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牛郎织女一教学反思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优秀5篇)

时间:2023-09-23 23:11:26 作者:温柔雨 最新部编版牛郎织女一教学反思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优秀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部编版牛郎织女一教学反思篇一

今天,教学《牛郎织女》这一课,民间故事教学新尝试。课前我盯着教材,心想:这么长的课文,怎样教学才会既省力效果又好呢?如果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读读议议,学生肯定不会感兴趣。这时,目光转到人物特点上,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好的想法——按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来教。

课堂上,我板书好课题“牛郎”“织女”(两人中间空开了几个字的距离)后,说道:牛郎是个可怜的孤儿,在织女之前,谁和他关系最好?它们是怎么形成这样的关系的?老牛又是怎样报答牛郎的呢?从这里,你能看出老牛是个什么样的人?随着疑问的解答,学生知道了老牛的善解人意、知恩图报。

接着看牛郎和织女。这时我设计的问题是,他们俩分别看到对方身上什么优点,才愿意结成夫妻的?学生喜眉笑眼地浏览着课文,很快,就把这两个人的品质特点给概括出来了。牛郎勤劳善良,织女美丽善良且心灵手巧。

在感受了夫妻二人幸福的生活后我加了一个过渡句,假如故事到此结束,我们会觉得结局是多么完美,可是天不遂人愿,此时出现了另外一个人物——王母,她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马上说“坏!“”赖!”我示意学生根据具体的语言材料谈谈看法,学生在读文后用充分的证据说明了王母的冷酷无情、心狠手辣。

此时我又加了一个过渡语:牛郎织女被分隔在天河两边,假如故事到此结束,我们又会感到多么可悲,此时又出现了本文中最后一个重要人物——喜鹊,大家说说喜鹊怎么样?学生说:“很仗义。”

到此,理解课文,概括人物特点全部结束,用时三十分钟。这么长的课文,能够使学生始终处在兴奋状态之中学习,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甚感欣慰。

部编版牛郎织女一教学反思篇二

上星期五,我们班学习了《牛郎织女》一文,这是一个民间故事。它有一个特点,透过平淡的语言,反映了人物丰富的精神内涵。从古至今,它已经流传了一千八百多年,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善良人们的心灵。

学生们对这个故事可以说是耳熟能详。怎样让一个“老的掉牙”的故事,上出新意,使学生不仅爱学,而且更能学好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对于王母娘娘,在他们眼里是心狠手辣的、是冷酷无情的、是不懂亲情的、是死要面子的……在交流中,学生对这一人物进行了批判,同时在心中确立了王母娘娘应有的形象——慈爱的、有人情味的、讲亲情的。这就是美与丑的辨析。有了对与错、美与丑的认识,学生也就能感悟故事的寓意。教学中不必义愤填膺地激起学生对王母娘娘这一人物的痛恨与咒骂,应该心平气和地聆听学生对王母娘娘这一人物的自主评价,或颂扬或斥责。要知道多一双眼睛,就多一个角度,多一个角度,就多一些客观。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问题,由同座配合完成:

1、你是下凡的织女,请问你为什么决心嫁给牛郎?

2、和你一起下凡的姐妹们会说些什么话?

3、你是怎么反驳她们的?当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时,他们会说些什么?

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课文的重点就突破了。

从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拓展到《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和古诗《乞巧》,通过师生平等的对话,学生基本明白了课文实际上寄托了劳动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了一个折射。让学生读民间故事的目的是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人要勤劳善良,要勇敢、执着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部编版牛郎织女一教学反思篇三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课文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孤儿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美丽的姑娘织女。他们男耕女织,过着美满的生活。王母娘娘知道后,拆散了他们,并带着天兵天将抓走了织女。牛郎急忙披上老牛的皮,用竹筐挑着两个孩子去追赶织女,被王母娘娘用玉簪划出的天河隔开。从此,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了,天长日久,他们就成了天河边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文章的语言平等朴实,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了一个折射。

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自读课文,通过课文中的一些字词句,说说故事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一切都按我预设中的进行着,同学们各自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了评价,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很多同学都说牛郎非常的善良,勤劳;织女也是美丽贤惠;而老牛是知恩图报。所以他们三个人的生活过得很愉快。我一一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但在举手的学生都回答过后,我发现他们说的要么是牛郎,要么就是织女或者老牛,却没人说另外一个人——王母娘娘。于是我就问学生,那王母娘娘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几乎没有没人举手。等了半分钟左右,有同学举手了。

一生说:我认为王母娘娘脾气十分暴躁,因为课文第八自然段中说了,“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嫁人间,气得暴跳如雷,发誓要把织女抓回天庭,严厉惩罚。”如果王母娘娘心不狠,她就不会暴跳如雷,对织女进行严厉的惩罚。于是我乘机引导学生想象王母娘娘暴跳如雷的场面,更加深了王母娘娘的形象。

另一生说:老师,我从课文第九自然段看到:“两个孩子跑过来,死死地抓住妈妈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一推,两个孩子跌倒在地。”所以我认为,王母娘娘是个六亲不认的人,她连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小孩也不认,她太坏了。抓住这个句子我组织学生说了另外一些描写王母娘娘的词语,如“铁石心肠、心狠手辣”等。通过这些环节学生对王母娘娘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堂课我发现,学生在潜意识中对一些正面的人物比较欣赏,而不愿面对一些反面的人物,思想确实很单纯。

部编版牛郎织女一教学反思篇四

《牛郎织女》是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分别由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衍化而来,充满神秘,充满浪漫。而整个故事语言优美,情节曲折,表达了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是一个百读不厌的故事。也许这就是民间文学的魅力吧,历经千锤百炼,经久不衰,是真正的艺术常青树。如何将这样的民间文学瑰宝展现给学生,我作了如下尝试:

课堂以“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为主线,分为“体会织女之决”“ 体会爱情之美”,“感受王母之狠,牛郎之急,织女之痛,感情之贞”三大板块,使得整堂课脉络清晰,结构流畅。

充分挖掘教材内涵,让学生想象说话众仙女劝告织女的情境,以此来体会织女下嫁人间的决心;在《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音乐中想象人间生活的温馨美满;想象写话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时互诉衷肠的感人情景。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又走入了文本,走进了语言文字,体验了主人公的情感。

以较符合课文情境的过渡语创设 情境,优美的音乐渲染情境,与课文相关的古诗词、唱词等丰富课文内涵,更好的展现了文本的内涵与人物的情感。因而学生学习投入,情动辞发,学习较有效。

许久没有上过如此酣畅淋漓的课了,但是还是感觉有明显的欠缺与不足。课堂前半部分略显拖沓,例如《夫妻双双把家还》音乐放了两遍,另一遍纯属多余,使得后半堂课仓促,特别是体会民间故事特点这一环节匆匆忙忙,草草收场,不可谓是一个遗憾。

追寻完美的课堂,这是一个遥遥的梦吧!

部编版牛郎织女一教学反思篇五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它有一个特点,它透过平淡的语言,反映了人物丰富的精神内涵。

学生们对这个故事可以说是耳熟能详。怎样让一个“老的掉牙”的故事,上出新意,使学生不仅爱学,而且更能学好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倡导个性化阅读,赋予老教材以新的涵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放手让学生谈对王母娘娘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学生能根据文本与生活经验的积累谈出自己的感悟,在他们眼里王母娘娘是心狠手辣的、是冷酷无情的、是不懂亲情的、是死要面子的……在交流中,学生对这一人物进行了批判,同时在心中确立了王母娘娘应有的形象——慈爱的、有人情味的、讲亲情的。这就是美与丑的辨析。有了对与错、美与丑的认识,学生也就能感悟故事的寓意。教学中不必义愤填膺地激起学生对王母娘娘这一人物的痛恨与咒骂,应该心平气和地聆听学生对王母娘娘这一人物的自主评价,或颂扬或斥责。要知道多一双眼睛,就多一个角度,多一个角度,就多一些客观。

二、发展想象力,突破课文重难点。

让学生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含义。我设计了一个采访情景,对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你是下凡的织女,请问你为什么决心嫁给牛郎?2、和你一起下凡的姐妹们会说些什么话?请回答的同学自己指名回答。3、你是怎么反驳她们的?当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时,他们会说些什么?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课文的重点就突破了。

三、由点带面,拓展阅读,深化主题

从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拓展到其他的民间故事和古诗词,通过师生平等的对话,学生基本明白了课文实际上寄托了劳动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了一个折射。让学生读民间故事的目的是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遗憾的是,课堂复习导入部分内容有些多,花费了较长的时间,而没有把故事的结尾讲完,使得整堂课不完整,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受到了影响。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课上先从四大民间传说谈起,大概了解了其它三部民间传说的内容,学生听得很认真,借机导入到今天所学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读熟是前提,离开这个,勿谈语言的发展。所以我很重视学生把课文读熟、读好的。读熟还只是学习语言的第一层次,准确来讲还不到位。依据课本的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是我在本课教学中突显的一大亮点。“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当然也是学习语言的例子。完全跳开书本去学习语言,往往是低效的,“牛郎织女”是一个经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让学生在自然而然间能复述这个故事,借此发展学生语言,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我在一开始让学生熟读课文,并给每个自然段取一个小标题,这是在给学生铺设适合学生走上去的台阶。然后让学生把他们取的小标题按顺序写到黑板上,帮助学生记“牛郎织女”这个故事的梗概。

化繁就简,牢牢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是我在这节课中的教学所得。

由于这个故事,孩子们大多已经从书报电视上了解,再加上课文浅显易懂,于是课上,在轻声的朗读中,在和学生们的交流讨论中,我们轻松地结束了对整个故事的学习。孩子们通过课文,不但重新认识了善良、诚实、勤劳和敢于通过斗争来追求幸福生活的牛郎、织女夫妇,也知晓了古代劳动人民就是通过这么一个个浅显移动、便于流传的民间故事来表达当时他们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男耕女织普通生活的追求,这一最朴素的思想的。

整节课的教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每一次当学生发言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之中学习和提高,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感悟能力与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语言平等朴实,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了一个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折射了专制狡猾的丑恶嘴脸。我们让学生读民间故事的目的是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授课时我问学生:故事中有几个人物?学生答有四个,牛郎、织女、老牛、还有王母娘娘。我让学生自读课文,说一说通过课文的哪些词句,找到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一切都很顺利,同学们选择着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了自己的评价,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对牛郎、织女、老牛这三个人物的认识都讲过之后,我引导学生说一说对王母娘娘这个人物的看法。

一生说:我认为王母娘娘十分凶狠,因为课文第八自然段中说了,“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嫁人间,气得暴跳如雷,发誓要把织女抓回天庭,严厉惩罚。”如果王母娘娘心不狠,她就不会暴跳如雷,对织女进行严厉的惩罚。

另一生说:老师,我从课文第九自然段看到:“两个孩子跑过来,死死地抓住妈妈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一推,两个孩子跌倒在地。”所以我认为,王母娘娘是个六亲不认的人,她连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小孩也不认,她太坏了。

这时,只见我们班的小才子郭秀岳举起了手,我想,不知他又要发表什么高见了,听听他的发言。我将他请起,只见他以响亮的流利地话语说道:老师,我认为王母娘娘没有他们说得那么坏,因为她只是要维护天庭的秩序,如果她不严厉地惩罚织女的话,她的话今后谁还会听呢?如果她惩罚别人,别人会说王母娘娘不公平,大家就都不会听她的话了。

我一听,完了。教了这么长时间的书,从没有人对王母娘娘作如此的评价。 这孩子的看法十分独特,我看到有的学生在频频点头。但不管怎么说,我还得要将他以及他的支持者们引入到传统的价值判断中呀!我本不想让这样的事情出现在课堂上,但今天我想,课堂教学惟有不断创新,才会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于是我说:那么王母娘娘是好是坏呢?同学们先默读课文,静下心来体会体会,然后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下可热闹啰!

腾嘉浩说:我认为王母娘娘不坏。因为织女是私自下凡,她违反了天规,王母娘娘当然应该对她进行严厉的惩罚。

我问:这是什么天规?

他说:就是神仙不能和凡人结婚。

我问:你觉得这样的天规合理吗?

他笑:不合理。

我说:不合理的天规,王母娘娘还要去执行,你还认为她好吗?

他摇摇头坐了下去。

我问:为什么仙女们都不愿留在天庭呢?

她说:因为其他仙女也会到人间去结婚。

我说:仙女们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王母娘娘却不愿意,你喜欢这样的王母娘娘吗?

龙杨笑了笑,没说话,坐了下去。

下课时间到了,我总结说:同学们,每个人的阅读感受不一样,我尊重你们的看法。但我想说的是,牛郎和织女追求幸福的愿望是美好的,任何阻止和破坏剥夺别人幸福和自由的人,我都不喜欢。王母娘娘维持的是不合理的规则,所以我更不喜欢。但不管我喜欢不喜欢,这个形象是早已存在于《牛郎织女》这篇民间故事中了。其实,流传在我国的民间故事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课外可以找来读一读。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