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活动上的自我评价(汇总5篇)

时间:2023-09-25 02:00:07 作者:字海 在实践活动上的自我评价(汇总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在实践活动上的自我评价篇一

坐在汽车上,看着窗外的景色,可能是心情特别好吧,我感到什么都很新奇。不知不觉,海东湿地公园到了。一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绿油油的植物,天气这么冷,它们依然顽强地活着,把绿色展现给我们,让我们对它们不怕严寒的精神产生了敬畏。

沿着公园的'羊肠小道,我们来到了放鱼活动场地,为了保护我们的母亲湖—滇池,宣扬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们把小鱼苗放入滇池,让它为净化滇池水质发挥作用。

在实践活动上的自我评价篇二

设计思路:

纽扣是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孩子们都非常的熟悉。而玩纽扣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部分,它可以在孩子们收集纽扣、观察纽扣的过程中,了解纽扣的构造、特点。在玩纽扣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幼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想象力,活跃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此外,在玩扣子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让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做自己能做的事情的良好习惯。

2、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观察。

3、让幼儿在活动中自己动手,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幼儿及家长共同收集各种各样的纽扣。

2、在活动室外布置服装展。

3、小娃娃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各种各样的纽扣。

1、提出问题,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探究。

2、幼儿带着问题观察各种纽扣,教师给予幼儿充分的探索时间,并倾听幼儿交谈。

3、引导幼儿讨论

二、组织幼儿观看服装展。

1、带幼儿观看服装展。

2、讨论纽扣的作用。

三、组织幼儿讨论。

四、幼儿操作扣纽扣。

1、引起幼儿兴趣。

2、教幼儿帮娃娃穿衣服。

(1)老师示范讲解

(2)幼儿操作

在实践活动上的自我评价篇三

1、学生独立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2、独立完成练习。

3、交流反馈。

4、订正把字放到语言环境中再次练习

5、补充相关练习。

二、巩固对四个字词语(及成语)的理解

1、学生独立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练习。

3、学生帮学生这一类词语的规律。

4、用自己的话说说各词语的特点。

5、补充相关练习,或换一种形式练习。

三、新的修改符号。

1.读懂题目要求

2.看原句及其修改方法

3.集体读说明部分,学习使用方法

四、学联学生使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学生独立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2.读句子查找病因,独立修改。

3.交流反馈

4.使用方法

5.补充相关练习。

五、有感情的朗读短文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3遍,要求:音准句通、明白大体内容。

2、独立思考: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小组交流。

4、派代表归纳组内同学的发言汇报交流。(注意语言的组织)

5、画己喜欢的语句。再读一读。

口语交际

1、审清题目要求,明确自己要交流的内容、话题。

2、想一想自己熟悉的小工艺品或小吃,有什么特点,要如何介绍。

3、小组内交流。

4、选派代表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5、听的时候要注意听清:,他说得怎么样,做出适当的,同时也为自己发言做好准备。

在实践活动上的自我评价篇四

一、活动目标: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使学生学会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

三、活动过程:

以连环画的形式来展示活动的过程。

(一)示范游戏

1.体验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运用组合的知识,判断哪些和不可能出现,哪些和可能出现。)

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学生猜想结果。11个可能结果中教师选5个,学生选6个,学生错误地认为赢的可能性比教师大。

3.开始游戏。学生总是输,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小组内游戏,探索结论。

通过小组内游戏的方式,进行实验,利用统计的方式呈现实验的结果,初步探索教师总能赢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结果中寻找统计学上的规律。

(三)理论验证

通过组合的理论来验证实验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组合,让学生探讨每个和所包含的组合情况的多少与这个和出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四、师生共同小结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让学生猜想、实验、验证等过程,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践活动上的自我评价篇五

活动内容:

调查身边的生活垃圾的种类、统计家庭中产生的可以再利用的垃圾数量。

教材简析:

该实践活动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三位数乘、除以一位数,量与计量和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之后安排的。除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调查、统计的活动经验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整理、分析数据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加深对所学的有关计算、统计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了解可以再利用垃圾的用途和价值,认识到变废为宝的重要性。

2.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体会统计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3.通过调查、统计、学会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这是我们班的垃圾桶。垃圾好吗?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会制造生产出一些生活垃圾,这该怎么办呢?

3.这个周,我们就一起来开展一个“变废为宝”的活动(出示课题)

二、实践活动:

(一)组织学生搜集资料,从不同途径调查生活垃圾的种类,了解哪些可以再利用,完成统计表:

垃圾的名称

能否再利用

(二)调查家庭中产生的可以再利用的垃圾的数量,完成统计表,并进行推算:

可以再利用垃圾名称

数量

(三)交流调查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认识变废为宝的重要性,讨论垃圾的处理方法。

三、活动小结:

在这次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