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书法鉴赏课心得体会 学习书法鉴赏课程心得体会(实用5篇)

时间:2023-09-26 16:26:26 作者:QJ墨客 最新书法鉴赏课心得体会 学习书法鉴赏课程心得体会(实用5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一些事情后所得到的一种感悟和领悟。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书法鉴赏课心得体会篇一

想想也特好笑.总之从小学到现在这么多年,这种爱好一直没有间断。多年来,认真地临了一些楷书和隶书的碑帖(以隶书帖张千碑、乙英碑一类的为主),也看了很多现代人的帖,并认真向书法老师前辈请教,前曾经拜过赵家熹为师,后又经溥杰、刘炳森和赵晋及张惠臣大师们等众多书法前辈们的当面点拨,逐渐使自己对书法方面的知识、认识和欣赏及书写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近年来也小有成绩,因而也有了几点粗浅的感想和体会,总结以下几点:

学习书法首先是从临帖开始。既要临古人帖,拜古人为师,也要临现代人的帖。但是,为主的应临古帖、名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纵向取古,横向取今”。明代倪苏门在《书法论》中说:“必须取古之大家一人为宗主,门庭一定,脚跟牢把,朝夕沈酣其中,务使笔笔俏似,使人望之即知是此种嫡派。学现在人最容易象,但一象了,一辈子脱不掉,以后悔之晚矣。我觉得临习喜欢的现代人的帖主要是借鉴,结构、取势。

“入帖”和“出帖”。《小仓山房诗文集》中说:“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竞似古人,何处着我。”应该说,临帖只是学习书法的前提和方法,是过河的“舟”,一旦过了河,就得走自己的路,不能老停留在“船”上。帖临的象了,即“入帖”了,怎样才能“出帖”呢?个人体会到,在“入帖”的基础上,多选几家名帖进行临习研究,取其长去其短,为我所用,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慢慢形成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这就是“出帖”。

二、为勤是路

学习书法是苦中求乐。清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诗句,比较形象深刻地说出了勤学苦练的道理。书法家“无情何必来斯世,有好终须累此身”,深刻地揭示了书法家的博大胸怀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他说:我练书法,经过的是“五步炼狱”。龙跃天门,虎卧凤阙,神剑森列,无羁走马,皆以临为先。可见,要想在书法艺术方面有所成就,不经过勤学苦练,不经过深钻细研和认真地体验醒悟是不可能的。

当然,光靠“闷着头”苦练也是不行的,还有一个学练的方法、窍门问题。要想着自己是“写字”的,而“字”写得最好的是王羲之、颜真卿等这样的古人,如果不老老实实地向先贤们学习,不坚持到传统宝库中去拿宝,“字”是写不好的。要向他人学习,向他人的优点学习,把他人的好东西都吸收甚至“抢”过来。不向他人学习,就不能丰富和造就自己。在学习中,传统宝库里的东西最丰富,这个宝库对谁都是敞开大门的,就看你去不去拿,是拿一件还是许多件,是拿一次还是经常拿。不从别人那里拿来宝物是丰富不了自己的!由此看来,只有把人的天赋和好学、善学的刻苦钻研精神结合起来,做到有才华而不浅尝辄止,以全身心的投入,废寝忘食的苦练,博学深思的悟性,才能在书法艺术方面才思敏捷,得心应手,刚柔相济,潇洒神飞,具有自己特点和风格的好作品来。

三、以美为风

清人叶横山说:“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生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可见提高欣赏和鉴赏水平,对于书法爱好者是必要的,对于从事书法艺术者更为重要。只有不断学习和丰富个人对书法艺术的知识,不断提高文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修养,才能提高我们的欣赏、鉴赏水平和创作能力。

要在追求美的风格中不断超越自我。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中,追求美的风格,看一幅书法作品美不美,既要看每个字的形体结构,也要看整幅作品中是否有变化,结体、点划不雷同,肥瘦适当,肥而能秀,瘦而能腴,风姿潇洒,达情尽性,神采飞扬。由于每个人爱好和审美观的不同,必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要求和追求。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不断地超越别人、超越自我,才能从容地走进这一人类书法艺术的殿堂。

这么多年我一直偏重于隶书,临了很多名碑及刘炳森老师和他的大弟子张惠臣老师的字,但他们都曾告诫过我:“不要死练我的字,要有自己的风格”,所以近几年我书写的隶书字体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近一二年以书写扇面为主,尽管我的扇面作品目前已被世界各地的收藏家们和书法爱好者购买并收藏,且当作国礼送外宾专用,但是缺点和不足还有很多,和书法前辈及同行都是没法比的,因而我会不断的努力。

书法鉴赏课心得体会篇二

一个学期的鉴赏学习让我对原本陌生的书法鉴赏有了一定的了解。醉过方知酒浓,当置身于那一幅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中,才知道书法爱好者如痴如醉地“求工于一笔之内,寄情于点画之间”那种情结为何!书法是一门艺术,现在真正欣赏书法的还只在书法界搞书法创作的专业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非从事书法创作的能欣赏的人还不多,大多数人还只是一般看看而已。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要瞧出门道,就必须懂得入此门道的方法,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而很多非专业的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对书法的欣赏只停留在“好”与“差”的感觉的层次上,是非常笼统和模糊的。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必须多看多写多练。

曹老师建议,作为初学者的我们学写字先从楷书或隶书入手。掌握各种笔法后再学其它书体就有了基础。临帖是练好字的必需手段。不临帖,全凭自己想法随意写,是上不了路子的。学写毛笔字一定要有恒心与毅力,要持之以恒,戒骄戒躁,不能一曝十寒。常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毛笔字比一般的硬笔书画在线条的要求上更为细致,它的笔画并不是从如至终完全一样的,从提笔,运笔到最后收笔,线条的丰满程度都有所不同,只有良好的视知觉能力才能对整个字的边、线和角有一个正确的把握。而且,对着墨的多少全控制在手腕与手指之间,对手部小肌肉的精细控制能力要求很高,力度的把握也十分重要。练习书法能使人静,而静又是书法的前提!静以修身,对书法的追求是一种境界,曹老师说他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便喜欢写写画画,还给我们展示了他十几年前的作品文章.和他的一些书法练习手稿。

这也使我联想到了很多,这个时代的人们,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都是很浮躁的,做事情缺乏持久力,也总是静不下心来!而老祖先留给我们这么多宝贵的艺术财富却不知道好好的运用!认真练习书法,不但可以提升我们自身的修养,还可以让渊源的文化传承发扬下去。对书法的追求是一身的。点点滴滴的珍藏,汇聚成一本本的快乐来源!

书法鉴赏课心得体会篇三

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最近我参加了一次书法鉴赏者课程,对于这次的学习和体验,我有一些深刻的感受和思考。

一、课程的收获

这门课程让我深入的了解了书法艺术的精髓,同时也让我更加细致地品味书法作品中的点滴之处。通过观赏各种不同书法作品,我学习到了书法的不同形式和特点,同时也明白了书法的笔画技法和结构构造。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分析和欣赏不同书法家的作品特点和艺术价值,这对于我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和书法鉴赏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二、对书法发展历程的认识

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也更加全面的了解了书法的历史和发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书法的渊源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明白了书法艺术与时代背景的联系,对我了解许多书法作品的背景和意义都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我在观赏一幅行草书法作品时,老师带我们了解了书法家张旭的生平背景和行草书法的特点,这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个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三、对于自己书法修养的提升

通过观赏大量的书法作品,我也自我审视了自己的书法水平和风格。这些作品对于我的修养提升和确立自己书法风格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讨论,我也认识到了自己书法中的不足和需要加强的地方。同时,我也更加坚定了要继续努力学习并不断提高自己书法水平的决心。

四、对书法的艺术价值的认识

通过观赏和欣赏大量不同书法作品,我更加深入的认识到了书法的艺术价值,了解到书法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书法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与思想的表达,它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更成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认同和追求。

五、自我体会

学习书法是一种修养,书法鉴赏更是一种提高自我品鉴和审美能力的途径。这次的学习让我对书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知,也让我体味到一幅书法作品背后蕴含的文化、历史和思想内涵。书法艺术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精神的追求,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探索、创新,共同把这门传统艺术创造成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

书法鉴赏课心得体会篇四

书法鉴赏训练是提高个人审美品味和对艺术的感受力的一种方式,通过欣赏名家的作品,学会领悟其中的意境和艺术之美。在这一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书法艺术的独特性和魅力,同时也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艺术创作的追求。

第二段:开展书法鉴赏训练

在进行书法鉴赏训练时,首先要了解名家的作品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古代名家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的体现,为我们打开了艺术的大门。其次,要学会用专业的眼光来观察书法作品,分析其结构、线条、笔触等方面的特点,并在心中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最后,要进行大量的实践,通过模仿名家的作品,在笔触、墨迹、气势等方面进行锤炼,提高自己的书法造诣。

第三段:收获与体会

在书法鉴赏训练中,我逐渐体会到了书法艺术的独特之处。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记录方式,更是艺术的表达形式。一支笔,一个字,可以通过行之间的顿挫、流畅之间的曲线,传递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这种感染力正是书法艺术独有的魅力所在。同时,我也意识到了书法艺术与生活的紧密关系。书法作品透露出一种优雅、凝重、宁静的气质,这些品质可以引发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第四段: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书法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民的情感,对于我们来说具有极高的意义。通过书法鉴赏训练,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加深厚。书法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传统美德,给予了我们思考现代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的启示。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仅是一种学问的传承,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第五段:追求艺术创作

在书法鉴赏训练中,我意识到艺术创作是一种需要持续探索和努力的过程。每一个名家的作品都是经过他们长时间积累和苦心钻研的结果,其中蕴含的艺术智慧和生命力是我们需要学习和追求的。通过书法鉴赏训练,我开始思考如何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创作相结合,通过创新表达方式和材料,来展现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想法。

结论:

书法鉴赏训练是一个持续学习与提高的过程,通过观察、分析、模仿,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书法艺术的内涵和魅力。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品味,培养我们对艺术的感受力,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艺术创作的追求。通过书法鉴赏训练,我们可以发掘自己艺术的潜能和个性,成为一个更有创造力和艺术感的人。

书法鉴赏课心得体会篇五

中国书法经过几千年的沉淀、积累和发展,已成为独具华夏特色的文化瑰宝。关于如何学习书法,我有“三个经验”体会与书法爱好者共勉。本人经历了从不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从写字到书法,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从我知事的那天起,就把它作为终身追求的一项事业,从真学上下工夫。坚持60多年如一日,为国家学,为民族学,为传承和创新而学。家境贫寒,买不起灯油和笔墨,就用山上的松树油照明,用树枝当笔,以大地当纸;没有字帖,就蹲在墓碑前观摩习练;出门在外,没有笔墨,就在自己的膝盖上比划名碑名帖;有条件时拼命学,没有条件时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学,工作繁忙时挤出时间学,把别人用于唱歌、跳舞和钓鱼的闲余,都用来学书法,这样抓住空暇刻苦学,自觉地把学习书法作为生活中除衣食之外的须臾不可缺少的第三件大事,不管生活条件多艰苦,也不管工作环境多险恶,从未间断过认真学书法。

善练是方法。人间凡事,没有学不会,只有不会学。“无巧不成书”,学习书法,既要有决心,更要讲方法。方法是渡河之舟。我在学习书法时,坚持“帖学与碑学并重,古法和今法相济;楷行习练交叉,常练榜书在先;首要把握重心,字形结构严谨;注重学习效率,练字习法共进;心中有字在胸,下笔方可有神”。从而,变苦练为善练,变死练为活练,变练一体为练多体,变单练书法为绘画、雕刻(石、木、竹)、装裱并举。这样,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融会,事半功倍。

苦研是恒守。书法是我国千古绝唱的线条艺术之一。要传承和发展,必须刻苦钻研、持之以恒地探清其脉络,理清其源泉,把握其精髓,效法其规范,开掘其新境。据此,我进入大学后,就发奋学习王羲之、黄庭坚、颜真卿、苏东坡、张怀、怀素等历代书法名家的书法理论,既研习书法的历史进程和演化,又研习书法的产生形成与风格;既研习各种书体自身的美学原则和技法规律,又研习各种书体的用笔技术与文化背景;既研习我国的书法和绘画,又研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原生态的基础构筑,凡是有利于学习、弘扬和创新书画艺术的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因此,从创立自己超越传统的握笔方法,到行之有效的“书法重心学”,从写字的基本笔法到字体的和美结构,从帖学到碑学,从书写形式到书写内涵,从学会一体到学会多体,从学好一家到学会百家,从集百家之长到独具个性特点,从书法的外形美到书法的内在美等等,都进行过认真不懈地研习。同时还研习了唐诗宋词和哲学、美学,不断为自己的书法创作,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和吸取鲜活元素的条件。实践使我深切地感悟到:没有凝练厚重的文化底蕴,领悟不了书法的真谛精华,充其量就只能做个写字匠,而永远、绝对当不成书法家。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