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 小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案(模板5篇)

时间:2023-10-01 17:41:17 作者:雅蕊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 小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案(模板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篇一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四条边,每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教师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教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什么?

学生回答:(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

学生自己填完课本14页的表格。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组对面面积相等;

正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都相等;12条棱长度都相等。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篇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个内容。本单元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的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为进一步认识其他立体图形和学习有关计算打好基础。本课时内容主要探究长方体的特点,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于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这节课我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空间观念,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导教学。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教学中的不足:

1、我对学生引导太多,放手太少。在研究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的过程中给出的时间太过仓促,部分学生研究的不够充分。

2、课堂中老师学生之间的倾听与反馈以及教学中的自然生成的把握,还要从细微处去观察去捕捉。

3、练习的设计要更全面、更扎实、更巧妙。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对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及操作的指导,提高小组学习的有效性。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篇三

1、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通过学生的观察、对比、小组讨论,了解长、正方体的特点。

2、在操作中认识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了解长(正)方体的特征。

一、复习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这两种平面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们以前学过的这些图形都是平面图形,今天我们要认识两种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新课引入:指着各种形体的教具提问,哪些物体的形体是长方体?请学生把长方体挑出来。在日常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生举例。 我们为什么把这些形状称做长方体呢?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认识长方体。

1.教师拿出火柴盒的模型,说明面、棱和顶点。

2.学生拿学具小组讨论,并出示小组讨论提纲,同时讨论后填写操作实验报告。

面 棱 顶点 长方体 数量 形状 大小 数量 长度 数量 位置

(1)探究完成实验报告。

(2)汇报讨论结果。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4.引导学生 指出自己手中学具的长、宽、高,改变学具的位置,在指出长、宽、高。向学生说明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摆的位置不同而改变。

5.练习: 要求根据特征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体?并说出长方体立体图形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

(教具)

(三)认识正方体

1.学生找出正方体实物来独立观察,观察后按提提纲独立回答问题,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 独立观察提纲:

(1)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有什么特点?

(2)摸一摸,正方体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相等吗?

(3)找一找,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 面 棱 顶点 正方体 数量 形状 大小 数量 长度 数量 位置 1.班集体讨论,订正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报告,并完成教师板书,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总结正方体的特征 2.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何异同? 相同点: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不同点:形状、大小、长短不同,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12个棱长都相等。 3.引导学生认识长、正方体的关系:

(四)新课小结

这结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还有什么问题?

三、看书质疑(略)

四、巩固练习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

(2)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

(3)正方体是由六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篇四

今天学习了“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如何引领学生探究数学本质,深化学生的数学思考,是我这节课最主要的教学理念。这一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下面我就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谈谈自己的设计初衷及实践后的反思。

新课开始,我在屏幕上先出示了一些批平面图形,又出示一些立体图形,进而引入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题。可以说这一导入是在引领学生回忆旧知,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是对即将要学习的面、棱、顶点知识作的铺垫,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培养,也是带给他们深层次数学思考的过程。

但是课堂教学中没达到预设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导入环节,还应多关注时间的合理分配,提高课堂效率。

在导入之后,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把学生的几何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和认识生活空间以及空间中的物体,以此激发学生认识、探索长方体特征的兴趣。

知识的产生和学生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把知识的产生过程更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参与到知识的产生过程中来,这是对学生发展的最好关注。

在探索特征的教学中,我的初始设计把重点放在了探索面、棱、顶点的数量、形状、大小这些特征上,学生在探究面的特征时用时太多,老师没能恰当的引导。总之在探究面时我说得较多,没说到点上。对棱与顶点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表面。这里的棱与顶点有别于平面图形中的线与点,体会棱、顶点的概念是深化认识特征的基础。我先引导学生感知长方体的面,进而体会棱与顶点的产生,在实际教学中因处理不当没达到预设的效果。

我还设计了一部分有针对性的练习题。遗憾的是前面把时间浪费了这部分题目没能出示。

综观本节课,本来的设想没有实现,本该处理的习题没能够完成,这节课可以说,“草草收兵,虎头蛇尾”,而学生肯定也只学了个“囫囵吞枣”而已!究其原因,我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点:

1、简单问题复杂化。比如一开始的导课,应该开门见山,根据学生的情况没有必要再去复习原来的平面图形。再比如对于面、棱的探索研究,太过于细化,导致学生的头脑有点乱。

2、没有抓住重难点,应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对长方体的特征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但是最后看来学生还是比较模糊的。

3、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多时候学生是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影响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4、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讲得多,引导多,限制了学生间的相互交流。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篇五

自从听了卫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后,我一直在想:这两种风格迥异的教学设计其差别何在,其实问题是不用回答的。

卫老师的这种设计是真正理解了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怎样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可能从学生最初的手足无措的“做”中找到学的法子,也才有了教的法子,这样做,除了使学生掌握做长方体这项技能外,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为他们提供必须通过自己的眼、手和脑去认识、分析和处理所面临的问题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长方体是载体,技能教学的载体。

如此难以执行的操作技能型的教学可以如此鲜活,除了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自主实践、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数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操作中不断思考、探究、猜想和创造可能更重要,她那充满智慧的教学设计、灵动的教学课堂,充满灵性的创新精神使我更加深记得地体会到了课堂教学变与“不变的异样”,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