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山西文化(优秀14篇)

时间:2023-12-28 06:06:21 作者:文锋

山西的经济以重工业为主,涵盖煤炭、能源、化工等多个领域。如果你对山西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特点感兴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西产业结构和发展概况,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趣谈山西文化作文

由于各自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的差异,生活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民族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姓氏体系.探讨英美姓名,了解其文化背景,有助于我们对英语的学习.

作者:齐智英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刊名:内江科技英文刊名:neijiangkeji年,卷(期):28(12)分类号:h3关键词:英美姓名文化起源

趣谈山西文化作文

首先,将面粉放入盆内,一点点的加入水,将面粉打成絮状,然后和成光滑的面团。然后,将和好的面上盖湿布放在一边饧制(饧面最少要半个小时,饧的时间越长,面越容易拉伸)。接着,可以用手揪起一点饧好的面团试试,看看能否拉开,如果可以说明面饧好了。之后,将案板上扑点面粉,把饧好的面团,用手捏成长条状,放在案板上用干面粉滚匀,压扁,放在案板上。再用擀面杖前后来回推拉,将面团擀开。擀成宽12cm(比刀的宽度小一些,方便一下可以切过来),厚1cm—1.5cm的面饼。右手握刀,把摊开的面切成一条条细条,左手顺势将面条在案板上滚一下,然后双手各执细条一端,上下抖动,轻轻抻拉,拉成粗细适中的长条即可。最后,将拉好的面条下入锅中,稍煮1~2分钟就可以出锅了。(拉面是一条条下锅的,一般最后一条入锅时,先前下的面早已煮熟,所以不用煮太久)。

揪片的制做过程。

揪片的和面方法与拉面相似,但略硬一些。同样将和好的面团饧制,但是时间不易过长。饧好的面团别再揉,直接用擀面杖擀成0.5厘米厚的大片,然后切条。将切好的面上撒少许玉米淀粉防粘,一手拿面,另一只手先掐下去再顺势一揪,一个揪片就好了。如果是第一次做,可以先将揪好的揪片间隔摆在砧板上,待揪完后再煮。不过,一般都是煮锅水开后直接揪在锅里的,但是那样要求动作要快,防止先前下锅的揪片煮老了。当揪片煮至全部浮起就熟了。

当然,拉面和揪片捞出后还要浇上喜欢的浇头,比如西红柿鸡蛋、炸酱、小炒肉等等,再就两瓣儿新蒜,那个香啊,甭提了!

小伙伴们,你们学会了吗?

趣谈山西文化作文

山西省晋商文化博物馆坐落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古城内的渠家大院,是一所以晋商文化为主要陈列内容的县级博物馆,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家研究晋商文化的博物馆。

渠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它当年的主人在县城内建有40个院落,人称“渠半城”,整个建筑总面积为23628平方米,现已开发出5317平方米,是当时“渠半城”的五分之一。

渠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内分3个大院,19个小院,房屋240间。明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巧妙组合,错落有致。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主次分明。牌楼巍峨壮观,眺阁玲珑精致,院院之间有过厅,牌楼相隔,层次分明,活泼有趣。屋内屋外彩绘华丽,堆金沥粉。木、石、砖雕俯仰可见,题材广泛,寓意祥和,刀法精良。我国著名考古专家郑孝燮先生由衷地赞叹,渠家大院的每一个建筑构件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是当之无愧的民居瑰宝。

渠家大院开发于1993年,经过了三年时间的筹建,于1996年9月22日正式对外开放。祁县渠家在晋商中颇具代表性,曾是清代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全国各大城市都有渠家开设的商业金融字号,商业资本高达1000万两白银,其发家过程、经营之道及其经商爱国、投资近代工业、热心公益、兴办教育、发展文化等都很引人注目,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尊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商人兴衰命运的缩影电视连续剧《昌晋源票号》即是以渠家为原型。现在馆内陈展分晋商纵览、著名商号、巨商大贾、爱国义举、商界盛世、晋剧渊源、渠氏家族7大系列、27个展室,采取原状陈列和系列展出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实物、图片、模型、雕塑等手法,配以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揭示晋商文化的内涵,艺术地再现了渠氏家族穷通天下,雄阔经商的辉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趣谈山西文化作文

俗话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种类繁多,一般家庭主妇能用小麦粉、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做几十种,如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窝窝、灌肠等。到了厨师手里,更被做的花样翻新,目不暇接,达到了一面百样,一面百味的境界。据查,面食在山西按照制作工艺来讲,可分为蒸制面食、煮制面食、烹制面食三大类,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种之多,其中尤以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其他如大拉面、刀拨面、拨鱼、剔尖、河捞、猫耳朵、蒸、煎、烤、炒、烩、煨、炸、烂、贴、摊、拌、蘸、烧等多种,名目繁多,让人目不暇接。

山西面食品种丰富,制作多样,按名厨主理分类有五十余种,如细如发丝的拉面,刀飞面舞的刀削面,游龙戏水的一根面等。制作方法有擀、拉、拨、削、压、擦、揪、抿等几十种,所用原料除小麦面外,还有高粱面、豆面、玉米面、荞麦面、莜麦面等,调料上自鸡、鸭、鱼肉、海鲜,下至油、盐、酱、醋,不一而足,所以山西面食有“一样面百样做,一样面百样吃”的历史。到山西做客一年365天,可以品尝到天天不重样的丰富美味的面食。

趣谈山西文化作文

面食文化是以面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围绕着面食的历程、特点、饮食习惯而不断发展的过程。

1.1形成。

一种文化的形成必然会有悠久的历史,山西的面食文化也不例外,悠久历史的积淀使山西面食文化达到了令人不可想象的程度,山西面食在汉代已经出现,宋代得到丰富,明代进一步完善,清代得以大面积传播。

山西面食文化经过时代的沉淀,不断完善,才得以形成今天的山西独特的面食文化,是经过时间的考验而形成。

1.2地理区位。

任何区位的饮食文化模式,是由环境、气候、植被等因素长期变异所决定的。

山西地处内陆高原山区,季风性大陆性气候显著,大小旱灾多易发生,可谓十年九旱。

山西除汾河两岸外,大都为山区,适宜耐旱五谷生长。

历史上,交通又不发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别明显。

在这样的条件下,取材于当地所产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等杂粮,限定了饮食向着面食文化模式发展。

而面食文化模式的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种植向杂粮种植发展。

再者,山西中北部地处高寒之地,对饮食的要求自然是温热型,且食用方便,而面食恰好符合这一要求。

1.3人文因素。

山西任何一个地区的人,特别是农家妇女,都能做一手可口的面食,通过煮、蒸、炸、烤等手段,把单调繁琐的家务,变成了诗化的劳动。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提高饮食文化的生产技术并非需要丰富的知识,而是每一个文化社会赖以存在并成功的基本保证,而这个基本保证无疑得力于广泛的群众性。

山西曾经是中国商业的中心,山西商人(晋商)在我国清代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殊地位。

晋商除了具有民间共同的饮食习惯外,还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风俗。

在他们的饮食中,主食也以面食为主,烧、蒸、煮、炸的诸般面食,从造型到花样乃至风味,都达到了精益求精的程度。

因此可以说,山西商人的饮食习惯对山西面食文化的形成也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2]。

2.特色。

山西面食独特的食物结构、烹调技艺以至饮食风尚,有着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和传统的生活特色,大范围属“北方型”,但与毗邻的陕西、河南等诸省区相比,既有相通的民族性,又有其独特的地区性[3]。

2.1.精益求精。

山西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差异大,造成了粮食生产及饮食习惯的差异。

大致南部以小麦为主,中部和东南部以谷子、玉米、高粱等杂粮为主,北部以莜麦、荞麦、大豆为主。

特定的自然条件与传统农业,为山西的面食提供了物质基础。

山西人制作饭菜较为讲究,花样多,品种全,饮食丰富多样。

即使家常便饭,也非常讲究烹饪技术,善于粗粮细做,细粮精做。

民间经常食用的面食就有五六十种,令人眼花缭乱。

尤其是杂粮面食品,堪称山西面食一绝。

例如,风靡山西的包皮面就是山西人民智慧的结晶,单纯的粗粮面涩粘,入口难以下咽,而将白面与粗粮面合二为一则既解决了粗粮面的难以入口,又解决了吃饱的问题,一举两得。

直到现在,尽管生活已经大大改善,但包皮面还是山西人喜食的面食品。

2.2种类丰富。

山西面食既然已形成一种文化,其规模必然蔚蔚大观。

蒸、炸、煮、煎、烤等诸般手段样样俱全,依次形成的面食种类令人眼花缭乱。

仅普通农家每日面食,若刻意追求,可以做到一个月面食不重样。

那些以不同材料和成的面团,在农家妇女手里,经擀、削、拨、抿、擦、压、搓、漏、拉等手段,普通的面团在山西人手中可以做出拉面、刀削面、刀拨面、饸饹、剔尖、猫耳朵、揪片、油泼面等,而且除了使用白面外,山西人广泛使用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小米面、玉米面等多种杂粮制作不同式样的面食,各有味道,别具特色。

施之以不同的浇头,便可变幻出姿态各异,色、香、味俱佳的面条。

山西面食有三大讲究,一讲浇头,二讲菜码,三讲小料。

浇头有炸酱、打卤、料、汤料等。

菜码很多,山珍海味、土产小菜等可以随意而定。

小料则因季节而异,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除了特殊风味的山西醋,还有辣椒油、芝麻酱、绿豆芽、韭菜花等。

3.独特的饮食习俗。

山西人的饮食习俗在北方地区是非常独特的。

特殊的经济、地理、人文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山西独特的面食文化,而面食文化又孕育了山西人特殊的饮食习俗。

3.1喜好面食。

山西人嗜好面食,这种习惯由来已久。

除晋南部分地方外,各地居民大多如此,且山西人过去吃饭少有蔬菜,全凭盐、醋相佐,口味明显偏重,从生理上需要大量水分,形成了喜汤食的习俗,吃干面条后喝点面汤是山西居民最为突出的饮食习惯。

3.2爱吃盐醋。

山西民间人爱吃盐、醋的习惯,历史悠久,区域广泛。

这同当地的水土特征、自然气候和多数人以杂粮为主的生活条件有着直接关系。

如贫乏的餐桌上,全靠盐、醋来调味。

一方面艰苦的劳作之后,身体需要大量盐的补充。

山西“水硬”,即碱性强,加上山西人以杂粮为主,如高粱、莜面等,都是不大好消化的,需靠醋来中和、助消化。

醋的营养价值颇高,并有一定的食疗作用。

山西各地几乎都有自己的名醋,其中“山西老陈醋”味道最好,堪称调味佳品。

山西民间日常饭菜用盐量也非常大。

民间有“咸香咸香,无盐不香”之说,人们对盐的重视由此可知。

山西人吃“味重”食物的习惯至今仍无多大变化。

3.3居家饮食。

一些农村在夏秋暖和时节,有站街吃饭的习惯。

人们盛一大碗饭走出院门,或站蹲门口,或到街中、大树下,聊天吃饭两不误,趣闻笑谈、家长里短得以交流。

趣谈山西文化作文

摘要:文化产业的发展其实是民族文化的体现,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山西省作为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也有着深厚的文化沉淀,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优势。

一、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

文化产业指的是以文化为依托形成的经济,像图书、影视作品、音乐作品以及以文化为主的旅游业,都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

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经济性、商业性、政治性、社会性和文化性。

文化产业的经济性主要是它具有经济效益,像影视产品、新闻出版和文化旅游都具有这种特征;商业性是指文化产业需要有专业人员运作,将文化纳入到商品流通中,将文化产业作为消费品,融进人们的生活;文化产业的政治性主要是通过文化传播来宣传社会道德观,利用新闻舆论来监督政府行为。

发展文化产业有自己的基本原则,首先要遵循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

这主要是文化产业涉及的面较广,不同分类所产生的性质和任务也不同。

文化产业有高雅和通俗之分,也有政治性和生活化之分,还有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之分。

在这些分类中,通俗性、生活化和经营性更容易流通,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高雅的、非经营性的文化像古典音乐、古典诗词和古典舞蹈是被少数所接受的。

但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就不能因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这些高雅文化,这些高雅文化代表的是传统文化最优秀的部分,应该要大力普及和传承。

第二个原则是将社会效益放在经济效益前面,文化产业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服务,如果为了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就失去了文化产业的教化功能。

因而要尽量做到以社会效益为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除了这两个原则之外,还要坚持市场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同时要处理好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关系。

二、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中国,提到山西,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三晋大地古老的文化,而是煤矿企业。

以至于多年来山西的产业发展只有煤炭这个单一的产业。

这样的产业结构在经济上得到了发展,对于整体而言却造成了隐性损失,例如人才方面,煤炭企业的发展影响了其他专业人才在山西的发展,出现大量人才外流现象。

这些现象也引起了山西省领导部门的注意,在发展煤炭企业时代同时,根据山西省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也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但是这些文化产业对于山西整体而言,还显得微不足道。

存在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足,在产业发展方面没有长远打算和发展目标,对山西本土的历史文化沉淀认识不足。

像影视和戏剧作品,不能满足一两部优秀作品,因为这些作品再优秀,也会被时间淘汰,必须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艺创作队伍,不仅要挖掘历史,更要放眼未来,不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展现山西人文特征。

人造节是我国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它的特点是声势浩大,在准备阶段风风火火,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

但节日结束后,人们也对节日逐渐淡忘,这些文化活动只是一种应付现象,不能称之为“产业”。

山西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西周是晋国,战国时期分为赵韩魏三国,曾经是人才辈出之地。

在远古时代,女娲补天也发生在这里。

炎黄二帝也在这里活动过,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山西除了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之外,在近代也是红色根据地。

在地理环境方面,山西有五台山、衡山,由此产生的人文景观在国内也是独一无二的,像五台山佛教文化,云冈石窟文化。

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一方面可以利用山西煤炭企业来表现当代文化,更可以依托山西历史文化创作丰富的文艺作品。

趣谈山西文化作文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面食文化的发祥地。居住在这一方土地上的人民,尽管日子算不上富足,但在“吃”的方面却并不浅薄,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积淀之深厚当令世人瞩目。大自然情有独钟的造化,使三晋大地成为世界上生长杂粮品种最全的地域,有着诸多与“吃”有关的物产和特产,为山西成为面食之乡奠定了客观现实的基础,再加上民间智慧几千年的积淀和演变,使山西面食不仅名扬国内,而且香飘四海,以致有“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之盛誉,且日益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研究和探讨山西面食文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面食文化是以面食发展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围绕着面食的起源、发展、制作、消费所产生的物质、精神、技能、习俗、心理、行为等现象的总和。在人类发展进程中,饮食被赋予并反映了人的意识、人的思维和人的心理状态。它结合且融人了历史的、地理的、文学的、艺术的以及教育的、科学的精神财富。饮食文化的出现,应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标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

山西的饮食文化以面食文化为主,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

的,其中融入了山西历史的、自然的以及商业的精神财富。

历史因素与面食文化。

一种文化的形成必然会有悠久的历史,山西的面食文化也不例外,悠久历史的积淀使山西面食文化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山西沁水下川文化遗址是目前所知山西境内旧石器时代晚期最后一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距今有两万年左右。这里出土了与原始农业相关的几种生产工具,其中就有用于粮食加工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可以推知,山西境内的粮食加工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了面食文化的先声。

面食的出现最迟在汉代之前,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汉代,随着石磨的广泛使用,面食已经大量出现,据史料记载,面食在汉代已经是上至皇宫,下至百姓的普遍性食品。宋代开始,面食发生变化,有了炒、燠(即是焖)、煎等方式,而且还在面中加入或荤或素的浇头。最迟在明代,面食的.制作就已经很精美了。明代程敏政在《傅家面食行》诗中有句云:“美如甘酥色莹雪,一匙入口心神融”,对山西面食大加赞赏。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山西面食整合了诸多地区的面食特点,形成了今天的面食文化。

自然环境和面食文化。

任何社会(或地域)的基本生存(谋食)文化模式,是由环境、气候变化、动植物生长等因素长期性变异现象所决定的。该种生存(谋食)模式,既要与环境中的气候、土质、水利资源等自然因素相适应,又要与环境中的社会群体情势相适应。反之,基本生存谋食方式对环境也有巨大影响,通过对环境的不同开发模式,促进了自然环境区域出现变化。山西一省,地处内陆高原山区,届东亚季风区北部边缘,季风性大陆性气候显著,大小旱灾多易发生,有谓十年九旱。山西除汾河两岸外,大都为山区,适宜耐旱五谷生长。早在周代,并州即以五谷为主要农作物(《周礼·职方》“豫州、并州宜五种”)。历史上,交通又不发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别明显。在这样的条件下,取材于当地所产小麦、玉米、高粱、谷等杂粮,限定了饮食向着面食文化模式发展。反之,面食文化模式不断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种植向杂粮种植发展。再者,山西中北部地处高寒之地,对饮食的要求自然是温热型,且食用方便。面食恰好符合这一要求。它集主食、副食于一碗之内,边吃边添加,各随其便,亦不必拘于饮食礼仪,饭间也费时不多,忙时稠、闲时稀,也很节约,并不断在人们的努力探索之下花样百出,形成了有别于其它地区的特殊的面食文化。

人文因素与面食文化。

山西面食文化除上述因素之外还有诸多的人文因素。

任何一种文化,如果缺少了群众的广泛参与,则很难形成气候。山西面食最大的人文因素是百姓的普遍参与性。山西任何一个地区的百姓,特别是农家妇女,都能做一手漂亮的面食。看起来非常单一的面食(尤其是在物资匮乏的旧社会),在勤劳智慧的农家妇女手里,竟变得多姿多味,通过煮、蒸、炸、烤等手段,把单调繁琐的家务,变成了诗化的劳动,或劳动的诗化,让你从心底赞叹!《河东备录》曰:“并(指并州)代(指代州)人苦于嗜面。”可见,古时并州面食是民间的家常便饭,不然绝不会“苦于嗜面”。正由于有了广泛的群众性,才产生了精美无比的制作技术和品种,以致形成了独特的面食文化。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提高饮食文化的生产技术和丰富有关知识,是每一个文化社会赖以存在并成功的基本保证,而这个基本保证无疑得力于广泛的群众性。

都达到了精益求精的程度。早期商人长年漂泊在外,熟悉外埠的饮食习惯,当他们积累了一定的资金,由行商发展到最后专事金融票号之后,饮食习惯中自然会整合其它地区的饮食习惯。因此说,山西商人的饮食习惯对山西面食文化的形成也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山西*特的历史因素、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形成了地域性的文化凝固,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山西面食文化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山西面食独特的食物结构、烹调技艺以至饮食风尚,有着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和传统的生活特色,大范围属“北方型”,但与毗邻的河北、陕西、内蒙、河南诸省区相比,既有相通的民族性,又有其独特的地区性。

山西文化论文参考

摘要: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境内东北部的静升村。王家大院由东宅院高家崖,西宅院红门堡以及宜安院、孝义祠、当铺院、王氏宗祠、戏台院、佣工院等共同组成。总共大小院落123座,总面积大约25万平方米,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古民居建筑群。

关键词:艺术理论论文发表,发表艺术理论论文,艺术理论论文投稿。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境内东北部的静升村。王家大院由东宅院高家崖,西宅院红门堡以及宜安院、孝义祠、当铺院、王氏宗祠、戏台院、佣工院等共同组成。总共大小院落123座,总面积大约25万平方米,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古民居建筑群。现已将西宅院内的红门堡作为中华王氏博物馆之用;东宅院内的高家崖已经成为了中国民居艺术馆。东西宅院中间有一条河沟,用桥联系起了东西宅院。东西宅院左右对称,相辅相成,气势宏大、壮观。院内的木雕、石雕、砖雕艺术品,不但数量惊人,而且工艺水平更是精湛。所以更是有“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紫禁城”的盛誉。

王家大院由堡门、堡墙、前院、中院、和后院组成四道防御圈。四道防御圈是按古代已有的四合院的方式和规格建造的,形成前后高低各不同的中轴对称。这样既能满足待客需求,同时也能满足家庭生活的隐私性。使建筑有主有次,有高有低,有疏有密,有大有小,有一种主体空间的节奏感,犹如一幅写意水墨画卷,更是有了一种文人雅士的气息。

王家大院的`建筑群落是中轴对称格局,是因为王家人经商富裕之后,有不少人参加科举考试并做了官。但王家大院也不是像北京故宫建筑群那样绝对对称。是由于王家是经商致富以后才有王氏子孙做了官。刚开始建的院落还是农民阶级的自由、安逸和不违背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总体来讲,王家大院既有中国儒家的礼教思想,又有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

王家大院的建筑各有各的用途。等级不同的人住的房屋也有明确规定,像管家、管账先生与家丁、家兵居住在不同房屋。长辈和晚辈的住房也不一样,上房是长辈的卧室,东西厢楼是晚辈居住楼。其中,二楼是为小姐们专门建造的。接待不同身份的人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接待朝廷官员必须按照官员的职务等级同样等级的房屋来接待。厨房、餐厅、书塾都有各自的地方,不同身份的人也有不同的用餐餐厅。这无处不体现着封建等级制度,伦理思想,长幼有别,尊卑分等,贵贱有别。王家大院的建筑也显现了建筑的时代性和社会的民族性。

王家大院的建筑不但选址和规模上是山西大院中的佼佼者,王家大院的建筑装饰也可以说是清代集大成者于一身。其木雕、石雕、砖雕分别装饰着斗拱、梁栋、照壁、柱础石、扁额、门窗、以及亭台楼阁等等。装饰题材丰富多样,内容丰富,技艺精湛,雕刻种类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透雕、平面线刻等等,应有尽有。题材有鲤鱼跃龙门、鹿鹤同春、岁寒三友、狮子滚绣球、四季花卉、二十四孝、辈辈封侯、福禄寿三星、婴戏图、五福捧寿等等。走进王家大院,只要你眼睛看到的地方基本上就会有图案的装饰。王家大院的装饰不仅技艺精湛,而且选题儒雅、大方、构图饱满、画面简洁有力。王家大院的装饰图案大都采用民俗传统图案,而这些艺术品也透露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俗传统,丰富多彩,成为当时深受人们喜欢的建筑装饰品,也成为了王家大院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家大院的木雕、石雕、砖雕艺术品,给人以朴素、粗旷的感觉。它的每一个翼拱、照壁、柱础石,都是一组精美的艺术品,给人以丰富的感染力和想象力,好像每一块砖瓦木石都有自己的生命。既有生动可爱的造型,又有吉祥的寓意;既有民间美术的大俗之气,又有文人士大夫的大雅之风;既是民族传统积淀下来的民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又是主人的理想和对未来美好的希望。

在众多艺术作品中,最为人们熟悉和认可的是庙前的午壁石雕。壁心为“鲤鱼跃龙门”双面镂空雕刻,高约7米,长约10米,厚约1米。整幅画面上,巍峨的龙门,波涛汹涌、不断翻滚的浪花,两条巨龙盘踞在上面,只显露出龙头,龙尾和龙爪则隐藏于茫茫的云雾之中,犹如仙境。其中的一条龙,张口吐水,直冲到龙门的中心。下面一条鲤鱼正面迎了过来,头已经变成龙头,尾还是鱼的尾巴,显然是正在跃进龙门,变身为龙。然而,鱼还没有完全跃进龙门变身为龙,这是给人留以悬念,给人足够的想象空间。另外还有七条鲤鱼尾列其后,观察形势抓住机会准备一跃,变身为龙。静升村村民称这座石雕为“九龙壁”,它虽然比不上大同的“九龙壁”绚丽多彩,但其刀法精湛、朴素、大方、有自己的风格,时间也比较早,在国内也是少见的,堪称民间石雕精品之中的精品。全壁以石作画,画中有诗,诗中有寓意,寓意必定是吉祥之寓意。

山西文化随笔:山西的剧种

山西地方戏有五十多种,最有名的是四大梆子,然而全国人民基本上都不知道。说我们山西是戏曲窝子,但人们只是窝在自己的地儿,听自己的戏而已。这样说,虽说有点夸张,但和其他地方戏相比,山西的戏曲文化做得确实差一点。我们这个占全国地方戏六分之一的戏曲大省,更多地只是在自娱自乐而已。山西的戏好不好,当然好,但人们不太知道有这么个戏。四大梆子中,蒲剧知名度反而超过晋剧。蒲剧的观众范围虽小,但玩得仍是文武兼备的袍带大戏。这种大阵仗大气势是其他三路梆子所没有的。另外,蒲剧与秦腔风格相近,颇有古戏之韵,耐人品味。山西的古戏台大多在晋南一带。全国设有古典戏曲文物研究所的只有山西师范大学,只是因为他们有得天独厚的氛围与考察资料。另外三大梆子和一些小戏气候都不大。

蒲剧与秦腔都显慷慨悲凉,但前者比后者似乎又多一份柔婉,少一份古长安赋予的大气。蒲剧的《女起解》哀婉动人,与京剧唱腔一比,发现后者有唱腔格式化的嫌疑。前者唱腔快慢有致,抑扬顿挫,变化更为丰富。生活剧如《挂画》《杀狗》,袍带大戏有《西厢记》《薛刚反唐》等,都是极好的作品。

整体看来,山西的剧种都趋保守。山西的文化本身含有保守的极大成分。地理位置上的不东不西,使之在各方面都特色不明。太原王家与河东裴家的气势,晋商票号汇通天下的气势,一去不复返了。

文化的自豪感不能无缘无故。

公众号:沁中文艺。

山西文化作文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

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另有一说是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山西的文化作文

智者临水得宽十,仁者临山得高远。

——题记。

有些地方,此生是注定要去的,只有亲历过山西的风景,才能感动于山西的致独特风致。

感动——壶口。

放长假时,适逢雨季,于是一家驱车来到久仰的壶口,我们还在山路上行驶时,瀑布震天已为两侧云波倾泻的青黑色山峦平天了无边威严。到了壶口,我们都在远观,不敢上前半步。只见那利刃般的黄浪咆哮翻滚着插入深深谷底,砸起一团团有力的水花,又在半空里升起一片扑面的白雾,更加注了壶口的壮观。都说上善若水,水绕指柔,可我却感动于黄河水冲过壶口那的伟大,刚强,正如山西的独特风致。坚韧。感动在山西。

感动——云冈。

感动——晋祠。

踏春时,携父母去了离家不远的晋祠。我刚一走近,苍莽的悬腕山迎我而来,两颗古木相望在缥缈的云端,宁静地立着,枝叶无声。我向前走去,起伏的浅绿如美人的胸脯,摩荡出静默的骚音。我轻轻走到圣母殿,宁静如一,只有丝雅致气息从枯朽门板上,斑驳门柱里透出牵引着我对古老的纯粹向往。我不由感动于晋祠的一身古意。而中正如山西的独特风致,宁静,古老。感动在山西。

山西这个地方,没有江南的灵气,没有陕北的豪气,但它却有自己的独特风致。游玩一圈,感动在山西。

山西文化作文

山西的馍类民间面塑主要包括两类:花馍和礼馍。花馍是配合岁时节令祭礼或上供的馍。如“枣山”在祭祀神灵之中,还寓意“早生贵子”。又如,用于清明节的“飞燕”花馍,既是扫坟祭礼的用品,也表示春燕飞来,阳光明媚。礼馍,则是伴随诞生、婚嫁、寿筵、丧葬等人生仪礼而制作的馈赠物品。在山西晋南平原每当婴儿满月时,姥姥家都要蒸一种又圆又大、中间空心的花馍漠,俗称“囫囵”,妇女们把它用红包袱裹起来,一手提着囫囵礼馍,一手拉着小孩,来往于乡间小路,互赠于亲戚乡里之间,传递着浓厚的乡里乡情。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晋南(山西南部)家家就开始捏制出千姿百态花馍。晋南花馍除了食用外,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它是乡间百姓寄托心愿的一种方式,代表平安和吉祥。花馍的制作原料以白面为主,另有豆子、枣、胡椒等辅料;制作所需的工具为极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制作的手法以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为主。就是这些原料、工具和手法,经过晋南民间艺人一双巧手,将花馍塑造成各式各样的花鸟虫鱼等形象,惟妙惟肖,形象逼真。制作出来的花馍最大的直径有60多厘米、重量达10多公斤,最小的直径只有几厘米,令人惊叹。晋南花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形式,高超的制作工艺,赢得了广大群众的青睐。

进入农历腊月,年味亦显得渐渐浓烈。晋城一带的农村,庄户人家在清扫堂屋、缝制新衣、购置年货的同时,主妇们也用上好的麦面在揉捏蒸做各种花馍。你随意来到一户农家,都能看到刚刚出笼的枣花馍、金罐罐馍、银罐罐馍、老虎馍、鲤鱼馍、莲花馍,面前这些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花馍,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馍馍亦称馒头,是中国北方居民一日三餐的主食之一。史料记载,自秦汉以来,盛产小麦的山西晋南地区的人们便注重蒸馍的技巧和捏制花馍的艺术。星移斗转,岁月悠悠,精致的花馍文化在一代代农家主妇的巧手捏制当中,已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景致。一年冬尽春来,四季节日连连,各个节日的花馍都有新花样。

正月初一过大年,这是农家人心目当中最为隆重的节日。大年夜要吃枣花馍、枣山馍、枣篮馍、金罐馍、银罐馍。据说,吃了这种用红枣和麦面捏制而成的花馍,在新的一年里,增长智慧,遇事心有主意,办事事半功倍。长辈们流传:吃枣篮馍、金罐馍、银罐馍,象征能拣金进银,来年收成好;吃了枣山馍,从此幸福如山,财定粮丰,福寿安康,合家欢乐。

元宵节要蒸馄饨馍。吃了它,一家人老少平安,四邻和睦相处,亲情融融。

五月端午艳阳天,家家捏蒸老虎馍。老虎为兽中之王,是勇猛、强盛的象征。农家人吃老虎馍时,期望着晚辈都像山中老虎一般,虎虎有生气,长大成大器。

六月六农家做莲花馍。人食之后可明辨是非,不谋私利,踏入社会能出污泥而不染,品行高洁,清白一生。

八月中秋蒸做月饼馍。吃着月饼馍遥望圆月,家乡亲人思念远方亲人,远方亲人不忘故土亲情。农家节日的花馍各有说法,人生从幼童到老翁,岁岁生日蒸的花馍同样也“含糊不得”。

婴儿满月要蒸鼓鼓馍、枣长花馍,鼓鼓馍象征从此敲响了人生征途的鼓点,枣长花馍寄托着父母对儿女的殷切期盼:快快成长,早成栋梁。周岁娃娃吃的鱼馍,寓意生活富裕。一岁食鱼,岁岁有余。孩童十二岁时要蒸项圈馍。民间有说法:项圈就是护身符,食之后可保佑儿女顺利度人生。

青年人结婚时蒸的是花糕馍,色彩绚丽,争奇斗艳,如“九凤朝阳”、“九龙戏珠”等,花糕上捏制的人物、花鸟、鱼虫、龙凤等,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它象征着夫妻幸福美满,生活从此节节高。一个花糕往往重达十多公斤,几个蒸糕高手几乎要忙碌一整天方可赶捏完工。

老人们过寿时蒸的是桃馍,外形好似一颗心,一颗儿女向长辈敬献的孝心。昔日父母呕心沥血育儿女,如今后人长大成人,亦把自个儿的爱心奉献给老人,愿长辈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当老人离别人世时,家人邻里要蒸一些包馍,用以祭奠。包即把人一生的功过全部包揽在内,尤如一个句号,从此总结完了。

中原文化:山西戏曲

上党梆子流行于晋东南地区(古上党郡)。当地人过去称这为“大戏”。

上党梆子起源于明代末年。音调高亢明朗,粗犷朴实,音乐曲调丰富,音响强烈。表演上,多用直出直人,强烈明快,侧重唱念工夫。在约400个传统剧目中,以表现古代英雄、忠臣良将、外抗侵侮、内惩奸贼题材为主,许多戏浸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富有积极意义。

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表现杨家将的“杨家戏”,歌颂岳家军的“岳家戏”,演得慷慨悲壮,动人心弦。解放后,经过整理加工,许多传统剧目耀出新的光彩,重新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有《三关排宴》、《天波楼》、《皮秀英打虎》,移植演出的《薛刚反朝》、《法门寺》,创作和新编的现代戏《十里店》、《山村供销员》等,受到城乡观众的欢迎。

上党梆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这中,名角竞秀,人才辈出。著名的老艺人杨清海,工须生兼老旦、净角,他的《雁门关》、《苦肉计》,享有很高的声誉。著名演员段二淼以饰演小生、须生驰名,唱腔高亢激越,变化自如。《长生殿》、《雁门关》、《甘泉宫》,在太原演出获得“誉满并州”的美称。四十年代,郭金顺以扮演《三关排宴》中的杨四郎、《雁门关》中的杨八郎、《徐公案》中的海瑞、《挂龙灯》中的高怀德而著称。他的独到演技和唱工,常使人赞不绝口。上党梆子还培养出一些优秀女演员,其中著名的有吴婉兰、郝聘芝、张爱珍、吴国华等。她们的唱工和做工,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党梆子在清代中期流传到山东菏泽地区和河北永年县,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在当地形成了山东枣梆和河北西调两个剧种。

中原文化:山西戏曲

晋剧,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省的代表性剧种,为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由于它的活动地区在山西中部,尤其是在太原附近、晋中一带,而且这一剧种历来受到山西中部广大群众的欢迎、喜爱,因称中路梆子。中路梆子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中路梆子渊源于蒲州梆子,清道光、咸丰年间已经盛行。它吸收了蒲剧的许多特点,又经过许多艺人的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可以说,它是在蒲剧基础上大胆突破和创新而形成的一种别具一格的梆子戏。

近百年来,中路梆子的一些前辈、老艺人对这一剧种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孟珍卿(艺名“三儿生”)、张景云(艺名“十三红”)、高文翰(艺名“说书红”)、乔国瑞(艺名“狮子黑”)、田桂子、毛毛旦、油樵旦等,在唱腔和做派上,不断创新,不断改进,路子越走越宽,戏越演越精。尤其是著名晋剧演员丁果仙登台后,由于她的艰苦的戏曲舞台实践,在唱腔、道白、做派等方面,都有新的改进,对今日晋剧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中路梆子最早主要活动在太原周围,很容易吸收兄弟剧种的长处,融会贯通。因此,这一剧种演出范围也随之逐步扩大。抗日战争以前,已经扩展到河北西部、陕西北部、内蒙地区。在以上地区,相继建立了固定的中路梆子剧团,演唱晋剧。抗日战争中,许多中路梆子艺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挽救民族危亡的英勇斗争,在晋察冀、晋绥、太行等革命根据地演出。他们不仅演传统戏,而且还演现代戏、新编剧目。在前方和根据地公演,受到人民的赞扬,对鼓舞人民的士气,起到一定的作用。晋绥七月剧社(中路梆子)曾随军到西安、成都、甘肃天水等地进行过较长时期的演出活动。

解放以后,中路梆子剧团逐渐增多,尤其在晋中、吕梁、太原地区,差不多县县有专业剧团,许多村镇有业余剧团。著名剧目《打金技》已拍成电影。

山西省晋剧院是山西省晋剧主要演出团体。成立于一九五九年二月。这个剧团演出历史较久,多年来,培养了不少青年演员,积累了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许多优秀演员荟萃于此,受到了山西省晋剧到好者的拥戴。

山西省晋剧院设在太原,现有演职人员二百八十七人。这个剧院,在历史上曾经汇集了山西省内晋剧的老艺人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梁巧云、冀美莲等人。这些老艺人,经过舞台生活的千雕百凿,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表演风格、唱腔,在群众中留有很深的印象和很高的威信。

现在,这个剧院的著名演员有王爱爱、田桂兰、冀平、马玉楼、刘汉银、郭凤英、王宝钗等。山西省晋剧院的代表剧目有传统戏《打金枝》、《含嫣》、《小宴》、《杀宫》、《算粮》等。

相关范文推荐
  • 12-28 学前教育专业个人实习总结(优秀21篇)
    个人总结有助于我们洞察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和成长方式。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一些个人总结的精选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我是来自20__学
  • 12-28 学生会成员学期个人工作总结(模板21篇)
    学生会工作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学生会的工作成果和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概括。学生会工作总结范文中涵盖了各个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会,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学生会工作的全
  • 12-28 政法委员述职述廉报告(专业14篇)
    述廉报告是对一个人或一组人在廉政方面的工作和表现进行全面总结的一种文书形式。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述廉报告的写作要点,我们特意整理了一些典型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
  • 12-28 公安个人工作总结大全(16篇)
    在写月工作总结之前,我们需要收集和整理一月的工作情况,包括项目进展、完成的任务和遇到的问题等。在下面的内容中,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月工作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
  • 12-28 我的青春故事(精选23篇)
    青春是自由奔放的岁月,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追求独特的生活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青春感动故事,让我们感受真挚的青春力量。不再回头的不只是那古老
  • 12-28 部队的党员思想汇报(精选17篇)
    党员思想汇报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个案批评教育和个人奖惩的重要依据。推荐给大家一些优秀的党员思想汇报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尊敬的连队党支部:针对近期连队
  • 12-28 城投公司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范文(16篇)
    工作计划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清晰的工作思路和指导,减少迷茫和焦虑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帮助大家写出更加优秀的工作计划。
  • 12-28 广工作总结汇报(热门15篇)
    作为一份重要的工作文档,月工作总结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工作成果和进步。掌握好月工作总结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总结的质量和效果。20xx—20x
  • 12-28 同上一堂课范文(20篇)
    优秀作文是积极思考和扩展思维的产物,它通常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作文范文,相信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和思考。“人的生命是
  • 12-28 从政之德心得体会(精选18篇)
    在成长和发展的道路上,总结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它能够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7.以下是一些写作精华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提升大家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