?”现实生活的周围却往往没有这样志同道合者!

圣人可以光耀千秋,可以光照四海,却照不亮附近凡人们的双眸!凡人们会告诉你:太阳再鲜艳,它也有黑子,像女人脸上的雀斑;西施是美,可是她有心脏病,娶不得!所以圣人是孤独的。所以他期待远方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他的光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寂寂的柴门,等待远来的寻芳者扣响,打开一个尘封的春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伟大的人,他的痛苦在于,他是清醒的,他比平凡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超越了他的时代;还在于他有更远大的抱负。而这一切都是世俗所不需要的,因而他也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被理解的。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奈何这世上,谓我何求的人远比谓我心忧的人多!更有甚者,人们总是习惯用石块、鸡蛋来迎接启蒙者、先知者。

胆怯一点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谁以易之,于是避人且避世。

勇敢一点的人,毁誉无动乎中,荣辱在所不计。即使是举身赴清流,也不肖于同流合污。

可是当一个君子,真的好难啊!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声无奈的叹息,袅袅了千古!

论语读后感

读《论语》,才明白了孝字当头必从小事行起,才懂得对父母的爱应当更加的珍惜,而对父母的爱应当更加真切、切实。重读《论语》,受益匪浅,我坚信这部哲学原典的光辉必能照耀普世孩子的心。重读《论语》,对我们意义深远。

既然我们可以有这么多朋友,那么朋友有没有种类之分呢?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可视为开放与包容,“同”可视为封闭与单一。从人际交往来说,“和”指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与气息相投的人交朋友。不同类型指得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朋友”这个词事实上很难定义,在很多场合,“朋友”只是“有用的熟人”的代名词。勉强加以分类,可以以一个个体为中心,从他的主观角度出发,以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或情感认同性目的各自所占比例为尺度,画圈。围绕个体最紧的是主要以纯粹价值认同为纽带的朋友,越外围的朋友,工具性越重。

当然,所谓工具性和认同性只是为了划分方便,在实际中,两者搀杂在一起,很难一刀切。不过,也会有极端情况,如果我们对于一个人毫无感情可言,与他相交只剩利用价值了,我想我们即使称之为朋友,其内涵也变味儿了。这还仅仅是主观的划分,客观的现实生活常常让我们与工具性朋友保持最密切的关系,而认同性朋友可能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但两个人的心还是相通的,客观不能,主观也无须见面。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能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但是这种划分仍不严密,只考虑了常态、共时的情况。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结交上述两种朋友。有的朋友相伴一生,有的朋友只解燃眉之急,有的朋友只在人生旅途中同路一段。最值得珍惜的是老朋友,最难忘的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出现的,又不能永远在一起的朋友。这虽然是人生憾事,话又说回来,我们也不必刻意去保持联系。因为情感的相投、价值的认同往往只在某一情境、某一机缘下才产生。执着地追求全面的了解可能会使刹那的美感烟消云散。所谓距离产生美,我和他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取得一种和谐,该散就散,回忆有时更加美好。

所以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能欣赏他人异于己的地方,那和他们交朋友也不是件困难的事。这一点与认同感并不矛盾。接受甚至欣赏异己,便意味着从反面认同了对方的“异”,从“异”中求得了“同”,达到“和合”的境界。这或许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基础。如果说俞伯牙之于钟子期是一种同质的认同,那么庄子之于惠施就是一种异质的认同。好比矛盾的双方,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都将失去存在的价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语读后感

我有幸学习《论语·公冶长篇》第十六章孔子对郑国丞相子产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评价,耳边仿佛又回响起那首曾经熟悉的歌:“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你就是那定盘的星······”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几也恭,其是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仗民也义。”这是孔子对子产言行的经典归纳,可谓言简意赅。乃君子之道:他对己严格自律,对上负责认真,对民重于恩惠,对下以理服人,无愧于“春秋第一人”之称。

子产作为春秋时期郑国的政治家、思想家。在他的言行举止中无不装着那定盘的星——老百姓。就拿“不毁乡校”的故事来说,他针对老百姓的正当言论和想法,采取的不是“堵、毁”,而是以百姓为自己的老师,通过“引、疏”的方式,取长补短、化解矛盾。针对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尽孝尽德的事情,他识德重礼、体察民情,哪怕是对自己切身利益的事,也设身处地地替百姓着想,决不做损害百姓成全自己的事,让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是胡书记对全体党员的基本要求。用现在的话来总结我们的老先辈子产的行为再贴切不过了。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只要为官者心里永远装着代表老百姓那杆秤、那只砣,那么得民心者永得天下,并为之世代传颂。

论语读后感读后感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务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论语读后感_读后感

说了这么多,不举例子就全是空谈。所以下面我就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我读论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论语》中记载孔子评诗经,“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第二)。如果要问我,读了《论语》,如何用简短的话概括一下读到了什么呢?我觉得,我读到的`是:如何做人。如再加几个以说得详细些,那就是:中庸之道。

论语读后感

《论语》集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所在。宋人赵普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一书的用处之大了。《论语》的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孔子对政治的见解、对社会的设想、对教育的主张,也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事方法。

《论语》语句言简意赅,哲理深蕴,发人深省。不少语句历代沿用,已成为格言或成语,如:吾日三省吾身、见义勇为、既往不咎、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举一反三、任重而道远、欲速则不达等。有些片段,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颇具抒情意味。《论语》教了我们许多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是则罔,死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还教了我们许多修身做人、为人处事的态度,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论语读后感

《论语》,一篇充满高尚的文章。今日,我们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开国丞相赵曾说:“半部《论语》知天下。”可见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本书上层说过,孔子。一个20xx多年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日看来依然是那么的先进,那么贴切,何以想象《论语》这本书却通知了中国近二十一个世纪。

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说的话综合在一齐,写下了这篇文章,他所说的不仅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还有学习的好处和如何学习。

我喜欢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中的一样,可我们此刻的社会,却连这一句话都做不到!

孔子,一个创下无数辉煌的学家,此刻却已成了一个历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论语》读后感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的明白是,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那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不感到疲倦。

我认为,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做到“学而不厌”,为什么呢?

其一,我们都知道,此刻知识的数量正在以几何级的速度递增着,作为教师务必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能总抱着自己原有的那一桶水不放,而是要让你那一桶水长流长新,不能让它成为死水,那就必需要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智慧,只有不断学习,也才能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其二,学习就应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假如你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是很无奈的事情,厌倦在所难免,又怎能学的下去呢?不知道孔老先生“学而不厌”是否也有这层含义。只有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当作生命的务必,你就会心甘情愿地学习,主动地学习,并且能在学习中享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和幸福。

其三,学习还就应掌握好的方法。会学习的人总是能在较短的时刻里获得超多的知识,而不会学习的人则是花费了超多的时刻却收效甚微,尤其是此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获取知识的渠道有许多,信息量巨大,如何在短时刻内获得超多的信息,并且获得信息后又能及时进行整合加工,变成自身素质的一部分,这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学而不厌”,不断探索,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拥有更丰富的知识,也就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了。

因此,教师要“学而不厌”。

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只有在“学而不厌”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诲人不倦”。没有前面“学”的基础,就不可能有不倦的“诲”,没有必须的知识积累,没有必须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做到“诲人不倦”的,否则的话,“诲”也将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没搞笑味、没有创新了,这样的“诲”自然也不会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而是只把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容器,更不会关注学生的心灵、人格、健康了,这样的“诲”甚至可能会误人子弟、害了学生呢。

“诲人不倦”,我的明白是乐教、善教。

论语读后感

《论语》,顾名思义,就是议论的话,当然了,准确的解释是,孔子师徒及其再传弟子的言行录。前段时间在补习班学习了几个月的《论语》,如今,就写篇文章来展现一下我的学习成果,也能体现出老师的教学成果嘛!呵呵!

古人常说,文如其人。那我们就先了解一下作者吧。据我所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作为大教育家的他,招弟子从不问出身贵贱与家境贫富,主张“有教无类”。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是“温故知新”。学习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行了,不罗嗦了,切入主题啊。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汉武帝也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论语》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你迫切地想知道更多的内容吗?好吧,let’sgo!

老师常跟我们说“学而不厌”,其实,它就出自于孔子之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侮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谦虚如此。他勤学终身,终有所成,不正告诉我们,只要你勤奋学习永不满足就能把学习搞上去。我们班的桂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从不满足于自己的学业(其实我认为已非常好),不断向上,我很佩服她,每次我与她抢第一名的宝座,总是失望而归,懊恼不已的我决定从今以后向她学习,要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我还不信这个邪儿了!

不过,学习主要是你要有兴趣。“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音乐的痴迷程度,如果我们学习也能这样,那不就什么都好说了吗?可我们生活中缺乏的不就是这种兴趣吗?我们班很多同学那叫一个“疯”呀!中午回家与晚自习出去吃饭的那点时间,都和网络约会去了,有的竟还跑到网吧去上网。我无语!如果他们能把这点痴迷转到学习上,那成绩一定名列前茅!该转变一下痴迷的方向了,我的同学们!

学习搞上去,还要注重学习方法。在《为政》篇里有这样一句话:“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无所得。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即要学习,也要思考。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从前作文写不好,喜欢从作文书中硬搬一些好词好句,爸爸总是说我没有多少真情实感,我很苦恼。后来,经过漫长的读书生涯,我终于明白了,别人文章中的各种句型、结构都是由作者情感表达需要而定的。从此以后,我读书时就会思考一下,我的文章可不可以掺杂这种句子?如果我也这样写,应该删改哪里?读的越多,思考的也就越多,虽然我的文章还没有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但是也有了不小的进步。

除此以外,我们还要举一反三。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认为,如果提示学生一个方面,而他想不出另一方面,就不教他了。孔子最不喜欢什么样的弟子?学习这一则,你便会明白,孔子不喜欢不会举一反三的人。你想让孔子讨厌吗?不想就快学吧!

前文大多谈到学习,可学习的前提是什么呢?是志向、目标。孔子说:“匹夫不可夺志也。”连普通人都不想没有志向、随意改变志向,难道你连普通人都不如吗?一个人如果有理想,有抱负,却又因为衣食不好而羞耻的人,孔子认为不值得与他谈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未足与议也。”孔子还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意思是说孔子十五岁才开始发愤读书,而他最终有那么高的成就,说明我们发愤还为时未晚。只要肯“不耻下问”“勤勉于学”,我们也可能成为下一代的“孔子”。加油啊,同学们!

我们知道,《论语》中记录的是孔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话,却那么富有哲理,说明他是一个思想者。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说了很多话,可是有多少有意义的话呢?我们是否应该向孔子一样,做一个思想者呢?有一句话说的好:“我们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让我们与《论语》同行,厚重我们的生命!

《论语》读后感

《论语》“侍坐章”应当是指《先进》篇的最后一段吧?这是《论语》中比较长的一个段落,但感悟却只有一句话——现如今,去哪里再找到这样的师生关系!

这里摘录这段话,让大家仔细品味,看看是不是有同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侍坐》章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论语》是记述孔子和学生们谈志向的文章,记述富有文采,虽是语录体散文,却有完整的组织结构,是典型的刻画人物的一个好短篇。请划分并概括出文章的段落大意。参考:第一段(开头??则何以哉)写孔子向学生问志。第二段(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写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分别述志以及孔子的态度。第三段(三子者出??孰能为之大)写孔子评志。解析:首先孔子态度谦和,善于耐心启发诱导创设轻松和谐谈话气氛;然后其学生分别讲述自己的志向;最后他肯定了大家的志向,但也指出不足之处,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

重点理解

(1)在阅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文章表达的主旨是什么?参考: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中心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述了孔子的思想、态度。解析: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中心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述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2)孔子为什么要“哂”子路?对子路的“不让”应如何理解?参考:“夫子哂之”说明孔子对子路的发言有些不满意,原因是由于子路的“不让”。解析:“哂”是“笑”或“讥笑”的意思。孔子对子路的发言不满意,是因为“其言不让”。所谓的“不让”可大致有两个意思。即:说大话、不虚。从《论语》中的有关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子路为人耿直、坦率,直言不讳。他的耿直坦率,有时弄得他所尊敬的老师都下不了台。所以,孔子“哂”子路是没有道理的,可能存有某些偏见。对子路的评价应有实事求是的评价。

(3)孔子对学生志向的评论,表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参考:“为国以礼”是孔子的基本观点,同时也可体会到儒家的政治“有为”的积极进取精神。解析:对子路的谈志,孔子表示不满。孔子把“礼”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标准,尽管子路在孔门中是位有政治才能的人物,但在孔子看来,不遵守礼义,即使有理政才能,也是不能治国的。而对冉有和公西华,孔子则予以肯定,因为他们均礼让为先。

(4)曾皙述志,展现了一幅他追求的什么样的社会图景?参考:展现了一幅他追求的礼治社会的图景。解析:曾皙想做教师对学生进行礼乐教育。在暮春跟学生一起,“澡身而浴德”,接着在舞雩台上吹,思念苍生,归途中再唱起歌,陶冶性情,从而培养青少年优美情操,高洁志趣。这是他追求的礼治社会的图景。

(5)孔子对子路的评论,体现了孔子的怎样的思想?参考:体现了孔子重视道德修养。解析:孔子肯定子路打算以礼治国,但批评子路说话态度不谦逊。可见其对道德修养、文明礼貌的要求严格。

论语读后感

这学期,我们背诵了闻名中外的《论语》。这本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里面的许多话,都让人受益匪浅。

背诵着这句话中,我想到了自己。在老家的时候,佳志哥哥把乒乓球打到门上面去了。他怎么弄都弄不下来,我见了,对他说:“我帮你把乒乓球弄下来吧!”我想了一会儿,便拿起扫把。可是,弄了半天也没把球弄下去,倒把我自己给弄的头晕眼花的。我想:做什么事情不能靠蛮力,要动脑筋想办法。站在地上太低,站在楼梯上不就高了吗?于是,我站在楼梯上,果真一下子就把球给弄了下去。

我不仅能尽心尽力地帮助别人,还很讲诚信。二年级的时候,我背着妈妈,偷偷拿了一块钱,买了个笔。我想:要是被妈妈发现,那不是得挨一顿嚷,而直接对妈妈承认错误,只是被妈妈说两句而已,以后改正错误就可以了。所以,我选择了主动承认错误的方法,果然像我想的那样。

以后,我要像曾子说的那样每天反省两次,这样我会更优秀。我还要继续背《论语》,牢记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孔子和学生的对话录,主要内容是孔子教育弟子怎样做一名君子。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之别,并非是有没有知识,而是有没有高尚的品德、是否爱好学习,所谓“君子怀德,小人怀土”。知识和道德并非是同步的。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涵盖全社会;知识在旧社会只有少数人才能享有。有知识未必道德就高尚。孔子强调的是一个人要具备“礼”和“仁”。《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提法有几十种,但“礼”和“仁”是君子的最高标准,所谓“克己复礼为仁”。孔子非常重视学习,要成为一名君子,就要学习。《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据杨伯峻《论语译注》统计,《论语》全书有64个“学”字。可见孔子对学习的重视。孔子对于“学”有精辟的见解,我觉得有下列几层意思:

一是强调学的重要性。孔子在两处讲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强调君子要学习,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篇》)。孔子问仲由,你听过六种品德便有六种流弊吗?仲由答没有。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篇》)就是说,即使有好的品德,不学习,也会有很多弊端,就会变得愚蠢、无所适从、被人利用、勇而无谋、胆大妄为等。这里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君子要时时学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对于学习,要“学如不及,尤恐失之”(《泰伯篇》)。不断学习,生怕落后。而学习要有兴趣,要自己乐于学,所以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篇》)。

二是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篇》)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受蒙蔽;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没有理想、没有信心。也就是说,学习不是机械地记住一些知识,而是要思考理解。这种学与思的关系,在今天的教学中仍然值得重视。教学不只是把已有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并能进一步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做到孔子讲的“举一隅而三隅反”。

三是论述了学与习的关系。《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习”字可以有两种解释:温习、实习。这句话也可以有多种解释。杨伯峻先生翻译为“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实习它,不也高兴吗?”但还可以有另两种解释:一种是,学了常常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读后感另一种是,适当的时候学习,不是很愉快吗?我想这几种解释都可以。总之,“学”要与“习”结合起来。学了要实习,要学以致用,践行学到的知识;学了要常常温习,所谓“温故而知新”。就如我们读《论语》,每一次读,都会有新的体会。我们今天的课程设计和教学也要遵循这种规律,许多知识是要反复学习的,做到温故而知新。

四是论述了学与行的关系。学了要践行,要化为行动。孔子常常教育弟子要敏于行慎于言,他说:“君子欲讷于言敏于行。”(《里仁篇》)就是说,一位道德高尚的人不是夸夸其谈,而是要有实际行动。所以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篇》),又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篇》)。学习要实实在在,不图虚名。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说,是颜回,可惜不幸早死了。他哀叹,可惜现在没有好学的人了!他还批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篇》)孔子认为,古人学习是为了自己修身,今人学习是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的。他要求弟子实事求是,不要华而不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知和行是哲学家经常讨论的问题,常常认为知难行易,其实行更难,许多人懂得道理,却不去实行。一个有道德的人更重视他的行动。

孔子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精辟见解,我想仍是今天我们需要学习和继承的。

论语读后感

一代圣贤万代师表智者仁爱师传典范;国学《论语》儒家精论名句箴言昭示求者。实可谓:"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

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感悟经典的平凡智慧;之前求学之初片语浅识而今处世之时虔诚拜读;虽不能明晰其博大精深却也叹服其中受益匪浅。

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特别在教育方面成就卓著。他一生中有一大半时间致力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弟子三千七十二贤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树立了良好的师传典范。

现代的人大多是从《论语》对孔子教育思想有一些细致的了解,其间发现他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我无以例外,寒假期间潜心拜读先师大智略有心得愚见贻笑大方。

欲教人德为先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教会做人",不仅是孔子提倡的德育目标,也是当代众教育家所提倡的德育目标。"务本"就是学会做人学会作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孔子特别重视道德的作用,甚至存在着把知识纳入道德范畴的倾向,他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没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知识也不可能持续发展。"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即使达到一定的水平,不能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加以保持,知识水平也会下降倒退以至完全丧失。孔子这种主张在揭示德与智的关系方面,指明了德对智的统率作用。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抓好德育要真正把德育放在整个教育的基础地位首要地位来抓。

《论语》读后感

读了《论语》一书之后,我更由衷地敬佩孔子。《论语》教会了我好多做人道理。

近些年,也许是受一些西方思想的影响,年轻人越来越强调自信而这自信过了“度”变成了骄傲,自负。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年轻人们高高的抬着头,自信满满的样子,从不轻易向别人请教问题。

《论语》中的“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及“默尔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充分的表现出了孔子的谦虚。

谦虚是一种美德,通过学习《论语》,我更深刻的理解了谦虚的内涵。

《论语》不愧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我听说现在台湾流行一种“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们从小学习《论语》,我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论语》中很多孔子的教授的做人的道理,从小学习《论语》,能够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这并不落伍,正如儒家所认为的,真正的人才,“德”是第一位的,比才华更重要,有了“德”又有才的人才能造福国家,反之,德行不够只能是祸害。

读过《论语》,我更加觉得德行的重要,培养好的品德,学会做人,谦虚,不自满。这样不但自己,对国家也是一种福。希望年轻的朋友们能够多读一些像《论语》这样的书。

《论语》读后感

孔子在自然情况下教学时,总会诱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抱负,现如今的我们,都是在老师的追问下,随口说出自己的理想或抱负,年轻的我们不重视理想和抱负,更不是很明白什么是理想和抱负。孔子那个年代的学生却不同,孔子的弟子更是个个怀有高尚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这不得不让我们汗颜。孔子的弟子们说到做到,这无不和孔子的言传身教相关。

说起不求名利,孔子眼看时局纷乱,有心出仕济助众人,但他绝不肯违背道义和原则而求官。再说他洁身自好,虽然他屡次受到一些洁身自好的隐者的嘲讽,但他绝不消极,仍抱持进去的精神,努力推行正道。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从他的这些话中可知,他对生活的要求极其简单,不像有些所谓的圣人,只在乎名利,他对于不义的富贵,根本就不放在心上。他对道德、学问等不在于欲望的满足,而在于德业是否精进,所以说孔子“不求名利,洁身自好”。

现在,身为中学生的我们,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树立自己的抱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动力前行。有了抱负也还不够,更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谦虚的学习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还有,我们还是学生,不能有攀比心理,只要努力做好自己,那就是最好的。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们竞相做官,追求金钱和权力,想想,是多么的可笑。一个连自我都迷失的人,拥有更大的权力和无尽的财富有何意义呢?所以,我希望找不到自我的人们都来读读《论语》,都以孔子为榜样。

《论语》读后感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论语》中蕴藏的大智慧啊!

《论语》到底写的是什么呢?里面篇章很多,有关学习的学而篇,有关品行做人的道德篇等等,平时我们经常挂于嘴边的几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均出自此书。这些语句随便找个同学都会说上一两句,我想这也许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吧。

《论语》里面的精彩语句数不胜数,但我最喜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这句话。意思是:见到贤人圣者就想想自己有没有他的成就,见到没有贤者思想的,就要反省一下自己也是不是这个样子。我一直将这句孔子说的名言刻在心里,半点不敢忘记,因此养成了争强好胜,希望自己也能达到别人一样水平的性格。

《论语》,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有关孔子或他的弟子的一个个小故事里隐藏着一句句至理名言,语言清新自然,构造新颖活泼,翻开书本,其中的人物历历在目、跃然纸上。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了吧!

相关范文推荐
  • 01-15 损毁房屋赔偿协议书(热门18篇)
    无论是购买商品、提供服务还是合作项目,合同协议都是确保双方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凭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合同协议范本,供大家参考。希望这些范本能够帮助大家更
  • 01-15 幼儿园托班春季班务计划(通用15篇)
    班级工作计划可以促进班级成员之间的合作和沟通,让大家更好地共同参与到班级的各项事务中。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班级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对大家在制定计划时提供一些启发
  • 01-15 投标书申请书(精选20篇)
    在撰写更多申请书时,我们需要关注申请所需的具体要求和指导。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可以让你的申请书更加突出和出彩。贵单位名称:根据贵单位光招公【】号的
  • 01-15 双拥工作存在问题总结大全(17篇)
    这段时间内的辛勤努力,需要用一份完整的述职报告来展现出来。请大家参考以下几篇优秀述职报告范文,为自己的写作找到灵感和指导。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__周年期间,
  • 01-15 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方案(专业18篇)
    计划书还可以提供一个时间表和执行计划,帮助我们把握好时间,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进度。如果你对计划书的格式和内容不太了解,那么不妨参考以下范文,它们展示了一个
  • 01-15 外联部拉赞助的策划(优质24篇)
    一份好的策划书应该具备条理清晰、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的特点。通过阅读这些范文,你可以学习到一些项目策划中常用的工具和技巧。外联部拉赞助策划书系列(1
  • 01-15 申请宣传委员的申请书(专业18篇)
    写转专业申请书时,要注重结构的合理性和层次感,使得读者能够顺利阅读并理解自己的观点和论证。接下来是一些转专业申请书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敬爱的学校团委:你
  • 01-15 大学生研学心得体会大全(14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请您阅读以下这些心得体会的例子,相信会对您撰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有所帮助。第一站是坐落在上海杨浦区的同济大学老校
  • 01-15 大学生地质实习报告(优质14篇)
    实习报告的写作应当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精炼性,同时也要注意段落结构的合理安排。以下是一些充满激情和感动的实习报告范文,与大家分享。2、地质图阅读,工程勘察讲座,阅
  • 01-15 语文心得体会信(实用20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中总结的一种宝贵财富,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通过阅读他人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开学初的小学语文教师校本培训,让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