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教学想象力的培养(通用18篇)

时间:2023-12-07 10:20:44 作者:GZ才子

优秀作文是我们展示语文写作能力的重要机会,通过写作可以更好地展示我们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这些作文以其独特的观点和精湛的表达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赏。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较高质量的思维。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是我们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

问题意识是指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的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索、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为“问题意识”。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theonerealobjectofeducationistohaveamanintheconditionofcontinuallyasking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的灵魂。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即“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将问题贯串数学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才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营造民主氛围――敢问。

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存在无疑可问,即使有疑也不敢问,或者更本就没有机会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我认为作为一个小学教师除了应具有和蔼可亲的态度,大方的仪表,清晰而富有激情的言语等,还必须树立新的教师观,尊重每一个学生,倡导“思维无禁区”。同时还应该具有一份童真、童趣,从内心到外表与学生融为一体,神形合一。这样才能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享其师信其师道而乐其业。在教学中营造积极、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如:有学生提问时,立刻为他大声喝彩:“问得好!”或者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要笑容满面的向全体学生说:“这么好的问题,哪位同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同学们自然会争先恐后的发表意见。当学生充分发表了看法后,教师再作适当的评价。但要注意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思想观念,生活经历和个体特征,不要因为他们不符合自己预设的答案或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轻易否定。一定要宽容学生的幼稚及胡思乱想,“海阔纵鱼跃,天空任鸟飞”,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这种敢问问题的精神要小心翼翼的加以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

创设问题情景――想问。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找准“最近发展区”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才是好的教学,教育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根据他的理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应该尽量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准确定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努力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不断转化,才能真正使教育走在发展的前面,做到发展有度,发展适度,也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价值――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生活化导入。

数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然而大部分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形中,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我就给学生创设了我们班开学布置教室展示台的情景,让同学们自己设计。看有什么困难。他们就用手比要多长的花边,要多大的装饰纸……可没办法用语言来表达。于是我就导入课题。这种生活化的导入,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跃跃欲试,急于探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数学充满趣味,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问题自己提,规律自己找,结论自己总结。

制造认知冲突。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一是利用数学知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导入,同样能满足儿童希望自己是研究者,探索者的学习本能。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利用教材中主题图“游乐场”创设了很多相同加数求和的情景,使学生感受乘法的意义,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那么多相同加数连加很麻烦,也容易出错。这样制造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想探索一种更为简便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是老师用恰当的导语同样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空间。如:你已经知道了关于今天话题的那些知识?你联想到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这样的课堂用语,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鼓励质疑问难――会问。

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是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干的好办法。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让学生警觉问题时时处处都存在,提倡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由不敢质疑到敢于质疑,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会问。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敏锐地建立一些疑点,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例如:我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二年级上册《估算》时,我出示的探究例子中,故意没出现个位数字是5的数,当学生通过探究,知道了接近整十数的数就估成整十数计算。我故意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于是就有一个学生提出:如果这个数是45是估成40呢?还是50?我大声说:“这个问题问得好啊!怎么老师没想的呀!”同学们开始有点困惑了。但看得出,个个都在动脑筋。一个怀疑的学生说:“我想是看成40算!”又有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地站起来说:“我认为可以当40,也可以当50。”还有一个学生说:“我觉得看50比较合理。因为我们买东西时经常就是那样算的。”这时有更多的学生就小声议论了。我妈妈说过的,我哪次买东西……后来又有一位学生说:“我妈妈教过我要看成50算!因为要4舍5入!”最后我说:同学们说得对,按照人们的习惯是“四舍五入”,一般就看成50来计算。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自己质疑,互相启发与争辩,最后成功释疑,这样既使学生对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又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适时评价------善问。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善于提出问题。教师还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正确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获得最充分的,最合理的教育和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表现自己,使他们各自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有的学生比较善于提问,有的却会提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渗透给学生问就比不问强,要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提供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展示,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质疑水平的提高。其次,让学生评价,如学生在评价时可根据前面同学不同的说法作不同的评价:前面同学说得好,学生就说:“我非常赞成(欣赏)他的想法!”说得不完整的,学生会说:“我可以给他补充吗?”或者说:“我给他提个建议!……”如果前面学生说错了,就说:“我对他的说法有意见……"这样学生在评价其他同学时,也学会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最后,还要建立学生提问记录册,在学生小组中进行评价,组长专门有一项是记录组员的提问情况,每个学生记录自己提问的问题与次数,与学期总结评价挂钩。

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长期以来,人们倡导“堂堂清”、“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等理念,期望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事实上这是人为将学习过程支解成一个个机械的学习环节,并未把学习看作一个系统连续的过程。这种观念一定要改变,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携问号离开数学课堂。如:我在教学《直角的初步认识》后,有学生提出: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比直角大的叫什么角?还有两个边平了,还是角吗?由于下课铃已经响了。我就说:“同学们,关于角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下来后我们再继续研究,好吗?”我就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出了课堂。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可以让学生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探索更多的未知的问题,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需要,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总之,“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陶行知也言:“发明千千,起点一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由为重要,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就让我们从每一个四十分钟做起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个性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性共同制约着人的个性发展,彼此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作为不可忽视的心理卫生问题,个性的塑造和培养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不被重视。

一、个性的涵义。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因受特定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而形成的某种性格特性。一般个性分为两部分,即心理特征和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是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异性,是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个性倾向性包含欲望、兴趣、动机、志向、信仰等,与心理特征共同构成人的个性。人总是在一定的活动中被个性倾向性牵引而表现出某特定的心理特征。

1、提供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的舞台。

小学生都好表现自己,时常意欲展现自己个性。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不要死板教条的授课,经常让学生自由的阅读,自己去领悟知识,然后加以引导修正,对则表扬,错则鼓励,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要把时间多放给学生,让同学分组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每组选个代表陈述自己组的结果,加以修正,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进行自由交流和探讨,不受制约,发挥自己的个性。

2、教学气氛要温和。

课堂气氛不要严肃,在传统的教育中,语文老师言辞威严,课堂气氛紧张严肃,让学生上课心怯,感想也不敢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老师发威,问及问题,也吞吞吐吐,生怕说错,套话和空话频现课堂。这样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的思想来说是一种极大地束缚,难以让学生积极思考,自由发挥,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学生的自信心在一点一点被传统的教育模式消磨殆尽。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营造宽松的气氛,多给予学生鼓励,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和思考,让学生的自信在温和的气氛中唤回,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积极主动,敢想敢说,爱上语文课堂,发挥出学习积极性,挖掘才能,培养自己的个性。

首先,在语文课堂上,师生要建立一种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这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只有师生之间相互信任,学生才敢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见解。总之,作为语文老师不应该板起面孔,应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其次,老师要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做到这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优点,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

最后,老师要奖罚分明,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沉默是金,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不敢说话,总是沉默,不可能让学生在沉默中爆发,只能让学生的个性在沉默中消磨,成为一个死板教条的产品。只有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错不罚,对必夸,这对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具有重要意义。

3、让学生萌发好奇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每位老师都知道的道理,但是很少被老师应用到教学中去。学生没有兴趣上课是学不好任何东西的,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更是如此。如何让学生感兴趣?萌生好奇心理是最好的方法。在课堂上,一个有才华的老师会把学生带进语文美丽的世界,而平庸的教学方式足让学生上课味同嚼蜡,除了背诵就是写作,没有丝毫乐趣。因此,要激发学生好奇心,老师教学必须具有艺术性和巧妙性,让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兴趣并积极去探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授诗歌时,不要简单背背完事,要在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仿写,并提供指点,学生在写诗对句中争强好胜,兴趣自然就有了。此外,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分组,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撰写研究笔记,积极培养学生个性。

4、鼓励逆向思维,支持求异思想。

课堂上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也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老师要知道有不同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的学生对同一篇课文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包容学生奇怪的答案,不是批评而是引导,允许学生张扬个性,独立思考。孩子个性体现在思维的不同,而创新思维特点就是求异。所以老师在发现学生的求异点时,不是直接棒杀,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去接近答案。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总是标准答案,学生的答案不能偏离标准,其实语文题本来就没答案,就像一个人对一件事物的描述,角度不同,答案自然不同,作为语文老师如果一味的追求标准答案,这其实是在抹杀学生的个性,也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

5、寻找平衡,协调发展。

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应该包括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因为对于各阶段的教育而言,学校在进行教学时都应具有双重的目标,一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二是为社会培养出所需要的人才。我国早期的教育总是重视服务社会的目标而忽视个体培养的目标,教育思想落后时代,如今强调学生的个体发展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但是学校在制定教学规划时,又不应当走向另一个极端。要寻求平衡,培养个性,协调发展,就必须要做到下面两点:第一,个性化与规范化要实现协调发展。并不是说高度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就要忽视学生的普遍教育,毕竟小学生学习的普遍规律和应有的规范都是相似的,普遍规律与应有的规范性是师生双方教与学的保证。第二,个性发展与基本素养的发展要平衡。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

三、结束语。

作为最基本的教育,小学语文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还要培养学生个性品质。我们一定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同时,努力引导学生,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要,有着良好个性品质的人才。

浅谈如何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论文

时间来去匆匆,“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时,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朱自清《匆匆》,读来让我们浮想连翩。什么是时间,时间就是随时和我们告别的东西。唯有抓住每时每刻,方能与时间争个高低。想象的文字,让人充满想象——这就是想象的魅力!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创造,都离不开想象。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写道:“想象在心理学上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概念告诉我们,“创造新形象”需要想象;反映已有的“不再眼前的事物”也需要想象。作文教学、作文创作和文章阅读都离不开想象。

想象力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即想象的能力。想象力是对已有材料的一种创造性的配合能力;所谓“配合”就需要有其它相关或相似的事物作用,这一特性又不能不让我们去了解与想象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联想。想象还需要联想。

想象力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当小孩认识事物的时候,他们会不自觉地把各种事物联系起来。这时候,我们大人往往会觉得他们天真:一个母亲问自己刚起床的三岁小女儿:“被窝是什么味道呀?”按我们来回答,也许是“温暖、放松”,而这个小女孩则回答“太阳的味道。”噍!多天真!她把这两者联系起来,仔细琢磨,还真精辟。其实这就是想象,但这种想象是偶然的、不自觉的。一般来说,孩子慢慢长大,在规范的教育教学下,他们不再随便地天南地北地看事物了,否则,就被认为是无知、愚蠢。这样的现实,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孩子的方式和内容。让他们自发的想象变成自觉。使他们的想象发挥独特的作用,不断认识生活,改造生活,使认知能力得到提高,做出许多创造。

一、在日常生活中,认识想象,发挥想象的作用,提高自己的认识。

1、对人的想象。一个学生在“假如我会克隆”中,联想到自己父亲对小弟的偏爱,于是就想象“我要克隆一个爸爸,一个专门爱我的爸爸”这种想象是那么让人感到真切,就象一扇窗,能看到她的心扉。平时生活中,看见老师的工作,想象自己的未来;观察自己小的同学嬉戏,回想自己从前,想象从头再过,会怎样生活;想到大人们担负的重担,想到自己现在和将来的责任,树立人生目标,增强责任意识。

2、对景物的想象。万物争春时,“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那墙就是盛水的盆,盆中的水在不断地增多、增多,使盆再也盛不下了,水便泻了出来;杏花如泻,能不让人感到生机盎然、生命可畏吗?群山苍翠,“青松白桦”,让人想起栽种它们的人的艰辛,各处急等使用时的焦虑,砍伐和栽种需要平衡,从而认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浅谈如何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论文

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激活文字,形象创设。

对于我们的语文课本,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在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的时候,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境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境?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一幅秋天落蕊的图画,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理解内涵。

我们所选教材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

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还用身边的例子来阐释此种深情。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如此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拓开思路,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位学生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象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是错的,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象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一项培养人才的活动,况且当前我们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样,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就更显重要了。既然如此,怎样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通过多种形式加以努力:一、教给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办法。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知道怎样去想,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联想的办法。具体的方法有:相似联想,即由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出发想到与之相似的其他事物。如由在戈壁滩挺立的白杨树联想到边疆建设者;由凌霜傲雪的梅花联想到顽强不屈的革命者。相关联想,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关联的事物。如由鲜艳的红领巾想到烈士的鲜血,想到革命事业,自己的职责;由种树联想到育人。对比联想,即由事物的特征联想到与其相反的方面。如幸福与苦难,成功与失败,光明与黑暗,凡卡的童年与自己的童年,小羊的温驯善良与狼的凶残。再造想象,即根据文字语言描述再创造新的形象,如根据古诗画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根据课文《清明上河图》想象其画面等。把这些联想的方法教给了学生,至少为他们提供了想象的方法与思路。二、延伸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创新离不开想象,想象离不开假设。一个事件可以有多种办法,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结局。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例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主人翁桑娜因邻居西蒙死后留下两个孩子无人抚养,而不顾自己一贫如洗的困境毫不犹豫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中。小说至此嘎然而止,没有了下文,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这样假设: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后,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有哪几种可能?有的学生说随着生活负担的加剧,桑娜和渔夫不堪重负相继病死;有的说桑娜宁可送自己的孩子去当学徒也要抚养西蒙的孩子;也有的说正当他们生活困窘时,渔夫出海打鱼发生了奇迹:打到了一条会说话的鱼……这样的讨论无疑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把自己的想象说出来或写出来,为故事续个结尾,既深化了对原文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思维,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可用类似的.方法,如《狼和小羊》、《凡卡》等。三、运用延伸相关知识启发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文学是生活的反映。语文知识、课本知识与生活、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利用这样的联系,把相关的知识进行延伸,启发学生进行相关的联想和想象,就可以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用自己身上的汗毛变出无数个小孙悟空,从那时起,人类就有了克隆复制自身幻想。学习课文《猴王出世》时,可引出“假如我会克隆”这一话题。学生们热烈讨论,展开了联想和想象:有的想克隆人类的翅膀,减轻交通的压力;有的想克隆树木、河流、新鲜的空气,改善地球的环境;有的想克隆人类的各种器官,减轻病人的痛苦……谁又能断言在这丰富的想象中,不会有新的发现呢?四、用作文训练激发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写文章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因此,作文最能激发和训练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体现其创造力的一种训练方式。但令人悲哀的是,学生的作文往往是千篇一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有二:我们没有引导他们把目光投向生活;我们没有设计出好的题目,给他们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这两年来,小学语文教材有了新的突破,《假如我会克隆》、《未来的……》、《二十年后的我》,《假如我是神笔马良》……一个个多么好的题目!让学生的思维在无限广阔的天地里纵横驰骋,浮浮想联翩。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想象力培养

文化知识的多少,决定着学生的想象力。知识贫乏,其想象狭窄、肤浅;知识丰富,其想象则开阔、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积累学生的知识,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适应时代精神的教育思想的确立,必然要有一些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手段。在目前众多教育教学手段中,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当属教育的前沿科技手段,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借助媒体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而且使用多媒体本身,就是教师教学过程的创新体现,对学生有一种言传身教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运用视听、音像、电脑等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各种知识积累、释放、组合、撞击的舞台。

如我在教《看云识天气》时,配以挂图帮助学生认识云的种类、形状;教《望天门山》,借助幻灯投影图象,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的雄奇景象和“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壮丽景色。

但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确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切不可单纯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不问课型、内容,一律使用五彩缤纷的课件,给人有喧宾夺主之嫌疑。

(2)重视课内外材料的联系组合,使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而完整的印象。如学了:“碧水东流至此回”;“春来江水绿如蓝”;“黄河流水鸣溅溅”;“桃花流水鳜鱼肥”;等诗句后,我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领会诗人借助流水表达出的不同的感情。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意识到,正是由于诗人对水有了整体、充分的认识,才能从大小、冷暖、颜色、气势、速度等方面来塑造文学形象,表达不同的感情。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多种途径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去体味、观察、比较,以帮助学生储备丰富的表象,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训练学生语言、增强学生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如果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生动的语言,就如同“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训练学生语言、以增强学生想象力。

(1)运用优美的语言,感染、熏陶学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准确体会遣词造句的表现力量,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感染下,精神得到熏陶。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可引导学生对“偷偷、钻、嫩嫩的、绿绿的”等细加咀嚼、推敲,让学生意识到生动而传神的语言的精妙之处。

(2)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可提高了学生想象的水平。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用语言描述想象内容的训练。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我让学生结合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想象“美丽的街市”中牛郎织女是怎样生活的?学习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我让学生想象“若小孩的话皇帝没听到或没人说真话的情景”,以及“皇帝回宫后的.情景”等等。并且要求学生根据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通过再造想象,学生不但锻炼了想象能力,而且由于语言的调节而提高了想象的水平。

三、训练学生写作、激发学生想象力。

想象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受思维活动的控制、调节、支配,与敏锐的观察力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从训练学生写作入手,进而分析,再进行想象。如诗歌教学中,由于诗歌局限于篇幅,往往是点到为止,不能展开而留下空白,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体会这“意无穷”,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加以补充。如杜甫的《石壕吏》,写到“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就结束了,诗人并没有写出老妪、老翁的结局。这时可引导学生想象老翁可能产生的言行和思想活动,进行续写,也可对叙事诗进行全文改写,写尽老翁的辛酸、悲苦。小说有时也会留下耐人寻味的结局,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我们一家旅游回来时换乘了船,为什么?于勒究竟回来了没有?这时可引导学生想象于勒回来后的情景,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时的神态和言行,通过续写,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学生想象,不失时机创设情境,提供联想线索,千方百计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文章的内容及其表现方法,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创造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摘要:想象力是可以培养的。知识是想象的沃土,正确的训练方法可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想象力离不开生活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身心去体味生活,给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由此可见,语文写作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是举足轻重的。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力是智力结构中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因素。语文写作教学中更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写作课上时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文思泉涌,左右逢源;有的学生文思枯竭,写来干瘪无味。推究分析,跟作文素材的积累多少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有一个重要因素不能忽视,就是想象力的发挥。因此,要充分张扬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就应随着高考需要更新教学理念,革新作文教学。

一、关注考点,延伸话题。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是一种考试趋势。像1993年的话题作文:“夏日的夜晚,院子里,梧桐树下……啪!随着细微而清晰的一声爆裂,梧桐树的一块老皮剥落了,露出鲜嫩的新皮。女儿对老树皮发出一串赞叹……儿子对新树皮发出一串赞美……父亲听着、看着,深有感触地说:‘我希望人世间一切都能像你们俩所说的那样……’”这个话题就是有关想象的。从新老树皮想象到新陈代谢的过程,既称赞了老树皮的无私,也表明新生事物有强大的生命力。就此可知,作文教学就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高考话题作文:“四个图形符号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有人说圆形,因为圆形是唯一没有角的图形;也有人说三角形,它是唯一由直线构成的;又有人说半圆形,它是唯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最后有人说第四个图形,它是唯一非对称性的。”(附图)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因为每个人人生阅历不同,看法就不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挥想象力,对这几个图形进行理性思考和形象思维,能让他们从中找到合乎情理的感知点,有效地进行想象力的训练。

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训练,可以落实到日常专题教学中。如在赏析《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时,先放了一段《春江花月夜》的名曲,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在朦胧的月光中,漫步在恬静的春江边,那让人沉醉的春江、春花、春月、春夜,还有在月楼上盼君归的多情少妇,给你带来怎样的奇思妙想?优美的乐曲激发了学生想象的热情,生活体验、个性不同,想法各有不同。现摘录如下:

(1)我感受到了一种温暖,由内而外,让我体味到妈妈温暖而满含慈爱的双眼。

(2)我体味到文人伤春的感觉,美好的风景,美好的人生,可是要转瞬即逝。

(3)我好像看到了一对热恋中的情人,面对此前美景,却有着不得不分离的悲苦和无奈。

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把听到的乐曲和看到的文字在大脑中进行再创造,想象出不同的意象情态,用“再造想象”拓展了自己的情感,丰富了自己的内蕴。(语文教学论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有意识地让学生观察、体会、鉴赏、分析,来积累丰富的载体,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既充实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要语一束,合理想象。

发挥作文的想象作用,古人也给我们留下深切体会。如陆机《文赋》中的“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又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的“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从所引文字可知,想象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nextpage]。

在写作中,我们要注意几个方面:

第一,开展想象应选择不定向的、跳跃式的、自由自在的方式,不受限制的思考。

例如:从真理的光芒四射的镜面上,欢乐对着探求者含笑相迎。她给他指点殉教者的道路,领他到美德的险峻的山顶。在阳光闪烁的信仰的山头,可以看到欢乐的大旗飘动,就是从裂开的棺材缝里,也见到她站在天使的合唱队中。(《欢乐颂》第5节)。

诗人大胆虚构,超越时空,突破现实生活,以炽热的感情,通过想象尽情地抒发了对自由和欢乐的追求与赞美。

第二,想象的内容与眼前的实景要注意衔接,自然巧妙不能脱节。也就是说,要注意把眼前景过渡到想象景,又要把想象景过渡回眼前景,像摆渡一样,这样才能很好地衔接起来。

例如:面对小草,白居易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面对落花,龚自珍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面对蜡烛,李商隐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利用事物的相通、相近、相似或相反的关联,丰富突出事物的形象性。根据作者己有的经验和认识,对现实和未来进行想象。诗中寓情寓理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正如黑格尔说:“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想象是需要以生活和知识作为基础的。像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就充分发挥了想象。现实中猴子是机智勇敢的,猪是好吃懒做的。生活中有正气,也有邪恶。结合生活,作者创造出降妖除魔的孙悟空,诡计多端的白骨精等。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愈强,其真实性、现实意义、感染力就愈强。

想象的天地无限宽广。我们要培养高尚的情操,要满腔热忱地对待周围的事物,事事动心动情,还要注意从书中和生活中不断汲取养料。

三、想象探究,策略培养。

1.示例一:教学内容:标点符号的想象。

(导入)师板书“,。?!……”等标点符号。

学生异常兴奋:行!

师:好!现在我们来做想象句子――标点符号的想象。

学生忙于凝神思考。

师:等等。为了提高大家的协作能力,咱们采用接力赛形式,任选4个标点,四组各派4人出马。要求:每句不超过30字,富有意蕴,有文采。

学生摩拳擦掌,争相参与。

师生点评,判定成绩。结果两组旗鼓相当,不分胜负。另两组各有两个句子语法不合格。

2.示例二:教学课题:几何图形的断想。

(导入)童话、科幻作品的学习中,我们感受到了想象的魅力,今天我们继续让思想插上翅膀。师板书:“绘画两个图形……”

学生惊讶:语文课怎么讲上了数学?!

学生齐呼:能!

学生在紧张热烈的氛围中各抒己见:

(1)两点之间形成线,线的特征含蓄表达了气韵和情感,直线是刚,是正直,是原则,是一条光明的大道。

(2)圆在任何文化中都具有重要意义。人源于宇宙,天体的形状是圆形,地球围绕太阳转,月亮围绕地球转,其运行轨迹是圆形。(在此摘录经典的例句)。

师总结:想象是按表象的自身规律“重新组合”,受思维活动的控制、调节、支配,与敏锐的观察力密不可分。只有把外物和内在感情连接起来,睹物生情才能产生印象深刻的感受。

师启发第二步,请同学拼图想象:给出三组图形(附图,大小形式可以变化),让学生联系实际组合,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绘出并取名作简要的陈述。

下面以学生的作品为例,让我们进一步的理解想象的魔力给写作带来的妙处。

师启发话题论说:青山绿水长相依,潺潺流水流不息,山流水水漫山,山山水水紧相连,千般柔情似水流;多少儿女的真情漫遍三山五岳,曾经为那无数的青山绿水赞叹过,赞风景如画,赞青春年华。

[nextpage]。

师点评:作者能把眼中的自然风光化作简单的线条,又能由想象景渡回眼前景,使原本简单的东西更充实更具有灵性具有人的思想,达到了人景合一的效果。运用想象通过语言的表达提高丰富的想象水平。如《枫桥夜泊》,有同学描绘:明月渐渐西落,秋霜弥满青天,几声乌啼于山前;江上点点渔火,映红满山枫树,愁绪扰我难眠……所以说语言表达的过程就是再造想象的过程。

师启发话题论说:到过大海便懂得人需要开阔,看过扬帆便懂得心需要远航。荡起小船驶向你的港湾,我仿佛听到了潮声,听到了那边的呼喊……梦想终究会实现,我乘坐它前行。

学生自述:(1)理想是船,信念是帆,只有扬帆远航才能追上东方的启明星。

(2)放飞的是希望,只有劈波斩浪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师点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乐于思考的心,你就会时时的发现美,你也会变得越来越“美”。就像点点的白帆永远快乐的遨游在海天的怀抱……学生的热情沸腾了,情绪激昂了,在游戏中度过了快乐的时光。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学生想象,甚至创设情境,提供联想线索,促进学生想象。

采用直观教具可操作性强,让学生有了参与的空间。学生对事物的表象有了感受,要把感性思维转化为理性思维,这就要求在想的过程中动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知识的积累来丰富学生的表象,通过语言训练增强学生想象的表达力。具体如下(附图):

(1)锤炼语言,生动表述。在诗歌教学中,通过炼字,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语言艺术的非凡魅力。如赏析王维的《过香积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个“咽”字和“冷”字就写出了泉水从石上流过的声音和日光照在阴暗树林中的色彩,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又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怨”字明显运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2)精读诗文,丰富内心。在教学中,注重课内外的有机联系,用鲜活的素材充实表象,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如学了描写月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别时茫茫江浸月”“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清月近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整体认识月这个意象,充实自已的内心,用想象去体味里面蕴涵的不同情感。

除此之外,写作教学策略强调情意取向培养。《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自主拟题……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可以看出,这里重点强调的是作文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情感的激发策略。

想象是人类的瑰宝。因为有了想象,人类才会由此及彼,找到生活与想象的触发点,放开自由的心灵,用形象化的语言装饰自己的理性思维,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神采飞扬的形象。所以,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得思维灵活、联想丰富,是提高作文写作水平的最有效的方法。

纵观那些优美的华章,联想和想象的做法屡见不鲜。好的思想给人启迪,好的文章让人回味。人类文明百花园中的花朵都是想象的结晶,我们要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把文明这个传家宝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从而在语言的灿烂星空里发出最炫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霍益萍,查尔明,陈百尧。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九高级中学)。

浅谈如何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论文

我们知道备课的重要性,要想上课,就要先备好课,我们要通过备课去体现教师的教学意图和高考大纲要求,也要体现学生的实际。因此要提高学生能力,贯彻高考能力立意的要求,备好课是关键所在。能力立意要首先从备课开始。

在现行的能力立意的要求下,如果教师不能改变传统的思路和方法,就不适应新的要求了,从而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因而后果很严重。所以我们现在备课不仅仅要背知识,要备知识的重点、难点,更要备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要备怎么样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方法、形式或途径。

从学科的知识结构出发,始终牢牢地把握学科主干知识,精心设计问题,这是备课的核心问题,也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设计好问题,通过问题去强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能力。从而才能做到在课堂上讲清知识的本质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概括提炼出规律,注重和加强对方法和能力的指导,使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

二、课堂教学要体现能力立意的原则。

备好课只能说明确了教学的内容和怎样教的问题,这只是一个开端。更为关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去落实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的问题不仅仅在于按照自己的意图去讲完这堂课,更应该根据课堂和学生的实际,在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因为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活动过程。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特殊学习活动,教师工作的着力点是精心组织好这一特殊的学习活动,应该是建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的有效教学。

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顾自己讲,主要应考虑帮助学生怎样学。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挥和体现在一个“导”字上,知识虽然能灌输,能力是不能灌输的,要根据备课中所设计的方法和措施引导学生深入准确理解考点、知识点、重点、难点等理论知识,并要创设一定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思考怎样运用。但这些都不能代替学生的主体地位,应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去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去思考问题。从而提高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当旗帜鲜明地反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讲代学、以讲代练,搞一言堂和包办代替,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因为教师讲了不等于学生懂了,学生懂了不等于会做了。什么叫抓“落实”?只有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具体问题时才能说得上“落实”。才能说我们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认为该要学生记忆的内容课堂上就要让学生记,该要学生分析和理解的内容课堂上就要给时间让学生去分析理解,教师不能一讲了之。尤其是高三的复习课中,不能因为时间紧任务重而侵占学生实践和思考的时间。

而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多长时间为最佳,则要依据学科内容,学生认知水平而定,一般来说,讲授新课时,教师讲的时间可稍微多一点,讲练的时间比可以大致为30:15。但作为复习课则应该保证到讲:练=25:20较为科学。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建立在教师充分备课和用精练的'讲授的基础上,方能克服低质低效,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三、编制训练题要体现能力立意的原则。

我们在编制训练题时应认真研究“两纲”及高考试题,从而领会精神,把握方向。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稳定性,这充分体现了考试大纲的要求和维护了《考试大纲》的权威性。而同时,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也清楚地反映出其变化和发展的特点。通过研究考试大纲和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弄清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知识点的考查方法和考查思路,弄清其变与不变的东西,从中寻找关于能力考查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式,我们就能更好地把握教学和复习的难度、深度和广度,使教学和复习备考有了正确的方向。

所以我们老师在选用别人的试题或自己编制试题的时候,应当始终在高考考纲和试题的指导下,着眼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要考虑到我们的学生能力在哪些方面比较欠缺,我用这道题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什么能力。

因此我们所选编的题目一定要具有典型性,不能贪多求大,也不能见题就做。我们应该多选做真题,应该选择近三年来的高考试题和一些重点中学的模拟试题作为平时训练的例题和训练题。我们要研究它们的解题方法、答题技巧,找出其中的规律,以便进一步明确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从中得到启示,举一反三,从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审题、解题能力方面的欠缺程度。

四、试卷评讲时要坚持能力立意的原则。

练与讲是一个问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我们在给学生给出练习进行考查以后,要把学生在训练中所暴露的问题归纳起来,把典型的问题和错误集中起来,然后通过专门的练习讲评课进行解决。千万不能以练代讲或只练不讲。对练习的讲评一定认真细致,应把每一个问题每一个错误都讲清楚,并要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拓展。尤其是要在讲题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材料的习惯,从而培养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在评讲的过程中,要向学生说明通过这个具体的试题是要考查学生的什么能力,学生的丢分说明他在哪些能力的提高上要下功夫,以及怎样提高自己的这些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具体地感觉到什么是能力,怎样提高自己的能力。否则,脱离具体的问题去谈能力,那就是抽象的,学生是难以感觉和领悟到的,更不用说是提高了。

在讲评中,我们还要训练学生的科学规范地运用政治学科的术语进行表述的能力。因为在高考的能力要求中,要求学生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而且还要求考生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密地进行论证。这都要求学生必须提高答案组织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因此我们在评讲试卷千万不能是给学生对答案,要学生自己做出最好的答案来,一次不行就做两次,两次不行就做三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或是仍用这个内容换个形式训练一次,或是仍用这个形式换个内容训练一次。

要树立学生自己做出的答案才有用的观念,因为只有学生自己做的答案在高考中能够得分,老师的答案或资料上的答案都一分不值。除非这些将来是高考的原题,但这是不可能的。

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师的主阵地,我们一定要守好这方属于我们和学生的舞台。在高考重视学生能力要求的今天,落实常规教学的意义重大。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做好备、教、练、讲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我们就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高考要求。

浅谈如何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论文

一、利用游戏规则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游戏规则在游戏活动中不仅起到规定、限制的作用,还可以为幼儿提供想象空间,让幼儿在玩中展开想象。如:大班游戏“运报纸”,游戏规则是把报纸从起点到终点,在这个过程中双手不能碰报纸。幼儿根据规则,大胆想象,最后想出了许多办法,如用双腿夹住报纸,像小兔跳一样将报纸运到终点;把报纸夹在两个幼儿中间、像小螃蟹横着走将报纸运到终点;将报纸放在胸前,快速跑将报纸运到终点……此外,我们不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制定游戏规则的方法,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在幼儿逐步了解游戏规则的作用及特点后,我们让幼儿自己选择活动的内容,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制定出合适、恰当的游戏规则,并有意义的遵守这些规则。

二、利用游戏内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我们根据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内容,组织安排了一些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游戏。如我们结合语言活动中的读编故事、看图讲述等内容,在班里的“图书城”区域中创办了图书加工厂,幼儿可以发挥想象力编出自己的故事,并利用废旧图书、报纸等做出自己的图书。此类游戏积极调动了幼儿的兴趣,幼儿的想象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利用玩具和幼儿游戏材料,培养幼儿的想象力。玩具和游戏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孩子们往往在玩中产生联想,幼儿手中的玩具和幼儿游戏材料,就像变魔术一样,不时地随着幼儿的想象变换着,因此,在投放玩具和游戏材料时、要考虑到该物品是否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能力等,如在开展工艺品加工厂游戏后,考虑到我班是大班,男孩较多及幼儿的能力差异等,我多投放细铁丝、一次性纸杯、筷子、各种纸盒、易拉罐等一些操作性强,想象空间大的材料,也准备了一些半成品和辅助材料。幼儿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材料,大胆想象,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工艺品。

浅谈如何在高师歌曲伴奏编配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论文

内容摘要:钢琴即兴伴奏在高师音乐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和技术性课程,为歌曲编配好伴奏则是钢琴即兴伴奏课所面临的难点。文章认为,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高师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对歌曲编配伴奏的音型、和弦、节奏,以及伴奏织体形式等几个方面的选用,在编配歌曲伴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发展他们的音乐创造力。

为歌曲编配伴奏,是高师琴法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是每一个高师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因不会选择恰当的歌曲伴奏音型而苦恼。针对这种现状,结合高师生的年龄特点,笔者以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音乐素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想象力、发展其创造力为目的,分别从“引导学生分析成品乐曲,捕捉伴奏编配核心”和“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帮助学生选配合适的伴奏”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教学尝试。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心理现象,在这个现象的发展过程中,创造是以想象为前提的,是想象的具体反映。在高师的歌曲伴奏编配学习中,想象与创造尤为重要,缺一不可。

学习伴奏编配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和弦、和声等音乐技术理论知识,了解常用的伴奏音型(织体)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分析歌曲的音乐内涵,并选择恰当的伴奏来丰富、衬托音乐形象。在歌曲伴奏编配教学中,笔者经常会碰到一些问题,如学生选择的伴奏音型与歌曲形象不符合;伴奏音型变化太多,音乐形象不明确;伴奏音型太单一,全曲呆板、枯燥。这些问题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突破的难点。

其实,为歌曲编配伴奏本身是一种再创造活动。以上现象主要是由于学生不能依据歌曲旋律、节奏、歌词等正确地分析音乐内容,缺乏足够的想象而造成的。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因此,我们在歌曲伴奏编配教学中,要尽量引导和帮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为编配伴奏提供生动的艺术形象。

分析成品乐曲的音乐形象,是为歌曲编配伴奏的前提。从音乐内容方面进行分析,才能知道表现什么、怎样去表现;从音乐结构方面进行分析,才能知道曲式、和声、调性以及体裁、形式等。无论是对作品整体的把握,还是局部的处理,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分析之上,没有对作品具体、细致、准确的分析,即兴伴奏是不能达到更好的烘托旋律的作用的。[1]要使学生学会正确地分析乐曲,可以在教学中将一些优秀的成品乐曲先作分析,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领悟伴奏编配的核心,使学生体会到伴奏编配的乐趣,学会伴奏编配的方法。下面,笔者以《瑶族舞曲》为例来作进一步说明。

《瑶族舞曲》是一首优美欢快的瑶族民间舞曲。为了突出舞曲的特点,乐曲的伴奏织体节奏明快,富有舞蹈的韵律感。从全曲分布上看,可分a、b、a三个部分,是带完全再现的三段体结构。

谱例1:《瑶族舞曲》a部。

a部中速,前8小节旋律舒展、流畅、平稳,表现了人们随着舞曲翩翩起舞的景象。为了衬托这一内容,伴奏采用半分解和弦伴奏音型,强拍上用一个长音拉长节奏,弱拍上用两个和声音程予以支撑,这样可以突出民族舞蹈的节奏特点。另外,强拍上的长音音区很低,听起来深沉而悠长,仿佛是天地间的回音,表现出瑶族舞蹈的古朴和粗犷。弱拍双音的八分重复与强拍在音区上、音长上形成对比,使音乐律动感大大增强,形象地勾勒出舞姿的曼妙。这时,可以启发学生随着音乐自由想象,想象瑶族人们悠远而艰辛的生活历程以及瑶族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音乐进行到a部分的后8小节,旋律密度加强,音距拉长,这时音乐的情绪变得热烈起来,伴奏的强拍用双音取代,节奏感及其伴奏力度得到了增强,并与旋律相互衬托。

谱例2:《瑶族舞曲》b部。

舞曲b部分速度稍快。前8小节旋律起伏较大,音距时疏时密,疏的地方常伴有大跳,密的地方节奏紧凑,显然,此处是全曲的高潮。为了烘托气氛,伴奏采用模仿具有民族特色击鼓节奏的五度和声音程(),弱起、强起和长音、休止对比并置的节奏与悦耳、协和的五度音程相统一,使这一伴奏音型具有了浓郁的民族风情。纯五度音程在听觉上给人以沉稳的感觉,仿佛鼓声浑厚有力,表现了人们的团结和勇敢。这时,可以尽量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来描绘舞场上种种热闹的场景。b部最后8小节,旋律节奏舒展,以长音为主,显然没有前8小节那么热烈。这一部分可以理解为舞会高潮过后气氛渐趋平静的场面,这样,伴奏采用琶音式全分解和弦伴奏音型,情绪欢快而抒情,正好弥补了旋律中长音的单调,使乐曲丰满而具有层次感。

由此看来,分析乐曲要结合音乐的标题、旋律、节奏、音距、速度(如果是歌曲,还要结合歌词)等基本因素,并融入丰富的想象,从而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能烘托乐曲情绪和气氛、刻画出乐曲音乐形象的伴奏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伴奏。

二、帮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创造,选配合乎音乐形象的伴奏。

高师学生将要从事中小学教育,他们所要编配的主要是青少年儿童歌曲伴奏。篇幅所限,下面笔者就以《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儿歌为例,引导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编配伴奏。

首先,将《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曲的标题、歌词、旋律、节奏等结合想象来分析音乐内容。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确定歌曲中有洋娃娃和小熊这两个音乐形象。用什么样的伴奏音型表现最合适呢?我们知道全分解和弦、半分解和弦、立柱式和弦三种伴奏音型各自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全分解和弦伴奏音型欢快、流畅、抒情;半分解和弦音型活泼、节奏鲜明、富有活力;立柱式和弦伴奏音型则浑厚有力,连续弹奏有行进的步伐感。显而易见,跳音式全分解和弦伴奏音型轻盈而跳跃,适合表现洋娃娃这一形象;立柱和弦式伴奏音型显得浑厚有力,更适合表现小熊这一形象。

接下来的工作是不是就要将伴奏音型按和声编配的方法填入歌曲呢?通常许多学生都会这么做,并认为编配工作到此就结束了。的确,这样的伴奏音型与音乐内容相符合,音乐形象也明确,音型也不单一。然而,伴奏织体的设计能不能使儿歌更加充满童趣,形象刻画更细致生动、更吸引人呢?答案是肯定的,真正的“创造”其实才刚刚开始。

另外,伴奏形式常分为带旋律伴奏和不带旋律伴奏两种。带旋律伴奏,就是一手弹旋律一手弹伴奏的常见形式;不带旋律伴奏则是没有旋律的伴奏,它完全用伴奏音型的节奏来支撑歌曲,是一种纯粹的歌唱伴奏。两种伴奏形式会在音域、音量、节奏等方面使伴奏织体形成较鲜明的对比。省略旋律声部的弹奏后,右手能更多地参加伴奏声部的弹奏,从而使得伴奏织体及效果也起了显著变化:音域拓宽,伴奏声部不再局限于旋律声部的下方而向高音区扩展;音量更大,双手弹奏的和弦重复音使和声效果的丰满性与厚度增加;节奏多样,右手担负和声声部弹奏使织体组织设计上可以更加丰富,更富于表现力。[2]《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儿歌篇幅虽然短小,如若能展开想象、挖掘艺术表现力,在伴奏形式上下点功夫,那就更是了不起的创造了。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及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学生编配的伴奏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有的会在音区上下功夫,用低音区旋律表现小熊的笨重,用高音区表现洋娃娃的轻盈;有的则会在伴奏音型、节奏上动脑筋,用琶音式上行跳音表现洋娃娃舞姿的优美、娴熟,用的弱起柱式和弦表现小熊动作的迟钝、忙乱;有的学生干脆用不带旋律的伴奏,全曲简明精炼,富有节奏感;还有的学生会将几种形式结合起来,使简短的一首儿童歌曲更富层次,这样不但丰富了歌曲的旋律,使歌曲的音乐形象更加鲜明,更加充满稚趣,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艺术视野,使学生学会借鉴好的、新的东西,并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加工改造,真正做到学为己用。

谱例3:《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学生编配伴奏举例。

综上所述,想象与创造充满了整个再创作过程,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想象的体现。在高师伴奏编配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分析歌曲和乐曲,选择准确的伴奏音型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发展其创造力,使他们真正具备为歌曲编配伴奏的实际能力,使他们能运用这种专业技能给每一节音乐课带来欢声笑语。

为歌曲伴奏是高师生音乐学习的重要一课,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发展其创造力在歌曲伴奏中固然重要,但学生的文学修养以及和声理论、即兴伴奏理论等方面的系统学习也不容忽视,还有待教师的正确引导以及在教学中对知识整体结构的渗透,这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刘聪,韩冬。钢琴即兴伴奏教程新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4。

[2]孙维权,巢志珏。键盘即兴弹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342。

浅谈如何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论文

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试从创设形象、领略内涵、彰显个性化解读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行一些探讨.

作者:王彦山作者单位:延津一中,河南,延津,4532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g63关键词:语文阅读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教学仍不同程度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能只停留在老师包讲、学生包练的单调、枯燥机械重复的教学模式中,而是要针对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习主体的个性差异来设计适合使不同学生得到相应发展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来不断激发兴趣,挖掘学习的动力。

一、引言。

兴趣是一种力求探究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的心理倾向。兴趣常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推动他奋发地学习,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并影响他们将来一生的发展。因此,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良好的兴趣,不仅能使人开阔视野,丰富心理活动内容,使人精神振奋,情绪饱满,而且对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成绩不佳,害怕数学,对数学科的学习兴趣不浓.究其原因,主要与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力、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有直接关系,当然也与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有关.

1、非智力因素对数学兴趣的影响。

在学习中,只有兴趣,没有动机,学习活动是很难进行下去的,并且会使兴趣减弱甚至消失;意志不坚定,就会半途而废,进而影响兴趣,比如,对于一道难题,如果有顽强的意志,就会坚持不懈的把它作出来,进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提高兴趣。反之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就可能因为困难而放弃,多次这样的经历,就会陷入失败--自卑--畏惧--厌恶的恶性循环中,进而对数学产生厌烦心理。学生在学习数学中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障碍平时在学校可发现一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求知欲弱;学习兴趣不浓,不想读书,认为读书太苦、太难;学习上缺乏自觉性,上课无精打采,作业不完成,或者是敷衍了事,一抄了之;有些学生的意志品质薄弱,学习热情时高时低,不能持之以恒,遇到困难挫折就放弃,或采取回避的态度;一些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常演算出错或解不下去;不愿多动笔,课外作业不认真完成,甚至不做作业,作业的质和量都不能保证.做题前不深入思考,照搬硬套,做题后不反思,不求甚解;学习习惯不好.有些学生上课不能围绕学习内容积极主动地思考,有时甚至开小差。

2、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也是导致学生害怕学数学的一个原因。一部分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数学成绩突出,而到了中高年级由于数学计算的复杂而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不求甚解,理解停留在表面上;不重视基础.

3、教师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有些老师上课只是照本宣科,不会将数学融入生活,赋予趣味性的色彩,使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不浓。

(一)、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来培养。

1、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自信心。

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当学生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从事那一活动。“自我效能感”是产生动机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培养途径:

(1)、创设成功的机会。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的体验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不断的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

(2)、树立成功的榜样。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看到与自己能力不相上下的人遭遇了失败,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有取得成功的希望。

(3)、言语说服。在学生的学习中,老师的鼓励性的语言,实质上就是赏识教育,有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2、动机的培养。

动机决定学习者的学习方向、加强学生的努力程度。

首先,学习动机使学习者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方向。其次,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持之以恒地寻求有关的信息。研究结果证明,动机水平高的学生能够在长时间的学习中保持认真的学习态度,具有坚持完成学习的毅力。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良,学习动机低下及不能克服困难保持主动学习是主要原因。

3、情感、意志和性格。

从情感角度,鼓励同学之间进行数学交流,相互帮助。注意师生之间交流,激励学生有信心、有勇气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增加学生参加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数学,拉近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在学习过程中,教育学生敢于正视困难,向困难挑战,通过解题,培养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学习动机是学习者的主要动力,而动机的内驱力就是兴趣;相反动机对学习兴趣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自我效能感是自信心的内驱力,而自信心有助于兴趣的加强和巩固。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创新。

1、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以良好的师德形象引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除了用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外,还应该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的言行、举止、乃至穿着无不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教师必须做到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展现给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教学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灵活多变,保持新颖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尽量利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创设一种愉快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每节课都有新意,都有新鲜感。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新知与旧知,已知与未知时刻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造成冲突。教师就要利用这一矛盾冲突精心设疑,创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诱发学生思维动机的问题。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渴望探究新知的良好心理状态,从而主动深入学习。抓住学生认知矛盾设疑,能迅速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愿望。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些学生往往感到某一方面很吃力,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候教师不能单纯以“批评”论事,对学生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绝不能讽刺挖苦学生,以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形成敌对意识,产生逆反心理,加深厌学情绪。而应以“鼓励”为主,寻根问底,找出病源,对症下药。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其实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感到吃力、乏味的主要原因则在于学习碰到困难时,得不到帮助和鼓励,从而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对于这一类学生,尤其应该在思想上给予鼓励。他们一有进步,教师应及时表扬。要知道,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乃至一个眼神,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赞许和表彰都能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认知程度加以正确引导和耐心的辅导,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心情,从而强化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另外,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与顽强毅力作为支撑,良好的兴趣也不会长久。

总之,要想让学生学有兴趣,教师的教学就要有活力和乐趣,多一点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优化,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首先,应从教师的自身做起,教师要主动参与其中;其次,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正确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领悟到自己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终身学习的主人;最后,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写好数学日记、开展好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实施“超市式”数学作业、定期开展优秀作业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等形式,为学生创建一个平等、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参考书目:

1、柯汉林,《教与学》、中央民族出版社。

2、柳海平,《教育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李维,《小学儿童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4、《云南教育》、2003年2月第4期,作者,罗立,《关于名数的改写》。2003年6月第16期,作者,何蕾,《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如何在高师歌曲伴奏编配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论文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概念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在三年的实验研究中,从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这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本文就在进行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所要遵循的创造性教学的教学原则,可以采用的创造性教学的教学方法和要完成的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作一简要论述。

小学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是指教师结合所要教学的数学概念,遵循创造性教学原则,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下面就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谈点儿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目标,是教学的根本。进行小学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首先要完成一般的教学目标,如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概念、牢固地掌握概念、正确地运用概念等一些有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目标,完成这些基本的教学目标是实现创造性教学的首要前提。在此基础上,还要完成以下几项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概念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而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发现是创造的一种重要形式。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也是一种发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开发学生创造力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措施。一个人的创造力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如果一个人不想去创造,即使他的智力水平再高,创造力再高,一切也都等于零;而如果他具有愿意为科学和人类进步献身的高尚品德,那就会给他的创造力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他就可能会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因此,在进行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对要学的新概念、新知识感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大胆进行联想和猜测,以培养学生的挑战性和冒险性;通过思想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使学生树立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优良品质等。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 [2] [3]。

浅谈如何在高师歌曲伴奏编配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论文

对小学生来说,学习美术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学习美术和提高审美能力的基础,那么,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本文作者在多年美术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欣赏作品,启发想象。

欣赏和分析名家的作品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绘画的各种不同方法,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可以给学生欣赏一些我国古代著名画家的画作,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欣赏到我国古人的绘画水平,也可以让学生将现在的绘画风格跟古时的做个对比。我们拿中国的花鸟画大师宋徽宗赵佶来做个例子。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画结合了富贵与野逸这两种风格,将诗、书、画、印结合起来。他的花鸟画经常有诗题、款识、印章。教师在教学生欣赏他的画作的同时,还可以做适当的拓展来学习一下他本人的经历。宋徽宗作为宋朝第八代皇帝,他是一个很有成就的艺术家,但不是一位好的君主,他在位二十五年却最终以亡国被俘虐待致死收场。

二、大胆想象,体验创作的快乐。

小学生的想象力其实很丰富,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将他们的想象力付诸实践中去,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创作的乐趣。孩子的创作方式有时很生动,有时又很夸张,富有很强的`生命力。教师可以在课上给学生分组,让他们四人为一组完成一幅画作,四个学生可以从画纸的不同角度开始绘画,这样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题材。也可以在课上来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教师用生活化的语言来帮助学生了解作品,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学生对绘画的距离感。在教授绘画的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作品,通过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作品可以使学生更加肯定自己的想法,而且还可以接受其他同学的意见,大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师在给学生评价作品时应该做到,对画得好的给予表扬,对表现不太理想的加以鼓励。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论文

摘要:课型的概念不同于课的类型。课型的划分是以课的组织教法、内容的选择和课的运行特征为标准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学生教育应从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教学作为中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拟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理论的要求,将体育课型划分为四类:体育技巧教学课、实践教学健身课、运动竞赛课、体育表演课。

关键词:中学教育体育教学课型设计。

体育课程是寓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将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重视中学体育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其中科学合理的课型设计又是搞好中学体育教育的中心环节。

本文将中学体育课型划分为四大类,即体育技巧教学课、实践教学健身课、运动竞赛课、体育表演课。

一、体育技巧教学课。

教学特点:在进行实际的体育活动及锻炼之前,需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体育技巧,避免受伤,尤其是在一些有可能受伤的运动中。比如,在做前滚翻的运动时,要告诉学生如何掌握做此类动作的技巧,并由教师进行示范,避免学生扭伤。在打排球和篮球等大型球类之前,要告诉学生带好必要的防护用具,如护腕等,并且要摘下眼镜这一系列比较详细的细节,将可能带来的一定的伤害降低到最低值。

教学目标:体育技巧教学课在体育课程中十分重要,也是体育教学的第一环,只有掌握一定的技巧,才能保护自己,从而更好地使学生达到健身护体的目的,甚至在未来的人生过程的体育运动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策略:可以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主要分为几个步骤:教师传授理论,教师示范,教师引导下学生示范,学生间互动监督示范。

二、实践教学健身课。

教学特点:经过体育技巧的传授和细节上的提醒后,就可以进入实践教学健身课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是教师最难把握的一环,因为学生人数众多,老师需要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在预防学生受伤的前提下,使学生的运动效率达到最大化。同时应充分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有些学生过于关注学习或者不愿意活动,他们是上好体育课的“短板”。只有充分动员这些同学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身体的重要,才能保证更大范围的学生能够真正在体育课上受益。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鼓励这些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课中来。

教学目标:将学生掌握的体育技巧及一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是体育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也是体育教学能否收到成效,以及检验成效大小的环节。这个环节要充分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使其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教学策略: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互动性强,能够调动学生自主性的运动,比如球类——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可以“因地制宜”,利用学校已有的器材,开展各种运动,以有氧运动为宜,如长跑、原地跑、健美操等。

三、运动竞赛课。

教学特点:以往的体育课型设计中,对学生的情感需求稍显忽视。而通过竞赛则满足了学生丰富的情感变化模式和状态,使学生能够沉浸于这种生动的情感体验,从不快乐的心理状态改为快乐,从克制变为放松,从低沉迈向兴奋。

教学目标:通过小型的运动竞赛课,能够满足中学生“参与”和“游戏”的欲望、“娱乐”和“享受”的要求、“休闲”和“体验”的渴求。

教学策略:单纯的体育技巧传授和实践健身课略显单调。处于青春期的男女竞争意识强,凡事喜欢一争高下,不妨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以授课班级为单位,进行班级内部的小型运动竞赛课。

四、体育表演课。

教学特点:挑选有体育特长或体育爱好的学生进行体育表演,此过程需要教师的耐心和细心,同时内容要丰富、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目标: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爱好,并且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带动其他同学广泛参与到体育运动中。

教学策略:选择一些有观赏性的体育运动,除了选择学生表演外,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充分地让学生领略到体育运动的力量美和形体美。

通过一系列崭新的体育课型设计,让学生能够在体育课中得到强健体魄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美学意识,还可以活动大脑、锻炼身心、有助学业,可谓一举多得。不能让体育课沦为应试或是应付教育部门检查的附庸,而是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黄平波安国彦刘龙学校体育异化现象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2008(02)。

[2]周文琴对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探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谈如何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论文

人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强大的,据心理学家估计,一般人只利用了想象力功能的15%左右,其余的处于“睡眠”状态,等待我们去开发利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充实表象内容,丰富想象基础。表象是头脑中所保持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映象,人对这些映象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就是想象。可见,想象是以丰富的表象为基础的。表象越丰富,其想象越开阔、深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头脑中就必须有可供“加工改造”的表象。

多观察事物,积累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培养想象力的前提。学会观察叶圣陶先生说:“想象不过是把许多次数、许多方面所观察得到的融合为一,团成一件新的事物罢了。假如不以观察为依据,也就无从谈起想象的作用。”大自然是神奇而丰富的世界,我们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自然,接触社会,感受生活。

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并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发展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爱好,逐步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展览、名胜古迹,引导学生观察东升的红日、秋日的田野,欣赏悦耳的音乐、迷人的图画等等,使他们增加头脑里的表象储备,为想象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

1、讲故事。这是最简单易行,也是最容易坚持的方法。每一个儿童故事里都有好几个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有不同的声音、语速、动作,变换各种角色能让孩子们更加融入情节。当孩子熟悉了许多故事之后,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创造”一个故事。有时候你会发现,孩子自己就能流利地“编造”一个故事。

2、模仿游戏。同孩子一起观察小动物、老爷爷老奶奶、亲人朋友,甚至大树、路灯等静物,引导孩子列出模仿对象的特征。同孩子一起模仿的过程既滑稽又有爱,还可以增加亲子交流,一举多得。

3、拓展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阅历。经常带孩子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和社会。蓝天下、人群里,课堂无处不在。既可以选择博物馆、动物园、公园、科技馆、动漫园等人文场所,也可以选择远足、旅游等家庭活动,甚至熙攘的市场和人来人往的商场也能为孩子提供观察、记录、拓展的渠道。学习无处不在。

4、情景剧。和孩子一起演一出话剧吧!房子可以变成树洞,也可以变成太空船,吸尘器变身怪兽,你和孩子是战胜困难的探险者。足不出户,孩子的想象力就能在有趣的游戏中飞速提高。

多看书。看书是我们人生的主题,只有多看书,看好书,才可能让自己吸收充足的养分,才能让自己的视野得而开阔。

幻想。边看边问边想象,让自己可以就书中的知识想象出一幅幅画面,让我们在书中的世界找到乐趣。

自己设计一个框架。当我们心中有无数的知识,无数的疑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为自己设置一个想象的框架,也就是你想要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放开自己的思维。然后就可以放开自己的思维,运用自己所学的东西进行补充,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

展开想象。为自己的想象插上翅膀,让自己可以在想象的世界里进行穿梭,从而完善自己的想象力。

收回。想象的样子出来以后,我们就可以回到现实。回忆一下想象力带给自己的激动,那么在以后的道路上就会越越越远。

浅谈如何在高师歌曲伴奏编配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高师美术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具备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在美术理论课程的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高师美术专业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美术理论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全民素质需要提高的社会需求,对美育的教学及美术教师的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师范美术教育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美术理论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的能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学生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开展创造性和创新性的美术教学活动。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则是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美术理论教学就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改变的是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营造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研究灵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善于提问是引导学生思考的第一步,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老师的启发)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如在美术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篇阅读素材,教师设计出问题的框架。学生根据教师的框架问题仔细阅读、分析,并对章节中疑惑点提出质疑。探究是创新的基础,探究性学习是创新性学习的关键。

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在美术理论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在美术理论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将实践与理论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深入研究,如以《走进莫奈的画室》为题,研究印象派的风格以及印象派对现代美术的贡献等。这样带有探索意味的课题情景,不仅使学生能够尝试探索、创造和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思考激情。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见习和实习活动展开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实际的美术教学环境中,设定研究小课题,如《低段小美术教学课的导课艺术》《美术教学环境的布置对小学美术教学的作用》等。在这一过程中,让理论与教学相结合,让课本知识与实际教学环境相结合,使学生提早进行教学的应用演练,这对他们今后进入教学实习和教学工作会有极好的帮助。

2.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多渠道地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利用多样化教学模式,从不同的角度或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如在美术理论教学中,结合艺术作品或示范课的案例展开一系列的分析、讨论、考察、研究展示等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应变能力和探讨能力。这有助于打破思维定式的束缚,防止学生把注意力固定在教材内容的纯理论上,从而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教师也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从书本的每一章节、每一次短期见习,或是一堂示范课中寻找到研究内容。教师要在研究的过程中辅助学生制订研究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开展研究,同时要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评价方法和鉴定方法。在实践调查和资料积累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学会如何开展调查研究,如何进行深入探究等。

三、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以现行教材为理论依据,以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并学会解决问题。这时,教师的角色就要从讲授型转换为引导型。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科学知识不如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素质,要着力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学习和实践的能力。

以往的师范美术教育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美术技能,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美术教学能力的培养。在师范美术教育的教学中要构建新的课题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把一定的美术理论和教学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到理论课题的研究中,并且把课题的研究落实到美术理论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学习,逐步获取主动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四、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师范美术理论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设置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模式。教师要设计出相应的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和教学基本组织形式,使学生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以小组协同、资源共享、信息整合等形式指导学生开展美术理论研究性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创设研究情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开展研究。这一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的形式使理论知识变得具体而形象化,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在美术理论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能力,如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判断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利用能力等。

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美术教师的师范院校,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前瞻性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及时把握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趋势,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教师。要顺应美术教育的发展,培养美术师范生不仅要培养他们具备扎实的美术技能,还要培养他们具备创新的教育教学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美术教学实践中更好地适应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

浅谈如何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论文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它往往隐藏在艺术形象所给人留下的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里和生动逼真的意境中。因此,应开辟学生审美想象的通道,即通过作者用来描写艺术形象的语言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使学生在美的欣赏、想象中得到熏陶。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宁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宁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宁,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a‘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本质。

三、放飞思绪.鼓励个性解读。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只是一家之言、一孑l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在教《咬文嚼宁》一文时,学生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象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边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文章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宁,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妙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就是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相关范文推荐
  • 12-07 爱的传递初三(精选14篇)
    优秀作文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批判性,能够反映作者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见解。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优秀作文中找到写作的灵感和思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开饭啦,开饭啦!”
  • 12-07 庆元旦游园的活动方案(通用24篇)
    活动方案的编制需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利用情况,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活动方案的成功与否决定了活动的成败,以下是一些经验分享和范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元旦的活动是
  • 12-07 一年级开学家长会的发言稿(精选21篇)
    家长会是重要的沟通平台,能够增进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信任与理解,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贡献力量。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家长会的成功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 12-07 人生的指明灯(精选17篇)
    人生如同一本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和经历。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人生总结范文,供大家学习借鉴。人的一生有了爱心和勇气,就有了飞翔的翅膀,而
  • 12-07 小学六年级半命题(汇总20篇)
    优秀的作文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让他们在阅读中思考,从而对文文化更加了解和深入思考。欢迎大家阅读以下优秀作文范文,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技巧。半命题作文是中考作文的
  • 12-07 小学五年级我梦见大全(15篇)
    优秀的作文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需要有独特的观点和深入的思考。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优秀作文如珠子般闪耀着光芒,下面为大家推荐几篇经典之作。十九元五角,是我现在自
  • 12-07 感受害怕五年级(专业20篇)
    作文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学术上的提高,还在于个人的自我表达和人际交往中的应用。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小编为大家挑选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它们有不同的主题和风格,但都很出色
  • 12-07 五年级学生开学典礼演讲稿范文(21篇)
    学生演讲稿是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机会,它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沟通能力。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学生演讲稿的写作技巧,小编整理了一份精选范文供大家欣赏和学习。
  • 12-07 简单的供货合同书样本(优秀18篇)
    合同的生效需要经过双方的签字确认,并且按照相关法律程序进行记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合同样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甲、乙双方秉着平等、互利的原则,经友好协商,
  • 12-07 最简单的门面房租赁合同(优质19篇)
    通过签订租赁合同,租客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使用租赁物,而出租方则可以获得租金。通过查看以下范文,您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租赁合同,针对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范本。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