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雾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雾凇教学设计(优质5篇)

时间:2023-10-05 19:11:57 作者:LZ文人 最新雾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雾凇教学设计(优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雾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只识不写,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3、感受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感悟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2、背诵课文。

1、感悟吉林雾凇的奇妙。

2、选用词语,描写一处雾景或雪景。

教学时间:3课时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第二课时 重点1、2,指导说话

第三课时 背诵、交流写话、作业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授。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一齐读——(生)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相机板书:美 形成

二、学生读课文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看课文什么地方写出了雾凇的美?读完了,把你的发现和同桌相互说一说。

三、交流

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相机出示句子: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你从这句的哪几个词中读出了它的美?

洁白晶莹是一种怎样的美?闪烁是什么意思?有些像天空中眨眼的星星,又有些像我们一些调皮的小家伙歪着脑袋在瞧着大人时的眼神儿。在阳光的照耀下,雾凇显得越发纯净,银光闪闪,显得格外的——灵动,充满了——生机。缀满你觉得可以换成什么词?(堆满、挂满……)为什么这里用缀满没有用堆满和挂满呢?这几个词都有什么(圈满)都写出了什么?(同样都是写多,但堆太重,挂,虽然雾凇又叫树挂,但又并不是完全垂挂下来的,而缀字则把吉林雾凇在枝头美丽轻巧形象地刻画出来了,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好,现在谁来美美地读一读这句?我好像看到了 -------------的雾凇了!你来读读。我好像看到了 -------------的雾凇了!大家一起读读这句!从大家的朗读中我听出来了,雾凇很美。这么美的雾凇大家想看看吗?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课件里的图片)

一夜之间,大自然给十里长堤上送来了这样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大自然实在是太美了!大自然,你真是……)

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去松花江边看看一起来赞一赞这美丽壮观神奇的雾凇吧!

雾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二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3、 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多媒体课件

一、 谈话导入,学习第一段

2、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吉林雾凇这一大自然奇观吧!(多媒体出示雾凇奇观)

3、 看了这美丽、壮观的情景,你有什么话要说?

二、 自主探究,学习第二段

1、 吉林松花江畔为什么会出现雾凇奇观?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2、 下面我们就自学第二小节(出示问题),可以在书上读一读,找一找,还可以跟自己的学习伙伴议一议。

3、 全班交流学习结果。

(1) 交流形成原因(条件),理解: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即达到零下30摄氏度。

(2) 在这样的条件下是怎样形成的呢?(过程)

4、 作者用很美的语言描写了雾凇慢慢形成的过程。大家轻声自由读一读。(多媒体出示这段话)

5、 你能用什么方式来表现这个过程呢?

6、 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再交流。

7、 欣赏雾凇形成过程。(多媒体出示雾凇形成的过程)

8、 美丽神奇的雾凇就在这夜幕中悄悄地形成了,这是多么奇妙呀!让我们再把这段课文读一读。(引读至阵阵雾气)

三、 学习第三段

2、 让我们再一次欣赏美丽动人的雾凇吧。(出示雾凇图)

3、 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或做什么呢?

四、 实践活动

1、 同桌练说。

2、 指名上台演说。(多媒体配图)

五、 作业

1、 查阅更多的雾凇资料。

2、 早晨观察霜花,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板书: 奇观

雾凇 形成

赞叹

雾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三

1、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2、出示课件,教师深情导入

3、板书课题:雾凇。指导写

4、联系图片,朗读课题

1、师范读

2、自读课文

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可以动笔圈出生字词标号)

2、课文主要写了雾凇的什么?

3、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景象,形成,赞叹)

4、相机出示相关段落:

(1)景象部分:

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指导读准“堤”字,读通句子(指导停顿),换词理解“闻名全国”

(2)形成部分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凝”,后鼻音

这句中你读懂了什么?(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饱和的水汽,遇冷)

松花江畔具备了形成雾凇的两个条件了吗?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约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指名读,正音“当”;出示停顿,指导读好长句

遇冷凝结: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指名读,生字的音都读准了,词语有没有不理解的?

在松花江畔的人们进入梦乡,他们周围在雾气笼罩下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谁来接着读——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3)赞叹部分

过度: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能令人们发出这样的赞叹?

1、出示生字

雾幕零

堤俗摄淹模

觉得哪个字比较难记?你有什么好办法?哪个字需要老师帮忙?范写,生描红。

这么壮观的雾凇奇观,究竟是怎样一点点形成的呢?中外游客又对他发出怎样的赞叹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松花江。

22、雾凇

景观

形成

赞叹

雾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四

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片段一:(欣赏雾凇景观美)

师:孩子们你们都去过什么地方玩过?这些地方都或多或少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吉林的松花江畔去看一道奇异的风景线——雾凇。

师:(播放视频) 三九严寒,北国大地万木萧条,当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这就是著名的吉林雾凇奇观。

生:哇,真美呀!

生:真壮观呀!

师:大家看到雾凇了吗?此时如果让你跟雾凇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生1:你真美呀,像披着洁白的纱衣。

生2:雾凇形态各异,真神气呀!

生3:我真想亲眼看看你呀,美丽的雾凇。

片段二:(了解雾凇形成美)

师:雾凇这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衣服是怎样穿上去的呢?

师:与你们平时穿衣服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在哪?

生:比较慢、比较轻。

师:你是从哪感受到的?

生:“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

师:谁能通过朗读,读出雾凇穿衣服的样子?

师:要慢到多长时间才能穿上这一件衣服啊?

生:一夜。

师:为了让人们欣赏到这么美丽的衣服,她艰难地穿了一夜,穿得这么慢。下面我们来一起来欣赏一下,她是怎样穿上这件衣服的。

播放动画课件:(课件内容:雾凇形成的过程:“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师:看清楚了吗?现在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她穿衣服的样子给读出来吗?(“每当夜幕降临,……都是银松雪柳了。”)指名朗读,重点指导读好“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

师:还能再多穿点吗?

师:这下皮衣都穿上了,真暖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细细品味一番。

片段三:(个性实践留住美)

师:在我们祖国的辽阔国土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号称祖国的四大奇观吧!(图片欣赏:吉林雾凇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师作适当讲解。)

师:希望你能去探索这些自然奇观的形成原因,也写出像《雾凇》这么美的文章来。

[反思]

1、源于生活,用旧知导入新知。新教材内容的切入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历和体验,很好地体现课标理念。在具体教学与导语内容的设计中,也应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这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习和探究新知的积极性。上课伊始,问学生“你们都去过什么地方玩过”这个问题激起他们的生活经历。接着播放雾凇的实物录象,真实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呼出:“真美啊!”“真壮观啊!”的赞叹声。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对雾凇说一句话。此环节的安排,一方面丰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唤醒学生喜爱雾凇的情感。

2、课件适时再现美。吉林雾凇的壮美景观,学生大多是比较陌生的,教师一开始就出示雾凇的实景图片,把学生代入这个神奇而美丽的风景之中,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雾凇,产生一种想去学习的冲动。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教师就先让学生想象都会是什么样的,然后带着想象观察近景图片,形象真切地再现,学生就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赞美、向往之情油然而生。雾凇的形成是本课的难点,适时播放形成过程的一系列画面,并且加上优美的解说词,这对学生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解决了阅读中的一个拦路虎。这样的使用课件,就是找准最佳作用点和最佳时机,让多媒体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3、让学生触摸语言的魂。《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文中主要是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不仅需要课件引导,更需要有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一定的思维空间里,学生揣摩语言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与文本沟通交流,展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过程中点点滴滴,都是揣摩语言、体悟语言内涵的活动。课文“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意境优美,如仙境一般。学生品读涵咏,从“渐渐地”、“慢慢地”咀嚼到雾凇是逐步形成的;从“轻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灵性和优雅;通过对“最初……逐渐……最后……”和“一层又一层”的反复朗读和体悟,留下了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的感性认识,并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

4、从小语文走向大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课文中描绘的景色是美的,大自然呈现的景色更美,在课文的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去探索大自然的更多美景,鼓励学习大胆向作者挑战,写出更好的文章,从课堂走向课外,从小语文走向大语文。

雾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五

《雾凇》这一课终于上完了,零零散散,记些感受。

我认为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我还觉得除了要充分感受它的美之外,还要了解其形成的特殊条件——从而进一步感受其“奇特”,由此,从它们身上,我们不仅享受到了美,还让我们由衷地提出保护自然奇特景观的内心需求。课文中雾凇的形成过程是说明性的文字,科学性很强。那在教学中如何有机的结合,是我在备课过程中一直都觉得很痛苦的一件事情。

经过一番研读后,我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又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段。2、能理解并说出雾凇的形成过程。3、感受雾凇的奇特美丽。

在教学中,围绕“奇观”一词分析雾凇形成过程的奇和景色的奇,品析语言。

上完课之后,孩子们都争着到我面前来背诵全篇课文,是我没有想到的,因为课文很长,课堂上也没有留时间背。(是设计在课堂上背片段的,但是前面耽误了一点。)对目标1的达成情况我很满意。但是孩子对目标2“理解并说雾凇形成的过程”达成情况,我个人感觉达成效果一般。我是通过突破难点“过于饱和”来理解形成过程,学生是理解了,能说了,但是凭我对孩子的了解,应该有些学生对这一问题一个整体的认识还不够,这也是前面耽误时间的地方。课上完了,前面遗留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我想,类似这样的文章如何把“优美生动的描写”与“科学准确的说明”联系起来,仍然值得我好好思考。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