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讲课教案 荷塘月色的公开课教学设计(汇总8篇)

时间:2023-10-15 14:09:40 作者:LZ文人 荷塘月色讲课教案 荷塘月色的公开课教学设计(汇总8篇)

教案的撰写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一环,可以帮助教师提前思考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

荷塘月色讲课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资料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赏析本文的`画面美、语言美、情调美,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3、体会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

4、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

重难点:

1、把握写作脉络,体会作者内心情感;

2、赏析文中的画面美;

3、学习本文朴实清新的。语言风格。

教学用具录音机朗读带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阅读第一段,思考:

1、对现实的不满;

2、对个人和国家前途的忧虑;

3、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第三段:月下荷塘

一生朗读,体会本段的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

三、第四段:荷塘月色

四、第五段:荷塘四周

五、朗读《采莲赋》《西洲曲》

荷塘月色讲课教案篇二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朱自清荷塘月色公开课课件,我们来看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花卉引导同学回顾思考有关荷花的诗文,以及人赋予它的特定文化内涵(出示幻灯片),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教师)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幻灯片出示)

二.课文阅读:

(一)配乐朗读。

(二)同时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三)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

问题2: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

师生共同明确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问题3: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

学生朗读

问题4: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学生明确: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

(四)幻灯片出示课文心情的脉络

(五)朗读课文4.5.6段

荷塘月色讲课教案篇三

本单元是散文单元,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学习这类文章,首先要明确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所谓神就是散文的中心,也就是散文所抒的情。这种情在文字上往往不是直露无遗的,而是通过精巧、绵密的构思,富有华彩或哲理性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深婉迂曲又自然而然地表现的。教学时本着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目的,引领学生从欣赏景物入手,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二、《荷塘月色》的思想内涵和文章特点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融情入景,触景生情,为愤激不满的现实中的自己营造了一个清新、美丽、宁静的精神避难所。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位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本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目标: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荷塘月色讲课教案篇四

1、了解作者的有关资料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赏析本文的画面美、语言美、情调美,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3、体会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

4、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

1、把握写作脉络,体会作者内心情感;

2、赏析文中的画面美;

3、学习本文朴实清新的语言风格。

教学用具录音机朗读带多媒体

课时1

月,引人无限的遐思。古往今来,月成了情感的载体。月下漫步,情思无限,人生的万千思绪纷涌而来,也会缓缓散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佳作。作者在一个静谧的月夜,独自一人来到清华园的荷塘。静望明月,细嗅荷香,沉浸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中了。

出示课题:荷塘月色

知识积累

1、作者作品

朱自清,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是位有骨气的文人,1948年8月,因贫得病逝,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气概。”(毛泽东评)

2、创作背景

作于1927年,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找不到出路,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面对现实的黑暗,却又无法安心于这种“超然”。

整体感知

听录音,感知大意,理清线索。

1、路线:家小路荷塘小路家

2、情感:不静寻静得静失静

分析:

开头不宁静,文中贯穿着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愁绪难消中又向往着自由美好的生活,最后回到现实:不宁静。

文本赏析

(多媒体展示相关画面,形象直观,引发学生联想)

一、阅读第一段,思考: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怎么理解?(引导学生结合背景和全文的情感线索来分析。)

明确:

揭示全文主旨,“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1、对现实的不满;

2、对个人和国家前途的忧虑;

3、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第三段:月下荷塘

1、一生朗读,体会本段的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

作者向我们展示出月下荷塘的静谧、美好、朦胧之美。由荷叶到荷花,接着荷香到荷波,最后到流水,写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特别是比喻手法的运用,带领学生重点分析。

示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化嗅觉为听觉,把荷香和歌声联系在一起,取其若有若无的相似点,可谓精妙。

三、第四段:荷塘月色

一生朗读,其他学生体会荷塘中月色的特点。(生回答,师总结归纳)

明确:动词“泻”写出了月光的鲜明欲滴的奶白色的实感,“浮”的运用写出了月下荷花缥缈轻柔的姿容,“笼”写出了月光的朦胧轻柔。

“酣睡”喻朗照,“小睡”喻被一层层淡淡云遮住的月光,恰到好处。

本段从不同角度,描写出不同景物上的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四、第五段:荷塘四周

生齐读,思考:荷塘四周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杨柳、烟雾、灯光,阴暗、低沉。水里的蛙声和树上的蝉声,反衬出作者内心的失落和淡淡的忧愁。

五、朗读《采莲赋》《西洲曲》

思考:作者回家的路上,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生回答,师点拨、归纳)

明确:

荷塘的美景引动作者内心的乡思,青年男女美好的情思引发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探究延伸

这是一篇散文佳作,写出了一位知识分子当时内心无法释然的苦闷之情。学完本文之后,对“我”是怎么认识的?(组织学生讨论,自由发表评价)

言之有理皆可,不必苛求同一。

手法鉴赏

本文的语言朴素典雅,清新自然,蓄满诗意。作者融情于景,即景抒情,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学生互动交流,总结文中精彩句子的特点,试做归纳、发言)

明确:

1、比喻的运用;

2、通感手法的运用;

3、叠词的运用。

课堂小结

在我们的眼前,展现出这样的画面:荷叶田田,荷花朵朵。明月泻银辉,清风送荷香。这清新、神秘、静谧的荷塘就是作者心灵的避难所。暂时的宁静让作者获得了精神升华,引发出他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同学们能常走近自然中,用善感的心灵去体会,以自己独特的角度去发现万物之美。

课后作业

1、写篇读后感放在周记本上;

荷塘月色讲课教案篇五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难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设想一:每个著名学府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北京大学里有风景优美的燕园,其中的未名湖历来为世人所称道(乾隆赐予和珅,后划入北大校园,钱穆为其更名为未名湖)。清华大学是一所偏理科性质的学府,校园建设较北大而言似乎缺少浪漫气息。但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池塘总是有许多人慕名前去观赏,这仅仅是因为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荷塘月色》。

设想二:(故事引出作者)月夜有无蝉声?

《荷塘月色》中有一处写到作者在月下漫步荷塘时听到了蝉声。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后来有一位叫陈少白的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为此问了好几个人,他们也都认为陈的话不错。朱自清为了进一步弄清问题,又去请教他在清华大学的同事昆虫学家刘崇乐教授。刘崇乐则从别一个人的著作里摘抄了一段文字寄给朱自清,这一段文字说月夜确有蝉声,不过那位著者又说,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那一个月夜,却听到它们在叫。这么一来,朱自清反复考虑,就把“好几个人”的话当作“客观实际”,而把那个著者的亲耳所闻当作“是个例外”,至于自己文中那一段描写,则自认是“记忆错误”。于是朱自清给陈少白复信,表示了感谢,并且慎重表示:散文集《背影》(里面收有《荷塘月色》一文)以后再版要删掉月夜蝉鸣的句子。

过了些时候,陈少白又在《新学生》月刊上发表文章,再次讨论这个问题,并且涉及到宋代王安石的《葛溪驿》一诗,因为这首诗里也有月夜蝉鸣的描写。也就在这个讨论之后,朱自清自己又有两次亲耳听到了月夜蝉声,“跟《荷塘月色》中所叙的有相同的地方”,朱自清因为“有切己的问题在心里’,所以对此印象格外深刻。这才写了《关于“月夜蝉声’》一文,公开作答。从这番周折中可以看出朱自清对写文章是极其认真负责,绝不含糊的。

朱自清还从这件事中引出一个更深的教训,他在作答的文章中深有感慨地说:“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例如由有些夜晚蝉子不叫,推论到所有夜晚蝉子不叫。于是相信这种推论便是真理。其实只是成见。这种成见,足以使我们无视新的不同的经验,或加以歪曲的解释。我自己在这儿是个有趣的例子。”朱自清这一段话意味深长,它告诉我们轻率的推论会使人们误把成见认作真理,妨碍我们获得新的经验,接受新的知识,这个体会和认识已经远远超出“月夜”有无“蝉声”的讨论本身了。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898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以后的五年里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教书。

在大学时代,朱自清就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病逝于北京。他的一生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逝世后整理出版有《朱自清文集》(四卷)、《朱自清诗文选集》。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塘月色》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三、整体感知

1、解题:荷塘月色

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荷塘与月色两者呈并列交叉关系,作者既写月色下的荷塘,又写荷塘上的月色。

2、学生默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3、读课文、正音并解释词语。

4、理清全文结构。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

第二部分,(2—6自然段)是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第三部分,(7-10自然段),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结构完整,衔接自然紧密,写景与抒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

5、找出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找出作者的行踪以及心情变化)

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呈圆形结构。从感情上看,作者心里颇不宁静,出门寻求宁静,获得片刻宁静,最后走出宁静,同样呈圆形结构。两个圆形结构既是本文的线索,作者的行踪是明线,内心的情感变化是暗线。明暗线交织,情与景融为一体。

四、精析课文

(一)讲读第一部分

1、朗读。

2、提问: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意?

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着闰儿也渐入睡。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的事萦绕在自己头脑中,无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二)讲读第二部分

1、提问:这一部分是按照什么线索来写的?

教师归纳:是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的。按照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展现荷塘月夜的美丽景色,抒发作者的感情。

小路(第2段)——荷塘(第4段)——月色(第5段)——荷塘周围的树(第6段)

漫步——思索(线索)

2、讲读第2段

文章先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

提问:这条小路有些什么特点?

荷塘月色讲课教案篇六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2、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熟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

1、重点:赏析4、5、6三段,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以及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难点:理解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心情,以及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第一课时

荷塘月色

风吹麦浪

演唱:李健,孙俪

荷花自古深受文人骚客的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曾为之陶醉,如我们以前学过周敦颐的一篇《爱莲说》,里面有一诗句是这样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们古代诗词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融情入境,即景抒情,太多了通过《荷塘月色》比较一下,朱自清在描写荷花方面与其他文人的不同。

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矛盾而有趣的现象:一方面好用女性的意象,另一方面又摆不脱自己拘谨而清苦的'身份,每一个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都扮演一个角色,所以有人认为所谓风格,就是艺术人格,固有知人论事一说。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回忆以前学过有关朱自清的篇目《春》、《背影》等篇目。

(二)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值“四・一二”运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三)整体感知

1、阅读文章时,思考几个问题

(1)文章主旨是什么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小煤屑路――幽僻,寂静

荷塘四周的树木――阴森森

荷叶――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

荷花――姿态各异,尽显秀色

荷香――随风飘动,不绝如缕

荷叶的波动――疾如闪电

月光――清幽,如流水

青雾――薄如轻纱

云天――淡淡的

树影――奇形异状,如花如月

树缝灯光――没精打采

蛙叫蝉鸣-最为热闹

作者的感情发展线索“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人”――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2、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首先从作者散步地点的转换入手理清线索。

(淡淡的愁)(淡淡的喜)(淡淡的愁)

家――――小路――――荷塘――――家

(不宁静)(求静)(得静)(出静)

3、为什么不宁静、愁?(背景)

4、因什么得静、喜?(荷塘月色)

5、为什么又愁?(江南采莲――思乡)

(四)分析1、2、3自然段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眼)

2、第二自然段的对比手法:路得幽僻与作者的心情

3、由“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两句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开始由愁到喜渐渐转变了。

(五)第4自然段:月下荷塘

1、作者在这段写了哪些景色,是怎样描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顺序:由远到近,自上而下

荷叶:舞女的裙

荷花:明珠、星星、美人

荷香:渺茫的歌声

荷波:凝碧的波痕

流水:脉脉

荷塘月色讲课教案篇七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2、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熟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

1、重点:赏析4、5、6三段,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以及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难点:理解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心情,以及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第一课时

荷塘月色

风吹麦浪

演唱:李健,孙俪

荷花自古深受文人骚客的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曾为之陶醉,如我们以前学过周敦颐的一篇《爱莲说》,里面有一诗句是这样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们古代诗词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融情入境,即景抒情,太多了通过《荷塘月色》比较一下,朱自清在描写荷花方面与其他文人的不同。

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矛盾而有趣的现象:一方面好用女性的意象,另一方面又摆不脱自己拘谨而清苦的身份,每一个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都扮演一个角色,所以有人认为所谓风格,就是艺术人格,固有知人论事一说。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回忆以前学过有关朱自清的篇目《春》、《背影》等篇目。

(二)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值“四·一二”运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三)整体感知

1、阅读文章时,思考几个问题

(1)文章主旨是什么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小煤屑路——幽僻,寂静

荷塘四周的树木——阴森森

荷叶——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

荷花——姿态各异,尽显秀色

荷香——随风飘动,不绝如缕

荷叶的波动——疾如闪电

月光——清幽,如流水

青雾——薄如轻纱

云天——淡淡的

树影——奇形异状,如花如月

树缝灯光——没精打采

蛙叫蝉鸣-最为热闹

作者的感情发展线索“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人”——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2、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首先从作者散步地点的转换入手理清线索。

(淡淡的愁)(淡淡的喜)(淡淡的愁)

家————小路————荷塘————家

(不宁静)(求静)(得静)(出静)

3、为什么不宁静、愁?(背景)

4、因什么得静、喜?(荷塘月色)

5、为什么又愁?(江南采莲——思乡)

(四)分析1、2、3自然段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眼)

2、第二自然段的对比手法:路得幽僻与作者的心情

3、由“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两句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开始由愁到喜渐渐转变了。

(五)第4自然段:月下荷塘

1、作者在这段写了哪些景色,是怎样描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顺序:由远到近,自上而下

荷叶:舞女的裙

荷花:明珠、星星、美人

荷香:渺茫的歌声

荷波:凝碧的波痕

流水:脉脉

文档为doc格式

荷塘月色讲课教案篇八

1、了解作者的有关资料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赏析本文的画面美、语言美、情调美,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3、体会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

4、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

1、把握写作脉络,体会作者内心情感;

2、赏析文中的画面美;

3、学习本文朴实清新的。语言风格。

教学用具录音机朗读带多媒体

课时1

一、阅读第一段,思考:

1、对现实的不满;

2、对个人和国家前途的忧虑;

3、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第三段:月下荷塘

一生朗读,体会本段的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

三、第四段:荷塘月色

四、第五段:荷塘四周

五、朗读《采莲赋》《西洲曲》

相关范文推荐
  • 10-15 2023年读哈利波特学英语有用吗 哈利波特读后感(大全14篇)
    竞聘是一种通过比较、评选和选拔等方式,为了争取某个职位或担任某项职责而展示自己能力的过程。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竞聘申请,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规划。这是小
  • 10-15 最新灭火器不乱用安全教案幼儿园大班(通用12篇)
    教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和调整的重要手段,能够帮助教师灵活应对不同的教学情境和学生需求。教案中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经过实践验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灭火器
  • 10-15 最新科研项目开题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实用11篇)
    梦想是生活的支点,它让我们有了前进的动力,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梦想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激励人心的梦
  • 10-15 二年级找春天第二课时教案(优秀12篇)
    教案是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工具,可以让家长了解到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下面是一些高一教案的经典案例,供大家参考学习。二年级找春天第二课时教案篇一新学期的第一周,我们
  • 10-15 最新大班数的组成活动教案(模板13篇)
    高二教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因此教师要认真思考和精心设计。为了方便大家备课和教学,小编搜集了一些一年级教案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大班数的组成活动
  • 10-15 对未来的展望演讲稿(模板12篇)
    工作竞争的激烈程度越来越大,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致辞致谢的典型格式和示范,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对未来的展望演讲稿篇一亲爱的老师们
  • 10-15 竞选团宣传委员演讲稿三分钟(优质14篇)
    遵守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和人际沟通。这些文明礼仪总结范文以不同的视角和风格展示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希望能给大家以启发
  • 10-15 天空飞过鱼读后感(精选8篇)
    征文是一种对社会现实和个人体验进行记录和反思的方式,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内涵。写作征文时,我们要注重字数控制和段落分配,保持整篇文章的平衡和连贯。这些是近年来一
  • 10-15 最新小班语言小兔孵蛋教案课件(精选13篇)
    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南,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教案模板的编写技巧,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实用范本,供大家参考借鉴。小班语言小兔
  • 10-15 最新最简洁的入党申请书(优质8篇)
    助学金申请书是学生向学校或其他机构用于申请经济资助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体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家庭背景和个人发展规划等重要信息,帮助申请人获得资助机会。接下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