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与建议(大全5篇)

时间:2023-09-26 09:49:12 作者:紫衣梦 最新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与建议(大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与建议篇一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因其独特的奠基作用和天然的多重教育功能,具有“儿童性”、“工具性”、“人文性”等本位特征,本文以案例为载体,呼吁小语课堂教学的“返璞归真”,简要分析“儿童本位”、“工具本位”、“人文本位”三大本位特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现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本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旨在通过识字与写字、写话与写作、阅读、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综合素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因其在所有学科中的奠基作用和自身所包含的多重教育功能,具有“儿童性”、“工具性”、“人文性”等本位特征,基于近年来一些语文课堂教学“走偏”的情况,本文以案例为载体,呼吁“返璞归真”,简要分析这三大本位特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现策略。

一、以学生为中心,追求语文教学的“儿童”本位

“儿童”本位,简而言之,就是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教育活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儿童”本位,就是基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游戏等自然天性展开教学和指导。如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需要考虑由于学生因素影响而可能会出现的多种课堂教学环节发展的可能脉络,也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准备和临场决断、顺势而导的能力培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故事化、游戏性、问题探究式的课堂导入方式;在课堂组织的小组合作、独立创作等教学活动中,也需要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儿童去大胆想象、思考、讨论和探究等。如《负荆请罪》一课,教师可以落实“儿童”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首先让学生提前预习,自学生字,理解句意和文意;在课堂教学时,先组织齐声朗读,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发现依然陌生的字词和句子用笔标记出来,再以小组形式展开,通过学生互帮和自查的方式初步解决字词和句子的困惑。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指定字词、句子让学生回答,并基于学生的答案给予进一步的指导。基础词句的问题解决后,教师抛出“负荆请罪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是谁负荆请罪?为什么要请罪?结局如何?”等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体会蔺相如为了国家而不计私怨和荣辱的品质和精神。

二、以应用为目标,追求语文教学的“工具”本位

语言的学习重在应用,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生活、工作、交际甚至独处等日常活动都在不断地应用语文学科的知识,无疑,语文的工具性特征是其基本特征之一。语文的工具性特征也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坚持“工具”本位,而围绕“工具”本位,就需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应用”性教学。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仿写”、“创写”等方式实现对所学的实际应用;在学习了日常交际中适合于不同场合的不同表达方式后,可以对话练习、情景剧表演等,让学生在对语言的应用中形成自觉的内化和知识建构。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要以语言的“应用”为目标,也不可只重视“用”而忽视系统化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三亚落日》一课,教师在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学习文中丰富的字词与景物的描写方法时,除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韵味和景色之美、培养爱祖国爱自然的情感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中呈现的`日出日落景象以及自己日常中对景物和日出、日落的观察和体会,基于对例句和课文的深刻理解,通过造句、词句连线游戏等方式进行“红扑扑”、“碧玉般”、“挺拔俊秀”、“蓝透了”、“洁白”、“玉屑银末般”等形容词及“歪着”、“抖落”、“溅出”、“感染”等动词的应用式教学,让学生在应用中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巩固多学,形成知识的迁移。

三、以感悟为抓手,追求语文教学的“人文”本位

语文学科是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学科,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在重视工具性的“应用”的同时,也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性所具有的美妙语感、人文情感、唯美意境等“感悟”特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将“感悟”作为抓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追求语文教学的“人文”本位的实现。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度挖掘字词的思想内涵,或通过仔细品味字词达到对文章情感和意境的感悟,或者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形成深刻感悟,达成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朗读全文、情境再现、品味词句、对“自由”的梳理和讨论等,读“园”中事,感悟“园”中之情,用情境化的设计引导学生置身于所读文本的情境中,与作者齐肩去观察、感叹、叙说、回忆“园子”里美好和自由,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及对祖父的想念,并感悟“祖父”在日常细微中对作者的深深的爱,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惜、同感共情的文学效果,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深意,更在情感共鸣中丰富情感表达方式,形成对生活和人生更深刻的感悟。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返璞归真,以学生为中心追求“儿童”本位,以应用为目标追求“工具”本位,以感悟为抓手追求“人文”本位,通过对这三大本位特征的追求和教学实践,落实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春华.返璞归真——打造小学语文简约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s1):478.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与建议篇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段话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价值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价值所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我们尝试从三个方面入手,主要采取以下一些策略。

一、倾注仁爱之心

塞斯亚·赛·巴巴曾说过:“你可以通过仁爱学生来教学生学会仁爱。”“仁爱”是重要的人文价值。我们的语文书里,有很多课文都渗透“仁爱”教育。我们可以在传授学习方法之余,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窗前的气球》是二年级上册第六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组以“关爱他人”为专题组织教材内容,《窗前的气球》是一篇充满童心童趣、至情至真的文章,表现了同学之间纯真的友谊。课文以科利亚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讲述了科利亚生病住院,米沙和同学用气球给科利亚带去问候的故事。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充分感受到科利亚的同学关心、关怀之情,从而体会到要在生活中关爱他人、珍惜友情。

教学中,我借助导学案,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精心设计“自学导航”,让学生思考:窗前的气球,是谁送给谁的?为什么要送气球?这是两个很关键的问题,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浓浓的友情,体会到友情的可贵,认识到要为有困难的人送去自己祝福。在合作学习这个环节,我就引导学生发现科利亚心情的变化。一开始,科利亚独自呆在病房里,觉得“真没意思”,当他看到窗前的气球,“心情一下子好了许多”,并高兴地笑了。科利亚心情的变化,原因在于同学们的“问候”和关怀。课堂结束的时候,我运用了静思,学生安静地闭上眼睛,专心地听我朗读课文,再一次走进课文,感受深刻的友情,明白到要学会关心他人,有仁爱之心。

就这样,学习了这一组以“关爱他人”为专题的课文后,我能感受到学生在关爱他人方面的表现更明显了。看,小年同学即将要呕吐了,小恩马上拿一个小桶给他;小朱流鼻血了,同学们争着送纸巾;小聪忘记带笔盒上学,大家连忙把自己的铅笔和尺子递给他。我越来越欣慰,“仁爱”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让班集体更温馨、更和谐,学生更融洽。

二、耐心养成“正当行为”

“正当行为”是五大人文价值的其中一个,它包括:礼貌、整洁、尊重、责任感、服务、勇气、义务和自我控制。这段时间,我着重帮助学生养成“正当行为”的“自我控制”。

二年级的男孩子活泼好动,课堂上有时很难做到“自我控制”。看,a同学正在专心致志地玩着尺子和铅笔,头也不抬,把自己置身于课外;b同学则神游太空,眼睛没有焦距,尽情地发呆:c同学手舞足蹈,兴奋得很,自得其乐。这些情景常出现在语文课堂上,严重影响着学习。我分析,这是学生缺乏“自我控制”的控制。虽然他们都清楚课堂的要求,但控制不了自己,不能静下心来专心学习。如何帮助他们解决这头“拦路虎”,让他们做到“自我控制”呢?我充分发挥了赏识和批评教育。当他们专心学习时,我就给予大拇指和赏识的眼神,并播放优美的音乐,让他们感受到“自我控制”带来的好处。当一些学生无法控制自己时,我只有不厌其烦,不断督促,并借助学生的力量,让学生互相提醒。一些可恶分子屡教不改时,只能在课后继续教育,并采用“补习”的方法,让他们在别人玩耍时补回之前的学习。

作为老师,我们要耐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拥有正当行为,让学生渐渐具有辨别力,尽量不出现错误行为,不让错误行为影响自己,更不能因为错误行为去伤害别人。

三、静思中入情入境

静思,是一种让师生在短时间内放松的技巧,也可以用来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静思也是一种对自我情绪的调整,通过静思可以让情绪平和。想象静思是很常用的一种静思方式。

《“红领巾”真好》是二年级上册第七组教材中的一首小诗。两幅课文插图形象传神,文章采用拟人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小鸟的快乐、活跃和勤劳。“红领巾”的爱鸟行动点明了“保护自然,爱护鸟类”的主题。课后男孩的思考:“除了爱护小鸟,我们还应该爱护哪些小动物呢?”耐人深思。

课堂上,播放一段鸟儿在森林中鸣叫的轻音乐,孩子们闭上眼睛,竖起耳朵,我就轻声描述音乐所展示的美妙画面:清晨的森林,雾蒙蒙,可爱的小鸟在林间叽叽喳喳,蹦蹦跳跳,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梳理蓬松的羽毛;太阳出来了,机灵的小鸟扑棱棱,飞来飞去,不停地捕捉害虫,保护翠绿的树苗。多么惹人喜爱的鸟儿呀!多么美好的清晨呀!孩子们用心倾听着鸟儿那美妙动听的声音,感受着舒缓的乐曲,似乎看到了诗歌所描述的情境,看到了快乐、勤劳的小鸟,爱鸟之心油然而起。这样,“保护自然,爱护鸟类”的人文价值观念就悄悄地在静思中进入了孩子的心灵。

语文教学中还有许多渗透人文教育的方法。我们完全可以发挥课文本身所固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目的、自觉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等熏陶学生,教育学生,在学生的心灵上播撒做人的良种。妥善寻找教学与育人的最佳结合点,在“渗透”“滋润”上下功夫,从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各环节仔细揣摩,有机的进行人文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与建议篇三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抓”与“放”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中应强调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探索;强调学生参与、操作、实践、交流、探究、经历。依据这一思想,作为教师首先应明确,要倡导自主、探究的合作方式,并不是全盘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依然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放,得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处理。要真正做到以上要求,就应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抓”与“放”.

小学语文课堂的“抓”主要有下面两方面。

一、 加强课堂纪律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纪律无保障,教学任务也就无法完成。经过不断地向前辈学习,讨教经验,我认识到课堂纪律训练不能少,也不能马虎,这是教学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教学质量能否有保障的法宝。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当然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任想、任说、任动”.《人民教育》上刊登过一篇案例:一堂语文复习课上,教师请四人小组讨论 ,然后选一个代表发言。问题是大家都想做这个发言者。轮到第三组的时候,被推选的a同学和未被推选的b同学同时站起来,都要求回答问题,老师为了不伤害b同学的积极性,就也让他回答。结果很多想回答但没得到“资格”的同学纷纷站起来要回答问题,课堂教学无法顺利进行。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绝不意味着对学生要无原则地鼓励,特别是在鼓励学生和倡导遵守规则“两难”选择面前,更应该倾向于倡导学生遵守规则,毕竟,不遵守规则的民族是不受欢迎的民族,是没有效率的民族,也是没有发展的民族。

二、抓好教学目标,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后,有不少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消耗在语文教材教法和花样百般的教学形式上。很多老师,一拿到新课文,往往很少考虑“教什么”,而愿意在“怎么教”上大做文章。特别是公开课,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只要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教学中就一定会精彩迭出,魅力无穷。殊不知,一旦“教什么”偏离了语文的轨道,再丰富的过程准备,再精致的教学技术,也只能是天马行空,南辕北辙。另外,语文课“教什么”的问题,还关系到教师对于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对统一”的高度认识,关系到教师对于教材中语言文字及人文情感的细致解读。具体到教学过程,就是要依据正确、有效地“教学目标”或“课时任务”开展教学活动。语文教学只有对学生的起始要求和预定发展目标符合其实际,与其心理发展的成熟程度相匹配时,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实实在在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语文课堂中的“放”可以从下面四方面着手。

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通过自己独立的学习和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来完成学习任务。多年来,教师已习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按自己的要求将学生格式化,扼杀学生的创造天赋和探索精神。现代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起点,又以学生为归宿,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去领悟知识,学会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放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转变教师“传道解惑”的观念,改变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由课堂权威性人物转变为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合作者。以合作者的姿态进入课堂教学,将课堂作为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体现在善于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积极创设使学生能够深入探究、自主讨论、愉快合作的课堂教学情境,热情而及时地捕捉和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

的促进者: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成为“救世主”,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提出适当的问题,启发学生去分析、思考,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发展的动力,没有问题就很难思维。课堂提问能较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因此,它成为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由于这些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都是教师经过深思,在备课时精心准备的。能否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权力下放一些给学生呢?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鼓励学生自己提问。师问生答的模式不利于学生思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是很重要的,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提问表明他正在积极思考,是独立思维的主体,他们提出的问题是源于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表明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师提出问题更多是来自学生的外部,因此,学生提问在一定程度上更优于教师提问。所以,教师的提问权应下放一些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大胆地提出问题,在互相问题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教给学生的思维方法。所以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探索方案较多的、解法不唯一的题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不满足一题一个结论,追问还有其他结论吗;不满足一题一个解法,追问还其他解法吗?不满足一题一个形式,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对题目的条件、结论所涉及的知识由此及彼地进行联想,对条件、结论的临近区知识进行回顾。允许学生多想,开放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大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努力克服课本、资料中传统的封闭题对学生思维带来的定势,鼓励学生深入探究,挖掘他们创新潜能。

不妨改变以往是由教师直接给出答案的做法,将这些结论、小结等权利下放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探索、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当学生取得独立进展时充分肯定其成绩,帮助他们作出必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当学生获得初步结果时,督促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省;并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以达到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等认知能力的目的。而且从学生口中得出结论,这样既加深学生对要领结论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在回顾旧知的同时,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从而完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训练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概括、总结、归纳过程中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综上所述,在一个不断走向开放的语文课堂里,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改变,该抓则抓,该放则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研究教材的同时,将备课的重点放在研究学生的学情上,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和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使课堂气氛严肃活泼、有张有弛,充满朝气、活力与生机,使课堂教学效率得以充分提高。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与建议篇四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欢迎大家参考!

"徜徉品味"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营造的情境中细细品味。例如,对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精彩的细节,可采取联想、想象重现情境,以推敲品味的方法来感知它鲜活的表现力,理解它对形象塑造所起的重要作用。精彩的细节是以精确的语言为载体的,因此,品味细节描写的语言不仅可以获得语言方面的审美感受,还可以深入地认识作者所塑造的"形象"。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道:"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枝小小的蜡烛!"这里的一个"敢"字就值得细细琢磨:小姑娘究竟是"敢"还是"不敢"?为什么她一整天都不敢抽出一根火柴来为自己暖和一下?为什么这时候居然"敢"了?再如"终于"用在这里极有分量。抽一根火柴本是毫不费力的事,为什么,那么艰难,要用上"终于"?还有,一根火柴热量很少,光亮很小,安徒生怎么说"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通过这些词句的推敲,我们的心就能跟作者慢慢融合,就可以真切感受小女孩生活的痛苦以及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艺术。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创设的意境,揣摩诗中人物活动的场景、人物行为、人物情感。入境索意的过程即是培养学生通过想象再创造能力的过程,学生根据诗歌语言,在头脑中再造情景或体悟诗歌未直接道出的人物神态、行动以及情感。如,在教学《小池》这首古诗时,可以这样问:"你能根据这首诗画一幅漂亮的画吗?"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则可从"望"字展开,"日照""紫烟""瀑布""银河"具有色彩美,"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具有线条美,两者构成了一幅雄伟壮美的庐山风景画。想象再现法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还可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

联想迁移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凭借作品中的人、景、物、事,联想到其他的人、景、物、事,来准确地把握意象,领悟诗歌情境。联想是指在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相类似时,往往会从这一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在文学作品鉴赏中,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点(相关、相似、相反、因果等)展开联想,是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重要抓手。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时,应抓住联系点,启发学生联想。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主人翁桑娜因邻居西蒙死后留下两个孩子无人抚养,而不顾自己一贫如洗的困境毫不犹豫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中。小说至此戛然而止,没有了下文,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这样假设: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后,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有哪几种可能?有的学生说,随着生活负担的`加剧,桑娜和渔夫不堪重负相继病死;有的说,桑娜宁可送自己的孩子去当学徒,也要抚养西蒙的孩子;也有的说,正当他们生活困窘时,渔夫出海打鱼发生了奇迹:打到了一条会说话的鱼……这样的讨论无疑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把自己的想象说出来或写出来,为故事续一个结尾,既深化了对原文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思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的基础知识固然重要,切实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自主的阅读鉴赏能力更为重要。好的阅读教学法能使学生学会如何解读一篇文章,对学生语文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是有显而易见的作用的。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都是依托于教学板书和教师的口语表达,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即学生在下面“听”和“记”,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致使上课氛围枯燥,学生的学习情绪低沉,上课容易出现走神、开小差、做小动作等的课堂不良现象。要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进而调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为辅,进行创新教学。简单来说便是:教师要走下讲台,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状态,了解学生的学习盲点,找出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倾听学生的学习想法,对症下药,做到“精准”教学;教师要围绕学生展开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必要引导,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尽最大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就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小学生的学习自控力差,而且上课注意力集中能力也差,需要教师变化教学方式,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以其易接受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分组比赛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解时,可以根据小学生爱看动画片的特点,以放影像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讲故事、扮演动画人物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小学生的求胜心理,在对字词的记忆内容上,以比赛的方法,进行生词生字的教学,如此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会相应提高。

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工作,对提高教学效率很有裨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语文教学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相比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来说,具有较强感性认识的特点,教师在上课前,为学生安排一定的知识进行预习,或者进行导学案教学,使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知识能提前有一个认识和熟悉的过程,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过程中能减少对新知识的引导时间,也使节约的时间能花在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教学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也要为学生安排一定量的课后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总结,使学生能对课堂中学习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强化和巩固,这些强化和巩固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写一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手抄生字生词,对于小学生生字生词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有着重要作用。现如今,随着电子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许多小学生受到社会或成年人的影响,喜欢玩电子产品,主观的认为手写生字生词毫无意义或者意义不大,这种错误观念,造成学生或者教师对于课后抄写生词生字有抵触心理。所以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手抄生词生字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还要引导小学生转变观念,勤于手写,少用电子工具代替手写。采用手抄方法使学生在生字生词学习方面能有牢靠的记忆,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间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小学语文教育是教育课程中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重视手抄背诵等这些方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希望能给广大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教育者提供参考。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还要结合时代的变化和小学生心理的变化,积极探索新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方式方法,教师也要结合教育和学生需要,不断完善自己,创新思维,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

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它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是发声阅读。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研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却能使人感受。

现代语文教学中有个比较流行的词“语文味”,然而这种“味儿”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论。但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的佳法。由此可见,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语感训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它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是发声阅读。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是,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实谓语文教学之佳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能成为千古名言,理也就在此吧。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练好朗读呢?

1、读得正确,即要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顿读。

2、读得流利,即不复读,不断读,不读破,停顿间歇分明,语气连贯流畅,速度适中。

3、读得有感情,即要绘声绘色,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语调能准确地传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情的表露要朴实、自然。

首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大海》一文,在一阵海鸥哨叫和波浪声过后,我放出了一首有关大海的钢琴曲。学生跟着悠扬起伏的琴声开始朗读。大海的宽阔、美丽、富饶都在他们动情的朗读中体现了出来。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不要只是强调某个字词该读大声或是读小声,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这就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

针对孩子好胜的心理,引入竞争机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不管是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都给打分,在评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了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其次,经常利用早读课、读书课开展朗读比赛,每次评选出一名“朗读天使”,让得奖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失败者继续努力,争取夺魁。

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示范朗读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重视示范朗读的积极作用。示范朗读即通常说的范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讲应该怎样读,而不应该怎样读,学生是很难学好朗读的。他们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并不知道怎样读才算表情达意了。但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他们亲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学起来就容易得多,读起来也就有情有意得多。因此,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再配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更能吸引住学生,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学生是积极地参与表演和模仿活动的,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式,又忘了词。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就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尽情诵读。可独自读,也可约伴读,还可邀老师一起读。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朗读不但要重量,重质,同样也要注重读的形式和方法;读要读出情,机械的重复只会使学生“食”之无味,“言”之无语;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永恒不变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与建议篇五

小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小学语文课堂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和载体。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学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是语文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保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地读,并全面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有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兴趣教材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与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是分不开的,上课是关键。上课目标明确,学生易于接受,复习起来也就比较容易,听课收获大,做作业就顺利,就能很快掌握所学知识。教师要在课前深入研究教材,在上课的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内容丰富多彩,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使学生乐学、善学,使学生获得进步和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而言,提高小语课堂教学效率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范祥善在《国文教授革新之研究》中说:“宜善用教科书而不为教科书所用。教科书,死物也。教授国文,舍而弗用固不可,用之不当,其害立见。善教授者,一时间内,变化多端。务使儿童对于教科书,若醴泉之甘美,而郯郯有味。能触类旁通,增长见识,启发思维,则是上乘。故以教科书为文字之借径则可,以儿童为教科书之奴隶则不可。”语文教师在课前应深入研究教材,正确把握教材,超越、发展教材,恰当地使用教材,使语文教学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使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还要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展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各种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兴趣是动态的,只有在活动中兴趣才能发挥其对认识和活动本身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组织各种语文活动,加强师生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重视新课导入的趣味性。上课一开始教师就要以趣引入,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入,把课堂教学变成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活动,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开端引趣的方式有猜谜语、设置悬念、讲故事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语文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表演、游戏、竞赛等活动。通过游戏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使他们在游戏过程中相互帮助,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由于小学生具有很明显的争强好胜的心理倾向,在课堂上适当组织竞赛活动可以作为激励手段,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朝着目标努力,学生的思维会更灵敏活跃,从而加速知识内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教学对话较多的课文时,教师可让学生分组分角色进行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学习语文离不开读书。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文本的内涵。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就是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及课文特点等,站在学生的角度,确定每节课的语言训练内容和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解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再次,课内外相结合,教师要让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教材中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学生只有经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才能提高语文能力。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课外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读的书籍,拓展阅读空间,让学生多阅读名家名篇、自选读物、即时读物等,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一)坚持以“朗读”为切入口,多法配合,优化组合

教师在教学课文时要改变以往的纯分析式的教学方法,要以朗读为主线,以读写训练为主要手段,在朗读过程中进行字词句篇的训练,从而达到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目的。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初读感悟,通读全文,了解全文的要点,要读得正确、流利。其次,精读领悟,强化诵读,注重感悟,以学生的读为主,教师要适当讲解,以帮助学生领悟文章内涵。再次,积累迁移内化知识,积累字词句,好的语句要在课堂上当堂背诵,通过造句、仿写等使所学的知识内化迁移。

(二)创设情境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多创设情境,巧妙地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融入到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多媒体为教师创设有声有色的语文教学情境提供了方便。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合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进行激励性评价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发表见解、课堂练习等,教师要给予及时而积极的评价,以激励为主。教师要用充满关爱、信任与期望的语言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努力学习。通过这种激励性评价能够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和获得成功的愿望,促使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全面发展。

[1]孙建龙,王云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5(2).

[2]崔峦.小学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加强语文教育、提高教学效率的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07(12).

[3]高贵忠,任京民.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转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3(1).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