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散文诗清明雨(优质10篇)

时间:2023-10-14 01:13:33 作者:GZ才子 2023年散文诗清明雨(优质10篇)

编辑需要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态度,确保文稿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编辑技巧和工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些经典之作吧,相信您会有所收获。

散文诗清明雨篇一

去年清明节前一天,我匆匆回乡,祖茔碎裂的炮皮散落一地,我知道你已经回来过,坟前纸灰还未燃尽,你已赶往城里的家。今年清明,你却躺在祖辈们脚下,将一切置身事外。四十年兄弟亲情,短短的半个小时,哥哥啊,谁知道这次擦肩而过,竟让是永久的阴阳两格。

去年秋天,我在旬阳海拔最高的村子,正在给上级检查工作的同志汇报脱贫攻坚,儿子突然打来电话,说是你北京住院,已经不行了。晴朗的天空,一大片乌云忽然遮住头顶的阳光,我忽然觉得浑身发冷,靠在一户人家的墙上,给儿子说,打车,以最快的时间,赶到医院,见见你的二爸。给儿子转200元车费后,我蹲在墙角,哭了。在检查工作的领导和村里的乡亲面前,控制不住自己的失态,泪水汩汩流淌。毫无征兆的噩耗,将我置身莽莽荒原,我知道,血肉相连的兄弟,已在弥留之际,今生,可能无法相见。猛然间,见你一面的想法,非常的强烈,电话联系三哥,正预定赴京机票,儿子电话又过来了,说,他的二爸已经走了。命运的残酷,让你客死他乡,直至安康接灵,送你火化,迎你归乡,一切都昏昏沉沉,醒里梦里,还是最后一次见你的时候那样,睿智的目光,和蔼的笑容,坦诚的交流。直至今天立在你的坟前,才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你已经永远的走了,留下的只是永生难忘的兄弟深情。

哥哥,你我虽非一母同胞,胜似亲生兄弟。在我们出生长大的那个贫穷寂寞乡村,坚毅、聪颖上进的你,一直是我少年时候效仿的榜样。你大我十二岁,对于我这个你唯一叔父唯一的儿子,自小关爱有加。家中独子,父母的骄纵,让我自小异常倔强顽劣。待我稍懂人事,你已在安康师范读书,给我讲人生的理想,做人的道理,给我讲群山之外的世界,在我荒芜的心灵中,撒播下走出大山追赶美好的憧憬。历经磨难,我初中毕业那年,不负你望,也考上你就读过的师范学校,虽然注定未来要辗转乡村当一辈子小学老师,总算是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体力劳作,在但是当年的农村,也算是让人振奋。毕业了,分配到与村子隔江而望的地方教书,发不出工资的困窘,独自摇撸过河的危险,山村小学找不到媳妇的担心,我每每说起,你虽不曾经历,但却感同身受。鼓励我直面困境,认真工作,厚积薄发。我也调整心态,在枯燥压抑的生活中,寻找到工作的乐趣,几年后终得离开那里,进入县城工作。逐渐的离开了本行,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

当初你或许只是只言片语,对我却是当头棒喝,让我不迷失,不放弃,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一步一步的挪腾。明里提醒,暗里运作,我的环境慢慢得到改变。环境渐好,让我父母少了焦虑,亲人少了担心,让我的孩子,在一个与原来不一样的环境成长,相对较好的境遇,让他磨练了心智,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而他的谦逊、成熟与稳健,定会让他的在生活中,尽量巧妙的避开厄运。孩子对未来生活的自信,让我觉得人生再无憾事,心性也慢慢变得冲淡平和,终于可以慢慢的品味生活的美好细节,不必为了什么目的,强扭自己的本心。人世间事物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哥哥啊,今天站在坟头看你,前尘往事如过眼云烟,处处都有你的影子,而我,早已步入中年,如何平稳的过完余生,在哪一天,像你一样,把生命之舟荡回故里,平稳无憾的泊在你的身边,只是希望,在这个过程,一直有你守望的目光。

哥哥,兄弟间曾经探讨过这个世界上是否有来生,今天,伫立坟前,我相信真的有,是的,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来生,如不然,正茂盛鲜活的生命,被拦腰截断,呼吸已经停止,那些一直前行的梦想,那些正浓正炽的亲情,那些不得不尽的种种责任,正在按照惯性,在飞奔向远,何处安放啊!

散文诗清明雨篇二

春香放飞一季颜,低回首,青盈缠绵。温蕴唤醒天籁音,静心听,吟醉原野。绿绽枝头正放眼,百鸟歌,花吐婵言。

虔心静,归乡怯,思亲育恩泪雨滴。悔魂牵,提步艰,思望两头空有言。跪表意,供馐品,焚香烧纸化尘烟。逢有缘,只因短,一晃阴阳两重天。梦里唤,还如颜,绕在身边话天年。谁曾想,无常怨,独留含恨无偿还。试问天,情为何,身销玉碎魂有园。

梦归西,驾鹤仙游人归去,留下孤影四季随。屋藏容,乡间草木味幽深,难在异乡了此情。路知遥,浪迹天涯寻觅处,一杯黄土挂心尘。情难忘,恩泽似海心铭记,如有来生再相聚。暖风吹,青青泛绿秀山河,一代新生正吐蕊。地换装,慰藉逝者有遗篇,人生易老天亦老。抚亡灵,儿孙跪拜青山陪,鸟语花香意正浓。慰物神,二老一生多辛劳,抚育七子齐天功。望保佑,灵秀物语天籁音,犹如儿女临长空。

睹物思人屋已空,人去墙残目亦惊。别在回乡望去路,满眼心酸泪浅痕。曾经盼归心似箭,如今一切在梦中。默默相思一路苦,只作坟前三鞠躬。虔诚化作忏悔泪,那如生前善亲待。似问天公情何重,生死相许永不弃。

散文诗清明雨篇三

这个清明可以用云淡风轻来形容。没有了往年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可谓春风拂面,繁花似锦。而清明回到杂草丛生的老屋祭奠亲人,心情难免多了几分沉重。古木参天亲亦远,屋是人非泪纷纷。老树,老屋,亲人已逝,难免触景生情。

岁月如歌,往事如烟。老屋还在,而那伴我成长的革命的老纺车和伟大的织布机只能永远留在我的心中了。仿佛那伴我入眠的嗡嗡纺线声和咔嗒咔嗒来回穿梭的织布声犹在耳畔。有一个不辍劳作的身影愈加清晰。哦,那就是我亲爱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我要把母亲织的老粗布永久地珍藏下去。

因为那是母亲的温度……

2

什么是清明?就是那些和煦的春风吹散了一片片盛开的花瓣,也清扫着每一位逝者的居所,仿佛一切都那么干净明了。也许清明就是这样的节奏,生者逝者,一切归于清明。雨纷纷不是清明的节奏,泪纷纷也不是生活的节奏。

有位孩子大学时的家长朋友,每逢节日都晒晒家人团圆的照片。当然,今年也不例外。父母公婆夫妇儿女,一大桌子人,真正的圆满,真正的幸福。我送给她两句话:一人一口,个中三味。也是三个字:一,合,全。一,一体,一家人。合,合家幸福。全,儿女双全,父母双全,全家福。愿天下人全家福,一家亲。

有人说合家欢乐。生活不可能总是欢乐。失去亲人遇到困境时人不可能欢乐。幸福也不等同于欢乐。个中三味,就是说生活丰富多彩,五味杂陈。生活就是各种味道的调和。其实味道就是人的一种对生活的感觉,也可以说是一种人生态度。尝过了,试过了,拼搏了,奋斗了,有了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就有了信心,勇气和力量,也就有了长远的成功幸福和圆满,也才能真正做到一,合,全。

再见,清明。

再见,亲人。

相信

明天会更好。


散文诗清明雨篇四

又是一年清明雨上,驱车160公里,来到了又一人间天堂――杭州西湖。

一直想去,是想去看看白娘子今安在哉?雷峰塔倒了又建成何样?

第一站――西湖

那日小雨,烟雨朦胧,漫步在西湖边,闲情雅致,矗足在一处处有着历史印迹的景边,怀古。在白堤,想起白居易,也是一个春天,他的眼中乱花渐入,浅草没马蹄,绿杨白沙堤;在苏堤,楼外楼里,尝一尝苏兄最爱的东坡肉,想起他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又走过苏小小的爱情,领悟岳飞的悲壮。

我敢说如此的景,对于从小在苏州长大的我并非惊艳,西湖也没有太湖美,可我被它的故事吸引,被有着历史色彩的人物吸引。

那日清明,我不知道白素贞和许仙有没有来,苏小小和阮郁有没有来,徐志摩和陆小曼有没有来,反正我和老公来了,走过你们来时的路,不知是否撞上了你们的灵魂,回眸处,与你们挥手告别。

第二站――灵隐寺

踏着清晨的雨露,去到灵隐寺。天空如同仙气未散。因为去的早,游人尚少,且没有破坏它的灵性,等我下山时,人流涌进,便再没了佛家清净之地的感觉。灵隐寺面朝飞来峰,而飞来峰造像则雕刻的`栩栩如生。

空山新雨后,有潺潺流水声,有植物满眼新绿,有淡淡香烛味。我爬至半山,已气喘吁吁,便佩服佛家弟子心沉步稳的每日上山下山,我无须赶路,已蒙受佛家的洗涤,暂且让心如灵如隐。

第三站――雷峰塔

刚到雷峰塔,就电闪雷鸣,狂风骤雨,心想定是白娘子现身了,可惜我没有慧眼,如此神象定是看不出了。

曾经鲁迅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已知道如今的早不是当初的了,如今的是一座有电梯上下的现代化宝塔,只能看见曾经旧塔的几块断垣砖瓦。

哦!这本是个神话,只能让人神往吧!

第四站――西溪

西溪湿地很美,上善若水,水真的很神秘,坐在船上泛舟西溪,耳畔传来徐志摩的诗:“我捡起一枝肥圆的芦梗,在这秋月下的芦田,我试一试芦笛的新声,在月下的秋雪庵前。”真是特别惬意。

身边时有水鸟飞过,有绿意翳眼,有水道蜿蜒,有渔舟唱晚。

有散落一地的诗情画意。

散文诗清明雨篇五

一次,孩子问我:“爸爸,你是不是很想念老祖,我领你去看。”此话一出,把我惊出虚汗,原来孩子是说挂在堂屋的遗像。

这里的清明似乎和文明传说的渊源无关,或许大家根本就不懂介之推之类的流传故事,也不知道什么清明的由来,只知道清明来了,要去祭拜祖先,这样一年两年,直至刻印在后人心中。

看着窗外笼罩着的云层,深灰色的天空像一顶帐篷支在小城四周的山上,将小城和星空分割开来,或许傍晚小城的山尖还会挂着一个横切的南瓜,丝缕阳光像黄红的瓜瓤在滚圆的瓜皮的伸展,中心那一粒黄白的瓜子,向外输送着养分。

云和雨就像兄弟姐们一样,有时云集雨来,有时云过雨逝。清明时节雨纷纷,没有雨的清明似乎就像枯坟里的祖先,只有没有腐化骨骼,躺在阴暗的角落,或许就连骨骼也腐化为泥,一堆布满深黑色早已褪去红色原色的坟土,等待着人们从心里想起并祭拜。

清明节,经济好的人家会拉只羊去杀,家庭一般的人家几只鸡即可,或邀亲朋好友前去家族坟地上坟。柳枝此时已经长出了新叶,不知为何要采摘柳枝置于坟头?在这里,柳枝和桃枝是用来驱鬼的,难道祖先没有变鬼的,都升天成仙了?大人也会给孩子编一定柳枝凉帽,不知是避热气,还是辟邪。每次吃饭,老人就会念叨:“不能用柳枝筷子夹鸡肉,否则会被毒死的。”山上,也不一定会有柳枝,但还是一年一年的叮嘱着。吃完饭,收拾剩菜时,老人又要高声叮嘱:“鸡肉要收好,不可让蚂蚁爬过,爬过就会闹人了。”似乎这就是,每年上坟都少不了的话。有的老人或问儿孙:“给祖先磕头了没有?给祖先上香了没有?”尽责的老人会领着孩子,前去认祖坟,看墓碑认先人,要跪下磕头,可要碰到地上,要用左手上三柱香。回想那时甚是虔诚,有时不小心还将头磕破,裤头磕脏。如今上坟,稍作比划略表心意,香纸不化……多年以后,或许孩子们都不会再有上坟的场景。

上坟时,会对有的祖坟进行填土,选土要选松软的土,那样祖坟才会蓬松,种植高杆茅草才能更好的生长,一家人才能从祖坟得到庇佑,才能兴旺发达。要修去坟周边的树木,不能让坟前的树遮住坟向,不能让让坟后的树根长进坟里,不能让左右的树枝盖过坟沿,树上的雨滴会冲走坟上的土,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细节。

晚饭后,大家启程回家。一个老人点着三柱叫魂香,叫着所有上坟的子孙名字:“说着快回家来。”并和祖先说:“赶快回去守好坟。”

散文诗清明雨篇六

写完清明后记,烟灰缸早已填满了烟头,实在是想写的很多,又怕自己掌握不了笔锋,即使最终画上了句号,依然感觉还有太多太多不曾纳入其中。

----序言

伫立于老祖母坟前,久久无言,万千言语,终也只能化作默默的凝视。静静地点香敬酒,耳旁的隆隆的爆竹声显得异常刺耳,生怕扰了老人长眠地的清静。老祖母的坟地,是以前老屋的厅堂位置,也是老人常喜欢闲待的地方,儿时的我,常常缠在老祖母的身旁,听老人讲些年轻时候的事迹。时过境迁,旧时的房屋,业已修建成老祖母的墓地,只有堂前那些熟悉的林木,还有那一片片的田地山景,还在阐述着自己童年的真实。以前村里的十几家住户,现今绝大部分都已搬迁到乡镇生活,以往朝夕相见的乡亲玩伴,现在想见上一面,已是很难很难。

承载童年回忆的故里,已在时间长河中渐渐老去,正如父亲的容貌,已被生活磨砺的沧桑。刚到赣州时,从妹妹手机上看到父亲的近照,门牙已经脱落,皱起黑黑的脸庞,笑起来的样子,看的自己揪心不已。时光一晃,四年已经过去,家里的事情,时常折磨着我,又何尝不是时时煎熬着父亲。一直在大城市里漂泊,只为在万千机遇中博得一线生机,四年来,终究成少败多,也只能怪自己底蕴不足,虽然如今锐意依旧,也在北京城潜隐一年多,继续搏下去,相信自己在京都,一定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只是如此,却需要太多的时间来积蓄,南方的家人,怕是等不得如此长的周期。况且此次归乡祭祖,几位叔叔姑姑的心意,又岂能不知,也是只能埋藏于心底。

其实,郁结于心底的结,已是松开,回乡也只是想求一份让自己心安的答案。临行北京的那个夜晚,二婶亲手下的两个黄酒煮蛋,满载着双亲的祝福,说起来有些丢人,但心底确确实实洋溢着感动于幸福,险些没控制住落下眼泪,还记得,同时能兼得双亲的两份祝福与两个鸡蛋的庆祝,尚是童年时期,以往的生日,要么邀三五好友,要么默默地下两个鸡蛋,在酒精的麻醉中度过。如今,下一步棋,我想我已经知道怎么走了。二万五千里的战略转移,只是为了下一次的猛龙出击,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散文诗清明雨篇七

清明二首

作者:杜甫

【其一】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其二】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鞠将怀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清明二首翻译:无

清明二首背景:

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六月,杜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离开朝延,开始最后十余年的飘泊生涯,直到公元770年(大历五年)病死于洞庭舟中。房琯事件是诗人政治生活中最严重挫折,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被丝丝蚀尽,自身更进一步坠入饥寒贫病的深渊。不过在这十来年的流浪中,诗人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居成都,然后漂泊湘鄂,却有幸饱览各地壮丽河山,凭吊众多古迹,广泛接触社会,了解风土民情,感受时代苦难,诗人的创作因之题材更广阔,抒写更深入,写出了大批优秀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登岳阳楼》、《清明二首》等佳构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清明二首》写于公元769年(大历四年)春,当时诗人由岳州南行,拟往衡州依湖南都团练史、衡州刺史韦之晋。

清明二首赏析:

诗体为七排,是古代诗人极少创作的一种诗体,杜甫集中仅存数首。此诗乃诗人触景伤情、感慨入怀之作。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诗篇开始,诗人紧扣清明时令入题。“新火”,古代四季,各用不同木材钻木取火,易季时所取火叫新火。唐宋时清明日有赐百官新火的仪式。苏轼《徐使君分新火》诗云:“卧皋亭中一危坐,三月清明改新火”即指此。首联一点时,二点地。诗人清晨起来,匆匆赶路,清明新火正袅起缕缕新烟。天气晴暖,春光明媚,一叶小舟荡漾在万顷湖水之上。一个“净”字写尽了天宇的明静,湖水的澄澈。此景如诗如画,可惜在诗人心中惹起的却是阵阵苦痛酸愁。“客船”之“客”轻轻一点,把诗人从美好的自然境界拉回到残酷的现实人生,诗人不得不面对飘荡流离的艰难处境,幸福和快慰转瞬即逝。景愈美,痛愈深。诗人看到天上飞过轻盈的小鸟,地上游戏的快活的儿童,他只是苍然感到“他自得”,“我无缘”,诗人历经苦痛,身老倦游之态如在目前。绣羽,美好漂亮的羽毛,代指鸟。鲍照赋云:“曜绣羽以晨过。”又,宋之问诗:“衔花翡翠来。”红颜,此非指美貌女子,而是指少年,李白《赠孟浩然》诗有句“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即是。骑听,以竹当马骑,乃少儿游戏。此联直写诗人之哀之倦,与首联隐于其中、详察方觉不同。意义上隐显结合,表达上动静相照,取景由高及低,由水及岸,时空勾画宽远阔大。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第三联上承第二联,写本地风物人情。胡,泛指少数民族。湖南是多民族杂居省份,土家苗民很多,少数民族的儿童服饰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迥异于北国中原,楚地女儿腰肢苗条,美丽可爱,又是别番情调。在诗人笔下,小鸟轻翔,少年游乐,儿童装扮新奇,少女袅婷款款,衬以朝火新烟、湖光山色的背景,构成一幅明快爽朗、色调纷呈的清明风俗画。很明显,诗人意在以此反衬自己悲凉暗淡的心怀。前三联从现实、眼前着笔,第四联则由当地古迹转到对历史人物的回忆了。定王,汉景帝第十子刘发,唐姬所生,微无宠,故封王于卑湿贫国长沙,卒谥定。定王城又名定王台、定王庙等,在长沙县东一里,庙连岗,高七丈,故又谓之定王冈,相传乃定王为望其母唐姬墓所建。贾傅,即贾谊。年少通诸家书,文帝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他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又数上疏陈政事,言时弊,为大臣所忌,出为长沙王太傅,作《吊屈原赋》发抒不平之气。盛弘之《荆州记》里说:“湘州南市之东,有贾谊宅,中有井,即谊所穿也。上敛下大,状似壶。井旁有局脚食床,形制甚古。”诗人为何于此想及此二人二事呢?定王、贾谊失宠于皇帝,不遇于时运,被逐僻远卑湿之国,与诗人经历是颇相近的`,而定王之望远在长安的母亲坟茔,贾谊之吊屈原而自伤,也正与诗人情感和思想合拍,诗人是借古人而遣已之郁怀。所以下联作者即从古人想到自身境况。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寒食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要禁火三日。相传春秋时介子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回国后,隐居不出,重耳烧山相逼,之推抱树而死。重耳为悼念他,禁止在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而太原旧俗,每冬至应寒食一月,平民不堪其苦,周举为并州刺史时,作书置子推庙,言盛冬去火,非贤者之意,故改为三日。其实,禁火乃周朝旧制,与子推之死无关,是《后汉书·周举传》附会为之。诗人在此不过是借用这个清明传闻而己。沾,润泽。寒食时虽赖周举之福开了火禁,诗人一无所有,舟鲜熟食,故只有虚承周之美意了。严君,即严君平,汉蜀郡人。卜筮于成都,日得百钱足以自养,则闭肆下帘读老庄,扬雄曾从其游学,称为逸民。这两句概括写诗人贫困潦倒生活。诗人到处奔波,左冲右突,却生计无着,写此诗前后即在潭州卖药度日,有诗云“药物楚老渔商市”。诗人提及严君平,非即思君平卖卜自给,更含有对君平闭帘读老庄的向往之情。诗人一生深受儒道思想影响,为了社稷,也为了生计,想积极用世,同时也不乏退隐山林,过一种平淡安稳生活的热望,经过十余年的流浪颠沛后,这种心灵的追求更日趋强烈,《过洞庭湖》、《次空灵岸》和《岳麓山道林二寺行》等作品都有明显的反映,所以结联诗人明言已志。他讨厌击钟而食、列鼎而烹的富豪生活,希望顺依自己“山林”“天性”,有“浊醪粗饭”伴送岁月,颐养天年就足够了。这不过是诗人在生活重负之下残存的一点起码的生存要求,虽不太积极,仍然体现了诗人不愿趋奉权贵,追慕荣华的高洁品质。可惜的是,诗人这个最普通的愿望都根本无法遂愿,第二年诗人即因贫病交加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生活,年仅五十八岁。

第一首诗,诗人由清明景事兴感,抒写自己的悲惨遭遇与高洁志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情感段落。第二首在内容上是第一首的继续和发展,着重写飘泊之感,情怀抒发则更挚切深痛而饱满。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首联概写诗人苦于飘泊,年老病废的不幸命运,并启二三两联。偏枯病名,《黄帝素问》说“风疾或为偏枯”。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第二联紧承首联,“系舟”应“飘泊”,“左书空”对“左臂偏枯”,“双下泪”“左书空”如两个特写镜头,将首联漂泊病废内容具象化,“寂寂”、“悠悠”两个叠词,更强化了诗人无依无靠,飘泊不知所归,流浪难与人语的悲凉气氛。茫茫人寰,无人可语,卧病在舟,飘荡无期,右臂残疾,左书难以成字,虽想停舟驻足,却又无岸可登,思前想后,诗人泪雨滂沱,心如刀割。此为近承。第三联在上联具写的基础上概写,远承首联。蹴鞠即打球,与荡秋千等都是清明时节游戏,诗人选取它们入诗既照顾诗题,更含有深意。《杜臆》认为蹴鞠乃军中击球之戏,此代指兵乱,战乱频仍中的飘泊就更为艰辛,此其一;清明打球乃唐旧俗,不止军中,宫中犹耽此戏,王建《宫词》描写道:“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诗人用此,寓有想望京华之意,此其二;其实,蹴鞠秋千在此还具有比喻、双关意义,诗人的一生不正象球那样被人踢来踢去,命运不定,也不正如秋千般飞荡往复,高低起落,难以自控吗?此其三。“十年”言久,“万里”言远,诗人从时空两个角度叙写自己不幸。“十年”既是虚指,也是实指,从诗人贬出朝迁到现在已是十年光阴过去了。多少年来,诗人象毡球象秋千飘泊动荡,本已足悲,挈妇将雏,一天一天远离京华,则更增其若,荆楚的清明风俗虽与长安相同,正因其同,却不得不使人忆起流窜四处的亲朋,这益使人难堪万分,柔肠寸断。诗人在这十四个字中熔铸了极为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情感体验,它们依次叠现出来,既富有层次感,又极见浑然一体,具有极强的内在情感张力,令人想起诗人的另一联名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诗人由上联蹴鞠秋千等物事巧妙转入对景物的描写,情感也逐级上升到新的高度。春来了,去冬南来的雁阵又纷纷穿云北去,赶赴北国的家园;四野人家也纷纷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诗人从高下两个角度取景。紫塞,北地边关,诗人用此代北方的京华长安。南鸟北归有期,迁客返京无望,可谓人惭北鸟。古人钻木取火,四时各异其木,其后仅于寒食后一日为之,成为沿袭故俗遗迹。春季当用榆柳,荆楚却用青枫,足见异地异俗,更易令人想到《招魂》中的句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这与诗人当时心绪是极合拍的。北方紫塞,楚中枫火,两两相隔,山高水远,诗人之心禁不住越过千山万水,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都京华。长安的楼阁一定早掩映于阳春三月迷离朦胧的轻烟花雨中了吧?那奇瑰高峻的山河也早应万紫千红,一片锦绣了。诗人想念京华之深,欲归故都之切,在如诗如画的想象之景中淋漓尽致地渲泄出来,表达却又含蓄深婉,真切动人。诗人到底忘不了社稷和君王。第四联为眼前实景,旅雁青枫却给人以无穷想象的天空,景深因之加大;此联为想象虚景,烟花锦绣又紧扣节令,近远两景真幻交融,动静兼具,足见诗人构思之精密,技巧之高妙。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悉杀白头翁。”春水滔滔归向浩渺无边的洞庭,隔断了诗人的归路,举目皆茫茫白苹,更使白首诗人愁肠百倍,不能自持。“春”是节令的周而复始,“白”是色彩的比照烘托,两词叠用,极写诗人万般情怀。春水也如大雁一样,能够如期回归,诗人却不得不淹滞湖湘,返京无计;白苹虽有荣枯,尚能年年开花,诗人却盛年不再,衰落无成,然诗人偏又心系长安,不忘社稷,怎不愁上加愁呢?是景语也是情语,情因景生,情变景换,在情感的千回百折、跌宕渲泄中,结束全诗,只留下茫然、哀痛、无言的回声。结联素来为人称道,刘禹锡《嘉语》言此联人不可及,尤以叠字见妙,位云亭《秋窗随笔》赞其“风神摇漾,一语百情”,从艺术技巧和审美效果两个方面进行了极高的评价。

在内容上,《清明二首》因节兴感,借景借物抒怀,既写平生不幸,更让人看到诗人心中交织纽结的矛盾和痛若。诗人平生抱负无望可展,加以身老病废,流离失所,意识中潜藏的释道思想不禁抬起头来。在最后岁月的诗稿中,他感慨自己“久放白头吟”,渴望能“忘机”“返朴”,他追慕桃花源式的世外“淳古”生活,认为“富贵功名焉足图”,希望在“乐国养微躯”,且欲与山鸟山花结邻为友。然而诗人终归是诗人,既使成了江湖“渔翁”失群“孤雁”,也永不失“每饭不忘君”的本色。他总是心系故园,“每依北斗望京华”,不舍辅佐君王“几回青琐点朝班”的过去,“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诗人依然雄心不已。这样,进与退,入与出的矛盾在诗人心中此消彼长,掀起剧烈冲突,当然前者总是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情怀,也鲜明体现在《清明二首》中。贫病交加的诗人,眼前的欢乐之景无一不牵发缕缕哀愁,促使他追想严君,向往山林的任运生活。然而北回的大雁,飘流的枫烟,应时的春水,又注定他割弃不了“秦城楼阁”和“汉主山河”,且因之愈复悲哀。诗言情志。诗人这种深沉浓烈的情怀根植于诗人高尚深厚的爱国主义心灵,是诗人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自然而必然的写照。这种深厚的爱国之情是深可宝贵,值得今人发扬光大的。这也是这首诗的价值所在。

艺术表达上诗人也颇多成功之处。诗人善于选景构图。新火新烟,湖色春光,旅雁青枫,烟花锦绣,组成一幅有声有色、历历如见的江南初春图,而鸟衔花,儿骑竹,童妆胡服,女作细腰,定王旧城,贾傅古井,又是一卷具有鲜明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风俗图画。诗人选景注意大与小,远与近,高与下,动与静的角度变幻和配合,并把古与今,想象与现实有机融汇,内容丰富多彩,画面流走生动,境界高远阔大。诗人善于炼字炼句,以“净”写初春湖光山色的特征和神韵,以“远”状诗人欲留不能,京华日远的感伤,以“虚”道诗人囊空如洗的贫寒,“十年蹴鞠”一联高度浓缩概括,达到了言约意丰、辞断意属的审美高度。叠词、复字、双关等技巧,既增诗句声态之美,更使平常词眼产生了新的丰富深涵,扩展了诗的容量。全诗语言通俗朴质,感情却含蓄深沉,耐人咀嚼。

全诗以情感的构思线索,取景用事全为抒情服务,所以景随情移,步步变换。或以乐景衬哀,或直写哀景,第二首后三联则把情景高度统一于一体,一般景万种情叠起千重心浪,把全诗情绪推到最高点。诗人又善于多角度切入和转换,多重诗歌意象纷至沓来,仿佛随手拈出,又极妥贴自然。象第二首,首联点飘泊之苦,二联近承具写,三联远承概写,又带出清明物事,融深慨于其中。四联是眼前景,旅雁由地上云,新烟袅袅腾空,视点从低至高摇移;五联是想象着笔,结联又归于眼前茫茫湖水。结构上纵横开合,景致上伸缩自如,情感氛围步步加深,似淡实浓,似散实密,似漫不经心偏又构思绵密。语出自然,旨归深烈,简易纯熟,深然天成,正是诗人晚年诗作的鲜明特点。

在章法上,第一首前后两联都紧扣自身着墨,中间两联拓开一笔,写当地风情民俗,离合相间,跌宕起伏;第二首前三联叙事,叙中融情,后三联写景,景真情深,两大板块如又峰并峙,各显千秋。第一首起于风物人事,言志作结,第二首由自身飘泊启篇,又归于湖南风物,两首诗在整体结构上有一种曲折变化之貌,回环错落之美。总之,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达上看,《清明二首》都是诗人晚年的好诗之一。

作者资料:

杜甫(公元7-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散文诗清明雨篇八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祭扫的节日。文人墨客也写了不少关于清明节祭扫的诗文。在众多“清明诗”中,我对南宋诗人高翥的《清明诗》情有独钟。下面就先让我们读读这首诗: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化作白蝴蝶,泪水染作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这首诗明白晓畅,但寓意深刻。每读一次,都能读出新意;每读一次,都让人清醒。

诗的首联作者给我们展现了大环境:南山北岭到处都有“墓田”,清明时节家家都要祭扫。这是概写,但我们也能感受到那具体的场面:可想而知,清明时节,那扫墓之人络绎不绝,路上的唠嗑声,坟前的哭声,天上的乌鸦叫声打破了往日的寂寞,凄凉的墓地,顿时热闹起来。首句说“墓田”似乎不如“墓地”和“坟田”更顺口,但这是押韵和平仄的需要。

颔联就描写具体化了,作者给我们展现了特写镜头:人们在坟前烧的纸,化作纸灰,随风飘舞起来,就像白色的蝴蝶在翻飞。而那跪着烧纸的儿女,脸上泪水不断,用手也不断地擦拭,所以泪水流过之处已经有红色的痕迹了。“红杜鹃”是比喻。这既是泪痕的颜色,也有“杜鹃滴血”之意,说明“悲哀深切”之深,与后面的“笑灯前”形成鲜明的对比。

颈联又是特写两幅画面。一个是日落的坟前,那白天烧完的纸灰,堆的很厚,所以里面还保留着热气。这正是狐狸取暖的好地方,它卧在纸灰堆上酣然入睡。这也言外之意地告诉我们,烧了这些纸,只能给狐狸取暖了,与坟里的尸骨毫无干系。

另一个画面是:白天烧完纸的儿女们,夜晚又聚在灯前,有说有笑,又吃又喝。坟前那短暂的悲痛早已飞到九霄云外。仅仅过了半天就如此,那明天、后天,谁还能去想死去的亲人呢。作者也许意在告诉大家,思亲的悲痛是暂时的,人还要回到眼前的生活。

尾联是作者在前几联记叙描写基础上的感慨:人啊,活着就要好好享受生活,死去了,什么都没有,什么也带不走。这是何等清醒的认识呀。

曾几何时,有人对该诗的这种人生看法和态度给予了批判,认为这是消极遁世,与革命思想不相符。这实在有点太苛刻了。首先应看到诗人的唯物主义思想是难能可贵的。其次也应看到,作者那种珍惜眼前,珍惜当世的观点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总比那些把幸福寄予来生的虚无缥缈的人生态度更有现实意义。

散文诗清明雨篇九

清明时节,常忆起杜牧的杏花春雨。丝丝又柔柔,纷纷而下,牧童、垂柳、老牛以及那“行人”……洋洋洒洒好一幅水墨丹青画!

近日的一场春雨,让清明这个节气变得更有意境。

北方的第一场春雨,依旧清冷,行人纷纷穿上了棉衣御寒。但总有人默默地收起了伞具,任雨丝轻柔的穿过发梢,滴落到衣衫……我便是其中一个。没有被春雨淋过的人,永远体味不到春雨带来的欢欣。那密密的雨丝,像针尖、似牛毛,斜斜的坠落,偶然有几簇落在唇边,仿若棉花糖一般瞬间弥散开来,转瞬又了无踪迹,留给人无限遐想。我总觉得这丝丝细雨里,和着樱花的芳香,桃花的甘甜。雨中待久了,难免打湿衣裳,但这种清冷,不同于秋雨的冷冽。春雨,总是略带柔情的,清冷中使人精神一振,尽是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和憧憬!

村外的桃花已开数日,桃树上方的空气仿佛都被花儿浸染成了红色,一片片迷蒙,树下落红满地,不知是过了花期还是被春雨催落的.?园外,是主人筑起的篱笆墙,湿漉漉的。旁边的空地长满了夫子草,浓密的叶子在沾上雨珠后,一片白蒙蒙,待到雨停,这些叶子好似被洗去了积攒多日的灰尘,绿葱葱、娇嫩欲滴。昔日的玉米地,主人栽上了桃树苗,一棵棵不及小指粗的桃苗却开出了花朵。我惊讶于这小小的树苗需积聚多久的养分才能开出小花?有些细脆的苗儿甚至只开了一朵!我怜惜的看着它们,毕竟,它们都太小了,说不定哪一刻就掉落在泥土里,被深深埋葬。但它们也是幸运的,在最美的季节,绽放了最美的自己!这是生命的凯歌,更是春天的力量!

散文诗清明雨篇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本诗写一个离乡在外的“行人”,在春雨绵绵的清明时节欲借酒浇愁的心情。诗中的行人、酒家、牧童、杏花村,山道湾湾、春雨飘洒,构成了一幅情趣盎然的“清明烟雨画”。

本诗在1992年香港“唐诗十佳”评选中,被评为第二佳。

注释:

1、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2、欲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

3、遥指:指向远处。

4、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赏析: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

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

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

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

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

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