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试讲教案(通用21篇)

时间:2023-11-17 05:41:55 作者:灵魂曲 初中化学试讲教案(通用21篇)

一个好的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将为大家展示一些初中教案的案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教学指导。

初中化学教案

: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问题教学、分组协作学习、实验探究

在学生学习化学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变化实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他们的区别没有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根本的认识。因此本节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实验。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学科只有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什么是化学,但是怎样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在毫无化学基础、从来没接触化学实验的前提下,如何正确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

一、物质的变化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3、研碎前后胆矾的溶解,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实验1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和实验4第一个反应由学生分组完成,其余由教师演示。

教师引导学生由实验3得出两个结论:实验2中的粉末是胆矾;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沉淀是新物质。

分组实验

学习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与生活中对水沸腾的印象比较,体会观察应更准确和具体。

这是书上的第一批实验,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不够,教师完成有危险和有技巧的操作,可以起示范作用,同时又尽可能多的给了学生动手和清楚观察物质的机会。实验1、2与生活经验联系可拉近学生与实验的距离,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比较归纳上述四个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由学生尽可能多的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学生思考判断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学会简单运用所学知识

[提问]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还伴随那些现象?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了解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进一步说明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仅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二、物质的性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问]酒精挥发,铁易生锈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呢?谁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

教师就有关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作一简单介绍(熔点、沸点、密度)认真听讲使学生了解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观察一瓶氧气和二氧化碳,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和知识,尽可能的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并将你的看法与同学交流。

学生观察

并讨论

培养学生思考、概括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交流和讨论。教师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联系,说明事物的变化是复杂的,对复杂事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学生体会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通过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如钢铁制品生锈、冰雪融化成水),引出教学任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通过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使学生对此产生困惑,并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的思考。

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是善于归纳问题的指导者,更是教学活动的调节者和组织者。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探究和讨论中掌握知识,获得发展。教师适时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让问题的讨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学习,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环节。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观察、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知识,探究规律;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通过设计,用实验去探究,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

——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正确的结论。教师帮助学生将在探究阶段所构建的陈述性知识重新组织成有利于运用的知识形式(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把一般性知识概括成),建立并加强其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便于将来的提取和使用。

——在这节探究课的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与反思。总结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学生在完成一阶段的探究活动后,反思这节课所做实验的严密性,还有哪些方面有待解决,另一方面,教师依据整节课的环节,结合教材对全课及探究过程进行总结。

现代教学媒体(flash动画、powerpoint)能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传媒集于一体,具有促思,激趣,高效等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发现学习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的板书有助于学生倾听已有意见,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共同完成教学过程。

引导-发现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本节课部分采用小组协作的形式,各小组按照探究活动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研究课题。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获取、分析、处理信息,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传统课上,老师的演示实验或是学生实验其实变成了验证性的实验,新课改要求一种真正的探究模式,学生从实验中形象的感知,再从理论中抽象的概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选择主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办法,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实验之后的反思,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化学理论性知识,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本节课的教学减弱了对概念的记忆要求,加强了理解层次的要求。重视化学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和现象为素材,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这一基本概念。教师的设计符合课标要求,达到了教学目标。

本节课中的四个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重要基础,对引导学生学会用教材有抛砖引玉的作用。这四个实验具有一定层次性,属于依次递进关系,所以由教师演示和学生共同探究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能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将有些简单易操作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将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处理得较妥当。

教师通过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变化为素材,让学生体验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并通过图片、视屏、flash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呈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互动是一种交往,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在动手实验中,在问题讨论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积极的评价,并对学生的表现和问题的解答进行适时的评价。这种采用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体现了评价的多样性和整体性。

本节课教学步骤清晰,重点突出,能为学生的动手和动脑创造机会,课堂气氛轻松,师生关系融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感悟了学习化学的乐趣和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初中化学教案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答:不能。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也就是说,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现出来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回答:如过滤时水能够从滤纸中渗过,

补充实验:20毫升的稀硫酸置于一只小烧杯中,另取20ml的稀硝酸钡,慢慢将硝酸钡溶液滴入小烧杯中,不断搅拌,“乳白色固体”从无到有,并且不断增多。

说明:生成物硫酸钡不溶于水,聚集到一定颗粒被人的视觉察觉到,分布在水中形成浊液,静置后小颗粒群聚而沉淀。

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步骤: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浓氨水。

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

实验2:重新配制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烧杯b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在一起。

现象:溶液a逐渐变红

原因:构成氨气的微粒扩散在大烧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

回答:没有必要。因为在实验一开始,已经证明了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回答:我们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氨水。如果是酚酞扩散的话,它也会使碱性的氢氧化钠溶液变红,但实验事实可以证明,并没有变色,所以假设是错误的。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各种微粒运动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扩散,有的不容易甚至很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物质容易挥发,有些物质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挥发,不易溶解。

回答:温度高,构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扩散到水中。说明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率越大。

总结:

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举例:那些现象又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呢?

讨论:如闻到花香,湿衣服晒干,氯化氢与氨气生烟实验。

阅读实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现象:水不容易被压缩,而空气容易被压缩

说明: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具有间隙;

2.构成水的微粒间隙很小,构成空气的微粒很大。

阅读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

结果: 等于100ml 等于100ml 小于100ml

说明:同种微粒之间的间隙相同;不同种微粒间隙不同

总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具有间隙

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隙有所不同

解释: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主要有物质是很小的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空隙。微粒的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微粒间的空隙就越大。当微粒间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时,成为固体,大到一定程度时,成为液体,微粒间的空隙继续增大,就会成为气体。

提问:我们在一量筒中,现放一定量的水,然后再放入两块冰糖,观察液面情况。待全部溶解后,再观察液面,试解释。

回答:未溶解时,冰糖固体的体积占据了水的一部分体积,使液面上升;当冰糖全部溶解后,构成冰糖的微粒就被分散到构成水的微粒的间隙中,使总体积减小,所以液面就下降了。

举例:还有那些事例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隙

注意:与海绵结构中间隙相区别

回答:空气中的确存在微粒。微粒之间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包括斥力和吸引力。

讲述:物质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固体和液体的微粒不会散开,而保持一定的体积,这就是因为一切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吸引力。

例题解析

1.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特性解释夏天空气潮湿,而冬天空气干燥的原因。

答:夏天气温高,地面上构成水的微粒运动快,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很多,使空气变得很潮湿;冬天气温低,构成水的微粒运动慢,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较少,空气显得干燥。

2.装开水的保温瓶有时候会跳出来,为什么?

答:保温瓶该有时会跳起来的原因之一是,瓶内开水没有装满,瓶内留有空气,受热后微粒空隙增大,或者到开水时,有冷空气进入瓶中,盖上瓶盖,空气受热,气体微粒空隙增大,体积膨胀,瓶内压强增大,使瓶盖跳起来。

3.0℃的水继续冷却,结成冰后,分子间的间隔:( )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不能确定

答案:b。宏观上水变成冰后,体积增大。为什么温度降低,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就增大了?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比较流行的是“假晶体”的存在。

初中化学教案

1、了解分子的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分子运动的想象、

复习提问: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通过绪言和第一章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节将进入对物质组成结构的研究、在。

初中物理中,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什么是分子,分子又具有哪些。

基本性质。

一、分子、

实验1:品红的扩散、

实验2:氨分子的扩散、

观察现象,解释原因、

实验3:酒精和水的混合、

观察:v酒精+v水1v酒精与水混合、解释原因、

讨论:通过以上实验说明分子有哪些基本性质。

阅读p271---3段、

小结: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质量也非常小;。

2、分子不停地运动;。

3、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讨论:举出生活中几个事例,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

教材p292、

提问:通过对分子的学习,我们应更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分子。

讨论:分子的概念、(阅读p26第4段和第5段)、

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讨论:分子是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举例说明、

二、混合物与纯净物、

演示实验2–2、铁粉与硫粉混合、用磁铁在混合物上方移动、

观察现象:磁铁可吸引混合物中的铁、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什么是混合物。

(分子1)。

1、混合物:p28、

举例说明哪是些物质是混合物、

什么是纯净物举例说明、

2、纯净物、

三、用分子的知识解释:。

讨论: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混合物与纯净物、阅读p28第5段、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混合物与纯净物:。

都限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四、巩固练习:。

1、简答下列各题:。

(1)、根据分子的性质解释,。

a)、气体易被压缩,固体不易被压缩、

b)、水在夏天比冬天蒸发的快、

2、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二氧化锰;(b)、氯酸钾;(c)、氧化镁;(d)、液氧、

(2)、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a)、铁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生成物;。

(b)、氯酸钾,二氧化锰混合后加热制取氧气的剩系物;。

(c)、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

(d)、石蜡燃烧后的生成物、

本节概念很抽象,需多次打比方,并加强与生活实际的练习、

初中化学教案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2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

【实验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蜡烛、水等。

学生准备:蜡烛、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引入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探究:

点燃蜡烛“前”

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

1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

外焰最先碳化,内焰燃烧不充分,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

学生观察

结论:石蜡可以气化〔可观察到的现象〕

熄灭蜡烛“后”

教师指导

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

初中化学教案

金属钠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的最终产物是( )

2o c. na2co3 2o2

(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钠的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在自界没有游离态的金属钠存在,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知道,它在空气中经过了复杂的反应,但最终产物是碳酸钠,我们在初中也学过碳酸钠的一些的性质,现在大家一起回忆一下碳酸有哪些化学性质呢?(可以与酸及某些盐发生反应),碳酸钠是钠的一种重要化合物,除此之外钠的化合物还有哪些?(氢氧化钠.氧化钠.过氧化钠.硫酸钠等),碳酸氢钠是碳酸钠的酸式盐,那么它与碳酸钠是否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两种物质的有关性质.

[板书]: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过渡]:我们这节课主要讨论它们的化学性质

[板书]:(1)与酸的反应

[练习]写出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果属于离子反应,请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过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与酸反应,现在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热稳性上是不是一样,能否根据已有知识来判断,如果它们受热分解,产物可能是什么呢?如何证明有二氧化碳产生呢?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分别加热碳酸钠碳酸氢钠

[板书](2)热稳定性:

2nahco3 ======na2co3 + co2↑ + h2o

na2co3与nahco3热稳定的差别可以用来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

[板书](3)用途:

na2co3:制皂玻璃造纸纺织

nahco3:发酵粉灭火器治胃酸过多

2.往碳酸钠溶液加入下列物质,能反应但观察不到明显现象的是( )

(oh)2溶液b.na2o2固体c.盐酸2o固体

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性质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的主要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差别的原因

对比法、实验探索法.

投影仪.实物演示实验仪器

我们过去学过泡沫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筒内装的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与发泡剂的混合液,玻璃瓶里装的硫酸铝的饱和溶液。

把灭火器倒转时,筒内的两种药液相互混和后,发生如下的反应:

a12(so4)3+6nahco3=3na2so4+2al(oh)3+6co2↑

大量的二氧化碳跟发泡剂形成泡沫,从喷嘴中喷射出来,覆盖在燃烧物上,使燃烧物隔绝空气和降低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最终是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的密度大,灭火时,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排除空气而包围在燃烧物体的表面或分布于较密闭的空间中,降低可燃物周围或防护空间内的氧浓度,产生窒息作用而灭火。其实泡沫灭火器是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一种,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包括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及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

在常压下,液态的二氧化碳会立即汽化,一般1kg的液态二氧化碳可产生约0.5立方米的气体。另外,二氧化碳从储存容器中喷出时,会由液体迅速汽化成气体,而从周围吸引部分热量,起到冷却的作用。

清水灭火器中的灭火剂为清水,它主要依靠冷却和窒息作用进行灭火。

简易式灭火器简易式灭火器适用于家庭使用,简易式1211灭火器和简易式干粉灭火器可以扑救液化石油气灶及钢瓶上角阀,或煤气灶等处的初起火灾,也能扑救火锅起火和废纸篓等固体可燃物燃烧的火灾。简易式空气泡沫适用于油锅、煤油炉、油灯和蜡烛等引起的初起火灾,也能对固体可燃物燃烧的火进行扑救。

化学教案-碱金属

初中化学教案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

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 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词: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泥土 : 变浑浊 悬浮固体不颗粒 (分层) 植物油 :牛奶状浑浊 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 (分层) 食盐: 透明液体 (稳定) 酒精 : 透明液体 (稳定) 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 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举出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 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 思考:通过上面实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浑浊不透明,会分层) 引出概念:3.一个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和溶液。

举出实例:生理盐水、糖水、碘酒。 配制溶液:学生练习用碘和酒精配制碘酒溶液。 分析思考:溶液与浊液相比,有何特点? 归纳: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稳定的、久置不分层。 巩固新课(方法:练习反馈)

当某些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这样的水溶液能够导电。例如:食盐溶液,稀硫酸,而蔗糖水溶液则不能导电。

学习目标:

1、复述溶解含义,区分熔化和溶解。 2、会判断溶质和溶剂,正确说出溶液的名称。 3、记住溶解性的含义,说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首先由溶质和溶剂的性制裁决定的,温度等外 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 教师设问:什么叫溶液?主要有什么特点? 阅读课本p160溶质和溶剂相关内容。 思考问题:

(2)溶液的名称 不指明溶剂叫某水溶液 水以外其他某液体作溶剂时叫某溶液。

关于物质的溶解性:

问题引入:

(1)沾有机油的衣物用水往往不易洗掉污物,而用汽油洗却很快有效,这是什么原因?

(2)为什么蔗糖加在热水中比加在冷水中溶解得多且快?

引出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溶解能力的大小。

分析归纳:物质的溶解性的大小,首先是由溶制和溶剂的性质决定的,温度等外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初中化学教案

1.知识目标:

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

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

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

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2课时

导入新课: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表演小魔术:会变色的“水”(稀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看课本中的彩图:小猫烤火、水中的鸟笼,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区别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

投影:

变化前: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

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

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板书: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

[讨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讲述]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

[投影]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讨论]

1、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a.导电性b.挥发性c.可燃性d.溶解性

2、下列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一组是()

a.豆油和汽油b.水和酒精c.铁块和铝块d.面粉和白糖

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

[小结]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和现状。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小结]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

预习指导:

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画出不懂的问题。

听讲:

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复习:

巩固所学知识。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1-4页,画出概念和记忆要点

板书设计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观察实验的方法:

[投影]变化前: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

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

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初中化学教案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掌握铁的化学性质;常识性介绍铁生锈的原因和防锈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对学生进行受国主义教育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教育。

铁的化学性质。

讲授与实验、讨论相结合。

仪器:试管、镊子。

药品:新铁钉、铁粉、细铁丝、薄铁片、锌粒、镁条、铜片、稀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其它:投影仪、投影片、一周前做的铁生锈的三个实验。

1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联系生产、生活实践、进行识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我国钢铁发展简史引入课题。

阅读课本117~118页。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展示]新的细铁丝、薄铁片的样品。

[介绍]铁的密度、熔点、沸点。

[板书]一、铁的物理性质。

观察:纯铁的颜色、光泽、状态、硬度、思考、铁的延性、展性及导电、导热性、学习铁的物理性质。

通过对铁的实验观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一。

巩固铁的物理性质的知识。

[提问]在已学过的知识中,哪些涉及了铁的化学性质?

[提问]上述瓜的条件、实验现象、注意事项、化学方程式。

[板书]二、铁的化学性质铁跟氧气的反应。

(1)铁能在氧气中燃烧。

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思考并回答问题。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展示]一周前做的铁生锈的三个试管实验。

[提问]铁在什么条件下生锈?

[板书]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跟氧气反应,生成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

[比较]铁燃烧和铁生锈的条件。

观察:铁在干燥的空气中;铁在纯水中;铁同时与水和空气接触的三种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事实,分析讨论铁生锈的原因。

领悟:铁与氧气的反应条件不同,生成的产物不同。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进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思想教育。

[引导讨论]根据铁生锈的原因,如何防止铁制品生锈呢?

列举生产、生活中常见的防锈措施。

培养理论联系实验学风。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二。

巩固铁与氧气的反应及铁的氧化物的知识。

[演示实验]投影实验6-2。

两个表面皿中分别放入铁钉,再分别倒入稀盐酸、稀硫酸。

[演示实验]投影实验。

另取三个表面皿,分别放入锌粒、镁条、铜片,再分别倒入稀盐酸。

[引导讨论]实验室制氢气选用哪种金属与酸反应最适宜?为什么?

观察铁钉表面有什么变化?反应后溶液的颜色有何变化?

观察:锌粒、镁条、铜片的变化。

通过不同金属与酸反应速率不同,做出判断。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学习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打下基础。

[板书]2.铁跟酸的反应。

[提示]铁元素在置换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

书写两个化学议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标出铁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提高原有知识的水平。

[投影]课堂练习三(见附3)。

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三。

巩固铁与酸的反应和置换反应的知识。

[演示实验]实验6-3。

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两个试管里分别放入洁净的铁钉和铁粉。

[板书]3.铁跟硫酸铜的反应。

观察:铁钉和铁粉表面有何变化?

观察:反应前、后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认识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和书写方程式的能力。

[指导阅读]介绍湿法治金。

阅读课本120页。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投影]课堂练习四(见附4)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四。

巩固知识。

[课后小结]引导学生小结。

小结:铁的物理性质和三点化学性质,理解铁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提高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

[投影]随堂检测。

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2:课堂练习二。

4.铁在的条件下易生锈,为防止铁器生锈,应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最常用的方法是在铁制品的表面.

5.铁在氧化物有、、,其中含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多。

6.某+3价的金属r在其氧化物中的质量分数是70%,则r的原子量为。

附3:课堂练习三。

7.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并指出不产生可燃性气体的反应是。

(a)铁与稀硫酸。

(b)铁与稀盐酸。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d)大理石与稀盐酸。

(e)二氧化碳通过炽热的木炭层。

(f)加热高锰酸钾。

8.将m克稀硫酸中加入适量的铁粉,瓜后得到溶液质量(大于、小于、等于)m克。

9.等质量的锌、铁、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附4:课堂练习四。

10.除去硫酸严铁溶液中混有的硫酸铜杂质,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充分反应后,再用方法除去。

11.11.2克的铁粉与足量的硫酸铜溶液反应,可得到铜克。

12.将4根质量相同的铁钉分别放入下列溶液中,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的是。

(a)稀硫酸(b)稀盐酸(c)硫酸铜溶液(d)纯水并隔绝空气。

(a)镁(b)铝(c)锌(d)铜。

14.含相同质量的铁元素的氧化铁和四氧化三铁的质量比为。

(a)1:1(b)2:3(c)160:232(d)30:29。

附5:课堂练习答案。

1.(c)2(b)3(c)。

fe2o3fe3o4feo。

6.56。

7.化学方程式略(c)(d)(f)8.大于9.镁、铁、锌。

10.铁粉边滤11.12.8.12(a)(b)13、(d)14(d)。

附6:随堂检测。

1.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的金属,铁元素在地壳在地壳中都以形式存在。

初中化学溶液教案

本课通过学生深入生活和经历市场调查入手,充分感受到表示溶液组成有多种方法。接着又配置三种浓度的硫酸铜溶液,通过观察颜色的不同来感受溶液的浓稀,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将生活经验迁移到所学知识上来。让学生从三种不同的经历,即市场调查、实验操作、生活经验,来认识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随后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即为所配置的溶液设计标有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标签。学生发现在多种表示方法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显得较为简单,从而归纳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认识规律,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接着进行了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一些应用,使知识得以巩固和提高。最后通过创设模拟社会现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使其充分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

板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

初中化学教案参考

初中化学教案-02-1215:07初中化学教案要去专门的学习网站注册才能看得到的吧,或者找初中的化学老师。怎么通过教案来学习初中化学?可以用vcm仿真实验,用vcm仿真实验做实验,潜意识的就会记住各种知识,并且会形成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化学是一门重归纳总结、找联系的学科。因为化学知识点很多、需要记的东西也很多,当学习过的知识增多时,就很容易记错、记混。因此,可试着按照课文和某些辅导材料中绘制的框架图去帮助记忆和理解。

首先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其实,化学和其他学科相比,也不是一门那么枯燥乏味的学科。100多种元素,有规律的排列组合,形成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化合物,然后这些化合物进一步反应,又变成另外的可能更加奇特物质,想想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如果你进入有机化学的世界,你的面前又会豁然开朗,热闹起来:仅仅碳氢两种元素排列起来,就变化多端,更不用加上各种官能团了,想想碳氢氧硫这些原子在你的十指之间来回变换,被你运用自如,也很有趣(顺便提一点,本人就是搞有机化学的)。谁说和形色各异的化学药品以及形态万千的瓶瓶罐罐打交道不是一种乐趣呢?其次,你得明白化学是一门很有用的专业。化学无论在生物、制药、医疗、卫生小到刷牙吃饭大到神七上天等各个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学习化学的人就业之路十分宽广:可以去搞质检看看奶粉中也没有三聚氰胺,可以去学校教书育人,把诺贝尔化学奖的希望寄托给下一代,可以去制药厂开发感冒药,可以留在研究性单位潜心搞研究,如果有资金有技术可以自己办个化工厂一夜暴富,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那就出国吧--你可以查一下,每年搞化学的人占的比例真是不小。搞化学的很容易考研,读博,如果有志于研究生或者博士的也可以考虑一下化学。当然,说了以上两点,并不是意味着朋友你这一辈子必须吊死在化学这棵树上,否则前途就一片黑暗,我只是想告诉你,学习化学很有用,很有必要.

初中化学教案

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

2.在100升空气里氮气的体积大约是[]a.78升b.78%c.21升d.21%。

附2:课堂练习二。

4.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a.一类b.两类c.三类d.四类。

5.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气体是[]。

a.氮气、氧气b.稀有气体、二氧化碳c.一氧化碳、二氧化硫d.氮气、二氧化碳。

6.下列情况一般不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煤燃烧生成的烟b.汽车排气生成的烟雾c.人呼出的二氧化碳d.放鞭炮产生的烟雾。

7.被污染了的空气会严重地损害_的`健康,影响_的生长,造成对自然资源及建筑物等的破坏。

8.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要充分认识_的重要性,注意消除_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保护自然资源。

附4:随堂检测。

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

a.78%b.21%c.0.94%d.0.03%。

(1)二氧化碳(2)氧气()(3)氮气()(4)稀有气体()。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一定是空气。

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

3.桌子上放一个空烧杯,烧杯内[]。

a.是氮气b.是氧气c.是空气d.没有物质。

4.证明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a.法国的拉瓦锡b.瑞典的舍勒c.英国的道尔顿d.英国的普利斯特里。

5.下列排放到空气中的物质,不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a.煤燃烧产生的烟b.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出的尾气d.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灭火原理,了解灭火器原理及使用方法。

2.认识有害燃烧对空气的污染及危害。

3.加强环保教育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方法:

1.实验、电化结合;2.讲、议结合,

三.教学过程:

[引言]:火,是大家熟悉的,火既能造福于人类、然而一旦失去控制,火又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设置情景]:烧水时随意把燃着的火柴梗丢弃,造成失火,同学们惊叫,立即用简易灭火器扑灭。

[叙述]:幸亏同学们及时发现火情,否则会酿成大火,为了安全用火,今天学习燃烧与灭火这节课。

[引出课题]:燃烧与灭火。

[复习]: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燃烧及燃烧的条件,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观察实验,思考回答。

[投影]:1.为什么是放在金属板上的白磷先燃烧?

2.怎样才能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演示实验]: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放入一小块白磷,然后盖。

初中化学教案参考

1.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式进行计算分析,让进一步理解有关式的相关计算。

2.通过不纯物中有关化学式计算的分析,让学生学会理清复杂计算的思路。

3.通过计算的体验,总结一些规律和计算技巧。

一、有关化合物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基础回顾】。

引导学生分析:根据化学式,从量的角度可以进行哪些简单计算。

【小结】1.相对分子质量2.物质中某种元素化合价3.一个分子中各个原子个数比4.物质中各种元素间质量比5.物质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巩固练习】。

b.尿素分子中碳、氧、氮、氢四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1:2:4。

c.尿素中碳、氧、氮、氢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4:1。

d.尿素中氮元素质量分数算式为:×l00%。

2.今年1月份的雪灾对我国南方的电力、交通造成很大的.危害。有一种融雪剂含有na2sio3(硅酸钠),na2sio3中si元素的化合价是()。

a.+1b.+2c.+3d.+4。

3.红宝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al2o3)请你根据上面几个方面对al2o3进行快速的计算。(已知:相对原子质量al-27,o-16)。

二、求算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例1.今年4月,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载着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友谊,开始了全球传递。它采用的燃料是丙烷(分子结构模型如右图),则丙烷的化学式是。

例2.当前高效能的砷化镓太阳能电池。产生能量的高达33%.已知砷化镓中,as元素化合价为-3价,则ga元素的化合价为+3,则砷化镓的化学式是为。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

1、体会并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意义。

2、能列表、描点、连线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3、通过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分析,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图象的性质。

由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分两支,给画图带来了复杂性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1、情境创设。

2、探索活动。

探索活动1反比例函数y?

由于反比例函数y?

要分几个层次来探求:

(2)方法与步骤——利用描点作图;

列表:取自变量x的哪些值?——x是不为零的任何实数,所以不能取x的值的为零,但仍可以以零为基准,左右均匀,对称地取值。

描点:依据什么(数据、方法)找点?

连线:怎样连线?——可在各个象限内按照自变量从小到大的顺序用两条光滑的曲线把所描的'点连接起来。

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自主探索活动:

2的图象的方式与步骤进行自主探索其图象;x。

222(2)可以通过探索函数y?与y??之间的关系,画出y??

初中化学教案

1、知识目标:

(1)了解几种碳的性质和用途。

(2)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微观结构。

(3)掌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学生辨别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组成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通过物质的.结构影响其性质,性质又决定用途,增强学生对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二)讲授新课:

一、[碳的单质]。

(1)金刚石:

(2)石墨:

(3)c60。

观看科利华软件。

(1)上述三种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

(2)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碳的化学性质:

用墨(用碳黑制成)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木桩埋在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的表面稍稍烤焦?)。

(1)冬天生煤炉能引起煤气中毒,为什么?

(2)氧气的有哪些化学性质?

2、碳跟氧气的反应可燃性。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碳完全燃烧:碳不完全燃烧:

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

(1)观察实验现象,

(2)共同分析反应原理,

(3)板演方程式。

3、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还原性。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

这个反应的特点:在这个反应中,氧化铜(含氧化合物)失去氧而变成单质铜;木炭得到氧化铜中的氧而使氧化铜还原为铜,导出:

a、还原反应,

b、氧化反应。

c、木炭具有还原性。

木炭的还原性在冶金工业上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

(四)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五)布置作业:书p109习题1-6。

本节内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初中化学《水》教案

2. 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水的净化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过滤和蒸馏的原理及实验操作

复习提问: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由什么元素组成的?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新授:

提问:什么地方存在水?

学生思考回答: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

提问:有没有同学看到黄河?(电视上也行)黄河水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答:很浑

提问:能不能说一下原因?

学生:因为含有大量的泥沙

提问:那么你说黄河水是纯净物还产混合物呢?

学生:是混合物

提问:捧起一捧海水是否是清澈透明的?尝一下是什么味道?为什么?

学生:是,是咸的。因为含有食盐

提问:那么,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学生:是混合物。

总结:自然界的水都或多或少的含有象泥沙这样不溶性杂质还有象食盐这样可溶性的杂质,因此自然界的水都是混合物。如何除去这些不溶性和可溶性杂质,这就是水的净化问题。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怎样除去这些不溶性的杂质。请同学们看书参照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总结一下可以采取哪些操作来除去这些不溶性的杂质。

1. 沉淀 演示实验:观察混浊的水的静置,并比较颗粒大的和小的沉淀的快慢,从而得出加絮凝剂的作用:使小的颗粒凝聚成大的颗粒,加快沉淀。

原理:小的走,大的留。

问题:上述操作哪个净化效果最好?

通过上述操作得到的水已经是澄清透明的了,这些水是纯净的吗?

学生答:不是,还有可溶性的杂质。

提问:对我们的身体来说,喝矿泉水好呢?还是喝纯净水好呢?为什么?

学生答:矿泉水,化学教案《水的净化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因为矿泉水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矿物质。

学生答:钙的化合物、镁的化合物,叫硬水。

提问:能带来什么样的麻烦?请同学们看书。

提问:你能鉴别硬水和软水吗?

学生:用肥皂:起沫的是软水,起渣的是硬水。

硬水的软化:有哪此操作?

学生答:煮沸水 蒸馏

提问:同上面的几个操作相比,蒸馏的净水效果怎样?

练习题:56页1、2、3。

下面咱们重点学习一下过滤的实验操作。

“一贴”

“二低”

“三靠”

练习:基础训练

小结:请学生总结都学到什么?

作业:一课三练。

检测

板书 水的净化

水:化学符号,组成;构成。(纯净物)

自然界的水:含有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混合物)

1. 沉淀(加絮凝剂) “一贴”

2. 过滤:小的走,大的留 “二低”

3. 吸附:物理变化 “三靠”

1. 硬水:含钙、镁的化合物较多

2. 鉴别:用肥皂:渣硬沫软

3. 软化:煮沸: 家庭

蒸馏:液 气 液

初中化学教案参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内容。

2.初步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活动反思”的方法。

3.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乐趣。

重点、难点:

1.学会提出问题。

2.体验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及探究的乐趣。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同学们怎样才能学好化学呢?

一、从问题开始。

[学生阅读]体验科学始于问题。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你对“化学之迷”的看法。

[交流共享]把你心中的化学问题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教师讲解]金刚石、石墨、c60的有关知识拓展。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天地]以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探究为素材,体会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

化学的探究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并实验。

4.收集证据。

5.结解释与结论。

6.反思与评价。

[学生活动]请你提出一个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并进行探究活动。

[多识一点]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三、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不仅要“三思而后行”,还要“行后而三思”。

[学生自学]化学探究实验报告的规范格式。

[学生活动]分析p16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1.较高的蜡烛燃烧时间短;。

2.同一根蜡烛燃烧时间逐次减短。

[学生分析]上述结果如何解释?

让学生充分的讨论,教师走入学生中倾听讨论。

[课堂小结]。

本节重点是知道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内容,体验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乐趣。

[课后作业]。

针对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提出自己的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设计出实验,并借助家中的器材进行实验。

[课后记]。

教材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能在轻松的气氛中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

初中化学教案

知识目标:初步学习观察和描述化学实验的方法。体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能力目标:1、能说出实验探究的过程。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给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能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能正确填写探究(实验)报告。

2、能说出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重点】化学实验的观察及描述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描述化学实验现象。

【教学方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引入情境,生成新知:

自学研讨,生成能力:

知识点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2、古代炼丹和炼金术士对化学实验的贡献:发明了许多化学实验器具及一些分离物质的方法,如过滤、蒸馏等。

3、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的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新的化学知识。

4、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做出结论――反思与评价――交流讨论。

知识点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

1、点燃蜡烛“前”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进行开放性的探究。

学生观察蜡烛的结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各小组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现象:点燃前:白色圆柱状固体、略有气味、可用小刀切割、浮在水面上。

分析:可用小刀切割说明蜡烛的硬度较小,浮在水面上说明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2、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察燃烧过程。

(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

(2)取一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的现象,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现象:燃着时:石蜡熔化并发光放热,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火柴梗两端逐渐变黑。烧杯壁上出现水珠,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石蜡熔化说明熔点较低;发出明亮火焰有烛泪,火柴两端最先碳化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火柴中间未变黑,说明内焰温度较低,焰心温度最低;烧杯壁上出现水珠,说明燃烧生成了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说明还生成了二氧化碳。

3、熄灭蜡烛“后”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分析得出的结论:

现象:熄灭后:冒白烟,用火柴点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

分析:烟是固体小颗粒,并且可以燃烧,说明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交流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

归纳:

1、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变化:

2、蜡烛火焰的温度高低及明亮程度:

焰心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而不能燃烧的石蜡蒸气,故温度最低,且最暗;外焰与空气充分接触,燃烧充分,故温度最高,且最亮。

3、蜡烛熄灭时的白烟能燃烧的原因:

没有燃烧的石蜡蒸气遇冷凝结成石蜡固体小颗粒即白烟,具有可燃性。

提示:烟和雾的区别: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小液滴。

知识点三: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比较。

我们人既吸入气体也呼出气体,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一样吗?

1、此探究主要观察呼吸前后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的变化。

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内(瓶底不能有气泡),将导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到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的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正放在实验台上。

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组织学生组内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提醒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现象:滴入澄清石灰水后,吸入的空气瓶中无现象,呼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说明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

现象:插入人体吸入的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入人体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燃烧更旺,且燃烧时间要长。

结论:说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有什么现象产生?说明了什么?

现象: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珠。

结论: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归纳:

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

吸入的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吸入的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提示:人体的呼吸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吸入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同时排出一定量的水蒸气,它也是人体排泄的一种方式。

当堂检测、巩固新知:

1、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d)。

a.空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氧气。

2、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b)。

a.食盐水 b.澄清石灰水 c.纯净水 d.蔗糖水。

3、不属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是(c)。

a.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亮b.熄灭后有白烟产生。

c.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白雾。

4、通过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实验,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d)。

a.吸入的气体全部是氧气 b.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

c.呼出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d.呼出的气体里含有较多水蒸气。

5、,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科恩(美)、波普尔(英),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他们的工作使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使整个化学领域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是(a)。

a、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     b、化学不再需要实验。

c、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 d、未来化学的方向还是经验化。

6、蜡烛燃烧既发生了化学变化又发生了物理变化,火焰分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外焰部分的温度最高,焰心部分的温度最低。将干燥的烧杯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迅速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

【课后作业】课后“练习与应用”习题。

【板书设计】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3、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比较。

【教学反思】将此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实施方案调整为教会学生如何探究,如何做实验,通过直观的演示实验,用清晰的语言叙述,适时的课堂提问,必要的板书及简单的原因分析等,让他们看到规范的实验操作,听到规范的语言描述,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为学生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实验基础。

初中化学教案

1、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2、掌握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和计算。

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对溶液的“浓”和“稀”具体分析,提出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2、讨论影响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因素,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阅读和练习,对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能做到步骤完整、字迹工整有逻辑性。知道化学计算格式美。

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一、

溶液的组成与。

“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关系

(阅读)课本143页第一,二段。

(讨论)怎样判断两杯糖水的浓度大小。

(小结)。

(观察)两杯不同浓度硫酸铜溶液。

(讨论)怎样判断两杯硫酸铜溶液浓度的大小。.

(小结)。

(讨论)决定溶液浓或稀的因素是什么呢。

(小结)。

(观察)将一杯硫酸铜溶液分成三等份,其中一份加入少量的水,另一份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

(讨论)(1)、每一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否改变。

(2)、将其中一份加入少量的水,其溶质、溶剂、溶液的是否改变。

(3)、将另一份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其溶质、溶剂、溶液的是否改变。

(4)、原溶液减少溶质,其溶质、溶剂、溶液的是否改变。

(5)、原溶液蒸发溶剂,其溶质、溶剂、溶液的是否改变。

(小结):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溶液的组成。

每一份。

加水。

蒸发水。

加入溶质。

减少溶质。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1、溶质的质量分数。

(提问)什么叫溶质的质量分数。

(提问)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如何。

(提问)怎样理解。

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提问)某硝酸钾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解释其含义。

2、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讨论):下表中的数据:

硝酸钾溶液。

kno3固体。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克。

96克。

200克。

10克。

150克。

16%。

100克。

25克。

(小结)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的关键是。

(阅读)课本例题1和例题3以及解题格式。

(讨论)找出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

(练习)蒸干20克食盐溶液得到1.5克氯化钠。计算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将10克蔗糖溶于90克蒸馏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a小于10%。

b等于10%。

c大于10%。

d无法判断。

2、从200毫升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取出10毫升。取出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a.0.2%b.2%。

c.10%d.20%。

3、将6克食盐溶于94克水中,多少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

1)若将溶液分为二等份,每一份的溶质质量分数呢。

答:。

2)取一份,向其中加入10克水,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

3)向一份中加入2克食盐,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

四、

反思评价:

1、我能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吗。

2、我能说出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关键吗。

3、我掌握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格式吗。

初中化学教案

1、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2、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和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使学生知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些常识性的认识。

4、通过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发展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铁的化学性质。

1、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的理解。

2、铁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疑、实验引探法。

实物,演示实验,投影仪,录像。

本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用途最广泛的金属。钢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材料,钢铁的发展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是最早使用铁的国家之一,1996年,我国的钢产量超过一亿吨,跃居世界第一。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不是纯铁,我们研究的是纯铁的性质。

讲授新课:

展示:铁锭。

观察:锻面的颜色。

讲解:1、银白色,有金属光泽。

演示实验:请学生将铁丝和铁片弯曲,并用钳子将铁丝剪断。

设疑:从这个实验,说明铁的硬度如何?

学生讨论后小结:2、质软。

讲解:3、铁有良好的延展性。

讲解:4、铁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设疑:将铁块放在水中会下沉,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5、铁的密度比水大,约是7.86g/cm3。

讲解:大家都熟悉水有三态:固态冰、液体水和水蒸气。铁也一样,当温度达到目的535℃以上时,固态的铁就会熔化成铁水,成为流动的液体。再升温到场2750℃以上时,液态的铁也会气化,成为气态的铁。

(投影仪)练习:

填空:1、色、泽、硬度()2、密度、熔沸点()。

3、延性、展性()4、导电、传热性()。

(学生阅读课文填空后小结)。

我们学习任何一种金属都可按金属的色泽、硬度、密度、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能、熔点和沸点的顺序去思考、记忆是十分有益的。

(过渡):以上我们探索了铁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铁的化学性质。

(讲解)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学过铁的一些化学性质,如铁可以在纯氧中燃烧。

1、铁跟氧气的反应。

(提问)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学生回答)。

(提问)镁条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

(学生讨论后小结,以反应条件不同来说明铁的活动性不如镁)。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拿出十天前组织学生做的课外实验)。

(图像略)。

(观察):三只试管中铁钉的变化情况。

(设疑):第一只试管中铁钉生锈,第二只试管中铁钉没有生锈,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小结)(1)在含水分的空气中铁与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2)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铁不易与水反应。

(3)在常温下,干燥的空气中,铁很难跟氧气反应。

实验二、三、四中铁生锈,同时试管中水位上升至试管的1/5处。

(提问)如何防止铁生锈呢?

(阅读)课文第120~121页。

2、铁跟酸反应。

3、演示实验6~1。

(观察)有气泡放出,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板演:fe+2hcl=fecl2+h2。

(浅绿色)。

fe+h2so4=feso4+h2。

(浅绿色)。

(投影仪上比较以下实验)mg、zn、fe、cu分别和硫酸反应的速度和剧烈程度。

(讨论)比较金属活动性不同,mgznfe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录像)从离子型化合物形成的角度模拟反应的变化过程。

4、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演示实验6~2魔术:“魔刀杀血”,将一把光亮的匕首刺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抽出。

(观察)铁钉表面覆盖着一层红色的铜,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

(板演)fe+cuso4=feso4+cu。

(浅绿色)(红色)。

(讲解)早在西汗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铁能从某些含铜化合物中置换出铜,在宋朝已将这个方法应用于生产,成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本节小结:

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课本习题1、2、4。

板书设计。

初中化学教案202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感受化学在改造世界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2、能复述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含义及基本特征,会判断常见的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3、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自主探究: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教室的物品有:

其中由天然材料制成的有:

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有:

通过观察和统计你有什么感想:

二、观察化学变化。

生活中有很多变化,试比较下面变化的区别:

1、凉水烧成热水2、木炭燃烧变成灰烬3、布料做成衣服。

4、葡萄酿成酒5、水结冰6、铁矿石炼成钢铁。

7、酒精挥发8、矿石粉碎。

将这些变化分类:

你这样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归纳总结:1、是物理变化。

是化学变化。

2、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实验探究:完成以下实验。

1、点燃镁条,观察现象。

2、在试管里加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3、将一粒锌放入试管中,加入1~2毫升稀盐酸,观察现象。

4、取3~4毫升硫酸铜溶液于一试管中,用滴管滴加4~5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回答问题:

1、这些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理由是什么?

2、这些变化伴随着什么现象?

结论: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化学变化的过程常常伴随着、、、、等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些现象来推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有生成,而物理变化只是物质在、发生了变化。

3、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伴随着的变化,这种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和吸收。

4、人类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或。

我的收获:

1、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绝大多数物品是由人造材料制成的,而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变化制得的。

2、物质的变化一般分为两大类:变化和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3、绿色化学的理念是。

当堂测试:

1、发生的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消融b.沙尘暴c.闪电引发的森林大火d.汽油挥发。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化学变化。

c.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有沉淀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3、教室中的下列物品由天然材料制成的是()。

a.陶瓷地板b.铝合金门窗c.玻璃d.木质桌椅。

4、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灯泡通电发光发热;瓷瓦破碎。

b.煤炭燃烧;水的蒸发。

c.酒精挥发;食物腐烂。

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铁生锈。

5、几千年以前,半坡氏族人从事的活动中,使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建筑房屋b.磨制石器c.用麻织布d.烧制瓷器。

6、下列广告语中你认为不科学的是()。

a.食用含碘食盐可预防甲状腺肿大。

b.使用含氟牙膏可预防龋齿。

c.本饮料由天然物质配制而成,绝对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d.经卫生部门检测合格的矿泉水中含有少量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是一种健康饮料。

7、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而物理变化只是在。

和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同一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可发生不同变化,如加热蜡烛,温度稍高就可融化,这是变化,温度再高就可燃烧,这是变化。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每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

2、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自主探究:

阅读课本第7---8页后讨论并完成以下问题。

1、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如分子、原子等)构成的。例如我们熟悉的物质水就是由大量的聚集而成的。而每个水分子又是由两个和一个构成的。

2、自然界中的氢气是由构成的,氧气是由构成的。每个氢分子又是由两个构成的,每个氧分子又是由两个构成的。

3、什么是元素?水、氢气、氧气分别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4、什么是化学?

化学就是在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及其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交流共享:想象一下:一桶水如果无限次的分下去,最后我们会得到什么?

合作探究:完成课本第9页挑战自我2。

归纳总结:

1、宏观物质都是由组成的,又是由极其微小的构成的。

2、构成物质的粒子有、等。

3、分子都是由构成的。

当堂测试:

1、化学研究的对象与物理、生物、数学、地理等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取一块食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以下不是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a.食盐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b.食盐的产地在哪里。

c.食盐有什么性质和用途。

d.食盐的微观结构如何。

2、水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关于它的组成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a.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b.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d.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和分子都是很小的粒子。

b.原子和分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c.实际上元素就是所有原子的总称。

d.把每一类原子称之为一种元素。

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质是由许许多多微小的粒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b.有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而有的物质则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c.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能拍摄到铁原子,说明原子是真实的存在的。

d.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

5、下列广告用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补血口服液”可补血补铁,防止缺铁性贫血。

b.本饮料由天然物质配制而成,绝对不含化学物质。

c.含氟牙膏可以预防龋齿。

d.矿泉水中含钾、钠、钙、镁等元素,是一种健康饮料。

6、打雷闪电的时候,空气中有极少的氧气(o2)变为臭氧(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b.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c.氧气和臭氧是同一种物质。

d.氧气和臭氧不是同一种物质。

7、1993年8月,我国科学家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块晶体硅(si)的表面通过探针的作用搬走原子,写下了“中国”两个字。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上述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b.上述操作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c.这两个汉字是当时世界上最小的汉字。

d.这标志着我国科学已进入操纵原子的阶段。

8、人类的下列活动中,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的是()。

a.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软件。

b.培育新品种,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提高品质。

c.提炼石油,生产各种燃料。

d.利用指南针航海。

9、“民以食为天”。下列过程中,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碾米b.淘米c.洗菜d.酿酒。

10、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消灭污染,是一门能彻底阻止污染产生的化学,它包括绿色生产和绿色销毁等内容。泰安市在整顿音像市场的活动中,查获了一批盗版光盘,并进行绿色销毁。以下做法属于“绿色销毁”的是()。

a.泼上汽油焚烧b、倒入大汶河中。

c.埋入土中d.碾碎后回收再利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化学教案

金属钠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的最终产物是()。

2oc.na2co32o2。

(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钠的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在自界没有游离态的金属钠存在,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知道,它在空气中经过了复杂的反应,但最终产物是碳酸钠,我们在初中也学过碳酸钠的一些的性质,现在大家一起回忆一下碳酸有哪些化学性质呢?(可以与酸及某些盐发生反应),碳酸钠是钠的一种重要化合物,除此之外钠的化合物还有哪些?(氢氧化钠.氧化钠.过氧化钠.硫酸钠等),碳酸氢钠是碳酸钠的酸式盐,那么它与碳酸钠是否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两种物质的有关性质.

[板书]: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过渡]:我们这节课主要讨论它们的化学性质。

[板书]:(1)与酸的反应。

[练习]写出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果属于离子反应,请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过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与酸反应,现在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热稳性上是不是一样,能否根据已有知识来判断,如果它们受热分解,产物可能是什么呢?如何证明有二氧化碳产生呢?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分别加热碳酸钠碳酸氢钠。

[板书](2)热稳定性:。

2nahco3======na2co3+co2↑+h2o。

na2co3与nahco3热稳定的差别可以用来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

[板书](3)用途:

na2co3:制皂玻璃造纸纺织。

nahco3:发酵粉灭火器治胃酸过多。

2.往碳酸钠溶液加入下列物质,能反应但观察不到明显现象的是()。

(oh)2o固体。

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性质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的主要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差别的原因。

对比法、实验探索法.

投影仪.实物演示实验仪器。

我们过去学过泡沫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筒内装的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与发泡剂的混合液,玻璃瓶里装的硫酸铝的饱和溶液。

把灭火器倒转时,筒内的两种药液相互混和后,发生如下的反应:

a12(so4)3+6nahco3=3na2so4+2al(oh)3+6co2↑。

大量的二氧化碳跟发泡剂形成泡沫,从喷嘴中喷射出来,覆盖在燃烧物上,使燃烧物隔绝空气和降低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最终是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的密度大,灭火时,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排除空气而包围在燃烧物体的表面或分布于较密闭的空间中,降低可燃物周围或防护空间内的氧浓度,产生窒息作用而灭火。其实泡沫灭火器是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一种,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包括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及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

在常压下,液态的二氧化碳会立即汽化,一般1kg的液态二氧化碳可产生约0.5立方米的气体。另外,二氧化碳从储存容器中喷出时,会由液体迅速汽化成气体,而从周围吸引部分热量,起到冷却的作用。

清水灭火器中的灭火剂为清水,它主要依靠冷却和窒息作用进行灭火。

简易式灭火器简易式灭火器适用于家庭使用,简易式1211灭火器和简易式干粉灭火器可以扑救液化石油气灶及钢瓶上角阀,或煤气灶等处的初起火灾,也能扑救火锅起火和废纸篓等固体可燃物燃烧的火灾。简易式空气泡沫适用于油锅、煤油炉、油灯和蜡烛等引起的初起火灾,也能对固体可燃物燃烧的火进行扑救。

相关范文推荐
  • 11-17 钢结构分包合同书(热门16篇)
    合同协议是在一定条件下双方达成的共同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小编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常见合同协议模板,供您参考,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1)工程竣工。a、乙方必须按照
  • 11-17 安全生产座谈会发言稿(热门16篇)
    发言稿的写作还需要注重节奏感和语调,以提高演讲的吸引力。发言稿是传递信息和思想的有效工具,它能够让我们的演讲更加有条理、生动有力。如何撰写一份引人注目的发言稿是
  • 11-17 幼儿园秋游活动的总结大全(19篇)
    活动总结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能够使我们从经验中汲取教训,进一步完善自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活动总结案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指导。
  • 11-17 项目负责人服务承诺书(汇总17篇)
    服务月是指针对某个特定主题或目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展开的多种服务活动的集合,它旨在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团队合作和个人成长。小编搜集了一些服务月总结的写作经验和技
  • 11-17 毕业实习报告格式要求(专业18篇)
    实习报告能够帮助我们全面回顾实习的经历,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给出改进的建议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实习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11-17 民政年初工作计划(热门18篇)
    工作计划书是一种规范和系统化地表达工作目标、计划和方案的书面材料,对于指导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作计划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
  • 11-17 办理迁户口委托书(热门22篇)
    通过对范文范本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写作的规律和套路。范本的丰富多样性使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来思考和理解同一主题或同一问题,拓宽我们的思维和视野。
  • 11-17 四年级数学教材培训心得体会(优秀20篇)
    通过总结培训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身在学习中的不足和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培训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 11-17 椅子租赁合同(模板14篇)
    租赁合同是租入方在租赁过程中的法律依据,确保合法租赁,并规定了租赁物使用的相关规定。下列为一份租赁合同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以便编写出合适的合同。
  • 11-17 世界艾滋病日活动总结学校(模板16篇)
    活动总结是活动组织者对参与者的贡献和付出进行认可和表彰的重要形式。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活动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12月1日是第29个“世界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