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体会(模板16篇)

时间:2023-12-28 22:39:51 作者:纸韵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心得体会的例子和范文,请看以下小编为大家搜集的相关资料。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我认认真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使我接受了一次全面的党性修养和心灵的洗礼。该书生动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艰难磨砺和丰富实践中的成长历程,直观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深厚历史逻辑、实践基础、人民意愿。作为一名基层组织人事干事,今后,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锤炼工作作风,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发挥作用。

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脉络、实践根基和精髓要义,更加深刻地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进一步增强敬仰核心、信赖核心、跟随核心、维护核心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坚持砥砺党性修养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是当年“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的艰苦岁月,习近平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在养育了中国革命的黄土地上,经受了曲折经历和艰苦磨砺的考验,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始终怀抱“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要进一步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中汲取理想信念、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的丰厚养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

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锤炼工作作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插队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这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之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冬天冰凉刺骨的泥水照样蹚,劳动中手掌起泡流血也在所不惜,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种种考验,历经了七年的磨砺成长。在闭塞荒凉的黄土高原,习近平总书记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同时,从没忘记学习和思考,坚持博览群书,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山上放羊时学,干活休息时学,曾为借一本书能跑30多里路。读马列、读历史、读政治、读文学,积淀了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当今时代,我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已经大为改善,更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不断磨炼意志、品格和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勇于经受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形成拼搏奉献、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学习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行路,都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方面。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让我同时获得了读书与行路的双重收获,因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以习近平在青少年时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展示了有中国特色的“党性修炼之道”,进而实现求真与务实的统一。这本书讲述了习近平同志的成长与人生体验,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是生动的党的群众工作课程,其中渗透着习近平从融入群众到植根群众、造福群众的群众工作方法。通过一再阅读,让我深刻理解和领会到如何通过求真务实的生活与工作实践来实现自己的成长。

1969年年初到1975年10月。少年习近平来到黄土高原上的延川县梁家河村当知青,同乡亲们一起挑粪拉煤、拦河打坝、建沼气池、吃玉米“团子”。在这七年的生活与工作之中,习近平迅速成长起来,正如他所说的:“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习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刚到梁家河才几天,习近平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习近平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并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习近平把好一些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真诚相待,一直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包容、关心;习近平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帮助老汉拉车、帮群众找猪……习近平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

习近平在陕北这块红土地上继承了父辈革命者的优良传统,完成了他的人生升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生活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基层是沃土。村民们都说,“近平开会和其他干部不一样,其他干部开会,讲话的时候老百姓在下边抽旱烟的、说闲话的、纳鞋底的,基本上没有人听。唯独习近平开会,讲话的时候大家都静悄悄地听”,“能把人听憨了!”原因就在于青年习近平“不说空话,不说大话”,讲得“特别实在”,说的都是老百姓想说的心里话。习近平“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打坝、办沼气、办代销店、办铁业社,等等,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特别是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搞副业是有风险的,很容易被扣帽子。但是,只要群众需要、对集体有利,习近平就会在严谨把握政策的基础上,带领大家坚决地干。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近平的为民情怀。习近平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农民”,还经常说他是“老陕”,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这说明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农民之中了。同时,也正是陕北这段艰苦的生活磨练,锤炼了习近平总书记坚忍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我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生动教材,更是当前的青年干部锤炼党性、健康成长的生动范本。在七年知青岁月里,习近平担任过驻队社教干部、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在最基层、第一线为老百姓做一件件实事,一次次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口碑,成了一名“大家都拥护”的村支书。在七年知青岁月中,当习近平越来越多地了解当时农村的落后与老乡生活的艰苦,就越激发他为群众做实事的激情。习近平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他认为,是陕北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他要为民办事。他用亲身实践告诉新时期的年轻干部“为什么当干部、怎么当好干部”,习近平的所作所为,给大家树起了看齐的标杆,带给大家前进的动力。

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生活中,我深刻认识到,新时期的年轻干部理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深入调查研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在工作中,认真落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工作要求,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多倾听群众的批评和意见。只要符合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难度再大也要努力办;违背群众意愿的事,与民争利的事有再大的诱惑也要坚决抵制,做到廉洁刚正、执纪严明。在工作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对自己,要算好政治账、经济账、名誉账、家庭账、亲情账、自由账、健康账、成本账等,逐项比较分析,明辨利弊得失,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持续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实现干部作风的转变,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为此,我们在工作上要从实际出发,真正选择人民群众急需的事情去干,特别要把那些已经决定了的好事实事,快干、干成、干好,真正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进步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步,在社会和谐发展的进程中磨练党性、不断成长。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体会读后感材料

习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阅读,阅读面十分广,像《中国通史简编》等各种书籍,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公里路才借到。习总书记同时注重阅读的深度,饿着肚子也要把喜欢的书读完,要研究透彻。如同书中说的那样,习总书记执政理念、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

自己所在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曾经提出了“五必读”,即读原著原文、时事政治、法律法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要深入了解一方面知识必须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因此,要真正干好一件事情,必须要能沉下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及时自觉充电,博学深究,领跑团队。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自己深刻感受到,作为承担着富国强军神圣使命的国防武器装备科研单位,我们要担负起引领国家空天防御事业发展的重任,支撑起打造航天强国的重担,就必须对系统工程、军事智能、大数据、云作战等新知识、新技术加强学习,学以致用,做到习总书记说的“功以学成,业由学广”。

习总书记有敢做、敢担当的作风。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时,因为敢说、敢做、敢担当,被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采访时提到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说的有错大家指出来,他肯定改;如果说的没错就要求大家不打折扣的执行。建沼气池、挖水井、打坝地等等,都体现了他敢做敢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作风。

自己所在的单位承担的某些项目都是非传统领域竞争项目,靠着敢打硬仗的作风,才取得不断的成功。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前几年本单位刚进入某领域,团队去某单位开展试验,为了抢进度和不把风险留在后期,队员每天都是干到凌晨以后,第二天在迷雾的清晨中又出发,最后仅仅用了7天便完成了该领域传统单位15天的工作任务。这支年轻的队伍在艰难的环境中得到了锻炼,做到了习总书记说的“勇于担当,做发展的开路人”。

习总书记有勇于创新的胆识。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很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比如建沼气池,我觉得是技术创新,办铁业社、缝纫社和代销店,是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以代销店为例,以前村里人买东西要走70多公里到公社去,走一天时间,改为代销店后村里一两个人统一去采购,大家再去店里买,这样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老百姓方便了。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那时候,属于实体经济短缺时代,习总书记围绕实体对象开展了很多创新工作,如今面对信息经济时代,需要发展新的创新模式。最近几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大力发展专有云平台和航天云网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我觉得和习总书记当时的创新理念是相通的。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智慧社会的目标。现在我们正在开展复杂产品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智慧总体部建设,作为参与者,感到挑战巨大,学习完习总书记当年创新实干的事例后,进一步增强了信心。争取2020年前,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引领,夯实智慧总体部基础,支持跨专业、跨厂所的协同设计与联合验证,实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快速转化和复杂决策支持,开创研发和管理新模式,为建设智慧社会贡献航天人的智慧和力量。

习总书记曾经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我觉得正是在艰难岁月里的学习、思考、实践、创新,才使得习总书记有了坚定的目标并持之以恒为之奋斗。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的“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我们这代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当“坚定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我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岗位上砥砺奋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航天人应有的贡献。

近日,中央党校出版社应广大读者的强烈要求,将今年年初在学习时报上连载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汇编出版,受到热烈欢迎。在全国阅读、学习的热潮中,西宁市委召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座谈会,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一周年学习贯彻工作,认真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市委书记王晓与大家交流了自己的学习体会。

王晓指出,党的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是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学习任务。《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以领袖人物的具体成长阶段为切入,素材翔实、笔触生动、情感丰沛,《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是以领袖人物的内在成长规律为主线,视角宏大、脉络清晰、概括凝练,两者经纬相织,全面、生动地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红色基因传承中、艰难困境磨砺中、丰富革命实践中、复杂国际斗争历练中成长的过程,系统、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深厚历史逻辑、实践基础、人民意愿。

王晓指出,近年来,西宁市委在全面、系统、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坚持每次市委常委会议都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重要批示精神,并结合实际制定落实贯彻措施,努力把总书记重要讲话中蕴含的普遍性、客观性真理转化为西宁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深感学总书记讲话就是学真理,是早学早受益、深学深受益。对于坚持把“始终对党绝对忠诚,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作为思想方针、政治纪律、组织原则、实践标准的西宁来说,更应该在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方面学在前列、用在前列、走在前列。

王晓指出,出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关于领袖人物宣传、党的理论传播、党员党性教育等方面的一大探索创新。我们既要将这本书当作“史”来读,更要将这本书当作“经”来读,做到经史结合,实现教育效用最大化。

首先,这是一本关于马克思主义领袖论的生动教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重视“权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调权威和服从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确定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向我们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决定人的才干、气质、风范的“黄金时期”的成长过程,以直观生动的事实,让我们深刻领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袖地位是建立在多么坚实、多么深厚的根基之上,让我们深刻领会到马克思主义权威观、领袖论的科学性、重要性,让我们深刻领会到社会主义运动、党的事业发展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领袖的需要和依靠是内在的、必然的。比如,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心中,习近平总书记是“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党的领袖。这“三个最”与书中提到的另外“三个最”,即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有着跨越时空的内在联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民怀抱,哺育成长。当年梁家河的“三个最”中已经蕴含着当今大国大党领袖“三个最”的初始密码。学习这本书,就是要通过了解习近平总书记追寻真理、脚踏大地、植根人民的成长历程,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新时期党的领袖、人民领袖发自内心的崇敬与爱戴,进一步把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融入血脉、植入灵魂,化为坚定的信仰信念和自觉行动。

其次,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共产党人党性论的重要教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当代中国党性最强、觉悟最高”的领袖人物在青年时期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锤炼意志品质、如何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展示了有中国特色的“党性修炼之道”。学习这本书,就是要从这一个个故事中,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怎么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进而寻找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强大走向强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答案。

第三,这是一本关于新时期群众工作方法论的权威教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全景式地展现了总书记当年“与群众坐在一条凳子上”“与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经历,是一本总书记“手把手”教我们做群众工作的教材。可以说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是一堂党的群众工作精品课程。学习这本书,就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融入群众、植根群众、造福群众的群众工作方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到实处。

“要把成长经历结合思想经历来看”

王晓指出,对全党同志来说,《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认真研习、领会精髓、把握要义。一是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是真理力量与人格力量的统一;二是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是历史选择与人民选择的统一;三是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是实践特质与理论特质的统一。

王晓特别强调,要善于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历程”中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历程”,善于从大视野、大环境、大格局来认识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要准确认识深厚思想根脉。七年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总书记提供了一个在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原点(人民群众实践),在诞生毛泽东思想的地方(延安),在孕育邓小平理论的时间(文革结束前夕),系统进行实践、学习、思考,从而实现思想发展的宝贵机遇。这就决定了习近平总书记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各位思想巨人担负着同样光荣的使命、思考着同样重大的问题、开创着同样伟大的时代,决定了以此为起点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正源的延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脉的传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要自觉认同绝对思想权威。七年知青生活,决定了习近平总书记完全能够回答好、解决好“当代中国之问”。究其原因,其一是感情最深。与人民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生活经历,使人民始终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居于最高地位,也使得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伟力。其二是国情最清。习近平总书记从梁家河这一学校“毕业”后,基层是什么样、群众在怎么想、事业该怎么干在他心中都清清楚楚。其三是积淀最实。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学习、阅读不是在象牙塔里进行的,而是在广阔天地中,与学习“无字之书”同步进行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在湖南开展农村调查的经历一样,能够实现最为厚实的积累。这些积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岁月中,与新的实践进一步结合,产生了改变中国、影响世界、指引未来的重大思想。正是从习近平总书记薪火相传的信仰、百折不挠的磨砺、脚踏实地的奋斗、人民为本的初心中,我们坚信这样一位领袖所凝练的思想、所开创的理论,必定能引领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要深入了解重大思想特质。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同时也是当代世界处于大变革的前夜。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二战”以来所形成的世界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正在酝酿着深刻变革。知识渊博、视野开阔的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自然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那个时代的影响,孕育形成了鲜明的问题意识、强烈的改革精神、宏大的创造魄力。这样的思想特质,使得习近平总书记总是能够敏锐、深刻地把握党情国情社情的重大变化,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要把学习贯彻融入西宁实际来抓”

王晓指出,要组织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7.26”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作为全市党员干部做好迎接党的十九大的思想、政治、理论准备的重要内容。

要把政治自觉与行动自觉结合起来。始终对党绝对忠诚,不是静态的,而是对96年来这段苦难辉煌历程的所有历史智慧、历史经验、历史启示的尊重和掌握。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不是孤立的,是始终对党绝对忠诚的根本保障,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13亿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有奋斗、所有实践、所有探索的尊重和延续。我们要进一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忠实践行“两个绝对”,把总书记嘱咐的每一件事情都办好、落实好,奋力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当好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排头兵。

要把思想养分与精神养分结合起来。既要了解总书记重要思想的起点和源头,更加坚定自觉地维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又要注重从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中汲取理想信念、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等精神养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总书记看齐,树立正确价值观、成长观、政绩观,努力践行好干部标准,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

要把学习工作与研究工作结合起来。既要抓紧让《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与总书记成长经历相关的学习内容在党校等教育培训阵地进教材、进课堂,还要把握“领袖人物成长经历也是党史、党的理论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拓展党史研究领域。

要把干部教育与大众教育结合起来。在抓好党内干部教育的同时,积极运用大众化方式、新媒体手段,广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历程和人格魅力,把西宁干部群众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信”与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党的领袖、人民领袖的“爱”结合起来,形成和保持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整体性、实践性、持续性绝对忠诚,凝聚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中国梦幸福西宁篇章而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沿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近日,我认认真阅读了《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使我接受了一次全面的党性修养和心灵的洗礼。该书生动反映了总书记总书记在艰难磨砺和丰富实践中的成长历程,直观展现了总书记总书记青年时期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深刻揭示了总书记总书记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深厚历史逻辑、实践基础、人民意愿。作为一名基层组织人事干事,今后,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锤炼工作作风,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发挥作用。

把学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总书记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把学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贯彻总书记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总书记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脉络、实践根基和精髓要义,更加深刻地领悟总书记总书记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进一步增强敬仰核心、信赖核心、跟随核心、维护核心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把学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坚持砥砺党性修养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总书记总书记是当年“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的艰苦岁月,总书记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在养育了中国革命的黄土地上,经受了曲折经历和艰苦磨砺的考验,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始终怀抱“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要进一步从总书记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中汲取理想信念、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的丰厚养分,以总书记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总书记总书记看齐,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

把学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与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锤炼工作作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总书记总书记插队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这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之一。对此,总书记总书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冬天冰凉刺骨的泥水照样蹚,劳动中手掌起泡流血也在所不惜,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种种考验,历经了七年的磨砺成长。在闭塞荒凉的黄土高原,总书记总书记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同时,从没忘记学习和思考,坚持博览群书,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山上放羊时学,干活休息时学,曾为借一本书能跑30多里路。读马列、读历史、读政治、读文学,积淀了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当今时代,我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已经大为改善,更要学总书记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不断磨炼意志、品格和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勇于经受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形成拼搏奉献、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一枝一叶总关情。

陕西,亦泛称“三秦”。三秦大地,自古兵家必争。一者“三秦天府之国”,二者“三秦饶俊异”,物阜民丰、人杰地灵。陕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西安历史上曾是13个朝代的国都和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华历史上最辉煌的周秦汉唐时代,均与陕西有关。厚重的历史文化,养育了朴厚的人民。习近平初到梁家河插队落户,他就想:“黄土高坡曾养育了我的父辈,她也一定会以自己宽大的胸襟接纳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事实也正是如此,黄土高坡不仅接纳了习近平,磨砺了他坚定的意志品质,更养成了他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同样有着知青经历的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梁家河村是习近平总书记下乡插队、担任过党支部书记的地方,是对他确立世界观、选择人生道路、磨砺意志产生很大影响的地方,也是他向全世界用以诠释中国梦的地方。在这里,总书记形成了热爱人民、服务群众的思想,形成了崇尚科学、尊重规律的意识,形成了保护生态、坚守底线的观念。总书记告诫大家,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他多次强调:“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第二故乡,我时刻铭记陕北人民的养育之情。”

是啊,不忘人民养育情,“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永远占据最重要的位置。陕北人民的养育之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自觉担当,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根本所在。娄勤俭说,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为他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

在陕北农村,习近平总书记与乡亲们一起苦、一起干,建立起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了为人民办实事的理想。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多次提到“人民”,讲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时,深情地说:“当年我离开梁家河,人虽然走了,但是心还留在这里。那时候我就想,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从政,就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大洋彼岸的西雅图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时,动情地说:“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后来,我当上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娄勤俭随同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这次访问,他感慨良深:总书记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因为在梁家河的时候,“人民”这两个字就深深地刻在他的心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陕西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自觉把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作为引领全省发展的根本遵循。娄勤俭表示,陕西省将认真组织党员干部扎实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结合工作实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绿色惠民、协同共享、开放融合战略,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补齐短板,积极培育新动能、打造新支柱,推动陕西发展站上新的起点。

陕西省省长胡和平在接受采访时,手边就放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他说,原来《学习时报》的连载我都剪下来留着,现在出了书,学习起来就更方便了。这本书能让我们更真切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领袖,是如何成长起来的。我们要通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激发我们昂扬奋进,以更好的工作实绩回报总书记对陕西的期望和关怀。

苟日新,日日新。

当记者谈起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梁家河村民武晖说:“习近平是当年知青中最小的一个,我只比他小一岁。我对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富有创新精神,工作中敢负责敢担当。”拿着手中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他感慨万千:“看到这本书,40多年前和习近平在一起的许多事情就浮现在眼前。现在来梁家河参观学习的人很多,但苦于没有很好的教材,这本书出得太及时了,这可是梁家河的宝贵财富。”

当问起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有哪些创新性的工作时,武晖掰着手指头如数家珍:“第一个就是办沼气,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并点火成功,解决了困扰我们这个地区多年的燃料不足问题;第二个就是习近平能够合理配置劳动资源,建了铁业社、缝纫社,把村里会打铁的社员组织起来实施定额管理,把缝纫手艺好的妇女组织起来专门帮社员补衣服、做衣服。既减轻了社员的负担,又提高了劳动效率。还建了代销点、办了磨坊,等等。”

创新的精神源远流长,创新的事业薪火相传。创新既是青年习近平孜孜以求的一份自觉承揽的“任务”,亦是他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十分关心的大课题。他多次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陕西,地处中国内陆腹地,自然资源富集,人文资源丰富,教育资源深厚,具有扎实的创新基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更好引领陕西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顺应大势所做出的重大抉择。2015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调研时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考察西安光机所时,他强调,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科技人员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责任和创新自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国际科技发展制高点,努力多出创新成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多作贡献。看了西安光机所的诸多创新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赞许地说:“看了西光所后,我反复强调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了依据。”

当前,陕西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速换挡、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能否顺利升级,能否成功闯关,能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五个扎实”(扎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扎实加强文化建设、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扎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实现追赶超越,创新的作用尤为重要。娄勤俭表示:“我们充分挖掘、利用和滋养陕西科教资源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创新型省份、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西安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大国家战略任务为契机,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不断巩固陕西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胡和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陕西要充分发挥科教大省的优势,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方面闯出一条新路来。他介绍说,近年来,陕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教育发展和开放水平,综合科技实力优势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创新型省份、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示范效应逐步显现,在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进步水平、科技资源统筹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

刚见到记者,梁家河村民张卫庞就迫不及待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充满屏幕的是头戴羊肚头巾、面带微笑的半身像。记者问这是什么,他自豪地说,这是我自家生产的苹果的品牌,就叫张卫庞牌苹果。他介绍说,自从总书记2015年来梁家河看了我种植的苹果,夸我“这下你可发了”之后,我种植的苹果知名度就更高了。“不过,我种苹果确实有一套,我的苹果就是好吃。”他又笑着补充道。当记者问,现在的苹果收入能有多少?张卫庞伸出四个手指头:“40万。”看着记者惊讶的表情,张卫庞更得意了。他感叹说:“其实总书记早在梁家河当知青时就说过,解决梁家河农业发展的问题,就是山下打坝,山上种林,就是经济林。”山下打坝,解决的是提高粮食产量,吃饱肚子;山上种林,解决的是增加农民收入,吃好穿好。

大梁家河党总支部书记石春阳(1975年10月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后,石春阳接任村党支部书记)谈及打淤泥坝种经济林时,深有感触地说:“近平是从北京来的,到了梁家河,反差太大,后来当了大队支部书记,他一直思考的就是怎么做好农业这篇大文章。无论是修厕所、建沼气、打水井,其实在他心里就是想让农民也像城里人那样生活。通篇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能感受到习近平当年在梁家河的时候所做的许多工作,其实都包含着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识在里面。”

梁家河村民刘金莲(1969年1月,初到梁家河,包括习近平在内的6名知青就是挤在刘金莲夫妇家的一孔窑洞里)拿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摩挲着封面,看着挎着书包的青年习近平的照片,很是感慨,“当年就是这个样子。”“不过,我们现在的日子可比当年好多少倍了,孩子们都搬到镇上的楼房里去住了,我住不习惯,觉得还是窑洞好。现在我们梁家河的日子不比城里人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下好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关于陕西如何实施协调发展,娄勤俭介绍说,我们针对陕西经济对能源资源依赖程度较高的实际,既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明确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重点方向,着力构建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又紧紧把握能源基地高端化这个方向,通过减量置换、深度转化等方式,有效抵御了能源资源价格下行带来的巨大压力。

让三秦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2007年8月和9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给梁家河村民的两封回信中,无一例外都提到“得知延安变了,山绿了,水清了,交通发达,人民生活改善,我感到十分高兴”。《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收录了这两封信。从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回信中对延安生态环境良性改善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在梁家河时日日面对荒凉的、植被稀疏的黄土坡时所留下的深深烙印,还有心中那份对荒山秃岭有朝一日能够满目苍翠的期冀之情。

采访中,娄勤俭谈起初次到梁家河听乡亲们讲起总书记当时插队的境况仍难掩激动:“这种苦远远超过我的想象,一个15岁的少年从北京来到梁家河,每天早上起床对着黄土高坡‘面壁’,被险峻的黄土高坡包围着,况且当时的山坡是没有植被的,甚至生火做饭的柴火也成了最大的考验之一,这种场景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

现在的梁家河,已然面貌一新。记者采访时,正赶上秋雨绵绵,梁家河四周苍山环绕,山上植被茂密,山下涓涓细流,一个个小院子错落有致,新修的马路整齐宽阔,在微风细雨中别有一番韵味。自然环境的改变,没有比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更有发言权,武晖感触尤为深刻:“小时候十年九旱,当地人只能到河里担水抗旱,实在不行,我们就杀猪宰羊求雨。”说到这儿,武晖不好意思地笑了。“这几年像现在的这种阴雨天气多么?”记者问。“多,现在一到秋天就秋雨连绵的,你看我现在出门还得穿件夹克。以前我们这儿有句老话叫‘秋晒如刀刮’,要么干旱,要么突然一场暴雨,山水(陕西方言,意思是山洪)就暴发了,山上没有树,水也存不住,下完雨还是干旱,现在的小娃娃们都不知道啥叫山水了。”道别时,武晖还不住感叹:“2015年总书记来的时候是冬天,要是夏天来,就能看到梁家河现在的绿化搞得有多好了。”

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建设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格局”;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要求“紧紧抓住山、河、江、坡综合治理,让三秦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胡和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陕西自古是生态优美之地,但由于“生齿日繁”带来的粮食、燃料等问题,全省土地资源过度开发、植被大面积破坏,生态环境系统比较脆弱。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陕西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强化“不要污染的gdp”发展导向,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一体治理,努力偿还历史旧账。

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

1975年曾采访习近平,写成延川县大办沼气的通讯《取火记》的曹谷溪先生,在他自办的“学习园地”给我们介绍了当年的情景。他说,我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已经讲了许多,今天我想再补充一下。1974年1月8日《人民日报》介绍了四川推广沼气的报道后,引起习近平的关注和兴趣,他产生了到四川学习办沼气、解决当地缺煤缺柴问题的想法。为了将办沼气的各种技术和经验熟练掌握,他们一行7人在40多天时间里跑了四川17个县,最终学成归来,在陕北建成了第一口沼气池。这就是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善于琢磨问题,思路开阔,视野宽广,有开放的襟怀,主动走出去,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以开放的思维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强调:“陕西是西北地区的重要省份,是实施‘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陕西发展的怎样,不仅关乎三秦大地父老乡亲福祉,而且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一带一路’建设、对西北地区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陕西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并且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如何把握好这一历史机遇,将陕西打造成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枢纽和门户,是当前陕西面临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要求陕西“找准定位,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

在胡和平看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为陕西走向对外开放前沿、更好面向全球配置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是推动陕西经济转型升级、实现追赶超越的重要动力。

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在陕西开放发展总布局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表示,目前结合“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学习教育,西安正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之江新语》和《我对习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五个扎实”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等诵读活动,这次还要同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结合起来。他说,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不断实现自我磨炼和提高,这种扎根群众的为民情怀、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敢于担当的责任使命、勤劳务实的工作作风、好学吃苦的坚强意志、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标值得我们终身学习!同时也启示我们:时刻不能忘记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永远铭记肩负的使命和责任。通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我认为,这七年的特殊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认识来源、实践根基和精髓要义。在某种程度上说,梁家河是中国梦思想的发源地;也可以讲,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发源地,就在梁家河。《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明明白白地向世人昭示了这一点。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主动深入基层一线,多向老百姓学习,多向广大群众讨教,进一步践行我们一切工作为人民的根本宗旨,激励西安的各项工作取得更好更大的成就。

王永康表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他表示,西安正在聚焦追赶超越发展,聚力从十个方面补短板,就是要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持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立足岗位,多作贡献,以新努力、新进步、新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如今的陕西,已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之中,正在加快构建陆路、空中、信息立体丝绸之路,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而不懈努力。

近日,记者从陕西师范大学了解到:由百篇学生学习心得集结而成的《理想信念与卓越教师人才培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导读》将要出版发行。

从2017年秋季开始,陕西师范大学为新入学的免费师范生开设“理想信念与卓越师范人才培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导读”通识教育核心必修课,并逐步将范围扩大到了全体免费师范生。

“课程主要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意志和品格的奋斗故事,引导和激励大学生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自觉树立‘扎根西部、脚踏实地;爱岗敬业、服务教育;心系人民、矢志报国’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早日成长为优秀教师,为未来成为教育家奠定基础。”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任晓伟说。

自2007年国家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实施以来,陕师大每年承担2000余名免费师范生培养任务,占年度本科招生总人数的45%左右,其中80%来自中西部地区,75%来自西北地区。根据相关政策,这些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将回到生源地从事基础教育工作。

课程设计了4个由专家团队开设的专题讲座,分别为“理想信念的生成”“学习青年习近平的扎根精神”“学习青年习近平的谋事干事思想”以及“学习青年习近平的报国情怀”。专题讲座之外,每15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由主讲教师指导,一位教师和一位研究生担任助教,引导学生开展读书沙龙小组活动,活动包括教师讲授、小组主题交流讨论、小组研讨总结汇报。

“我感到习总书记离我们更近了。”外国语学院2016级英语专业卓越教师实验班学生冉秘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写下了这样的体会。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了解了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也了解了历史、国情,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任晓伟说。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学生的千余篇心得体会进行了梳理,从中遴选100篇归类,分为“像青年习近平那样去吃苦”“像青年习近平那样去奉献”“用青年习近平的精神激扬青春的梦想”等4个篇章结集出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生动再现了习总书记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是探寻党的领袖初心和成长足迹的珍贵实录,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访谈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是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爱国为民、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我们要像总书记看齐,求真求实讲奉献、尽职尽责敢担当,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无悔人生。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深刻体悟和践行总书记始终不渝的信念、一心为民的情怀、实事求是的品格、改革创新的精神、脚踏实地的作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坚定信念强党性。“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党员领导干部是党执政兴国的关键少数,更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始终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任何时候特别是面对艰苦的环境、复杂的形势、繁重的任务,都要像总书记那样将忠诚的信仰化为艰苦奋斗、发展为民的具体实践,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

牢记宗旨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是党的根本宗旨,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是我们不变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中强调,“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群众的小事都是我们大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把群众的事做细做实、抓常抓长,使改革发展出实效、见长效,真正成为百姓的贴心人、发展的领路人。

砥砺奋进求突破。“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要坚持求实务实、干在实处,以实事求是态度分析问题,用实事求是精神谋划思路、靠实事求是作风推动工作,为如期建成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全面小康社会汇聚正能量;要开拓进取、走在前列,切实贯彻新理念、积极探索新途径、引领发展新常态、奋力开创新境界,对标一流、争先进位,争当发展排头兵,实现事业新跨越。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我们要以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契机,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实学透、学以致用,从我做起,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忘初心、坚定信念,心系群众、为民造福,立说立行、真抓实干,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之后,人生历程中拉开的差距,除了所处的不同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与青年时代的主观世界、主体努力与人格状态不同直接相关。习近平同志之所以在今天能担任我们党的总书记,并明确为全党的核心,应当说,与他在陕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辛磨炼、积极努力,以及之后的历练密切相关。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民王宪平一语中的:“习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曾任延川县革委会通讯组组长、1975年采访过习近平的曹谷溪说:“陕北七年是习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党委书记、县教育局局长的白光兴也说:“入党、提干、上大学都是习近平奋斗的结果。”这些亲眼看见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锻炼且成长的人这样来评价习近平,充分展现了习近平真实的知青岁月和成长历程。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出版),习近平知青岁月的整体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有追求。

大部分人不同程度上都会有艰难困苦的人生历程。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它可以锻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毁害一个人,它可以成为摧毁你的借口,究竟如何,关键看你的人生态度。要么在困境中崛起,要么在困境中毁灭。习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他有追求,志存高远。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知青专干的刘明升说:“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在梁家河7年,习近平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这种毅力和决心,是一般人少有的。他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这就是养成了他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这就决定了他所走人生道路的不同。习近平后来返回北京,又有了有前途的工作,但他反而放弃了看似更平坦舒适的道路,下沉到基层,沉到社会实践的最前沿去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走得很充实。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为什么?这与他“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信念和抱负直接相关。一句话,在农村7年,习近平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他整个成长、成熟、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之所以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一是与他这7年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刻苦锻炼有关,他不甘于平淡生活,认为人活一世,要做一番事业,要在“修齐治平”方面有所作为,这是他成长的内因;二是外部因素。如党组织的培养,家庭与环境的影响,陕北老乡的关怀教育,等等。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有追求”,主要体现在“为民族担当”“为人民担当”“为党担当”。

能吃苦。

在困境中生存和生活,首先意味着要经受苦难。能吃苦者,就能经受苦难的考验,能磨其心志,苦难会成为他人生成长的教科书和难得的精神财富。怕吃苦者,会整天处在抱怨之中而不可自拔。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就是说,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和担子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们经受饥饿,使他们受到贫困,通过这些来使他们内心警觉,使他们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们原来所不具备的才能。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习近平把7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里。7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延川县梁家河村民张卫庞、吕侯生、刘金莲说:“近平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1969年在延长县插队的知青孔丹说:“陕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这些朴实的话都是真实的写照。习近平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一开始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应当说,这四关过得很艰难。就是说,要找出一条从梁家河走出的路,对那时的习近平来说,实在太难了。如果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得不到升华,就会处处怨天尤人。别人是从零开始,而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然而,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反而比较坚强,能吃苦,能顶住压力,这使他度过了这四关,也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提升,认识得到了提高,这就是: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能吃苦”,主要体现在他为民族、党和人民的事业夙夜在公、竭尽心力。

爱学习。

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学习能改变命运。这是不争的事实。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另外两个与习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赵华安、张春富也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政治能帮助他明确政治方向,哲学能帮助他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质、问题、重点,历史能使他看到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并从中汲取历史智慧,文学能丰富他的精神世界,了解五彩缤纷的人生。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力求知其所以然。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而这,对他今日治国理政,尤为重要。今天,他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建立在他对中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担当大任,不仅需要劳其筋骨,还要博览群书,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好比领导干部完成工作任务是过河,而过河需要船,需要桥,这里的“船”和“桥”,就是思想方法,就是工作方法。这种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既从实践经验中来,也从学习、读书中来。习近平说得好:“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办实事。

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为群众做实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习近平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要为群众办实事,就要先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一个党的工作者,只有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才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够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当习近平越来越多地了解当时农村的落后与老乡生活的艰苦,就越激发他为群众做实事的激情。习近平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他认为,是陕北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他要为民办事。

习近平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通过调研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后,习近平就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并脚踏实地去做,去苦干实干。习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靠自己的苦干实干作出了一番成绩。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从刚到梁家河才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到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之包容、关心;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到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的真诚相待;从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给讨吃老汉,到慷慨助他人,目的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样,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近平的为民情怀。习近平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农民”,还经常说他是“老陕”,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这说明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农民之中了。当今,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三番五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我们力量的源泉”,之所以经常到那些贫困地区体察民情,与他这7年知青经历所培养起来与人民的深情有关,与他在梁家河插队所形成的为民情怀直接相关。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扶贫要攻坚、扶贫要精准,就是因为他曾经就是一名农民,他懂农民。1969年到延川县段家疙瘩大队插队的知青陶海粟说:“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黑荫贵说:“我和近平一起到四川学习办沼气。”延川县梁河家村民石春阳说:“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梁家河村民武晖也说:“近平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这些都道出了习近平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的务实精神和开拓精神。正因如此,习近平入党、当村支书、上大学,“大家都拥护他”。

重辩证。

习近平所读的书,最多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辩证法。习近平认为,简单孤立地谈论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不顾其他方面,是片面的。如果认为辩证法仅仅是一个“斗”字,就把整个问题简单化了。习近平强调,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习近平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处理各种矛盾,做各种细致的工作。他做群众工作很注意方法,也很人性化,从不采取强势、高压的做法,总是尽量做思想工作,认为把人的思想做通了,心理疙瘩解开了,事情也就顺理成章做好了。习近平看问题,习惯从多方面考虑,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方式,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反复推敲,互相印证,而不是简单地只从一个方面刻板地考虑问题,更不自以为是。这使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雷平生说,习近平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较多思考。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树立辩证思维,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就与他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注重学习唯物辩证法有关。

敢担当。

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敢担当才能成伟业,敢担当才能为人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就与他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气概相关。

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习近平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一旦担起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就敢干事,敢干大事。敢于担当与具有战略定力有关。不论大事小事,习近平遇事总是沉着淡定,始终保持情绪上的冷静,因为他认为,做大事者要具备冷静的心态和自控能力,这样即使事务再紧急,也可以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当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具有敢于担当和战略定力的品格,就与他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所养成的担当精神和战略定力是直接相关的。

大学生学习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学习《_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我深深为朴实、平易近人、爱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的青年_所鼓舞、感染,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首先是与民同甘共苦、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那个特定年代的印符,只有彻底完成从青年学生到农村行家里手的蜕变,才能在农村生活中得到认可与尊重,才能有资格带领农民兄弟投入到改良土壤、兴修水利的战天斗地的革命洪流中。凡是经过那个年代的人都会想象到一名大都市学生到农民领头雁的辛酸与艰难。今天看来从人民群众实际出发,从我们的国情出发,让我们党的大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只有去与群众“打成一片”,同甘苦、共患难,才能在人民的心里有我们基层干部的位置,这就是平易近人的效果。

其次是真正为群众办点实事,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事作风,为当地群众真正干出一点事情来,说的住嘴,记得住的“民心小事”。我们伟大的领袖_在担任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时,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沼气池,这在当时是真正的民心工程、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为什么?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开山造田、全国农业学大寨的特殊历史时期,农民做饭烧水所需的柴草极为短缺,建设沼气池,一则解决缺柴烧的困境,二则有利于减少砍柴割草,绿化荒山,涵养水分、减少水土流失,三则改善人畜粪便污染环境,开启农村美好幸福生活。但从第一点来讲,是解决当时制约农村生活的关键问题和困难,是迫在眉睫的民心工程。真抓实干,让当地群众受益,真正为了群众而真干事情,人民至今不能忘怀。

再次是坚持学习。时年15岁的_,到农村时带的最贵重的行李是书本。尽管农村的环境很艰苦,小小身板常常不堪重负,一天劳作之余,仍然坚持读书学习至深夜。同时,他更重视农民的文化学习,一边劳动,一边教村民学习,全村人都会书写自己的名字,更有一大批农民因文化而受益终生。教学文化化为启智、致富动力。正是由于_勤学苦干和农民兄弟的普遍认可,才得到村、公社的推荐到大学学习。通过7年的“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锻造了自己,提升了自己,为以后的人生走向奠定下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范文

习近平走过的路,就是走上黄土地、走近百姓、走进民心的路。陕西的第一口沼气池、至今任发挥效用的淤地坝、在当了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大家创办铁业社、缝纫社等实实在在的实事好事,闪耀的是习近平为群众做实事始终不渝的信念。“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这是村民们最中肯的评价。习近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文中如是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对群众路线的新阐发和认识的新高度。人民群众认识共产党人,就是从我们基层党员干部的身上认识的,工作生活中,我们要始终牢记党的群众路线,切实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宗旨,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才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和信任。

七年艰苦的知青岁月磨练了习近平的意志和品格,他的经历令人佩服,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多读书、读好书,特别是要多读总书记的书、读总书记读的书,将书中知识精华作为行动指南,时刻牢记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实际行动在基层建功立业,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贡献。

学习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阅读了《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让我深切感受到了习总书记成长的艰辛与不易,伟大祖国领袖的形象一下子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细思当下,回望历史,书中都能清楚找到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起点与实践来源。群众需要什么,总书记干什么,时时刻刻将解决群众困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在梁家河村,他带领村民克服一切困难,建沼气池、打井、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等,用实际行动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诠释到了极致。他不喊苦不喊累,敢想敢干,靠着脚踏实地的干劲,让当时的梁家河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变。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这七年,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七年。在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真切感受到了在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伟大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迈向了新阶段,许多与百姓生活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得到切实改善。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我要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真正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惑,并给予他们及时的学习指导和帮助,同时向他们多讲一些当前的国家政治,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有国才有家”这一根本,努力做一名忠诚教育、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人民教师。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最重要的是写下见解。“需要”像在薄冰上行走一样直面深渊”态度,既有广阔的宏观视野,也需要仔细研究。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近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翻开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从书中我得知,知青岁月,那是段激情燃烧又五味杂陈的一个历史时期,有苦、有泪、有心酸、有彷徨、也有人生的历练与厚重。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做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作为新一代青年人,我们生长在新中国新社会,无法真正了解那个时期的艰苦与奋斗,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有幸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和成长空间,但也面临着来自社会的无形的压力,工作、婚姻、生活等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青年人一定要认清自我,坚定自我信念,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要被众多诱惑所蒙住双眼,要立足岗位、主动作为、积极实践、接受磨砺,敢于吃苦,勇敢担当。

那个时代的环境是艰苦的,无疑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是幸运的,生活的条件以及展示自己的机会等等,因此我们更应该坚定自我信念,努力提升自我价值,有朝气敢想敢干。虚心学习那个时代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发扬继承老一辈革命优良传统,遇到困难不要气馁,不回避,积极想办法解决,保持一颗乐观的心,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在工作中要敢于挑战自我,敢于尝试,破旧立新,推陈出新。展示新时代青年人的风貌,干出一番成绩,回报祖国社会。

近期,我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七年知青岁月为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极其丰富的实践经历。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过程中,我们特别强烈地感受到,总书记对基层特别了解、对国情特别了解、对人民群众所思所想特别了解。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是在陕北艰苦的农村度过的。这段插队经历,虽然使他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但这段人生历练,却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他念念不忘曾经养育他的黄土地,念念不忘陕北的父老乡亲,说明既是有情之人,也是有心之人,是黄土地忠诚的儿子。作为当今社会的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发扬老一辈人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犹记得那年那天那个青年,去到了沟沟坎坎的黄土高原。年纪最小的他,去到了环境最苦的地方,并在那里度过了他最平凡却又最不简单的七年岁月。雷平生回忆说,那是一个永远无法忘记的日子,48年前的今天,是他与习近平一起离开北京去到陕北插队的日子。本来因年龄不够,不用被下乡的他,受父母奋斗经历的影响,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了上山下乡的知青活动。在那里,他虽年纪小,且又是书生,但却从不输气势,不怕生,与谁都能聊上几句。我想这与他坚持读书是分不开的。他曾说,在那七年的岁月中,他学到了太多太多,那将会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喜欢读书的他,喜欢写东西的他,即使条件艰苦,也从未放弃过读书和思考。这就是我们的榜样。那份无畏与勇敢,那份热爱与执着,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形式主义者。他帮助梁家河村的人们修井取水,治理环境,改善种植方式...用自己的知识实践,服务于人民。这后生好啊,劳动能吃苦,很憨厚,很踏实,人品极好。与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村民对他的印象是极好的,也都愿意跟随,推崇他。有一种信念叫薪火相传,他是在浓郁的革命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信仰的力量一往无前,源源不断;信仰的传承筋骨相连,生生不息。他出生在一个红色革命家庭,父母都是一生追随共产党、追求真理的老革命。也不难猜到,他从小就有着这样又专又红的思想。有一种磨砺叫百折不挠,他是在苦难历史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

试想:一个在北京长大年仅15岁的少年,孤身来到穷乡僻壤的黄土高原,有多少重的困难需要去面对,又有多少的委屈要自己扛。有人说,没有梁家河的七年,就没有如今他今天的从容执着和大气磅礴。他也曾坦言承认,正是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孕育了如今的他。这份大气,坚持是我们所推崇的。有一种奋斗叫脚踏实地,他是在长期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他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走向成功。早期思想的萌芽,加上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断前行,才有了今天的成果,并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有一种梦想叫强国强军。他是在新的伟大斗争中确立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的这种气吞山河的气概足以面对一切的难题、重任。他的这份沉着冷静的态度足以担当起对人民的责任,挑起领袖的重任。有一种责任叫全球担当。面对全球环境问题,面对当今国际形式,他没有后退,没有胆怯,而是主动挑起重担,共创美好家园。有一种初心叫人民为本。他是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我就是个农民,普普通通的农民。”他没有官架子,高腔势,他就是他,一个从贫困窝子里走出来的农民。,方得始终。这就是他,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之后,我感慨颇多。习大大的知青岁月恰好反应了孟子说过的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梁家村当知青的七年,环境条件艰苦,而不到二十岁的习大大不怕吃苦,坚持了下来,还和梁家村村民成了一家人。既来之,则安之,他带领村民修大坝,建沼气池,开代销商店等等,给村民带来了许多方便从而把节省的时间加入到劳动生产中去,时时刻刻与群众在一起,心心念念着为村民谋福利。那段岁月是磨练人的,是为了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事实证明,习大大不负众望带领人民走向光明未来,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爱戴他,拥护他。,习大大从青年时期就已经这么做了。所以说,青少年时期的发展动态是非常重要的,吃得起苦,耐得起磨练,把底子打扎实了,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我们要坚持听党话,跟党走,不怕苦,不怕累,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

去年11月28日至今年3月17日,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续刊发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共19篇。为了满足社会期待,中央党校决定把这一系列采访实录结集成书,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8月17日,第一批成书出版发行,当晚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了消息。

这段时间,这部书受到了广泛的社会欢迎,目前发行已超过200万册,并且增长势头强劲。这部书之所以如此受到欢迎,主要在于人民领袖成长的独特魅力、在于崇高思想精神的独特魅力、在于生动感人故事的独特魅力。作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的忠实读者,我抱着一颗虔诚的心研读全书,深受教育,深受感动,我谈几点体会。

一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锻造了习近平总书记刚毅坚定、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梁家河。他与几个知青一起住窑洞、点煤油灯、睡土炕;窑洞里跳蚤很多,他被咬得浑身都是包;一开始,不会干农活,就跟着老乡学,老乡咋干,他就咋干。从种地到拉煤,从打坝到挑粪,插队那些年,几乎什么活都干过。梁家河的插队生活,不仅让青年习近平练就了强健的体魄,还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的生活技能。多年后他回忆道,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他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培育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爱民为民的家国情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展开一幅幅青年习近平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总书记曾经回忆道:“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当村支书时,他带领群众在梁家河打出了第一口深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代销店、磨房,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打建了至今仍是梁家河村最好的淤地坝。多年后总书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铸就了习近平总书记不变的“初心”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生动再现了一位涉世不深、质朴厚道的青年成长为一名信念坚定、果敢担当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历史过程。作为老一代革命家的后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受到的革命家庭教育熏陶,传承着红色基因。梁家河的7年磨练,他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转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7年中,他矢志不移,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终于得以入团、入党,并担任梁家河村大队支部书记。他在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四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养成了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他积淀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奠定了扎实基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青年习近平带着沉甸甸的一木箱子书下乡来到梁家河,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跑几十里山路借书以及带领大家读书的情节。据北京知青孔丹回忆:插队期间,劳动是艰苦的,生活是艰难的,好在政治上还是平稳的,书还是可以读的,读书的时间也是有的。总书记当年读的书很多,主要是政治、经济和文学类书籍。受访者曹谷溪回忆说:“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他从来没有忘记博览群书。在土窑洞里的煤油灯下,每天他都要读书到深夜。据我所知,上大学前,他就三遍通读《资本论》,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受访者北京知青戴明说:“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我和近平都看过一部书,对我而言,大概就是读过了,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而对近平来说,他就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总书记自己曾说:“在德国,我讲了自己读《浮士德》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读书学习成为总书记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的生活爱好和精神追求。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养成了他特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积淀了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历史素养和理论素养。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让我们从历史和生活的层面,生动、真切地分享了习近平总书记一段极其重要的人生经历。我们由衷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有深刻的实践基础、群众基础的,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7年知青岁月,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青年树立了可亲可近可敬可信的光辉榜样,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心中应该珍藏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确实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生动范本,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提高党性修养、提升政治能力的鲜活教材。

当前,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全党全国上下热切期盼。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增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感情认同,提高政治能力,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优异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了学了,从按照要求读,到自觉自愿读,到最后手不释卷。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的成长历程和青春实践,他在那个时期的所思所悟所为,他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光芒,深深地震撼了我、感染了我、教育了我,受益良多。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本人工作实际,谈几点初步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20多人的真实回忆和深情讲述,质朴而生动的语言,一个个看似平淡但有血有肉的故事,仿佛跨越时空,把我们带回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段激情燃烧而又峥嵘蹉跎的年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当年的习近平,身处其中却又那么与众不同。越是艰难困苦的环境条件,越能体现出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坚硬如钢、矢志为民”的特质:

一是能坚忍,肯吃苦。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农村劳动期间,其父母正处于被迫害、审查当中,他本人也背负着“黑帮子弟”的压力,而且初到梁家河的时候,对艰苦农村生活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但他能够很快调整好了自己,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等几大关口,与当地农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一样的农活,真正在农村扎下了根,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了一体。

二是爱学习、有信念。在陕北农村艰苦环境中,尤其是知青的两大出路“征兵、招工”对他来说都是奢望的时候,习近平依然没有放弃对自己精神世界的提升、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他随身携带着两大箱子书,数年如一日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常常看书到半夜。在其他很多人专注于满足口腹之欲时,他痴迷于学习和思考,为今后在更大舞台发挥更重要作用奠定了扎实基础。2002年他的《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曾这样写到“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三是重实干、敢担当。“近平干活跟咱农村人一样”、“近平教我写字”、“近平帮我找猪”,这些话出自陕北老乡之口,自然实在,但处处体现着青年习近平的不凡。当年的习近平就是靠着这一桩桩“小事”,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心。当选梁家河村支书后,他带领群众办沼气、打井、种烤烟、办铁业社、代销店、河桥治理、打坝地,一件件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小事”,让梁家河至今受益。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有这么一句话,“梁家河的经历让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根基深深扎在中国最广阔的土地上,扎在最广阔的人民群众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自己也说过,“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与陕北农民交朋友,一交就是一辈子,他深刻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农村的真实情况,他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和理论,正是在汲取基层农村丰富营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的壮大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精髓,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我们党的重要工作方法。

掩卷沉思,我经常扪心自问,我们和青年时期的习总书记的差距到底在哪里?的确“时位在移人”。作为一名×0后的××级干部,我出生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成长于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社会结构加速调整、利益格局快速变化、群体诉求日益多元的时期,特定的出生背景和成长经历,决定了我们这一代主体意识强、竞争意识强、民主意识强,但抵御挫折的能力弱、团结协作的能力弱、真抓实干的能力弱。读完这本实录,我时常想,如果是在习总书记当年所处的艰苦环境下,我会成为一种什么样的人,能不能做到脚踏实地为农民群众做一些事情。真正向青年时代的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加强党性锻炼、磨练意志品质、强化作风建设、对于我们这一代是多么需要而迫切、多么重要而现实,应当成为我们毕生的努力和追求。

部里一贯高度重视干部深入农村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多年坚持组织“百乡万户调查”和青年干部“接地气、察民情”活动,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我还曾受部里委派,于20××—20××年间,到××省××县××局进行挂职锻炼,使我有机会真正接触到了基层的工作状态、基层的工作方式,体会到了基层的不易。我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凡是我能想到的,基层干部往往都能想到;基层干部能做到的,好多地方我却做不到。比比他们我经常想,我能够而且还在农业部工作,并不是天生注定、也不是天赋异禀,往往只是机遇和选择的不同、境遇和环境的差异。基层有着深厚的土壤养分,群众有着丰富的经验智慧。作为一名部机关青年干部,不能沾沾自喜、固步自封,简单地做“记录员”和“传声筒”,而是要虚心向农民学习、拜群众为师,在深入基层实践、在感知群众冷暖中总结工作经验、汲取新鲜营养。要善于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带有普遍重大意义的重大政策问题和制约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从群众的意见中分析我们工作利弊得失、积极思考改进措施和对策建议。

“人之贵,在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面对新的时代使命和时代要求,作为一名青年农业干部,我们现在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不能仅仅只为书中的故事所感动,为习总书记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更重要的是要把认识的提高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作为渔业渔政管理局的一员,我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懂渔业。在认真学习国家关于推进三农发展重要政策、深入领会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和绿色发展政策要义、准确掌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渔业发展总体规律和工作重点的同时,积极利用各种机会,走出机关大楼,进渔港、上渔船、下鱼塘,深入了解基层渔业实际情况,真正发现基层渔业工作的闪光点,学习总结广大渔民群众的智慧经验,切实提高服务渔业渔民本领和政策研究水平,做到“深情洒在大海上,政策出在池塘边”。

二是要爱渔区。渔区渔村是广大渔民的家,更应该成为我们渔业工作者的家。作为青年农业干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广大渔区渔村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在不断深入渔区渔村的过程中,把是否有利于保护渔区渔村传统文化、是否有利于推进渔区渔村社会建设,是否有利于维护渔区渔村和谐稳定,是否有利于促进渔区渔村振兴发展,作为我们制定实施各项渔业政策举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要爱渔民。始终把“为渔民服好务”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共享发展的理念,把维护渔民权益与增进渔民福祉为我们工作的主旨,保护渔民合法捕捞权和养殖权,保障渔民发展权益、尊重渔民经营自主权和首创精神,激发广大渔民群众创新、创业和创造活力,真正让渔民成为渔业现代化进程的积极参与者与直接受益者。要学会换位思考,充分体谅基层的困难,充分倾听基层的诉求和意见,地方提出的要求,能办的要做到尽快办,有难度的要积极争取创造条件尽量办到,不能办的事情,要耐心做好解释说明,并共同研究寻求解决办法。真正为基层和渔民服好务,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向青年时代的习总书记学习,坚持一颗对渔业、对渔村、对渔民的赤诚之心,做一名渔业发展的开拓者、渔村振兴的推进者、渔民群众的守护者,以实际行动,为现代渔业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习近平总书记与当代大学生心贴心,总书记对青年学生无限关爱、寄予厚望,当代大学生由衷拥护、爱戴党的领袖。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追寻他的青春足迹、奔赴延安开展“青春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回信,勉励他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总书记的这一回信及勉励南开大学新入伍大学生“淬炼成钢,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篇章”的回信,与风靡全国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下简称《岁月》)一道,引起了强烈反响,菁菁校园中掀起了学习青年习近平的热潮。

《岁月》是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和充溢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学习这本书,可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众口述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总书记四十多年前的梁家河峥嵘青春,具有无比强大的感染力感召力,跨越历史时空共振共鸣,震撼心灵洗礼精神,像磁铁般深深吸引着当代大学生,照亮着莘莘学子把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

一曲嘹亮的青春之歌,生动揭示了青春成长规律。

同人民一起奋斗是亮丽青春的厚重底色。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无论时代场景如何变化,与祖国共成长、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路,都是青春永恒的主题。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与当地百姓“一块吃、一块住、一块干、一块苦”,当了整整七年农民。上山下乡,是那个时代所要求的知识青年的人生选择。习近平接受艰巨挑战,一步一步迈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将青春燃烧在了革命圣地广袤的黄土地上。青年习近平的苦难辉煌,为“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做了最好注脚。

理想信念是青春远航的动力引擎。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以实践做出了诠释。即便作为“黑帮子弟”处境艰难,但他坚持追求真理和进步,始终对党充满信心,矢志要为群众办实事。与他同窑洞住过的雷平生说,习近平有强烈的使命感,在农村的7年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正因如此,习近平先后8次写入团申请书,先后10次写入党申请书,不屈不挠,饱经周折方入团入党。理想信念犹如定海神针。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青年习近平已经把理想信念深深地内化于心,外化成行。当身边的知青或当兵、或招工、或推荐上大学,一个个相继离开梁家河,只剩下他一个人,他还能从容淡定,奋发作为。因为他把自己看作了黄土地的一部分,立志改变梁家河的旧面貌。

艰难困苦是砥砺青春的“磨刀石”。逆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意志和追求。青年习近平面对的苦与难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正如一位受访者说的:“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自然环境、劳动环境、生活环境乃至政治环境风霜刀剑严相逼下,他毫不气馁,不怨天尤人,而是砥砺前行,从15岁刚来到黄土地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2013年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细品《岁月》,青年学子无疑会对这段话有更感性深刻的体悟。

勤学实干、创新创造是青春飞扬的通行证。习近平在梁家河“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读书”,渴求知识,崇学尚读,留下了许多好读书善读书的佳话轶事,如煤油灯下熏面看书,走三十多里山路借书。他的博学多识赢得了村民的尊重。在梁家河的几年里,他一直苦干实干,同他一起劳动过的王宪平说“很卖力气,肯吃苦,一点儿都不惜力”,因而被誉为“好后生”。当上村支书后,他大刀阔斧地抓生产,组织农民打坝打井,改革创新生产组织方式,设立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磨坊,在全省率先引进沼气新技术,实干苦干创新干,让全村较短时间内就焕发勃勃生机,也让自己的青春在梁家河格外熠熠发光。

一幅壮美的历史画卷,生动诠释了人民领袖锻铸“根”“源”

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岁月》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黄土高原,在山沟沟里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7年的岁月,让他更加深入了解了国家的现实状况和最底层农民的生存状况,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冷暖甘苦,扎深了根基,接足了地气。习近平总书记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如果说上山下乡是时代使然,那么,他在读完大学在中央军委机关上班后,又到县里工作则是主动的自觉的选择。历史地看,基层沃土确乎成了青年习近平练就过硬本领、淬炼坚强党性的“大熔炉”。

矢志为人民谋福祉。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忆:“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旦告别了最初的迷惘和彷徨,他就找到了坚定的目标,建立起了对党、对党的事业、对为人民服务的坚定执着。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说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从《岁月》中可清晰看到,这一执政理念的形成,奠基于在梁家河村的最初执政实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无疑也发轫于梁家河。可以说,总书记从梁家河读懂了中国梦,也读懂了民心,梁家河“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

铸就干事创业的历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的雄才伟略和担当作为其来有自。青年习近平插队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这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之一,而他是陕北知青中年龄最小、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印证。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劳动生活和严酷的政治考验,磨炼了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在组织上要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他没有患得患失推脱,而是毅然决然担起责任,在带领乡亲们干事创业的实践中,“干一件成一件,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力挽狂澜,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无疑与他这种意志品格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气概密不可分。

永葆赤子情怀本色。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无不真诚相待;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把蓝色大衣送给上师范的武晖,到把粮票和钱悄悄压在房东碗底下;从“解衣推食”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送给讨吃老汉,到离开梁家河多年后还给吕侯生治病慷慨助人;从在赵家河村“整队”果断治理神车沟,到在梁家河村打淤地坝办沼气,无不体现了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怀和大仁大爱。他把自己完全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千方百计想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这样的赤子情怀,让梁家河村民对他也一往情深,举村为他上大学送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样的赤子情怀使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对普通群众充满真情,这充分体现在他成为总书记后开展的精准扶贫等诸多治国理政实践中。

一部鲜活的团课教材,生动指引了青年工作根本遵循。

青年群众工作本领是共青团的看家本领。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在党领导下做好青年群众工作,是团的固有职责。共青团如何在青年工作领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当时以团员身份被派到赵家河村“整队”的习近平以实际行动,回答解决好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有知青回忆,“近平做群众工作很注意方法,也很人性化,从不采取强势、高压的做法,总是尽量做思想工作,把人的思想弄通了,心里疙瘩解开。”他苦口婆心动员27岁的武刚文重新担任生产队长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经典案例,办青年夜校扫盲,带领村民打坝修梯田,开会拉话“讲得可有意思了”,独特的人格魅力让村民们至今津津乐道。无论在哪里,他都会尊重人团结人,把群众当亲人,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干。重温习近平的梁家河记忆,团干部必须坚决摒弃“青年官”的倾向,要当“青年友”,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强化群众立场、深化群众感情,知青年懂青年爱青年,练就青年群众工作过硬本领。

先进性是共青团发挥作用的关键。读完《岁月》,习近平知青岁月的整体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有追求、能吃苦、爱学习、办实事、重仁义、敢担当的“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先进青年,也为我们今天如何定义先进青年指明了方向。实际上,正因为他学习上先进、思想上先进、劳动上先进、工作上先进,他是1974年延川县第四次团代会代表,还参加了1975年的延安地区先进青年代表大会。1975年,共青团延川县委9号文件,专门号召团员们在大办沼气运动中以习近平为学习榜样,争当先锋。青年习近平为彰显共青团先进性作出了突出表率。

服务青年利益是共青团工作生命线。青年习近平为什么在梁家河村和赵家河村群众尤其是青年中有那么高的威望,说到底,是他把群众的利益装在心里,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所有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后来指出,党和政府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天的共青团开展工作,理应眼光向下,扑下身子,牢牢把住维护青年利益的大旗,从小事做起,努力为青年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一个光辉的楷模榜样,照亮着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

7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历史起点。《岁月》让我们从源头上更加深刻理解党的领导核心成长的实践根基,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人民领袖诞生的历史逻辑,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的理论根脉。结合《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学习《岁月》,广大青年学子可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独特的领袖魅力、青春魅力、思想魅力和人格魅力,同时也找到了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根脉源头。这些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既是直接让广大青年学生受益的人生宝典,也是新时期做好团学工作的行动指南。学思践悟《岁月》和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以青年习近平为光辉榜样,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当代大学生必将开启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捍卫、追随党的领导核心和人民领袖。通过学习《岁月》,青年学子要更加深刻理解,党确立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核心地位顺应党心民心,具有深厚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关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关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需要。领袖的成长不是偶然的,领袖来自人民,其思想和魅力的形成是有源头的。精心研读《岁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重要思想,切身体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对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进一步激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衷心爱戴,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维护、捍卫、追随党的领导核心和人民领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遵循青年工作规律,坚决按照强“三性”去“四化”的根本要求推进团学改革攻坚。学校共青团尤其是高校共青团在全团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的地位和作用,团学改革是共青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把握《岁月》中指引的青年工作规律,贯彻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团学改革要奔着脱离青年学生群众的本质问题去,牢牢把握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根本要求,以自我革新的精神和钉钉子精神落实好团学改革方案,着力改革创新团学组织的制度机制、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着力夯实学校共青团的基层基础,着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着力改进团学干部工作作风。在改革攻坚中,尤其要注重与时俱进做好青年学生群众工作,切实维护青年学生合理权益,充分彰显共青团先进性,不断提升团学工作科学化制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巩固扩大党执政的青年学生群众基础,更加紧密联系和团结广大青年学生坚定跟党走。

把握时代际遇机缘,积极服务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将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习近平总书记7年的知青岁月,牢牢把握了当时的时代际遇与机缘,集中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和鲜明的创新创业精神。什么是当代大学生的时代际遇与机缘呢?就在于当代大学生注定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冲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见证者、全程参与者、关键实践者、荣光分享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他勉励广大青年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随着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阶段。接续“五四”以降的光荣与梦想,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当代大学生就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奉献磅礴青春力量。学校共青团将切实增强历史自觉,充分发挥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服务育人作用,组织动员和服务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创新创业创优,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将激昂青春梦紧紧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近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广大读者一致好评。这是探寻党的领袖成长足迹的珍贵实录。习近平总书记是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培养下、在共和国旗帜下成长起来的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是从黄土高原最基层的农村一线党支部书记干起、一步步历练成长起来的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爱戴的领袖。《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撷取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x月至1975年10月的七年知青岁月,生动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艰难磨砺和丰富实践中的成长历程,直观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深厚历史逻辑、实践基础、人民意愿。

这是指导广大党员干部淬沥党性的生动范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寄语青年朋友,“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近平总书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诠释了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1969年x月,习近平总书记时年15岁,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与当地农民一同吃粗粮、住窑洞、睡土炕、干农活。当时的陕北农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不仅食品匮乏、饮水困难、环境恶劣、卫生条件极差,而且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比较陈旧。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就在这样极度困难的环境中,经受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七年艰辛磨炼,不仅真实而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农村和中国社会,也锻造了极为坚强的意志品质,铸就了高尚的人格精神,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及感受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及感受。《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不仅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坚定理想、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

去年11月28日至今年3月17日,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续刊发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共19篇。为了满足社会期待,中央党校决定把这一系列采访实录结集成书,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8月17日,第一批成书出版发行,当晚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了消息。

这段时间,这部书受到了广泛的社会欢迎,目前发行已超过200万册,并且增长势头强劲。这部书之所以如此受到欢迎,主要在于人民领袖成长的独特魅力、在于崇高思想精神的独特魅力、在于生动感人故事的独特魅力。作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的忠实读者,我抱着一颗虔诚的心研读全书,深受教育,深受感动,我谈几点体会。

一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锻造了习近平总书记刚毅坚定、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梁家河。他与几个知青一起住窑洞、点煤油灯、睡土炕;窑洞里跳蚤很多,他被咬得浑身都是包;一开始,不会干农活,就跟着老乡学,老乡咋干,他就咋干。从种地到拉煤,从打坝到挑粪,插队那些年,几乎什么活都干过。梁家河的插队生活,不仅让青年习近平练就了强健的体魄,还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的生活技能。多年后他回忆道,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他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培育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爱民为民的家国情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展开一幅幅青年习近平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总书记曾经回忆道:“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当村支书时,他带领群众在梁家河打出了第一口深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代销店、磨房,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打建了至今仍是梁家河村最好的淤地坝。多年后总书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铸就了习近平总书记不变的“初心”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生动再现了一位涉世不深、质朴厚道的青年成长为一名信念坚定、果敢担当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历史过程。作为老一代革命家的后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受到的革命家庭教育熏陶,传承着红色基因。梁家河的7年磨练,他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转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7年中,他矢志不移,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终于得以入团、入党,并担任梁家河村大队支部书记。他在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四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养成了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他积淀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奠定了扎实基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青年习近平带着沉甸甸的一木箱子书下乡来到梁家河,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跑几十里山路借书以及带领大家读书的情节。据北京知青孔丹回忆:插队期间,劳动是艰苦的,生活是艰难的,好在政治上还是平稳的,书还是可以读的,读书的时间也是有的。总书记当年读的书很多,主要是政治、经济和文学类书籍。受访者曹谷溪回忆说:“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他从来没有忘记博览群书。在土窑洞里的煤油灯下,每天他都要读书到深夜。据我所知,上大学前,他就三遍通读《资本论》,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受访者北京知青戴明说:“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我和近平都看过一部书,对我而言,大概就是读过了,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而对近平来说,他就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总书记自己曾说:“在德国,我讲了自己读《浮士德》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读书学习成为总书记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的生活爱好和精神追求。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养成了他特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积淀了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历史素养和理论素养。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让我们从历史和生活的层面,生动、真切地分享了习近平总书记一段极其重要的人生经历。我们由衷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有深刻的实践基础、群众基础的,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7年知青岁月,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青年树立了可亲可近可敬可信的光辉榜样,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心中应该珍藏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确实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生动范本,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提高党性修养、提升政治能力的鲜活教材。

当前,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全党全国上下热切期盼。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增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感情认同,提高政治能力,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优异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生动再现了习总书记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是探寻党的领袖初心和成长足迹的珍贵实录,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访谈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是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爱国为民、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我们要像总书记看齐,求真求实讲奉献、尽职尽责敢担当,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无悔人生。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深刻体悟和践行总书记始终不渝的信念、一心为民的情怀、实事求是的品格、改革创新的精神、脚踏实地的作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坚定信念强党性。“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党员领导干部是党执政兴国的关键少数,更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始终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任何时候特别是面对艰苦的环境、复杂的形势、繁重的任务,都要像总书记那样将忠诚的信仰化为艰苦奋斗、发展为民的具体实践,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

牢记宗旨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是党的根本宗旨,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是我们不变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中强调,“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群众的小事都是我们大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把群众的事做细做实、抓常抓长,使改革发展出实效、见长效,真正成为百姓的贴心人、发展的领路人。

砥砺奋进求突破。“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要坚持求实务实、干在实处,以实事求是态度分析问题,用实事求是精神谋划思路、靠实事求是作风推动工作,为如期建成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全面小康社会汇聚正能量;要开拓进取、走在前列,切实贯彻新理念、积极探索新途径、引领发展新常态、奋力开创新境界,对标一流、争先进位,争当发展排头兵,实现事业新跨越。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我们要以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契机,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实学透、学以致用,从我做起,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忘初心、坚定信念,心系群众、为民造福,立说立行、真抓实干,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去年11月28日至今年3月17日,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续刊发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共19篇。为了满足社会期待,中央党校决定把这一系列采访实录结集成书,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8月17日,第一批成书出版发行,当晚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了消息。

这段时间,这部书受到了广泛的社会欢迎,目前发行已超过200万册,并且增长势头强劲。这部书之所以如此受到欢迎,主要在于人民领袖成长的独特魅力、在于崇高思想精神的独特魅力、在于生动感人故事的独特魅力。作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的忠实读者,我抱着一颗虔诚的心研读全书,深受教育,深受感动,我谈几点体会。

一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锻造了习近平总书记刚毅坚定、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梁家河。他与几个知青一起住窑洞、点煤油灯、睡土炕;窑洞里跳蚤很多,他被咬得浑身都是包;一开始,不会干农活,就跟着老乡学,老乡咋干,他就咋干。从种地到拉煤,从打坝到挑粪,插队那些年,几乎什么活都干过。梁家河的插队生活,不仅让青年习近平练就了强健的体魄,还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的生活技能。多年后他回忆道,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他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培育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爱民为民的家国情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展开一幅幅青年习近平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总书记曾经回忆道:“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当村支书时,他带领群众在梁家河打出了第一口深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代销店、磨房,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打建了至今仍是梁家河村最好的淤地坝。多年后总书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铸就了习近平总书记不变的“初心”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生动再现了一位涉世不深、质朴厚道的青年成长为一名信念坚定、果敢担当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历史过程。作为老一代革命家的后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受到的革命家庭教育熏陶,传承着红色基因。梁家河的7年磨练,他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转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7年中,他矢志不移,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终于得以入团、入党,并担任梁家河村大队支部书记。他在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四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养成了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他积淀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奠定了扎实基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青年习近平带着沉甸甸的一木箱子书下乡来到梁家河,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跑几十里山路借书以及带领大家读书的情节。据北京知青孔丹回忆:插队期间,劳动是艰苦的,生活是艰难的,好在政治上还是平稳的,书还是可以读的,读书的时间也是有的。总书记当年读的书很多,主要是政治、经济和文学类书籍。受访者曹谷溪回忆说:“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他从来没有忘记博览群书。在土窑洞里的煤油灯下,每天他都要读书到深夜。据我所知,上大学前,他就三遍通读《资本论》,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受访者北京知青戴明说:“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我和近平都看过一部书,对我而言,大概就是读过了,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而对近平来说,他就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总书记自己曾说:“在德国,我讲了自己读《浮士德》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读书学习成为总书记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的生活爱好和精神追求。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养成了他特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积淀了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历史素养和理论素养。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让我们从历史和生活的层面,生动、真切地分享了习近平总书记一段极其重要的人生经历。我们由衷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有深刻的实践基础、群众基础的,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7年知青岁月,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青年树立了可亲可近可敬可信的光辉榜样,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心中应该珍藏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确实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生动范本,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提高党性修养、提升政治能力的鲜活教材。

当前,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全党全国上下热切期盼。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增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感情认同,提高政治能力,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优异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继往开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我们解决了过去长期想要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要办却一直没有办成的事情,这一切成就离不开总书记的正确领导。作为在苦难历史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我党领袖,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的七年知青岁月不仅仅是总书记个人宝贵的实践经历,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学习和深挖的精神宝库。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在当年上山下乡的全国知青中,总书记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他插队去的陕北是全国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他也是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知青之一。1969年上山下乡的时候,总书记属于老初一学生,只有15岁多。那时候的总书记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打坝、挑粪……几乎没有歇过。到1975年末,当初来延安的26200名北京知青只剩590人。总书记插队的梁家河,到1974年10月就只剩他一个知青了。我们要从总书记的知青岁月里找寻奋斗的目标,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立足实际,克服困难,努力奋进,方能成长成才。

青春是用来奉献的。‚近平还是那个为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打拼的‘好后生’‛。最美的青春在一线,最美的青春是奉献,总书记把七年的打拼岁月奉献给了黄土地、奉献给了老百姓,这是青春里关于理想信念和事业追求的最美的奉献。这种奉献足以启示我们,要把奉献当作自己的人生追求,把人生追求融入到国家事业发展的洪流之中,把‚小我‛凝聚成‚家国‛,把点滴真情奉献给祖国人民。要坚定信念,爱岗敬业,以无怨无悔的奉献书写人生价值,这样‚有血有肉‛的青春,无上光荣。

学习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我深深为朴实、平易近人、爱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的青年习近平鼓舞、感染,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首先是与民同甘共苦、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那个特定年代的印符,只有彻底完成从青年学生到农村行家里手的蜕变,才能在农村生活中得到认可与尊重,才能有资格带领农民兄弟投入到改良土壤、兴修水利的战天斗地的革命洪流中。凡是经过那个年代的人都会想象到一名大都市学生到农民领头雁的辛酸与艰难。今天看来从人民群众实际出发,从我们的国情出发,让我们党的大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只有去与群众“打成一片”,同甘苦、共患难,才能在人民的心里有我们基层干部的位置,这就是平易近人的效果。

其次是真正为群众办点实事,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事作风,为当地群众真正干出一点事情来,说的住嘴,记得住的“民心小事”。我们伟大的习近平担任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时,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沼气池,这在当时是真正的民心工程、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为什么?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开山造田、全国农业学大寨的特殊历史时期,农民做饭烧水所需的柴草极为短缺,建设沼气池,一则解决缺柴烧的困境,二则有利于减少砍柴割草,绿化荒山,涵养水分、减少水土流失,三则改善人畜粪便污染环境,开启农村美好幸福生活。但从第一点来讲,是解决当时制约农村生活的关键问题和困难,是迫在眉睫的民心工程。真抓实干,让当地群众受益,真正为了群众而真干事情,人民至今不能忘怀。

再次是坚持学习。时年15岁的习近平到农村时带的最贵重的行李是书本。尽管农村的环境很艰苦,小小身板常常不堪重负,一天劳作之余,仍然坚持读书学习至深夜。同时,他更重视农民的文化学习,一边劳动,一边教村民学习,全村人都会书写自己的名字,更有一大批农民因文化而受益终生。教学文化化为启智、致富动力。正是由于习近平学苦干和农民兄弟的普遍认可,才得到村、公社的推荐到大学学习。通过7年的“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锻造了自己,提升了自己,为以后的人生走向奠定下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读《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有感

《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是2017年8、9月份出版的,印象很深,当时是由团中央带领广大青年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之风,特别是青年干部,可以说是推荐必读之书了,这本书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我本人由于各方面原因当初没有特别在意,也就没有做到相关的学习要求,现在想起来很惭愧,如今有机会我借到这本书,利用一些时间,很快读完了,并且很有感触。

我不是一个特别喜欢读书的人,相反作为一个工科男生,对科技和本专业的相关内容更感兴趣,所以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就让我的同学、研友不太理解,认为我现在做的事情不合时宜,我能理解,因为作为一个还在任的学生干部,有很多事情,并且还要上课,在这个时期其余时间只能全部用来考研复习,才不会被别人甩在后面。我借这本书的初衷原本是换换心情,调整自己,让自己的心态更加稳定,对复习有很多好处,后来逐渐读完这本书,我知道我不仅没有选错,而且我还“赚大了”。

先介绍一下这本书,这本字数在31万字左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的前身是16年11月到17年3月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载刊出的采访实录。这是我读过的唯一一本全部以采访实录为内容的书,里面共有19篇采访实录,采访对象包含“当年的知青”、“当地的村民”和“各界人士”共30人左右,从各个角度全面的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到1975年在梁家河插队时的种种经历。

这本书所描绘的情景,都具有很鲜明的时代背景,这七年处在“”期间,老实说,我对这段历史细节知之甚少,这本书很大的充实了我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程度,也清晰的看到当时国情在最基层、最贫困地区的真实表现。简单概括总书记当年的成长变化就是,从一个为了减少“迫害”牵连选择去陕北插队的年龄最小的普通知青,成长为所在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一心努力为当地老百姓做实事的大队支书。

文档为doc格式。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以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早期的成长经历,让我们对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有了更为鲜活的认识。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则使我们看到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让我们更能深刻地了解到他的真实生活。虽然我们这一代人无法亲身经历所谓的知青岁月,却能从书中的字里行间体会到当时生产和生活条件之艰苦,当然,也正是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时光,沉淀出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为我们所有身处基层的工作者拨开了迷雾,指明了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在基层工作要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习近平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在农村的“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这四关,文中的知青说部分也为我们详细说明了当时的情况,作为90后的我很难想象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习近平总书记是如何在其中磨砺自己、不断学习进步的。现在我们作为基层的工作人员,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比之好上百倍千百,我们就更应该扎根基层,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念,为人民做实事。基层工作固然会繁琐,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生活之余不断提升自我价值、补充精神上的“钙”,在思想上做到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

“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才能有所得。书中反复提及到,梁家河的村民去接知青回村的时候,习近平的两个箱子里面装的全是从北京带去的书本和他一空下来就读书的情景,都让我感受到了青年时期的习近平总书记对学习的热爱。正是这些在知青岁月中从没放弃过读书和思考的坚持和习惯,对习近平总书记后来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书和学习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要求我们在年轻的基层工作者不断加强学习。增强自我的学习能力,将自己的所学都投入到伟大的基层工作事业中去。

“干字当先,干在实处”,以实事求是为准则,到基层磨砺意志和品格。不论是修沼气池、修公路、开办代销社和铁业社还是修筑淤池坝,这些举措都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这些举措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了解了人民群众真实诉求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之后才着手去推进的,也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敢为人先,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思想。书中以七年的知青时光为例,为我们诠释了基层干部应有的担当和魄力,值得我们去不断学习和领悟。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的使命是为人民谋福祉,这就要求我们充分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真实的诉求,做到“实干”而非“蛮干”。

在当初如此艰苦的环境之下,七年的知青岁月却成为了习近平总书记人生中的宝贵经历,也希望自己和每一位工作者也能够在工作中多学习,远离浮躁,实事求是,保持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体会

《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是2017年8、9月份出版的,印象很深,当时是由团中央带领广大青年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之风,特别是青年干部,可以说是推荐必读之书了,这本书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我本人由于各方面原因当初没有特别在意,也就没有做到相关的学习要求,现在想起来很惭愧,如今有机会我借到这本书,利用一些时间,很快读完了,并且很有感触。

我不是一个特别喜欢读书的人,相反作为一个工科男生,对科技和本专业的相关内容更感兴趣,所以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就让我的同学、研友不太理解,认为我现在做的事情不合时宜,我能理解,因为作为一个还在任的学生干部,有很多事情,并且还要上课,在这个时期其余时间只能全部用来考研复习,才不会被别人甩在后面。我借这本书的初衷原本是换换心情,调整自己,让自己的心态更加稳定,对复习有很多好处,后来逐渐读完这本书,我知道我不仅没有选错,而且我还“赚大了”。

先介绍一下这本书,这本字数在31万字左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的前身是16年11月到17年3月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载刊出的采访实录。这是我读过的唯一一本全部以采访实录为内容的书,里面共有19篇采访实录,采访对象包含“当年的知青”、“当地的村民”和“各界人士”共30人左右,从各个角度全面的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到1975年在梁家河插队时的种种经历。

这本书所描绘的情景,都具有很鲜明的时代背景,这七年处在“”期间,老实说,我对这段历史细节知之甚少,这本书很大的充实了我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程度,也清晰的看到当时国情在最基层、最贫困地区的真实表现。简单概括总书记当年的成长变化就是,从一个为了减少“迫害”牵连选择去陕北插队的年龄最小的普通知青,成长为所在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一心努力为当地老百姓做实事的大队支书。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29名讲述者站在自己的角度回忆、讲述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当知青的故事,尽管每个人的身份、学识不尽相同,讲述的故事也各有侧重,但从中我们能够非常真实、真切地感受到总书记一路成长的艰辛与不易,一位遥不可及的大国领袖一下子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了。我也从总书记的知青岁月中感受领悟到五句话:

信仰是一个人内心的指路明灯,它能照亮一个人的人生之路,就像嘉兴南湖游船上的那盏灯照亮了中国革命之路一样。没有信仰的人生,犹如黑暗中行路、逆水中行舟,没有目标,不明方向,只能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总书记那时候小小年纪,就能排除万难,义无反顾地来到革命圣地陕西延安的农村插队,很难想象,一个稚气未脱、青涩懵懂的少年会有这样的选择和打算,而且还在这样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黄土高原上一干就是七年,其他知青都走了,他却从知青当上梁家河的村支书,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他当时是下定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总书记说,15岁下放到梁家河时,人生一片迷茫,但不久后,他在梁家河入了党,当上了大队支部书记,这人生第一课的含量是无价的。梁家河的七年,留给总书记最深刻的记忆是,对人生目标的自信和自觉:“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信念是支撑信仰的内生动力,有执着的信念,才会有坚定的信仰。正是在梁家河的七年,一点一滴、一步一步地坚定了总书记内心的信仰。也正是这份内心执著追求的信仰,照亮了总书记前行的人生之路。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只有勤学善思,做知识的真正主人,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与总书记住同一孔窑洞的知青同伴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总书记对书籍总是爱不释手,他炕头上的书总是堆得满满的。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尽管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还要上山劳动挣取工分,他却没有把读书的这一良好的习惯给改变,没有把学习给落下。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总书记遨游知识的海洋,感受知识带给他的力量。总书记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坦言:“我个人爱好阅读、看电影、旅游、散步”“我最大的爱好是读书”“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当知青的那段岁月里,他“带一箱子书下乡”,期间他阅读了大量政治、经济、哲学、文学方面的书籍,为他今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书记在与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回忆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总书记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那是学习的功效,读书的功效,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学习的功效不止于改变自己的命运,他还改变了国家的前途命运。

总书记在给年轻干部成长指明方向时说:“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是要放到艰苦环境中去,越要派到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线去,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我想这应该是总书记成长的真实写照。他到农村插队,开荒、挑粪、收麦、放羊,这是他这个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孩子“接地气”的第一次实践,后来,他担任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村民打坝、修梯田、建沼气,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他还带领创办铁业社、缝纫社,这是他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的第一次实践。正是在梁家河的这七年,在一次次的“第一次”实践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开始在他心底植根,担当责任的精神开始在他身上展现。再到后来的河北正定、福建厦门、宁德、福州、浙江、上海,一步步成长为大国领袖,靠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和担当责任这“两件法宝”。总书记在索契冬奥会接受采访时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通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们能清楚地找到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起点与实践来源,梁家河知青岁月的实践,奠定了总书记成为大国领袖的实践基础。

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接受媒体专访时说:“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对于总书记而言,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工作是使命责任担当,更是无私奉献付出。在现在的梁家河,可以参观知青淤地坝、知青旧居、村史馆,以及沼气池、铁业社、缝纫社、磨面坊和代销店,这些都是总书记无私奉献付出的点滴写照。在那段岁月里,总书记始终顶着“黑帮子弟”的帽子,没有上大学的机会,也不能招工或参军,他没有明显的功利性,对于这些他毫不在乎,他就打算扎根农村,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这块黄土地,奉献给他的“第二故乡”梁家河,奉献给梁家河的父老乡亲。多年后,总书记携夫人彭丽媛回延安时,用陕北方言向乡亲们介绍说:“这是我的婆姨。”这有种带着媳妇回家见“公婆”的味道,总书记俨然把梁家河当成了自己的家乡,梁家河的父老乡亲就是他的亲人。他还说:“1969年1月,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呆就是7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总书记对这里用情至深,念念不忘,说明他在这片黄土地上付出了太多、奉献了太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正是这种默默地无私奉献,磨砺了他的意志,增长了他的才干,也成就了他的事业。他从陕北的小村庄走出来,带着宝贵的奉献精神,坚持奉献成就事业,走到县城、到省城、到首都,尽管他把心留在了梁家河,但他注定不只是为梁家河的父老乡亲而生,他注定为天下苍生而生,他注定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之人。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用在总书记身上是最恰当不过了。在他的知青岁月里,要过好“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一个从小在北京城里长大的15岁孩子,哪能受得了这些。他住不习惯,经常被虱子咬得红肿一大片,奇痒无比,经常挠,后来都挠得流脓流血。他吃不习惯,每天吃的是“粗粮”,比如野菜团子、黑米糊糊、玉米糁子,非常粗糙,难以下咽,还因为缺油,饿时间长了,有一次他竟和知青雷平生蘸酱油膏吃生肉。“劳动关”对于他这个京城来的少年也是极难的,但随着时间延长,与老乡接触多了,劳动也习惯了,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工分也长到10分了。最大的问题还是他是习仲勋的儿子,带着“黑帮子弟”的帽子,思想包袱很重,但他还是顶着各方面的压力,仍然继续求上进,先是入了团,后面还是因为以团员身份参加了延川县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的“整队”工作,表现突出,群众认可,才一波三折地入了党。也就是那样一段时期,他从犹豫、彷徨,到充满信心全身心投身到为群众奉献的工作中去。此时他的思想,已经逐渐有了新的人生目标。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正是那些苦难的经历丰富了他的情感,丰富了他的人生,让他能够在逆境之中从不畏惧、从不退缩,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从不动摇,让他在治国理政的道路上,带领全国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体会

通篇感触最深的就是没有一个人不说“近平从不放弃学习,从不放弃读书和思考,喜欢写东西,讲的实在”。“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

”总书记读书十分注重方法,“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总书记用身体力行告诉我们“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学习方法要辩证高效融会贯通。

更体现在他在梁家河、文安驿公社的实践工作中,讲道理人信服;做思想会鼓动;开展农村工作学以致用,有方法,而且能科学高效,那是农村的“现代企业管理”,为总书记三轮摩托换手扶拖拉机和磨面机而拍案叫绝,那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啊!读书使人进步,作为企业管理者的一员,常常倡导“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但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却要求别人做到,常常工作忙为借口,碎片化的时间不会利用,喜欢简介快餐文化,工作浅尝辄止,绝对是“梁家河的老农民”,保守僵化不变通。

可以说总书记给我们树立了在逆境中学习的楷模,用行动教会了我们读书的方法。让我理解了怎样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如何“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更唤醒我少时对知识的渴求,激发了我学习的热情。

通篇感慨最多的就是总书记在困境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作为年龄最小、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真是不容易不简单:身负“黑帮子弟”的屈辱,面对300人口龙入浅滩的穷山沟,艰难困苦的“过四关,”八份入团十份入党申请书的忠诚,不搞形式主义的为民办事,高效办事,执着办事!真正做到“只有窑洞里的一盏煤油灯闪着亮光”!理解《战争论》中的“慧眼”所指,总书记就是在有限的空间里,扎根农村,做黄土地的儿子,走父辈的革命道路,实践历史的宏伟背景,做到了《孟子》中天降大任的要求,实现了《礼记.大学》中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推己及人,之所以喜欢这本朴实无华的书,之所以对总书记人格魅力的喜欢,是因为常常自诩我们这一代是“吃过农村生活的苦,享过改革开放的福,勇立时代发展的潮头,悟透历史发展的潮流”,两相对照,我们的认识还远远在路上。

从小长在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供销社,挑担、打井、磨面挣工分,集体修水利,沼气池,派饭派宿,煤油灯、工余常常读书的青年,拉嗓子的粗粮。读书时朝圣过延安,喜欢书中亲切的陕西口音,交往过延安朋友。仿佛就在昨天,历历在目;更有地主成分靠学习和写作改变命运的表哥做身边榜样。改革开放成就就了万千家庭的幸福,高考、知识改变了我们一代人的命运。我们就是党领导的创新发展的特色社会主义最大受益者。所有这些,离不开总书记在比我们更加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接地气、解国情、近人民,知甘苦”,见微知著,心系天下,有了报告中真情实意的“振兴乡村战略”。再回到自己身上,大局意识不够,很长时间“思想关”没过,外部环境、社会风气左右自己的观念,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却看作现实中得“梁家河”。总书记的精神境界,总书记的农村实践,是我们工作的最大动力,是党的宗旨的最好写照。

读***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近日,根据部机关党支部要求,我认真研读了《***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用真实的历史细节,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采访实录,生动地再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心系百姓、勤奋上进、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为当代青年励志成才提供了鲜活教材。***总书记把青春挥洒在黄土高原,在知青岁月里打磨人生。细细品味,启发颇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受和体会。

我们青年以***总书记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忠于理想、坚定信仰的崇高品格。***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坚强的理想信念,就能抵御住各种风险诱惑和困难考验,就能以不屈不挠、充满自信的姿态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总书记在1969年到陕北插队的时候还不到16岁,是全国1600万知青中年龄最小的,而他所去的陕北又是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但***总书记没有抵触,没有怨言,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与群众一起干。我们当代青年人要以***总书记为榜样,坚定自己的脚步,树立正确的理想,立足于自身岗位,不断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与人生价值。

我们青年以***总书记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学思悟践、知行合一的高尚品质。***总书记指出,“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总书记在梁家河那种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要进行高强度劳动的恶劣条件下,依旧没有忘记学习,没有忘记读书,只要有一点时间就坐下来看书。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要想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伟大的时代成就一番事业,我们当代青年人就要以习总书记为榜样,始终把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始终坚持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拜人民为师,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我们青年以***总书记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忠于人民、服务于民的伟大情怀。***总书记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在七年岁月中,在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总书记始终与群众生活在一起,一块吃、一块苦、一块干,村民接纳了***总书记、帮助了***总书记,村民的质朴和善良感动了***总书记。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总书记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蜕变,不仅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也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到成为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不换肩、“有知识、点子多”“吃苦耐劳的好后生”,***总书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着乡亲们,用自己的奉献回馈着老百姓。

***总书记用七年时间,扎根中国最基层,贴近中国最底层,与普通农民朝夕相处,在服务群众中了解了农民、了解了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他的奋斗历程是青年人不负韶华、勤于学习、敏于求知的生动案例,是青年人勇担历史使命,关心人民、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生动表达,是青年人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用青春梦托起“中国梦”的光辉典范。青年是树立远大目标和筑牢思想基础的最好时期。时代在呼唤,我们没有理由不向前。风劲帆满,远航正当时!

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体会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在顾城的诗里,陪伴就是这么简单而美好。在我们的青春里,也会有很多陪伴,除了人和事,还有志气、勤奋、实践与告别。

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国家领袖。

青春需要志气的陪伴。我们正青春,我们需奋斗,青春仿佛是一种宣言,是一种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激情;青春也是一种态度,心有猛虎,细嗅蔷薇;青春更是一种勇气,加速奔跑,带着渴望奔向明天。一个15岁的青年,突然从大城市来到偏僻的穷山沟里,住土窑洞,干农活,白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晚上几个知青躺成一排,挤在一个炕头上。面对巨大的落差,他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他没有因为困难被打倒,而是在真正融入梁家河的农村生活、深切了解农民生活现状后,立下了“为群众做实事”的理想。就是这份志气,让习近平总书记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不放弃。

青春需要勤奋的陪伴。人生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人生不得勤奋,不明智理。在做知青的时候,听说,为了找一本书,青年习近平跑了三十多里路。上山放羊时,他揣着书;锄地休息时,他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在那个年代,社会文化很落后,再加上黄土高原的闭塞和凄凉,青年习近平以书为伴,在知识里寻找心灵的慰藉。正是这种勤奋,这种对知识的渴求,让他在当时的社会下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事物有自己的思想与看法。

青春需要实践的陪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止矣”。在担任村支书之后,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办沼气,解决了当地缺柴烧的问题,沼气普及以后,梁家河点燃了陕北第一盏沼气灯,当地人做饭、照明都可以用沼气,沼气池里清出来的肥料,还可以给庄稼上肥,一举多得。办铁业社和代销点,起到了方便群众的作用,类似这样的实事好事,他在短短两年时间里还做了很多。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正是这种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支撑他在陕北这块红土地上取到了父辈革命者缔造的“真经”,完成了他最初的梦想。

青春也需要不停地告别。海子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最后这个主题我想写给自己。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不禁会问自己:如果换作是我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还能否坚持初心呢?在信息发达的当代,知识的获取变得轻而易举,但我们的思考却越来越少。遇到困难,没有足够的勇气面对。不想再逃避问题,也不能再逃避,所以我想跟自己的怯懦和懒惰告别,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下去,不负青春。

读罢此书,我思绪万千,没有这些陪伴的青春注定是苍白无力的孤行。雨果有一句名言,“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而我终会找到克服困难的勇气,锲而不舍地努力,将想法付诸于行动,让它们陪伴在我的青春里,活出自己的精彩!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展现了青年习近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至真至朴的为民情怀、无私无畏的历史担当,充满着大智大情大理,给人以深刻启发和宝贵教益,为当代青年人如何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吃苦与享乐、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做出了生动诠释,是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这是探寻人民领袖成长足迹的珍贵实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的七年知青岁月,生动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这是指导广大党员干部提升党性修养的生动范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寄语青年朋友,“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总书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诠释了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要我们从这一个个故事中,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怎么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基层统计工作者,要时常反躬自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己,不断增强业务能力,集中精力谋划好统计工作具体措施和办法,使统计更好地成为经济社会的“晴雨表”和“监测器”。

这是激励我们坚定跟随核心的感人画卷。书中用大量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7年间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工作历程。青年习近平的鲜明形象和独特魅力,可感可信、可亲可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讲述的虽然是40多年前的故事,但其中蕴含的伟大精神穿透时空历久弥新,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对领袖的衷心爱戴。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生动的故事详实的细节记录了总书记的家国情怀、理想追求、蕴含着信仰、真理和人格的力量。这使我深受启发,给我在思想和人格上树立了榜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真正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起来。作为一名基层统计干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需要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脉络、实践根基和精髓要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坚定理想信念紧密结合起来。要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中汲取理想信念、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的丰厚养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始终对党无限忠诚,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树牢群众观点。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发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品格和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勇于经受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形成拼搏奉献、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引领伟大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中锤炼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至真至朴的为民情怀、无私无畏的历史担当,为全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成为我们扎实工作、锐意进取的重要法宝。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紧跟国家的掌舵者,人民的领路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鼓足干劲,奋发有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开创中华民族新时代的光辉篇章。

相关范文推荐
  • 12-28 在启动仪式上讲话稿(优质24篇)
    讲话稿是在特定场合发言时所使用的一种文字材料,具有清晰明了、言简意赅的特点。以下是一份致敬教师的讲话稿,讲话者通过感人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向所有辛勤付出的教育工
  • 12-28 我为而读书小练笔(汇总21篇)
    是谁,让我们过上和平幸福的日子?是谁,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欢笑?是谁,让我们能坐在明亮而又宽敞的教室里学习?是祖国。以前,一个个革命烈士为了保护我们的祖国,都葬于沙
  • 12-28 电子实习心得体会大全(19篇)
    通过写实习心得体会,可以发现自己在实习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寻找提升自己的方法和途径。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实习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
  • 12-28 团员评议表个人总结(专业15篇)
    通过个人总结,我可以查漏补缺,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制定更科学和有效的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个人总结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20xx年,在院班子
  • 12-28 大学班长个人总结班长个人总结(专业20篇)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个人总结就是为了回顾自己在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一切,总结并概括自己的成长经历。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的个人
  • 12-28 我的课余活动(实用19篇)
    优秀作文深入人心,让人产生共鸣和思考,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以下是一些来自优秀作文集的片段,希望大家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指导。刚开始不会跳觉得跳绳非常难,要不是绳子甩得
  • 12-28 有一种美好唤醒了我(优秀15篇)
    优秀作文应该借助修辞手法和修辞语言,塑造生动、形象的语境,使文章更具说服力。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推荐几篇优秀作文,欢迎阅读和借鉴。美丽,是形容一些好看的东西。但
  • 12-28 七夕乞巧的高二(优质17篇)
    优秀作文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于所写主题的深入思考和洞察力。小编精选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大家一起来欣赏和学习吧。一觉醒来,只觉做了一场很长的梦。一
  • 12-28 数字电子技术实习心得(优质17篇)
    通过写实习心得,我们可以反思自己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值得分享的实习心得范文将在下面呈现,希望能引发你的思考和写作灵感。
  • 12-28 高一第二学期地理教学工作总结(汇总16篇)
    通过教学工作总结,可以挖掘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接下来是一些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典型案例,通过阅读这些教学工作总结,我们可以从中获取一些有益的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