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思录读后感(优秀8篇)

时间:2023-10-15 02:45:40 作者:字海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优秀8篇)

无论在商业宣传中还是社会宣传中,标语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创作标语时,要注意结合目标受众的特点,以产生共鸣和吸引力。接下来是一些具有幽默风格的标语,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快乐。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篇一

1、一个不曾用自己的脚在路上踩下脚印的人,不会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2、在这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上,谁敢说自己已经贯通一切歧路和绝境,因而不再困惑,也不再需要寻找了?我将永远困惑,也永远寻找。困惑是我的诚实,寻找是我的勇敢。

3、肖伯纳: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周国平: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4、我们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我们最不了解的。

6、人生唯一有把握不会落空的等待是那必然到来的死亡。但是,人们都似乎忘了这一点而等着别的什么,甚至死到临头仍执迷不悟。我对这种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满意。

7、在神话时代,神替人解释一切,安排一切。神话衰落,哲学兴起,人要自己来解释和安排一切了,他几乎在踌躇满志的同时发现了自己力不从心。面对动物或动物般生活着的芸芸众生,觉醒的智慧感觉到一种神性的快乐。面对宇宙,它却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不得不承受由神性不足造成的痛苦。人失去了神,自己却并不能成为一个神,或者用爱默生的话说,只是一个破败中的神。

8、西来者人一再强调,智慧不是知识,不是博学。在博学的人,他所拥有的也只是对于有限和暂时事物的知识,而智慧确是要把握无限和永恒。由于人本身的局限,这个目标永远不可能真正达到。

9、尽管人的智慧有其局限,爱智慧却并不因此就属于徒劳。智慧的果实似乎是否定性的:理论上——“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实践上——“我需要我一无所需”。然而,达到了这个境界,在谦虚和淡泊的哲人胸中,智慧的痛苦和快乐业已消融为了一种和谐的宁静了。

12、就像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的一口水井,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

13、一创始人的口吻宣说陈词滥调,以发明家的身份公布道听途说。

14、如果男人和女人之间不再信任和关心彼此的灵魂,肉体徒然亲近,灵魂终是陌生,他们就真正成了大地上无家可归的孤魂了。如果亚当和夏娃互相不再有真情甚至不再指望真情,他们才是真正被逐出了伊甸园。

15、许多东西,今当我们没有它们也能对付时,我们才发现它们原来是多么不必要的东西。我们过去一直使用着它们,这并不是因为我们需要它们,而是因为我们拥有它们。

16、在一个精神遭到空前贬值的时代,倘若一个人仍然坚持做“精神贵族”,以精神的富有而坦然于物质的清贫,我相信他就必定不是为了虚荣,而是真正出于精神上的高贵和诚实。

17、名人时写下了名著或立下了别的卓越功绩因而青史留名的人,判断的权力在历史;明星则是在公众面前频频露面因而为公众所熟悉的人,判断的权力在公众。

18、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亚里士多德

20一个人要获得幸福,就必须既不太聪明,也不太傻。这种介于聪明和傻之间的状态叫做生活的智慧。

21、“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痛快地活。“圣人者,常人而肯安心者也”

22、谁的经历不是平凡而又平凡?内心经历的不同才在人与人之间铺设了巨大的鸿沟。

23、在人生画面上,梦幻也是真实的一笔。

24、一切最高的奖励和惩罚都不是外加的,而是行为者本身给行为者造成的精神后果。高尚是对高尚者的最高奖励,卑劣是对卑劣者的最大惩罚。

25、天性健康者容易彼此理解;天生病态者之间往往互相隔膜。

26、利益常借信仰之名交战。

27、在自由竞争状态,自然选择淘汰了劣者;在专制状态,人工选择淘汰了优者。惟有平庸者永远幸免,有最耐久的生命力。

28、大智慧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大骄傲者往往谦逊平和。有巨大成就感的人,必定也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小智者咄咄逼人,小善者斤斤计较,小骄傲才露出不可一世的傲慢脸相。

29、一个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于他人的理解上面的人往往并无价值。

30、表白是理解的死亡证书。

31、一切交往都有不可逾越的最后界限(包括爱情、亲情、友情等)。

32、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对方独处的权利。

33、对于一个高尚的心来说,莫大的屈辱是嫉妒别人。这种情绪向他暴露了一个他不愿承认的事实——他自卑了。

34、嫉贤妒能的实质是嫉名妒利。超脱者因其恬淡于名利而远离了嫉妒——既不妒人,也不招妒。万一被妒也不在乎。如果在乎,说明还是太牵挂名利。

35、适世是出世者的入世法。怀着大化的超脱心境享受人生。

36、两种人最自信:无所不知者和一无所知者。

37、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包括弱点。

38、没有一个人性的弱点是我所不能原谅的,但有的是出于同情,有的是出于鄙夷。

39、凡是被信任和宽容毁坏的,猜疑和苛求也决计挽救不了,那就让该毁掉的毁掉吧。

40、健康的全部价值是使我们愉快地享受人生。其最主要的享受方式就是做我们真正喜欢做的事。

41、唯一的大事是把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做好,顺应自己的天性。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

42、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43、人与人之间最深刻的区分不在职业而在心灵。

44、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万有皆逝,惟有精神永存。

45、信仰是对人生根本目标的确信。

46、一个不能融入现代潮流的人是一个落伍者,一个无所坚守的人是一个随波逐流者。

47、比成功更宝贵的是追求本身。能被失败阻止的追求是软弱的,它暴露了力量的有限;能被成功阻止的追求是浅薄的,它显示了深度的有限。

48、疾病会使人变得更人性一些,更轻功利,也更重人情。对爱和友谊的体味更细腻。

49、有尊严地正视死亡是人生最后的一项光荣。

50、每个人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相爱的人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篇二

《人生哲思录》原名为出版的《人生哲思语编》,后于改名为《人生哲思录》。是周国平先生对人生的哲思妙语的语录大全,本书从生命感悟、情感体验、人性观察、精神家园四个方面,完整地反映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内容涉及生活态度、人生境界、生活质量、人生况味、人生难题、爱、性与爱、女人和男人、婚姻和家庭、人性、人与社会、世态人情、个人视角、精神生活、精神价值、精神体系、文化、文学艺术、读书和写作等方面,大小主题达到近百个。周国平先生的文字及思想,历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该书可以说是他个人思想和精神的一个自传,从中可以充分了解和领略周国平先生对人生的思想、观点和见解。周国平先生曾在本书二版说明中写道:“在我所出版的书中,我自己是很喜欢这一本书的”。

目录基本信息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收缩展开基本信息内容简介

《人生哲思录》的性质介于辞典和文摘之间,内容是周国平的文字的一个摘录,形式是像辞典那样按照主题和关键词加以详细分类。编选过程是这样的:首先,作者把自己迄今为止已出版的和未出版的全部非学术性质的文字通读一遍,从中摘出自己认为比较有价值并且可以独立存在的句子或段落;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逐级分类,让它们尽可能妥贴地各居其位。这样一本书对于读者有什么用处呢?作者猜想是这样的:在他的老读者手中,它更是辞典,用它可以方便地检索到作者在某一问题上的'论说;在他的新读者手中,它更是文摘,读它可以清晰地一窥作者的文字和思想的基本面貌。全书分为四编,即:生命感悟,情感体验,人性观察,精神家园。它们实际上都是从不同角度对人生进行哲学思考,所以,《人生哲思录》取名为人生哲思录。

作者简介编辑推荐

我们随意的生活,不大费脑筋去深入思考一些周围的事情,例如哲学。当作者把一些经过深思熟虑的生活感悟呈现在你面前,你会突然发现那些人生哲思是如此贴切的表述着你的情感,你的经历,你的精神家园……著名学者周国平新作《人生哲思录》,围绕人生这一主题,以语丝形式,选收作者在这方面的相关论述,发类编排。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和卓见。内容精彩,富有哲理,文句精炼。我的所感所思,不实际,也不深奥,多半是些空阔平易的人生问题,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之类。我的天性大约不宜做深奥的学问或实际的事务,却极易受这类大而无当的问题吸引和折磨,欲罢不能。我把我的理解和困惑都写了下来。我的理解听凭读者处置,我的困惑只属于我自己。每一个真正的作家都有一个梦:写出自己最好的作品。可是,每写完一部作品,他又会觉得那似乎即将写出的最好的作品仍未写出。也许,直到生命终结,他还在为未能写出自己最好的作品而抱憾。然而,正是这种永远未完成的心态驱使着他不断超越自己,取得了那些自满之辈所不可企及的成就。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个真正的作家一辈子只是在写一部作品,他的生命之作。只要他在世一日,这部作品就不会完成。这里是我的生命的果实。请吧,把你们选中的吃掉。剩下的属于我自己,那是我的最好的果实。即使我没有更多的东西可让你们回忆,我也要提供更多的东西让你们忘却。

内容来源自:/view/更多详细内容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篇三

澄澈的月色,从高大的洋槐树浓密的枝条间流泻而下,泼洒在大地无垠的辽阔里。那些隐秘草叶深处的虫鸣,于幽静里说着六月的情话。风迈着细碎的脚步,像一个隐藏身份的夜行人,在窗口的不远处,走来走去。

此刻,惟有远山,在静谧中,突显着健壮的骨骼,和着寺院辽远的钟声,谛听苍茫天宇里星子明灭有致的对话。

而我,就深陷在临窗的藤椅里,借着这天宇点亮的星灯,读一本书――读暗藏在一个人内心深处跃动的思想。“生命是宇宙间的奇迹,它的来源神秘莫测。是进化的产物,还是上帝的创造?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你的心去感受这奇迹。于是,你便会懂得欣赏大自然中的生命现象,用它们的千姿百态丰富你的心胸。于是,你便会善待一切生命,从每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到一头羚羊,一只昆虫,一棵树,从心底里产生万物同源的亲近感。于是,你便会怀有一种敬畏之心,敬畏生命,也敬畏创造生命的造物主,不管人们把它称作神还是大自然。”

因此,心怀善念,是我们在尘世最好的诠释。没有人能够远离生老病死,但我们一定能够远离暴力与邪恶,珍爱自我,用心中无垠的爱温暖尘世的每一个黎明,用呵护春天的手呵护每一朵花叶,用热爱阳光的心情热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在歉疚的时候学会理解,在失意的时候学会宽容,在放纵的时候学会内敛,在一次又一次失败的时候,学会牵念,毕竟在有限的年月里,活着是最幸福,最自足的。

看,窗外的月色依旧如水地流淌。听,低语的虫鸣依旧在深情地吟唱。

大地安宁。旷野安详。一颗划过天际的星辰,向着黎明的方向,在深邃的夜空留下静美的弧线,童话中,那就是生命流逝的胎记!

这夜,月色澹澹,书香淡淡……

文档为doc格式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篇四

澄澈的月色,从高大的洋槐树浓密的枝条间流泻而下,泼洒在大地无垠的辽阔里。那些隐秘草叶深处的虫鸣,于幽静里说着六月的情话。风迈着细碎的脚步,像一个隐藏身份的夜行人,在窗口的不远处,走来走去。

此刻,惟有远山,在静谧中,突显着健壮的骨骼,和着寺院辽远的钟声,谛听苍茫天宇里星子明灭有致的对话。

而我,就深陷在临窗的藤椅里,借着这天宇点亮的星灯,读一本书——读暗藏在一个人内心深处跃动的思想。“生命是宇宙间的奇迹,它的来源神秘莫测。是进化的产物,还是上帝的创造?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你的心去感受这奇迹。于是,你便会懂得欣赏大自然中的生命现象,用它们的千姿百态丰富你的心胸。于是,你便会善待一切生命,从每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到一头羚羊,一只昆虫,一棵树,从心底里产生万物同源的亲近感。于是,你便会怀有一种敬畏之心,敬畏生命,也敬畏创造生命的造物主,不管人们把它称作神还是大自然。”

因此,心怀善念,是我们在尘世最好的诠释。没有人能够远离生老病死,但我们一定能够远离暴力与邪恶,珍爱自我,用心中无垠的爱温暖尘世的每一个黎明,用呵护春天的手呵护每一朵花叶,用热爱阳光的心情热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在歉疚的时候学会理解,在失意的时候学会宽容,在放纵的时候学会内敛,在一次又一次失败的时候,学会牵念,毕竟在有限的年月里,活着是最幸福,最自足的。

看,窗外的月色依旧如水地流淌。听,低语的虫鸣依旧在深情地吟唱。

大地安宁。旷野安详。一颗划过天际的星辰,向着黎明的方向,在深邃的夜空留下静美的弧线,童话中,那就是生命流逝的胎记!

这夜,月色澹澹,书香淡淡……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篇五

我敬佩这样的人,但我并不看好这样的爱情。太沉重过分,难以承受。

三个主角:达摩石神,汤川侦探,花岗靖子。达摩石神,数学怪咖,包括爱情都一厢情愿的将其设计成符合逻辑的样子;汤川侦探,理科建筑与前者不相上下,也就是社会学和文学方面比石神略多的一筹,让他做了回上帝;花岗靖子,再普通不过的遇人不淑的普通人。

这一切都是天意,也许他们本可以永远相安无事的平行,可命运偏偏如此。这种戏剧化安排在小说会出来好作品,但摊到谁身上都是悲惨的人生。

他对爱的处理方式,是他本人性格的外现:符合逻辑的即是正确的,哪怕践踏法律和生命。在他完美的计划里,杀人、自首都是合乎逻辑的。我想如果不是命运使然,他也许一生都平静的在此价值观下缓缓度过。可是偏偏。

“石神嘶吼着好像要呕出灵魂来”我相信所有人都会对小说的结尾印象最深。可是一切都是情理之中的,如果换做是我们,我们也会做出和靖子一样的选择,哪怕是看着很猪队友的行为。

石神的一厢情愿,太不平等,无以回报。

《断背山》讲述的是同性之爱。我好像非常偏向于这种情节缓慢平铺的叙事,含蓄内敛的表达让我十分享受,缓缓积蓄的力量直击人心,回味无穷。

两位主角性格不同:一个是轰轰烈烈主动的,他的爱意时刻流露;一个是隐忍的压抑的,他的爱在心口难开。

遇到最爱的你已是不易,何必在乎性别。

如何看待《平凡的世界》润叶和向前健全时闹别扭,最后残疾了才好好在一起?早在一起不就完了。

所以,我在想能不能获得一种智慧,可以让人免于这种遗憾。实际上,不能,你不能小窥这条件。

有的时候外界条件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表观遗传学里有很多案例。这学期学的,很有趣,大概是环境会影响同卵双生的双胞胎完全不同。

薛定谔的猫:无论你以什么方式打开黑箱子,在你打开的那一刻,就会随机触发一个让猫死亡的机关。像爱情一样,你不去管她,她就在那里,但谁都不知道她未来是怎样。你越是想去研究她,那么研究结果就会受到你本身的影响。

所以我本身的假设,是否润叶在向前残疾前就意识到两人恩爱夫妻的可能性,就像那只猫,是研究不得的。

虽然听起来很遗憾,可是就是这样,没有一种智慧可以让自己避免所有的遗憾。必须接受有些事情是利害是权衡不出的,例如爱情。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篇六

1、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不会孤独。

也许孤独是爱的最意味深长的赠品,受此赠礼的人从此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理解别的孤独的灵魂和深藏于它们之中的深邃的爱。从而为自己建立了一个珍贵的精神世界。

2、和别人混在一起时,我向往孤独。孤独时,我又向往看到我的同类。但解除孤独毕竟只能靠相爱相知的人,其余的人扰乱了孤独,反而使人更感孤独,犹如一种官能,因为受到刺激而更加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孤独和喧嚣都难以忍受。如果一定要忍受,我宁可选择孤独。

3、有的人只有在沸腾的交往中才能辨认他的自我。有的人却只有在宁静的独处中才能辨认他的自我。

4、学会孤独,学会与自己交谈,听自己说话,——就这样学会深刻。

当然前提是:如果孤独是可以学会的话。

5、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或不理解是命运,误会却是命运的捉弄。我坦然接受命运,但为命运的捉弄悲戚。

可是,何必表白呢?表白是理解的死亡证书。

6、知道痛苦的价值的人,不会轻易向别人泄露和展示自己的痛苦,哪怕是最亲近的人。

7、无聊、寂寞、孤独是三种不同的心境。无聊是把自我消散于他人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普通的人间温暖。孤独是把他人接纳到自我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理解。

无聊者自厌,寂寞者自怜,孤独者自足。庸人无聊,天才孤独,人人都有寂寞的时光。

无聊是喜剧性的,孤独是悲剧性的,寂寞是中性的。

无聊属于生物性人,寂寞属于社会性的人,孤独属于形而上的人。

8、心灵的孤独和性格的孤僻是两回事。

孤僻属于弱者,孤独属于强者。两者都不合群,但前者是因为惧怕受到伤害,后者是因为精神上的超群卓绝。

9、寂寞是决定人的命运的情境。一个人忍受不了寂寞,就寻求方便的派遣办法,去会朋友,谈天,打牌,看电视,他于是成为了一个庸人。靠内心的力量战胜寂寞的人,必是诗人和哲学家。

10、孤独者必不合时宜。然而,一切都可以成为时髦,包括孤独。

11、语言是存在的家。沉默是语言的家。饶舌者扼杀沉默,败坏语言,犯下了双重罪过。

12、真实是最难的,为了它,一个人也许不得不舍弃许多好东西:名誉,地位,家庭。但真实又是最容易的,在世界上,惟有它,一个人只要愿意,总能得到和保持。

13、人不可能永远真实,也不可能永远虚假。许多真实中一点虚假,或许多虚假中一点真实,都是动人的。最令人厌倦的是一半对一半。

14、一个人可以承认自己有种种缺点,但决不肯承认自己虚伪,不真诚。承认自己不真诚,这本身需要极大的真诚。有时候一个人似乎敢承认自己不真诚了,但同时便从这承认中获得非常的满足,觉得自己在本质上是多么真诚,比别人都真诚:你们不敢承认,我承认了!于是,在承认的同时,也就一笔抹杀了自己的不真诚。归根到底还是不承认。对虚伪的承认本身仍然是一种虚伪。

15、纯洁做不到,退而求其次——真实。真实做不到,再退而求其次——糊涂。可是郑板桥说:难得糊涂。还是太纯洁了。

16、什么是虚假?虚假就是不真实,或者,故意真实。

“我一定要真实!”——可是你已经在虚假了。

什么是做作?做作就是不真诚,或者,故意真诚。

“我一定要真诚!”——可是你已经在做作了。

17、一种人不自觉地要显得真诚,以他的真诚去打动人并且打动自己。他自己果然被自己感动了。

一种人故意地要显得狡猾,以他的狡猾去魅惑人并且魅惑自己。他自己果然怀疑起自己来了。

18、人不摆脱角色。有时候,着意摆脱所习惯的角色,本身就是在不由自主地扮演另一种角色。反角色也是一种角色。

19、真诚如果不讲对象和分寸,就会沦为可笑。真诚受到玩弄,其狼狈不亚于虚伪受到揭露。

20、质朴最不容易受骗,连成功也骗不了它。

21、“以真诚换取真诚!”——可是,这么一换,双方不是都失去了自己的真诚了吗?

22、刻意求真实者还是太关注自己的形象,已获真实者只是活得自在罢了。

23、有做作的初学者,他其实还是不失真实的本性,仅仅在模仿做作。到了做作而不自知是做作,自己也动不了真情的时候,做作便成了本性,这是做作的大师。

24、我剪除哲学的晦涩,为它嫁接上诗的含蓄。

25、正常人只关注有法可想的事情,哲学家总是在关注无法可想的事情,二者的区别即在于此。

26、一种回避生命的悲剧性质的智慧无权称作智慧,只配称作生活的精明。

27、哲学不是公共事业,而是属于私人灵魂的事情。

28、对哲学的相反理解:一种人把哲学看做广义逻辑学,其对象是思维;另一种人把哲学看做广义美学,其对象是心灵的体验。不断有人试图把这两种理解糅在一起,但结果总是不成功。

29、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惟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斤斤计较。

30、两种人最自信:无所不知者和一无所知者。后者的那份狂热自信有时真会动摇我们自己的原本就不坚定的自信,使我们胆怯地以为又遇到了一个无所不知者。

31、人是会又蠢而坏的。傻瓜被惹怒,跳得比聪明人更高。有智力缺陷者常常是一种犯罪人格。

32、在失去想象力的大人眼里,孩子的想象力也成了罪过。

33、怨恨者的爱是有毒的,吞食这爱的人必呕吐。

34、有的人所谓诚实是出卖别人的信任。

35、在不能说真话时,宁愿不说话,也不要说假话。

必须说假话的场合是极其稀少的。

不能说真话而说真话,蠢。不必说假话而说假话,也蠢。

如果不说话也不能呢?那就说真话吧,因为归根到底并不存在绝对不能说真话的情况,只要你敢于承担后果。

36、我就怕人讲理。我就怕人不讲理。我就怕不知道人讲不讲理。

37、除了平庸,一切都可有忍受。然而,我受不了的只是自己的平庸。至于别人的平庸,只要不冒充为高明,我是乐于原谅的。

38、我信任每一个怀疑自己的人。我怀疑每一个过于自信的人。

39、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爱情、事业、友谊、名声都消逝了,但我还活着,活得如此单纯坦然。

40、我什么也不会忘记。世界将忘记一切。

41、幸运的和不幸的人们啊,你们实际上经历过的一切,我在心灵中都经历过。

42、男人是突然老的,女人是逐渐老的。

43、男人和女人之间有什么是非可说?只有选择。你选择了谁,你就和谁放弃了是非的评说。

44、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脱俗,最高是反璞归真的平凡。

45、天才往往有点疯,但疯子不等于是天才。自命天才的人老在这一点上发生误解。

46、天才与疯子,奇人与骗子,均在似是而非之间。

世上有一个天才,就有一千个自命天才的疯子。有一个奇人,就有一万个冒充奇人的骗子。

47、天才的可靠标志不是成功,而是成功之后的厌倦。

48、天才三境界:入世随俗,避世隐居,救世献身。

49、我们身上最缺少什么?一是原始生命,二是寻求终极价值的形而上冲动。天才是这两种冲动的会合。所以,中国多文化而少天才。

50、天才往往不是那些最聪明的人。如同大自然本身一样,天才必有他的笨拙之处。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篇七

这是第二次掀开这本书。第一次是高三的时候啊,清楚记得那时,他让我学会了与自己对话;接着我又用了两年,学会了对他人闭嘴。

这算是我的哲学启蒙读物吧,偏在大学图书馆也没找到这本书,买回重炉一下。果然又有体会,而且我发现人往往困扰什么才会最关注什么,比如说上次的“孤独”和这次的“两性之间”。

里面诸多观点我都认可,唯独“女人懂了哲学便会为之所扰,失其可爱”不甚理解。我可以是外柔内刚的金刚芭比啊:可以闲适时表现出可爱,也可以在前行时表现出勇气,同时也一直在努力习得区分这两者的哲学。

哲学其实也没那么空,或者我所认为的哲学他没有那么空,只是人生经验,是比较接地气的生活智慧,像长寿健康的爷爷叮嘱的,乐观开朗的妈妈唠叨的,坚强寡言爸爸流露的。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篇八

对于我来说,最难堪的事情之一是不得不与权力者周旋,去反对落在我头上的某种不公正待遇,为自己争取某种正当利益。这种时候,我多半是宁可放弃这种利益的。倘若同样的情形落在别人头上,我作为旁人位置打抱不平,那就会理直气壮的多。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