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教学设计(模板15篇)

时间:2023-12-26 19:37:37 作者:曼珠

教学计划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参考教学计划范文,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要求。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体验,激趣引入。

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生日。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请客。)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谈话,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生划出生字,师小黑板出示(偶、鬓、衰、客、何、音)。“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读准了没有?”

3.指名读字;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学生自读的目的,让学生读有所获并且懂得读的方法。)。

三、找准切入,读诗悟诗。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生:“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2.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预设一: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预设二: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预设三:不对不对!他不是客。我查过资料,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预设四: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师:乡音的“乡”就是――(生:故乡、家乡的“乡”)你的家乡是――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

生:

预设一:因为他思念家乡;

预设二:想回来看一看家乡的人;

预设三:他想吃一吃家乡口味的饭菜;

师:真应了那句“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随机板书:想家乡!)带着这种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语速稍快。)。

师:为什么诗人想念家乡,却要等五十年才回来?

生:……。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诗句,读得较好,“老大”一词拖得较长。)。

师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生: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生:“回”到这里了!)不是“来”而是――(生:“回”呀!)师:不是“来”――(生:而是“回”呀!)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有滋有味地读起来,“回”字咬得特别重。)。

师:有人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那么这首诗究竟是欢快的歌曲,还是忧伤的歌曲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诗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预设一:我认为盼了几十年终于回家了,应该高兴才是。所以我要这样读,生以欢快的语调读诗。师引导同学们以欢快的语调一起读一遍诗。

预设二:诗人终于回家乡了,家乡的儿童是那样热情好客,诗人一定感到非常亲切。我想这样读,生以愉悦舒畅的语调读。

预设三:我想用忧伤的语调来读。诗人回家时已经八十五岁了,家乡的许多事都改变了,当年的朋友大都已经去世了,还被家乡的小孩子当做客人,所以我想诗人的心里一定会有些伤感。生读诗。师:认为他说得有理的跟他一起读全诗。

师:大家读得真好!能读出自己的感悟就是读懂了诗,读出了诗的韵味。看着大家读得这样投入,我也想读一读,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生笑:愿意!)。

设计意图:(围绕“客”字做文章:是“客”吗?“客”从何而“来”?不是“客”!“客”为何“回”来?既触发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又落实了诗歌语言的训练点,从而让学生在反复涵咏品味诗歌语言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

四、背诵诗歌,深情永驻。

贺知章那份浓浓的热爱家乡的深情也深深地打动着我们,让我们把这首诗、这份情永远记在心中。生配乐吟诵。

设计意图:(在深入领会古诗的意境之后,背诵则变得轻而易举。)。

五、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有――李白的《静夜思》,张继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信读了这首诗,大家对《回乡偶书》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设计意图:(以“热爱家乡”为整合切入点进行拓展,使学生多维度地获取信息,并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简洁明了。

客?何来?

想家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及家长开放活动反思

贺知章老爷爷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家乡去外地上学了,虽然有的时候吃不饱穿不暖,但他十分刻苦,最终做了大官。在他83岁的时候,终于回到了他离开了50多年的家乡,写下了《回乡偶书》这首诗。

一、齐读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情,心里有些感想就写下来)现在咱们来看看诗人回到家乡遇到了一件什么事?首先,咱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同学们想想读古诗应该怎么读?出示成语"抑扬顿挫"解释词义.

用这样的方法读,那么遇到读不懂的怎么办呢?

好了,有了这些好办法,那咱们就一起学习吧,比比谁的收获多。

老师刚才也和同学们用了一样的方法学习,现在我先汇报一下。同学们可以汇报你的朗读成果也可以是你读懂的内容。

二.刚才同学们表现的很出色,为了奖励大家,教给同学们一个新字“客”。古诗中也有一个带有“客”字的句子,谁能读一读。书写“何”字,解释字义。

那么“客”指的是谁呀?他真的是“客”吗?从哪里看出他不是“客”的。

原来他不是客人,也不是来,而是回到家乡呀。

四.一首诗就像一首好听的歌,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之后,那么这首诗究竟是一首快乐的诗还是一首忧伤的诗呢?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背一背。

五、同学们读出了诗的韵味,看来是体会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你还知道哪首诗是写思念家乡的。

六、“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现在同学们可能还体会不到离开家乡的心情,等你长大了,到外地工作了,再回到家乡的时候这种感觉就会更深了,现在就让我们带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再读一遍。

偶遇一位年轻的母亲,扶着自己的儿子学走路。刚学走路的孩子,他没有掌握走路的方法,这对于他来说,是人生全新的课程,他需要母亲的帮助,那位年轻的妈妈就帮助自己的儿子学走,走了一段之后,孩子似乎想挣脱母亲的双手,自己要试一试。探索是难的,但巧的是,孩子居然知道扶着墙走,孩子可能感觉自己本事更大了,干脆试着离开墙的帮助,自己走。啊,他成功了,母亲蹲在身后叫他:“我的宝宝,你真棒!”孩子回过头来,如水清澈的双眸里尽是成功的喜悦,孩子转身朝母亲走过来,母亲给他鼓掌,可能孩子太激动了,他跌倒了,可是他没有一点迟疑和哭泣,爬起来接着朝母亲走去。我感叹于聪明母亲坚信他的儿子能行,所以选择放手;,我感动于孩子主动,独立,执著,自信的学走,所以,放手,也是一种精彩!

从这节课中,我发现了孩子们是那么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有自己的创造,在真实的有情境的实践中,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他们把自己对文本的个性体验,淋漓尽致的表达在自己的表演中,这个表演里有他们自己的见解,体验,积累和创造,而这些正是我们新课程改革所极力倡导的。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崔峦先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叶老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基于此,本课在导读时紧紧抓住一个“客”和关键词“何来”,“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思接千载,围绕“客”字做文章:是“客”吗?“客”从何而“来”?不是“客”!“客”为何“回”来?既触发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又落实了诗歌语言的训练点,从而让学生在反复涵咏品味诗歌语言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

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生日。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请客。)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检查自读,加强识字: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

3、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生:

“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师在田字格中的“客”下加一个实心圆点,旁打一个问号。)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4、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生: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生: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师:真了不起,你能结合诗歌和插图找答案,学习就应该这样!我建议同学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个爱思考会观察的孩子。大家也把机灵的眼睛看向插图吧!聪明的孩子,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生:不对不对!他不是客。我查过资料,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生: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师:乡音的“乡”就是――(生:故乡、家乡的“乡”)你的家乡是――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生:因为他思念家乡;生:想回来看一看家乡的人;生:他想吃一吃家乡口味的饭菜;师:真应了那句“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随机板书:想家乡!)带着这种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语速稍快。)。

生: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诗人想念家乡,却要等五十年才回来?

生:我知道,那时候交通非常不便,要是像现在这样发达,诗人肯定会回去不知多少次了。(师生一起笑起来。)。

生:我爸爸在外地工作,我们都非常想念他。爸爸几乎每天都要给我们打电话,也会经常抽空回来看我们。

生:虽然我爸爸也在外地,但我还是能经常看见他,我可以在网上通过摄像头和爸爸视频聊天!(大家都笑了。)。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诗句,读得较好,“老大”一词拖得较长。)。

生:我现在能理解贺知章爷爷的苦恼了,他虽然日夜思念家乡却几十年没有机会回乡解除思乡之苦。生:所以虽然诗人已经很老很老,头发也被风霜染白了,却怎么也改变不了他的一口乡音,因为他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师:好!让我们再次吟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摇头晃脑地读起来,“无改”拉得较长,声音上扬。)。

师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生: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生:“回”到这里了!)不是“来”而是――(生:“回”呀!)师:不是“来”――(生:而是“回”呀!)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有滋有味地读起来,“回”字咬得特别重。)。

回归全诗:五十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好,我们一起读全诗。

5、个性朗读,深化理解:

师:有人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那么这首诗究竟是欢快的歌曲,还是忧伤的歌曲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诗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我认为盼了几十年终于回家了,应该高兴才是。所以我要这样读,生以欢快的语调读诗。师引导同学们以欢快的语调一起读一遍诗。

生:诗人终于回家乡了,家乡的儿童是那样热情好客,诗人一定感到非常亲切。我想这样读,生以愉悦舒畅的语调读。

生:我想用忧伤的语调来读。诗人回家时已经八十五岁了,家乡的许多事都改变了,当年的朋友大都已经去世了,还被家乡的小孩子当做客人,所以我想诗人的心里一定会有些伤感。生读诗。师:认为他说得有理的.跟他一起读全诗。

师:大家读得真好!能读出自己的感悟就是读懂了诗,读出了诗的韵味。看着大家读得这样投入,我也想读一读,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生笑:愿意!)。

师:如果我是贺知章,我会这样想:我离别家乡几十年,想了家乡几十年,在他乡做了几十年的客人,今天我终于得偿夙愿回到自己的家乡了,但家乡却早已不是记忆中的家乡了,还令我想不到的是家乡的那些小孩子却说我是客人,他们这些天真无邪的黄口小儿哪里知道我这个八旬老人对家乡的一片深情?啊!想到这里,怎不让我百感交集,感慨万端啊!师以感慨、惆怅的语气读诗。

6、背诵诗歌,积累语言:指名、分组背、齐诵。

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有――生:李白的《静夜思》,生:张继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信读了这首诗,大家对《回乡偶书》一定会有新的感受。生读诗,读后交流感受。

2、对诗歌进行故事续编:贺知章回乡后感受如何?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3、课外阅读贺知章的诗作或其他表现热爱家乡的诗作。

客?

何来?

想家乡!

古诗《回乡偶书》《赠汪伦》教学设计

这两首诗都是唐诗中的极品。它们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都难以估量。

也许,孩子们会对乡音无改鬓毛衰觉得难以捉摸,却对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出会心的微笑;也许,孩子们会对桃花潭水深千尺充满神往,却对不及汪伦送我情感到难以置信。

《回乡偶书》里那个老人家,面对故乡的小顽童,在感叹时移世易之余,涌现在心头的或许是那鞍马困顿的人生旅途,是那故乡的清风明月,是那童年时听到的儿歌、吹起的牧笛,是少小离家老大回时急切的足音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临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赠汪伦》里的李白和汪伦,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写意画;桃花盛开,潭水轻漾;轻舟欲行,踏歌声起。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刻骨铭心的画面!这是多么真挚而动人的送别!

二、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

第一步:通读课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觉得容易读错的字。

第二步: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认读生字。提倡学生自主认读,教师注意纠正。

2.调动生活体验识字。

第一步:调动生活体验,获得字音形象。如,家里来了客人的客,体育课上原地踏步的踏。

第二步:由口语上升到书面语。即将学生平时生活中听到或看到的词汇转换成课文中的文字,降低识字难度,加强意义识记。如,无可奈何、如何、何奶奶;泪汪汪、汪老师、一叶小舟、风雨同舟;踏青。

第三步:创设生活情境,利用课文语境,综合运用生字词。教师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利用课文出现的语言文字,进行口语交际或书面交流。如,根据赠的意义说几句话;描述你见过的或想象到的潭的情景。

3.指导写字。

在认读和写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识字、写字的规律。如,各-客;河-何。本课要求写的字较少,可以逐个指导。舟字的笔顺是:乘、客二字的撇捺要伸展开。客字的宝盖儿不要写得太宽。音字的第二横应当写长一些,突出主笔。书写何字右边的可字时,横要长些,口尽量向左,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二)朗读感悟。

古诗因时代久远,语言精炼,表达简洁,意蕴深长,学生的领悟是有限的。学生对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情、意境、韵味的感悟,需要日后来咀嚼,需要人生阅历来丰富。我们不必逐字逐句地进行串讲和赏析。

1.感悟诗歌情境,合理指导朗读。

《回乡偶书》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首行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朗读时,可以把语速放慢一点。

次行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朗读时,可以突出语音语调的变化。无改读得昂扬一点,衰读得起伏一些。

三、四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彩,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朗读时,可以读出儿童般的`天真浪漫来。

《赠汪伦》这首诗前一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乎意料之外,朗读时出要读出意外的语气来。

后一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深情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作者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

教学时可以突出下面几点。

1.突出范读。

教师用自己的感情朗读来感染学生,感动学生,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和模仿的声音形象。

2.创设情境。

3.品味语言。

示例一: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笑能不能改为请问客从何处来?

示例二:忽闻岸上踏歌声中的忽字能否换成才可又?

4.诵读积累。要求当堂熟读背诵。

(三)实践活动。

举行诵读表演:将这两首诗改编成简单的情景剧,排练演出。改编、排练、布景、表演等都由学生自主完成。

片断:指导朗读、实践活动。

(一)指导朗读。

1.朗读全诗,说说读后感。

2.熟读全诗,感情朗读。

(1)自由读:把两首诗读正确,读通顺。

(2)个别读:要求读流利。

(3)范读: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感受一下老师的感情朗读,以范读带朗读。

(4)学习感情朗读:要重点体会老大、衰的语调,要读出笑的形象来,读出忽的速度感、意外感。

3.积累巩固。

(1)自由背。

(2)限时背:限两分钟,看谁背得快。

(3)比赛背:小组赛、个人赛,看谁背得好。

(二)实践活动。

五、资料袋。

1.注释。

踏歌古代的一种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舞蹈时成群结队,连臂踏脚,配以轻微的手臂动作。现在,苗、瑶、纳西等民族还有这种舞蹈。到这些地方参观游览时,一般都会有这种表演,游客也可以参与其中,现学现跳。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多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衰疏落。

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2.典故:《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汪伦非常敬佩大诗人李白的才华,特别想请李白到他家住一段时间,但是又不知道怎样才能请到李白。李白这个人不怕皇帝、不怕官、不爱钱,一生喜欢的就是游山玩水、喝酒、写诗。汪伦根据李白的个性特点,写了一封请帖送到李白手里,上面写着太白先生:这里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不妨择日光临寒舍共赏桃花,共谋一醉。

李白一看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八个字,眼睛都瞪大了。心想,世上竟有这样的地方?便应邀来到汪伦家。

到了汪伦家之后,每天,汪伦只是陪李白渴酒,向李白请教作诗的学问,带着李白在村子周围看看,连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提都不提。李白急了,反复要求去赏十里桃花,去万家酒店。汪伦被逼得没办法,只好对李白说:这些地方你都去了。李白被搞得摸不着头脑。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一、教材说明及目标简介:

古诗《回乡偶书》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古诗,根据课标要求特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6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韵律、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3、提高诵读和阅读理解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识字和自主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及对人生的感慨。

二、教学过程实录及评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挂图。

师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人?他们是什么时候的人?

生:图上有树有房子,像是一个村庄。

生:图上画了一个老人,背着包,好像从外面回来。

生:图上还画了一个妈妈带着一个小女孩,他们看到了这个老人。他们三个人都好像是古时候的人。

2、师小结:

大家都观察得非常仔细,图上画的这位老人叫贺知章,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这个地方就是他的家乡,贺知章80岁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写下了著名的古诗《回乡偶书》。

板书课题: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3、师:现在你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生:诗人回到了家乡。

生:我不知道“偶书”是什么意思?

师:偶:偶然,书:写。

偶书:偶然写下的。

师质疑:诗人回到家乡是因为什么才偶然写下了这首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古诗。

评析:

通过观察挂图,通过对诗及作者背景的介绍,使同学们一下子进入了古诗的情境之中,为后面的学习做辅垫。

(二)朗读古诗,读准读出韵律。

1、同学们自由读古诗。

2、检查反馈。

指名读、评价:

生:他把鬓毛衰shuai,读成了鬓毛衰cui。

师:这个“衰”字,在古时候时读cui,现在,我们把它读shuai衰老的衰。

这首古诗里,除了“衰”字,还有几个生字,你都能读准吗?

3、出示生字、词、句认读:

少——少年——少小离家老大回。

鬓——鬓毛——乡音无改鬓毛衰。

衰——衰老。

客——客人。

何——何处——笑问客从何处来。

评析:

生字的教学仍是我们二年级的重点,多跟生字见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是识字教学的关键。

生:有四行,每一行七个字。

师:像这样的古诗,我们叫它“七言绝句”,像这样的“七言绝句”该怎么读呢?

5、老师范读。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指名读,齐读。

6、我们以前学过的诗,还有哪些是“七言绝句”,谁来背背?比比谁背得好。

生:《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生:《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鸠。

……。

评析:

古诗的朗读不同于课文的朗读。它的特殊的结构、文体使它有了特殊的读法,那就是诗的韵律和节奏,通过古诗文体分类的简单介绍,使学生了解其节奏,对他们今后学古诗很有帮助。

(三)自主感悟,品读体会。

1、自由读古诗,了解诗意。

2、小组讨论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3、全班交流,感悟诗意。

生:我知道了“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说诗人小时候离开了家,老了又回来了。

师:讲得真不错,请大家仔细找一找:在第一行诗中有几对反义词?

生:少——老。

生:小——大。

生:离——回。

师:一少一老,一小一大,一离一回,整整几十年了,变化大不大呀!

生:大。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鬓毛衰。

师:鬓毛在哪儿?摸一摸。

师:谁来说说“鬓毛衰”的意思。

生:老了,头发白了。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诗人,回到久别的家乡,心情会怎样?

生:高兴。

生:激动。

品读一、二行: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指名读、齐读。

师:你还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生:我知道第二句的意思:小朋友看见了诗人,不认识他,笑着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师:说得真好。质疑:为什么不认识他呢?

生:因为诗人离开家乡时,这些小朋友还没出生。

生:诗人小时候的小伙伴现在也老的老,死的死了。

师:难怪儿童相见——。

生:不相识。

师:笑问客从——。

生:何处来。

师:小朋友把谁当成了“客”?

生:诗人。

师:诗人是客人吗?如果你是诗人,心里会怎么想?

生:伤心。

分角色演一演:想想,他们之间会说什么?

生(小朋友):老爷爷,请问你是哪里人?从哪儿来呀?

生(诗人):小朋友,我也是这里的人,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家乡了,现在终于回来了。

品读三、四行:(读出伤心、无奈)。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指名读、齐读。

4、教师小结:是啊!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诗人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家乡的小朋友已经不认识他了,真是感慨万千啊!

5、再读古诗,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自由读、男女赛读。

评析:古诗重在诵读,在充分让学生的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抓住“少—老、小—大、离—回”三对反义词及“客”字的引导感悟,学生一下子把握整首诗,一切水到渠成。

(四)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自由背诵。

2、引背。

3、完整背。

4、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外积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评析:

由课内到课外,不为教而教,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使中华传统文化能很好的传承下去。

三、总评及反思。

上完了整节课,感觉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教师教得轻松愉快,古诗的教学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开放的富于情境的学习环境。

古诗所描述的是古时候的人和事,是浓缩的几个字,十几个字,必须借助图画等有效的辅助手段,创设诗中描述的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通过看、读、说、演等一系列的活动来体会感悟。

2、突出以读为本,落实“读准——读出韵律——读出感情”三部曲。

在读中巩固生字,在读中了解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个别读、范读、齐读、赛读、引读多形式、多方法,一切尽在读中。

3、抓住“诗眼”,突出学生自主。

诗意的理解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学中切忌老师包替讲解,而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理解感悟,再抓住“诗眼”,引导点拔,学生方能把握。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感情导入。

2、从题目知道了什么?

4、这首诗就如大家所说的,诗人带着喜悦、忧伤的复杂感情写了下来。

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诗写了什么呢?下面自已先读读诗句,把诗中的每一个字音读准,诗中有三个生字,特别要把它们读好,读得流利了就可以停下来了。

2、谁来读?检查个人朗读(四五个学生),教师从旁鼓励、指导。

3、小组各读一句。

三、合作解决,读懂诗意。

1、诗中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2、你读懂了什么?在小组中说说诗句的意思,可以说读懂某一个字,某一句诗的意思,也可以提醒同学们特别要注意哪些字词。

3、师生交流。

解决第一二句诗。

(1)哪个同学来读读第一二句诗?

(2)从第一二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还要同学们注意哪些字词?为什么?

(3)教师注意抓紧第二句诗讲解。谁能用一个关联词语放进这句诗中说说?(虽然--但是)。

(4)再读一读,把这句读好,可以在第二句诗前加上叹一口气再读。

(4)五十多年了,现在就要回到家乡了,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心里是多么感慨啊!我们把作者的心情在朗读中表现出来吧,再把一二句诗读一遍。

解决第三四句诗。

1)哪个同学来读读第三四句诗?

(2)谁知道这两句诗说了什么?

(3)第三四句我们不多讲了,用演吧。谁能来饰演一下诗中的贺知章?儿童?为什么小童问客人?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想象一下来表演。

四、学过这首诗了,你可以感受到作者这次回到家乡是怎样的一番感受吗?

五、我们背一背这首诗,可以背的用背,不能背的用读也可以。

《回乡偶书》《赠汪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会吟唱并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的感情,并有感朗读。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背诗导入。

1、古诗展示。

2、读诗题。

1、请同学展示。

2、板书课题。

1、吟唱背诵古诗。

2、同师书空、读课题。

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二、初读识字。

1、认识5个生字。

2、会写3个生字。

1、指名读文。

2、出示生字卡。

3、指导写字。

1、圈出生字。

2、随文识字。

3、离文识字。

4、说识字法。

5、练习写字。

通过随文识字、离文识字、汇报识字、指导写字来完成识字、写字任务。

三、平仄读诗。

1、指导朗读。

1、平仄规律教读。

1、平仄规律跟读。

增强读诗的兴趣,为后面解诗做铺垫。

四、朗诵感悟。

1、理解诗意。

2、感悟诗情。

1、引导学生看图、读诗,思考诗意。

2、师根据学生汇报点拨。

1、看图、读诗。

2、同桌交流。

3、学生汇报。

4、有感读诗。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学习诗意,感悟诗人所表达情感,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

五、吟唱背诵。

1、学吟唱、会背诵。

1、播放吟唱曲。

1、学习吟唱。

2、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思乡古诗。

2、完成写字。

板书:

贺知章。

思乡。

一、背诗导入:

1、背诵、吟唱。

师:同学们,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首古诗了,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展示)。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识字。

1、圈出生字词。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15页,要求:自由朗读,圈出课文中不会和难读的字词,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解决它,并多读几遍。(生自由朗读)。

2、随文识字。

(指名2-3个学生读诗,适时指导读音)。

3、离文识字。

师:了不起,都读对了。现在老师把这些生字抽出来你还认得吗?请你快速并高声地喊出他们的名字?(出示生字卡)衰,古人还把它读成“催”

4、指导写字。

师:这里有三个生字,谁有好办法记住它们?(说方法、说组词)。

5、识字后读文。

师:生字都解决了,相信这一次读诗同学们一定比上一次有进步。(生齐读)。

三、平仄规律读诗。

1、平仄规律教读。

师:有进步!其实,古人读诗非常地好听,像唱歌一样,有高低起伏,有快慢停顿。这首诗古人是这样读的(课件出示读法)请看屏幕,画竖线的地方我们的声音要读的短促一些,画横线的我们读得长一些,听老师来读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谁能像老师一样来读一读这一句?(指名1-2个,其他跟读)。

2、师手势指导。

老师用手势来帮助你。(教两个学生,大家一起来读这一句)剩下的一句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读。(指名读,一起读)。

四、朗读感悟。

1、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讲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么?请同学们结合插图再读一读这首诗,把你读懂的地方同你的同桌说一说。(师下去指导)。

2、学生汇报,师相机点拨。

2、客:(谁在笑谁啊?)客指的是谁啊?(贺知章)贺知章是家乡的人,却被孩子们当成了客人,你们知道诗人当时的心情么?(难过)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人介绍:作者三十七岁离开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学,可这一走就是几十年呀,今天再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乡时,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

师:诗人86岁回到家乡,被当成了客人很难过,亲人都已经不再了,但是贺知章依然选择回到家乡,他对家乡是多么的热爱啊!

同学们,贺知章86岁高龄了,当时又难过,又激动,他能够这样高声地喊么?(师带)。

五、吟唱背诵。

师:贺知章当时读着读着就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师吟唱,播放音乐。

六、布置作业。

师: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有《静夜思》、《渡汉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请同学们回家后搜集积累。还有剩下的两个字课后写完。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及家长开放活动反思

我校开设了“国学欣赏”的校本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文学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瑰宝,无疑是文学欣赏课教学的重点,可是,我们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以老师的灌输和学生的机械背诵为主,形式呆板,手段单一,效率低下,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探索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拓展古诗词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当我执教回乡偶书这首诗时,一开始我想用语文课常用的诵读、品味、赏析等方法进行教学,后来想到“国学欣赏”课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它应该区别于语文课,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于是,文学欣赏课陷入了一种绝境。

怎样走出这样的绝境,真正深入学生心灵?通过我上完这堂课,证明我后来的设计是成功的。首先我精心设计了精美的课件、优美的动画、动情的朗读、悠扬的乐曲和以李白的静夜思导入课题来创设情境,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的现状,不一味求全,不整堂课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乐趣,让学生自己体会到诗歌的精髓,让文学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再者,本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还有以下几点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

一.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特别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1、渗透学法:从扶到半扶,学会自学。

2、创设情境:激发想像,融入诗境。

3、理解表演:引导合作,再现诗意。

以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我给学生留有足够大的空间,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在分析﹑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其间穿插了多种形式地读,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全班齐读﹑表演读,多样化的朗读形式使学生动脑动口,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升华.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的目的.

“贺知章”与儿童的对话,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把古诗的意境形象地表达出来了。

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困惑与困难。

2、相对于严肃的评论和赏析,学生更喜欢一些无厘头式的搞笑,歪解作品,曲解作者,并以此称能,这不得不让人感觉到经典文学的悲哀。

总之,无论怎样,这条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我们要不断地尝试,这中间也有不少歪路,但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相信我们是可以培养出具备极佳的文学素养的学生的。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再是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种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鄂教版《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本课的四个学会字。

认识一个会认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诵读课文。

3、体验作者重归故里的情感;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

cai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中运用古诗,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图片:西塞山前飞白鹭;几只游水的白鹅;一处壮观的瀑布;一棵高大的柳树。

师:“大家能用学过的诗句来描绘我们看到的景象吗?”(生背诵相关古诗诗句)。

师小结:一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用到它们。

2、读题;“偶”字注音;再读。

3、板题、释题:回乡偶书(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说诗句,让古诗走向生活,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明白学习古诗的作用、意义,感受古诗的魅力。

二、初读古诗,读准生字词。

1、自由地大声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生划出生字,师出示字卡。“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词读准了没有?”

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3、指名读字;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交给学生读的目的,让学生读有所获。

三、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品词析句。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乡音:家乡的口音,方言。

无改:没有改变。鬓毛:鬓角的头发。

相识:互相认识。何处:什么地方,哪里。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师:年少的时候,我背着行囊离开了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学,可这一走就是几十年呀,今天再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乡时,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来到了村口,看到了一群孩子,他们乐呵呵地围着我问长问短,有的说:“老爷爷,您找谁呀?”有的问:“老爷爷,您从哪儿来呀?”我笑着看他们,不知道该说什么,他们哪里知道,眼前的这位老人就是他们爷爷辈的自家人呀。我不禁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了,很多事都发生了改变,心里有了很多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老师用自己的话,把古诗说成了一个故事。)。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逐步领会诗句意思,其中的三种“求助方法”还能帮助学生阅读其它古诗。特别是老师把编成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让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更浓。

四、自读感悟,体验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1、想想作者贺知章此时的心情。

2、生自由练习。

3、指名读,生评议。(师提示,为了表达情感,我们还可以加上动作。)。

4、生再试读。可以站起来,自由加动作。

5、指名配乐朗诵。(放课件:配画配音古筝曲《高山流水》)。

6、全班起立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通过古诗压韵和古筝音韵的结合,帮助学生感悟诗句的语言美。

五、学写本课生字。

1、师指导书写“乡、改”;

师范写“乡”,生仔细观察。想想它和我们学过的哪个部首有些相似。

师范写“改”,生分析其字形。

2、生描红书写。

六、布置作业;

师:这首古诗学得不错,今天你们想做什么样的作业呢?生各抒己见,师帮助归纳。

1、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明天老师等待着你们的精彩作品。

设计意图:作业的自主选择,学生的兴趣很浓,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通过读诗、背诗所获的体验来描绘古诗中的场景,来描述古诗所讲述的故事,还可以通过课堂上背诵练习,字词书写练习来完成“默写古诗”这一更高的要求。

回乡偶书

这一年,贺知章已经八十岁了,他极为思念家乡。于是,决定辞去官职回返家乡。第二天一早,贺知章骑上马,带着侍从踏上了返回家乡的路。

他们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回到家乡。贺知章抬起头,望向远处的山峰连绵起伏,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走在蜿蜒的山间小路上,一边是郁郁葱葱的竹林,一边是溪水淙淙,远处的田地里农民在除草贺知章走到村口,看见那一棵让自己熟悉的树木,回想起儿时和伙伴们一起在这棵树下一起玩耍,一起读书,一起受罚,贺知章热泪盈眶。

这时,一个儿童的声音把他从儿时的.回忆中叫了回来,老爷爷,你是从哪来的呀?,他低头一看,原来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问他。有的拉着他的衣角,有的牵着他的手,还有的抬头仰望着身穿红色衣袍、头戴官帽的贺知章。他笑着回答:我是从京城来的。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小女孩问:爷爷,你还回京城吗?贺知章摸摸她的头说:我不回京城了,我的家就在这里。一个小男孩说道:欢迎回家,您的口音一点都没有变。贺知章微笑着说:我们回家吧!儿童们争着牵贺知章的手,一边走一边喊:回家喽!就这样,他们簇拥着贺知章回村了。

晚上,贺知章感慨万千……于是,提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回乡偶书

“啊!终于到家了,都六十年了,变化真大啊!咦?我小时候经常爬的白杨树还在啊!真让人怀念啊!”

一位两鬓斑白,满面风霜的老人站在村口,只见他牵着马慢慢走进村里。他到处寻家,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个角落,有一座老屋被拆了,他以为是他的房子,就连忙走过去。他用手摸了摸房子的柱子,眼睛里全是眼泪,突然一颗晶莹的泪珠滚落在地。他一边坐在台阶上哭,一边自言自语:“唉!是我不好,没能经常回来,房子都没了。”

可是就在他放弃想走时,突然来了几位小朋友,走到他跟前问道:“您是谁?我怎么没见过您?难道您是这栋房子的主人?”只见他摸着胡子说:“我也不清楚,可是我却怎么找到找不着我的房子。”孩子们对他说:“我家旁边也有一栋六十几年没人住的房子,听我爷爷说还是他朋友的。”(“笑问客从何处来”中的“笑”和“从何处来”没有表现,另外孩子们的衣着外貌也可点面结合地写写!)。

说到这里,沮丧的贺知章把眼泪收了回去,慢慢地跟着孩子们走。到了,那孩子赶快跑进家里和爷爷说:“爷爷,外面有一位来找家的老人。”爷爷听了连忙走了出去,贺知章见了赶紧介绍自己,可老爷爷听见“贺知章”三个字时格外惊讶,他拥抱着贺知章说:“啊!我的老朋友啊,我们有多久没见过面了。你这一走就是六十年。来来来,今天我请你喝酒。”

贺知章十分感谢孩子们,于是写下了一首《》,就这样,贺知章回家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回乡偶书

贺知章回想到少年刻苦学习得志到做官的情景。一眨眼,在朝廷做官已经五六十年了。今年八十有六岁了。可他怎么也改变不了家乡的口音。他一照镜子,看见他两鬓都已变白了,再也不像出任时年轻气盛了。因为自己经老了不能再为朝廷做贡献了,所以皇帝下旨辞退贺知章的官职,返回家乡见到思念已久的亲人。

贺知章喜出望外,他期盼已久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他骑在自己的白马上一边走一边哼着小曲,“到了终于到了,我终于回到了我的故乡”。贺知章眼里流着热泪,这时忽然不知从哪里来了一群孩子,孩子看着白发苍苍的贺知章疑惑地问:“老爷爷你是从哪里来的呀?我怎么从来都么见过你呀?”贺知章听了这话怔住了,这时才说话:“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只是因为小的时候离开了家乡,老了才回来,对这里很不熟悉。”孩子问他:“那你还走不走了?”贺知章回答说:“不走了再也不走了。”有一个小孩说:“我爷爷跟我说过,他有一位儿时玩伴叫贺知章,您跟我去见我爷爷吧。”和贺知章跟小孩回到家见到了和自己分别了多年的老朋友,两人一见面就拥抱在一起了,一起谈了当官的过程、经历,当天晚上贺知章就激动提笔写下了《》这首诗:

《》。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回乡偶书

在我年纪轻轻的时候,我就离开美丽的家乡到城里当官。在年逾古稀的时候,思念家乡之情油然而生。我辞去朝廷官职,独自一人告老还乡。

走在回家的路上,听见乡亲们的对话,感到格外亲切。两旁似曾相识的景物令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童年。但现在已经老了,头发白了,长了许多银白色的胡须,拄着拐杖。这与童年时的我真是太不一样了。

我正慢悠悠地走着,一群可爱的孩子欢快地跑过来。他们窃窃私语,一个小男孩奇怪地问我:“老爷爷,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呀?”另一个孩子问:“您是哪儿的人呀?为什么会说家乡话呢?”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问我问题。我笑着慢慢地拿出了糕点分给孩子们,并一一回答孩子们的问题,心想: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多么像小时候的自己。我再一次回想起童年。

我继续往前走,仔细观察两旁的景物。哇,变化多大啊!小路变得更加平坦,房子变得愈加漂亮,但我的'玩伴都不见了,都离我而去了。

一切事物都在改变,但村前的湖水依旧平静,依旧清澈见底,它唤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

童年的时光十分珍贵,一定要好好珍惜,它就像光阴一去不复返。它也像一场梦,一觉醒来就再也回不去了。

文档为doc格式。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1.认识“偶、离、鬓、何、衰、客”六个字,会写“音、客、何”三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3.理解诗人久别家乡后归来的悲欣交集之情。

一、以旧引新、情境导入

播放少儿歌曲《静夜思》,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李白)《静夜思》是李白客居他乡时写下的一首思乡之诗,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和家乡有关的诗,他的作者不是李白,但和李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饮酒作诗,你知道他是谁吗?(贺知章)

多媒体介绍贺知章。

贺知章三十多岁离乡做官,直到八十多岁才再次回到故乡,五十年过去了,当再一次回到故乡的时候,他的心中感慨万千,于是提笔写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回乡偶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三、精读古诗

1.我们首先来看看第一个苹果能不能摘下来,多媒体出示生字,带拼音齐读,去拼音指名读。

2.让我们来看看第二个苹果,我会解。解,是什么意思?(理解)很好,你已经知道了解释古诗的第一个方法,那就是“扩词”。怎样去理解这些跟我们隔了一千多年之远的古人说的话呢?别急!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名字《回乡偶书》,我想请人再给这四个字扩扩词。(回到、家乡、偶然、书写)我们把扩的词联合起来看看,这句话能读的通吗?不能,那我们给它补一补,回到家乡偶然写下的一首诗,这样通不通?理解了吗?(齐读一遍)你看,我们把书写换成了写下,又补上了“的一首诗”这几个字,回乡偶书的意思就出来了,这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二和三种方法,学会了运用“扩、换、补”的方式,那么你学任何一首古诗就都不难理解了。是不是真的呢?我们进入诗文你就知道了!

出示“少小离家老大回”,先给加点字扩词(离开、家乡、回来)。我们还有少小和老大的意思还不知道,老师说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小儿子离开家,大儿子回来住”对不对?哦,不对,那应该是什么意思呢?嗯,有些字的意思古代和现代可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换一换,我把少小换成“年轻的时候”,老大换成“年老的时候”,现在能不能解释的通?能了,再补上一个“才”字就更完整了,“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到年老了才回来。”我们就用上了刚刚讲的三种方法,扩换补。

再来看看下面的,这三种方式是不是真的那么神奇。课件出示“乡音无改鬓毛衰”,给加点的字扩词(家乡、口音、改变)。家乡的口音你知道是什么吗?(演示)“无”是什么意思?没有!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可是“鬓毛衰”,衰在这儿指的是“又白又稀疏”,那“鬓毛”指的是什么你知道吗?(耳边的头发)耳边的头发都已经又白又少了,这说明他年纪大不大呀?齐读释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但我的头发已经又白又少了。

我都已经这么老了,离开家乡也有五十年了,可我仍然记得我的家乡话,这说明什么呀?(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怀着对家乡的如此情深,五十年后,作者回来了,然而回来后看到的是什么呢?出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扩词“识”,把“儿童”换个更常用点的词(小孩子),“相见”谁和谁相见呀?贺知章和小孩子相见,不相识。这句说的是:村里的小孩子见了我都不认识我。(“我”指的诗作者贺知章)五十年没回来啦,村里的小孩子没见过我,都不认识我,还怎么样呀?“笑问客从何处来。”给“笑”“客”扩扩词,(笑嘻嘻)(客人),把何处换一个现代的话你会吗?(何处:哪里)很好,那这句话就不难理解了,扩一扩,换一换再补一补,“还笑嘻嘻地问我这个客人是从哪儿来的”。

好了,这首诗我们已经解完了,现在你知道它全部的意思了吗?我想请一位同学完整的说一说。

3.第二个苹果我们也顺利摘下了。我们来看看第三个苹果,“我会读”,你们会读吗?那你们读来听听看!我看你们有点在吹牛,读诗要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我问你们你觉得贺知章写这首诗的心情是高兴的还是难过的?我说既高兴又难过,而且高兴少难过多,不信我给你们找出证据来,“少小离家老大回”——高兴,“乡音无改鬓毛衰”——难过,你还能从哪儿看出来难过吗?(“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自己回到家乡,却被当做是外乡的客人,别人都不认识他了,他难不难过?所以说他的心情是即高兴又难过,而且高兴少难过多,我们读的时候,高兴的地方我们要读出高兴,难过的地方我们也要读出难过的感觉。除了这个,我们再学一招,划节奏,看,老师划斜杠的地方代表着停顿,一条斜杠就停顿短一些,两条横岗就停顿长一些,看明白了吗?我想请一位同学按照老师刚刚说的感情和节奏读一读,谁试试?读的好不好?大家一起来试试吧!

4.我觉得你们能成功拿下第三个苹果,祝贺你们,还有最后一个苹果,“我会想”,有没有信心?好,我们看到书上这幅图,图上有些什么?(小孩子、贺知章、马)图上为什么会有马呢?(拓展知识,交通工具)你们试着扮演一下图中的小孩子,我来扮演一下贺知章,想想看你会问贺知章什么问题呢?非常棒,我们在学诗的时候要学会动脑筋思考,多问一些问题。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学习解释诗歌有三种方法,哪三种?(扩、补、换)还有朗读古诗一定要读出感情和节奏,我们再试着一起读一读这首《回乡偶书》吧!(齐读)

贺知章不止写了这一首回乡偶书,还有另一首一样名字的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多媒体出示《回乡偶书》其二,齐读。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理解“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导入:

你是哪里人,离开家乡到了宁波,会想念家乡吗?你的爸爸妈妈呢?(指名外地的学生回答)看(出示幻灯片:回家),每年春节人们都会赶着回家过年,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车站,多么感人的思乡之情啊。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从小生长的故乡非常依恋,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人在外地而常常心系故乡。

(二)揭诗题,释题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

板书课题:回乡偶书

2、重点书写:偶师板书偶,边释字形,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读“偶”。

3、理解题意:偶,偶然的意思,偶书呢,偶然间写下的诗。

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就要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范读,听清生字的读音,听清停顿。

2、自由读:

(1)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地读通诗句。

(2)借助词语手册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

3、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与古诗朗读情况。

a、检查生字(幻灯片生字):读生字卡片,重点记“鬓”的字音、字形。

b、指名读古诗,评议要求:字音有没有读准(2个);停顿是否合适(2个);齐读。

(2)说说你已经理解了古诗中那几个词语的意思。

估计学情:少小、老大;回、相见、相识、客、何处、笑问

(3)说说哪个词你实在想不明白了?

估计:乡音、无改、鬓毛衰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说一句,幻灯出示一句诗意)用“虽然……但是……”接“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个句子。

5、齐读:理解了诗的意思,我们应该比刚才读得更好了。

(四)多种方法读古诗,体会诗情。

1、说说你想带着怎样的情感读这首诗呢?

喜悦:因为五十多年没有回到故乡了,是多么的激动和兴奋啊。

重点品读:少小离家老大回

难过:离开的时候还是小孩子,而回来的时候已经头发都白了,很伤感。

重点品读:乡音无改鬓毛衰

2、还有两句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3、指名朗读整首诗,师生共同点评,评议要点:你觉得他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4、齐读

相关范文推荐
  • 12-26 开学安全教育第一课教案反思(精选16篇)
    在当今社会,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编写安全教案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以下是一些安全教案的具体教学步骤和方法,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
  • 12-26 新教师成长学习心得大全(16篇)
    学习心得是学习的成果之一,也是对自己学习过程的一个反思和总结。以下是一些学习心得的实用写作技巧和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这两天听了好一些我们内部自己
  • 12-26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及反思(优质19篇)
    教学反思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师教育自我提高的关键环节。这些教学反思范文能够激发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创新的灵感。课本第90页内容。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
  • 12-26 世界杯足球比赛(通用17篇)
    在现代社会,比赛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了解和交流。最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篇比赛总结范文,相信一定会让你有所收获。无可否认的是,这是一场
  • 12-26 大学生个人总结思想政治表现(精选16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长处和能力,从而发挥出更好的潜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个人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_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
  • 12-26 我的课余生活评语(通用18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表达自我、传递情感的方式,它能够给读者带来启示和感悟。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灵感。每一位学生应该要学会好好利用
  • 12-26 小学新学期教师发言稿(汇总17篇)
    发言稿要求简练、明确,能够概括出主题,并清晰地呈现个人观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发言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新
  • 12-26 新党员思想汇报大全(18篇)
    党员思想汇报是党员对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政治思想、工作实绩、学习情况等进行总结概括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党员思想汇报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能
  • 12-26 演讲稿的标准格式纸(模板15篇)
    演讲稿的结构应该清晰,逻辑严谨,使得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的演讲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和演讲技巧。格式:1.顶格写称谓语(
  • 12-26 小学元旦主持人演讲稿(优秀18篇)
    在一场既庄重又愉快的活动中,主持词的运用能够使气氛更加活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活动开始之前,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主题和安排。甲/乙:各位领导!丙/丁:亲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