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报告(热门18篇)

时间:2024-01-10 16:32:01 作者:BW笔侠

通过质量月活动,我们能够及时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质量事故的发生。这里有一些质量月活动的成功经验和故事,可以启发我们的思考和创新。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精选

县域经济是综合性的区域经济,而作为传统农业大县的农业经济要寻求新的提升点,增长点,除应对好入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外,应把着力点放在“五化”上。

产业拉动和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群体。唐河县要实现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乃至经济强县脱胎换骨式的转变,最现实的出路就是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近几年实践,我们探索出四种产业化经营模式:一是龙头牵动型。县肉牛产业集团、湖阳登昌黄牛有限公司围绕黄牛系列开发,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引领全县黄牛产业快速发展。二是市场拉动型。小辣椒、生猪和兔通过源潭小辣椒、少拜寺生猪、古城皮毛交易三大市场的不断建设,初步形成了周边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市场,有力地拉动了产业的持续发展。三是主导产业带动型。充分发挥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培育起了以豫南清真肉联厂、凯达肉食品有限公司等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以南部几个乡镇为主的面粉生产加工,以经纬纺织集团、丰源公司为主的棉花深加工,以中棉、豫油等为主的科技型良种加工,以“三粉”为主的脱毒红薯加工等近500家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年创产值近20多亿元,有效地提升了全县农业产业水平,初步培育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骨架。总投资2566万元的与北京中商农产品公司合资兴建的栀子产业开发项目已基本建成,使全县6万亩栀子产业很快步入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路子。四是中介组织联动型。全县先后组建了一批各类专业协会,内联生产,外拓市场,有效地架起了分散生产经营与外部市场的融合对接,助推各类特色产业不断发展。

农业的现代化,首先应是农民的组织化。发展各类民间专业协会,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是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相对接的必由途径。我们坚持“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将农民的分散经营联接起来,组成各类专业协会或合作社,采取“专业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走发展农村经济的新路子。一是帮扶引导。把专业协会建设纳入全县整体目标,发动、鼓励各业能人牵头组织成立协会,并在财政贴息、税费优惠、规划用地等方面向协会倾斜。并要求县信息中心、价格监测中心无偿为各类专业协会提供网上商务、价格信息等服务,吸收农户向协会靠拢。二是规范完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出台章程制定、利益分配方式、争端解决办法、违约惩罚等措施,用制度规范协会运行。三是培育典型。畜牧业重点培育了湖阳黄牛合作社、古城兔业协会,瓜菜业重点培育了源潭小辣椒协会,农副产品重点培育了城郊农副产品购销协会。目前,全县民间专业协会(合作社)已发展到92个1.1万多人,使千家万户抱成团闯市场,极大地增强了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传统的旧有的治理方式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是目前发展各类经济的基本原则和特征之一。为此,我们进一步创新机制,改革传统的治理方式,用市场化的理念和方法来发展农业。一是发展股份农业。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资金、实物、劳力、技术和土地使用权等折合入股,成功地组建了6家股份制农业公司;二是“四荒”开发推向市场,推进规模经营。三是多形式改制水利设施。面向社会共拍卖、承包机电井4100眼,占全县机电井总数的67.5,个人投资打配机电井1300眼,调动了农民兴水积极性,减轻了政府压力。四是实施农业招商。积极吸引鼓励外商投资兴办各类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提高农业的外向度。引资1000万美元的金龙浓缩果蔬汁加工项目建成后,将使全县瓜菜、林果的种植与加工形成对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及其向现实生产力的迅速转化,已成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决定性因素。我们把深化全国首家科技示范县建设作为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的重中之重来抓,自1997年以来,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吸引以中国农科院为主的300多名专家和科技工作者来唐工作,引进、示范、推广27大类340多项新技术、新品种组装改造传统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的贡献份额达47。为应对“入世”挑战和市场准入制度的推行,我们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组织引导农民先后对无籽西瓜、优质梨、肉牛等主要特色农产品实施了标准化生产,并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使用标志和开展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在去年四家生猪企业获准上海、北京等四城市市场准入资格的基础上,今年又帮助13家畜牧企业进行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已有5家畜牧企业通过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占全市获此资格企业的一半。西瓜获得全省首批优质无公害使用标志,优质梨于去年底荣获省无公害产品的使用标准。

带动全县无籽西瓜年外销2.4亿公斤以上,实现产值1.1亿元;县种子公司以买断制种权与中国农科院及省农科院棉油所合作,成立了5个紧密型良种专业化生产企业,“金唐河”种子销往8省25市120多个县区,初步打响了品牌;县肉牛集团公司生产的“群fa”牌系列产品20xx年获中国农业国际博览会金奖称号,今年以来对港供货额达260多万元。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精选

新化是蚩尤故里,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其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着眼新化自身发展的同时,如何有利地推动娄底经济向前发展,站在商务工作的角度,谈几点建议。

充分利用国家的惠民政策。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是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发展经济的宏观决策过程中,要用足用活国家的惠民政策,并不断开拓农村市场,全面铺开“家电下乡”、“汽摩下乡”、“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工作。要完善流通体系,持续推进“万村千乡工程”,加快配送中心建设,搞好“一网多用”工作,充分发挥市场在商品集散、信息采集、价格传导,市场调控等方面的功能,发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加快农超对接步伐。

不断提高消费服务档次和水平。要精心组织各种促销活动。引导居民消费向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大力发展便利早餐、家政服务、保健养生、美容美发等便民服务业,以及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生活质量型消费。引导高消费群体的消费留在当地,避免这部分需求外溢。

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借力“世界溶洞极品”梅山龙宫、“梯田王国”紫鹊界梯田、“三湘明珠”大熊山森林公园、“江南峡谷第一漂”油溪河漂流、“湘中千岛湖”苏溪湖、“洞天福地”奉家桃花源、“宗教圣地”古台山等旅游景点,挖掘蚩尤故里、梅山文化、梅山武术、新化山歌等旅游品牌,将新化打造成长株潭新型城市的后花园。

要加速推进城镇化。推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重要抓手,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县农业人口很多,农业和农村发展相对滞后,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消费水平整体偏低,推进城镇化,尽早实现把新化建设成为集山水、宜居、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让人民群众共同享受城市文明的成果,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坚定不移实行“引进来”战略。切实抓住当前沿海、沿边以及国外企业向内陆迁移,国家经济政策向中西部倾斜的有利时机,依托本地区优势,本着“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节能减排,有利于促进社会就业”的原则。“让一切有投资愿望的人找到投资机会!让一切有合作意向的人找到合作伙伴!让一切有创业能力的人找到创业途径”。确保招商引资取得实效,确保承接产业转移全方位进行。

着力构筑服务环境优势平台,“筑巢引凤”。依法灵活运用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四年建设一批标准化厂房,切实优化环境,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积极承接高新技术企业和有技术、有品牌、有市场的知名企业,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机结合,优先承接先进制造业,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坚定不移实行“走出去”战略。要全力打造几个战略产业,如我县的电子陶瓷,使其形成强大的规模及品牌优势,出占领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同时要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契机,鼓励企业走进东南亚,并努力开发中东、非洲及南美市场。

加大商贸市场体系建设力度。逐步建设市级中心市场、次中心城市市场、县级市场、中心城镇市场及农村市场体系网络;构建批发、直营、零售的销售形式;着力推动步行街建设;规划建设旅游购物市场。

加快物流园建设步伐。着手规范现有物流运输企业,建立现代标准的物流中心,着力对城区现有物流企业进行规范管理。目前,紧紧抓住新化将成为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和中转站的有利时机,投资10亿元,开发建设好物流园。园区内要建设大型标准化仓储基地、配送仓库、大型货物堆场、运输车队、集装箱中转站、铁路专用线,要把新化物流园建设成为货物运输、信息交流、餐饮住宿服务齐全的县级一流物流中心。“十二·五”期间,初步构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近年来,作为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的电子商务,正以迅猛的速度发展,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增强经济竞争实力,赢得全球资源配置优势的有效手段。“十二·五”期间,我们有着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现在,电子商务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速形成经济竞争新态势。电子商务广泛深入地渗到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改变着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组织形态,正在突破国家和地区的局限,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产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加速了全球化经济进程。

电子商务服务业的蓬勃发展,逐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技术创新加速社会专业化分工,为电子商务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基于网络的交易服务,业务外包服务,信息技术外包服务规模逐渐扩大,模式不断创新。网络消费文化逐步形成,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服务范围不断拓宽,网上消费服务模式日渐丰富。电子商务服务业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社会活动向集约化、高效率、高效益、可持续方向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将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力度继续加大,对发展电子商务的需求更加强劲。

全球范围内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能力愈加激烈,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重要举措,为企业和消费者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

加强商务综合行政执法。“十二·五”期间要把商务综合执法工作落到实处,让群众吃上“放心肉”、“放心早餐”、“放心菜”、喝上“放心酒”、用上“放心油”。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市场以及销售注水肉和病害肉等违法行为,严格检疫检验制度,规划定点屠宰市场;加大对宾馆、市场、超市、餐饮业等的稽查力度,按照食品安全有关条例严格管理,严厉打击“物价乱”和哄抬物价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酒类管理,对全县各批发企业、名酒店铺、商场超市等场所进行专项检查,消除监管“盲点”,杜绝管理漏洞,严禁不合格酒产品进入市场;打击成品油超范围经营、以次充好等违规行为,取缔无证经营,关闭存在安全隐患的加油站(点),保障成品油市场安全稳定运营。从而切实转变商务管理职能,履行市场管理监管职责,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加快诚信市场建设。信用是商务活动的基本准则,是企业的立业之本和生命线,加快市场信用建设是规范市场的基本制度,只有提高企业的信用建设,建立诚信体系,才能消除各种不诚信和违法违规的事情,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要建立行业的信用评价机制,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加快信用体系建设的部署,以改善商务诚信环境,促进信用交易为目标,以加强商业信用文化建设为基础,以完善信用制度为核心,以建设信用基础知识系统、发展信用服务业为手段,全面加快商务领域的信用建设。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研讨材料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讨论稿)》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就是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刻阐释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分析了为什么必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回答了怎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针对上述主题,我谈以下几点看法,不足之处,请提出意见和建议。

1.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之后提出了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高质量发展是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根本转变发展方式,从传统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规模的扩张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要素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拉动经济增长。

1.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在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部分,把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2.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要贯彻怎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了清晰的阐释:一是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二是必须牢牢把握工作主线,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是牢牢把握基本路径,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四是牢牢把握着力点,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进一步明确了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方式,是“怎么看”和“怎么干”的有机统一,为神木市十四五规划、神木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提供了重要遵循和方向指引。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感悟

重要文章《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指出,“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纵观__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和“疫考”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巨大冲击,在以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社会治理稳健而坚韧,经受住了重重考验,成为顶风之大船、冲波之逆浪、乘风之弄潮,交出了一份格外亮眼的成绩单。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好“顶风船”,以“内外联动”促发展循环,以“上下共振”聚发展合力,以“引落结合”强发展支撑,为新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

以“内外联动”促发展循环,激发经济“赋能力”。

以构筑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战略目标。“内强筋骨”增内动力,将生态优势、创新动能、改革理念转化为发展势能,持续优化经济结构,激发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外健体魄”强外活力,把握时代发展潮流、加大对外开放程度,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上谋合作、聚优势、求共赢,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牢牢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态势和产业变革潮流风向,推广数字技术应用,做强数字建设引擎,推动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抢抓数字经济增长点,创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链”和“活力源”,聚合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引力。

以“上下共振”聚发展合力,构筑经济“赋能体”。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城乡融合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树立城乡上下“一盘棋”的全局理念,着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动战略规划一体化、空间融合一体化、市场要素一体化,在“一体化”改革中统筹规划和协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劳动力、技术、知识、数据和管理等各要素的配置效率,推进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与互惠互利,将城市的“功能体”与乡村振兴的“综合体”融为一体、协同推进,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进一步开拓市场、拉动内需,实现经济发展量的倍增和质的提升。

以“引落结合”强发展支撑,锻造经济“赋能链”。

文章强调,“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如何在“变局”中稳住“船舵”,在逆风逆水中架好舟楫,要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明确经济发展的思路、方向与着力点,从新形势中把握新机遇、从新情况中透析新问题、从新变化中总结新规律,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引领发展新常态,开辟经济发展新境界。此外,要找好实践的“落点”,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牢实体经济基础,提升企业竞争力,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撑力。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中国经济在经受了疫情考验后,步履更加铿锵、步伐更加稳健,底气厚积、信心倍增。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要勇开“顶风船”,更要开好“顶风船”,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奋力推动中国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全文完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要准确把握县域治理的特点和规律,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当前,**正处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必须牢记总书记嘱托,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千方百计破难题、出实招,全力以赴强弱项、补短板,坚决走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优质发展的振兴之路,奋力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工业增加值达到32.23亿元,年均增长1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7亿元,年均增长6.7%;

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6.75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14亿元,年均增长8.5%;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795元、14669元,较2016年净增8146元和3535元。二是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市场主体增至13000户,较2016年翻了一番,注册企业达到3077家,是2016年的2.8倍。累计争取各类专项资金、地方政府债券、重点项目融资资金43.5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25.78亿元,实施重点项目196个,完成投资251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至66.32亿元、70.65亿元,年均增长6.8%和14%。三是发展势头持续向好。第一、三产业稳定增长,二产比重直线上升,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至28.1∶39.8∶32.1,经济在量的合理增长上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gdp、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5年位居全市第一方阵,荣获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全省综合排名由第58位上升到34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全省总量的0.14%,占全市总量的3.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795元,低于全省人均3918元;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69元,低于全省人均76元。二是工业发展不充分问题突出。**的工业企业中,大多数属于资源开发类,仅局限于初加工,深、精、细化工类项目较少,没有形成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链条,煤炭资源开发仅是传统的生产、销售、再生产、再销售环节,天然气开发刚刚起步,能源化工类项目招商没有从根本上取得突破。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目前,苹果产业已成为**塬面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果农基本都是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果园规模小,技术管理不规范,导致生产的苹果质量良莠不齐,难以利用标准化科学生产技术形成规模效应。加之县内果业龙头企业少,且占市场份额不大,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果农品牌意识淡泊,大部分苹果只能以散装的形式出售,经济效益低。川道的烟、畜、稻、中蜂产业尚在发展初期,农民增收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四是第三产业发展长期滞后。**是全省35个文物大县和红色革命地之一,文物古迹和革命旧址遍布全县,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6个,发展文化旅游业优势独特。境内有包茂、青兰、西延三条高速,210、309两条国道,西延、包西和正在建设的西延高铁三条铁路,形成了“六纵二横”的交通路网,全县镇镇通高速、村村通油路,发展商贸物流业优势明显。但由于开发力度不够,长期摆脱不了经济结构单一的困局,需要加快挖掘优势和潜能。五是要素制约问题突出。**可供使用的土地资源十分紧缺,且土地价格与榆林地区相比过高。在延安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但仍然属于生态脆弱区,污水排放标准高等因素对企业限制较大。加之**教育、医疗、文化等整体配套水平不高,人才吸引能力不强,很多企业面临人才流失问题。

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需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直视差距、扬长避短、奋起直追,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化改革开发、推进乡村振兴、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顺应人民群众期盼等方面持续发力,在更高起点上加速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就**而言,依托资源禀赋,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和重要方向。一是培育壮大新型工业。以资源绿色开发、高效转化、综合利用为重点,着力打造延安综合能源化工基地,形成50万吨原油、20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建成1000万吨煤炭产能基地。围绕延能化、大唐延安电厂和延长石油**电厂等项目延链、补链、强链,建设1000万千瓦电力生产基地、300万吨能源化工基地。二是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以绿色、优质、高效为引领,打造国家优质农产品基地。抓好苹果产业“科技服务、防灾减灾、市场营销”三大体系建设,打造**“延安苹果”金品牌。持续做大做优水稻、中蜂、畜牧、烤烟等特色农业产业,推进农产品加工和冷链建设,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动服务业的结构优化、提质增效与发展创新。抢抓国家“两长一黄”建设机遇,积极谋划实施长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充分发掘**文化底蕴,推进景区景点建设,打造红色、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新局面。围绕交通区位和产业链延伸,加快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二)坚持抓好改革开放,打造区域开放发展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出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改革举措。**必须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作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更加注重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更多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基层政务服务体系,推进政务服务系统集成,优化压减审批流程环节,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提升审批服务效能和政务服务能力。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内部运作、网络处理、电子监察、限时办结、统一送达”的“oa+政务服务”运行模式,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二是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市场化投融资领域改革,切实做实、做强县级融资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化融资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或代建政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解决政府类项目的投资压力,有效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持续开展国家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全面完成试点村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宅基地制度改革数据库,健全管理审批、违法查处、有偿退出、盘活利用等相关制度。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已经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支撑。要明确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细化实化园区发展配套政策体系,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着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规范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和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强化用地保障、资金保障和政策保障,着力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加快推进道路交通、电力供应、热力燃气、通信网络以及排水排污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不断优化县域营商环境,增强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力度。紧抓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大开放”合作新高地。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机构,深化产业链条研究,制定招商引资重点产业目录,探索招商新路径,重点围绕全县新型工业化集群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紧盯能源化工高端化目标,引进一批高端精细化工、新材料、多能融合等产业链项目,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三)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以乡村经济为基础,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作为目标,促进村庄聚人气、增活力。一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用足用活用好5年过渡期政策,抓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统筹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二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用工业化思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突出抓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鼓励支持村组根据自然条件、产业环境,发展畜禽水产养殖、特色种植以及家政、运输、乡村旅游服务等产业,让农民有更多增收渠道。三是综合施策激发乡村活力。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合理确定村庄风貌,规范农村建房管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强化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依据各乡镇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交通环境,建设一批功能齐全、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社区)和美丽乡村。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保护传承民俗文化,提升乡村文化内涵。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盘活闲置资源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绿色发展。**要认真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一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严格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严把“两高”项目入口关,大力发展低碳产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逐步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二是切实筑牢生态屏障。建立健全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契机,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推行“林长制”,持续巩固提升生态建设成果,力争“十四五”末森林覆盖率达到74%。三是系统推进污染防治。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全力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不断完善城镇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深入开展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让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五)顺应人民群众期盼,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建设全市教育强县。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扎实推进健康**建设,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城乡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均等化,统筹疫情防控,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二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以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为目标,加快建成外联内畅的现代交通体系。统筹推进能源供应、重大水利、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争用5年时间,形成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适应、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相融合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三是持续强化社会保障。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着力解决好重点群体就业,多渠道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工作。统筹推进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四是全面加强社会治理。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和重大风险防控机制,有效防范各类风险。推进法治信访建设,积极化解信访矛盾。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向纵深发展,全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研讨材料

按照区委、政府的统一部署,紧密结合文化局的工作实际,针对“强化行政服务、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紧紧围绕改进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更好的服从和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路。将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作为管理工作的生命线,在巩固以往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面规范自身行为,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

自2014年6月全市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隆阳区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西部)》及全市示范区创建规划的要求,稳妥、有序开展示范区创建工作,对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西部)》6个大项26个小项,隆阳区已基本完成23项,未完成3项(文化站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网上三馆建设)。各项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取得阶段性成效。

1.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区图书馆、文化馆均已达到部颁。

三级以上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设置率达100%,乡镇(街道)、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含共享工程支中心、基层服务点)共配置27个,设置率达71%,规范化电子阅览室建设已配置电脑777台。

2.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大力实施文化惠民示范村、数字电影、送戏下乡、送科技文化下乡、循环书报进农村等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文化项目。依托商贸旅游节等重大节庆活动,哀牢犁耙会、潞江泼水节、兰博会、篮球赛等民间活动,人均参加文体活动时间每周达3小时以上,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看1场电影、每年看2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组织3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区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实现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有15个乡镇,199个村已建立基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

22%,文化支出增长幅度比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分别高1个、4个和8个百分点;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全部达到3个或以上;309个村(社区)均配有财政补贴的文化助理员。

4.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方面:实行文化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情况和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5.其他方面:体制机制建设、课题研究、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和涉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工作均稳步推进,基本达到了创建任务要求。

(二)、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严格执行公示的文化市场行政审批项目,对已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不再列入审批范围。坚决实行文化行政审批进驻“区政务服务中心”的规定,坚持实行“窗口首问负责制”和“办证帮办制”,热情为群众提供法规咨询。严格规定和执行办事时限,对符合现行法规不需要进行公示的文化经营项目,在申报手续、开办条件齐全的前提下,缩短办理时限,对需要向社会公示的文化经营项目,在按要求公示后,及时启动听证程序,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杜绝暗箱操作,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推行亮牌上岗,倡导微笑服务,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发生。

(三)、治理整顿文化市场,让健康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占领文化阵地。

化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一是重点施治,带动全局。在加强对文化市场全面监管的同时,牢牢抓住网络文化市场这个重点,对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要适时进行专项治理,查处大案要案。二是要辩证施治,疏堵结合。既严厉打击,更注重日常管理;既抓整顿,更抓繁荣;花大力气抓制度建设,抓法规培训,抓诚信教育,抓市场发展。三是依法施治,防止反弹。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执法的规章制度,防止非法经营活动的反弹。四是群防群治,巩固成果。在抓好自身队伍建设的同时,要争取广大群众支持和参与文化市场的管理。加强行风建设,紧密依靠群众,打击非法经营活动。

(四)、深入开展“打黄扫非”工作,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以查缴封堵政治性、邪教、淫秽色情、恐怖类音像制品和非法出版物为重点,加大对影响制品和出版物经营单位的查处力度。一是联合相关部门依法打击网吧、歌舞娱乐、电子游戏经营场所违规违法经营行为;二是会同工商、公安等部门取缔“黑网吧”、“黑游戏室”,严厉打击其他无证经营行为;三是加强对学校周边书报刊、音像制品经营单位的监管力度。

发展软环境工作大有可为,又深感责任重大。同时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局工作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我区的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文化产品数量和文化服务的质量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设备落后;三是艺术创作力量薄弱、精品数量偏少;四是文化人才的教育培养任重道远;五是文化市场队伍建设力量薄弱,工作经费紧缺,技术监督管理措施与手段相对滞后,多部门联动机制不够畅通等矛盾难于适应文化市场发展的形式需要;六是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较慢,规模偏小、总量偏少。

在下一步的工作开展中,我们将认真对照国家创建标准,逐条对照、梳理和解决,保证按期完成创建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着力提高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影响力。充分利用现有宣传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全面铺开,提高示范区创建工作在全区的影响力;加强和省级、国家级报刊、广播电视、新闻网站的沟通协调,将隆阳文化、隆阳区示范区创建亮点和特色进行深入报道和宣传,不断提高隆阳文化在省内外的知晓度和影响力。

览室建设,将电子阅览室所需电脑及时配备到位;将农家书屋、乡镇自有图书、学校图书进行整合,新购部分电子图书,确保图书馆藏书量全面达标。软件方面: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使用、管理和维护、农家书屋及公共电子阅览室使用与管理等制度建设方面的调研和探索,建立健全有关制度,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建设水平。

(三)促进城乡文化发展均衡化水平。整合项目和资源,加大对薄弱乡镇的倾斜。在工作中,挖掘各乡镇特别是薄弱乡镇的优势和潜力,在项目申报、项目安排、对外项目推介、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和支持,稳步提高硬件建设水平,打破城乡文化发展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发展。

(四)积极扶持,做强做大文化产业。对永子公司等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将整合项目和资源给予扶持,做强做大,争取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达7%以上。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宣传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伟大民族精神深深融入中华民族血脉,成为支撑中华民族风雨无阻、坚毅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入把握其政治逻辑,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而不断深化对高质量发展重要意义、科学内涵、实现路径的认识,确保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形态更加高级、分工日趋复杂、领域不断拓展、国内外联系更加紧密。只有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充分发挥我国政治和经济两方面优势,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统一起来,确保我国经济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才能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确保高质量发展沿着正确轨道前行;才能把顶层设计与试点探路结合起来、把长远制度建设与解决目前突出问题联系起来、把破除体制机制顽疾与解决新出现的矛盾问题统一起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有效防止本位主义、分散主义,避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势、谋大局,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要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各个方面。

以人民为中心是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依据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着眼点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能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与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从政治上看问题的出发点,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治前提与价值追求。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高质量发展必须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人民群众的磅礴伟力,从而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目标。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选择,是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和支撑。只有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富强,才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物质基础、创造前提条件。因此,必须切实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对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形势进行科学研判,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出重要部署。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是一块净土。推进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当前应重点抓好“五个新突破”。

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上取得新突破。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抓住了政治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纲”和“魂”。高校党组织作为党的一级基层组织,其政治建设事关高校的发展方向,事关能否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执行党的政治路线。要结合高校实际,抓好《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的贯彻落实,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始终。加强高校师生的理论学习,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从严治教、依法治教。

在纠“四风”、树新风上取得新突破。校风问题关乎高校事业的兴衰成败。要持之以恒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畅通举报途径,紧盯重要节点,开展舆情监控与专项监督检查,密切关注隐形变异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从讲政治的高度着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进一步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加强师德宣传教育,讲好高校育人故事,弘扬崇高师德师风典型。严把师德关,在评比、评审、表彰等活动中,坚持师德问题一票否决。狠抓制度落实,对师德失范行为依规依纪严肃查处,坚持师德问题零容忍。改进学风教风,加强对学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严格考试纪律,严把出口关;严格落实教师教学规范,严明教学工作纪律,以“教学标兵”“优秀教学奖”评选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鼓励教师潜心教书育人,让良好的教风、学风与工作作风交相呼应,相互促进。

在加强日常监督、严格执纪上取得新突破。强化党内监督,重在日常,贵在有恒。要做实做细监督,聚焦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综合运用听取汇报、约谈、谈话函询等形式,强化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日常监督,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着眼标本兼治,及时总结日常监督、巡视巡察、查信办案过程中发现的体制机制问题和制度漏洞,提出整改建议,举一反三,推动改革和制度建设。持续开展高校党风廉政教育,组织开展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持续加强纪律教育、警示教育,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法规制度,让广大党员干部明规矩、存戒惧。严格规范执纪问责,纪检监察机关要严格执行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厘清职责边界,找准职责定位,依规依纪依法处置信访举报和问题线索;构建纪律处分执行联动机制,确保纪律处分执行到位,维护纪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精准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监督执纪全过程,做到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

在压实主体责任、强化党内监督上取得新突破。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落实主体责任是关键。高校各级党组织必须强化政治担当,履行主体责任,把每个领域和环节的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层层传导压力,把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人。巡视巡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剑,必须坚持发现问题和整改落实相结合,既要不折不扣落实上级党委巡视整改任务,又要深入推进高校党委的内部巡察工作,指导被巡察党组织切实抓好整改落实,认真总结工作经验,进一步改进方法、完善制度、细化流程、充实队伍,加强部门协同,确保巡察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构建高校党委全面监督、纪委专责监督、职能部门职能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党内监督体系,相互协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在担当作为上取得新突破。今年是教育系统深入实施“奋进之笔”、攻坚克难、狠抓落实的重要一年。攻坚克难,人人都要敢担当、善作为。要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忠诚履职尽责,争做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排头兵。要狠抓工作落实,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引领,加强督查督办,把重点工作落实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认真贯彻落实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健全完善干部选育用管工作体系,强化政治把关,鼓励担当作为,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高校干部队伍。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对待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让干事创业在高校蔚然成风。

到20xx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历史上将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这是一项惠及亿万人民、举世无双、史无前例的伟业,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绕不过去的坎。要打赢打好这场战役,就必须学好用好关于扶贫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理论。我国正在进行的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领导和发动的一场新的伟大斗争;指导这场斗争有力推进的重要行动指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当前,脱贫攻坚到了最紧要关头,4月16日,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强调:“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夺取这场斗争的全面胜利,离不开重要论述的正确指引,需要我们视野更高一步,认识更深一层,从实践、理论、政治三重意义上深化对重要论述的理解,牢牢把握其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一步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学深悟透做实。

扶贫重要论述内涵丰富、实践意义重大,是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理论最根本的生命在于实践,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从梁家河到正定和宁德,从基层到省市再到中央,对于扶贫工作的实践与思考,经过了近半个世纪,花的精力最多。特别是党的xx大以来,他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亲自部署、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对各级各地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发挥了重大的指导作用。

系统学习领会扶贫论述,需要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七个坚持”基本要求。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强调脱贫攻坚必须坚持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发挥县级党委作为全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的关键作用,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二是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强调各级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第一书记)、脱贫成效等“六个精准”,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并就“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三是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强调要发挥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增加金融资金对脱贫攻坚的投放,发挥资本市场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形成脱贫攻坚资金多渠道、多样化投入。并对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对口扶贫的东部地区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和加强资金监管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四是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强调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并对区域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定点扶贫的政治责任提出明确要求。五是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强调必须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实施经常性的督查巡查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确保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使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六是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强调脱贫攻坚必须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的关系,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意识,提高他们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技能,组织、引导、支持他们实现勤劳致富。七是坚持弱鸟先飞,做实地方经济。强调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以审视的眼光看待不适应我们获得更快发展的一切并对其进行改革,同时要防止急功近利的“显绩”。

重要论述为脱贫攻坚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脱贫攻坚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七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多数见诸于《扶贫论述摘编》一书,也有部分论述源自于《摆脱贫困》。通过对照学习,让人深刻地感受到,《摆脱贫困》一书中蕴含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与党的xx大以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一脉相承,有着一以贯之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是与实践密切联系着的真知灼见。

扶贫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为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理论指导。党的xx大以来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也更加充分地证明了这些重要论述的科学性、真理性,更加凸显了其理论价值。

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0多年来,从农村到县、市、省、中央始终牵挂着贫困群众,在不同阶段开展扶贫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破除致贫根源精准谋划、为满足脱贫需求精准帮扶。强调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系统思维聚合力,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出发,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推动形成扶贫开发大格局。与此同时,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贯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体现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解决了我国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极大地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这些都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拓展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已经成为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遵循。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重点在于解决存在剥削的资本主义制度下,城市工人阶级面临的贫困问题,其中关于无产阶级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以及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对我们开展脱贫工作、实现稳定致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一脉相承,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中国问题,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农村贫困问题以及治理贫困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消除贫困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些重要论述所阐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探索和贡献了全球减贫和落后地区发展的“中国方案”。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改革开放以来的接续奋斗,让7亿多人口摆脱了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全面打响精准脱贫攻坚战,连续6年平均每年减贫1300多万人,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的显著成就已经成为我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中国的脱贫攻坚和经济发展,不仅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机遇,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也为这些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帮助各国打破发展瓶颈,缩小发展差距,共享发展成果,打造甘苦与共、命运相连的发展共同体。与此同时,扶贫重要论述还用相当篇幅对于建设一个人人免于匮乏、获得发展、享有尊严的世界,作了深刻阐述,并就积极开展南南合作,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关系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主张,采取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作为大国领袖,对于全球减贫事业的责任担当,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扶贫重要论述立意高远、政治意义重大,是对党保持初心和巩固执政基础的又一战略擘画。

党的xx大以来,坚持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高度和远见看待脱贫攻坚,从中国国情和长远发展大局出发谋划脱贫攻坚。

贯穿了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发展为了人民,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希望全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现在我国还存在大量低收入群众,真正要帮助的还是低收入群众,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关心和帮助贫困人口和有困难的群众。这些论述,都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观点。

彰显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扶贫重要论述的指引下,脱贫攻坚工作强力推进。在政策出台上,从20xx年11月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到制定10个配套文件,再到32个牵头部门和77个参与部门出台的118个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以及各地出台的一系列实施方案,构成了全面推进脱贫攻坚的“1+n”精准脱贫系列文件。在资金投入上,20xx年以来,中央、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平均每年增长20%以上,且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全面推开,有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在强化落实上,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实行“五级书记抓扶贫”,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加大各方帮扶力度,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加大督察考核和扶贫领域问题专项治理力度,有效推动脱贫攻坚责任落实。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有力巩固了党在广大农村地区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20xx年至20xx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239万人,年均减贫1373万人,贫困发生率累计降低8.5个百分点。20xx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71元,实际增长8.3%,实际增速高于全国农村增速1.7个百分点。从百色起义策源地和党在全国民族地区建立第一个红色政权右江苏维埃政府的国家级贫困县田东县的情况看,不仅20xx年以来全县贫困人口收入实现了翻番增长,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民生保障极大改善,而且更宝贵的是有三个“金不换”的可喜变化。一是贫困群众精气神变足了。由于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多措并举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切实把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自主脱贫的决心和信心激发了出来,实现了“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二是党群干群关系变密切了。广大帮扶干部积极进村入户扶贫,风里来雨里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热情,绘就扶贫工作的动人画面,用初心换民心、赢民心,在广大群众心目中树立了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在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众心中,党的地位更加稳固,党员身份认同也得到加强。三是农村社会风气变好了。脱贫攻坚中,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极大地加强,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困难群众收入大幅增加,生活大大丰富,期待和诉求能够得到及时回应,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高。“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正是因为这些变化,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内容提要。

做好复杂严峻形势下的经济工作,需要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从事业全局和长期大势看,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总量性和需求侧的矛盾和问题终归处于次要位置;通过强化逆周期调节来稳定总需求,并未改变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在合理区间的战略意图,依然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我们要抓住工作重点,保持战略定力,强化政策协同,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走出一条与高质量发展阶段相契合的经济工作之路。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认清我国长期向好发展前景。深入把握这一做好复杂严峻形势下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对于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上来,认清经济形势,抓住工作重点,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和把握复杂的经济形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多年少有的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新老矛盾交织、两难多难问题增多,做好经济工作的难度远超以往。做好复杂严峻形势下的经济工作,前提当然是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

倘若对上述问题认识不清、对中央精神理解不透,在实际经济工作中便极易出现如下两个方面的结果:

其一,抓不住当前经济工作面对的主要矛盾,或者找不准主要矛盾,甚至误将次要矛盾当作主要矛盾,从而难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其二,抓不住宏观经济政策主线,或者找不准宏观经济政策主线,甚至误将非主线当作主线,从而难以全面深刻领会中央精神、精准有效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

对做好经济工作面对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线索的把握,既直接关系到经济工作的重点,也直接关系到经济工作的成效,可谓是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的关键。

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更多是结构性的。

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我们选择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往往不是单一的。在由多种或多个方面政策所构成的相互协调、互为依托的政策体系中,必有一种或一个方面的政策是主要线索,它的实施和运行决定或影响着其他政策的实施和运行。

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线索和次要线索也罢,均要从事业全局和长期大势中去把握和区分。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又是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且方方面面主动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标、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良好开端的进程中发生的。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事业全局和长期大势看,外部环境的变化犹如“半路上杀出的程咬金”,不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插曲,充其量是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这意味着,外部环境深刻变化所带来的新的经济下行压力固然不容小觑,但相对于结构性和供给侧的矛盾和问题,总量性和需求侧的矛盾和问题终归属于次要矛盾。前者是主流,后者系支流。换言之,前者才是我们本来想做、真正要聚焦的主攻方向,后者则属于不得不做、为攻克主要阵地而需要扫清的外围障碍。正如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所指出的,外部经济环境总体趋紧,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这其中既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结构性、体制性的。从根本上说,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结构性的而非总量性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在供给侧而非需求侧。

追溯一下我国20xx年以来的宏观经济政策运行轨迹也会看到,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背景下,强化逆周期调节提法的出现,直接诱因也在于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在此之前,已经有诸如适度扩大社会总需求、持续扩大内需之类的表述,都是为了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条件。由适度扩大社会总需求、持续扩大内需转为强化逆周期调节,固然反映了外部环境深刻变化所带来的政策调整压力,但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事业全局和长期大势看,以加强需求刺激来稳定总需求,并未改变将宏观经济运行稳定在合理区间的战略意图,服务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仍是其基本出发点和归宿。这意味着,相对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逆周期调节仍系配套举措或政策。前者作为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线索的定位和性质没有变,后者作为宏观经济政策次要线索的定位和性质也没有变。从根本上说,当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线,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从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多种宏观经济政策的组合中抓住主要线索,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实现政策协同,既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功和看家本领,也是我们在长期的经济工作实践中不断深化的规律性认识。

党中央之所以一再强调保持战略定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固然会对经济产生一些影响,但不会改变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因此,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做好全年经济工作,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中求进、突出主线、守住底线、把握好度;提出细化“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落实举措,注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办法稳需求,坚持结构性去杠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风险,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要求宏观政策要立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质的提升,更加注重激发市场活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面对来自短期与长期、外部与内部、周期性与结构性等不同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当然不能顾此失彼,但也不能主次不分。坚持以解决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为主攻方向,统筹好总量与结构、当前与长远、国内与国际的关系,加强政策协同,是当前经济工作的焦点和难点。

面对强化逆周期调节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两种政策取向,既要保持目标兼容,也要有所侧重。为了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必须针对短期冲击出台一系列旨在稳定社会总需求的举措,但这种政策调整不宜过大。说到底,逆周期调节终归要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来推进。决不能一遇经济下行压力就改弦易辙,以速度目标替代质量追求,从供给侧跳回需求侧,丢下结构问题而专注总量问题。因此,如何将稳定总需求举措纳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同结构调整巧妙对接,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

无论是针对需求侧的总量调控,还是着眼于供给侧的结构调整,都需立足于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高质量发展并非标签,亦非。

口号。

而是有着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内容。不能再以高速增长阶段的眼光看待今天的经济形势更不能用高速增长阶段的习惯做法从事今天的经济工作。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都是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做好复杂严峻形势下的经济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保持战略定力变压力为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走出一条与高质量发展阶段相契合的经济工作之路。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高等学校最鲜亮的底色。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基本确立,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强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在新时代,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要求出发,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夯实学科发展基础,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中不断前进。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要达到这一要求和目标,需要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中不断发展。

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理论根基。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科学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问题,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把马克思主义学精悟透用好,就必须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说,不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基本原理,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不可能真正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理论根基。

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发展。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xx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育培养必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出的战略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使命。在深化改革、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需要比以往更加迫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渴求比以往更为强烈。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科环节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和高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塑造的一个重要因素。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构建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

增设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长期以来,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中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本科专业中,只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专业,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逻辑,单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已难满足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要。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明确提出,要“逐步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本科专业,完善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人才培养体系”。为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重大教育部署,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实践的根基,20xx年,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大学等8所高校首批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完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人才。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应从为国家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人才的高度出发,将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作为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的重要任务。这里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整体设计贯通本硕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连续性的培养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阶段应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知识面,打牢知识基础。一方面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跨专业课程纳入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在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中增加原典、原理、通史性课程的比重,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筑牢专业基础、培养专业研究能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和博士阶段培养形成良好衔接。

支撑和服务教学,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支撑好、服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讲清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释力,真正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深厚学理支撑。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抓手。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重要的依然是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大学生有理论思考的需要,有理论分析的兴趣,也初步具备了理论探究的能力。当面临各种似是而非的思潮或者个别观点的冲击和影响时,学生渴望老师能够解疑释惑。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找到自己所承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和建设任务的结合点,用教学促科研,用科研支撑教学,逐步培育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明确的学科意识,具备较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断加强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才能真正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强、人格要正。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宣传

做好复杂严峻形势下的经济工作,需要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从事业全局和长期大势看,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总量性和需求侧的矛盾和问题终归处于次要位置;通过强化逆周期调节来稳定总需求,并未改变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在合理区间的战略意图,依然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我们要抓住工作重点,保持战略定力,强化政策协同,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走出一条与高质量发展阶段相契合的经济工作之路。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认清我国长期向好发展前景。深入把握这一做好复杂严峻形势下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对于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上来,认清经济形势,抓住工作重点,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和把握复杂的经济形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多年少有的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新老矛盾交织、两难多难问题增多,做好经济工作的难度远超以往。做好复杂严峻形势下的经济工作,前提当然是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

倘若对上述问题认识不清、对中央精神理解不透,在实际经济工作中便极易出现如下两个方面的结果:

其一,抓不住当前经济工作面对的主要矛盾,或者找不准主要矛盾,甚至误将次要矛盾当作主要矛盾,从而难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其二,抓不住宏观经济政策主线,或者找不准宏观经济政策主线,甚至误将非主线当作主线,从而难以全面深刻领会中央精神、精准有效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

对做好经济工作面对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线索的把握,既直接关系到经济工作的重点,也直接关系到经济工作的成效,可谓是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的关键。

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更多是结构性的。

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我们选择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往往不是单一的。在由多种或多个方面政策所构成的相互协调、互为依托的政策体系中,必有一种或一个方面的政策是主要线索,它的实施和运行决定或影响着其他政策的实施和运行。

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线索和次要线索也罢,均要从事业全局和长期大势中去把握和区分。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又是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且方方面面主动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标、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良好开端的进程中发生的。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事业全局和长期大势看,外部环境的变化犹如“半路上杀出的程咬金”,不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插曲,充其量是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这意味着,外部环境深刻变化所带来的新的经济下行压力固然不容小觑,但相对于结构性和供给侧的矛盾和问题,总量性和需求侧的矛盾和问题终归属于次要矛盾。前者是主流,后者系支流。换言之,前者才是我们本来想做、真正要聚焦的主攻方向,后者则属于不得不做、为攻克主要阵地而需要扫清的外围障碍。正如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所指出的,外部经济环境总体趋紧,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这其中既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结构性、体制性的。从根本上说,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结构性的而非总量性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在供给侧而非需求侧。

追溯一下我国20xx年以来的宏观经济政策运行轨迹也会看到,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背景下,强化逆周期调节提法的出现,直接诱因也在于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在此之前,已经有诸如适度扩大社会总需求、持续扩大内需之类的表述,都是为了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条件。由适度扩大社会总需求、持续扩大内需转为强化逆周期调节,固然反映了外部环境深刻变化所带来的政策调整压力,但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事业全局和长期大势看,以加强需求刺激来稳定总需求,并未改变将宏观经济运行稳定在合理区间的战略意图,服务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仍是其基本出发点和归宿。这意味着,相对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逆周期调节仍系配套举措或政策。前者作为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线索的定位和性质没有变,后者作为宏观经济政策次要线索的定位和性质也没有变。从根本上说,当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线,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从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多种宏观经济政策的组合中抓住主要线索,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实现政策协同,既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功和看家本领,也是我们在长期的经济工作实践中不断深化的规律性认识。

党中央之所以一再强调保持战略定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固然会对经济产生一些影响,但不会改变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因此,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做好全年经济工作,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中求进、突出主线、守住底线、把握好度;提出细化“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落实举措,注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办法稳需求,坚持结构性去杠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风险,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要求宏观政策要立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质的提升,更加注重激发市场活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面对来自短期与长期、外部与内部、周期性与结构性等不同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当然不能顾此失彼,但也不能主次不分。坚持以解决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为主攻方向,统筹好总量与结构、当前与长远、国内与国际的关系,加强政策协同,是当前经济工作的焦点和难点。

面对强化逆周期调节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两种政策取向,既要保持目标兼容,也要有所侧重。为了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必须针对短期冲击出台一系列旨在稳定社会总需求的举措,但这种政策调整不宜过大。说到底,逆周期调节终归要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来推进。决不能一遇经济下行压力就改弦易辙,以速度目标替代质量追求,从供给侧跳回需求侧,丢下结构问题而专注总量问题。因此,如何将稳定总需求举措纳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同结构调整巧妙对接,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

无论是针对需求侧的总量调控,还是着眼于供给侧的结构调整,都需立足于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高质量发展并非标签,亦非口号,而是有着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内容。不能再以高速增长阶段的眼光看待今天的经济形势,更不能用高速增长阶段的习惯做法从事今天的经济工作。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都是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做好复杂严峻形势下的经济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保持战略定力,变压力为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走出一条与高质量发展阶段相契合的经济工作之路。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宣传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高等学校最鲜亮的底色。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基本确立,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强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在新时代,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要求出发,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夯实学科发展基础,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中不断前进。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要达到这一要求和目标,需要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中不断发展。

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理论根基。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科学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问题,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把马克思主义学精悟透用好,就必须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说,不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基本原理,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不可能真正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理论根基。

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发展。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xx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育培养必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出的战略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使命。在深化改革、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需要比以往更加迫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渴求比以往更为强烈。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科环节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和高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塑造的一个重要因素。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构建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

增设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长期以来,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中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本科专业中,只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专业,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逻辑,单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已难满足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要。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明确提出,要“逐步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本科专业,完善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人才培养体系”。为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重大教育部署,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实践的根基,20xx年,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大学等8所高校首批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完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人才。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应从为国家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人才的高度出发,将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作为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的重要任务。这里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整体设计贯通本硕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连续性的培养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阶段应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知识面,打牢知识基础。一方面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跨专业课程纳入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在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中增加原典、原理、通史性课程的比重,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筑牢专业基础、培养专业研究能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和博士阶段培养形成良好衔接。

支撑和服务教学,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支撑好、服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讲清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释力,真正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深厚学理支撑。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抓手。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重要的依然是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大学生有理论思考的需要,有理论分析的兴趣,也初步具备了理论探究的能力。当面临各种似是而非的思潮或者个别观点的冲击和影响时,学生渴望老师能够解疑释惑。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找到自己所承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和建设任务的结合点,用教学促科研,用科研支撑教学,逐步培育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明确的学科意识,具备较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断加强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才能真正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强、人格要正。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从衣食住行到健康医疗,从社会交往到文化娱乐等方方面面,我们感受着“十三五”时期发生的历史性变化。而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鼓催征,实现“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的使命在肩,胜利在望但未全功,接力谋篇“十四五”,新发展任重而道远。立足“十四五”新“风口”,党员干部需要做的不仅是追寻风口,而是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风口”,因为我们都是乘风破浪的党员干部,要带着周边的人一起飞起来,当如此!

当好“头雁”,模范立起“中国标杆”。“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回顾2020年的来时路,从疫情防控到防汛救灾,一场场战役中,鲜红的党旗始终插在斗争最前线。中国经济三季度增速加快至4.9%,体现了强大的韧性,都是因为有着诸如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人“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时代精神。黄大年立起“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奋斗目标,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用35年的坚守,让10多万山区群众摆脱世代贫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脱贫攻坚,亲自挂帅,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人民至上”“我将无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以行动生动诠释了“头雁”要义,在“风口”立起了催人奋进的“风向标”,让涉险滩、夺隘口、闯出一条条新路成为常态,点燃了人民群众梦想和希望的火种。

带上“智勇”,扎根基层“破茧成蝶”。“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作为新时代党的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党员干部唯有当好“追光者”“守护者”,敢于做梦、勇于试错,才能愈加让乡村焕发新光彩。从讲述上世纪80年代中国青年奋斗和拼搏图景的影片《中国合伙人》到《一点就到家》,从“走出去”到“走回来”,乡村振兴需要党员干部扎根基层,当好群众心中的“主心骨”“守护神”。黄文秀将扶贫事业作为“心中的长征”,她用脚步丈量了土地,用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真正让群众感到温暖、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将“脚印”深深地留在了人民群众心里。那句“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朴实的话语,凝聚起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引领更多人争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攀登者”。

答好“期末考”,衔接做好“升学考”。“谋大事必先观大势,开新局必先知变局。”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立足历史新节点,加快推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抖音、快手、淘宝等云平台卖货,线上扶贫、线上招商、线上签约等工作新方式,农村环境建设、公共卫生事业改革、加强交通立法等网友“好声音”……将“发展是第一要务”作为整体构建、完善落实国家治理体系的行动指南,围绕增进人民福祉“风向标”,毫不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热忱,逾9000万党员的每一分子,赓续发展党的伟大事业,当好人民“公仆”,当摒弃“事不关己”的心态,按下预期“提速器”,让蓝图擘画未来、愿景照进现实,启航耕耘“十四五”不负十四亿人民期待。

党员干部磨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硬功夫”,不能只是站在风口,更要创造一阵风,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努力让自己成为“风口”,甘当闯将,书写人生最美华章,方不负韶华。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再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相较于“十二五”期间大幅度上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根据国际组织预测,我国是今年疫情冲击下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同期居民收入水平也大幅度提高,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较于“十二五”收官之年上升近40%。过去5年,我国数字经济动能大幅释放,2019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高达36.2%,相较于“十二五”末提升8.7个百分点。经过5年的努力,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更趋完善,先进制造业实现快速发展,传统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过剩产能得到有效化解。

过去5年,区域协同发展开创新局,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等为引领的区域合作进展良好。全面开放新格局更上一层楼,依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开放平台和上海自由贸易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开放前沿,深入探索对外经贸发展新模式,逐步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过去5年创造的成就举世瞩目,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十四五”期间将继续沿着高质量之路阔步前进。展望未来,我们要继续贯彻新发展理念,在以下方面真抓实干、高效落实。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我国正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常态下满足人民需求、提升发展质量的时代主线。“十四五”期间,我国应继续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促进高技术、高效率和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提高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继续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结构,推动全国一体化市场建设,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竞争力,推出一批重大改革举措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同时,经济高质量发展不能片面追求产出总量和增长速度,应更加注重提升绿色产出含量和增长的质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绿色生产模式迫在眉睫。应采取综合举措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和低质低效的僵尸企业,严格管控高污排放,改善能源结构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合施策缓解关键零部件供给短缺,有效保障国内国际产业链稳定,提升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充分发挥我国一体化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协调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环节以畅通经济循环。同时,通过建设全方位、高水平、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体系,把我国建设成为吸引国际优质资源的大型引力场,吸引优质外资、高端人才,为企业创新赋能,为产业升级助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发展。

坚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及未来的一段时期,我国人口红利将逐渐丧失,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劳动力优势正在被墨西哥、越南和印度等经济体超越,经济发展亟须由要素驱动规模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当前正孕育待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显著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格局。“十四五”期间,我们应聚焦新科技革命,打好关键技术攻坚战,夯实我国现代经济体系底盘,以技术突破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扩大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能力,通过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加大教育和科研投入,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红利。要注意合理借鉴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集中优势资源尽快攻克妨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卡脖子”技术,提高创新成果的产出转化效率。通过发展创新链引领产业链升级,进一步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发展方位,着眼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关口的关键期作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经济总部署,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对于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对于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产业是经济之本,实体经济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

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当前,我国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需要更加深入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发展壮大新动能,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二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三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要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努力让数字经济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效率提高的重要驱动力。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强大动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国要实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就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

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全面创新的主要引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有标志性科技成就。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沿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在核心科技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从过去以“跟跑”为主,逐步转变为“跟跑、并跑、领跑”并行,且“并跑”特征日趋明显,个别领域开始显现“领跑”态势。同时,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时刻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重要方向,补齐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体制机制、创新氛围方面的短板,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实现根本性转变,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任务。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要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塑城乡区域发展格局。一方面,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另一方面,以提升区域协同性发展为目。

标,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

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经过多年努力,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框架已经稳固搭建起来,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为改革的进一步破冰攻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总目标和重点任务,强调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把“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全社会资源要素配置的效率,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这也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更加均衡、更加充分、更加可持续发展。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谋求更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我们要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当今时代发展潮流,推进结构性改革,创新增。

长方式,构建开放型经济,旗帜鲜明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我们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以推进经贸大市场、金融大流通、基础设施大联通、人文大交流为抓手,走向国际开放合作最前沿,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挥引领作用。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明显加深,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和影响显著增强。但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客观上需要深入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培育和增强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同时以高质量营商环境“稳外资”,因势利导加快构建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从整体上来判断,我们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历史机遇期,应当充分发挥“全球规模最大的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尽早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的新格局,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自年初农场提出“解放思想构建产业与新的经营体系推动北方共青城高质量发展”实践活动以来,我单位全体员工首先讨论了如何解放思想?就是要随不断发展的客观实践变化而变化,要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意识的束缚,研究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我们首先改变以往等客户上门的习惯,走出去,了解市场的需求。通过市场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社会生产力不足,人们追求的是温饱,我们作为农业生产部门,也只是追求产品产量。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人们不再满足于温饱,更多的追求绿色、生态健康的生活,寻求放心、无公害、绿色有机的食品。这就需要我们从生产源头做起,调整产业结构,种植绿色、有机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在这个方面农场已经提前几年就做了宣传与调整种植、养殖结构的部署,并且农场也成立了种植协会,组织大家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寻求适销对路高品质的种、养品种和种养方式,种植、养殖户们也都有所行动,只是需要加大力度加快实施,尽快做到由种的好到卖的好、获取更高的收益的转变。

如何卖的好?这是我们现在乃至将来都要面对的课题。首先要分析市场,市场需要哪些产品。我们国家幅员广阔、人口众多,饮食习惯各不相同,有的地方喜面食有的地方喜米,有的喜食大豆油有的喜菜籽油、花生油,这就需要我们首先确定我们的产品销往何处。其次要确定产品销售给什么样的人群?不同的消费群体有不同的消费理念,这就需要我们的产品在包装、口味等方面要多样化,同时一定要注意产品的同质化,只有不同产品种类才有市场、才有买点,才能获得较好的收益。否则就会出现产品不对路、不适销,或适应市场销售却卖不上价,相互压价有销量而没效益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发展做好第二产业,引导我们的生产加工企业多注意市场的需求变化、多考察学习,调整生产方向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要根据当地的需求,招商引资适合当地农产品加工生产企业落地,同时也要鼓励当地的民营企业发展庄园经济,壮大一二产业,生产更多的产品,丰富我们的产品种类。农场在这个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组建了共青商会,多次外出考察取经,采取了很多措施,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个机会,做好做大第二产业的发展。

产品销售的好坏还要取决于产品的质量和品牌的保护。

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力,我们要从产品的源头抓起,每个生产环节都不能马虎,以确保产品质量。很多企业开始产品销售的不错,后来因不能保持产品质量的稳定,出现不合格产品或以次充好现象,导致客户流失、企业关停的现象很多。农场现在中小企业较多,产品种类也很多,我们要引以为戒,做好产品质量的监管工作。再者我们应做好品牌保护。农场已经举办了两届北共青绿色农产品展示会,多次通过全国、省市级的有机、绿色食品展销会,也在许多不同的城市举办了多次共青农场推介会,也通过多次团中央搭建的团干部培训班、各种会议、旅游团体等,经过几年不断的向外展示、推介“北共青”品牌农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认知、品尝北共青优质绿色农产品,也使得北共青农产品从品种、质量、口碑、影响力等多个方面得到了很大提升,2018年黑龙江省共青农场“北共青”品牌荣誉“中国影响力优秀品牌”,这是农场带领大家几年来共同努力的成果,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影响力,保护好这个品牌,发展壮大北共青品牌,让它引领我们共青农场的高品质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销售市场。通过产品销售倒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改进发展二三产业,做好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让更多的北共青企业发展壮大,带动农场的整体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早日建成幸福小康之城!

以上是我们在销售过程的一些体会,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当前,尽管全球经济复苏初显,美国经济稳定回升,欧洲经济好于预期,新兴经济分化减小,但仍然处在低迷状态。尤其是美??加息、减税、缩表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国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同时,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任务繁重,能级提升的挑战不少。因此,2018年仍然需要围绕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

其一,稳定经济预期。当前,稳定增长、投资、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的预期至关重要。合适的增长率是重要的“风向标”,否则会产生连锁反应;投资仍然是稳定经济增长一个不可或缺的推动因素,需要保持合理增速;房价得到初步遏制,但要防止“大起大落”还需完善政策体系;而实体经济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其二,转变政府职能。要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突出制度供给,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活市场主体、市场要素的动力活力潜力。要继续拆除各类市场门槛。推进负面清单管理,清理取消不合理的各类证照,减少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间,统一审批标准,加强基层部门窗口建设。

其三,精准调控经济。宏观调控要“稳”。政府部门出台一系列调控政策,对稳定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稳”字上仍需下功夫。微观政策要“实”。针对微观层面企业的各项政策,既要“实”,也要“快”。近年来,针对企业生存发展遇到的困难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企业化解矛盾和困难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四,推动创新驱动。要对自主创新的技术、产品、服务等实行必要的产业保护政策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为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保驾护航,如探索实行2至3年的产业保护期政策。要推行务实的企业家创新激励机制,所有的政策都需要落脚在企业、企业家的创新动力上。

其五,保护实体经济。要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在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快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继续推动企业“降成本”行动。如减税减费、降低社保成本等,还有降低空间。要重塑新型政商关系,保障企业家全心创业、安心发展、恒心安居。

其六,提升民间投资。要对民间投资政策进行梳理,对不能落地的要抓紧清理,对没有落实的要抓紧落地,对需要配套政策的要抓紧出台。要为民间投资开启大门,尤其一些垄断领域和行业成为民间投资“死角”,应打破利益格局,向民间资本开放。要切实解决实体企业在土地和房租贵、税费和人力成本高以及融资、用工、转型难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其七,防范金融风险。要管控好资金流向,保证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解决好实体经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要防范好各类金融风险,尤其是银行表外业务、中小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可能出现的风险。同时,既要鼓励金融改革创新,又要把监管重点放在建立新业务的制度规范和监管标准上。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精选

“新经济”依托以知识经济、信息经济为支撑的高技术产业,具有高人力资本投入、高科技资本投入、高隐形资产的“三高”特性,能够有效保障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胀、低失业并存,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将成为“十四五”时期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主流经济形态。为保障并推动“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监管,构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组织多元协同、共享共治的监管体制,为“新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支持。

“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很多交易过程需要通过互联网进行,相比传统经济,“新经济”的每一笔交易发生的时间、地点、金额、主体信息、质量反馈等都需要在网络上有记录、可核查。这实际上为政府监管部门对“新经济”的监管提供了更好的条件。监管部门应该充分运用大数据,把大数据作为提升政府对“新经济”监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工具和新途径,建立起“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监管新机制,力争在“十四五”时期全面实现“新经济”监管的网络化、虚拟化、信息化,降低政府的监管成本;对“新经济”的监管应实现基于计算机数据的自动流程化管理,做到身份数据化、行为数据化、数据关联化、思维数据化和预测数据化,在数据汇集的基础上发现规律、风险点和薄弱环节,进而增强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打破各类“新经济”监管的“信息孤岛”,实现数据按需、契约、有序、安全式开放,形成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

一是“平台型”监管。注重“平台”建设是“新经济”的重要特点之一,互联网平台在“新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汇聚着产销双方、机构、个人、第三方等形形色色的参与者,既是交易的平台、数据的平台,也是信用的平台和消费者保护的平台。所以,监管部门要主动与平台协作,形成“平台型”监管,使“平台”成为政府和个体之间的媒介,形成政府管理平台,平台管理企业,企业管理个人的链条。监管部门在与平台的协作和互动中,可以将其中一些具有普适性的规则上升到国家法律法规的层面,对于一时看不准的情况,则可以以平台为主,继续在各方互动中逐渐探索明晰。“十四五”时期,为了进一步促进“新经济”发展,实施多中心化的“平台型”监管模式,将成为一个明显优势。

二是“协会型”监管。为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监管中的作用,政府监管部门应督促“新经济”行业协会建立自律机制,在发展过程中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调节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保证“新经济”企业在健康轨道上快速发展。因此,“十四五”时期,政府对“新经济”的监管要取得实效,须与行业协会等各类合作伙伴建立起横向的行动线,这是新时期提高政府对“新经济”监管绩效的重要举措。

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建立起以新业态、新基建、新场景、新消费、新开放、新服务、新材料为内容的“新经济”体系,寻找新的增长动力,获取“新经济”红利,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外部挑战的有效之举。

创新对“新经济”的监管,发展“新经济”,一要把握新基建机遇,厚植数字经济发展根基,抓住算力、数据、普惠ai等数字经济关键生产要素,瞄准“建设、应用、安全、标准”四大主线谋划推进,使“新经济”发展具备集网络基础稳固、数据智能融合、产业生态完善、平台创新活跃、应用智慧丰富、安全可信可控等特征于一体的新型基础设施。

二要拓展新场景应用,全力支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聚焦人工智能、5g技术、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生命科学、新材料等领域,以应用为核心,通过试验空间、市场需求协同带动业态融合、促进上下游产业链融通发展,推动“新经济”从概念走向实践、转换为发展动能,促进科技型企业加快成长。

三要挖掘新消费潜力,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顺应居民消费模式和消费习惯变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消费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品质化消费需求。

四要实施新开放举措,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发挥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与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叠加优势,搭建更高水平开放平台,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五要提升新服务效能,着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主动适应新动能加速成长的需要,大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放管服”改革,努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高地。

当前,党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围绕这一重要要点,我单位党支部开展了专题大讨论,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体会颇深。

如何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仅对于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2022年下半年召开的党的二十大也具有特殊意义。

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总结提出,2021年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我国发展又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同时也指出,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要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正是由于我国在疫情防控中的全球领先优势,从而保障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要坚持把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抓在手中。

关键领域创新支撑能力不强,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隐患较多,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但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短期经济下行并不能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中国的发展从来都是在应对挑战中前进的,我们可以在挑战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进一步积累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针对当前形势和2022年的目标任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政策取向和具体工作。这些部署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多年来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和灵活运用。2021年**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中,我们进一步积累了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这表现在对长期发展要求、当前经济运行和管理经济的政策把握的紧密衔接与相互照应上。

资本的使用实现价值增殖。这两个实现就是所谓“惊险的一跃”,它推动经济循环并不断扩大社会化再生产。在经济循环中,生产是决定分配、流通、消费的主要因素,也是畅通经济循环的主要矛盾方面。因此,我们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抓住具有报酬递增、技术外溢效应强的高质量生产活动,提高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和创新等要素的配置效率,实现要素组合的结构优化,形成强大而有效的供给能力。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同时,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共同发力,推动形成穿透经济循环堵点的合力,从而消除瓶颈制约,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商品服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对于一个国家的社会总资本运动提供了提质增效的有利因素。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加快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要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特别是要推动制度型开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活力。

其次,充分认识和掌握经济运行的周期规律,做好周期调节及其预期管理工作。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注重宏观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以往在宏观政策中提出的逆周期调节,主要是针对经济运行出现过热或过冷现象采取的反方向调节措施,目的是熨平经济波动幅度,保持经济平稳运行。2021年*月**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跨周期调节是对经济运行规律的新认识和新实践,它主要是针对在我国经济转入中高速换挡期后,还将逐步向中速增长轨道滑行。特别是2021年因经济恢复出现的较高速度的补偿性增长,并非潜在经济增长率的表现。随着经济恢复进入常态,增长速度的回落是必然的。但是为了防止经济运行出现大起大落,需要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并为应对可能出现的新问题预留政策空间。跨周期调节的主要措施是,通过精准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强化稳岗就业,加强大宗商品保供稳价。这些新认识与新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内涵与政策工具。

最后,充分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必然要求政策组合的多样性和科学性。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为中心的经济运行,目的是保证资本收益最大化,因此一般只强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调节经济运行,必须使用多样化的政策组合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具体来说,就是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发发展活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而且,这些政策组合需要系统化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要防止出现合成谬误,不将分兵把守变成只顾自己不及其余,避免局部合理政策叠加后造成负面效应。同时,不把系统目标碎片化。可见,中国对经济运行的管理,不仅具有自身特色,而且比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难度大得多,责任也重得多,因此对经济学理论创新的要求也高得多。

坚持稳中求进和增强稳增长的必胜信心。

2022年我国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左右;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进出口保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粮食产量保持在*.*万亿斤以上;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

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其中,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因此,2022年经济工作既要贯彻执行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又要在新的下行压力下,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除了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措施之外,当前最重要的是增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必胜信心,增强预期引导,把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和实际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要充分认识我国仍然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特别是亿万人民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创业创新的巨大潜能、共克时艰的坚定意志,党和国家还积累了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具体而言,2022年一些新的经济动能正在显现。

在需求侧方面,2021年消费在持续恢复中稳步升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万亿元,特别是出现了消费转型和绿色消费的新现象。截至2022年2月底,全国已累计创建绿色商场***多家。2021年“双**”期间,节能电风扇、节能中央空调成交额同比分别增长***.*%和***.*%,特别是汽车绿色消费发展迅速。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万辆,同比增长*.*倍,占新车销售比例跃升至**.*%,同比增长*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我国汽车总量的*.*%,占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一半左右。据有关机构测算,相比传统燃油乘用车,现有新能源乘用车每年在使用环节减少碳排放约****万吨。其他新型消费加快培育,线上线下消费融合持续推进。农村电商和物流覆盖面扩大,全国建制村“快递进村”比例超过**%,农村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

在供给侧方面,随着全国范围营商环境持续优化,2021年新设市场主体****.*万户,市场主体总数超过*.*亿户,其中个体工商户*.**亿户,市场主体活跃度保持在**%左右。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稳步推进,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和**.*%。****年*月,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比去年**月上升*.*个百分点,连续*个月上升。值得关注的是,企业投资意愿和扩大生产积极性有所回升,*月投入指数为**.*,比上月上升*.*个百分点。在新春开复工上,**省经信厅统计显示,截至*月**日,**全省重点监测企业的开复工率为**.*%,生产恢复率为**.*%,分别比去年同期高*个百分点和*.*个百分点。自20**年中央政府首次提出要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以来,工信部在20**年至2021年公布的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已达****家。2021年*月,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国资委、证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力争到2025年,梯度培育格局基本成型,发展形成万家“小巨人”企业、千家单项冠军企业和一大批领航企业。

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发展方位,着眼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关口的关键期作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经济总部署,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对于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对于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产业是经济之本,实体经济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

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当前,我国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需要更加深入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发展壮大新动能,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二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三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要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努力让数字经济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效率提高的重要驱动力。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强大动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国要实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就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

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全面创新的主要引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有标志性科技成就。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沿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在核心科技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从过去以“跟跑”为主,逐步转变为“跟跑、并跑、领跑”并行,且“并跑”特征日趋明显,个别领域开始显现“领跑”态势。同时,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时刻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重要方向,补齐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体制机制、创新氛围方面的短板,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实现根本性转变,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任务。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要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塑城乡区域发展格局。一方面,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另一方面,以提升区域协同性发展为目。

标,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

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经过多年努力,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框架已经稳固搭建起来,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为改革的进一步破冰攻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总目标和重点任务,强调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把“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全社会资源要素配置的效率,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这也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更加均衡、更加充分、更加可持续发展。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谋求更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我们要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当今时代发展潮流,推进结构性改革,创新增。

长方式,构建开放型经济,旗帜鲜明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我们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以推进经贸大市场、金融大流通、基础设施大联通、人文大交流为抓手,走向国际开放合作最前沿,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挥引领作用。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明显加深,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和影响显著增强。但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客观上需要深入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培育和增强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同时以高质量营商环境“稳外资”,因势利导加快构建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从整体上来判断,我们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历史机遇期,应当充分发挥“全球规模最大的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尽早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的新格局,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空间、规模、产业结构,协调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生态等各个方面,处理政府、市场和市民各个主体的关系,前瞻性思考、系统性谋划、战略性抉择,着力以经济进中求优、提质增效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高标准治理、高品质生活诠释高质量发展,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高质量发展。

聚焦更高质量发展,着力聚合创新浓度。推动高质量发展,动力变革是基础。充分认识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始终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增强创新策源上下功夫,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建设更多高层次、综合性、开放式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广“揭榜挂帅”,用好“赛马机制”,着力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领域、重点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上形成一批重大成果。在深化创新协同上下功夫,畅通创新链和产业链“最后一公里”。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的新型“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体系。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向发力上下功夫,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发挥政府的服务引导作用,全面推进制度、政策、法治等方面的协同创新。

聚焦更有效率发展,着力提升经济密度。更有效率的发展,即要求资源要素通过合理配置,使其边际生产率达到最高、边际报酬达到最高。更加依靠功能、产业、空间、环境、人才等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促进城市经济密度和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打造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吸附高端要素的引力场。放大平台的吸附功能、品牌的辐射功能、要素的通道功能和开放枢纽门户功能,让更多人流、物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引进来、聚起来、散开来,在流动中爆发能量、创造价值、提高效率。着力构建以高端产业为引领的产业发展格局。围绕区域优势主导产业细分领域、关键环节和价值链高端,加快推进产业链锻长板、补短板,不断提升优势主导产业的集聚度、影响力和辨识度,塑造区域产业核心竞争优势。倍加珍惜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和产业用地全要素标准化出让措施,推动低效用地的高效复合利用,让好项目不缺空间、好企业不缺载体。

聚焦更加公平发展,着力体现民生温度。高质量发展,一头连着经济社会的目标,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增进人民福祉,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兼顾生存与发展、物质与精神、效率与公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城市发展的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让人民更好融入城市、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加强前瞻布局,主动研判城市人口、空间、功能等变化趋势,提高民生工作预见性,加大政策供给力度。把民心工程、民生实事一件一件做实办好,让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在高质量发展中落地生根、精彩绽放。统筹抓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质量民生。既要突出问题导向,聚焦“老、小、旧、远”等民生突出问题,在住房、就业、养老、教育、卫生、托育等各个民生领域,不断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切实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

聚焦更可持续发展,着力保持生态容量适度。绿色生态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始终坚持“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构建自然环境有效保护、比较优势充分释放、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体系,让城市有更高颜值、更加宜居、更有魅力。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珍惜城市宝贵的水绿自然资源,进一步推动城市空间融合优化、生态环境品质提升。建立资源高效利用机制。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把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放在重要位置,着力推进重点领域、重点单位节能降碳,推进海绵城市、绿色建筑等新理念、新技术应用,加快低碳生活软环境建设。完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落实基层政府、园区和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动员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汇聚起生态环境保护的磅礴力量。

从衣食住行到健康医疗,从社会交往到文化娱乐等方方面面,我们感受着“十三五”时期发生的历史性变化。而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鼓催征,实现“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的使命在肩,胜利在望但未全功,接力谋篇“十四五”,新发展任重而道远。立足“十四五”新“风口”,党员干部需要做的不仅是追寻风口,而是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风口”,因为我们都是乘风破浪的党员干部,要带着周边的人一起飞起来,当如此!

当好“头雁”,模范立起“中国标杆”。“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回顾2020年的来时路,从疫情防控到防汛救灾,一场场战役中,鲜红的党旗始终插在斗争最前线。中国经济三季度增速加快至4.9%,体现了强大的韧性,都是因为有着诸如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人“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时代精神。黄大年立起“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奋斗目标,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用35年的坚守,让10多万山区群众摆脱世代贫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脱贫攻坚,亲自挂帅,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人民至上”“我将无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以行动生动诠释了“头雁”要义,在“风口”立起了催人奋进的“风向标”,让涉险滩、夺隘口、闯出一条条新路成为常态,点燃了人民群众梦想和希望的火种。

带上“智勇”,扎根基层“破茧成蝶”。“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作为新时代党的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党员干部唯有当好“追光者”“守护者”,敢于做梦、勇于试错,才能愈加让乡村焕发新光彩。从讲述上世纪80年代中国青年奋斗和拼搏图景的影片《中国合伙人》到《一点就到家》,从“走出去”到“走回来”,乡村振兴需要党员干部扎根基层,当好群众心中的“主心骨”“守护神”。黄文秀将扶贫事业作为“心中的长征”,她用脚步丈量了土地,用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真正让群众感到温暖、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将“脚印”深深地留在了人民群众心里。那句“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朴实的话语,凝聚起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引领更多人争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攀登者”。

答好“期末考”,衔接做好“升学考”。“谋大事必先观大势,开新局必先知变局。”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立足历史新节点,加快推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抖音、快手、淘宝等云平台卖货,线上扶贫、线上招商、线上签约等工作新方式,农村环境建设、公共卫生事业改革、加强交通立法等网友“好声音”……将“发展是第一要务”作为整体构建、完善落实国家治理体系的行动指南,围绕增进人民福祉“风向标”,毫不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热忱,逾9000万党员的每一分子,赓续发展党的伟大事业,当好人民“公仆”,当摒弃“事不关己”的心态,按下预期“提速器”,让蓝图擘画未来、愿景照进现实,启航耕耘“十四五”不负十四亿人民期待。

党员干部磨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硬功夫”,不能只是站在风口,更要创造一阵风,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努力让自己成为“风口”,甘当闯将,书写人生最美华章,方不负韶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在“十三五”规划即将收官和“十四五”规划即将启航之际,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打赢打好科技创新三场“战役”。

一要尊重规律,保持定力,打好科技创新“持久战”。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科技创新最重要的规律就是尊重实际、循序渐进。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没有捷径可走,不能简单地以是否能快速出成果、出成绩为标准评价科创工作成效,过分求快求成果只会导致“画大饼”“放卫星”,损害的将是整个科技创新生态。全社会要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些“包容心”来对待科研。唯有坚持实事求是,认清客观差距,把一张蓝图绘到底,以苦干实干精神,一颗钉子接着一颗钉子敲、一个脚印接着一个脚印走,才能让一个个小创新、小进步变为改造世界的无限伟力。

二要勇攀高峰,集智聚力,打好科技创新“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这就要求我们聚焦当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些突出短板,汇群智集群力,突出整体规划和重大项目带动作用,把“卡脖子清单”转化为“科研攻坚清单”。支持鼓励跨区域、多行业交叉融合发展,整合配置优势资源,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带动原始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努力实现更多零突破。同样,也要加快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攻坚,努力营造更加良好的科研创新生态,全力解决好科研人才的后顾之忧,让更多优秀科研人员专心于研究、安心于学术。

三要健全机制,完善服务,打好科技创新“转化战”。科技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效率、造福人类,一切科技创新成果都必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首先,要加大对科技创新成果的法律法规保护力度和配套政策支持力度,厘清利益分配机制,做到让科研人才(团体)放心将成果投放市场。其次,要健全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改变过去科研团体与市场主体“两头说两头都不算”的尴尬局面,让更多主体多维度参与到科研成果质量评价全过程,充分发挥科研创新的推力和市场经济的拉力作用。最后,要简化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支付流程,加大政府资金引导激励,切实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和能力,推动重大科研项目和关键核心领域成果转化落地。

当前,尽管全球经济复苏初显,美国经济稳定回升,欧洲经济好于预期,新兴经济分化减小,但仍然处在低迷状态。尤其是美??加息、减税、缩表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国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同时,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任务繁重,能级提升的挑战不少。因此,2018年仍然需要围绕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

其一,稳定经济预期。当前,稳定增长、投资、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的预期至关重要。合适的增长率是重要的“风向标”,否则会产生连锁反应;投资仍然是稳定经济增长一个不可或缺的推动因素,需要保持合理增速;房价得到初步遏制,但要防止“大起大落”还需完善政策体系;而实体经济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其二,转变政府职能。要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突出制度供给,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活市场主体、市场要素的动力活力潜力。要继续拆除各类市场门槛。推进负面清单管理,清理取消不合理的各类证照,减少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间,统一审批标准,加强基层部门窗口建设。

其三,精准调控经济。宏观调控要“稳”。政府部门出台一系列调控政策,对稳定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稳”字上仍需下功夫。微观政策要“实”。针对微观层面企业的各项政策,既要“实”,也要“快”。近年来,针对企业生存发展遇到的困难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企业化解矛盾和困难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四,推动创新驱动。要对自主创新的技术、产品、服务等实行必要的产业保护政策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为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保驾护航,如探索实行2至3年的产业保护期政策。要推行务实的企业家创新激励机制,所有的政策都需要落脚在企业、企业家的创新动力上。

其五,保护实体经济。要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在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快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继续推动企业“降成本”行动。如减税减费、降低社保成本等,还有降低空间。要重塑新型政商关系,保障企业家全心创业、安心发展、恒心安居。

其六,提升民间投资。要对民间投资政策进行梳理,对不能落地的要抓紧清理,对没有落实的要抓紧落地,对需要配套政策的要抓紧出台。要为民间投资开启大门,尤其一些垄断领域和行业成为民间投资“死角”,应打破利益格局,向民间资本开放。要切实解决实体企业在土地和房租贵、税费和人力成本高以及融资、用工、转型难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其七,防范金融风险。要管控好资金流向,保证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解决好实体经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要防范好各类金融风险,尤其是银行表外业务、中小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可能出现的风险。同时,既要鼓励金融改革创新,又要把监管重点放在建立新业务的制度规范和监管标准上。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云南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全国人民共同奋斗,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摆脱封闭、走向开放,摆脱落后、走向进步。党中央对云南建设发展始终高度重视、十分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亲临云南考察指导,为新时代云南实现跨越发展把脉定向、擘画蓝图,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注入强劲动力。云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奋力谱写新时代云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践经验的集中总结,也是改革开放40多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历史经验的深刻凝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云南省委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按照学懂弄通做实要求,通过中心组学习、理论宣讲、理论研讨、干部培训等方式,推动这一科学理论在七彩云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坚持把主题教育与开展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结合起来,改进学习方式,丰富学习内容,提升学习质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等原文原著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重要读物,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深刻体悟这一思想彰显和贯穿的坚定理想信念、真挚人民情怀、高度自觉自信、无畏担当精神、科学思想方法。深化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云南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学习贯彻,始终将其作为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纲”和“魂”,紧密结合新时代新实践新要求,紧密结合云南省情特征,紧密结合干部群众思想和工作实际,强化问题导向、实践导向、需求导向,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不断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2020年,云南实现赶超跨越,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排位从2015年的第23位跃升到第18位。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神旗帜,是党和人民的思想意志之魂,是云岭儿女拼搏奋斗的思想灯塔,只要始终坚持深学笃行党的创新理论,用光辉思想指引方向、照亮前程,就能汇聚起万众一心向前进的磅礴力量。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一切奋斗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云南抓建设谋发展,始终坚定人民立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着力解决群众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等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领域的利益需求,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

经过接续奋斗,云南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体脱贫,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就业优先战略大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加强落实,就业容量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控辍保学实现动态稳定,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15%,129个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健康云南”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强化,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善,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双提升”工程启动实施并加速推进。社会保障网不断织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实现各类群体全覆盖;社保待遇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16连调”,工伤保险三项长期待遇标准实现“15连调”,失业保险金平均标准比“十二五”末提高47%。实践证明,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日子。

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心指导下,云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增添强大动力。大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坚持“两型三化”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产业结构向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坚持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和新动能培育融合发展,积极推进烟草、旅游、能源、生物、有色金属等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重点培育“五个万亿级,八个千亿级”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推进生物医药、稀贵金属材料、大数据应用研究与开发、智能制造等领域重大科技项目;推进信息化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建设数字云南、智慧云南,稳步推进区域性国际电力交易平台、能源大数据平台和人口库、法人库、电子证件照库、自然资源库建设,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迈出实质性步伐。充分发挥沿边开放区位优势,加快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教育辐射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加强面向南亚东南亚综合交通、物流、信息、能源枢纽建设,打通跨境产业、跨境贸易、跨境物流、跨境金融、跨境电商等堵点,努力实现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增强对南亚东南亚的辐射力和带动力。立足新发展阶段,云南要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必须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始终做改革开放的拥护者、宣传者、践行者、推动者。

坚定不移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云南发展的根本保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刀刃向内,刮骨疗毒,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力度空前。云南要实现富民强省、稳边固边的目标,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注重加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强化理论武装和理想信念教育,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注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云岭先锋”工程、“红旗飘飘”工程、边疆党建长廊等工作,组织实施基层党建“推进年”“提升年”“巩固年”“创新提质年”等活动,不断增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注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有信念、有思路、有激情、有办法,政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本领过硬,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云岭铁军”。注重强化全面从严的力度和决心,围绕政治生态的修复、净化、建设,打出“组合拳”,构建云南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营造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政治新气象。只有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自身建设,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才能为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提供更加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一百年春华秋实,九万里风鹏正举。立足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云南各族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坚定不移、一往无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奋勇前进,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必须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努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推动文化产业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特点规律和资源要素条件,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载体。更好发挥文化产业的作用,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增加先进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多点突破、快速发展,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势头日益强劲,互联网普及率和用户规模大幅攀升。要抓住这一重要机遇,全面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创新,努力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已经成为衡量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尺度,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文化需求和文化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缺不缺、够不够”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好不好、精不精”问题越来越凸显,高水平文化服务相对缺乏。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着眼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和“软件”建设,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加快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推出更多反映新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系统性保护,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衣食住行到健康医疗,从社会交往到文化娱乐等方方面面,我们感受着“十三五”时期发生的历史性变化。而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鼓催征,实现“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的使命在肩,胜利在望但未全功,接力谋篇“十四五”,新发展任重而道远。立足“十四五”新“风口”,党员干部需要做的不仅是追寻风口,而是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风口”,因为我们都是乘风破浪的党员干部,要带着周边的人一起飞起来,当如此!

当好“头雁”,模范立起“中国标杆”。“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回顾2020年的来时路,从疫情防控到防汛救灾,一场场战役中,鲜红的党旗始终插在斗争最前线。中国经济三季度增速加快至4.9%,体现了强大的韧性,都是因为有着诸如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人“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时代精神。黄大年立起“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奋斗目标,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用35年的坚守,让10多万山区群众摆脱世代贫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脱贫攻坚,亲自挂帅,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人民至上”“我将无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以行动生动诠释了“头雁”要义,在“风口”立起了催人奋进的“风向标”,让涉险滩、夺隘口、闯出一条条新路成为常态,点燃了人民群众梦想和希望的火种。

带上“智勇”,扎根基层“破茧成蝶”。“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作为新时代党的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党员干部唯有当好“追光者”“守护者”,敢于做梦、勇于试错,才能愈加让乡村焕发新光彩。从讲述上世纪80年代中国青年奋斗和拼搏图景的影片《中国合伙人》到《一点就到家》,从“走出去”到“走回来”,乡村振兴需要党员干部扎根基层,当好群众心中的“主心骨”“守护神”。黄文秀将扶贫事业作为“心中的长征”,她用脚步丈量了土地,用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真正让群众感到温暖、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将“脚印”深深地留在了人民群众心里。那句“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朴实的话语,凝聚起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引领更多人争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攀登者”。

答好“期末考”,衔接做好“升学考”。“谋大事必先观大势,开新局必先知变局。”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立足历史新节点,加快推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抖音、快手、淘宝等云平台卖货,线上扶贫、线上招商、线上签约等工作新方式,农村环境建设、公共卫生事业改革、加强交通立法等网友“好声音”……将“发展是第一要务”作为整体构建、完善落实国家治理体系的行动指南,围绕增进人民福祉“风向标”,毫不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热忱,逾9000万党员的每一分子,赓续发展党的伟大事业,当好人民“公仆”,当摒弃“事不关己”的心态,按下预期“提速器”,让蓝图擘画未来、愿景照进现实,启航耕耘“十四五”不负十四亿人民期待。

党员干部磨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硬功夫”,不能只是站在风口,更要创造一阵风,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努力让自己成为“风口”,甘当闯将,书写人生最美华章,方不负韶华。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发展方位,着眼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关口的关键期作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经济总部署,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对于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对于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当前,我国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需要更加深入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发展壮大新动能,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二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三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要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努力让数字经济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效率提高的重要驱动力。

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全面创新的主要引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有标志性科技成就。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沿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在核心科技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从过去以“跟跑”为主,逐步转变为“跟跑、并跑、领跑”并行,且“并跑”特征日趋明显,个别领域开始显现“领跑”态势。同时,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时刻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重要方向,补齐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体制机制、创新氛围方面的短板,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实现根本性转变,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任务。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要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塑城乡区域发展格局。一方面,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另一方面,以提升区域协同性发展为目标,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

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经过多年努力,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框架已经稳固搭建起来,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为改革的进一步破冰攻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总目标和重点任务,强调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把“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全社会资源要素配置的效率,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这也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更加均衡、更加充分、更加可持续发展。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谋求更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我们要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当今时代发展潮流,推进结构性改革,创新增长方式,构建开放型经济,旗帜鲜明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我们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以推进经贸大市场、金融大流通、基础设施大联通、人文大交流为抓手,走向国际开放合作最前沿,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挥引领作用。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明显加深,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和影响显著增强。但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客观上需要深入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培育和增强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同时以高质量营商环境“稳外资”,因势利导加快构建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从整体上来判断,我们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历史机遇期,应当充分发挥“全球规模最大的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尽早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的新格局,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思想,是行为的指引者,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正确的思想,引领人们走向理想之路;错误的思想,却带着人们误入歧途。此次大讨论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必要性,更是当前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同时,把问题摆出来讨论,也是我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体现。

当下,上下各级积极推进优化营商环境的热潮如火如荼。那么,如何破解“新官不理旧账”,不兑现承诺等伤害市场主体信心,影响长远发展的问题,怎样加快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就摆在了我们的眼前。

所谓“新官不理旧账”,其表层原因大多源自一个“怕”字。前任旧账,遗留问题,多是盘根错杂,难办的“老大难”问题,本身不易解决;同时,新任官员容易担心自己“被比较”,解决此类问题做得好,那是前任的功劳政绩,做得不好那更是不如前任,劳心劳力不讨好。不管原因是什么,不理“旧账”的“新官”,都不是群众满意、组织认可的好官。不论是怕事不敢理,还是懒政不想理,都不是能够推诿扯皮的事情。说到底是政绩观出了偏差,不负责不担当,只想请赏邀功不想担当负责,只想人前出彩,不愿低头出力。殊不知,“旧账”不清算,新绩也难出。地方政策大多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倘若“新官”上任不理“旧账”,那“旧账”就会拖成呆账、坏账、烂账、死账,短期看似只是影响了地方经济社会的一时发展,长期看其实是给政府的权威与公信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如果我们再深挖一点深层原因呢?那就是思想的问题,官本位的思想问题。我们政府的公权力不是哪一位官员的私有财产,而是人民赋予我们为百姓谋幸福的。无论新账旧账,都是地方发展的“民生账”、“发展账”,思想上必须要转变。在提高政治站位的同时,还要让思考角度“接地气”,从企业角度出发,从发展角度考虑,自然主动排除企业办事各个环节的繁文缛节、沉疴积弊。

那么如何能够,从企业角度思考问题,怎样提高干部自身的“知民度”呢?自然是“脚下有土,心里有谱”,走到基层,走进企业,也走进寻常百姓办理的各项事情中去。身为共产党员,只有始终不忘我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学会用好这一办事法宝,才能把事办好,才能真接地气。

总书记就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曾提出,“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企业是由千万个个体组成的,我们立足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其本质就是营造优秀的政民环境。服务企业的同时更要服务好山城百姓,具体来说,就是让每一个个体公民在对公办理的每一个具体事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获得感,每一件百姓关心事有法依,有人管,得处理,有结果。那么企业这个个体公民的集中体现者也定能“元气满满”坚定信心,稳步发展。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旧账”都合理,学会区分处理旧账,也是我们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本领之一。同时做好“制度的笼子”,做好离任审查,“账单”有问题的,决不能让其“一走了之”。有了这样的保证,合格的蓝图就更能得以一绘到底。

身为一方干部,只要脑子里面有信念,肩膀上面扛责任,心中牵挂老百姓,思想正确、思路清晰,定能引领一方百姓共走康庄大道。我坚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东北可振兴,xx可发展,xx会崛起。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面对疫情和汛情等“逆风逆水”的严峻挑战,扶贫干部要勇开“顶风船”,心怀信念的“罗盘”,筑牢预警的“桅杆”,扬起干事的“云帆”,力破贫困“风浪”。

心怀信念的“罗盘”,紧扣脱贫目标。激荡风雨和恶劣天气容易让人迷失方向,扶贫干部要心怀信念的“罗盘”,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不让步、不退缩,紧扣脱贫目标,坚持标准不降、力度不减。首先要讲党性,树立大局意识,秉持与时俱进、为民谋利的思想,自觉服从安排部署,扎实推进基层工作。其次要敢担当,充分发扬“攻坚不畏难,攻城不怕坚”的担当精神,坚定信心向前看、加油鼓劲努力干,持续巩固脱贫成效。最后要咬定目标,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发扬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坚守乡村阵地,保持攻坚态势、强化攻坚责任,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筑牢预警的“桅杆”,完善长效机制。“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站在桅杆之上才能瞭望远方的风暴,扶贫干部要筑牢预警的“桅杆”,洞察外部环境变化,警惕返贫致贫风险,不断探索创新、总结经验,完善扶贫长效机制,夯实民生保障基础。要不断总结经验做法,虚心向先进地区学习,甘当“求学者”,学习即时帮扶、动态管理等典型做法,寻求先进做法与自身实际的契合点,做好经验转化工作,扎实完成“规定动作”。要不断探索创新,紧扣时代变化和群众需求,勇当“探索者”,不断出台特色政策,及时校准发展方向,探索出适合贫困地区发展的独特道路,出色完成“自选动作”。

扬起干事的“风帆”,助力乡村振兴。主动调整风帆才能驾驭风暴、化危为机,扶贫干部要扬起干事的“风帆”,着眼发展大局,凝聚发展力量,把艰难险阻转化为攻坚动力。要着眼发展大局,精准描绘美好蓝图,既要注重考核验收,克服眼前困难;更要着眼长期发展,排除安全隐患,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要凝聚发展力量,践行群众路线,通过举办扶贫技能大赛、评选脱贫致富典型等方式,树立自强不息的榜样,不断激励贫困群众创造劳动成果,奔向美好生活。

思想“破冰”重行动“突围”之路在脚下。

——全市“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引发广大党员干部强烈反响。

“有的部门单位缺少敢闯敢试精神”“有些工作只停留在设想层面,没有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种种问题,首先是思想认识问题”……对淮南人来说,有种坐不住的危机感和刺痛感,广大党员干部在集思广益中反思问题,在“头脑风暴”中激发灵感,这是又一次精神洗礼!

“作为主城区,我们深刻领会市委、市政府开展‘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把大讨论作为当前重要的政治任务,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有序推进。”动员大会刚一开过,田家庵区便迅速制定方案,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区委书记文见宝表示,将重点围绕“六比六看”“五破五立”,聚焦发展之困,深挖问题根源,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推动改革再深入、实践再创新、工作再抓实,全力争创“四个一流”,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幸福美丽田家庵,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面对差距和不足,不能一味强调客观条件、找理由找借口,只有解放思想,打开“思想总阀门”,才能自我加压,奋起直追!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知不足、找新路,立志向、定目标,求发展、重落实,大家纷纷表示,要通过明确目标、找准问题、创新机制、转变作风,用汗水回应群众诉求,在这次“大考”中取得一份好成绩。

“‘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活动给全市人民打了一针‘兴奋剂’。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在打破麻痹思想和惯性思维,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定信心、主动担当。”全市“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对各单位提出及时传达贯彻落实的要求。市税务局迅速召开党委会、局领导专题会传达全市大讨论动员会精神。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戴长胜告诉记者,全市税务部门将以大讨论活动为抓手,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问题导向、压实工作责任,牢固树立服务淮南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增强专业能力、提升工作执行力,以优质的税收服务、高效的办事效率、最佳的税收营商环境,服务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南建设。

“别人能行我为什么不能行?别人优秀我差在哪?别人还在努力我该怎么办?”5月20日,全市“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召开,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引发强烈反响。

“这次‘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活动开展的正当其时。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大讨论让我在思想认识上迎来了一次觉醒,在担当实干上迎来了一次自我革命,大大提振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谢家集区教育体育局局长杨怀鹏表示,将以本次大讨论活动为契机,用情用力用心切实解决好师生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办好为民实事,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推动全区教育体育事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为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谢家集贡献力量。

每一次思想闸门的打开,必将释放出雄浑激荡的力量,高质量发展是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关注的话题,大家在思考中,看到了差距,也鼓足了劲头——方向已然明确,发展时不我待!

5月20日,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园二期项目正式封顶,在项目建设的推进过程中,高新区确定了“跟进项目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在9个重点项目上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为项目建设凝聚起强大合力。高新区临时党支部负责人张昌龙告诉记者,将深入开展“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激发党员干部争先创优、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标准、高效率、高品质地推动各重点项目建设,做到“内聚人心、外树形象”,勇于和强的比、向高的攀、与快的赛,以思想大解放激励干部大担当、以建管大提升促进高新区大发展。

有中生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无中生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小中生大,积极开拓低碳增量产业……广大党员干部正在汇聚发展“新力量”!转型崛起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淮南广大党员干部有底气,更有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在“十三五”规划即将收官和“十四五”规划即将启航之际,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打赢打好科技创新三场“战役”。

一要尊重规律,保持定力,打好科技创新“持久战”。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科技创新最重要的规律就是尊重实际、循序渐进。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没有捷径可走,不能简单地以是否能快速出成果、出成绩为标准评价科创工作成效,过分求快求成果只会导致“画大饼”“放卫星”,损害的将是整个科技创新生态。全社会要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些“包容心”来对待科研。唯有坚持实事求是,认清客观差距,把一张蓝图绘到底,以苦干实干精神,一颗钉子接着一颗钉子敲、一个脚印接着一个脚印走,才能让一个个小创新、小进步变为改造世界的无限伟力。

以一流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年

中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不断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全面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实中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我们必须加快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外来企业扎堆入驻、本地企业提档升级的生动发展局面,必须在优化营商环境上狠下功夫、有所突破、走在前列,以一流的营商环境推动xx高质量发展。

提高站位找支点,打牢整治营商环境基础。下好营商环境这步“先手棋”,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决定因素之一。尤其是当“要素红利”逐渐让位于“创新红利”,“政策红利”逐渐让位于“制度红利”,营商环境的重要性更为凸显。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行动才会自觉。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制度就能完善和解决的,需要上下联动、通力协作、久久为功。我们深知营商环境是软实力,但更需硬措施来托底。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决定把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区作为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有力抓手。成立民营经济促进委员会,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双主任”,其他相关区级领导任成员,组建服务民营经济的“最强阵容”。建立区级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开展“三问三帮”活动,问发展、问困难、问需求,帮助解读政策、帮助解决困难、帮助企业发展。设立统一的企业投诉和政策咨询电话,切实解决企业投诉渠道不畅、政出多门等问题。推出“服务公社”政务服务平台,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解决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破除坐而论道的看客心理、树立踏石留印的实干精神;

破除办事拖拉的庸懒心理、树立一次办结的服务精神;

破除得过且过的守摊心理、树立勇争一流的创业精神;

破除不敢担当的畏难心理、树立勇挑重担的亮剑精神。通过大讨论活动,破除思想顽疾,转变思想观念,形成“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争当服务标兵”的思想共识。

动真碰硬破堵点,解决困扰营商环境难题。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之所以难,原因在于存在各种“堵点”,使得好政策卡了壳、打了折、悬了空,堵住了民间投资之门,堵住创业创新之源,堵住发展进步之路。我们拿出打攻坚战的决心,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破解影响营商环境的顽疾。在放管服改革上动真格,把行政审批项目颗粒化分解,减项目、减程序、减材料、减时限,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全面实现“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并联办”。在规范中介服务上动真格,全面清理、公开中介服务事项和收费标准,放开中介服务市场,逐步推行政府统一购买中介服务,彻底整治中介服务项目繁多、流程复杂、办理时间长、收费标准高等问题。在强化要素保障上动真格,推行“标准地”改革,压缩水电气报装时间和费用,探索建立资源要素差别化价格机制,解决水电气路地等要素配套不完善、保障不充分、市场不开放、价格不合理等问题,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在法治环境保障上动真格,深化综合执法改革,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新型监管机制,制定出台涉企执法监管“负面清单”,整治多头检查、重复检查,搞“关系执法”、开“人情罚单”等问题。依法打击合同诈骗、金融诈骗等侵害企业合法权利的违法行为,保护企业家的人身自由和财产权益。

都市快轨、xx高铁前期工作有序推进,xx作业区前期工作基本完成;

大安通用机场基本建成并即将投用,xx区域性交通物流枢纽作用更加凸显。着力拓展开放平台,xx国家高新区、xx海关成功获批,进境木材监管区加快建设,木材产业园正式开园,成功举办第八届世界木材与木制品贸易大会,xx开放发展迈入新时代。着力发挥人才优势,出台“职教发展xx条实施细则”,激励学校扩大招生、提档升级、产教融合,xx走出了“养人育人不聚人、求才引才不来才”困境,成为人口净流入城市。深入落实“创新驱动xx条”,%,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研发平台、技术研究中心等加快集聚,xx配套能力逐步增强,产业发展体系日益完善,营商环境综合效应正在显现。

推动高质量经济发展心得体会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归根到底要靠实体经济。中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只有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把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作为主攻方向,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良好营商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优化营商环境是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国在“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营商环境全球排名持续大幅提升,在x年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中位列第x位,连续两年被世界银行评选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个经济体之一。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营商环境作支撑,我们要对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要求,聚焦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不断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不断为市场活力充分迸发创造良好环境,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源泉。保护好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就能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亿万市场主体能够活力迸发,我国经济发展就会拥有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就能不断增强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当前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又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以恒心办恒业,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再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相较于“十二五”期间大幅度上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根据国际组织预测,我国是今年疫情冲击下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同期居民收入水平也大幅度提高,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较于“十二五”收官之年上升近40%。过去5年,我国数字经济动能大幅释放,2019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高达36.2%,相较于“十二五”末提升8.7个百分点。经过5年的努力,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更趋完善,先进制造业实现快速发展,传统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过剩产能得到有效化解。

过去5年,区域协同发展开创新局,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等为引领的区域合作进展良好。全面开放新格局更上一层楼,依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开放平台和上海自由贸易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开放前沿,深入探索对外经贸发展新模式,逐步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过去5年创造的成就举世瞩目,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十四五”期间将继续沿着高质量之路阔步前进。展望未来,我们要继续贯彻新发展理念,在以下方面真抓实干、高效落实。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我国正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常态下满足人民需求、提升发展质量的时代主线。“十四五”期间,我国应继续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促进高技术、高效率和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提高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继续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结构,推动全国一体化市场建设,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竞争力,推出一批重大改革举措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同时,经济高质量发展不能片面追求产出总量和增长速度,应更加注重提升绿色产出含量和增长的质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绿色生产模式迫在眉睫。应采取综合举措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和低质低效的僵尸企业,严格管控高污排放,改善能源结构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合施策缓解关键零部件供给短缺,有效保障国内国际产业链稳定,提升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充分发挥我国一体化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协调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环节以畅通经济循环。同时,通过建设全方位、高水平、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体系,把我国建设成为吸引国际优质资源的大型引力场,吸引优质外资、高端人才,为企业创新赋能,为产业升级助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发展。

坚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及未来的一段时期,我国人口红利将逐渐丧失,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劳动力优势正在被墨西哥、越南和印度等经济体超越,经济发展亟须由要素驱动规模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当前正孕育待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显著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格局。“十四五”期间,我们应聚焦新科技革命,打好关键技术攻坚战,夯实我国现代经济体系底盘,以技术突破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扩大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能力,通过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加大教育和科研投入,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红利。要注意合理借鉴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集中优势资源尽快攻克妨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卡脖子”技术,提高创新成果的产出转化效率。通过发展创新链引领产业链升级,进一步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思想,是行为的指引者,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正确的思想,引领人们走向理想之路;错误的思想,却带着人们误入歧途。此次大讨论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必要性,更是当前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同时,把问题摆出来讨论,也是我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体现。

当下,上下各级积极推进优化营商环境的热潮如火如荼。那么,如何破解“新官不理旧账”,不兑现承诺等伤害市场主体信心,影响长远发展的问题,怎样加快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就摆在了我们的眼前。

所谓“新官不理旧账”,其表层原因大多源自一个“怕”字。前任旧账,遗留问题,多是盘根错杂,难办的“老大难”问题,本身不易解决;同时,新任官员容易担心自己“被比较”,解决此类问题做得好,那是前任的功劳政绩,做得不好那更是不如前任,劳心劳力不讨好。不管原因是什么,不理“旧账”的“新官”,都不是群众满意、组织认可的好官。不论是怕事不敢理,还是懒政不想理,都不是能够推诿扯皮的事情。说到底是政绩观出了偏差,不负责不担当,只想请赏邀功不想担当负责,只想人前出彩,不愿低头出力。殊不知,“旧账”不清算,新绩也难出。地方政策大多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倘若“新官”上任不理“旧账”,那“旧账”就会拖成呆账、坏账、烂账、死账,短期看似只是影响了地方经济社会的一时发展,长期看其实是给政府的权威与公信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如果我们再深挖一点深层原因呢?那就是思想的问题,官本位的思想问题。我们政府的公权力不是哪一位官员的私有财产,而是人民赋予我们为百姓谋幸福的。无论新账旧账,都是地方发展的“民生账”、“发展账”,思想上必须要转变。在提高政治站位的同时,还要让思考角度“接地气”,从企业角度出发,从发展角度考虑,自然主动排除企业办事各个环节的繁文缛节、沉疴积弊。

那么如何能够,从企业角度思考问题,怎样提高干部自身的“知民度”呢?自然是“脚下有土,心里有谱”,走到基层,走进企业,也走进寻常百姓办理的各项事情中去。身为共产党员,只有始终不忘我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学会用好这一办事法宝,才能把事办好,才能真接地气。

总书记就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曾提出,“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企业是由千万个个体组成的,我们立足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其本质就是营造优秀的政民环境。服务企业的同时更要服务好山城百姓,具体来说,就是让每一个个体公民在对公办理的每一个具体事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获得感,每一件百姓关心事有法依,有人管,得处理,有结果。那么企业这个个体公民的集中体现者也定能“元气满满”坚定信心,稳步发展。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旧账”都合理,学会区分处理旧账,也是我们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本领之一。同时做好“制度的笼子”,做好离任审查,“账单”有问题的,决不能让其“一走了之”。有了这样的保证,合格的蓝图就更能得以一绘到底。

身为一方干部,只要脑子里面有信念,肩膀上面扛责任,心中牵挂老百姓,思想正确、思路清晰,定能引领一方百姓共走康庄大道。我坚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东北可振兴,xx可发展,xx会崛起。

从衣食住行到健康医疗,从社会交往到文化娱乐等方方面面,我们感受着“十三五”时期发生的历史性变化。而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鼓催征,实现“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的使命在肩,胜利在望但未全功,接力谋篇“十四五”,新发展任重而道远。立足“十四五”新“风口”,党员干部需要做的不仅是追寻风口,而是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风口”,因为我们都是乘风破浪的党员干部,要带着周边的人一起飞起来,当如此!

当好“头雁”,模范立起“中国标杆”。“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回顾2020年的来时路,从疫情防控到防汛救灾,一场场战役中,鲜红的党旗始终插在斗争最前线。中国经济三季度增速加快至4.9%,体现了强大的韧性,都是因为有着诸如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人“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时代精神。黄大年立起“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奋斗目标,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用35年的坚守,让10多万山区群众摆脱世代贫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脱贫攻坚,亲自挂帅,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人民至上”“我将无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以行动生动诠释了“头雁”要义,在“风口”立起了催人奋进的“风向标”,让涉险滩、夺隘口、闯出一条条新路成为常态,点燃了人民群众梦想和希望的火种。

带上“智勇”,扎根基层“破茧成蝶”。“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作为新时代党的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党员干部唯有当好“追光者”“守护者”,敢于做梦、勇于试错,才能愈加让乡村焕发新光彩。从讲述上世纪80年代中国青年奋斗和拼搏图景的影片《中国合伙人》到《一点就到家》,从“走出去”到“走回来”,乡村振兴需要党员干部扎根基层,当好群众心中的“主心骨”“守护神”。黄文秀将扶贫事业作为“心中的长征”,她用脚步丈量了土地,用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真正让群众感到温暖、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将“脚印”深深地留在了人民群众心里。那句“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朴实的话语,凝聚起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引领更多人争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攀登者”。

答好“期末考”,衔接做好“升学考”。“谋大事必先观大势,开新局必先知变局。”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立足历史新节点,加快推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抖音、快手、淘宝等云平台卖货,线上扶贫、线上招商、线上签约等工作新方式,农村环境建设、公共卫生事业改革、加强交通立法等网友“好声音”……将“发展是第一要务”作为整体构建、完善落实国家治理体系的行动指南,围绕增进人民福祉“风向标”,毫不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热忱,逾9000万党员的每一分子,赓续发展党的伟大事业,当好人民“公仆”,当摒弃“事不关己”的心态,按下预期“提速器”,让蓝图擘画未来、愿景照进现实,启航耕耘“十四五”不负十四亿人民期待。

党员干部磨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硬功夫”,不能只是站在风口,更要创造一阵风,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努力让自己成为“风口”,甘当闯将,书写人生最美华章,方不负韶华。

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必须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努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推动文化产业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特点规律和资源要素条件,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载体。更好发挥文化产业的作用,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增加先进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多点突破、快速发展,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势头日益强劲,互联网普及率和用户规模大幅攀升。要抓住这一重要机遇,全面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创新,努力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已经成为衡量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尺度,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文化需求和文化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缺不缺、够不够”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好不好、精不精”问题越来越凸显,高水平文化服务相对缺乏。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着眼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和“软件”建设,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加快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推出更多反映新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系统性保护,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发展方位,着眼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关口的关键期作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经济总部署,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对于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对于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当前,我国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需要更加深入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发展壮大新动能,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二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三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要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努力让数字经济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效率提高的重要驱动力。

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全面创新的主要引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有标志性科技成就。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沿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在核心科技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从过去以“跟跑”为主,逐步转变为“跟跑、并跑、领跑”并行,且“并跑”特征日趋明显,个别领域开始显现“领跑”态势。同时,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时刻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重要方向,补齐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体制机制、创新氛围方面的短板,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实现根本性转变,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任务。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要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塑城乡区域发展格局。一方面,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另一方面,以提升区域协同性发展为目标,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

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经过多年努力,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框架已经稳固搭建起来,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为改革的进一步破冰攻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总目标和重点任务,强调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把“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全社会资源要素配置的效率,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这也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更加均衡、更加充分、更加可持续发展。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谋求更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我们要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当今时代发展潮流,推进结构性改革,创新增长方式,构建开放型经济,旗帜鲜明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我们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以推进经贸大市场、金融大流通、基础设施大联通、人文大交流为抓手,走向国际开放合作最前沿,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挥引领作用。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明显加深,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和影响显著增强。但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客观上需要深入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培育和增强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同时以高质量营商环境“稳外资”,因势利导加快构建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从整体上来判断,我们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历史机遇期,应当充分发挥“全球规模最大的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尽早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的新格局,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云南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全国人民共同奋斗,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摆脱封闭、走向开放,摆脱落后、走向进步。党中央对云南建设发展始终高度重视、十分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亲临云南考察指导,为新时代云南实现跨越发展把脉定向、擘画蓝图,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注入强劲动力。云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奋力谱写新时代云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践经验的集中总结,也是改革开放40多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历史经验的深刻凝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云南省委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按照学懂弄通做实要求,通过中心组学习、理论宣讲、理论研讨、干部培训等方式,推动这一科学理论在七彩云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坚持把主题教育与开展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结合起来,改进学习方式,丰富学习内容,提升学习质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等原文原著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重要读物,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深刻体悟这一思想彰显和贯穿的坚定理想信念、真挚人民情怀、高度自觉自信、无畏担当精神、科学思想方法。深化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云南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学习贯彻,始终将其作为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纲”和“魂”,紧密结合新时代新实践新要求,紧密结合云南省情特征,紧密结合干部群众思想和工作实际,强化问题导向、实践导向、需求导向,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不断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2020年,云南实现赶超跨越,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排位从2015年的第23位跃升到第18位。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神旗帜,是党和人民的思想意志之魂,是云岭儿女拼搏奋斗的思想灯塔,只要始终坚持深学笃行党的创新理论,用光辉思想指引方向、照亮前程,就能汇聚起万众一心向前进的磅礴力量。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一切奋斗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云南抓建设谋发展,始终坚定人民立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着力解决群众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等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领域的利益需求,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

经过接续奋斗,云南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体脱贫,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就业优先战略大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加强落实,就业容量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控辍保学实现动态稳定,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15%,129个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健康云南”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强化,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善,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双提升”工程启动实施并加速推进。社会保障网不断织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实现各类群体全覆盖;社保待遇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16连调”,工伤保险三项长期待遇标准实现“15连调”,失业保险金平均标准比“十二五”末提高47%。实践证明,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日子。

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心指导下,云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增添强大动力。大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坚持“两型三化”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产业结构向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坚持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和新动能培育融合发展,积极推进烟草、旅游、能源、生物、有色金属等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重点培育“五个万亿级,八个千亿级”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推进生物医药、稀贵金属材料、大数据应用研究与开发、智能制造等领域重大科技项目;推进信息化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建设数字云南、智慧云南,稳步推进区域性国际电力交易平台、能源大数据平台和人口库、法人库、电子证件照库、自然资源库建设,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迈出实质性步伐。充分发挥沿边开放区位优势,加快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教育辐射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加强面向南亚东南亚综合交通、物流、信息、能源枢纽建设,打通跨境产业、跨境贸易、跨境物流、跨境金融、跨境电商等堵点,努力实现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增强对南亚东南亚的辐射力和带动力。立足新发展阶段,云南要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必须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始终做改革开放的拥护者、宣传者、践行者、推动者。

坚定不移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云南发展的根本保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刀刃向内,刮骨疗毒,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力度空前。云南要实现富民强省、稳边固边的目标,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注重加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强化理论武装和理想信念教育,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注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云岭先锋”工程、“红旗飘飘”工程、边疆党建长廊等工作,组织实施基层党建“推进年”“提升年”“巩固年”“创新提质年”等活动,不断增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注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有信念、有思路、有激情、有办法,政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本领过硬,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云岭铁军”。注重强化全面从严的力度和决心,围绕政治生态的修复、净化、建设,打出“组合拳”,构建云南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营造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政治新气象。只有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自身建设,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才能为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提供更加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一百年春华秋实,九万里风鹏正举。立足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云南各族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坚定不移、一往无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奋勇前进,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发展方位,着眼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关口的关键期作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经济总部署,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对于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对于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产业是经济之本,实体经济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

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当前,我国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需要更加深入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发展壮大新动能,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二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三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要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努力让数字经济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效率提高的重要驱动力。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强大动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国要实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就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

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全面创新的主要引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有标志性科技成就。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沿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在核心科技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从过去以“跟跑”为主,逐步转变为“跟跑、并跑、领跑”并行,且“并跑”特征日趋明显,个别领域开始显现“领跑”态势。同时,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时刻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重要方向,补齐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体制机制、创新氛围方面的短板,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实现根本性转变,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任务。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要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塑城乡区域发展格局。一方面,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另一方面,以提升区域协同性发展为目。

标,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

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经过多年努力,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框架已经稳固搭建起来,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为改革的进一步破冰攻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总目标和重点任务,强调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把“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全社会资源要素配置的效率,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这也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更加均衡、更加充分、更加可持续发展。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谋求更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我们要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当今时代发展潮流,推进结构性改革,创新增。

长方式,构建开放型经济,旗帜鲜明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我们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以推进经贸大市场、金融大流通、基础设施大联通、人文大交流为抓手,走向国际开放合作最前沿,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挥引领作用。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明显加深,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和影响显著增强。但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客观上需要深入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培育和增强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同时以高质量营商环境“稳外资”,因势利导加快构建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从整体上来判断,我们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历史机遇期,应当充分发挥“全球规模最大的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尽早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的新格局,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面对疫情和汛情等“逆风逆水”的严峻挑战,扶贫干部要勇开“顶风船”,心怀信念的“罗盘”,筑牢预警的“桅杆”,扬起干事的“云帆”,力破贫困“风浪”。

心怀信念的“罗盘”,紧扣脱贫目标。激荡风雨和恶劣天气容易让人迷失方向,扶贫干部要心怀信念的“罗盘”,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不让步、不退缩,紧扣脱贫目标,坚持标准不降、力度不减。首先要讲党性,树立大局意识,秉持与时俱进、为民谋利的思想,自觉服从安排部署,扎实推进基层工作。其次要敢担当,充分发扬“攻坚不畏难,攻城不怕坚”的担当精神,坚定信心向前看、加油鼓劲努力干,持续巩固脱贫成效。最后要咬定目标,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发扬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坚守乡村阵地,保持攻坚态势、强化攻坚责任,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筑牢预警的“桅杆”,完善长效机制。“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站在桅杆之上才能瞭望远方的风暴,扶贫干部要筑牢预警的“桅杆”,洞察外部环境变化,警惕返贫致贫风险,不断探索创新、总结经验,完善扶贫长效机制,夯实民生保障基础。要不断总结经验做法,虚心向先进地区学习,甘当“求学者”,学习即时帮扶、动态管理等典型做法,寻求先进做法与自身实际的契合点,做好经验转化工作,扎实完成“规定动作”。要不断探索创新,紧扣时代变化和群众需求,勇当“探索者”,不断出台特色政策,及时校准发展方向,探索出适合贫困地区发展的独特道路,出色完成“自选动作”。

扬起干事的“风帆”,助力乡村振兴。主动调整风帆才能驾驭风暴、化危为机,扶贫干部要扬起干事的“风帆”,着眼发展大局,凝聚发展力量,把艰难险阻转化为攻坚动力。要着眼发展大局,精准描绘美好蓝图,既要注重考核验收,克服眼前困难;更要着眼长期发展,排除安全隐患,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要凝聚发展力量,践行群众路线,通过举办扶贫技能大赛、评选脱贫致富典型等方式,树立自强不息的榜样,不断激励贫困群众创造劳动成果,奔向美好生活。

为贯彻落实“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学习讨论活动的具体要求,本人对相关活动内容和有关材料进行了学习研究,深入领会,对照检查,主要体会有:

1、解放思想有待提高。

面对中央提出“百年世界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公共资源交易这一尚处于较新的领域和社会现象,在思想认识、精神内涵的领会上,还存在守旧封闭、迟缓等待、思路偏窄,套旧框框,穿新鞋走老路等问题,主动跟上,开拓创新、服务主体的意识有待转变和提升。

2、担当实干有待加强。

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和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态势,担当干事的付出还不足,攻坚克难的本领还不强,敢于碰硬的意志还不够,应对打压的办法还不多等。

我区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改革大约在2011年左右开始,当时在全国的该领域的改革中,无论从体系构架、思想理念、发展态势等,还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和很有发展前景的形势;但时至今日,我区该领域的改革,由于种种原因,在全国而言已经处于较为落后的位置,这其中的缘由和反映出来的诸多问题,不得不引人深思。

1、以本次学习讨论为契机,在改革大环境中,进一步解决思想上的束缚和弊端,深刻吸取这些年来在我区公共资源交易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在改革实践探索中进一步弄清“我是谁、我来自何处、将去往哪里”这一问题,进一步明晰个人以及单位的工作性质、职能与内容,通过“六破六立”,真正领会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讲话的精神内核,紧密团结在我中心党委的领导下,解放思想谋发展,放开手脚干事业,心无旁骛向前进。

2、比学先进,查找差距。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路,广泛学习身边的优秀人物和事迹,取长补短,大步跟上,更好的为事业、为单位贡献力量。做好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工作,本人要在认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和政策研究,为做好工作提供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建议单位充分学习国内先进省份相关机构的制度安排和具体做法,加强与高校的对接交流,尤其是国内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有一定研究的学者及高校的沟通交流,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扩大公共资源交易事业的影响力,为我区公共资源交易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

3、狠抓工作提升。加强对本领域以及相关行业发展的学习和了解,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工作本领,具体在自身的工作即为政府集中采购业务尤其是监督检查质疑答复工作,提升工作水平和质量,力求“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建议单位立足于把握当前“自治区本级公共资源交易综合服务平台”的地位和性质,顺应公众呼声,尽快落实统一场地及相关场内交易管理和服务,持续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全流程电子化,抓好业务流程再造,抓好主业务“交易服务水准”,改变公共资源相关行业分散交易、管办不分导致的假公济私、权力寻租、“后花园”、“自留地”等固有顽疾,着力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公平性。建议单位及主管部门继续加强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对接,协商进场交易服务具体事项及行业监管不到位的薄弱环节,研究场内交易、服务及管理的环节要点,注重事中、事后的交易跟踪服务,设置提供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对接端口,按照不同项目性质,提供通用性和专用性服务和管理事项,体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价值,为业务流程再造及推进分类统一的制度规则及服务办法创造条件。

4、加强调查研究。充分利用对区本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的职能,组织申请研究课题,向到平台开展交易工作的市场主体、社会公众以及相关交易当事人进行调研,向国内先进的省份进行调研,向有关行业调研,让市场主体说话,让群众说话,让事实说话,有针对性的找到“应进不进”,脱离监管,腐败暗藏的典型案例,形成调研报告供有权部门处理。利用承担交易信用评价的有限职能,将原来单一的仅由个别行政主管部门的单一评价组织实施,向行业组织、社会主体、同行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多维度信用评价体系转变。

5、加强请示汇报。对于工作中的困难和考虑,本人要主动向中心领导进行请示汇报和情况反映;对于各种部门、团体利益纠葛的形势,也建议我单位对于面临的实际情况和障碍,通过专题汇报、代表委员开放日等各种可以采用的形式,向党委人大政协及政府有关部门多反映,争取更广大的支持和理解,不畏固化和既得利益势力,不受人为干扰,努力消除误解,争取舆论支持,更好地发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作用。应当坚信,无论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和发展是动了哪些人的奶酪,无论前行的道路有多少复杂曲折多少艰难险阻,只要是有利于人民的,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就是我们所从事工作的最大靠山和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在“十三五”规划即将收官和“十四五”规划即将启航之际,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打赢打好科技创新三场“战役”。

一要尊重规律,保持定力,打好科技创新“持久战”。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科技创新最重要的规律就是尊重实际、循序渐进。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没有捷径可走,不能简单地以是否能快速出成果、出成绩为标准评价科创工作成效,过分求快求成果只会导致“画大饼”“放卫星”,损害的将是整个科技创新生态。全社会要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些“包容心”来对待科研。唯有坚持实事求是,认清客观差距,把一张蓝图绘到底,以苦干实干精神,一颗钉子接着一颗钉子敲、一个脚印接着一个脚印走,才能让一个个小创新、小进步变为改造世界的无限伟力。

二要勇攀高峰,集智聚力,打好科技创新“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这就要求我们聚焦当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些突出短板,汇群智集群力,突出整体规划和重大项目带动作用,把“卡脖子清单”转化为“科研攻坚清单”。支持鼓励跨区域、多行业交叉融合发展,整合配置优势资源,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带动原始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努力实现更多零突破。同样,也要加快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攻坚,努力营造更加良好的科研创新生态,全力解决好科研人才的后顾之忧,让更多优秀科研人员专心于研究、安心于学术。

三要健全机制,完善服务,打好科技创新“转化战”。科技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效率、造福人类,一切科技创新成果都必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首先,要加大对科技创新成果的法律法规保护力度和配套政策支持力度,厘清利益分配机制,做到让科研人才(团体)放心将成果投放市场。其次,要健全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改变过去科研团体与市场主体“两头说两头都不算”的尴尬局面,让更多主体多维度参与到科研成果质量评价全过程,充分发挥科研创新的推力和市场经济的拉力作用。最后,要简化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支付流程,加大政府资金引导激励,切实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和能力,推动重大科研项目和关键核心领域成果转化落地。

1978年,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拉开了中华大地走向富强的改革大幕。

40年过去了,神州大地地覆天翻、面貌焕然一新。“慧眼”卫星遨游太空,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完成深海观测,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正式开港,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等等……中国人民的创造力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美丽乐章奏响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在世界的东方熠熠生辉。

2018年,一场关于“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讨论在辽沈大地上迅速展开。这场大讨论必将为涅槃重生、化茧成蝶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插上一双思想腾飞的翅膀。作为辽沈大地的儿女,我殷切期待着东北振兴的早日实现,更渴望为东北振兴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要坚定信念抓学习。人生如屋,信念如柱。一个人如果有了强大的信念,即使年近暮年,仍会精神焕发、依然故我,否则,即便正当壮年,也将毫无大志、死气沉沉。因此,我们必须时刻拧紧“理想信念”的“总开关”、把严“三观”的“总阀门”,铸就坚守信念的钢筋铁骨和铜墙铁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坚如磐石,在利益诱惑面前守住初心。这种信念的坚定要体现在潜心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真正“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以学促行、知行合一、相得益彰。这种信念的坚定要体现在认真贯彻“1+8”系列文件上,马上办、钉钉子、不含糊,用实际行动做“两个维护”、“四个自觉”的表率。这种信念的坚定要体现在“东北必将振兴”的强大信心上,坚信有党中央的英明领导,有各级党委政府的精准发力,有辽沈大地辽河儿女的勠力同心,东北振兴将拭目以待。

要立足岗位强素质。欲善其事,必利其器。当今时代,知识成倍增长、科技日新月异,要想在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时代浪潮中一马当先、立于潮头,就必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成为不可或缺的行家。反之,如果能力素质不过硬,再好的想法也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终究无法付诸实践。因此,我们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和实际岗位锻炼,在理论中提升思维、在实践中获得灼见,成为独当一面的干将、业务工作的翘楚,才能在东北振兴发展的大潮中有所作为。就拿我们从事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人员来说,要把公共机构节能的条款法规、节约能源资源的有效路径、“四新”前沿技术的应用、国家级省级节约示范创建的标准、国际国内垃圾处理的先进技术、兄弟城市的经验做法等掌握清楚、全局于胸,做出的方案方能细致全面,提出的建议才能切实可行、制定的措施才能因地适宜,从而提高工作的质量效益。

要敢于担当自加压。使命在肩,责任如山。“温比亚”台风过境时,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黄群同志用生命保护了国家重点实验平台的安全,在他的笔记本上留下了“只有奋斗的一生才能称之为幸福的一生”铮铮誓言;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师林鸣“十年磨一剑”,带领自主攻关团队创造世界工程史上的中国奇迹;沈飞原董事长罗阳坚持30年如一日工作,仅用5年时间就研制出超过过去50年总和的新型战斗机;深耕党报评论29年,为党报评论活了一辈子的“沈轩言”……他们用生命镌刻了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事业的无比热爱。青春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当此,东北振兴的关键时期,作为青年的我们必须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和“滴水穿石”的韧劲,克服“消极畏难”情绪和“事多必错”思想,敢啃“硬骨头”、勇于“挑大梁”,迎难而上、自我加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实现东北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熔铸人生理想。

老一辈革命家指出,“共产党员的革命气概,应该是充分估计困难,而且在最困难的时刻,还是挺起腰杆前进。”这是对担当做出的最好诠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当东北振兴的接力棒历史的落在我们手上,我们每一个人都责无旁贷,必须立刻行动起来,以新担当展现新气象,以新举措实现新作为,才能让初心和使命焕发出耀目的光芒。

发挥公益性服务机构作用与价值。

解放思想是活力之源,只有打破原有的行政管理机关的思维定势,深刻思考和定位市创新与转化中心改革组建后、做为公益性服务机构的作用和价值,才能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服务功能,进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公益性服务机构,作为政府服务社会功能的一种有效延伸,是对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公益性服务机构可以精准把握政策,在政府与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有效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公益性服务机构有影响力和号召力,可以凭借官办、非盈利、非行政性质,直接参与科技资源整合,将沈阳的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胜势;公益性服务机构可以在各个创新主体之间建立起快速的连接渠道,及时反馈企业需求,同时及时输送优惠的政策和优质的资源给企业,大大缩短科技创新进程;公益性服务机构可以在确保服务质量的同时能够兼顾公平与公正。

今后,市创新与转化中心将在政策宣传、资源整合、成果转化、交流合作等科技创新方面积极发挥作用,成为我市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桥梁和纽带,为我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空间、规模、产业结构,协调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生态等各个方面,处理政府、市场和市民各个主体的关系,前瞻性思考、系统性谋划、战略性抉择,着力以经济进中求优、提质增效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高标准治理、高品质生活诠释高质量发展,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高质量发展。

聚焦更高质量发展,着力聚合创新浓度。推动高质量发展,动力变革是基础。充分认识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始终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增强创新策源上下功夫,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建设更多高层次、综合性、开放式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广“揭榜挂帅”,用好“赛马机制”,着力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领域、重点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上形成一批重大成果。在深化创新协同上下功夫,畅通创新链和产业链“最后一公里”。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的新型“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体系。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向发力上下功夫,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发挥政府的服务引导作用,全面推进制度、政策、法治等方面的协同创新。

聚焦更有效率发展,着力提升经济密度。更有效率的发展,即要求资源要素通过合理配置,使其边际生产率达到最高、边际报酬达到最高。更加依靠功能、产业、空间、环境、人才等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促进城市经济密度和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打造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吸附高端要素的引力场。放大平台的吸附功能、品牌的辐射功能、要素的通道功能和开放枢纽门户功能,让更多人流、物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引进来、聚起来、散开来,在流动中爆发能量、创造价值、提高效率。着力构建以高端产业为引领的产业发展格局。围绕区域优势主导产业细分领域、关键环节和价值链高端,加快推进产业链锻长板、补短板,不断提升优势主导产业的集聚度、影响力和辨识度,塑造区域产业核心竞争优势。倍加珍惜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和产业用地全要素标准化出让措施,推动低效用地的高效复合利用,让好项目不缺空间、好企业不缺载体。

聚焦更加公平发。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研讨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

走进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青海郭隆至甘肃武胜第三回750千伏线路工程建设现场,项目经理王金辉正和工人们加紧测试,任凭雨水打湿肩膀。“这是提升青海新能源汇集、省间电力互补互济水平,助推青海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集约化开发和大规模外送的重点工程。”王金辉说,发展清洁能源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学习贯彻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工作方向更明确、底气更足了。”

这几天,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委书记、区长徐强带着相关干部深入一线,精准了解高端创新人才需求。“人才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动力,学习贯彻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将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徐强说,作为宁波的城市门户,海曙区正发挥区位优势、人才优势,谋划建设翠柏里创新街区,探索创新街区建设模式,以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十三五”时期,安徽省马鞍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7%,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5%。马鞍山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黄翔说:“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我们将围绕制造业智能化升级、促进工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等,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进一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每年研发投入近10亿元、今年自主研制的氢跑鞋产品跟随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安踏集团的发展之路,是福建省晋江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缩影。“我们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晋江市委书记张文贤表示,晋江将依靠科技创新,立足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生态圈,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

把实体经济做实做优做强。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做实做优做强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提升全产业链水平是主攻方向。

“七一”前夕,由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cr400bf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上线运行。它比原有复兴号动车组增加了16项智能配置,可为旅客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出行服务。“这是公司长期坚持夯实产业基础、提升制造水平的最新成果。”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娄彦君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把‘复兴号’品牌擦得更亮。”

在河北省无极县经济开发区,29家企业正在陆续入园,废旧汽车拆解产业园近期也将开工建设……“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是我们加快发展步伐的强大动力,无极县将进一步做实做优做强实体经济,全力迈向高质量发展。”无极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刘炎介绍,通过深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无极县加快构建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走上了一条由“小散乱”向“高大强”迈进的转型之路。

连日来,广西柳工集团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研发、营销等各个领域的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将集中力量突破核心技术,加大关键核心零部件的研发投入和制造能力,不断推出高质量的创新产品,继续做大做强主业。”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光安表示。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将着眼于做大做精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扎稳实体经济的‘马步’,加快构建符合西宁资源禀赋和条件的绿色发展产业体系。”西宁市发改委副主任石彪说,西宁市近年来把培育“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作为转型升级的着力点,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双向发力,纵向延伸、横向耦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进一步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学习贯彻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我们深受鼓舞。作为一家科技创新型企业,我们将加大对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的投入,不断提高卫星研制水平,着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贾宏光说,7月3日10时51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包括4颗“吉林一号”卫星在内的5颗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

在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区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的工作人员正深入园区和企业,上门提供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等方面的服务和指导。“学习贯彻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将加大力度支持、帮助企业开展科技创新,进一步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引擎。”信都区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局长张卫华介绍,今年全区已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8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70家。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生态环境分局数据指挥中心里,大屏幕上即时显示着pm10等6项空气参数。这项智慧环保技术来自蜀山区“中国环境谷”内的一家企业。蜀山区科技局科技发展科科长金青说:“下一步,我们将扩大‘科创贷’等金融产品规模,扶持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不久前,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牵头,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等单位联合申报的“高海拔地区科研及科普双重功能一米级光学天文望远镜建设”项目正式启动。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世界上口径最大的折射式光学望远镜有望落地拉萨。福光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何文波表示:“作为光学领域的科技型企业,我们将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努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努力赶超世界光学先进水平。”

推动经济高质量高发展心得体会【】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基层延伸,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干部监督管理也越来越严。同时,脱贫攻坚、环境保护、_来越重,在干部的思想意识中产生了“为官不易”的倾向。如何充分调动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这是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行的体制下,尽管有一些关爱激励的措施和办法,但与干部的期望相比,还存在着一些差距。一是关爱激励方式方法少。当前对干部的有效关爱激励措施较少,即使有大多也是蜻蜓点水,干部感触不深,效果不明显。二是严管与厚爱不平衡。对干部要求多、管理严、关心少,对干部的保护还有欠缺,容易出现“一人受罚大家心寒”现象。三是权责利不统一。敢闯敢干的干部,在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大,致使基层出现“重要岗位无人干、清闲部门争抢去”的现象。

二、几点思考与探索。

俗语说,有奔头才有干头,有盼头才有劲头。将“顶层设计、真情关爱、容错纠错”融为一体,形成责权利统一的制度链条,对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关爱激励干部的长效机制。把关爱激励干部摆在重要日程,构建起关爱激励的长效机制,是保障干部安心干事创业的前提。一是抓制度建设,把关爱激励干部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推动干部“敢担当”;二是抓思想政治建设,让党员干部精神之钙“足”起来,让“想担当”的内驱引擎“转”起来;三是抓素质提升,用力解决干部“不能为”的问题,努力打造一支懂行、能干事的“多面手”,推动干部“能担当”。

2、注重措施落地,拓宽关爱激励干部的实践路径。有了制度保障,落实落地成为关键中的关键。一是真情关心关爱,把组织上的关心关爱让干部看得见、摸得着、接得稳,积极鼓励干部带薪休假,落实下基层补助45元、定期健康体检、救助患重大疾病干部等保障措施,关怀干部身心健康,推动干部“乐担当”;二是化解难点问题,积极凝聚“真担当”的磅礴力量,专题立会研究解决了14名干部因历史原因未享受职务与职级并行待遇的问题;三是用活能上能下,既拓宽干部“上”的渠道,又用力打破“不能下”的困局,进一步坚定广大干部“有为才有位”的念头,推动干部“抢担当”。

3、提高容错效度,营建关爱激励干部的政治氛围。在改革攻坚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干部的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特别是基层干部直接面对诸多矛盾问题,难免会出现瑕疵差错。因此,认准“要让干部敢闯敢干,必须注重容错纠错”这个理,锁紧责权利相统一的制度链条,积极保护“豁出去”大胆攻坚克难的干部十分亟需和必要。对那些出以公心、出发点是为了发展而犯错的干部,不以一丑遮百美,让干部干事创业的底气更“足”、腰杆更“硬”,用力消除部分干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错误心理,努力形成关爱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浓厚政治氛围,让党的关心激励照亮干部的奋进之路。

相关范文推荐
  • 01-10 瀑布的课文(模板17篇)
    范文范本不仅能够提供给我们写作的思路和灵感,还能够指导我们如何组织文章结构和呈现观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1、欣赏《黄果树瀑布
  • 01-10 大学生职业规划计划书大全(16篇)
    职业规划可以帮助个人针对自身的职业需求和目标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管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职业规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1.英语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工作中愈发重要
  • 01-10 六一儿童节领导致辞串词(实用20篇)
    致辞需要具备简明扼要、生动活泼、情感真挚等特点,它是以语言的形式将思想和情感传达给听众的一种方式。在以下的例子中,你可以看到不同风格和主题的致辞,从而提升你的写
  • 01-10 巡视工作鉴定大全(18篇)
    工作鉴定是一个能够帮助组织建立高效团队和优秀员工群体的重要工具。工作鉴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工作鉴定注意事项,希望能给大家提
  • 01-10 爱心树活动教案(精选18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工具。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编写教学工作计划,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教学工作计划实例,供大家参考
  • 01-10 创新创业知识竞赛心得体会(模板20篇)
    心得体会是对所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和应用。以下是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范文,每篇都是作者用心思考和总结的成果,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
  • 01-10 保险公司工作报告示例大全(14篇)
    工作报告是一个重要的沟通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与他人分享工作的进展和问题。不同行业的工作报告样式会有所不同,下面是一些常见行业的工作报告范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01-10 教师新课改心得体会(模板17篇)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的经验不断增长,总结教师心得可以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有效和有成效。以下是一些成功教师的心得体会分享,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启发和帮助。新课改(NewCu
  • 01-10 观展活动策划大全(14篇)
    活动策划的核心是创意,我们需要思考如何独特而吸引人的方式来吸引参与者。在活动策划中,注意细节和协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多方合作的大型活动。我院为加强对学生的
  • 01-10 圣诞促销策划方案大全(19篇)
    策划方案一般包括目标设定、资源分配、时间安排、风险评估等内容。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策划方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为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加强公司内部沟通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