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大全8篇)

时间:2023-10-13 22:23:22 作者:ZS文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大全8篇)

幼儿园教案需要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以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以下是一些优秀的高一教案参考资料,希望对教师们有所帮助。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涕泪、巫峡、襄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材重难点:

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前,老师先让同学们猜个谜语:历史上有这样一位诗人,大家称他为诗圣,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的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不但内容丰富,而且洋溢着爱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也被推崇为“诗史“。猜出来他是谁了吧?有关杜甫,谁对他还有进一步的了解?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回忆学诗的方法。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示儿》,大家想想,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来学的?这首诗我们也按这样的步骤先读再结合注释来解释再来有感情的读感悟作者的感情。

2、读诗。

a、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抽读,注意停顿。

c、再读。

3、理解诗意。

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读懂作者的感情,读到作者的心中去,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交流解释的方法。就按照同学交流的方法来理解诗的意思。

a、流诗意。

聪明的孩子谁来展示你们的才华,读懂那句就说那句。

b、生说诗意,随机指导单个字的意思:妻子、涕泪、喜欲狂、青春、漫卷。

c、说整首诗的意思。

d、同桌两个人对着说说诗意。

4、感悟作者的感情。

b、学生交流。

c、大家知道为什么杜甫这么高兴吗?

d、师出示收集的有关安史之乱的资料,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e、出示杜甫回乡的线路图,了解杜甫的家乡住址及流落他乡的住址。

g、进一步加上动作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5、两诗比较进一步感悟感情。

同学们回想一下《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对,这两首诗无论是喜还是悲,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陆游临终叮嘱儿子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是爱国之情,而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的激动和欣喜,不仅仅是自己可以结束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面受战乱之苦。

三、拓展。

推荐杜甫的《归雁》和《月夜》让学生读,进一步感悟杜甫的爱国感情。

四、板书: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收蓟北——喜欲狂

涕泪、漫卷诗书……爱国之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篇二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并学习分析鉴赏古诗。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并学习分析鉴赏古诗。

课件、相关资料。

1、同学们,在我国诗坛上有一位诗人与李白齐名,被尊为“诗圣”,他的诗被人们称为“诗史”,他是谁?你对杜甫了解多少?(交流杜甫的资料)

能背一首他的诗吗?(交流杜甫的古诗)

2、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齐读课题)

3、释题: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闻”“听说”,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这种类型题目中还有。哪一个呢?(河南河北)那“河南河北”指的是哪里?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谁能连起来把课题的意思说一遍。

1、学古诗,首先要读准字音。谁能提示大家诗中那些字的音容易读错?(涕、子、裳、卷)指名读。生评。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2、学习一首古诗光会朗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正确理解诗句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自主学习!出示自学要求:同学们可以借助工具书由词到句理解诗意。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做上记号。

3、质疑问难。说说古诗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协同解决。(妻子、青春、白天、漫卷)

4、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生评。

5、把对这首诗的理解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去!(指名读、齐读)

(交流“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

过渡:“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

出示: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述“安史叛年十年残暴,每到一处就抢掠民财,烧毁房屋,甚至把杀人当作儿戏,叛军进入长安后,大抢3天,长安成了一片火海。在安禄山军队的暴行下,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镇村庄变成了一片瓦砾废墟。

诗人杜甫为了躲避战乱,才流离失所,贫困潦倒,而且一家人的生命时常受到威胁。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所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当时的心情呢?(喜)

2、你从哪些诗句或者词语中体会到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呢?把你的理解写在这句诗的旁边。

预设:

(1)初闻涕泪满衣裳。

(板书:喜极而泣)

(2)却看妻子愁何在。

抓住“愁何在”:曾经妻子和孩子他们愁的是什么呢?

现在好了,官军收复失地,他们不再为这些而犯愁了!齐读!

(3)漫卷诗书喜欲狂

对于一个酷爱读书的人来说对书定会异常珍爱,可是杜甫却是“漫卷诗书”,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像一下诗人及家人欣喜若狂的样子。

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可以家人团聚,尽享安详的生活,怎不让诗人欣喜若狂。

(板书:欣喜若狂)指名读3、4句,生评,齐读。

(4)白日放歌须纵酒

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

(板书:放歌纵酒)

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是喜到极致,忘乎所以了。请你带上这样的无以名状的快乐情感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指名读5、6句,练读,全班读。

2、听到胜利喜讯,诗人想到了什么?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让我们看看从剑外到洛阳是怎样的千里迢迢? (课件)说说诗人回乡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从四川剑外到故乡洛阳。跨越了四川、湖北、河南三个省份,在作者看来却如此轻松,为什么?诗人思绪飞扬,他的心早已飞到千里之外的洛阳。(板书:归心似箭)

在归心似箭的杜甫看来,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故乡就在眼前——(教师引读7、8句),美景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女生齐读7、8句(到巫峡了),男生齐读(到襄阳了),全班齐读(洛阳到了)。

3、升华情感。现在杜甫看到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平息了,他终于可以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了,能不欣喜若狂吗?那么诗人只是为能重返故里而欣喜若狂吗?(板书:爱国)所以大家都称他为爱国诗人。

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吧!(配乐齐读)

让我们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配乐齐读)

让我们带着对这位爱国忧民的诗人的无比崇敬再来读诗!(配乐齐读)

1、背诵这首诗。小结学法!

2、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找几首安史之乱以后杜甫的诗读一读,体会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和情感,想想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诗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篇三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要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预习“基础训练1”。

板书:

涕泪满衣裳

漫卷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放歌须纵酒极度的喜悦心情

即从……

便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篇四

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象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能熟读成诵。

4、拓展杜甫其他有关爱国的诗,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一、导入,激发情感。今天我们学习古诗,那我们就来对诗。“洛阳亲友、、”“千磨万击还坚劲,、、、”“随风潜入、、、”“两个黄鹂、、、”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课题读得真好)你对大诗人杜甫有多少了解?(让学生结合课前资料介绍杜甫)

2、(课件出示杜甫的图像)师:杜甫是唐朝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人格高尚,诗意精湛,被后人称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

3、同学们,试想一下,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杜甫和唐朝老百姓都在渴望着什么?

4、这样渴望八年了。忽然,传来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喜讯。这一喜讯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读(生读题)

二、读题,解读题意

1、河南河北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地图,让学生了解指的是黄河两岸)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喜讯。)

2、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把胜利的喜讯告诉前来听课的老师吧!(齐读诗题)

三、初读,弄懂诗意。

1、过渡: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出示整首诗)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不明白的打上问号。

2、生自由读。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学生评价。随机教学:读准生词“即”“妻子”,了解意思;出示“卷“的两种读音及意思,选择这句诗中“漫卷”的正确读音。

(2)再指名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试着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来。

(3)齐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4、生提出质疑的地方,师相机理解词义:剑外 蓟北 巴峡 巫峡 襄阳洛阳(找出这些地名,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说说它们所处的省份。)(课件出示地理位置)

5、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不要看资料)

四、品读,感悟诗情

1、师:古诗读了几遍,你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写这首诗时是什么心情?诗中哪个词直接告诉了你?(板书:喜欲狂)

3、指导朗读“喜欲狂”。

4、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找一找,诗中哪些字词令你感受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

5、汇报交流:

a.“初闻涕泪满衣裳”。

(1)这是什么样的泪?(激动、高兴)

( 2 )请你带着这种情绪读一读。

(3)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晚年去看看。(出示课件)

(4)又是一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诗人站在街头看着曾经繁华的长安城,如今已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出示《春望》,配乐读。

(5)诗小结:本是百花盛开的季节,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儿的鸣叫也感到揪心。当时,诗人流的是什么样的泪?(伤心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的痛苦的泪,别离的泪,思乡的泪)

(6)这样痛苦,伤心了8年,终于盼来了这个喜讯,这怎能不让人喜极而泣啊,读(生齐读这句)

b.“却看妻子愁何在”。

(1)妻子和孩子曾经有怎样的忧愁?(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为贫困流离而愁,为生命时常受到威胁而愁)

( 2 )想象:诗人听到喜讯后会怎样告诉家人呢?

(3)过渡:听到喜讯后的家人一扫愁云,看到此情此景,诗人又是怎样的呢?(生:“漫卷诗书喜欲狂”)

(4)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是“喜欲狂”啊!齐读这两句。

c.“白日放歌须纵酒”。

(1)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是“喜欲狂”了。因为诗人听到(生:“剑外忽传收蓟北”),想象马上就要(生:“青春作伴好还乡”),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千杯万盏也不醉”。

( 2)男生们,端起酒杯与杜甫一起放声歌唱,尽情喝酒吧(男生唱: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女生们,你们也端起自己的酒杯,加入这支快乐的队伍吧!(唱)

d.体会最后两行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诗人太高兴了,高兴得刚听到这个喜讯就想好了回家的路线。谁来说说诗人将要从哪出发,经过哪些地方,最终目的地在哪?(借助课件了解行走路线)

( 2)地图上看起来就几个厘米,但实际上那是千里之遥啊!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峻岭,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没有飞机,同学们,猜猜这一路可能走多久?多么漫长的一条路啊!

(3)可在这里诗人却想得如此轻松,说得这样简单,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生:归心似箭),这与李白的“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4)谁来读读这两句。(语速要稍快)

(5)是啊,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心里,故乡就在眼前, 洛阳就在眼前。(生齐读)

(注:a-----d部分学生对诗句的品悟要随机教学)

五、整理,叙说故事

1.师:同学们,都说杜甫“百年歌自若,未见有知音”,我觉得今天你们都是杜甫的知音。如果把刚才你们的理解和感受写下来,那将是一篇叙事抒情文。可诗呢,浓缩的都是精华,这就是诗歌的魅力。下面请你们根据刚才的理解、品悟,再适当加些合理的想象,用第一人称,练习说说诗意,把它叙述成一个小故事。

3、生练习后指名说说。(有时间师就总结写法)

4、师引读:于是我心里一激动,随口吟出:(出示整首诗)

六、再读,升华情感

1.诗人喜欲狂了,我们也喜欲狂了,而所有的喜悦都是因为(生:“剑外忽传收蓟北”),听到这个喜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为什么会如此高兴,这喜极而泣的“涕泪”中包含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到杜甫为人民、为国家而高兴,体会他的爱国之心)(板书:爱国)

2.师:诗人的这一份爱国情怀激动着我的心,我相信同样也激动着你的心。因为他忧也为国,喜也为国啊!读(出示整首诗配乐朗读)

3.练习背诵。

七、积累,拓展延伸

1.出示课件,师总结:杜甫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流传下来的也很多。这些诗内容丰富,但又明白如话,而且还洋溢着诗人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可以说是动地歌吟,感动千古。《丽人行》:描述的是杨贵妃姐妹骄奢淫逸的生活,反映了君王的昏庸,朝廷的腐败;《兵车行》是杜甫名篇,为历代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三吏”“三别”:均是描述安史之乱时期朝廷征召军士,百姓骨肉分离的悲惨场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得到亲友的资助,在成都西郊外盖起了一草堂,后为秋风所破。许多孩子扯下茅草,耻笑杜甫。杜甫百感交集,写下这首诗。在诗中,诗人描写了本身的痛苦,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杜甫这种炽热地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读者的心灵。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相关的诗文读一读,以后开展一次“杜甫诗文交流会”,你一定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篇五

1、会认4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并背诵古诗。

2、通过紧扣字词、吟咏诵读等方式感受诗人的“喜欲狂”。

3、经由本诗走近杜甫,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杜甫的诗歌。

通过多种方式感受诗人的“喜欲狂”。

1课时

多媒体课件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喜欲狂”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从“读准字音、读有节奏”两个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3、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细读四联,体验“喜欲狂”

(一)紧扣字词,感受“怎样狂”

诗中的.哪些字词写出了杜甫的“喜欲狂”?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二)知人论世,解读“为什么狂”

杜甫为什么会如此“喜欲狂”?补充杜甫的其他诗句进一步了解。

(1)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摘自《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摘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吟咏诵读,表现“喜欲狂”

1、在学生“读准字音、读有节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2、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喜欲狂”之情。

四、延伸拓展,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杜甫的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篇六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预习基础训练1。

涕泪满衣裳

漫卷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放歌须纵酒

极度的喜悦心情

即从

便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篇七

这篇讲读课文包括两首抒发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古诗。一首是陆游的《示儿》,这是诗人临终前的诗,相当于遗嘱。另一首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下这首诗。

教学这两首诗,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例如《示儿》,可以让学生先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说一说,杜甫高兴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看出杜甫的高兴。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3、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前一个单元我们曾学过《七步诗》、《长歌行》、《出塞》,每一首诗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诗人写的诗里表达爱国情感的不少,今天我们就学习两首。一首是陆游写的《示儿》,这是临终前写的,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另一首是杜甫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对祖国重新获得统一的欢乐心情。

二、范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

三、学生自读。

四、学习第一首诗《示儿》。

1、作者简介。

2、借助注释自学这首诗。

3、检查自学的效果。

(1)说说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就什么都没有了。

(2)“但悲不见九洲同”。但,相当于“只”。九洲:指全国。同,指统一。诗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3)“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的军队。定,指平定,这里指收复的意思。中原,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诗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

(4)“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这里同“勿”。乃翁,你的父亲,这里指陆游自己。诗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的感情。)

(6)指导朗读。

五、巩固练习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并背诵。

2、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第二课时

一、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作者简介。

2、借助注释自学这首诗。

3、检查自学的效果。说说这首诗每一句的意思。

(1)“剑外忽传受蓟北。”剑外,指剑门关以外。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军的巢穴。这首诗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剑外传扬。

(2)“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为高兴极了而流泪。这诗句的.意思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衣裳。

(3)“却看妻子愁何在”。却看,是再看。妻子,这里指老婆孩子。这诗句的意思是:再看看老婆孩子,哪里还有一丝的忧伤。

(4)“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卷,指胡乱卷起。这诗句的意思是: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5)“白日放歌须纵酒”。放歌,指放声歌唱。纵酒,指纵情饮酒。这诗句的意思是:在大白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6)“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诗句的意思是: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7)“即从巴峡穿巫峡”。即,就。巴峡,四川境内的一段山峡。巫峡,三峡之一。这诗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8)“便下襄阳向洛阳”。襄阳,在现在的湖南省。洛阳,在现在的河南省,杜甫有田园在这里。这诗句的意思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向洛阳。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的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获得统一而欣喜若狂的思想感情,这是诗人爱国热情的自然流露。)

4、指导朗读。

二、.总结课文

这两首诗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古诗。

2、练习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明白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首先请同学们读一读唐代诗人韩愈曾写过的一句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出示)这句诗写了唐代两个伟大的诗人,李是——李白,称为“诗仙”,杜是——杜甫,称为“诗圣”。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于世,放射出万丈光芒。再一起读。

2、杜甫(板书)一生写了许多的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他的一生苦多乐少,他的诗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以深沉、愁苦为主要特色,因此,他还被称为“苦难诗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板书)什么是快诗,就是描写快乐心情的诗,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生齐读)

闻:听说,官军: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河南河北指黄河的南面和北面。河南洛阳就是杜甫的家乡。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

3、八年了,诗人听说官军收复了失地,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

二、精读诗歌

1、诗人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时,是怎样的表现呢?我们来读一读诗的第一句。这一句里出现了两个地名,是“剑外”和“蓟北”,“剑外”指的是剑门关以南的地主,在现在的四川,四川对于杜甫来说是遥远的异乡。“蓟北”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着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得到了重新统一,这对于诗人来说是天大的喜讯。

“忽”是忽然,说明消息来得很突然,意想不到,以至于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就是刚刚听说,“涕泪”就是眼泪。诗人泪流满面,都沾湿了衣服。可见诗人多么激动!谁来读读这句诗。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八年的漂泊,两千多个日子的颠沛流离,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此时的泪又是什么样的泪啊?(高兴、激动)这就叫喜极而泣(板书)指名读。

2、哭过之后,诗人回头看了看家人?谁来读读第二句。却看:回头看。妻子指的是谁?(妻子和儿女)“愁何在”是没有了一丝忧愁。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诗人的喜。用诗中的词就是“喜欲狂”,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欣喜若狂”。(板书)

收复了蓟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破碎的山河得到了统一,意味着老百姓们能家人团聚,不必妻离子散,诗人能不欣喜若狂吗?一起读。

3、喜极而泣、欣喜若狂的杜甫,还要做些什么?谁来读第三句。

“白日”指什么?(大白天)放歌是(放声歌唱),纵酒是(纵情喝酒)青春指的是(明丽的春天)。

4、在歌声和美酒中,诗人的心已飞到了还乡的路上。谁来读最后一句。

这句诗中出现了4个地名,哪4个?

“即”是什么意思?(立即)此时,杜甫的心已经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呢?(迫不及待、非常思念家乡、激动、兴奋)这就叫“归心似箭”。

学到这儿,你觉得杜甫是一位怎样的诗人?(爱国、忧国忧民)

所以,当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竟会喜极而泣、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指板书)这个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平第一首快诗。让我们和欣喜若狂的诗人一起放歌吧!读。

6、请同学们自由地背一背这首古诗。

三、课外拓展

读一读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