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雷雨教学反思(优质7篇)

时间:2023-09-25 12:39:11 作者:文锋 二年级语文雷雨教学反思(优质7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年级语文雷雨教学反思篇一

《雷雨》是小学语文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课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了天气的变化和大自然的神奇。

在学习“雷雨后”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文,并说说通过朗读知道了什么,学生们都认真读书,课文中所描写的雷雨后的景色全找了出来。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追问:“你们觉得这部分课文中哪些字词用得好呢?为什么?”这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自己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的兴致很高,纷纷举手发言,说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有的说:“我认为‘挂’字用得好,这个字让我们感受到彩虹像一条五颜六色的绸带挂在美丽极了。”还有的说:“我觉得‘坐’字用得好,坐着是很舒服、很快乐的,这个字让我感觉到蜘蛛很悠闲、很自在。学生不仅理解了词意,而且懂得了用法。有的学生还能将前后文对照着说,比如“坐”一字,学生对比前文的“垂”字,自然就理解了雷雨前后的不同,不用老师说,就能很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通过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训练能力用“ 越 越 ”、“ 渐渐地 ”说一句话。这两个句式都是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在这里既是对学生知识点的复习巩固,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最佳时机。在体会雨后景象后,让学生说说假如你是那只鸣叫的蝉,是那只坐在网上的蜘蛛或是那只快乐的青蛙,你会说些什么呢?学生通过看动画等活动,有了深刻的体会,说起句子来就不会显得苍白无力了。这样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抒发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将阅读文本与说话训练相结合,实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在指导朗读教学雷雨前这一部分时,我通过让学生感受动画,做“压”“垂”的动作进行指导,学生兴趣浓厚。在指导雷雨中这一部分时,我抓住了重点句子:“哗、哗、哗,雨下起来了。”在这一环节中,我提倡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如:有的学生用拍手打节奏或小手轻拍桌子等通过不同的声音来体会雨下得很大。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上完本节课时,总觉得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如:在引导学生说下大雨时,还有哪些东西也看不清了,学生说的范围较窄,而我又没有及时地进行引导,使得这一环节有点脱节。在请同学们与老师看板书复述课文时,语言不够精炼,随意性较大,使这一环节没有达到我所预设的效果,这主要是教师本身的随机教育能力欠缺的问题。

二年级语文雷雨教学反思篇二

《雷雨》是小学语文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课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初步感受到了天气的变化和大自然的神奇。

通过音效,引出课题。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雷声和雨声,身临其境,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为后文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注意力容易分散,再加上字词教学本身就比较枯燥,因此我采用了自由读、同桌合作读、开火车读、做动作读等多种形式的认字活动。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气氛也比较高涨,获得的效果也不错。

本教材中安排了两幅插图,在此基础上我又补充了雷雨前的图片,力图用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初读课文之后要让这么小的学生说出课文是按照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顺序来写的,是很难的。为了突破重点。所以我选择了三幅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打乱了顺序,让学生按照课文描写的顺序重新摆一摆,希望把这种叙事方法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以此来弄清课文的脉络。又如: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句话中的“垂下来”一词学生不好理解清楚,容易与掉下来搞混淆,于是我通过放蜘蛛从网上垂下来的视频让学生看,学生就会对“垂”的理解到位,进而体会出课文用词的准确,把这句话读好。

这篇文章在运用词句方面非常准确、传神,值得细细体会。教学中我以各种形式唤起学生对词语的直观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句中“压”字就用得很妙,满天的乌云是怎样压下来呢?我通过展示图像,然后追问:看“压”字怎样理解?天上的乌云压地面这么近,人们感受怎样?学生经过训练,不仅会弄清了“压”字具体含义,而且会揣摩出了人们当时的感受。又如“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像”,我采用创设语用情境的策略,以运用文本中“越来越”这个描写景物变化开始,理解“越来越”的意思和用法,再让学生用句式说雷雨中,雷雨后看到的景色变化,然后启发学生追溯全文,从而避免逐字逐句的通读全文,做到有详有略,对于第一课时来说,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初步感知全文似乎是最快捷,也易于让学生接受,在次基础上去体会词语读懂句子,学生自然会学得有趣,用得正确。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上完本节课时,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第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心里素质较差,缺乏调控能力,紧张情绪贯穿师生,贯穿于整堂课。由于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整堂课显得非常沉闷。练习用“越来越____”句式说话时,学生的思路没打开,没有及时地进行引导,教学过渡不够自然。学生在看图片复述课文时,语言不够精炼,随意性较大,使这一环节没有达到我所预设的效果,这主要是教师本身的随机教育能力欠缺的问题。我深知,在教学方面,我还有很多需要努力学习和改进的地方,例如:语言基本功、普通话、字的书写等等。

以上是我在教完本课后的教学反思。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地努力,慢慢地改进,让我的课堂逐渐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

二年级语文雷雨教学反思篇三

《雷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五组的第二篇课文,课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了天气的变化和大自然的神奇。

本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

1、会认4个生字,会写“垂”字。

2、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

1、识字与写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象雷雨前、中、后的不同景象。

教学难点:

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能写观察小日记。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2、自学课文,初读感知。

3、汇报交流,细读感悟。

4、总结提升。

5、拓展练习。

通过本次试讲,我觉得本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课堂环节比较紧凑,有效地抓住了教学目标,通过动作与朗读、想象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不同景象。但本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

1、在品读“雷雨前”的景象这个环节时,对学生整体性关注不够,特别是在通过动作理解“乱摆”一词,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2、在品味“雷雨中”的景象这个环节中,想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雷雨是由大到小的变化的,但是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自己抓住重点词语“哗哗哗、渐渐地、渐渐地”感受变化,就更好了。

3、在赏读雨后景象时,让学生说说雨后看到的景象,但陈述略过简单,对重点词语“挂”“坐”分析的还不够透彻,在赏读雨后景物时,没有有效的和雷雨前的景物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的感受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比如雷雨前“乌云密布”,雷雨后“天亮起来了”;雨前蝉一声也不叫,雨后蝉叫了;雨前蜘蛛逃走,雨后蜘蛛又坐在网上,无比的愉悦与悠闲。(雨前及雨后的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你还了解哪些雷雨前后景物的变化等问题,不但能更好地激起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明白:生活即语文。要想学好语文,就得留心观察生活。)

4、在总结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板书内容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再次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景象。

自己的收获:

1、凸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重视朗读形式多样化,强调在朗读中感悟。

3、比较句子帮助理解。

4、板书助背诵。

二年级语文雷雨教学反思篇四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了语文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我在执教《雷雨》一课时,改变传统的.单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经过这一节课的锻炼,我觉得自己有了很大提高。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对学生做了充分的训练,在训练学生的过程中,不仅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拥有了识字能力,而且他们的反馈对我的教学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们喜欢的,就是我们正要教学的。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感触,接下来我从这几方面来谈一谈:

一方面我感觉到学生们现在能自主地到前面来抓重点讲解生字,但有些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待于我今后再进行训练。有几个学生的想法很好,可一到前面来说的时候,却表达不清。我想在今后我可以鼓励他们多读一些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读的方式最好是大声地朗读,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锻炼了他们的用词造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灵活巧妙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另一方面我看到了自己基本功仍需要练习,就象李校长说的,要想上出一节成功的识字课,首先教师的字要漂亮,针对这个情况,我想每天抽半小时的时间来练习自己的粉笔字和钢笔字,每天鼓励学生也抽半个小时的时间练习铅笔字和粉笔字。而且每天无论是上课的板书,还是平时的小事记在黑板上,我在书写时首先要做到工整、仔细,让学生平时就意识到字应该怎样写,怎样写才能写好。我想日久天常的训练过后,学生们和我的字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另外我还认为学生们在小组合作这方面有很大的进步,我觉得他们的倾听能力比以前加强了,而且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相互配合得也越来越好了。因为在小组合作中,他们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所以他们也愿意以这种形式来学习,并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无论今后上每一节课,我们老师都应充分尊重学生们的选择,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这样,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便能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同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交流,既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又可使学生注意学习方式的优化,也让老师从学生的多角度思考中受到启迪,得到提高,从而使教学的过程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提高的过程。

二年级语文雷雨教学反思篇五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了语文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我在执教《雷雨》一课时,改变传统的'单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本课生字及其词语。在教学设计上,我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独立地获取领悟知识这样一种新理念。首先我让学生在预习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学生们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后,再让他们自己找出难写的字,并说出理由。(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去思考和发现问题,在说理由的同时,也再次强化了这些字需要注意的地方,便于学生的记忆)。

学生们先自学容易学或自己已经掌握了的字,因为每个字都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从音、形、义三个方面将本课的8个生字的重点进行归类后,再到前面来自己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为他补充。(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仅是训练学生们的组织语言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们倾听的好习惯。同时这种合作学习也是为了使得他们在今后与人交流时做到认真倾听、尊重别人。)学生在讲解词义时,他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表述、朗读、结合生活实际等等方式,(他们的表演述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能激起低年级学生的求知兴趣)。然后学生们开始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讨论课前提出的难学的字应怎样写好,讨论过后,学生们在黑板上边写边讲解几个字怎样写好。其他学生再来点评。(学生们对这几个字的间架结构、占格位置进行非常仔细的观察过后,再在小组内发表合理的见解,这不仅是训练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加强合作意识,及重点、难点也在互学、汇报的过程中得以突破,同时也为日后自学生字打下了基础,而且学生们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加强了他们写字的基本功。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感触,接下来我从这几方面来谈一谈:

一方面我感觉到学生们现在能自主地到前面来抓重点讲解生字,但有些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待于我今后再进行训练。有几个学生的想法很好,可一到前面来说的时候,却表达不清。我想在今后我可以鼓励他们多读一些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读的方式最好是大声地朗读,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锻炼了他们的用词造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灵活巧妙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另一方面我看到了自己基本功仍需要练习,就象李校长说的,要想上出一节成功的识字课,首先教师的字要漂亮,针对这个情况,我想每天抽半小时的时间来练习自己的粉笔字和钢笔字,每天鼓励学生也抽半个小时的时间练习铅笔字和粉笔字。而且每天无论是上课的板书,还是平时的小事记在黑板上,我在书写时首先要做到工整、仔细,让学生平时就意识到字应该怎样写,怎样写才能写好。我想日久天常的训练过后,学生们和我的字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另外我还认为学生们在小组合作这方面有很大的进步,我觉得他们的倾听能力比以前加强了,而且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相互配合得也越来越好了。因为在小组合作中,他们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所以他们也愿意以这种形式来学习,并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年级语文雷雨教学反思篇六

 

这首古诗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读—理解—读—诵”这4个步骤学习课文。在第一个读中,学生做的很好,很快的解决了生字,还给生字找了一些课外的朋友。而在理解这一过程,也是本课教学的最难的部分,学生虽然可以用给字组词,通过借助课文插图理解了诗意,但很难体会到作者李白想表达的那种对庐山瀑布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为什么会这样,我个人分析了一下原因:部分学生没有见过瀑布,部分学生见过却没有仔细观察体会过,学生想象的能力有些弱。学生没有很好的体会到这种感情,只是知道作者想要表达这种感情,所以后面的有感情朗读也是比较失败的,而最后的诵,在朗诵方面也是失败的,而背诵是十分成功的,因为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会背了。我想这次教学中,能够使用多媒体课件,在引出课题之前让学生观看瀑布的飞流直下的视频,听听瀑布所发出的巨响,在学生对瀑布的雄伟气势有所体会的基础上再进行课文教学,效果会更好。

是唐朝诗人杜甫闲居成都草堂时所作。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

这首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全诗每句一景,声、形、色,近景、远景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多彩、开阔生动的画卷。描写有动有静,鸣啼的黄莺,飞翔的白鹭是动景,千年积雪,停泊行舟是静景,动静相间,和-谐完美。这明快开朗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欢快激扬的思想感情。全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通过激趣引题、整体感知、想象画面、感情朗读四个体会对仗之美由浅入深,层层展开,引导学生领会诗意、体味诗境,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注重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想,尽情地读,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

一、创设情境,诱发热情

上课伊始,我用充满热情的语言导入,我说:“公元七六三年,杜甫得知故人严武回到成都,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拨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由于事先未拟题目,写成后也不打算你题,干脆以”绝句“为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诗的美,景的美。把学生引入诗情画意之中。

二、想象画面,引入诗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谓“诗画一家”。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促使其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将零散的事物组织成一幅完整、隽永的图画,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反复吟诵,升华诗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诵”。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

四、找对子,体会对仗之美

这首诗,上联是一组对仗句,下联也是一组对仗句。因为学生学过对对子,所以在感受了课文后,我让学生去找一找哪句话和哪句话相对,哪个词和哪个词相对,来感受对仗的美。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了语文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因此,《雷雨》这节课的教学,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初读课文,自学生字的设计,我体现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学习思想。鼓励学生互相合作,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自主识字,如:1、借助拼音自读、2小老师领读、3同桌互读4字形分析、组词……将识字和积累语言、发展思维结合起来,提高识字效率,培养识字能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生字,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过程:学生按“雷雨前”的学习方法学习“雷雨中”和“雷雨后”两部分内容,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体验到了自主、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体验到了自主、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

新课标强调“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雷雨》一课的教学中体现了:.紧扣重点,读中感悟。我从图入手,通过画面、音乐、观察比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雷雨前特有的“静”,雷雨中的“猛”和雷雨后“美”。我抓住文中重点句、关键词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再读。

 

1、语文就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沈大安指出语文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面对《最大的"书"》这一常识性课文,如何把握好语文的特质和特点,坚守语文的课程本位?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抓住本文对话较多的特点,让学生亲密地与文本接触,"潜心会文本",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地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初步认识化石,感知地壳运动,再利用句式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介绍化石,利用给动画配音赏析文本。在师生、生生分角色对话朗读,情景表演、语言积累中又进一步认识这本最大的"书",在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

2、挖掘想象资源--使文本活力充溢。让文本活力充溢,就要让学生多元地解读文本,学会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尤其是面对低年级学生,更应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培养他们想象力的舞台。这节课我让学生由雨点的脚印去想象雨痕,由波浪的足迹去想象波痕,再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想象地壳运动的场景……既展示了学生理解的多元,又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既避免了讲解科学常识的枯燥乏味,又为学生的智慧学习搭建了一个个平台。整堂课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3、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解决科学知识。多媒体计算机进入课堂教学,以其便捷、直观、丰富等特点开启了课堂教学的新天地,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由于有时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现象,导致这个辅助工具"想说爱你也不容易"。在这节课中,我努力采用后置的方式呈现课件,既不使语文过于直白,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变成了课件展示课;又比较准确地解决了常识性知识,使语文教学与科学知识的落实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当然在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究大自然中更广的"书"时,我则采用前置的方式展示课件,利用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

4、准确把握"书"的内涵,引领学生走向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准确把握三个难度的"书",即平常的书,文中最大的"书",大自然中更广的"书"。我以平常的书引入,以大自然中更宽泛的"书"结尾,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使学生的视野不再被禁锢在本教室,使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本课堂。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以自然科学为题材的儿童诗歌,向孩子们介绍了大自然中很多细微的、能帮助人们识别方向的自然现象。要是在大自然的旷野中迷了路该怎么办?这首小诗就为我们介绍了四种天然的“指南针”。培养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并使他们懂得只有留心观察,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许多奥秘。

我教学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字词以及了解了课文中所介绍的四种天然指南针,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开教学,让孩子们以四人小组的学习方式把课文中所介绍的四种天然指南针所在的时间,怎样辨别方向从书中找出语句进行填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每一个孩子,每个学习小组的孩子积极交流。而后我让学习小组分派代表上台交流最喜欢的一种天然指南针,在交流的同时解决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如:稀、稠、沟渠、忠实、向导等,并解决了 课文中的难点:沟渠里的雪为什么化得快的一面是北方,化得慢的一面是南方?如何找到北极星?通过生动形象的课件演示让学生很直观地就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整堂课上下来,也发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一点不足:讲解不够到位。第一这首诗第二段中指出中午的太阳是在南边,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我在教学中没有抓住“中午”这个时间词,所以造成学生一说看到太阳就是南方,其实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结合早晨升起的太阳,傍晚落下的太阳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不同时间段的太阳所指的方向是不同的,从而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第二在第四段中讲到大树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稀得一面是北方,我只是让学生上台从图片中指出了枝叶的稠和稀,如果再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南边的枝叶会长得稠,北边的枝叶长得稀,让学生来说一说更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第三在第五段中沟渠里的积雪哪边的雪化得快,哪边化得慢,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在课前说课时,和老师们一起进行了探讨,搞清楚了沟渠里的积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得慢的是南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通过课件点明沟渠的朝向和太阳的位置,利用课件进行了适当地解说,让学生对沟渠里的积雪究竟哪边的先化进行了理解。但是当孩子们先上台交流时说化得快的一面是南方时我如果能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来说说原因,会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课文中的内容。

二点不足:关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不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是否能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在这堂课上,学生显得比较拘束,说明我激励学生的水平有待提高。比如说小组汇报时,我把较多的注意力放到了汇报的同学身上,没有带动台上、台下的学生进行互动。课堂上,学生学习得很认真,小组汇报的同学也非常能干,我应该充分发掘优生资源,特别是有个别孩子提出质疑,我没有抓住这一点,如果抓住这些质疑点,让孩子去研究,去解决,会更好地带动全班学生投入课堂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点不足:课堂高效性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填写表格的时间过于长,造成了最后的课外搜集资料的拓展练习没有完成。或者可以采用每个组选择一种喜欢的的天然指南针进行填写,在时间上可能会更充裕些,学生也会学得更自主些。

四点不足:读得不充分。语文的教学不等于自然课,虽然这是一篇自然常识的文本,但是还是要注重学生的朗读,在本课教学时,我只是在学生交流后和自己的讲解后进行了个别读和齐读,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很少,学生没有很好的去品味文本,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

总之,整堂课教学下来,没有预期的效果那么好,追求高效、自主的课堂是我今后课堂教学中要努力的方向。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人教版二下语文教学反思。

二年级语文雷雨教学反思篇七

《雷雨》这一课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在课堂上我努力地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理念。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师生配合比较默契。有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令自己比较满意。

首先,感受雷雨前的变化。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结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的特点。我先利用晴天图,用较儿童化的口吻带同学们去郊游;接着,在草地上休息中天气突然变化,电闪雷鸣,让学生感受到雷雨前天气的明显变化。

其次,在指导朗读方面。在雷雨前这一部分,我采用教师读,学生来当小评委,让学生对老师的朗读进行评价。学生懂得了评价老师的朗读,为接下来的朗读教学打下基础。在指导这一部分时,我通过让学生感受动画,做“压”的动作进行指导,学生兴趣浓厚。在指导雷雨中这一部分时,我抓住了重点句子:“哗、哗、哗,雨下起来了。”在这一环节中,我提倡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学生通过不同的声音来体会雨下得很大。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学生的语言训练。用“      越       越       ”、“       渐渐地        ” 说一句话。这两个句式都是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在这里既是对学生知识点的复习巩固,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最佳时机。在体会雨后景象后,让学生说说假如你是那只鸣叫的蝉,是那只坐在网上的蜘蛛或是那只快乐的青蛙,你会说些什么呢?学生通过看动画等活动,有了深刻的体会,说起句子来就不会显得苍白无力了。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上完本节课时,总觉得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如:在引导学生说下大雨时,还有哪些东西也看不清了,学生说的范围较窄,而我又没有及时地进行引导,使得这一环节有点脱节。在请同学们与老师看板书复述课文时,语言不够精炼,随意性较大,使这一环节没有达到我所预设的效果,这主要是教师本身的随机教育能力欠缺的问题。

以上是我在教完本课后的教学反思。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更加地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课堂上的.随感。

1、在复习第一课时内容时,我让学生用“先……接着……最后……”的句式,说一说小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场雷雨的,这是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指导朗读,读悟结合我们做得比较充分,学生每一次读书都有新的收获,每一次朗读水平都有新的提高。评价朗读时,我使用师评为范例,自评找差距,互评找优缺点,再读求进步,齐读齐体会的方法,让学生的朗读水平继续提高。听到他们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听到他们有礼貌地提出同学的优点,委婉地指出同学的不足,看到他们的朗读水平一次比一次进步,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3、读写迁移,每一部分我都有侧重。

雷雨中的部分,我让学生学习小作者在这里除了写雷雨中看到的景物,还写了听到的声音。要求学生写作文也应该这样,充分运用自己的感觉来描写事物。而且让学生们读自己搜集的描写雷雨中的句子,不但锻炼了他们搜集资料的能力,还给了他们很好的写作范例,这是“扶着写”的阶段。对着动画自己看图说话,学生们果然突破了平时看图说话干巴巴的困难,观察比较细致,充分运用各种感官来观察事物。

雷雨前的部分,我先让学生找到小作者选择写的景物,再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从而推出写作方面的要求,选择写哪些景物,一定要有目的,围绕中心写最有特点的景物。所以问学生雷雨后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时,他们都能理解要写最有特色的景物。

雷雨后的部分,我先让学生随便说有哪些景物,然后问到小作者是不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写的呢?到底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学生很容易就发现是从上到下的顺序。我就用小结的形式说出,我们写作文,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最后,我们到了“放开手”的阶段了,问学生想不想也来当一回小作家,说说雷雨后的美景。这时,学生就能够很自如的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选择最有特色的景物来看图说话了。

总结拓展时,我使用一幅雪景图,让学生练习找最有特色的景物,使用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让学生们熟悉这堂课写作方面的重点后,再提出观察日记的作业,就水到渠成了。

4、学法指导,我特地先学习了雷雨中的部分,然后再对应学习雷雨前和雷雨后的部分。学习完雷雨前之后,我进行了一下学法归纳(找景物、划句子、读一读),然后让学生同桌两人使用这种学习方法自学雷雨后,并汇报学习成果,完成老师板书。这样能够体现学生自主性,把教学生“学什么”,变成教学生“怎么学”,有效地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小学语文雷雨教学反思。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