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资料手抄报 小学生元宵节手抄报内容资料(优秀8篇)

时间:2023-10-15 01:32:11 作者:雅蕊 元宵节资料手抄报 小学生元宵节手抄报内容资料(优秀8篇)

拥有理想的人,内心充满了热情和希望,他们勇往直前,永不止步。写一篇完美的理想,可以透过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展示出自己对理想的热爱和执着。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推荐一些关于实现理想的优秀书籍和资料,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元宵节资料手抄报篇一

大部分地方元宵节习俗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还有擂鼓、舞龙、舞狮等活动,但南北各地风俗也有独特之处。

1、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2、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3、赏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4、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

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5、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

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

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

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

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元宵节资料手抄报篇二

每年的阴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人很重视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春灯节,是很多家庭团圆的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加上吃元宵的习俗,这个节日就和团圆两个字牢牢的联系起来。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不管是南方北方都对这个节日比较重视,举行很多的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大家一定很好奇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现在中国吃网小编就告诉你元宵节是怎么来的,都有哪些习俗。

1、元宵节来历传说一

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2、元宵节来历传说二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3、元宵节来历传说三

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元宵节资料手抄报篇三

《元宵月正圆》
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5页,当前第512345

元宵节资料手抄报篇四

2、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3、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5、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6、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7、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8、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磐《古蟾宫·元宵》

9、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10、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元宵节资料手抄报篇五

1. 一一入史册 打一 字(谜底: 更)

2. 一块变九块 打一成语(谜底: 四分五裂)

3. 一块变九块(打一成语)。 谜底:四分五裂

4. 一(打一成语)。 谜底:接二连三

5. 三八多面手 打《红楼梦》人名一 巧姐

6. 上下一体 打一 字(谜底: 卡)

7. 不考虑中间(打一成语)。 谜底:瞻前顾后

8. 两点天上来 打一 字(谜底: 关)

9. 丰收 打一 字(谜底: 移)

10. 举重比赛 打一成语(谜底: 斤斤计较)

11. 举重比赛(打一成语)。 谜底:斤斤计较

12. 乖 打一成语(谜底: (谜底: 乘人不备)

13. 书签 打一 字(谜底: 颊)

14. 事事齐全说汉高 打《三国演义》人名一 谜底: 刘备

15. 仙乐 打一成语(谜底: 不同凡响)

16. 会计 打一成语(谜底: 足智多谋)

17. 伞兵 打一成语(谜底: 从天而降)

18. 兔子请老虎 打一成语(谜底: 寅吃卯粮)

19. 兔子请老虎(打一成语)。 谜底:寅吃卯粮

20. 入门无犬吠 打一 字(谜底: 问)

21. 八十八 打一成语(谜底: 入木三分)

22. 公用毛巾(打一成语)。 谜底:面面俱到

23. 内里有人 打一 字(谜底: 肉)

24. 农产品 打一成语(谜底: 土生土长)

25. 刃 打一 字(谜底: 召)

26. 千里通电话(打一成语)。 谜底:遥相呼应

27. 半导体 打一 字(谜底: 付)

28. 半耕半读 打一 字(谜底: 讲)

29. 单方告别(打一成语)。 谜底:一面之词

30. 双手赞成(打一成语)。 谜底:多此一举

31. 另有变动 打一 字(谜底: 加)

32. 后村闺中听风声 打一 字(谜底: 封)

33. 哑巴打手势 打一成语(谜底: 不言而喻)

34. 哑巴打手势(打一成语)。 谜底:不言而喻

35. 四个晚上 打一 字(谜底: 罗)

36. 四通八达 打一成语(谜底: 头头是道)

37. 四通八达(打一成语)。 谜底:头头是道

39. 圆寂 打一成语(谜底: 坐以待毙)

40. 多看无滋味(打一成语)。 谜底:屡见不鲜

41. 娄阿鼠问卦(打一成语)。 谜底:做贼心虚

42. 年终岁尾,不缺鱼米。 (打一字) 鳞

43. 并重 打一成语(谜底: 恰如其分)

44. 弟兄五六个,围着圆柱坐,大家一分手,衣服都扯破。 —— 谜底 大蒜

45. 快刀斩乱麻 打一成语(谜底: 迎刃而解)

46. 快刀斩乱麻(打一成语)。 谜底:迎刃而解

47. 思 打一 字(谜底: 十)

48. 愚公之家(打一成语)。 谜底:开门见山

49. 感冒通 打一成语(谜底: 有伤风化)

50. 打边鼓 打一成语(谜底: 旁敲侧击)

51. 打边鼓(打一成语)。 谜底:旁敲侧击

52. 抽水泵 打一 字(谜底: 石)

53. 拜年。 (打一作家名) 贺敬之

54. 无底洞 打一成语(谜底: 深不可测)

55. 无底洞(打一成语)。 谜底:深不可测

56. 早不说晚不说 打一 字(谜底: 许)

57. 暗中下围棋 打一成语(谜底: 皂白不分)

58. 暗中下围棋(打一成语)。 谜底:皂白不分

59. 最反常的天气 谜底:冬暖夏凉

60. 最宽广的胸怀 谜底:胸怀天下、宰相肚里能撑船

61. 最有学问的人 谜底:文江学海、道山学海、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62. 最荒凉的地方 谜底:寸草不生

元宵节资料手抄报篇六

元宵之夜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各种活动精彩万分,我们也可以在元宵节到来之际准备好有关元宵节的手抄报。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元宵节手抄报内容资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元宵节的来历

每年的阴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人很重视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春灯节,是很多家庭团圆的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加上吃元宵的习俗,这个节日就和团圆两个字牢牢的联系起来。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不管是南方北方都对这个节日比较重视,举行很多的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大家一定很好奇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现在中国吃网小编就告诉你元宵节是怎么来的,都有哪些习俗。

1、元宵节来历传说一

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2、元宵节来历传说二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3、元宵节来历传说三

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元宵节的习俗

大部分地方元宵节习俗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还有擂鼓、舞龙、舞狮等活动,但南北各地风俗也有独特之处。

1、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

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2、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3、赏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4、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

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5、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

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

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

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

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元宵节相关古诗名句

1、宝马雕车香满路。——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2、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3、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5、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6、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7、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8、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磐《古蟾宫·元宵》

9、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10、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元宵节资料手抄报篇七

元宵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小正月、除夕或元宵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第一篇:元宵节的黑板报资料

元宵节到了,我们大家一起包饺子,做汤圆。而我也在包饺子,我还在我包的饺子里放了一个核桃仁,谁要是吃到这个核桃饺,在20**年就会有好运气。于是我就赶紧把这个饺子放进了锅里。

饺子煮好了,妈妈把它们放在盘子里,我先吃了一个,觉得这个没有核桃,吃了第二个也没有。等我吃完六七个饺子时,我夹起最后一个饺子,心想;‘这个饺子里一定有核桃’,我咬了一口,发现里面真的有核桃,我高兴的大喊;‘我吃到核桃了!’还一边夹着饺子让大家看看里面是不是真的有核桃。接着,爸爸妈妈也吃到了核桃,不过妈妈的那个核桃饺让给表弟了,因为表弟想吃核桃饺,他都快哭了。

吃完饭后,我们还去看烟花,放鞭炮,看灯展,看元宵晚会。真是热闹的一天!

第二篇:元宵节的黑板报资料

哈哈!众所周知,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学校也举办了做花灯、猜灯谜等一系列活动,大家一起“闹元宵”咯!

一进校门,走廊上天花板、班级内,到处挂着形态万千的花灯,上面挂着一张字条,写着一个个令人思绪万千的灯谜。大家走走这,看看那,恨不得多长几双眼来观赏!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这节是语文课,可破天荒的.语数两位老师宣布:“接下来——猜灯谜!”“耶!”全班高兴得叫起来。在台下一片炙热的目光中,老师把事先准备的灯谜用多媒体展示在大家面前。“遇事不求人(打一成语)?!”台下同学个个跃跃欲试,眼中闪着亮光,平时十分懒散的脑袋瓜飞速地旋转起来,开始搜肠刮肚,在脑中寻找着一个又一个的成语,把不合理的排除。我也开始了“地毯式”扫查,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我甩了甩头,真的是!脑子里现在一团乱,啊——我要抓狂啦!我的脑细胞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大量消逝,oh!“自力更生!”不知谁说了一句,如一块石头落入水中,水花四溅,一下子把大家拉回来,对啊!怎么没想到呢!大家懊恼地拍了拍自己的脑袋,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要到手的奖品,送入了别人的怀抱。

接下来又猜了好多灯谜,有的是都说出来了,却又被人捷足先登。“礼貌用语(打一个字)。”老师似乎也被这气氛带动了起来,见大家个个抓耳挠腮、面面相觑,急得指手画脚,手忙脚乱:“礼貌用语,大家仔细想一想!”有同学站起来:“请。”却以失败告终。老师见大家还是一丝头绪又放出提示:“对人礼貌用语是敬,这个字有敬!”我顺着思路一想,用语有言,哈!是警!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答案说出来:“警!”“对了!”老师满脸笑容把奖品给了我,哈哈!我也获得奖品了!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今年的元宵节大家不仅收获了友谊、默契、快乐,还开动了脑筋,学会了知识!多么美好而短暂的元宵啊!

第三篇:元宵节的黑板报资料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festival),上元佳节,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舞龙灯

传说唐代有一年大旱,龙王错行云雨,淹死了长安不少百姓,玉帝降旨命魏征监斩龙王,后龙王阴魄不散,夜夜扰闹皇宫,吓坏了唐王李世民,于是向群臣问计,众臣认为应超度龙王,于是民间乃有元宵节耍龙灯之习。龙灯一般由竹木、彩纸、布等扎成,节数为单数,长达数丈,节内能燃烛的称“龙灯”,不能燃烛的称“布龙”,舞龙时,领舞者手持龙头,数十人举起紧连龙身的木棍,随于其后,整条龙在乐声中沿着规定的路线和队列奔跑。龙就象活了一样,民间以此习俗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猜灯谜

又叫“打灯谜”,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元宵节资料手抄报篇八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