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赤壁教学设计一等奖余映潮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大全16篇)

时间:2023-10-12 12:05:29 作者:雁落霞 2023年赤壁教学设计一等奖余映潮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大全16篇)

个人简历应该简洁明了,用行业专业术语描述你的工作经验和技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精选总结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

赤壁教学设计一等奖余映潮篇一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3、《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历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4、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两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人发表议论,“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而是含有建功立业各种条件和因素。曲折的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似乎又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5、齐读、背诵

课后练习:对对子

出:白对:黑出:来对:去出:美对:丑出:是对:非出:蓝天对:白云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

2、完成课后练习四

赤壁教学设计一等奖余映潮篇二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积累语言。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积累语言。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一、谈话导入,走近名著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问:“这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

2、交流:你对《三国演义》知多少?

(三国的名称、三国的主要人物、三国所处的位置等等)

3、在一千七八百多年前,魏国的曹操打败了蜀国的刘备,企图一鼓作气消灭东吴,一统天下。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于是在赤壁爆发了一场有名的“赤壁之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设疑:“赤壁之战”发生在遥远的一千七八百多年前,可为什么历史要记录下它?人们又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津津乐道?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思考。注意读准字音,并理解文中的词语。

2、交流——“步步为赢”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调兵()将自不()力波浪()()不防备

迎风()望丢()弃()无心()战不()其数

(2)你理解了其中的哪个词语?

(3)选择1个或几个补充完整的词语,说一句或几句和《赤壁之战》有关的话。

三、突破重点,精思研读

(一)理清“火攻”的步骤

1、师生合作读文章第3段。

对呀,3万对50万,如此悬殊的兵力,黄盖也深知寡不敌众,所以他对周瑜说:“(),但因为他看到曹军的(),于是他信心十足地提出:“如用()。”

2、正如周瑜所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关键是怎么打?

指名朗读课文5——11小节,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分哪几步?试着用简短语言概括,同座位交流后回答。

3、多媒体逐步展示:写信诈降、乘风行船、火烧曹船、曹军大败。

(二)精读每一步,学习复述,体会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所在。

1、火攻这一战是分好几步来实施的,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为什么?

a——黄盖诈降

1)展示黄盖给曹操写信的内容(个人读)

2)引导学生分析

a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会欢喜得不得了?从信中找出原因。

b周瑜既然准备用火攻攻打曹军为什么还要写信诈降呢?

c从曹操接信后的举动看,你觉得曹操的弱点是什么?

b——趁风驶船

1)展示两军对阵图,指名划出风向。

2)思考讨论:

a课文中哪几处写到东南风?(用直线在文中标出)它与火攻有什么关系?请找到其中的关键词说说理由。

b东吴乘风而来的船有哪几种?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c——火烧曹营

1)从课文9、10小节中找出描写火势旺盛的句子,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特别好?为什么?(重点体会“都”、“封”、“窜”)

2)齐读三句话,再次体会“火攻”的妙处——扬长避短

(三)分步复述

1、听了同学们的发言,知道火攻的每一步都是很精彩的,缺了哪一步都不行,这么好的计策真让人赞叹不已,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招,试着说一说。

2、学生精彩片段复述交流。

3、根据提纲,试着复述全文。

4、小结:看着提纲,大家不难发现,作者就是这样一步步将这著名的“赤壁之战”的全过程描述下来,使得文章条理清楚,扣人心弦。那么读到这里,你从这场战役中收获了什么呢?(指名交流)

四、总结归纳,课外拓展

1、齐读最后一节,展开想象:

堂堂一代枭雄曹操从华容道仓皇逃命后,当他回到北方,回首这次大战,他会对着部下黯然长叹:“。”

2、学生想象发言。

3、激发豪情,出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同学们,历史的脚步匆匆,而长江的水依然滔滔,那远去的硝烟,那逝去的火花,已随风而飘,但在这场著名的战役过去900多年后,有一位大文豪来到长江边,深深地怀念、深深的赞叹,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

4、用你喜欢的方式诵读。

5、总结:正是有无数像赤壁之战这样的战争、事件串起了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辉煌的历史,也正是有无数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笔用他们的激情创造了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游历其中,没有一个炎黄子孙会不为之自豪的!我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深有同感。

6、布置作业

记一记: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讲一讲:《赤壁之战》的故事。

读一读: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故事,如《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板书]

29赤壁之战

知己知彼

天时地利

扬长避短

本篇是一个故事情节很强、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同样很强的课文,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之一。在反复研读了教材和本单元训练重点后,同时又结合民族精神教育,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积累语言。其中,复述又成为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整个教学环节分为:

一、走进名著。

通过电视剧主题歌,通过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三国演义》的相关资料,包括到最后出示的苏轼的《赤壁怀古》和布置的课后作业,目的就是扩大阅读教学的容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豪情,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名著和古诗文,接受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熏陶。同时诱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课内课外相沟通,现代与古代相融合,养成他们多方面收集、处理相关信息的好习惯,帮助他们学得深、学得透、学得全,从而引发学生阅读的浓厚兴趣。

二、精读“火攻”片段,学会复述。

“火攻”是3万东吴兵士打败80万曹军的关键所在,也是文章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于是我通过制作形象生动的课件辅助于整个教学,根据学生的自主选择依次出现,随后再对“火攻”的四个环节逐一进行研读,找句子、朗读、思考问题。在对这些环节熟知后,我又指导学生进行复述“火攻”的每一个环节,最后请学生复述整篇课文,从而保证文章的完整性。

三、全民参与,一起进步。

“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人都有进步”,这始终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努力的方向。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步步为赢”的知识技能的小练习,既体现了练习由易到难的变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引发全体学生阅读的强烈兴趣,给他们自己学习的空间;同时又让学生熟悉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对文章的基本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完整、粗略的感知;最后也是迎合了课文的主题。

正如文章中记载的那一场扣人心弦的战争一样,我也在激动的情绪和紧张的氛围中上完了35分钟,回顾一下,整堂课中,我自认为完成得比较满意的是:

1、直观生动的课件让我的课如虎添翼。整整花了一天精心制作的课件,无论是3万东吴大军和80万曹军对峙的示意图,还是火烧曹营的录像,都让学生们非常轻松地了解了“火烧赤壁”的全过程,记清每一个步骤,身临其境,瞠目结舌,为我的课增色不少。

2、“步步为赢”吸引所有的眼球。这个环节的设计还是完成,我的初衷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进来。果然,一步一步的完成,我试图让一些学困生参与,结果很不错。于是,小小的胜利激起了他们随后的学习兴趣,整堂课都是全情投入,相信他们学有所获,品尝了胜利,这让我如愿以偿,更是意外的惊喜。

有成功自然也有遗憾,整堂课我的教学步履总显得那么匆匆,因为时间实在匆忙,于是复述只是“火攻”的四个步骤,少了课文的完整复述,显得不够完整;因为时间匆忙,课文的拓展部分——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朗读苏轼的《赤壁怀古》只成了草草的齐读一遍,学生无法理解其中的意境,让我的初衷——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自然显得单薄很多。于是我在想,也是一直的困惑: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文篇幅的加长,课堂容量的不断加大,如何提高我们的35分钟课堂效率?如何在这有限的35分钟里将文章最精彩的、最需要学生领悟的内涵和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技能传授于他们?这的确太需要我们具有大刀阔斧的魄力和去粗留精的本领。

同时,我的教学设计中,还是缺少一点二期课改的精神体现,比如培养学生的一种质疑问难的求异思维。像这堂课,我就可以让学生评价一下“黄盖写信诈降”这一做法你赞成吗?为什么?或者评价一下曹操这个人。虽然事后我都想到了,在后来的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但这节课上却只字未提。我想,也许时间太紧,无法单独有环节来展开,我可以设计为课后作业呀!

这堂课从备课到制作课件,花去了我不少的时间,但我觉得很充实,通过这样的实战,我也感觉到自己的教学经验日益成熟起来,思考的问题也多起来,反思后的收获也更加丰富了。“教学相长”,这话一点都没错!

赤壁教学设计一等奖余映潮篇三

《赤壁》(长春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最著名的七言绝句,在讲这首诗时我也是精心准备,讲完之后感觉教学中有创新之处但也有些不足,反思如下:

优点:

这首诗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怀古诗的'同时当堂背诵,从教学过程的检查中全班很多学生能够背诵。

关于咏史诗历史背景的渗透也很到位,很多学生能够通过这首诗再把赤壁之战这段历史捡起。

本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介绍讲的很详细,学生能够通过老师的讲解理解并总结这首诗的主旨。

不足:

1、学生读的少。

讲这首诗时,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背诵,但教学环节中还是存在不足,朗读的部分太少,学生读的少,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背诵。例如:在我范读完这首诗后,直接就叫学生站起来读,而没有给学生时间自己在下面出声的朗读,还有在讲完这首诗后,应该给学生时间带着感情去读并背诵,这个时间我也没给,还有很多学生没带有感情去背诵,当时我也没有给纠正。

2、我讲的太多。

在教学中我讲的内容太多,学生思维和课堂活动较少,这不符合语文课标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课堂上,老师是导演,而学生是主角,在构建高效课堂上我存在很大不足,很多知识点学生可以完全自己总结出来,而我都自己代劳了。例如:在讲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时,有很多学生都预习了,找学生说就可以了,而我也找学生了,但自己说的很多,还有在讲赤壁之战这段历史时,几乎都是我自己讲的,而学生只是一个简单的听众,这不好,关于这段历史有些学生完全可以讲出来,最好让学生去讲讲赤壁之战,这样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能够激励其他同学课余时间多读书。

赤壁教学设计一等奖余映潮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整体感知:

1、《赤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作品有《樊川文集》。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三、细读品味:

1、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2、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

四、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赤壁之战,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讽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得胜的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兴感之由(借物)——议论感慨(咏叹)

————借古讽今。

拓展:《赤壁》中杜牧的观点对还是错?

杜牧观点: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也就是说杜牧认为,如果周瑜没有得到东风的相助,就会败北。二乔也会被曹操掠到铜雀台中。其实这句诗是杜牧以史言志之作,杜牧向来关注历史兴替成败,对兵法颇有研究。这首诗借三国故事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评价:

我们认为,赤壁之战虽然有偶然性,但曹操失败也有某种必然性。江东三世基业,不易撼动,西蜀也是诸葛亮和少数民族关系处理得当。三分天下才是大势所趋,所以不赞同杜牧的想法。

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误:

(1)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关西军一直是曹操的威胁。

(2)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曹操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荆州水军对抗吴军,可惜他错了,赤壁之战前那场接触战证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会索战船,只不过正是因为这样才被敌人火攻。说到底还是水军不济造成的。张辽在庾信的《哀江南赋》中提到:“张辽临于赤壁,王濬下于巴丘”。曹操的主力部队悉数开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荆州水军为主力,进而利用绝对的兵力优势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荆州水军,低估了吴军和长江。

(3)又今盛寒,马无藁草;《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可见战马没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饥饿与瘟疫是困扰曹军的两大难题。这样的部队即使数量多也很难取胜。

(4)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三国志·曹操传》: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战兵败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虫病。赤壁之战的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而且时间又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开始的,但曹军在转徙、训练时间是在秋天。曹操水军在赤壁之战战前染上血吸虫病,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就发病了,致使大战时疲病交加,不堪一击。而刘、孙军队长期在血吸虫流行的疫区中从事生产、生活,士兵体内或多或少已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是这个观点也有缺陷,曹操水军主要来自荆州水军,这些士兵对血吸虫的免疫力应跟孙刘联军应该差别不大,所以该是其他疫病。

赤壁教学设计一等奖余映潮篇五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问:“这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

2、交流:你对《三国演义》知多少?

(三国的名称、三国的主要人物、三国所处的位置等等)

3、在一千七八百多年前,魏国的曹操打败了蜀国的刘备,企图一鼓作气消灭东吴,一统天下。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于是在赤壁爆发了一场有名的“赤壁之战”。(板书课题)

1、师设疑:“赤壁之战”发生在遥远的一千七八百多年前,可为什么历史要记录下它?人们又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津津乐道?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思考。注意读准字音,并理解文中的词语。

2、交流——“步步为赢”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调兵()将自不()力波浪()()不防备

迎风()望丢()弃()无心()战不()其数

(2)你理解了其中的哪个词语?

(3)选择1个或几个补充完整的词语,说一句或几句和《赤壁之战》有关的话。

(一)理清“火攻”的步骤

1、师生合作读文章第3段。

对呀,3万对50万,如此悬殊的兵力,黄盖也深知寡不敌众,所以他对周瑜说:“(),但因为他看到曹军的(),于是他信心十足地提出:“如用()。”

2、正如周瑜所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关键是怎么打?

指名朗读课文5——11小节,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分哪几步?试着用简短语言概括,同座位交流后回答。

3、多媒体逐步展示:写信诈降、乘风行船、火烧曹船、曹军大败。

1、火攻这一战是分好几步来实施的,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为什么?

a——黄盖诈降

1)展示黄盖给曹操写信的内容(个人读)

2)引导学生分析

a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会欢喜得不得了?从信中找出原因。

b周瑜既然准备用火攻攻打曹军为什么还要写信诈降呢?

c从曹操接信后的举动看,你觉得曹操的弱点是什么?

b——趁风驶船

1)展示两军对阵图,指名划出风向。

2)思考讨论:

a课文中哪几处写到东南风?(用直线在文中标出)它与火攻有什么关系?请找到其中的关键词说说理由。

b东吴乘风而来的船有哪几种?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c——火烧曹营

1)从课文9、10小节中找出描写火势旺盛的句子,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特别好?为什么?(重点体会“都”、“封”、“窜”)

2)齐读三句话,再次体会“火攻”的妙处——扬长避短

(三)分步复述

2、学生精彩片段复述交流。

3、根据提纲,试着复述全文。

1、齐读最后一节,展开想象:

堂堂一代枭雄曹操从华容道仓皇逃命后,当他回到北方,回首这次大战,他会对着部下黯然长叹:“。”

2、学生想象发言。

3、激发豪情,出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同学们,历史的脚步匆匆,而长江的水依然滔滔,那远去的硝烟,那逝去的火花,已随风而飘,但在这场著名的战役过去900多年后,有一位大文豪来到长江边,深深地怀念、深深的赞叹,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

4、用你喜欢的方式诵读。

6、布置作业

讲一讲:《赤壁之战》的故事。

读一读: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故事,如《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板书]

29赤壁之战

知己知彼

天时地利

赤壁教学设计一等奖余映潮篇六

1.《念奴娇赤壁怀古》

主题内容简介:本课是粤教版必修三教材第四单元《古典诗歌2》中的基本阅读篇目,在学习本课之前,高一的学生有接触过古典诗词鉴赏,但都只是初步的鉴赏,有些学生甚至都不能理解诗歌的文意。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的初衷就是让学生能够基本掌握鉴赏古典诗词作品的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古典诗词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侧重指导学生掌握苏轼的诗词风格及思想情感,并进一步学会在诗歌鉴赏中进行迁移、运用。

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及词作的写作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2.过程与方法:理解、品味词中的写景名句,体会作者起笔就营造了一个极为辽阔悠久(旷远深沉)的时空背景,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从而为下片抒发自己看似消极悲哀实则积极旷达的思想感情的情感抒发之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前需知识掌握情况:在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已经学过苏轼的几篇作品,对于苏轼其人及其作品的创作风格应该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再加上通过对本单元前面的《唐诗五首》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但是在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对于分析诗人的情感、探究诗歌主旨仍然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微课的认识:学生没有接触过微课,根本不知道微课什么,更不要说主动学习过微课,对微课的认识几乎为零。

学生特征分析

学习态度:学生课堂学习还比较认真,但只有少部分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比较积极活跃;但课外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很多学生都需要在教师或者家长的监督下才能按时完成与之能力相匹配的学习任务。

学习风格: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能力较薄弱,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方式,偏好于教师讲授式教学,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特别体现在课前的预习作业没能按要求完成。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分析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本微课是用在突破本课堂教学难点“如何正确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引导和梳理学生理解苏轼的生平及思想,如何通过作品来体现其情感。通过微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掌握不够好的学生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再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时机:课堂观看微课,边观看边做好笔记,然后分组讨论,课后学生可以利用微课视频整理知识点,反复观看视频对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巩固。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方式:课堂上 ,学生集体观看,做笔记,学生分组讨论归纳苏轼的生平思想,课后学生可以利用视频整理苏轼的生平及思想,对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巩固。

赤壁教学设计一等奖余映潮篇七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背诵课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4、创新目标:通过朗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战局,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一)教材分析《赤壁之战》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记叙了战役的经过。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使学生;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二)学生分析学生有一定的自主读书的能力,通过自学读书,讨论交流,查找资料,易于完成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习目标。

确定五点重点:了角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体会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条理。

难点: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德育点:通过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创新点:找到自己读懂之处,谈出自己的体会。

空白点:阅读思考:“为攻分哪几步进行的?”理解火攻实施过程中哪些要素是不可缺少的,这些要素哪个先,哪个后。

教具电脑幻灯片

主要技术留空白、激发创造性思考与想象、启发引导技术

教学过程中的五环节设计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一、导引目标

1、师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要求同学们听后抒发感想。

2、板书课题,明确学习内容。激发兴趣

1、聆听歌曲,品味歌词,抒发感受。2、朗读课题,说出自己的.了解。

二、创设条件

1、速读课文,要求:

强化效率感,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短时间内掌握主要内容。

2、精读。

1、集中注意力,不回读,抓主要内容。2、自学及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扫清本课的学习障碍。

三、组织研究

1、组织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引导思考:火攻的计策是谁提出来的?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一计策?

3、进一步追问:曹操为什么要把船连在一起呢?体验发现

1、接受摸底测试,自检自己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找出相应的段落,读读画画重点词句。

3、找到第二自然段,画出重点内容,体会写法上的简练得当。

四、引导创新

1、引导讨论:曹军坐不惯船,为什么又非“渡过大江”不可呢?

2、提问: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

3、阅读思考:“为攻分哪几步进行的?”理解火攻实施过程中哪些要素是不可缺少的,这些要素哪个先,哪个后。

1、小组讨论。

2、明确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写作顺序。

3、讨论明确火攻的步骤。

4、复述整个课文,明确中心,积累语言。

五、反思小结

1、游览全文,对照板书,从整体上明确写作顺序。

2、背诵喜欢的段落。

3、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巩固提高

1、明确写作顺序。

2、练习背诵喜欢的段落。

3、积累语言。

六、研究性作业:读三国故事,召开故事会,讲三国故事,评出“故事大王”。

赤壁教学设计一等奖余映潮篇八

教学目标:

1、查阅资料,对课文的时代背景有个了解,学会自学,《赤壁之战》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初步学会10个生字,理解26个新词语的意思。

3、初步读懂课文,理清思路。

4、分段,学懂一、二两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课文。

教学难点:赤壁之战双方的形式,采取火攻的原因。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周瑜在赤壁,以3万兵力打败80万曹军。

2、学习课文生字、新词,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3、理清课文思路,分清段落。

教学过程:

一、揭提导入

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去,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2、这几句是我国哪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最开头的几句词?《三国演义》。

3、《三国演义》大家都不陌生,同学都看过电视,并课前查阅过许多资料,请同学说说你了解到的一些《三国演义》的知识,如时代背景,主要人物都可以。

4、学生上来介绍。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赤壁之战》就是根据这部我国著名的小说中的第49、50回的章节改变过来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学要求:(1)、自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作好标记。

(2)、通读课文,哪些一学懂了?哪些不理解?

2、交流自学情况,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有些暂不解答,以便进一步学习时重点考虑。

可能有的学生要提出以下问题:

(1)曹操有很强的实力,为什么会败给周瑜?

(3)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上来写在黑板上)

三、讨论分段,沥青课文条理,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赤壁之战》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再读课文,课文按什么来写得?可分几段,说明理由。

四、深入学习,理解第一段。

1、自学互学,讨论思考。

自读,齐读,抓住哪些词句,读懂了什么?哪些不理解的?

2、交流出示句子: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理解“调兵遣将”和“隔江相对”并按照地图标出方向规定,画出曹、周两军对阵的示意图。(通过画图直观了解两军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理解周瑜为什么想到用“火攻”方法及曹操打败的原因。指名学生到黑板上话示意图。)

板书:隔江相对

3、读,这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五、深入学习,理解第二段。

曹操早已对江南的东吴虎视眈眈,蓄谋已久,这次他认为时机成熟,终于挑起了这场战争的开始。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第二段。

1、自学第二段,,你读懂了哪些词句?

2、检查自学情况。

思考:周瑜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

(2)曹操的兵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可是要渡过大江,非坐船不可。

a、理解“非……不可”表示的意思是什么?(必须)

b、坐不惯船,却还要坐船,曹操是怎样解决这个矛盾的?(连接战船)

c、书上是怎样写曹操兵士连战船的?

d、如有录象,就看一下连船后战船是怎样的及曹操当时的表情说话的语气,然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议论。(可以看出曹操很傲慢,轻敌,不可一世)

“火攻“是东吴将领黄盖分析形势后,精心制定的,(板书:火攻)可是周瑜说这一仗怎么大还得想个计策这说明什么?(周瑜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到)。

2、读课文这段重点写了什么?(战斗准备)

六: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同学通过自查资料掌握了许多《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及内容。为我们学习《赤壁之战》奠定了基础。在学文时,我们主要是同学自学,讨论,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从整体到局部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下节课我们还具体学习文章最精彩的部分,周瑜和黄盖如何实施他们的“火攻”计划的,而曹操又是如何失策的。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赤壁教学设计一等奖余映潮篇九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讲授法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

:一个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说,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未被销蚀,磨洗一番,可见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诗人从江边泥沙中发现了一柄折断了的剑,经过磨洗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接着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意思是说,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铜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江东二乔也就沦为曹公之妾了。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就表明了曹操要像当年周公那样维护国家统一。据记载,当时曹操进攻东吴,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性,曹操便把战船用铁链连成一片,以免摇晃。当时正是东南风,周瑜采用黄盖之计,用数十艘船载着油脂干柴乘东南风驶向曹营,诈称投降,等到快接近时,点燃油脂和干柴,一举烧毁了曹军战船。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之一。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及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虽然是一个设想,客观的历史现状当然不可改变,但思维方式改变,对于这场战争来说,胜败双方就要改变,历史也就要重新改写。

(五)思考并提示: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沉沙之折戟。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5、诗歌的主旨?

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三、课文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诗。

引导学生边齐读边思考:

1、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烽火硝烟)

2、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曹操: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长江,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二乔,艳压群芳,顾盼生情。东吴领袖:指挥若定,风流儒雅)

3、你还看到了谁?(杜牧性格: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4、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位风流才俊在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脸上写满了抑郁不平。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比较阅读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如果你是史学评论家,你如何评价“周郎”?

赤壁教学设计一等奖余映潮篇十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1.介绍作者: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像》(去世前两个月所写,自嘲政治事业的无成。但从中可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2.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1.识读:请学生朗诵课文,辨字形、字音。

2.评读:分角朗读第一段,分组朗诵第二段,全班读第三段,勾疑难,疏通文意,“评点”重点文言字词。

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与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与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

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括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象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3.概括段意:

第一自然段:先写黄泥坂夜游,为游赤壁作铺垫。

第二段:复游赤壁的所见所感

第三段:叙述夜逢孤鹤与梦会道士两件事。

明确:内容,月、水、风、舟

景物,色彩:淡雅朦胧

外貌、神态整体效果:人与自人物,活动,然之间是那样与(体现出来的感情)谐亲近

读熟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赤壁教学设计一等奖余映潮篇十一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非……不可……”造句。

4、流利地朗读课文。

1、了解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

2、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的条理。

2、了解赤壁之战的原因以及双方大致的情况。

教学教程:

一、揭示课题。

历史故事记载,东吴的孙权等以三万军队在这里打败了一周曹操的八十万军队,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请学习课文。

二、检查预习。

1、用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3、赤壁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大致)

4、提出读不懂的问题。

三、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想一想赤壁之战的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分段。

2、讨论分段。

(1)(2—4)(5—11)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句读第一段,评议。

2、“调兵遣将”是什么意思?周瑜为什么要这样?

3、“隔江相对”怎样理解?

(大江两岸,两军相对)

4、这段话讲了什么?(起因)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读后同学评议。

2、周瑜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

3、说说段意。

(打仗之前的准备工作。)

六、朗读课文第一、二段。

七、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第三段。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吴怎样以少胜多的。

2、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

2、这节课我们要了解周瑜和黄盖是用怎样的计策打好火攻这一仗的。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读后评议。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学生默读第五、六、七自然段,讨论理解。

(1)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进攻?

(2)从哪里看出“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而没有防备?

(3)黄盖是怎样接近曹军的?

(4)请同学根据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8、9自然段,着重理解风和火的关系。

出示挂图,让学生结合画面体会凶猛的火攻场面。

4、火攻这一战的结局怎样?

(1)“锣鼓震天”?

(2)曹操为什么要逃跑?

三、总结段意。

(1)朗读课文第三段。

(2)这段话讲了什么?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教学目标: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2、练习造句,巩固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请一个同学简要说说赤壁之战的经过。

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2、学生读全文,思考后讨论。

(曹操失败是因为仗着兵多将广,骄兵轻敌,采取了错误的措施;东吴之所以取胜是因为能知彼知已,扬长避短。)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说说怎样记住的。

2、抄写词语。

五、练习造句。

1、体会“非……不可”“果然”的用法

2、口头造句。

六、作业:

预习《田忌赛马》。

赤壁教学设计一等奖余映潮篇十二

借用鲁迅先生的话,作为我本次说课的开始。——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样,课是人上出来得,上的人多了,也便成了焦点。教书5年,听过将近10位老师上这一节,其中的感受林林总总、各有千秋。归结为一句话:上好一堂课,难!上好一堂好课,更难。

一、教材分析

《赤壁之战》,这是一则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有关情节改写的。它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它告诉人们知己知彼,看准敌人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克敌制胜。同时,本文又是第七单元的首篇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会简要的复述课文。而要学会复述课文,必须建立在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明白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取其精华,去其无用。因此,在考虑如何设计教学时,必须围绕——(熟悉课文,理清脉络,为复述课文打下基础)这一训练重点展开。

此外,《赤壁之战》一文虽叙事较长,但内容丰富,条理清楚,道理深刻。事情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接受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二、 本节课设计意图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主要采用“开放式、主体式”教学法,让学生熟悉课文,了解内容,提出问题,争论问题,而教师通过问题,适时点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指导思想。

1、 演好“重头戏”

这一课时教学主要围绕“说英雄、论英雄、谈英雄、评英雄、成英雄”展开,是本节教学的重头戏。

(1)、课的开始,以一道普通的数学判断题打开本节课的话茬。以少胜多,点出了这场战争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事实也证明这一点是有效的。

(2)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这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产生的一个新动向。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是一部排得非常出色的影片。借用此剧的主题曲,一方面让学生领略三国时期刀光剑影,群雄纷争的壮阔场面。另一方面,引出本文的重点——争论谁是英雄。(在此要说明一下:英雄是一个范围很广的定义。)是周瑜,是黄盖,是曹操。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结合课文的分析,据事论事。从本文内容所反映出的,称的上英雄的应当是周瑜、黄盖。

(3)对于一篇较长的课文来说,如果没有一条主线,任由学生讨论,所形成的结果往往是散沙一盘,没有主次。因此,切中要害,适时提问。就成为其中的关键之处。围绕着以展开的争论英雄,提出的两个问题。1、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用火攻,你认为好不好?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让学生积极的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从而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4)分段的指导。当学生对已学的课文有了较深的认识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引导学生整理课文,进行分段。本节课的分段正是基于此。

(5)朗读的指导。正确的朗读指导,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赤壁之站的关键之处,在于黄盖的两大计谋:一是火攻,二是诈降。特别是这封诈降信,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因此: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应当是带着藐视的、贬低的语气读。这样才能使曹操深信黄盖的投降是真的。)

(6)重视课外知识的延伸。成英雄成为本课的高潮。本人在备课时,曾经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发现在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中,有很多都可以在我们课堂上得以运用。如:《春晓》可运用于第七册的18课《小镇的早晨》,《寻隐者不遇》可应用于11册《三顾茅庐》等。包括本人所引用的《清明》,以作诗的形式,让学生总结课文。这也是比较新鲜的教学设计。(三国时期乱纷纷,曹操率军欲灭吴。黄盖献计用火攻,以少胜多定大局。)

(7)重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赠送苏东坡的作品,激励学生更认真的学习课文,认真读书。这也是一个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8)、关于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原则。我的设想是:既需要制造明星,同样也需要制造炮弹。

落实了以上的环节,本节课的基本任务也就完成了。

三、 我的一点教学感受

三年前的11月19日,本人曾经第一次上过这节课。那次的经历使我感触颇深。明白了一个道理:语文教学要是不创新,不钻研,不吃透。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会是:一个一本正经的老师和正襟危坐的学生构成的死气沉沉的课堂,一个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和混昏沉沉的听课的学生的尴尬,一个老师千奇百怪的提问和一群学生挖空心思的回答的可笑。

明白了这些,便也明白了语文教学的本源: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更好的学习。从于永正《草》的教学,从王凇舟《草船借箭》的教学,从支玉恒《第一场雪》的教学。我们可以领略教育专家们在语文教学上的独巨匠心、潇潇洒洒。当然,我们不能够像他们那样上的那样潇洒,那样有水平。但通过钻研,通过学习,我们可以获的许多经验,不断地提高自己。教育专家支玉恒说:“语文教学的最高水平就是无法无天。”我只是平平一书生,以上言论,仅是本人一席浅谈。借用孙中山先生的话,总结我本次说课: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愿与各位一道,共同钻研语文教学。

赤壁教学设计一等奖余映潮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1、 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3、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走近名著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问:“这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

2、交流:你对《三国演义》知多少?

(三国的名称、三国的主要人物、三国所处的位置等等)

3、在一千七八百多年前,魏国的曹操打败了蜀国的刘备,企图一鼓作气消灭东吴,一统天下。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 联合起来,于是在赤壁爆发了一场有名的“赤壁之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设疑:“赤壁之战”发生在遥远的一千七八百多年前,可为什么历史要记录下它?人们又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津津乐道?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思考。注意读准字音,并理解文中的词语。

2、交流——“步步为赢”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2)你理解了其中的哪个词语?

(3)选择1个或几个补充完整的词语,说一句或几句和《赤壁之战》有关的话。

三、突破重点,精思研读

(一)理清“火攻”的步骤

1、师生合作读文章第3段。

对呀,3万对50万,如此悬殊的兵力,黄盖也深知寡不敌众,所以他对周瑜说:“(                    ),但因为他看到曹军的(               ),于是他信心十足地提出:“如用(                            )。”

2、正如周瑜所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关键是怎么打?

指名朗读课文5——11小节,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分哪几步?试着用简短语言概括,同座位交流后回答。

3、多媒体逐步展示:写信诈降、乘风行船、火烧曹船、曹军大败。

(二)精读每一步,学习复述,体会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所在。

1、 火攻这一战是分好几步来实施的,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为什么?

a——黄盖诈降

1)展示黄盖给曹操写信的内容(个人读)

2)引导学生分析

a  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会欢喜得不得了?从信中找出原因。

b  周瑜既然准备用火攻攻打曹军为什么还要写信诈降呢?

c  从曹操接信后的举动看,你觉得曹操的弱点是什么?

b——趁风驶船

1)展示两军对阵图,指名划出风向。

2)思考讨论:

a  课文中哪几处写到东南风?(用直线在文中标出)它与火攻有什么关系?请找到其中的关键词说说理由。

b  东吴乘风而来的船有哪几种?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c——火烧曹营

1)从课文9、10小节中找出描写火势旺盛的句子,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特别好?为什么?(重点体会“都”、“封”、“窜”)

2)齐读三句话,再次体会“火攻”的妙处——扬长避短

(三)分步复述

1、听了同学们的发言,知道火攻的每一步都是很精彩的,缺了哪一步都不行,这么好的计策真让人赞叹不已,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招,试着说一说。

2、学生精彩片段复述交流。

3、根据提纲,试着复述全文。

4、小结:看着提纲,大家不难发现,作者就是这样一步步将这著名的“赤壁之战”的全过程描述下来,使得文章条理清楚,扣人心弦。那么读到这里,你从这场战役中收获了什么呢?(指名交流)

四、总结归纳,课外拓展

1、齐读最后一节,展开想象:

堂堂一代枭雄曹操从华容道仓皇逃命后,当他回到北方,回首这次大战,他会对着部下黯然长叹:“                                                 。”

2、学生想象发言。

3、激发豪情,出示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同学们,历史的脚步匆匆,而长江的水依然滔滔,那远去的硝烟,那逝去的火花,已随风而飘,但在这场著名的战役过去900多年后,有一位大文豪来到长江边,深深地怀念、深深的赞叹,写下了《念奴娇   赤壁怀古》。

4、用你喜欢的方式诵读。

5、总结:正是有无数像赤壁之战这样的战争、事件串起了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辉煌的历史,也正是有无数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笔用他们的激情创造了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游历其中,没有一个炎黄子孙会不为之自豪的!我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深有同感。

6、布置作业

记一记: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讲一讲:《赤壁之战》的故事。

读一读: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故事,如《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板书]

29赤壁之战

知己知彼

天时地利

扬长避短

[教案说明]

本篇是一个故事情节很强、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同样很强的课文,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之一。在反复研读了教材和本单元训练重点后,同时又结合民族精神教育,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积累语言。其中,复述又成为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整个教学环节分为:

一、走进名著。

通过电视剧主题歌,通过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三国演义》的相关资料,包括到最后出示的苏轼的《赤壁怀古》和布置的课后作业,目的就是扩大阅读教学的容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豪情,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名著和古诗文,接受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熏陶。同时诱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课内课外相沟通,现代与古代相融合,养成他们多方面收集、处理相关信息的好习惯,帮助他们学得深、学得透、学得全,从而引发学生阅读的浓厚兴趣。

二、精读“火攻”片段,学会复述。

“火攻”是3万东吴兵士打败80万曹军的关键所在,也是文章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于是我通过制作形象生动的课件辅助于整个教学,根据学生的自主选择依次出现,随后再对“火攻”的四个环节逐一进行研读,找句子、朗读、思考问题。在对这些环节熟知后,我又指导学生进行复述“火攻”的每一个环节,最后请学生复述整篇课文,从而保证文章的完整性。

三、全民参与,一起进步。

“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人都有进步”,这始终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努力的方向。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步步为赢”的知识技能的小练习,既体现了练习由易到难的变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引发全体学生阅读的强烈兴趣,给他们自己学习的空间;同时又让学生熟悉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对文章的基本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完整、粗略的感知;最后也是迎合了课文的主题。

[教后反思]

正如文章中记载的那一场扣人心弦的战争一样,我也在激动的情绪和紧张的氛围中上完了35分钟,回顾一下,整堂课中,我自认为完成得比较满意的是:

1、 直观生动的课件让我的课如虎添翼。整整花了一天精心制作的课件,无论是3万东吴大军和80万曹军对峙的示意图,还是火烧曹营的录像,都让学生们非常轻松地了解了“火烧赤壁”的全过程,记清每一个步骤,身临其境,瞠目结舌,为我的课增色不少。

2、 “步步为赢”吸引所有的眼球。这个环节的设计还是完成,我的初衷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进来。果然,一步一步的完成,我试图让一些学困生参与,结果很不错。于是,小小的胜利激起了他们随后的学习兴趣,整堂课都是全情投入,相信他们学有所获,品尝了胜利,这让我如愿以偿,更是意外的惊喜。

有成功自然也有遗憾,整堂课我的教学步履总显得那么匆匆,因为时间实在匆忙,于是复述只是“火攻”的四个步骤,少了课文的完整复述,显得不够完整;因为时间匆忙,课文的拓展部分——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朗读苏轼的《赤壁怀古》只成了草草的齐读一遍,学生无法理解其中的意境,让我的初衷——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自然显得单薄很多。于是我在想,也是一直的困惑: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文篇幅的加长,课堂容量的不断加大,如何提高我们的35分钟课堂效率?如何在这有限的35分钟里将文章最精彩的、最需要学生领悟的内涵和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技能传授于他们?这的确太需要我们具有大刀阔斧的魄力和去粗留精的本领。

同时,我的教学设计中,还是缺少一点二期课改的精神体现,比如培养学生的一种质疑问难的求异思维。像这堂课,我就可以让学生评价一下“黄盖写信诈降”这一做法你赞成吗?为什么?或者评价一下曹操这个人。虽然事后我都想到了,在后来的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但这节课上却只字未提。我想,也许时间太紧,无法单独有环节来展开,我可以设计为课后作业呀!

这堂课从备课到制作课件,花去了我不少的时间,但我觉得很充实,通过这样的实战,我也感觉到自己的教学经验日益成熟起来,思考的问题也多起来,反思后的收获也更加丰富了。“教学相长”,这话一点都没错!

赤壁教学设计一等奖余映潮篇十四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翻译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诗文句解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

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这里的铜雀台,就表现了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很是蕴藉。

赏析

诗中的大乔、二乔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

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蹂躏,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另外,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

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

赤壁教学设计一等奖余映潮篇十五

学生视角

本课是《三国演义》中脍炙人口的故事,是人所共知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共享这一名篇无疑是快乐的。

难点

课文是如何将这一复杂的事件描述得引人入胜的?

教师思考

顺序和逆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打破逐段讲读的常规,让学生在阅读中探究,在探究中明确文章的写作顺序,然后进行复述,从而实施由繁到简、由简到繁的语言训练。

重点

1,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体会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2.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条理。

设计特色

以画促思化难为易

信息资料

1.《三国演义》中有关“赤壁之战”的资料;

2.关于周瑜的全面评价性文章。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彼知己,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明确写作顺序。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品味歌词,导入新课

师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要求同学们听后抒发感想。师借其中的重点句点拨提升学生的认识看法,使学生体会到三国人物的雄心壮志,并对他们的雄才伟略产生敬慕之情,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

(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找出教学与生活的切合点。)

二、通渎全文,扫清学习障碍

1.速读,如每分钟一千字,强化效率感,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短时间内掌握主要内容。

(进一步巩固速读的阅读方法,增强它的实用性。)

2.精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边读边画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借助工具书解决,并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交流及进一步解决问题。

(在合作学习中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及形成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正确观念。)

3.全班交流。

(1)交流朗读。指名读,正音。

(2)交流学习心得。即刚才通过自主学习弄懂了什么。

(3)交流小组未解决悬疑,全班讨论。仍未解决的拿到讲读时进一步明晰。

3.可拿出一二知识点进行随堂摸底小测试。以有的放矢地在课下进行个别辅导。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因在于知彼知己,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明确写作顺序。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抓住重点,中间开花

(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找出全文的中心环节。)

二、环环相扣,顺逆结合

].引导思考:火攻的计策是准提出的?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一计策?并找出相应的段落,读读画画重点词句。明确“他们船头接船尾,船尾接船头,把船连在一起”的关键词语“接”、“连”,既是提出火攻计策的直接原因,也是火攻实施的首要条件。

2.进一步追问:曹操为什么要把船连在一起呢?引导学生找到第2自然段,画出重点内容:北方人“坐不惯船,可是要渡过大江,非坐不可”。使生明确,这里的描写似乎是轻轻一笔,实则为后文火攻实施后曹军溃不成军埋下了伏笔,因此是至关重要的。

3.引导讨沦:曹军坐不惯船,为什.么又非“渡过大江”不可呢?弄清赤壁之战的直接起因乃是曹操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

4.提问:“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并要求学生按下面提示“先写战争起因,再写曹军战前准备,然后写东吴一方提出对策”,复述前三个自然段,进行语言条理性的训练。

(这样顺逆结合,环环相扣,一方面,避免了循序教学常见的平铺直叙,有利于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是进行复述的兴趣;另一方面,开门见山,直奔重点环节,使课堂气氛紧张而有序。)

三、步步相连,繁简兼顾

1.阅读思考:“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理解火攻实施过程中哪些要素是不可缺少的,这些要素哪个先,哪个后。

2.照顾整体。引导学生根据“写信骗曹操,借风赴曹营,点火烧曹军”的顺序复述火攻的具体步骤。

(体现由简到繁,进一步进行语言条理性的训练。)

四、回归全文,领会中心

1.生阅读全文,对照板书,复述赤壁之战的全过程,从整体上明确写作顺序。

2.概括火攻之计妙在何处。

五、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六、课堂练习

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七、实践活动

读三国故事,召开故事会,讲三国故事,评“故事大王”。

板书

写信骗曹黄盖诈降

火攻之计风火相助实施火攻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火烧曹营曹军大败严谨部署周密安排

[赤壁之战(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教学设计一等奖余映潮篇十六

1、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理解掌握自不量力、计策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课文主要意思。

4、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习惯。

2、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改课文分段。

3、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脉络,理解课文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揭示课题。

(板书3万80万)

2、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多媒体出示: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鱼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3、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准音,给每个小节标上记号。

2、仔细读每一小节,看看自己究竟知道了什么?

4、检查自读情况

1、问:通过读课文,那些人物在本书中出现了?他们能不能称得上是英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周瑜统率三军、击溃曹军;黄盖献计火攻,火烧曹营;曹操骄傲自大,落荒而逃)

2、大家谈得都很有道理?下面,我们再来思考这几个问题。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回答?

(投影出示:1、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用火攻,你认为好不好?

1、敌众我寡、不宜久持、应速战速决2、曹操战船连接,不利行动

3、战船及其帆篷、绳索、木板等都是易燃之物

(投影出示: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

1、曹操骄傲自大,盲目乐观2、曹操深信黄盖的话

3、黄盖的船伪装的好,使曹操不容易发觉其中有诈。

过渡:通过刚才的检查,可以看出同学们读书是比较认真的。下面,请大家再次把课文一节一节的浏览一下,想一想,赤壁之站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

5、指导分段

1、曹操率军欲灭东吴,周瑜调兵遣将。这应当是全文的起因部分。

2、黄盖献计,写信诈降,草船冲寨、火烧敌船应是妙计歼敌的经过。

3、赤壁之战,曹军惨败,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应是结果部分。

归纳:

随机板书:

(起因1--2)(经过3--10)(结果11)

大军犯境妙计歼敌大获全胜

两军黄盖写信草船火烧上岸

相对献计诈降冲寨敌船追击

过渡:赤壁之站的结果是曹军惨败,周瑜大获全胜。那么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谁起了关键的作用。(黄盖)黄盖的两大计谋:一是火攻,二是诈降。是整个战役取得成功的关键之处。黄盖当时在信中提到这么一句话,非常有意思,大家看:(投影出示)

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

相关范文推荐
  • 10-12 2023年护士收获心得感悟 规培护士心得体会及收获(实用12篇)
    通过实习心得的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实习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和成果,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阅读以下教学反思的范文,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护士收获心得感悟篇
  • 10-12 2023年采摘草莓四年级 采摘草莓心得体会(通用17篇)
    在撰写个人简历时,要注意突出重点、逻辑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小编特别为大家搜集了一些精品总结范本,希望能为大家的写作加点亮色。采摘草莓四年级篇一每年到了春季,许多
  • 10-12 2023年硕士求职自我介绍的目的(模板8篇)
    在求职场合,一个出色的自我介绍可以让用人单位对你产生好印象。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写作的参考。硕士求职自我介绍的目的篇一大家好,我叫xx,天津大
  • 10-12 狂人日记心得体会(大全9篇)
    实习心得是对自己实习期间的成长和收获进行记录和总结的一种方式,也是对实习单位和导师的一种尊重和感谢。在下面这些军训心得范文中,你可能会找到一些与你经历相似的感悟
  • 10-12 最新生物感悟心得 生物节律感悟心得体会(优质8篇)
    培训心得可以向他人展示个人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增加个人的竞争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改进有所帮助。生物感悟心得篇一生物节律是指
  • 10-12 最新劳动心得体会(汇总19篇)
    在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我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下面是一些深入浅出的军训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军事训练的意义和价值。劳
  • 10-12 语文骨干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报告(模板16篇)
    党委党支部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力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出纳工作经验总结,供大家参考。语文骨干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报告篇一作为一名骨干教师,我觉得提高教学水平
  • 10-12 2023年小学美术教师述职报告(优质9篇)
    对于竞争激烈的职位,一份令人印象深刻的竞聘报告可以帮助求职者在面试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多机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整改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这些范文包括
  • 10-12 环境保护演讲稿分钟(汇总8篇)
    民族团结是我国社会各界联合合作、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三分钟团队合作技巧,希望能够提高大家的团队协作能力。环境保护演讲稿分钟篇一朋友们:读
  • 10-12 大学学生会干部竞选稿 学生会干事竞选演讲稿(实用9篇)
    通过发表意见建议,可以表达自己对某个事物或现象的态度和观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让大家对写作有更深入的了解。大学学生会干部竞选稿篇一各位老师同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