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大全(17篇)

时间:2023-10-30 07:22:53 作者:FS文字使者 最热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大全(17篇)

通过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8.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中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和触发。

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再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相较于“十三五”期间大幅度上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根据国际组织预测,我国是今年疫情冲击下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同期居民收入水平也大幅度提高,20xx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较于“十二五”收官之年上升近40%。过去5年,我国数字经济动能大幅释放,20xx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高达36.2%,相较于“十二五”末提升8.7个百分点。经过5年的努力,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更趋完善,先进制造业实现快速发展,传统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过剩产能得到有效化解。

过去5年,区域协同发展开创新局,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等为引领的区域合作进展良好。全面开放新格局更上一层楼,依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开放平台和上海自由贸易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开放前沿,深入探索对外经贸发展新模式,逐步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过去5年创造的成就举世瞩目,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十四五”期间将继续沿着高质量之路阔步前进。展望未来,我们要继续贯彻新发展理念,在以下方面真抓实干、高效落实。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我国正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常态下满足人民需求、提升发展质量的时代主线。“十四五”期间,我国应继续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促进高技术、高效率和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提高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继续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结构,推动全国一体化市场建设,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竞争力,推出一批重大改革举措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同时,经济高质量发展不能片面追求产出总量和增长速度,应更加注重提升绿色产出含量和增长的质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绿色生产模式迫在眉睫。应采取综合举措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和低质低效的僵尸企业,严格管控高污排放,改善能源结构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合施策缓解关键零部件供给短缺,有效保障国内国际产业链稳定,提升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充分发挥我国一体化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协调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环节以畅通经济循环。同时,通过建设全方位、高水平、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体系,把我国建设成为吸引国际优质资源的大型引力场,吸引优质外资、高端人才,为企业创新赋能,为产业升级助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发展。

坚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及未来的一段时期,我国人口红利将逐渐丧失,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劳动力优势正在被墨西哥、越南和印度等经济体超越,经济发展亟须由要素驱动规模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当前正孕育待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显著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格局。“十四五”期间,我们应聚焦新科技革命,打好关键技术攻坚战,夯实我国现代经济体系底盘,以技术突破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扩大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能力,通过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加大教育和科研投入,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红利。要注意合理借鉴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集中优势资源尽快攻克妨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卡脖子”技术,提高创新成果的产出转化效率。通过发展创新链引领产业链升级,进一步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全系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管党治党、从严治党一直都是中国共产党自我监督的基本要求。全系统各级纪检监察机构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将通过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加强党性锤炼,砥砺政治品格,筑牢信仰之基,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水平。

严明纪律规矩,加强政治监督。学习党史,要深刻领悟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从严治党管党的鲜明政治品格。全系统各级纪检监察机构将紧紧围绕“两个维护”开展政治监督,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行业落地见效;紧紧围绕行业政治生态开展日常监督,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紧紧围绕“四个落实”开展巡察监督,充分发挥巡察工作政治保障作用;紧紧围绕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开展执纪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坚持群众路线,持续纠治“四风”。学习党史,要时刻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纪检监察工作必须坚持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全系统各级纪检监察机构将紧盯“四风”老问题和隐形变异新问题,持续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做到监督常在、形成常态,做到久久为功、化风成俗。

强化系统施治,务求工作实效。学习党史,要深刻领会党成功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要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依规依纪依法开展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努力办好每一起案件、处理好每一件事情。要强化辩证思维,看待问题要有全面、历史、辩证的眼光,核查问题要有客观公正、公道正派的立场,既有查实也有查否;处理问题要坚守原则、讲究政策,既有从轻也有从重,真正做到对干部负责、对组织负责、对事业负责。要有理有实有力有节,有理就是要在纪理法理上站得住,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上站得住;有实就是必须客观公正、尊重事实,不能搞先入为主;有力就是保持全面从严的力度,严格依规依纪依法办事,不枉不纵;有节就是要把握好政策尺度,防治矫枉过正,实现最佳的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

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再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相较于“十二五”期间大幅度上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根据国际组织预测,我国是今年疫情冲击下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同期居民收入水平也大幅度提高,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较于“十二五”收官之年上升近40%。过去5年,我国数字经济动能大幅释放,2019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高达36.2%,相较于“十二五”末提升8.7个百分点。经过5年的努力,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更趋完善,先进制造业实现快速发展,传统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过剩产能得到有效化解。

过去5年,区域协同发展开创新局,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等为引领的区域合作进展良好。全面开放新格局更上一层楼,依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开放平台和上海自由贸易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开放前沿,深入探索对外经贸发展新模式,逐步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过去5年创造的成就举世瞩目,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十四五”期间将继续沿着高质量之路阔步前进。展望未来,我们要继续贯彻新发展理念,在以下方面真抓实干、高效落实。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我国正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常态下满足人民需求、提升发展质量的时代主线。“十四五”期间,我国应继续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促进高技术、高效率和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提高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继续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结构,推动全国一体化市场建设,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竞争力,推出一批重大改革举措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同时,经济高质量发展不能片面追求产出总量和增长速度,应更加注重提升绿色产出含量和增长的质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绿色生产模式迫在眉睫。应采取综合举措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和低质低效的僵尸企业,严格管控高污排放,改善能源结构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合施策缓解关键零部件供给短缺,有效保障国内国际产业链稳定,提升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充分发挥我国一体化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协调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环节以畅通经济循环。同时,通过建设全方位、高水平、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体系,把我国建设成为吸引国际优质资源的大型引力场,吸引优质外资、高端人才,为企业创新赋能,为产业升级助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发展。

坚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及未来的一段时期,我国人口红利将逐渐丧失,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劳动力优势正在被墨西哥、越南和印度等经济体超越,经济发展亟须由要素驱动规模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当前正孕育待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显著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格局。“十四五”期间,我们应聚焦新科技革命,打好关键技术攻坚战,夯实我国现代经济体系底盘,以技术突破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扩大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能力,通过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加大教育和科研投入,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红利。要注意合理借鉴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集中优势资源尽快攻克妨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卡脖子”技术,提高创新成果的产出转化效率。通过发展创新链引领产业链升级,进一步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思想,是行为的指引者,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正确的思想,引领人们走向理想之路;错误的思想,却带着人们误入歧途。此次大讨论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必要性,更是当前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同时,把问题摆出来讨论,也是我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体现。

当下,上下各级积极推进优化营商环境的热潮如火如荼。那么,如何破解“新官不理旧账”,不兑现承诺等伤害市场主体信心,影响长远发展的问题,怎样加快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就摆在了我们的眼前。

所谓“新官不理旧账”,其表层原因大多源自一个“怕”字。前任旧账,遗留问题,多是盘根错杂,难办的“老大难”问题,本身不易解决;同时,新任官员容易担心自己“被比较”,解决此类问题做得好,那是前任的功劳政绩,做得不好那更是不如前任,劳心劳力不讨好。不管原因是什么,不理“旧账”的“新官”,都不是群众满意、组织认可的好官。不论是怕事不敢理,还是懒政不想理,都不是能够推诿扯皮的事情。说到底是政绩观出了偏差,不负责不担当,只想请赏邀功不想担当负责,只想人前出彩,不愿低头出力。殊不知,“旧账”不清算,新绩也难出。地方政策大多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倘若“新官”上任不理“旧账”,那“旧账”就会拖成呆账、坏账、烂账、死账,短期看似只是影响了地方经济社会的一时发展,长期看其实是给政府的权威与公信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如果我们再深挖一点深层原因呢?那就是思想的问题,官本位的思想问题。我们政府的公权力不是哪一位官员的私有财产,而是人民赋予我们为百姓谋幸福的。无论新账旧账,都是地方发展的“民生账”、“发展账”,思想上必须要转变。在提高政治站位的同时,还要让思考角度“接地气”,从企业角度出发,从发展角度考虑,自然主动排除企业办事各个环节的繁文缛节、沉疴积弊。

那么如何能够,从企业角度思考问题,怎样提高干部自身的“知民度”呢?自然是“脚下有土,心里有谱”,走到基层,走进企业,也走进寻常百姓办理的各项事情中去。身为共产党员,只有始终不忘我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学会用好这一办事法宝,才能把事办好,才能真接地气。

总书记就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曾提出,“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企业是由千万个个体组成的,我们立足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其本质就是营造优秀的政民环境。服务企业的同时更要服务好山城百姓,具体来说,就是让每一个个体公民在对公办理的每一个具体事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获得感,每一件百姓关心事有法依,有人管,得处理,有结果。那么企业这个个体公民的集中体现者也定能“元气满满”坚定信心,稳步发展。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旧账”都合理,学会区分处理旧账,也是我们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本领之一。同时做好“制度的笼子”,做好离任审查,“账单”有问题的,决不能让其“一走了之”。有了这样的保证,合格的蓝图就更能得以一绘到底。

身为一方干部,只要脑子里面有信念,肩膀上面扛责任,心中牵挂老百姓,思想正确、思路清晰,定能引领一方百姓共走康庄大道。我坚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东北可振兴,xx可发展,xx会崛起。

从衣食住行到健康医疗,从社会交往到文化娱乐等方方面面,我们感受着“十三五”时期发生的历史性变化。而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鼓催征,实现“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的使命在肩,胜利在望但未全功,接力谋篇“十四五”,新发展任重而道远。立足“十四五”新“风口”,党员干部需要做的不仅是追寻风口,而是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风口”,因为我们都是乘风破浪的党员干部,要带着周边的人一起飞起来,当如此!

当好“头雁”,模范立起“中国标杆”。“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回顾2020年的来时路,从疫情防控到防汛救灾,一场场战役中,鲜红的党旗始终插在斗争最前线。中国经济三季度增速加快至4.9%,体现了强大的韧性,都是因为有着诸如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人“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时代精神。黄大年立起“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奋斗目标,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用35年的坚守,让10多万山区群众摆脱世代贫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脱贫攻坚,亲自挂帅,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人民至上”“我将无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以行动生动诠释了“头雁”要义,在“风口”立起了催人奋进的“风向标”,让涉险滩、夺隘口、闯出一条条新路成为常态,点燃了人民群众梦想和希望的火种。

带上“智勇”,扎根基层“破茧成蝶”。“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作为新时代党的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党员干部唯有当好“追光者”“守护者”,敢于做梦、勇于试错,才能愈加让乡村焕发新光彩。从讲述上世纪80年代中国青年奋斗和拼搏图景的影片《中国合伙人》到《一点就到家》,从“走出去”到“走回来”,乡村振兴需要党员干部扎根基层,当好群众心中的“主心骨”“守护神”。黄文秀将扶贫事业作为“心中的长征”,她用脚步丈量了土地,用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真正让群众感到温暖、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将“脚印”深深地留在了人民群众心里。那句“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朴实的话语,凝聚起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引领更多人争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攀登者”。

答好“期末考”,衔接做好“升学考”。“谋大事必先观大势,开新局必先知变局。”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立足历史新节点,加快推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抖音、快手、淘宝等云平台卖货,线上扶贫、线上招商、线上签约等工作新方式,农村环境建设、公共卫生事业改革、加强交通立法等网友“好声音”……将“发展是第一要务”作为整体构建、完善落实国家治理体系的行动指南,围绕增进人民福祉“风向标”,毫不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热忱,逾9000万党员的每一分子,赓续发展党的伟大事业,当好人民“公仆”,当摒弃“事不关己”的心态,按下预期“提速器”,让蓝图擘画未来、愿景照进现实,启航耕耘“十四五”不负十四亿人民期待。

党员干部磨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硬功夫”,不能只是站在风口,更要创造一阵风,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努力让自己成为“风口”,甘当闯将,书写人生最美华章,方不负韶华。

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必须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努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推动文化产业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特点规律和资源要素条件,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载体。更好发挥文化产业的作用,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增加先进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多点突破、快速发展,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势头日益强劲,互联网普及率和用户规模大幅攀升。要抓住这一重要机遇,全面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创新,努力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已经成为衡量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尺度,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文化需求和文化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缺不缺、够不够”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好不好、精不精”问题越来越凸显,高水平文化服务相对缺乏。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着眼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和“软件”建设,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加快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推出更多反映新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系统性保护,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发展方位,着眼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关口的关键期作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经济总部署,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对于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对于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当前,我国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需要更加深入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发展壮大新动能,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二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三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要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努力让数字经济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效率提高的重要驱动力。

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全面创新的主要引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有标志性科技成就。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沿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在核心科技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从过去以“跟跑”为主,逐步转变为“跟跑、并跑、领跑”并行,且“并跑”特征日趋明显,个别领域开始显现“领跑”态势。同时,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时刻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重要方向,补齐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体制机制、创新氛围方面的短板,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实现根本性转变,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任务。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要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塑城乡区域发展格局。一方面,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另一方面,以提升区域协同性发展为目标,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

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经过多年努力,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框架已经稳固搭建起来,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为改革的进一步破冰攻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总目标和重点任务,强调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把“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全社会资源要素配置的效率,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这也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更加均衡、更加充分、更加可持续发展。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谋求更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我们要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当今时代发展潮流,推进结构性改革,创新增长方式,构建开放型经济,旗帜鲜明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我们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以推进经贸大市场、金融大流通、基础设施大联通、人文大交流为抓手,走向国际开放合作最前沿,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挥引领作用。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明显加深,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和影响显著增强。但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客观上需要深入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培育和增强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同时以高质量营商环境“稳外资”,因势利导加快构建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从整体上来判断,我们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历史机遇期,应当充分发挥“全球规模最大的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尽早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的新格局,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云南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全国人民共同奋斗,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摆脱封闭、走向开放,摆脱落后、走向进步。党中央对云南建设发展始终高度重视、十分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亲临云南考察指导,为新时代云南实现跨越发展把脉定向、擘画蓝图,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注入强劲动力。云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奋力谱写新时代云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践经验的集中总结,也是改革开放40多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历史经验的深刻凝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云南省委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按照学懂弄通做实要求,通过中心组学习、理论宣讲、理论研讨、干部培训等方式,推动这一科学理论在七彩云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坚持把主题教育与开展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结合起来,改进学习方式,丰富学习内容,提升学习质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等原文原著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重要读物,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深刻体悟这一思想彰显和贯穿的坚定理想信念、真挚人民情怀、高度自觉自信、无畏担当精神、科学思想方法。深化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云南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学习贯彻,始终将其作为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纲”和“魂”,紧密结合新时代新实践新要求,紧密结合云南省情特征,紧密结合干部群众思想和工作实际,强化问题导向、实践导向、需求导向,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不断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2020年,云南实现赶超跨越,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排位从2015年的第23位跃升到第18位。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神旗帜,是党和人民的思想意志之魂,是云岭儿女拼搏奋斗的思想灯塔,只要始终坚持深学笃行党的创新理论,用光辉思想指引方向、照亮前程,就能汇聚起万众一心向前进的磅礴力量。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一切奋斗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云南抓建设谋发展,始终坚定人民立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着力解决群众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等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领域的利益需求,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

经过接续奋斗,云南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体脱贫,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就业优先战略大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加强落实,就业容量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控辍保学实现动态稳定,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15%,129个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健康云南”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强化,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善,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双提升”工程启动实施并加速推进。社会保障网不断织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实现各类群体全覆盖;社保待遇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16连调”,工伤保险三项长期待遇标准实现“15连调”,失业保险金平均标准比“十二五”末提高47%。实践证明,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日子。

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心指导下,云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增添强大动力。大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坚持“两型三化”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产业结构向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坚持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和新动能培育融合发展,积极推进烟草、旅游、能源、生物、有色金属等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重点培育“五个万亿级,八个千亿级”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推进生物医药、稀贵金属材料、大数据应用研究与开发、智能制造等领域重大科技项目;推进信息化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建设数字云南、智慧云南,稳步推进区域性国际电力交易平台、能源大数据平台和人口库、法人库、电子证件照库、自然资源库建设,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迈出实质性步伐。充分发挥沿边开放区位优势,加快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教育辐射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加强面向南亚东南亚综合交通、物流、信息、能源枢纽建设,打通跨境产业、跨境贸易、跨境物流、跨境金融、跨境电商等堵点,努力实现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增强对南亚东南亚的辐射力和带动力。立足新发展阶段,云南要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必须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始终做改革开放的拥护者、宣传者、践行者、推动者。

坚定不移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云南发展的根本保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刀刃向内,刮骨疗毒,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力度空前。云南要实现富民强省、稳边固边的目标,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注重加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强化理论武装和理想信念教育,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注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云岭先锋”工程、“红旗飘飘”工程、边疆党建长廊等工作,组织实施基层党建“推进年”“提升年”“巩固年”“创新提质年”等活动,不断增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注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有信念、有思路、有激情、有办法,政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本领过硬,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云岭铁军”。注重强化全面从严的力度和决心,围绕政治生态的修复、净化、建设,打出“组合拳”,构建云南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营造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政治新气象。只有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自身建设,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才能为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提供更加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一百年春华秋实,九万里风鹏正举。立足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云南各族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坚定不移、一往无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奋勇前进,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发展方位,着眼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关口的关键期作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经济总部署,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对于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对于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产业是经济之本,实体经济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

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当前,我国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需要更加深入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发展壮大新动能,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二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三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要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努力让数字经济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效率提高的重要驱动力。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强大动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国要实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就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

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全面创新的主要引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有标志性科技成就。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沿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在核心科技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从过去以“跟跑”为主,逐步转变为“跟跑、并跑、领跑”并行,且“并跑”特征日趋明显,个别领域开始显现“领跑”态势。同时,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时刻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重要方向,补齐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体制机制、创新氛围方面的短板,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实现根本性转变,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任务。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要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塑城乡区域发展格局。一方面,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另一方面,以提升区域协同性发展为目。

标,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

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经过多年努力,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框架已经稳固搭建起来,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为改革的进一步破冰攻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总目标和重点任务,强调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把“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全社会资源要素配置的效率,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这也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更加均衡、更加充分、更加可持续发展。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谋求更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我们要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当今时代发展潮流,推进结构性改革,创新增。

长方式,构建开放型经济,旗帜鲜明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我们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以推进经贸大市场、金融大流通、基础设施大联通、人文大交流为抓手,走向国际开放合作最前沿,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挥引领作用。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明显加深,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和影响显著增强。但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客观上需要深入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培育和增强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同时以高质量营商环境“稳外资”,因势利导加快构建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从整体上来判断,我们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历史机遇期,应当充分发挥“全球规模最大的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尽早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的新格局,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面对疫情和汛情等“逆风逆水”的严峻挑战,扶贫干部要勇开“顶风船”,心怀信念的“罗盘”,筑牢预警的“桅杆”,扬起干事的“云帆”,力破贫困“风浪”。

心怀信念的“罗盘”,紧扣脱贫目标。激荡风雨和恶劣天气容易让人迷失方向,扶贫干部要心怀信念的“罗盘”,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不让步、不退缩,紧扣脱贫目标,坚持标准不降、力度不减。首先要讲党性,树立大局意识,秉持与时俱进、为民谋利的思想,自觉服从安排部署,扎实推进基层工作。其次要敢担当,充分发扬“攻坚不畏难,攻城不怕坚”的担当精神,坚定信心向前看、加油鼓劲努力干,持续巩固脱贫成效。最后要咬定目标,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发扬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坚守乡村阵地,保持攻坚态势、强化攻坚责任,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筑牢预警的“桅杆”,完善长效机制。“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站在桅杆之上才能瞭望远方的风暴,扶贫干部要筑牢预警的“桅杆”,洞察外部环境变化,警惕返贫致贫风险,不断探索创新、总结经验,完善扶贫长效机制,夯实民生保障基础。要不断总结经验做法,虚心向先进地区学习,甘当“求学者”,学习即时帮扶、动态管理等典型做法,寻求先进做法与自身实际的契合点,做好经验转化工作,扎实完成“规定动作”。要不断探索创新,紧扣时代变化和群众需求,勇当“探索者”,不断出台特色政策,及时校准发展方向,探索出适合贫困地区发展的独特道路,出色完成“自选动作”。

扬起干事的“风帆”,助力乡村振兴。主动调整风帆才能驾驭风暴、化危为机,扶贫干部要扬起干事的“风帆”,着眼发展大局,凝聚发展力量,把艰难险阻转化为攻坚动力。要着眼发展大局,精准描绘美好蓝图,既要注重考核验收,克服眼前困难;更要着眼长期发展,排除安全隐患,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要凝聚发展力量,践行群众路线,通过举办扶贫技能大赛、评选脱贫致富典型等方式,树立自强不息的榜样,不断激励贫困群众创造劳动成果,奔向美好生活。

为贯彻落实“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学习讨论活动的具体要求,本人对相关活动内容和有关材料进行了学习研究,深入领会,对照检查,主要体会有:

1、解放思想有待提高。

面对中央提出“百年世界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公共资源交易这一尚处于较新的领域和社会现象,在思想认识、精神内涵的领会上,还存在守旧封闭、迟缓等待、思路偏窄,套旧框框,穿新鞋走老路等问题,主动跟上,开拓创新、服务主体的意识有待转变和提升。

2、担当实干有待加强。

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和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态势,担当干事的付出还不足,攻坚克难的本领还不强,敢于碰硬的意志还不够,应对打压的办法还不多等。

我区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改革大约在2011年左右开始,当时在全国的该领域的改革中,无论从体系构架、思想理念、发展态势等,还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和很有发展前景的形势;但时至今日,我区该领域的改革,由于种种原因,在全国而言已经处于较为落后的位置,这其中的缘由和反映出来的诸多问题,不得不引人深思。

1、以本次学习讨论为契机,在改革大环境中,进一步解决思想上的束缚和弊端,深刻吸取这些年来在我区公共资源交易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在改革实践探索中进一步弄清“我是谁、我来自何处、将去往哪里”这一问题,进一步明晰个人以及单位的工作性质、职能与内容,通过“六破六立”,真正领会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讲话的精神内核,紧密团结在我中心党委的领导下,解放思想谋发展,放开手脚干事业,心无旁骛向前进。

2、比学先进,查找差距。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路,广泛学习身边的优秀人物和事迹,取长补短,大步跟上,更好的为事业、为单位贡献力量。做好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工作,本人要在认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和政策研究,为做好工作提供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建议单位充分学习国内先进省份相关机构的制度安排和具体做法,加强与高校的对接交流,尤其是国内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有一定研究的学者及高校的沟通交流,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扩大公共资源交易事业的影响力,为我区公共资源交易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

3、狠抓工作提升。加强对本领域以及相关行业发展的学习和了解,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工作本领,具体在自身的工作即为政府集中采购业务尤其是监督检查质疑答复工作,提升工作水平和质量,力求“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建议单位立足于把握当前“自治区本级公共资源交易综合服务平台”的地位和性质,顺应公众呼声,尽快落实统一场地及相关场内交易管理和服务,持续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全流程电子化,抓好业务流程再造,抓好主业务“交易服务水准”,改变公共资源相关行业分散交易、管办不分导致的假公济私、权力寻租、“后花园”、“自留地”等固有顽疾,着力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公平性。建议单位及主管部门继续加强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对接,协商进场交易服务具体事项及行业监管不到位的薄弱环节,研究场内交易、服务及管理的环节要点,注重事中、事后的交易跟踪服务,设置提供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对接端口,按照不同项目性质,提供通用性和专用性服务和管理事项,体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价值,为业务流程再造及推进分类统一的制度规则及服务办法创造条件。

4、加强调查研究。充分利用对区本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的职能,组织申请研究课题,向到平台开展交易工作的市场主体、社会公众以及相关交易当事人进行调研,向国内先进的省份进行调研,向有关行业调研,让市场主体说话,让群众说话,让事实说话,有针对性的找到“应进不进”,脱离监管,腐败暗藏的典型案例,形成调研报告供有权部门处理。利用承担交易信用评价的有限职能,将原来单一的仅由个别行政主管部门的单一评价组织实施,向行业组织、社会主体、同行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多维度信用评价体系转变。

5、加强请示汇报。对于工作中的困难和考虑,本人要主动向中心领导进行请示汇报和情况反映;对于各种部门、团体利益纠葛的形势,也建议我单位对于面临的实际情况和障碍,通过专题汇报、代表委员开放日等各种可以采用的形式,向党委人大政协及政府有关部门多反映,争取更广大的支持和理解,不畏固化和既得利益势力,不受人为干扰,努力消除误解,争取舆论支持,更好地发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作用。应当坚信,无论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和发展是动了哪些人的奶酪,无论前行的道路有多少复杂曲折多少艰难险阻,只要是有利于人民的,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就是我们所从事工作的最大靠山和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在“十三五”规划即将收官和“十四五”规划即将启航之际,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打赢打好科技创新三场“战役”。

一要尊重规律,保持定力,打好科技创新“持久战”。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科技创新最重要的规律就是尊重实际、循序渐进。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没有捷径可走,不能简单地以是否能快速出成果、出成绩为标准评价科创工作成效,过分求快求成果只会导致“画大饼”“放卫星”,损害的将是整个科技创新生态。全社会要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些“包容心”来对待科研。唯有坚持实事求是,认清客观差距,把一张蓝图绘到底,以苦干实干精神,一颗钉子接着一颗钉子敲、一个脚印接着一个脚印走,才能让一个个小创新、小进步变为改造世界的无限伟力。

二要勇攀高峰,集智聚力,打好科技创新“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这就要求我们聚焦当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些突出短板,汇群智集群力,突出整体规划和重大项目带动作用,把“卡脖子清单”转化为“科研攻坚清单”。支持鼓励跨区域、多行业交叉融合发展,整合配置优势资源,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带动原始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努力实现更多零突破。同样,也要加快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攻坚,努力营造更加良好的科研创新生态,全力解决好科研人才的后顾之忧,让更多优秀科研人员专心于研究、安心于学术。

三要健全机制,完善服务,打好科技创新“转化战”。科技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效率、造福人类,一切科技创新成果都必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首先,要加大对科技创新成果的法律法规保护力度和配套政策支持力度,厘清利益分配机制,做到让科研人才(团体)放心将成果投放市场。其次,要健全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改变过去科研团体与市场主体“两头说两头都不算”的尴尬局面,让更多主体多维度参与到科研成果质量评价全过程,充分发挥科研创新的推力和市场经济的拉力作用。最后,要简化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支付流程,加大政府资金引导激励,切实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和能力,推动重大科研项目和关键核心领域成果转化落地。

1978年,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拉开了中华大地走向富强的改革大幕。

40年过去了,神州大地地覆天翻、面貌焕然一新。“慧眼”卫星遨游太空,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完成深海观测,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正式开港,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等等……中国人民的创造力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美丽乐章奏响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在世界的东方熠熠生辉。

2018年,一场关于“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讨论在辽沈大地上迅速展开。这场大讨论必将为涅槃重生、化茧成蝶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插上一双思想腾飞的翅膀。作为辽沈大地的儿女,我殷切期待着东北振兴的早日实现,更渴望为东北振兴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要坚定信念抓学习。人生如屋,信念如柱。一个人如果有了强大的信念,即使年近暮年,仍会精神焕发、依然故我,否则,即便正当壮年,也将毫无大志、死气沉沉。因此,我们必须时刻拧紧“理想信念”的“总开关”、把严“三观”的“总阀门”,铸就坚守信念的钢筋铁骨和铜墙铁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坚如磐石,在利益诱惑面前守住初心。这种信念的坚定要体现在潜心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真正“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以学促行、知行合一、相得益彰。这种信念的坚定要体现在认真贯彻“1+8”系列文件上,马上办、钉钉子、不含糊,用实际行动做“两个维护”、“四个自觉”的表率。这种信念的坚定要体现在“东北必将振兴”的强大信心上,坚信有党中央的英明领导,有各级党委政府的精准发力,有辽沈大地辽河儿女的勠力同心,东北振兴将拭目以待。

要立足岗位强素质。欲善其事,必利其器。当今时代,知识成倍增长、科技日新月异,要想在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时代浪潮中一马当先、立于潮头,就必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成为不可或缺的行家。反之,如果能力素质不过硬,再好的想法也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终究无法付诸实践。因此,我们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和实际岗位锻炼,在理论中提升思维、在实践中获得灼见,成为独当一面的干将、业务工作的翘楚,才能在东北振兴发展的大潮中有所作为。就拿我们从事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人员来说,要把公共机构节能的条款法规、节约能源资源的有效路径、“四新”前沿技术的应用、国家级省级节约示范创建的标准、国际国内垃圾处理的先进技术、兄弟城市的经验做法等掌握清楚、全局于胸,做出的方案方能细致全面,提出的建议才能切实可行、制定的措施才能因地适宜,从而提高工作的质量效益。

要敢于担当自加压。使命在肩,责任如山。“温比亚”台风过境时,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黄群同志用生命保护了国家重点实验平台的安全,在他的笔记本上留下了“只有奋斗的一生才能称之为幸福的一生”铮铮誓言;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师林鸣“十年磨一剑”,带领自主攻关团队创造世界工程史上的中国奇迹;沈飞原董事长罗阳坚持30年如一日工作,仅用5年时间就研制出超过过去50年总和的新型战斗机;深耕党报评论29年,为党报评论活了一辈子的“沈轩言”……他们用生命镌刻了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事业的无比热爱。青春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当此,东北振兴的关键时期,作为青年的我们必须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和“滴水穿石”的韧劲,克服“消极畏难”情绪和“事多必错”思想,敢啃“硬骨头”、勇于“挑大梁”,迎难而上、自我加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实现东北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熔铸人生理想。

老一辈革命家指出,“共产党员的革命气概,应该是充分估计困难,而且在最困难的时刻,还是挺起腰杆前进。”这是对担当做出的最好诠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当东北振兴的接力棒历史的落在我们手上,我们每一个人都责无旁贷,必须立刻行动起来,以新担当展现新气象,以新举措实现新作为,才能让初心和使命焕发出耀目的光芒。

发挥公益性服务机构作用与价值。

解放思想是活力之源,只有打破原有的行政管理机关的思维定势,深刻思考和定位市创新与转化中心改革组建后、做为公益性服务机构的作用和价值,才能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服务功能,进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公益性服务机构,作为政府服务社会功能的一种有效延伸,是对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公益性服务机构可以精准把握政策,在政府与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有效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公益性服务机构有影响力和号召力,可以凭借官办、非盈利、非行政性质,直接参与科技资源整合,将沈阳的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胜势;公益性服务机构可以在各个创新主体之间建立起快速的连接渠道,及时反馈企业需求,同时及时输送优惠的政策和优质的资源给企业,大大缩短科技创新进程;公益性服务机构可以在确保服务质量的同时能够兼顾公平与公正。

今后,市创新与转化中心将在政策宣传、资源整合、成果转化、交流合作等科技创新方面积极发挥作用,成为我市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桥梁和纽带,为我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空间、规模、产业结构,协调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生态等各个方面,处理政府、市场和市民各个主体的关系,前瞻性思考、系统性谋划、战略性抉择,着力以经济进中求优、提质增效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高标准治理、高品质生活诠释高质量发展,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高质量发展。

聚焦更高质量发展,着力聚合创新浓度。推动高质量发展,动力变革是基础。充分认识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始终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增强创新策源上下功夫,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建设更多高层次、综合性、开放式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广“揭榜挂帅”,用好“赛马机制”,着力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领域、重点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上形成一批重大成果。在深化创新协同上下功夫,畅通创新链和产业链“最后一公里”。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的新型“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体系。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向发力上下功夫,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发挥政府的服务引导作用,全面推进制度、政策、法治等方面的协同创新。

聚焦更有效率发展,着力提升经济密度。更有效率的发展,即要求资源要素通过合理配置,使其边际生产率达到最高、边际报酬达到最高。更加依靠功能、产业、空间、环境、人才等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促进城市经济密度和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打造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吸附高端要素的引力场。放大平台的吸附功能、品牌的辐射功能、要素的通道功能和开放枢纽门户功能,让更多人流、物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引进来、聚起来、散开来,在流动中爆发能量、创造价值、提高效率。着力构建以高端产业为引领的产业发展格局。围绕区域优势主导产业细分领域、关键环节和价值链高端,加快推进产业链锻长板、补短板,不断提升优势主导产业的集聚度、影响力和辨识度,塑造区域产业核心竞争优势。倍加珍惜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和产业用地全要素标准化出让措施,推动低效用地的高效复合利用,让好项目不缺空间、好企业不缺载体。

聚焦更加公平发。

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范文

***总书记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总书记指出:“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必须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努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推动文化产业创新。***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特点规律和资源要素条件,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载体。更好发挥文化产业的作用,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增加先进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多点突破、快速发展,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势头日益强劲,互联网普及率和用户规模大幅攀升。要抓住这一重要机遇,全面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创新,努力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总书记指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已经成为衡量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尺度,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文化需求和文化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缺不缺、够不够”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好不好、精不精”问题越来越凸显,高水平文化服务相对缺乏。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着眼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和“软件”建设,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加快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推出更多反映新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系统性保护,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范文

改革开放40年来,支撑我县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资源环境、产业结构、发展动力等,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面对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和新变化,如果发展理念还停留在过去的老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错失良机。因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加快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推动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在实体经济上做文章。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根深叶方茂,本固枝乃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业态集聚壮大,全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要加快结构转型升级,催生传统产业增长的新动能。随着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产业旧有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只有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结构转型升级,才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使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使传统企业真正由大转强、变优。二是要启动创新这个新引擎,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改善营商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吸收先进技术等,大力发展高科技、大健康、大旅游、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不断培育经济新的增长动能。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绿色经济,实现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农业、绿色工业、文化旅游的良性互动,加速形成城市、商业、文化、旅游、信息等深度融合的新业态。

从宏观环境来看,我县还存在以下几点优势。一是新一轮产业转移将加快工业化发展。在东部沿海地区面临土地、环境、劳动力、商务成本等系列约束情况下,我县如果能发挥土地、水、矿产、农副产品、劳动力等资源丰富,以及生态环境优越的后发优势,利用产业落差加快承接国际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和国内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资源密集代工类产业转移,跨越式推进我县的工业化进程。二是城镇化建设将为我县注入长期发展动力。在国家城镇化战略的推动下,随着我县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县城镇化必将步入快速推进阶段,这不仅可以加快我县发展,优化整个城镇空间格局,而且进一步推动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从而带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是泛长三角同城化将推动我县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泛长三角区域的交通实现网络化、公交化、共享化,势必推动同城化加快形成,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亦将成为必然。为我县外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力推动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构筑以县城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自然村的三级服务体系。

(二)要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组织引导上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要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我县目前城镇化、工业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投资将是拉动经济増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在交通、水利、城市建设、教育、卫生、养老等方面加大政府投资,同时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着力推进县经开区和东北新城两大重点区域项目进展,将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特殊“稳定器”。二要引导企业加大工业项目投资,激活民间力量,聚集有限的资金,集中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空间大的优势项目;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强化科技创新,加快设备更新,加速产品研发作为投入重点;通过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培育龙头企业,三要提前做好谋划工作,立足基础设施和产业现状,科学谋划,形成项目储备、推进、建设的良性循环,深入分析国家和省政策动向,抢抓扩内需、补短板的政策调整机遇,重点在事关宿松长远发展的领域,抓紧编制和完善一批产业转型升级、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领域战略性项目,充实县级重点项目储备库,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竞争点。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城,创造宽松的宏观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优化环境要通过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切实从“管理企业、管理百姓”向“服务企业、服务民众”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在服务领城上,要从适应企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由单一办好审批办手续,向做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断健全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

为贯彻落实“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学习讨论活动的具体要求,本人对相关活动内容和有关材料进行了学习研究,深入领会,对照检查,主要体会有:

1、解放思想有待提高。

面对中央提出“百年世界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公共资源交易这一尚处于较新的领域和社会现象,在思想认识、精神内涵的领会上,还存在守旧封闭、迟缓等待、思路偏窄,套旧框框,穿新鞋走老路等问题,主动跟上,开拓创新、服务主体的意识有待转变和提升。

2、担当实干有待加强。

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和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态势,担当干事的付出还不足,攻坚克难的本领还不强,敢于碰硬的意志还不够,应对打压的办法还不多等。

我区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改革大约在2011年左右开始,当时在全国的该领域的改革中,无论从体系构架、思想理念、发展态势等,还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和很有发展前景的形势;但时至今日,我区该领域的改革,由于种种原因,在全国而言已经处于较为落后的位置,这其中的缘由和反映出来的诸多问题,不得不引人深思。

1、以本次学习讨论为契机,在改革大环境中,进一步解决思想上的束缚和弊端,深刻吸取这些年来在我区公共资源交易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在改革实践探索中进一步弄清“我是谁、我来自何处、将去往哪里”这一问题,进一步明晰个人以及单位的工作性质、职能与内容,通过“六破六立”,真正领会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讲话的精神内核,紧密团结在我中心党委的领导下,解放思想谋发展,放开手脚干事业,心无旁骛向前进。

2、比学先进,查找差距。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路,广泛学习身边的优秀人物和事迹,取长补短,大步跟上,更好的为事业、为单位贡献力量。做好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工作,本人要在认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和政策研究,为做好工作提供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建议单位充分学习国内先进省份相关机构的制度安排和具体做法,加强与高校的对接交流,尤其是国内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有一定研究的学者及高校的沟通交流,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扩大公共资源交易事业的影响力,为我区公共资源交易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

3、狠抓工作提升。加强对本领域以及相关行业发展的学习和了解,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工作本领,具体在自身的工作即为政府集中采购业务尤其是监督检查质疑答复工作,提升工作水平和质量,力求“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建议单位立足于把握当前“自治区本级公共资源交易综合服务平台”的地位和性质,顺应公众呼声,尽快落实统一场地及相关场内交易管理和服务,持续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全流程电子化,抓好业务流程再造,抓好主业务“交易服务水准”,改变公共资源相关行业分散交易、管办不分导致的假公济私、权力寻租、“后花园”、“自留地”等固有顽疾,着力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公平性。建议单位及主管部门继续加强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对接,协商进场交易服务具体事项及行业监管不到位的薄弱环节,研究场内交易、服务及管理的环节要点,注重事中、事后的交易跟踪服务,设置提供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对接端口,按照不同项目性质,提供通用性和专用性服务和管理事项,体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价值,为业务流程再造及推进分类统一的制度规则及服务办法创造条件。

4、加强调查研究。充分利用对区本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的职能,组织申请研究课题,向到平台开展交易工作的市场主体、社会公众以及相关交易当事人进行调研,向国内先进的省份进行调研,向有关行业调研,让市场主体说话,让群众说话,让事实说话,有针对性的找到“应进不进”,脱离监管,腐败暗藏的典型案例,形成调研报告供有权部门处理。利用承担交易信用评价的有限职能,将原来单一的仅由个别行政主管部门的单一评价组织实施,向行业组织、社会主体、同行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多维度信用评价体系转变。

5、加强请示汇报。对于工作中的困难和考虑,本人要主动向中心领导进行请示汇报和情况反映;对于各种部门、团体利益纠葛的形势,也建议我单位对于面临的实际情况和障碍,通过专题汇报、代表委员开放日等各种可以采用的形式,向党委人大政协及政府有关部门多反映,争取更广大的支持和理解,不畏固化和既得利益势力,不受人为干扰,努力消除误解,争取舆论支持,更好地发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作用。应当坚信,无论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和发展是动了哪些人的奶酪,无论前行的道路有多少复杂曲折多少艰难险阻,只要是有利于人民的,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就是我们所从事工作的最大靠山和不竭动力。

当前,尽管全球经济复苏初显,美国经济稳定回升,欧洲经济好于预期,新兴经济分化减小,但仍然处在低迷状态。尤其是美??加息、减税、缩表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国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同时,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任务繁重,能级提升的挑战不少。因此,2018年仍然需要围绕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

其一,稳定经济预期。当前,稳定增长、投资、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的预期至关重要。合适的增长率是重要的“风向标”,否则会产生连锁反应;投资仍然是稳定经济增长一个不可或缺的推动因素,需要保持合理增速;房价得到初步遏制,但要防止“大起大落”还需完善政策体系;而实体经济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其二,转变政府职能。要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突出制度供给,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活市场主体、市场要素的动力活力潜力。要继续拆除各类市场门槛。推进负面清单管理,清理取消不合理的各类证照,减少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间,统一审批标准,加强基层部门窗口建设。

其三,精准调控经济。宏观调控要“稳”。政府部门出台一系列调控政策,对稳定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稳”字上仍需下功夫。微观政策要“实”。针对微观层面企业的各项政策,既要“实”,也要“快”。近年来,针对企业生存发展遇到的困难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企业化解矛盾和困难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四,推动创新驱动。要对自主创新的技术、产品、服务等实行必要的产业保护政策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为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保驾护航,如探索实行2至3年的产业保护期政策。要推行务实的企业家创新激励机制,所有的政策都需要落脚在企业、企业家的创新动力上。

其五,保护实体经济。要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在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快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继续推动企业“降成本”行动。如减税减费、降低社保成本等,还有降低空间。要重塑新型政商关系,保障企业家全心创业、安心发展、恒心安居。

其六,提升民间投资。要对民间投资政策进行梳理,对不能落地的要抓紧清理,对没有落实的要抓紧落地,对需要配套政策的要抓紧出台。要为民间投资开启大门,尤其一些垄断领域和行业成为民间投资“死角”,应打破利益格局,向民间资本开放。要切实解决实体企业在土地和房租贵、税费和人力成本高以及融资、用工、转型难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其七,防范金融风险。要管控好资金流向,保证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解决好实体经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要防范好各类金融风险,尤其是银行表外业务、中小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可能出现的风险。同时,既要鼓励金融改革创新,又要把监管重点放在建立新业务的制度规范和监管标准上。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发展方位,着眼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关口的关键期作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经济总部署,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对于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对于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当前,我国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需要更加深入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发展壮大新动能,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二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三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要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努力让数字经济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效率提高的重要驱动力。

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全面创新的主要引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有标志性科技成就。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沿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在核心科技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从过去以“跟跑”为主,逐步转变为“跟跑、并跑、领跑”并行,且“并跑”特征日趋明显,个别领域开始显现“领跑”态势。同时,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时刻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重要方向,补齐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体制机制、创新氛围方面的短板,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实现根本性转变,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任务。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要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塑城乡区域发展格局。一方面,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另一方面,以提升区域协同性发展为目标,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

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经过多年努力,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框架已经稳固搭建起来,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为改革的进一步破冰攻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总目标和重点任务,强调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把“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全社会资源要素配置的效率,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这也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更加均衡、更加充分、更加可持续发展。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谋求更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我们要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当今时代发展潮流,推进结构性改革,创新增长方式,构建开放型经济,旗帜鲜明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我们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以推进经贸大市场、金融大流通、基础设施大联通、人文大交流为抓手,走向国际开放合作最前沿,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挥引领作用。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明显加深,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和影响显著增强。但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客观上需要深入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培育和增强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同时以高质量营商环境“稳外资”,因势利导加快构建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从整体上来判断,我们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历史机遇期,应当充分发挥“全球规模最大的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尽早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的新格局,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思想,是行为的指引者,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正确的思想,引领人们走向理想之路;错误的思想,却带着人们误入歧途。此次大讨论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必要性,更是当前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同时,把问题摆出来讨论,也是我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体现。

当下,上下各级积极推进优化营商环境的热潮如火如荼。那么,如何破解“新官不理旧账”,不兑现承诺等伤害市场主体信心,影响长远发展的问题,怎样加快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就摆在了我们的眼前。

所谓“新官不理旧账”,其表层原因大多源自一个“怕”字。前任旧账,遗留问题,多是盘根错杂,难办的“老大难”问题,本身不易解决;同时,新任官员容易担心自己“被比较”,解决此类问题做得好,那是前任的功劳政绩,做得不好那更是不如前任,劳心劳力不讨好。不管原因是什么,不理“旧账”的“新官”,都不是群众满意、组织认可的好官。不论是怕事不敢理,还是懒政不想理,都不是能够推诿扯皮的事情。说到底是政绩观出了偏差,不负责不担当,只想请赏邀功不想担当负责,只想人前出彩,不愿低头出力。殊不知,“旧账”不清算,新绩也难出。地方政策大多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倘若“新官”上任不理“旧账”,那“旧账”就会拖成呆账、坏账、烂账、死账,短期看似只是影响了地方经济社会的一时发展,长期看其实是给政府的权威与公信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如果我们再深挖一点深层原因呢?那就是思想的问题,官本位的思想问题。我们政府的公权力不是哪一位官员的私有财产,而是人民赋予我们为百姓谋幸福的。无论新账旧账,都是地方发展的“民生账”、“发展账”,思想上必须要转变。在提高政治站位的同时,还要让思考角度“接地气”,从企业角度出发,从发展角度考虑,自然主动排除企业办事各个环节的繁文缛节、沉疴积弊。

那么如何能够,从企业角度思考问题,怎样提高干部自身的“知民度”呢?自然是“脚下有土,心里有谱”,走到基层,走进企业,也走进寻常百姓办理的各项事情中去。身为共产党员,只有始终不忘我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学会用好这一办事法宝,才能把事办好,才能真接地气。

总书记就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曾提出,“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企业是由千万个个体组成的,我们立足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其本质就是营造优秀的政民环境。服务企业的同时更要服务好山城百姓,具体来说,就是让每一个个体公民在对公办理的每一个具体事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获得感,每一件百姓关心事有法依,有人管,得处理,有结果。那么企业这个个体公民的集中体现者也定能“元气满满”坚定信心,稳步发展。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旧账”都合理,学会区分处理旧账,也是我们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本领之一。同时做好“制度的笼子”,做好离任审查,“账单”有问题的,决不能让其“一走了之”。有了这样的保证,合格的蓝图就更能得以一绘到底。

身为一方干部,只要脑子里面有信念,肩膀上面扛责任,心中牵挂老百姓,思想正确、思路清晰,定能引领一方百姓共走康庄大道。我坚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东北可振兴,xx可发展,xx会崛起。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再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相较于“十二五”期间大幅度上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根据国际组织预测,我国是今年疫情冲击下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同期居民收入水平也大幅度提高,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较于“十二五”收官之年上升近40%。过去5年,我国数字经济动能大幅释放,2019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高达36.2%,相较于“十二五”末提升8.7个百分点。经过5年的努力,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更趋完善,先进制造业实现快速发展,传统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过剩产能得到有效化解。

过去5年,区域协同发展开创新局,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等为引领的区域合作进展良好。全面开放新格局更上一层楼,依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开放平台和上海自由贸易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开放前沿,深入探索对外经贸发展新模式,逐步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过去5年创造的成就举世瞩目,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十四五”期间将继续沿着高质量之路阔步前进。展望未来,我们要继续贯彻新发展理念,在以下方面真抓实干、高效落实。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我国正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常态下满足人民需求、提升发展质量的时代主线。“十四五”期间,我国应继续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促进高技术、高效率和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提高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继续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结构,推动全国一体化市场建设,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竞争力,推出一批重大改革举措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同时,经济高质量发展不能片面追求产出总量和增长速度,应更加注重提升绿色产出含量和增长的质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绿色生产模式迫在眉睫。应采取综合举措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和低质低效的僵尸企业,严格管控高污排放,改善能源结构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合施策缓解关键零部件供给短缺,有效保障国内国际产业链稳定,提升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充分发挥我国一体化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协调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环节以畅通经济循环。同时,通过建设全方位、高水平、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体系,把我国建设成为吸引国际优质资源的大型引力场,吸引优质外资、高端人才,为企业创新赋能,为产业升级助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发展。

坚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及未来的一段时期,我国人口红利将逐渐丧失,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劳动力优势正在被墨西哥、越南和印度等经济体超越,经济发展亟须由要素驱动规模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当前正孕育待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显著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格局。“十四五”期间,我们应聚焦新科技革命,打好关键技术攻坚战,夯实我国现代经济体系底盘,以技术突破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扩大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能力,通过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加大教育和科研投入,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红利。要注意合理借鉴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集中优势资源尽快攻克妨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卡脖子”技术,提高创新成果的产出转化效率。通过发展创新链引领产业链升级,进一步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认真学习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认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意义重大,必须要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

一是夯实基础,在真学中体现政治态度。真学是基础,是前提,是头道工序。我们要深刻领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重要意义,可以说,第三卷与第一、二卷一脉相承、有机统一,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权威著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智慧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我们要积极参与理论中心组学习会、宣讲报告等各类活动,同时还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自觉带着感情学、带着责任学、带着使命学,学出忠诚、学出觉悟、学出信仰、学出担当,着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xx落地生根。

二是把握关键,在真懂中体现政治觉悟。真懂,不仅是懂字面、懂文义,更要懂根本、懂精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至2020年1月13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谈话、演讲、批示、指示、贺信等92篇,分为19个专题。其中的关键词有: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生态文明、改革开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等,我们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思想,感悟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方法、风格公号文秘稿子整理特点和作为大国领袖的风采。要重点学习全局性、大势性论述,重点学习与自己工作业务相关的论述,全面系统领会该书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带头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

三是抓住核心,在真信中体现政治信仰。学而不懂不是真学,懂而不信不是真懂。伟大思想理论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真信就是不仅要入眼入耳,更要入脑入心,还要在灵魂深处敲响鼓,在思想深处起共鸣。我们要坚定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信赖,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以身许党的忠心,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践行“两个维护”,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优化协公号文秘稿子整理同高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切实加强党内政治监督,坚决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四是坚持根本,在真用中体现政治担当。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学懂、弄通是前提,用好、做实是根本。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政治担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不断总结和完善工作经验,提出新思路、新方案,拿出新举措,开创干事创业新局面。要自觉把工作放在全县发展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部署,压实责任,加强指导,强化督查,推动各项工作落地生根。要深入抓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坚决完成决战脱贫攻坚硬任务;要妥善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问题,下足保障改善民生硬功夫。

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民族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团结少数民族信教群众、增强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等重点任务,不断推动云南民族工作创新发展。

创新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方式,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在实现民族地区全面脱贫的基础上,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的薄弱环节,强化产业发展支撑和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保障,加强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健全脱贫巩固长效机制。统筹实施、协调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档升级,培育乡村特色产业,提高乡风文明程度,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把民族乡村建设成为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创新加强民族团结的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创建各级各类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定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在全社会营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建立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借力融媒体、互联网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云南故事,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

创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完善服务管理体系,加强社区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流出地和流入地之间,以及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对接协作机制,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住房、教育、医疗、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等城市均等化服务,构建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创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方式,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开展民族文化活态保护、整体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打造民族节庆品牌和经典演艺剧目,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加强党和国家形象标识、政策宣传标语投放,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创新做少数民族信教群众工作方式,把信教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和宗教政策法规教育,引导信教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国法和教规的关系,不断增强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公民意识,依法依规开展宗教活动。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加强爱国宗教力量建设,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宗教界代表人士机制,发挥好宗教团体、宗教界代表人士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信教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创新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和运转方式,增强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机制,全面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民族工作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推进民族工作法治化,健全完善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和民族领域风险隐患的防范化解机制,引导各族干部群众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用法治手段协调民族关系、保障民族团结。

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在新时代,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大了说它是事关党的形象,事关人心向背,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从小了说,没有过硬的作风,宜昌水运高质量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办公室每名成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感化于心。在机关,大至国家政策方针、法律法规、行业规范的具体贯彻落实,小至一场活动、一个会议、一份公文、一个电话,处处见作风,处处需要过硬的作风。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将以今天的会议为转作风抓落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次冲锋号令,从思想上再重视再认识再提高,将各级关于作风建设的一系列要求进行再梳理、再传达、再学习,确保将各级最新的作风建设要求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节,落实到每一名干部职工心中,让作风过硬成为宜航人的思想指引和行动自觉。

二是切准之痛。履职是否到位、工作是否主动、责任是否落实、纪律是否执行,方方面面无不体现着作风问题。对标刚才通报的案例,我们扪心自问,这些问题在我们身上存在吗?我想,我们并不能那么的理直气壮。对标自查,机关作风还普遍存在责任心不强、创新意识不够、工作标准不高、工作效能低下、工作纪律不严等一系列问题。会后,我们将结合各自的工作岗位,进一步通过个人自查,部门互查等方式,找准薄弱环节,勇于“揭短”,不仅要查不作为、乱作为现象,也要查慢作为、劣作为现象。就办公室而言,重点将从抓思想认识提高、抓学习能力提升、抓工作督办落实、抓工作流程到位、抓廉政风险点防范等方面找出差距和不足,并着力整改。

措施确保工作局面的扭转:一是对来文实行分类管理,针对市政府、市交通运输局有明确办结时限和要求的来文,实施台账管理,进行经常性催办和重点督办;二是对收文和发文实行日清日结,确保文件不在办公室“过夜”;三是定期进行文件流转情况的通报制。四是继续推行重点工作周通报机制。。

四是衡之有度。衡即衡量,度即标准。近期,我们明显感受到了各级政府机关对日常基础工作的检查和考核更加细致和较真,比如省交通厅每周对应急搜救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查通报,又比如市政府开会经常对与会单位的工作汇报进行当场点评等,为促进作风建设深入推进,我们建议多部门联合探索建立一套更加科学、高效的考核机制,更加强调日常工作考核,既考核工作数量,也考核工作质量,更考核工作效能,奖罚分明,提高重点工作、难点工作在绩效考核中的比重,真正体现绩效考核指挥棒的作用,让愿做事、能做事的人大胆履职。

相信通过8月3日转作风、抓落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会议,我们将深刻吸取教训,深入查找自身不足,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我做起,从本部门做起,确保以优良的作风认真对待每次一项工作,为宜昌水运高质量发展和宜昌两个走在全省前列而努力!

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据报道,日前相关负责人表示,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微观基础,企业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市场供给主体,唯有激发企业活力、提升企业效率,才能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

报道称,从1978—20xx年,中国的gdp总量飞速增长,中国社会经历了数次创业高峰,国有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一大批民营企业拔地而起。

在《财富》杂志去年发布的全球500强的榜单中,有115家中国企业赫然在列。

但也要看到,上榜企业主要集中在提供资金、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企业,主要是以规模取胜。

这说明依靠投资拉动增长的发展模式具有路径依赖的惯性,实现高质量发展可谓时不我待、任重道远。

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量的积累基础上实现质的提升,从依靠规模扩张转变为依靠效率提升,在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投资收益率和要素使用率的提升,不需要太大的投资规模和要素投入,就能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合理增长。

希望中国经济可以持续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是企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引导和规范着员工的行为规范。20xx年,中通客车正式并入山东重工集团,集团不仅给公司带来了资源支持,同时还有优秀的集团文化。通过深入学习,自己感触颇深。

“客户满意是我们的宗旨”是集团的核心价值观,是集团在经营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信念与行为准则,它旗帜鲜明的彰显了客户第一的宗旨意识。它教导我们要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真正将客户理念贯穿于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己也将进一步明确“我们的客户是谁?”、“我们怎么做客户才会满意”,“客户是不是真正的满意了”。

精益生产的责任是适时的将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交付客户。对于精益办来说,我们既有内部客户又有外部客户。对于内部客户,我们会充分调研各车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痛点、缺陷以及需求,按照精益生产原则,优化制造流程、设备布局等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实现准时化、柔性化生产需求。

对于外部客户,我们讲求如何保证产品质量。精益办将联合质量管理部、工艺部等部室深入贯彻落实工位质量的落地举措,把质量管理工作延伸到生产过程,促进员工从“质量是检验出来的”向“质量是生产出来的”思想变革。

同时,集团优秀文化要求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永葆激情,在争创一流中担当作为。精益生产工作思想与集团优秀文化有殊途同归之妙,精益生产也在强调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提质增效,促进公司目标的圆满达成。在集团优秀文化的影响下,精益办对标企业优秀、行业先进,提升标准,逐渐形成了一种“一刻也不能拖”的紧迫感,以“一天当两天半用”的效率、“不争第一就是在混”的激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干事创业中的浓厚氛围,力争让精益生产在公司结出更大的果实。

学习集团优秀文化还要坚持党建引领、文化聚力,始终坚持廉政工作准则。“约法三章”、“四个永葆”、“领导干部‘八不用’”无不体现了集团要求的以身作则、真抓实干的要求。根据对团队文化的学习与要求,自己准备将团队文化具体分解为“德、能、勤、绩、廉”,全方位的进行自检,并把这些优秀文化落实在团队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真正融入到精益办的文化血脉中,成为凝心聚力、深度推行精益生产的法宝。同时,强化自己务实工作的作风,整体布局公司精益生产推进工作,执行严肃到位,加强下属员工过程指导与点检,以过程保证结果。深入学习“干部‘八不用’”,提升自己独立思考、敢于突破常规、主动拓展视野的能力,做到终生学习,持续提升。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时代需要新作为。中通客车的三次创业新征程已然开启,集团优秀文化的适时注入也为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自己身为其中一员,也将继续为公司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对当前经济形势总的看法是: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基本平稳,在平稳中还保持了较快增长,总体形势良好;第一,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有所显现,进入第二季度以来,经济运行出现了一定的减缓;第二,下半年外需继续减弱,发展前景不尽明朗,但内需有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

国家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从今年以来经济增长的情况看,有这样三个特点。

第一,从生产角度看,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主要是由工业增长所推动。从今年工业走势看,相对比较稳定,总体上已增长的趋势发展。

第二,从需求角度看,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主要靠内需增长所拉动。从今年需求变化情况看,投资增幅提高比较明显,一开局就比较高,增速逐月加快,表明国有及其他投资是相当活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是一样,从内需的角度看,都是两位数的增长,表明内需增长机制有所改善。与此同时,进口和出口增幅都出现了下滑的趋势进出口相抵,出现顺差,表明外需出现明显的回落。

第三,从运行过程看,整体经济呈现较快增长、较低通胀和较高经济效益的良好运行态势,表明国民经济继续沿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从效益看,财政收入,工业企业利润都曾增长趋势。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也保持增长。由此,宏观效益和通货膨胀都在良性循环区间内。

但从发展趋势看,国民经济增长出现了减缓的苗头。呈现逐月大幅回落走势。

今年以来,社会总需求在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作用下,保持了适度增长,满足了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的需要内需增长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需的减弱,因而支持了当前经济的增长。而外需,由于国际形势不好以及我们出口政策和工作方面的一些问题,出口增幅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

需要指出的是,内需增长的加快,无论是从投资还是从消费看,都显示出政府主导的特征。在投资领域,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比集体和个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在消费领域,城镇居民消费增长比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快很多。

通过学习《广东省加快转变方式干部培训系列读本》,我们分局全体人员充分认识到转变方式是我们经济发展刻不容缓的重大战略任务,为此我们必须要结合街道经济发展方式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

应充分认识到加快街道产业升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把产业升级作为影响街道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带有全局意义的战略重点来考虑。按照的要求,一手抓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以传统产业升级为主线,组织编制好合理、可行的我们街道中长期传统产业升级的发展规划。应对其中一些低端行业和一些行业中的低端环节,则按照规划实施有计划的退出和转移。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街道传统产业中的推广使用,提高生产经营过程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带动产业结构与产业素质的提升。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我们街道工业以传统产业为主,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应积极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加快形成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或行业研发中心,抢占行业技术制高点。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以引进为主的方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新技术人才队伍。要全方位开展产学研合作,瞄准全国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吸引和鼓励他们以转让专利、参股合作等形式与企业结为利益共同体。

我们街道各方面资源越来越少、环境承受能力脆弱。虽然近年来,我们街道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推进环保产业方面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发生根本转变,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一要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二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三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四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减少废物排放提供技术保障。

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只是两个字的改动,但却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目的、战略、途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和快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加快形成符合要求的发展方式。

工行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寻求高质量的发展道路。作为中国领先的银行之一,工商银行(简称工行)也积极适应时代潮流,推动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在过去的几年里,工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不断创新和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幸深入工行一线获取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工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工行积极适应新科技的发展,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智能化银行设备的普及和在线银行服务的推出,使得客户可以随时随地处理金融事务,减少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同时,工行还大力发展金融科技,以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和创新能力。举个例子,工行推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成功解决了传统供应链金融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信任问题,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可靠性。

其次,工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在于优秀的团队。工行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通过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和培训体系,吸引和留住了一大批优秀的银行专业人才。工行注重培养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团队的协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这些优秀的团队成员为工行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确保了良好的客户服务和风险管理。

再次,工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还在于注重社会责任。作为一家大型金融机构,工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工行积极支持公益事业,捐款助学、扶贫帮困等活动屡见不鲜。此外,工行还通过绿色金融倡议,推动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投资环保和清洁能源等领域,努力成为绿色银行的典范。这种注重社会责任的经营理念,使得工行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信任,也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最后,工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还在于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工商银行通过与各类合作伙伴的合作,为客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工行针对不同客户需求,推出了信用卡、投资理财、贷款等多种金融产品,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此外,工行还积极拥抱互联网时代,通过金融科技创新,推出了诸如智能投顾、移动支付、云账户等新型金融服务,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和便捷性。

总之,工行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可以总结为科技创新、优秀的团队、社会责任和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工行不断引领行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仍然需要认识到挑战和机遇并存,工行需要持续创新和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相信通过科技创新、优秀的团队和合理的管理,工行一定能够在未来继续保持高质量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40年来,支撑我县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资源环境、产业结构、发展动力等,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面对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和新变化,如果发展理念还停留在过去的老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错失良机。因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加快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推动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在实体经济上做文章。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根深叶方茂,本固枝乃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业态集聚壮大,全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要加快结构转型升级,催生传统产业增长的新动能。随着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产业旧有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只有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结构转型升级,才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使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使传统企业真正由大转强、变优。二是要启动创新这个新引擎,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改善营商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吸收先进技术等,大力发展高科技、大健康、大旅游、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不断培育经济新的增长动能。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绿色经济,实现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农业、绿色工业、文化旅游的良性互动,加速形成城市、商业、文化、旅游、信息等深度融合的新业态。

从宏观环境来看,我县还存在以下几点优势。一是新一轮产业转移将加快工业化发展。在东部沿海地区面临土地、环境、劳动力、商务成本等系列约束情况下,我县如果能发挥土地、水、矿产、农副产品、劳动力等资源丰富,以及生态环境优越的后发优势,利用产业落差加快承接国际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和国内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资源密集代工类产业转移,跨越式推进我县的工业化进程。二是城镇化建设将为我县注入长期发展动力。在国家城镇化战略的推动下,随着我县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县城镇化必将步入快速推进阶段,这不仅可以加快我县发展,优化整个城镇空间格局,而且进一步推动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从而带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是泛长三角同城化将推动我县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泛长三角区域的交通实现网络化、公交化、共享化,势必推动同城化加快形成,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亦将成为必然。为我县外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力推动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构筑以县城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自然村的三级服务体系。

(二)要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组织引导上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要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我县目前城镇化、工业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投资将是拉动经济増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在交通、水利、城市建设、教育、卫生、养老等方面加大政府投资,同时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着力推进县经开区和东北新城两大重点区域项目进展,将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特殊“稳定器”。二要引导企业加大工业项目投资,激活民间力量,聚集有限的资金,集中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空间大的优势项目;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强化科技创新,加快设备更新,加速产品研发作为投入重点;通过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培育龙头企业,三要提前做好谋划工作,立足基础设施和产业现状,科学谋划,形成项目储备、推进、建设的良性循环,深入分析国家和省政策动向,抢抓扩内需、补短板的政策调整机遇,重点在事关宿松长远发展的领域,抓紧编制和完善一批产业转型升级、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领域战略性项目,充实县级重点项目储备库,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竞争点。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城,创造宽松的宏观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优化环境要通过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切实从“管理企业、管理百姓”向“服务企业、服务民众”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在服务领城上,要从适应企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由单一办好审批办手续,向做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断健全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

新时代高质量教育心得体会

新时代高质量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现代化国家发展战略实施中的一项重要举措。高质量教育是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实现全民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时代教育发展方向的必然选择。因此,关注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不仅是对教育发展的贡献,更是对国家发展的贡献。

高质量教育,具有多元化和创新性的内涵特点。其一,多元化。高质量教育不仅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且着力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能力,使其具备较高的社交、交往和应对能力;其二,创新性。高质量教育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开发和推广新教育技术,使学生以自主、创新、探究和思考的方式学习,培养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质量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有发展潜力的人才,是通过优质的教育资源、科学的教育方式和严谨的教育评价,创造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自主创新的学习环境,为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扎实基本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质量教育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全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实现个性化发展,最终推动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我积极践行着高质量教育的理念,注重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日常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情景模拟、案例研究等方式,开展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不断发掘、思考、探究和实践,融合知识与实践,以此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此外,我也注重评价的差异化和科学性。针对学生成绩和表现,及时发现问题,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发展计划,为学生积极反馈和鼓励。

第五段:结尾总结。

总之,新时代高质量教育将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教育者要不断拓宽教育视野、新措施、创新方法,实现高质量教育全面发展目标,提升教育工作质量,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和素质兼备的人才,从而赢得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效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需要不断努力和探索,推动高质量教育的不断提升和创新发展。

新时代高质量教育心得体会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新时代高质量教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头戏。我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教师,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到了新时代高质量教育的优异表现,本文将就此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新时代高质量教育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完善学生成长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培养。同时,高质量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个学生学得更多、学得更好、学得更有意义,同时,还要打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以推动国家进步和社会和谐。

第二段:多元化课程设置的作用。

高质量教育不仅是学生的成长,同时也需要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变革,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科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从而不断拓展自己的学习领域。同时,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也可以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培养跨学科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更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

第三段:探究式学习的体验和思考。

探究式学习是高质量教育的核心之一。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探究,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开启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和热情。探究式学习关注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加强学生对未来社会的课程需求和应变能力,这一点对一个学生的未来的求职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段:教育品质的提升。

中国教育经过多年改革,教育品质已经实现了不小程度的提升。高质量教育的推进,更能让学生受益。一方面,它能提高教育的认知性,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它能帮助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的教育方案,以便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育,进一步提高学校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尽管高质量教育已经步入了新时代,但是教育改革还长着一条漫长的路。在这条路上,我们需要理性、审慎地看待问题,客观看待挑战,共同期望着更好地教育未来,让每个人都能平等地叱咤未来职场。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追寻和坚守的理念,同时也是让我们创造一个更好未来的共同信念。

总结:

一句话总结,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代表了教育改革的一大进步,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希望我们能共同为教育进步贡献更多的力量,实现高质量教育的未来愿景。

产业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作为一名从事产业发展工作的人员,我深刻认识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并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在本文中,我将分五个方面对产业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科技创新和质量提升。科技创新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我们经常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通过不断地推动科技创新,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附加值。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培养懂技术、懂管理的科技人才。同时,要注重质量提升,通过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水平,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抓住产业链的关键节点,加大对下游产业链的支持力度,推动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综合竞争力。同时,要加强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产业融合效应,从而实现跨界融合、资源共享的优势。

第三,我们要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同时,要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共生。

第四,我们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支持。人才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要加强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要加大创新创业支持力度,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政策支持和创业资源,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最后,我们要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保障。政府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我们要加强政府引导,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力度。同时,要加强政府服务保障,提供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种支持和保障,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为企业提供便利和保障。

综上所述,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在新时代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通过注重科技创新、产业链延伸、绿色发展、人才培养和政府引导,我们可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产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新时代高质量培训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培训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新时代,高质量培训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参加了一次高质量培训,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以下是我对新时代高质量培训的心得体会的总结。

首先,高质量培训强调实践与应用。在过去,培训往往是理论性的,并缺乏实际操作和应用环境。然而,在新时代,这种培训方式已经被高质量培训所取代。我参加的培训注重实践教学,为学员提供了很多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机会。通过这种实践性的培训,我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并能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技巧。

其次,高质量培训注重个性化学习。传统的培训往往是一刀切的,无法满足个人的不同需求。而在新时代,高质量培训更加关注个人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教学方式。我参加的培训根据我的职业需求和学习目标,提供了一对一的辅导和指导。这种个性化学习的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并更好地适应职场的变化。

再次,高质量培训强调团队合作与交流。在新时代,团队合作和交流已成为职场的重要素质。高质量培训注重培养学员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团队项目、分组讨论等方式,让学员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合作。我参加的培训通过团队项目的形式,让我与其他学员组成小组,共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并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有效地合作和协调。

另外,高质量培训强调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新时代,知识的更新和发展速度非常快,单一的专业知识已经不再足够。高质量培训注重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员能够在不同领域跨界发展。我参加的培训注重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各种讨论和案例分析,我能够更好地发现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这种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让我在职场中更具竞争力,并能够应对不同领域的挑战。

最后,高质量培训注重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在新时代,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存能力。高质量培训注重培养学员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不断适应和应对社会的变化。我参加的培训不仅关注专业技能的提升,还注重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通过各种课程和社交活动,我能够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并且学会了如何持续学习和成长。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质量培训具有实践性强、个性化学习、团队合作与交流、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以及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特点。通过参加一次高质量培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些特点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将继续秉持这些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相关范文推荐
  • 10-30 热门员工转正申请自我鉴定范文(16篇)
    通过转正自我鉴定,我们可以明确自己在公司中的角色和责任。接下来分享一些写转正自我鉴定时常见的误区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帮助大家避免踩坑。我于xx-xx年x月xx日加
  • 10-30 优质燃气公司年度总结报告(通用15篇)
    年度总结是我们对自己成长轨迹的一种记录和回忆,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每一天的经历和成果。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年度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思路。这是对自身情况和形
  • 10-30 优质玩转手机摄影心得(案例18篇)
    手机不仅仅是一个通讯工具,还是我们生活中的助手,可以提供各种帮助和便利。接下来是一些手机用户使用过后的评价和体验分享,供大家参考。手机摄影已经成为了现代生活中不
  • 10-30 最新保密协议申请书大全(13篇)
    保密协议是一种法律文件,用于约束双方在信息交流、商业活动或合作中的保密义务。保密协议是一种为保护重要信息的安全和机密性而制定的文件,它能够规范各方的行为,确保信
  • 10-30 优质师范实习申请书范文(20篇)
    在撰写申请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目标机构或公司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研究,以使申请书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如果你对写作更多申请书一筹莫展,可以看看小编整理的这些范文,或
  • 10-30 实用听完讲座后的心得体会(案例19篇)
    写心得体会不仅有助于我们总结经验,还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或经历的理解和记忆。下面是一些值得阅读和思考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和启示。
  • 10-30 最优学术文献心得范文(15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经验的积累和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改进和成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彩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参考,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 10-30 最新再审申请书和材料(案例22篇)
    填写更多申请书需要我们仔细思考和准备,确保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和需求。范文中的申请书都经过精心准备和修改,具备较高的内容质量和表达能力。原审(一审、二审)
  • 10-30 专业校园风采心得体会(汇总14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并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下面是一些值得一读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
  • 10-30 精选护理师带徒心得体会(通用18篇)
    心得体会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思,是对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的记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