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与反思(实用18篇)

时间:2023-12-25 05:42:21 作者:翰墨

教学反思是一种主动思考的过程,可以帮助教师意识到自身的教学观念和风格。我们特意收集了一些成功的教学反思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三级阶梯上的国土》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第九册《可爱的祖国》单元主题一《我们生息的国土》中的一个内容。通过前面几个内容的学习,借助地图,对我们国家的面积、海域情况、政区的划分、相邻的国家和首都北京都有了最基本的了解。《三级阶梯上的国土》从“中国地形特点”这个角度切入,给学生展示了我国地形的复杂与多样,让我们的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祖国版图多像一只昂首挺胸的胸鸡”的深层理解!在设计与教学《三级阶梯上的国土》时,我们把对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教育始终放在了第一位,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的国土是多么的有趣与可爱!我们能生息在这样的国土上是多么的`骄傲与自豪。活动设计是本课教学的特色。教学中,我们借助“国土寻秘”让学生通过对祖国地形的分辨、讲述、寻找,既了解了我国三级阶梯的区域范围,不同颜色地区的海拔高度,准确知道了中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的含义,也让学生懂得高原、盆地、平原是构成我国国土三级阶梯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通过地图学习,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与可爱!学生的爱国之情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不知不觉间得到了发展和升华!

教学本课时,我紧紧抓住以下三个特点,以小见大凸显“三级阶梯”的神奇与魅力。

1、以“色彩”为基础,突出阶梯的特点。每一个熟悉中国版图的人一眼就可以从版图上的颜色迅速找到并判断其色彩所代表的地形阶梯的意思。因此,从色彩入手,引导学生观察,一方面可以分清三级阶梯的具体分界线,一方面可以通过色彩的变化牢记其地理位置和分布的特点。

2、凸显阶梯的地形。围绕着“三级”、“阶梯”这个学生熟悉而又形象的字眼紧扣课题,依次介绍三级阶梯的“分水岭”,突出我们三级阶梯西高东低的地势,有利于东西文化、交通、运输、农业、能源的开发和发展。

3、以“风光”为展示阶梯的风采。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居住环境造就和养育中国不同的人文景观、风俗习惯和美丽的风光。不仅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而且所选择的图片又富有民族特色的。

课还存在许多不足: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没有在课堂得到展示和交流,虽然控制了课堂,学生主动性没能得到发挥,在以后的课堂中需要改进。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让学生了解祖国的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是《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标之一。“我们共同的家”这一教学活动的设置正是在儿童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祖国辽阔国土有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国的自豪感和亲切感。

“教育即生活”,儿童认知的发展和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将静态的教学内容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学生的体验,从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教学中,我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即汶川大地震与本课的教学目标,即认识祖国面积大结合起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使学生获得认识,受到教育。不仅认识到祖国面积大,同时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从而对伟大的祖国产生亲切感和热爱之情,落实了本课的情感目标。在“镇江面积与全国面积比较”的环节中,同样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熟悉的家乡为对照,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获得了非常直观的认识。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教学实施过程中,“计算路途遥远”这一个环节,涉及到两位数相乘的数学计算。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使用的是下册教材,学生还没有掌握这方面的计算能力,课堂上出现了学生不会计算,胡乱猜测的现象。

三年级的小学生,思维水平主要还停留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上,对抽象的数据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在计算路途的教学环节,虽然学生算出了两省之间的实际距离,但很难从多少千米的数字中认知和体验“远”和“大”。如果教师及时将这些数据与学生可感的事物进行比较,如:一个人每天可以走约30千米,从哈尔滨走到海南岛约需要137天,从台湾走到乌鲁木齐大约需要150天,将近半年啊。这样学生对“远”和“大”的概念就会更加具体。

总而言之,上好一节课真的很难,课前虽然考虑了很多,但是还有考虑不全的地方。如何提高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是我以后不断探索的目标。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材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使用者自己去完成的教材。《我的家乡在哪里》这一课以"家乡"为例,给我们提供一些话题和范例,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的空间。因此,我在组织这课教学时,注重了以下几个环节:

1、以"家乡"作为本课教学的主要对象,是遵循了客观实际,因为在六小学就读的学生绝大部分是本地人。但也有小部分来自外乡,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家乡在哪,是尊重了他们的家乡意识。让他们把家乡当作自己第二个家是激发他们爱家乡的情感,促进全班同学团结一致,一心爱家乡,为整节课奠定感情基础,便于开展教学。

2、会看地图是学好这课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活动来找到吉林的位置。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会多方位地思考,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说清楚吉林在哪里,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扩散性,又让学生心中牢记吉林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3、在找完吉林并说清它的地理位置后,学生个体就获得了经验,能够根据比较正确的方法在吉林地图上找到吉林市,并表述吉林市的地理位置。这部分活动是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样的活动训练,不仅使学生更清楚家乡在哪里,也培养了他们对问题的判断、解决能力。

《我的家乡在哪里》是本单元"爱乡"教育的首篇,它的定位应该是"常熟到底在哪里",有了这个基础才会有接下来的《我来做个小导游》、《家乡特产知多少》和《了不起的家乡人》,爱乡的情感并非在这节课中就要燃尽,而是慢慢渗透在这单元中的教学中。而这课的地理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品德与社会》课在强调品德教育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学习和掌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准确地把握其中各门学科的知识要点,发展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粤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3课《让烦恼走开》,这是我跟岗学习的第二次上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导师和同行们给我反馈的意见,我总结反思如下:

开课依始,引用歌曲《小小少年》切入,请学生说说有什么烦恼,并设计了“烦恼树”,突出了“美的教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关键性问题,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情感认识,也为揭示课题巧设伏笔。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解析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升华,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整节课层次清晰,紧扣“烦恼”这一主题,设计巧妙“感知烦恼——了解烦恼——解决烦恼——健心教育”四个板块,使凝固的教材文本溶化成了生动的课堂,使“教学关键性问题达到二级思维深度”,帮学生排除烦恼,让我们惊喜的看到,孩子们已走进文本,做到回归生活,建立乐观的人生态度。

从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围绕“美的课堂教学思维”开展了“倾诉烦恼”、“小品表演”、“解烦锦囊”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其目的是把尽可能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说、主动议、主动探究,积极地表达思维,课堂上达到有百分之60以上的学生发言。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且层层递进,学生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接受着洗礼,良好的行为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

在拓展环节中巧妙展示了孩子们在校本活动中“健心”“立美”的图片,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让学生谈生活体会,排除烦恼。说明黄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地制宜的;不是老调重弹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学生思维是活跃的,情绪是饱满的,我们也看到了课堂生成的精彩!

在回味之余,我也在认真地思考,如何让课堂教学更趋于完美?品德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舞台,在这节课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每一次的互动,当学生的情感接收碰撞时,教师和学生可否教学具有个性的评价,让情感的体念更深入内心?使我深深地反思和触动,学生的成长是离不开教师的适当的赏识评价。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我讲授了《我的家乡在哪里》一课,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他们了解了自己的家乡,知道了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孩子们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采用了表演的方式,学生们很喜欢这种方式,在表演中,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所学内容,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很高。

我很善于评价学生,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学生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

不足:

1.有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

2.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

1.我们要多提问学生,应多关注学困生。

2.教师应让学生多看书,要开阔他们的视野。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争取做到寓教于乐。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构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的史实,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我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老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潜力要提高。

二是老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老师素质,务必扎扎实实地做到:

1、坚持学习。不但要提高自我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

2、勇于反思。老师不但要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要用于反思,不断提高自我的业务潜力,这就要求老师用心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品社学科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我的道德觉悟水平,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如:不迟到,不早退等。

逐步完善"读、议、讲、演、评"的有效教学方法,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

理论联系实际,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是小学品社课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有组织地去校外调查、采访、参观、询问,然后作汇报交流。

总而言之,透过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我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简单中感到学习的快乐。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反思带来的快乐我感受颇深,如今尝到了甜头。"亲其师,信其道"。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老师,往往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对学生的教育事半功倍。愿快乐永伴老师和学生!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我们的班级》是第三单元《我是班级的主人》的第一课。本课教学总目标为让学生知道班级与个人的关系,懂得班集体离不开个人,一个集体是由每一个个体所组成,正是由于个体的贡献,才使得集体光彩夺目;同时,个体也离不开班集体,我们每一个人都从班集体中获得了知识和快乐。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知道自己是班级的一员,热爱班集体,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愿意为班集体做贡献。本课共有我们长在同一颗树上,咱们这颗树长得怎样,我在班级中的“特殊贡献”三个版块构成,共分三个课时完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版块“我们长在同一棵树上”。

1.科学整合重组教材,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科书为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创造和开发课程留有一定的空间,是教师设计、组织活动,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在进行教学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况,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补充,进行再创造,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2.创设情境,重视情感的'陶冶。

本节课注重培养儿童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感,重视实际生活中现实性的、情景性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班级的了解和对班级深深的爱。

3.体现参与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品德与社会》教材作为一门思想教育意义的综合性课程,其教育效果如何,学生的参与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课通过诗朗诵、音乐、游戏、共贴“班级树”等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这种积极参与有意义的、真实的活动过程加深对班级的了解,认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课总体教学目标,特设定第一课时目标如下:

4.通过诗朗诵、音乐、游戏、共贴“班级树”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同学,了解班集体的含义,并认识到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在学习和活动中,激发学生热爱班集体的热情,加深个人与集体的感情。

让在活动中认识同学,了解班集体的含义,认识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5.合作交流,领悟深化。

6.主题拓展,延伸导行。

7.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教学的内容是未来出版社《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家乡的方言》第一课时内容。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各地的方言更是丰富,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让学生充分了解方言是十分重要的。本课就是从家乡的方言入手,了解祖国各地的方言,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认识方言与家乡人生活的关系。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情感: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体味家乡人对方言的情感,明确方言与家乡人生活的关系。

能力:学会小组合作、调查和访问的基本方法,并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将自己的感受用文字或其他方法表达出来。

知识:知道、了解家乡方言的地域特色。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在活动中体味家乡人对方言的情感,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的应用普通话。学会小组合作、调查的基本方法,并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将自己的感受用文字或其他方法表达出来。

本节课我能积极地与学生民主、平等对话,使学生敞开心扉,快乐学习。在小组活动时下到了每个学习小组,参与到他们的学习当中,认真了解每组的学习情况,在第一时间掌握了每组的学习进程与状况,做到了心中有数。我这样做,不仅能掌握第一手材料,及时处理预设之外的生成,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这个老师不高高在上,能够与我们共同学习,从而能够让学生敢于敞开心扉说话,使他们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这样就激发了他们学习这堂课内容的兴趣与积极性,能够让他们快快乐乐学习。

不足之处:

1、最主要的是备学生不够。教师的课前不仅要被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了解学情。

2、本节课的主导思想是研究工作站的课题《家乡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是,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资源利用的不是很恰当。

比如:开课时,我使用的是我国著名小品演员郭达的小品《换大米》进行导入、激趣。课后同工作站的老师交流,其实在这里还有更好、更贴近学生的资源,如《猫和老鼠》陕西话版,这个动画片就深受孩子的喜爱。如果用它来导入,效果会更好。

其次,在第三个板块“方言的应用”教学环节,我采用视频播放陕西的快板,其实这时候完全可以由学生或者教师带领着学生现场来表演,学一段陕西方言,从而加深孩子的印象。

总之,关于资源的如何利用、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我仍处于摸索阶段,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为我所用。如何让资源最大化发挥它的作用,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本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为了上好这门课,我认真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遵照课标的指引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校本教材《理解与宽容》《感激与欣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是老师展示才艺的平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自始至终施行的是“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明理。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灵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点拨者,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学习主体。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在集体中成长》一课中,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发布会,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不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总之,通过教学和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加以。

总结。

和升华,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教训,这是难得的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在老师引导下学会如何做人处事,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培养品德良好、热爱生活、乐于探究的儿童为目标,新课程倡导的是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注意开发利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进而挖掘生命教育的内涵,透过生活事件强化感悟生命的教育。因此,在本课中,我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情境、结合课文选择典型性和具有探究价值的案例,设计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让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和各种活动体验、从认识生命到感悟生命,了解如何实现并延伸生命的价值,在教学实施中,本课的创新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亮点一:以生命为主线,层层深入

本节课的设计采用了贯穿全课的一条主线,即“生命”。在“生命”话题开始之前,让学生欣赏一组美丽、顽强的“生命”——朽木里长出的小草、蛋壳里冒出的嫩芽,曾经是你可爱的小宝宝……,从而激发学生心中对于生命的热爱。在整个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了“从前的我”、 “走进‘智慧园’”、 “101个猜想”等活动。让珍爱生命成为内涵,体现了细腻的启发,轻松驾驭课堂根据课堂的生成的引导,让学生从认识生命到感受生命到感悟生命,体现从浅入深的教学层次,水到渠成地达成教学目标。

亮点二:善用资源,让生命教育成为内涵

生命话题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话题,如何珍爱我们的生命更是模糊的意识。要达到让珍爱我们的生命内化为学生的共鸣目标,让生命教育成为内涵,一定要开发利用身边的资源,因此本课又一亮点是恰到好处地开发利用资源,实现了有效教学。特别是在“101个猜想”中,让学生解决“今天被妈妈冤枉了,在同学面前连打带骂,脸都丢光了,干脆自杀,不活了”这个问题后,链接了“感动中国——一个军人的故事”,学生被军人孟祥斌舍己救人的精神感动了,被孟祥斌妻子的呼喊震撼了,一半以上的同学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老师也是含着感动的眼泪,哽噎的语言和学生一起探讨生命的宝贵,感悟生命的珍贵油然而生。

亮点三:活动化教学,新课标理念突现

新课标倡导品德教学要以活动为载体,培养乐于探究的学生,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教学流程充分体现了这一新课程理念。活动一——走进生命,认识生命的可爱;活动二——‘凋谢的生命之花’,感受生命的脆弱;活动三——‘从前的我’,认识生命的宝贵;活动四——走进‘智慧园’,感悟生命宝贵;活动五—— “101个猜想——感悟生命的珍贵”。层层深入的活动设计让珍爱生命成为内涵,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此外,教学设计立足“学情”也是本课的一大亮点。课堂中把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引入其中,构建出同样丰富多彩的品德教育课堂,唤起了学生心灵的共鸣,从而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也让课堂成为快乐学习的殿堂。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经过一段时间的教研教学,我发现这门课程的课前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注重课前参与环节。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贴近生活、真实反映社会的课程,它把学生的思想教育溶入到学生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对本教材的实用,我觉得课前参与是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也是教材内容拓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不再拘泥于课堂上的40分钟,而是把学习的内容拓展到课前,延伸到课后。课前让学生体会与教材有关的内容,或者在家庭中,到社会上、学校里去观察、调查、了解、搜集、整理一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已成为《品德与社会》课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课前的"热身"为课中开展"讨论""辨别""创造"和"表现"提供了前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保障。课前参与的情况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活动的效果,课前可以使用的策略和方法很多,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两种我学到的方法,可能也是大家经常用到的。(一)资料搜集法.资料搜集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帮助下,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文字、图片、视频与音频、实物等资料,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例如:本学期六年级三单元第一课《天有不测风云》课堂上,请查到相关资料的'同学给大家介绍自己查到的内容,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文字资料的交流使全班同学对自然灾害的种类和成因、破坏力有了全面了解。各种资料的搜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二)调查访问法.调查法是指儿童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如:本册书第二单元《为了美好的生存环境》主题三《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中有个活动是调查学校和家中每天的用水状况。课前,我请学生回家和父母根据每月缴纳的水费计算出每天水的使用量,再与父母思考其中哪些是被我们浪费掉的,又有哪些是可以节省下来的。并用同样的方法调查学校的用水情况。进而更深刻的感受我国水资源匮乏和污染严重的情况。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常言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在学生充分课前参与的前提下,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的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向谁学》是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中的一课,本组教材是围绕“我在学习中长大”这个专题编排的,本课主要围绕“向谁学”来开展,教材选编本文的意图是:

1、看到自我两年来的进步,发现自我的优点和长处,并为自我在学习中所取得的进步感到高兴和自豪。

2、探讨学习方法,感受学习方法和途径的多样性,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3、明白学习要不怕困难、善于思考;明白珍惜时光和合理安排时光。在交流学习经验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初步感受我们的社会是个学习化的社会,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终身的事情。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上要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

根据这些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基本设计理念:

1、在教学上要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

2、体现新课程“实、新、活、用”的特点;

3、贴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根据本课的基本设计理念,我对本课进行了设计:

首先,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明白学习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行为目标: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情感目标:让学生愿意透过各种渠道来学习。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我进行了相关的课前准备:

利用课件进行教学,根据这些要求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一些贴合学生心理规律的教学方法。

因此,透过学习,还让学生明白到了:学到的知识、本领和道理,不仅仅仅是在课上学到的,还可从书本、媒体、报纸、电视、他人等等进行学习。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我在这堂课设计中,主要以课本为依据,依托学生的生活,力求创造一个生活化的课堂,让“教者轻松,学者愉快”,尽可能地做到无痕活动,使课堂有目标有吸力。

首先,在课前要极大地调动、发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调查使其知识更加地丰富充实。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生活和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同时也学会了一些学习方法。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了这一点,确立了调查的主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观察和感受了解身边熟悉的城市交通状况,引发其主动探究的意识,从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而教材仅仅作为一个范例、一个话题,引导学生们回归富有特征的儿童社会生活,去感受、体验和提升生活,去实现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等在内的多维的、综合的课程目标。通过学习小组的合作,共同完成老师在课前创设的调查目标,用回归生活的社会活动,极其自然地去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感悟,并使其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可以利用学生学习小组的合作,发现更多新的'教学资源,充实课堂。在课后,我给学习小组设计了新的学习目标,向学生提出了新的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很愿意利用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样,课堂教学就不是孤立的,而成为一个连续的学习过程。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教学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尊重他们作为成长主体的地位。当我设计这节课时,我尽量让他们自己在活动中都感到快乐和成就感。这节课,我将简单的教学转化成轻松的聊天,创设老师与孩子之间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关系,教师不再是一味地教,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机械地学,而是在开心聊天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了新知识,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观点,一切都显得非常自然。

在课的开始,我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以及课前调查项目的难易程度设计了收集作业,这正好符合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要求,使每个孩子都可以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感受。我还专门设计了生活测试目标,尽可能地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样既考察了学生课前调查的效果,同时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竞争,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都参与到了活动里。之后,我设计课堂现场小调查,充分地发挥了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使老师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到学生对不同交通方式的喜好。在教学的最后,我依旧以生活聊天的方式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老师与孩子尽可能地拉近距离,使课堂生活化,学生在轻松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一堂课要想更充实,知识更丰富,作为老师就必须尽可能地多开发教学资源。新课程教学不拘泥于课本,教师可以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改进、补充教材资源,也可以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重新设计。只有用新的理念分析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才能真正体会编者的意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地运用教材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其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媒体包括设计的活动都会成为教师的教学资源,在点滴中进行渗透。另外,现代化技术教育的手段也为课堂增添了新的活力,如:武汉市和上海市优美风光资料片、小组合作中那优美的音乐等等。当然,在本课的设计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习惯等问题都是值得我继续思考的。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蔚蓝色的地球》是小学品德与社会第十册“我们的地球”单元的内容。目的在于通过使学生了解地球,知道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体会人类为揭开地球奥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索地球的愿望。教学重点是感受人类为揭开地球奧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这节课来源于我们品德与社会“双新”活动的一节自己的研讨课。当时,我从自己出发,把很多知识通过“给”的方式告诉学生,虽然,学生也掌握了,也理解了,也感动了,但是总觉得缺了些什么!上完课后,双新老师就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肖老师也做了详细的点评,她说:到了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需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孩子要能说,要会说,要知道怎样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缺的正是主动性。因此,我们做的第一个调整,就是变“老师说”为“学生说”,于是就有了一开课时的交流——“你知道哪些关于地球的科学知识?”上课伊始就充分地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来说。课上的交流,咱们也尽量地减缩了老师的话,把言语权、思考权、交流权、表达权留给了学生。

既然要让学生充分地说,需要学生有内容可说,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需要学生开展好课前的资料调查活动,找到有用的信息进行合作交流。这也就需要学生明白怎样去进行课前调查,以及怎样正确合理地处理好手头上搜集到的大量的资料,要学会找到关键的、与主题有关的信息,为了锻炼孩子的搜集处理信息能力,这节课我们就是以小组合作汇报交流为主要形式。肖老师非常正式地提出了关于交流梯度的设计,说这样能让学生明确活动任务,注意交流的层次,努力提高合作实效。于是,又有了这一段话:“请大家快速阅读书上的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前调查,在小组内交流,与同组伙伴一起,共同确定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为专题,准备相关有实效的资料进行展示,并且请组长安排好展示次序。看哪一个小组能在五分钟时间内出色地完成合作任务!”课上,孩子们果然行动起来了,他们利用自己找到的丰富资料,有效地进行了不同话题的交流。与次同时,我自己还根据学生特点,利用激励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并训练学生的倾听习惯和思考能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既交流了,又学习了,既锻炼了,又提高了。

以前,我对于学生的课前调查的评价总是一带而过,认为他们能找到就行了,没有具体的要求。这样一来,学生的交流就很没有实效了。在这次的做课过程中,也让我意识到了这么做的后果,纠正了自己对待学生调查资料的态度。肖老师告诉我,在学生准备汇报的过程中,老师一定也要把自己当做是小组的一员,走进每个小队进行了解,看他们找到了一些什么资料,甚至还要帮助学生明确哪些知识是真正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老师的脑子里也必须清楚地确定小组交流的顺序。哪些小组可以先让他们说,哪些小组的资料可作为补充,做到心中有数。于是,课堂上,我认真地下到各个组去巡视,去了解,并请来了彩色卡片帮忙,根据学生小组调查内容的不同,我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学生的汇报次序。从古人的猜想,到探险家的探索,再从科学家的论证,到宇航员的观测,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探询人类了解地球形状的全过程。

课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出示,每一次提问,每一段讲述,都是精心安排的。但是,这也抵挡不了学生的课堂生成。昨天的展示课上,第一个问题就遇到了“冷场”,当我问学生还知哪些地球的课外知识时,几乎每人举手,我不知道是孩子们紧张,还是他们没准备好,当时自己也很急。就在这时,我想起了肖老师平时经常跟我们说的:学生的思考需要靠老师的引导,问题要问明确。于是,我再一次地提问“地球是我们所熟悉的,从咱们平时读的课外书中,平时看的电视节目中,平时学习的课文中你有哪些收获?”渐渐地,一个孩子举手了,两个孩子举手了……在后面,为了让学生感受人类为揭开地球奧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我让学生大声地齐读这些科学家和探险家的名字,自己也被他们的贡献感动着,激情满怀地讲述。因为,只有老师的感情融入了,学生才能被你所感染,体会其中情感。这也是肖老师告诉我的!

这节公开展示课,在教研室肖老师的精心策划和耐心指导下,我们从设定目标,到设计活动,从准备资料,到课件的利用制作,从大的活动环节,细化到每一句话语,从教案的确立,到学情的预设,都投入了极大的努力。在做课过程中,我被肖老师的认真钻研态度感动着,被她的示范演绎感染着,被她的表扬鼓励激励着……不禁地敬佩着肖老师思维的敏捷,教学的严谨,设计的完善,知识的渊博……肖老师正是这样一路走来,正是这样一路用心地培养着我们青年教师,帮助我们更快地成长。在此,我要真诚地对肖老师说声“谢谢您!”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教学资源是丰富多彩的,自然、历史、地理、人文、科学,涵盖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中,我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生活中的隐性教育资源等,并且能把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和提升,着眼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导,着眼于教学内容的挖掘,着眼于对认知过程的内在逻辑的呈现,使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产生直接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获得认知和感悟。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学会认识社会,正确了解社会,同时还得养成良好习惯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更是要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正确了解祖国,通过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实践等活动,不断修炼自己,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下面是我总结出的几条小经验:

1、拓宽教学的天地。让学生了解社会,仅仅在课堂上拿着书来读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真的走近,亲临去体会。所以在教学中,我打破了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强化“知”、“行”统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角色。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创设很多教学情境,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有时,我会组织辩论会,让学生们各抒己见,碰撞思想的火花。有时,我会组织故事会,让学生讲述自己收集的资料,……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会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使课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3、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祖国,我为你自豪”这个单元教育学生爱祖国;要求学生知道祖国的变化,关心祖国的发展变化;我布置学生与爸爸妈妈一起,通过上网、看报、走出家门等方式,了解为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升华爱国情怀。

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相信我们的学生!他们是学习的主人,而且要相信他们的能力。要布置好预习作业和课后拓展的作业。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决不能将品德与社会课上成老师一言谈的说教课,要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去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培养能力,养成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品质,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舞台,在学习中掌握知识、体验快乐。要让学生在我们教师的引领下了解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的教科书内容的设计不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活动,而是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教学反思之十一。研讨问题的提出,不追求固定的、统一的结论,而是为学生留有更多的选择和创造空间。教学内容的选取,在完整、准确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适当拓展,以使学生在某一主题学习中,能多角度地获得更深刻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或者在现有生活范围内,能有一个更开阔的视野。所以在“联合国”一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联系学生已有经验和学习经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广泛整理各方面的资源,合理运用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生生活中,学生对联合国这个国际组织产生深刻的印象,对中国的维和部队取得了成就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和平与安全产生强烈的念想。以下几点是教学本课的反思:

在德育课程形态回归生活,促进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发展是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一个具体体现。所以,在教学中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以儿童原有生活经验为生长点,以实践活动为依托,以回归生活为最终目的,让我们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终生发展。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搜查有关战争和联合国的资料,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谈谈社会上不安全的现象,也让学生写写今后面对不安全的现象怎么办,这样吧课文与社会生活上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品德与生活》与社会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品德与生活》就是在记载在我们身边的事,把学到的知识也运用到生活当中。

本课教学主题是关于“和平与安全”,为了突显主题,让学生对和平与安全产生强烈的念想,我从战争的话题入手,谈谈战争对人类带来的灾难,无形中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对战争的痛恨,对和平的向往。接着从联合国说起,让学生通过搜索有关联合国的资料,体会联合国组织的规模之大,跨越国家之多,跨越地域之广,影响力之远;了解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让学生了解《联合国宪章》的内容,明确联合国的权力和义务。再谈谈联合国的维和部队庄严肃穆和发挥的作用,在此之上了解中国参加国际维和部队的杰出成就,让学生对维和部队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维和部队的光荣使命和至上荣誉产生敬畏之情。最后,谈谈身边不安全的现象,明确虽然生活在没有战争的社会但也受到不安全的威胁,如食品卫生安全、交通安全、疾病健康的安全等等,从而让学生产生消除安全隐患的意识,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给学生思想行为上得熏陶。整个教学环节潜序渐进,层层递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突显教学主题达到教学目的。

基于六年级的学生对于社会生活尤其是世界大事的了解很少,尽管在上个学期已经学习了联合国的相关内容,但是经历了一个寒假,很多已经淡忘。如果在课堂仅仅靠口头的语言描述,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们搜查有关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资料,在课堂上播放有关维和部队的视频,让学生充分了解联合国,了解维和部队的资料,对和平产生新的共鸣,让课堂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看教材,并用铅笔进行勾画,这样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整理课前收集的资料,为小组交流做准备。

2.小组合作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更高的层次延伸。因此在教学本课是我多次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首先在课前以小组的形式搜查有关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搜查有关联合国的资料。在课堂上也采用小组合作的精神,让他们小组交流搜集的资料,小组交流学习课文内容后的收获等。如此给每个学生表现的机会,可以让学生们充分的展示自我,做到人人都发言,人人都参与,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积极性。

在教学前对文本我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做有意义的拓展,善于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例如:开课学生首先交流自己已经了解的关于联合国的知识,接着就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联合国的原则是什么?”“联合国是有哪些国家组成的?”“联合国有哪些维护人类和平的行动?”等。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学教材和收集到的资料,探讨并解决问题。我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引导讲解。

随着教学环节的推动,从了解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到了解维和部队发挥的作用,产生对和平的向往,再谈谈社会的不安全现象,让学生产生对安全的渴望,在此基础上面对不安全的现象,让学生写写希望身边的人怎么做,自己又决定怎么做?无形中在熏陶学生的思想,也规范今后的行为,这也是《品德与生活》课程与其它课程不同的之处。最后,全班起立携手呼喊:携起手来,为了和平与安全!为了和平与安全,携起手来!让学生为和平与安全迈出第一步,给学生行为行动的鼓励,又突显本课教学主题。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处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真因为遗憾才让自己一次次进步,因为遗憾才能更完善自我,因为遗憾在教学之路上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我们都是好邻居》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四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学习指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家庭,并从认识自己的家庭开始,逐步认识丰富多彩的社会,树立为家庭和社会做贡献的意识。

教材通过体验活动、生动的事例、歌谣、图片等内容引导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感知家庭责任感;体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知道家庭成员间要相互沟通、平等相待;懂得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和设施等内容。本主题引导学生愿意与邻居和睦相处,知道邻里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互相谦让;懂得邻居和睦相处可以使每一个家庭得到帮助,感受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快乐,学习邻里之间相处的常识,做个好邻居。这样不仅大家都愉快,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与邻居的接触是很多的,教学中出示书上的小故事,谈感受画面上的小姑娘怎么了?她得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小姑娘的家人知道了又是怎样感谢帮助老奶奶的,老奶奶的心情怎样?谈谈自己与邻居相处的经历与感受。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自己家和邻居家和睦相处的小故事,请同学们谈一谈,有的的同学谈到了住平房的`邻里之间的和睦,有的讲到住楼房邻里之间不怎么来往。在交流中逐渐让学生理解“邻居结得好,如同得大宝。”引导学生明白,无论是住平房还是住楼房,我们都需要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助。当邻居家有困难时,应主动帮助;当邻居和你家有矛盾时,应多为别人想一想;如果妨碍了邻居的利益,就应主动承认错误,并立即改正。我们只有这样互相体谅、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邻居之间才能和睦相处,大家都会感到心情愉快、生活安定。本课教学采用了学生居住社区的内容,结合学生处理邻里关系的实例,相对效果比较好些,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邻里之间理解还是需要多些引导。

要是有条件走入社区参加点社区的实践活动,应该会更好些。

相关范文推荐
  • 12-25 写我的同桌高二学生(优质12篇)
    优秀作文是在学习中表现出色的一种写作方式,它能够展示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些优秀作文范文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作者的见解和思考,颇具开拓思路的效果。
  • 12-25 语文教学经验总结(优秀18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同情况下总结的方法和角度是不同的,但总结的目的和价值是相通的。
  • 12-25 初中生竞选纪律委员演讲稿三分钟(优质24篇)
    三分钟,代表了时间的短暂而珍贵,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敬爱的教师,友爱的同学:hello,大
  • 12-25 新手教师教学工作总结(热门18篇)
    教学工作总结是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思,它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以下是一些成功教师撰写的教学工作总结,他们的经验和思考或许能对我们有所帮助。
  • 12-25 税务的论文(优秀17篇)
    税务咨询是指纳税人就税收政策、税务法规等问题向税务机关进行咨询和请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税务专题讲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企业税务会计工作,通常是指根据我国
  • 12-25 酒店年终总结工作总结(热门16篇)
    通过这个月的总结,我能清晰地了解到自己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启示。大家早上(下午、晚上)好
  • 12-25 兽药公司员工年终总结大全(19篇)
    通过年终总结,我们可以反思过去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以便改进和进步。年终总结是一个反思和总结的过程,希望大家能够积极面对自己的不足和挑战。。20____年即将悄然离
  • 12-25 教师岗前培训计划方案(专业16篇)
    培训计划应该注重培训效果的评估和跟踪,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以下是一些成功企业利用培训计划实现员工成长和企业发展的案例,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 12-25 药事管理工作总结(优秀15篇)
    每个月的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检视和反思,通过对自身的工作进行总结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
  • 12-25 离职申请书文字格式(专业21篇)
    转专业申请书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和说服力,需要精心策划和撰写。以下是一些成功的转专业申请书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的意见。尊敬的领导:您好!经过几天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