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多元文化教育的读后感教师 多元阅读心得体会(优秀7篇)

时间:2023-10-03 21:37:26 作者:FS文字使者 读多元文化教育的读后感教师 多元阅读心得体会(优秀7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多元文化教育的读后感教师篇一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我们每天都会面临来自不同领域、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信息。如何从这些信息中筛选出我们需要的信息,成为了我们现代人必备的能力之一。而多元阅读正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刻地领悟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和心得。

第一段:拓展知识面,实现资源共享

多元阅读的优点之一就是能够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在看不同领域的书籍、报刊杂志、文章等内容时,我们能够了解到更多的内容和领域,从而拓宽我们的知识视野,增加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不仅如此,多元阅读也有利于我们实现资源共享。通过阅读不同的书籍、报刊杂志等,我们能够了解到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对我们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尤为重要,而多元阅读正是我们获取这些资源的一条途径。

第二段:解决问题,提升思维能力

多元阅读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并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在平时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难以找到解决方案。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元阅读来获取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灵感。不同领域的书籍、报刊杂志等内容会引发我们思考不同的问题,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通过对不同领域内容的理解和领悟,我们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第三段:增加阅读兴趣,培养爱好

当我们读得越多,就越容易产生读书兴趣。多元阅读能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难度的书籍、报刊杂志等内容,使我们的阅读更加丰富多彩。通过对不同内容的阅读,我们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主题,培养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同时,阅读也是一种启发我们思考的过程,通过多元阅读,我们也可以在阅读中体验到心灵的愉悦和快乐。

第四段:提高写作能力,做到高效沟通

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书籍、报刊杂志等内容,都会带有不同风格和语言特点。多元阅读能够让我们更加熟练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技巧。在阅读的同时,我们可以注意到不同文体和语言技巧的应用,从而帮助我们提高写作能力,使我们能够做到高效沟通。阅读是一种思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方式,多元阅读能够培养我们的语言表达权威性和说服力,让沟通变得更加高效。

第五段:培养审美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多元阅读能够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提升我们的综合素质。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不同风格、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感悟,我们能够了解到不同文化和时代的艺术表达,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同时,多元阅读也能够提升我们的整体素质,让我们成为博学多才的综合型人才。

总之,多元阅读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更多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更多的问题,也能够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培养我们的兴趣爱好,提升我们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应该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参与多元阅读,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素质,让自己更加完善和成熟。

读多元文化教育的读后感教师篇二

有人说,她的母亲很温柔,有人说,他的母亲很凶,有人说她的母亲脾气很坏……要我说我的母亲怎样,她就是这样.

我的母亲爱吃醋。我写过很多文章,只要写自己家人的我几乎都写爸爸,因为爸爸在我心中有着伟大的形象,让我写的时候有个轮廓。妈妈则会耐心的给我指导,可渐渐的,妈妈吃醋了。那天,我写了一篇文章我的爸爸,我拿给妈妈改,妈妈委屈的对我说:“儿子,你不能写妈妈一会吗?”

我的妈妈脾气很坏。有一次,妈妈让我在电磁炉上烧水,而我只顾着看电视,把电磁炉上的水忘得一干二净。结果水被烧干了,电磁炉被烧坏了。妈妈知道了,立刻“大雷”,而我一瞬间“下雨”了。而后,又跟我说:“儿子,其实学习和烧水一样,只要稍不留神,就一塌糊涂了。”是啊,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马虎。

我的'妈妈又是很善解人意。有一次,中午作业多,大部分的人都在学校吃了,我也想啊。可……可……可妈妈能不能同意呢?要是不同意,会不会又“大雷”,哎,怎么办,在我犹豫不决之际,妈妈看透了我的心思,主动提出让我在学校吃。我高兴的都条了起来。

我的母亲很重视我的学习。有一次数学考试,我得了第二,离第一名只差了0.5分,就因为少了一个小数点,扣了一分,要不就第一了。回家妈妈“劈头盖脸”的说我,非常唠叨。但有一次,我考试得了第一,我便成了家中的“小皇帝”,要什么就有什么。

妈妈爱听刘力扬唱的“我就是这样”这首歌:“我就是这样,天马行空的磁场,不管你习不习惯,我的风格是限量”。她的风格就是这样。

读多元文化教育的读后感教师篇三

书里讲的是他人的生活,很多生活可能是你所羡慕所向往的,地球的另一端也真的有人过着你想要的生活,但那些人大都曾隐忍过我们尚未经历的挫折。在追逐的路上,也请过好自己的生活,平凡的我们终将回到平凡的世界。

做一个富有激情也能担得起的职责的人,能够朝九晚五,也能够浪迹天涯;做一个心存善意也敢爱敢恨的人,能够温柔流泪,也能够尽情狂野。

愿我们都还是爱做梦、敢做梦的少年,愿你我心中都有一个尚未崩坏的的地方。

读多元文化教育的读后感教师篇四

阅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取知识,拓宽视野。但是,不同人对于阅读的需求和兴趣各不相同。为了更好地满足每个人的阅读需求,多元阅读应运而生。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开始注重多元阅读并体验到了其中的乐趣,那么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些我的心得与体会。

第二段:多元阅读的定义与好处

多元阅读是指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来阅读各种类型的文本,如小说、报纸、杂志、非小说类书籍、诗歌等等。多元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和人性,开拓思维,拓宽文化视野,促进个人成长与进步。与此同时,多元阅读还可以激发我们内在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使我们更加享受阅读的过程。

第三段:我的多元阅读体验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通过多元阅读尝试了全新的阅读体验。我不仅读了小说、诗歌、报纸等传统媒介,还开始关注到了博客、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介。不同于传统媒介,这些新的媒介能够提供更及时、更便捷的阅读体验。此外,通过多元阅读,我还学到了很多知识并开拓了自己的视野,这些经验都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第四段:多元阅读的发展前景与作用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多元阅读的前景也将更加美好。多元阅读已经成为新时代阅读发展的趋势,它不仅可以挑战传统阅读方式,还可以丰富阅读体验,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如今的阅读已经不再是封闭式、单向度的,而是一种全面、开放的学习方式。多元阅读的作用在于让我们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创新自己的思维模式,开启我们的脑洞,迈向更高层次的人生。

第五段:结尾与感悟

多元阅读能够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由探索,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并用更为广阔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通过多元阅读,我们能够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不断提升我们的批判思维和综合能力。所以,让我们一起走向多元阅读,领略阅读的更多奥妙,丰富我们的人生!

读多元文化教育的读后感教师篇五

多元阅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除了阅读书籍外,还将其他的书籍、文章、新闻等多种阅读材料纳入其中。这种方式的阅读不仅可以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更可以让我们在不同领域中积累更多的知识。在我的实践中,我也尝试了多元阅读,这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收获。

第二段:不同领域的阅读

通过多元阅读,我得以了解到不同领域的知识。比如说,在我本身并不熟练的化学领域,我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更多的知识。这让我对世界的认识更加全面,我可以发现更多的事物之间联系和规律性,这对于我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段:增强阅读技巧

多元阅读还可以让我们更加熟练阅读不同种类的文章。这对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杂志、报纸、科技文章等来说非常有用。通过多元阅读,我慢慢地学会了如何快速阅读一篇文章,提取出文章中的主要信息。这样的技能对于我们的阅读和表达能力都非常重要。

第四段:展开思维

多元阅读也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不同领域知识的联系组合,我们可以更加灵活地思考和构建复杂的思维模型。这也带来了对于原本单一思维单一领域的突破,更让我更加自信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五段:总结

综上所述,多元阅读是一种非常有益的阅读方式。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拥有更加广泛的知识面,也能够提升我们的阅读技巧和思维方式。无论是在个人成长还是工作中,多元阅读都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尝试多元阅读的实践。

读多元文化教育的读后感教师篇六

“多元解读”思辩

福建省莆田华侨中学林玉富

长期以来,在许多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学生能异口同声回答,老师便面带赞许之色,甚是满意。教师事先准备好标准答案,提出问题后便步步引导,实际上是设好陷阱,引诱学生往里跳,直至最后“异口同声”才肯“鸣金收兵”。正是鉴于以往的课堂教学漠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差异,本次新课程将实现学生充分的、有个性化的发展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强调注重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以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曾多次提到多元的问题,如“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多元理念的提出可以说是对于我国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盛行“标准化”的强大的冲击和反拨,从历史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大进步。我们可喜地看到,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在语文教材理解的“多元性”上出现了新景观:对课文的理解不再定于一尊,允许有多种答案;对课文的评价不再定于一尊,允许有个人偏爱;让学生从课文的理解和评价引申开来,观察讨论社会现象。课堂教学由“群言堂”取代“一言堂”,给课堂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学生的个性意识在觉醒,个性能力在增强。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矫枉过正的现象:因为过于注重多元,学生对文本有很多种的理解,有的甚至多到十几种。各执一词,众说纷纭。其中有的切中主旨、视角独特,而有的却是牵强附会、浅尝m止,甚至有的是误读错解。而教师在此要么是“听其不语”,要么说些不着边际的赞赏之语。一堂课下来,使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满头雾水,最终是无果而终,课堂教学往往滑向失控的边缘。

这种情况的.出现,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不到位,以至于产生了认识上的模糊和困惑,以为教师只要引发学生“多元解读”,只要有学生“别样的声音”,就万事大吉了;或者顾虑此时如果站出来“给以引导”会有悖于“平等对话”的理念。这是对“多元解读”的误解,这是盲目追求教学理论的时髦而出现的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教师自身的不足所致,那就是因为教师面对学生的“多元解读”的内在品质的把握心中无数,没有能力以某种建设性、激励性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的反馈。后者当属个案问题,另当别论。对于前者,亟待我们去关注、去澄清。

首先,平等对话的教学观,既要尊重多元解读,又要做到“多元有界”。

阅读鉴赏是读者通过与文本的交流获得美感、作出价值判断的,是与客体的作品共同完成审美认识的过程。由于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自由发发挥的极大空间;又由于读者的个体差异,如因时代、阅历、生活环境、知识结构、心理素质等等的不同,其面对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等也都因人而异,其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西方谚语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国古人也有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的说法,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一角度看,“多元解读”才是真实的阅读,才是可能孕育创造性品质的阅读,理应受到格外的重视和尊重。但是,无论怎么“多元”总有一个界限。作为阅读客体的文本虽然存在着“空白”和“不确定性”,但必然会有许多显性的、鲜明的“规定性”,总会有个“作品视界”范围。“多元解读”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总还是莎士比亚所描写的哈姆雷特的反映,彼此在某些细节上难免会有些差别,而在基本性格上还是那个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成为堂吉诃德。正如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指出的,阅读接受,一方面是多元的,无限的,存在着审美差异性;另一方面是有阈限的,有范围的,存在着社会的共通性。(转引自赖瑞云《对语文课改若干新理念的理解》一文。见新华出版社《课程标准解读》(语文卷)第173页)因此,“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

第二,即使是没有“越界”的理解,也有一个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聚合到主题含义上来,从而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的问题。

面对同一文本,不同的主体会赋予同一对象不同的意义和理解,从而造就了对人文世界理解的多面性和丰富性,每一种理解都可能揭示了其内在品质的一部分。因此,每种理解都可能是有效的。然而,这种有效并不等于已经完全揭示出人文世界的实质。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就是因为他们有人生经验和学识资本的不足。有时他们认为很“到位”的体味,其实还与我们想让他体到的“味”有距离,有尚欠火候之处。这就需要不断地回到对象上,不断地理解,从而不断地抛弃主观随意性,使学生的认识逐步趋于人文世界的实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个人理解。而另一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学生个性化地理解文本之后,并不意味着他的理解是最佳的。教师在此过程中,应通过对话、比照、分享观点、合作反馈等交往环节来促进对于知识的深层理解,“内存”欠缺的要给予补充,“火候”不足的要帮其调足,思路受阻的要给予疏通……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聚合到主题含义上来,从而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思维方法的必要优化相结合,将理解的个性化、独特性与理解的普遍有效性相统一,这才是新课程理念的题中之义,这既体现了对真理和人类共识的尊重,又体现了现代教育的规范与导向。

只强调一元,不注重多元或否定多元是错误的;而只强调多元,否定规范、否定导向也是对教育的误解和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不负责任。因此,当前在弘扬“多元解读”这一主旋律的同时,也必须处理好与“规范”“导向”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使“多元解读”这一新理念在实施贯彻过程中保持应有的张力。

编辑短评:此文结合语文教学谈“多元解读”,有参考价值。(熊江平)

(来源:博客中国)

读多元文化教育的读后感教师篇七

经典文学作品往往历时久远,能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其本身还具有无限解读的可能性。教学《木兰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来认识一个形象更加丰满的木兰。

一、理论依据

文学作品的生命是读者给的,一句“作者死了”,把读者抬高到无上的地位。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应该是为当下的生活服务的,古人总结了两种读书的方法:“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一个是强调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一个是力求让知识为我所用。要让经典文学作品重新发掘出新的价值,就应该让文言文教学嫁接于我们现在的生活之上,并用现代观念来进行理解。

二、学生准备

1.学会查工具书。《木兰诗》所展示的时代学生并不熟悉,如古代的征兵制度,学生只有查阅了资料后才能理解木兰的决定及其上战场前的一番准备。此外,一些特殊的称呼、用法,学生在查资料后也能更好地进行理解。其中有很多数词,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学生就能明显看这两个时间是矛盾的,但只要稍稍看一下注释,也能很好地理解。

三、课例展示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传奇人物,她本是一位邻家女子,过着平静的生活,突如其来的战火打破了她宁静的生活,也成就了她的英雄传奇,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巾帼英雄――花木兰。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木兰的形象。

师:谁先来试一下?

生:英雄形象,勇敢无畏。

师:概括得很好,可以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见木兰战功显赫。

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可见木兰英勇善战。

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见木兰武艺高强。

(学生们纷纷思考)

生:我认为木兰很勤快,“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织布是木兰的主要生活内容,可见木兰是一位勤劳的女性。

生:我认为木兰是位爱美的女子。

(很多学生偷笑)

生:木兰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扮――“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可见木兰很会打扮,木兰是一位爱美的女性。

生:我读到的木兰是可爱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仿佛能让我们看到木兰见到战友们惊讶状态的得意表情。

师:这位同学看到了木兰的可爱一面,你们还能找出木兰的其他面目吗?

生:我看到的木兰是孤独的、令人心疼的形象。

(不少学生显示出疑惑的神情)

师:可以为我们解读一下吗?

生:木兰从军是迫于无奈,可能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冰凉的战场令人不禁为这么一位弱女子的安全考虑。“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加上环境的渲染,把一个小女子的孤独与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的确,木兰的成名是迫于无奈,无情的战火把她卷入了冰凉的'战场,刚刚那一段环境、心理描写的确能让人感受木兰孤独、无助的一面。下面我们一起来把这段朗读一下,感受木兰的那一份孤独与无奈。

(师生齐读文章第三段)

生:“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从军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功名,可见木兰对名利的淡泊。

生:还可以看出木兰的孝,亲情至上。

生:请问老师,木兰究竟是哪里人?木兰姓什么?我查的结果跟旁边同学不一样。

师(微笑):问得很好,还有吗?

生:木兰的结局究竟如何?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课文下面的注释,就可以明白“十”跟“十二”都非确指,一般三的倍数都非确指,如“韦编三绝”“三人成虎”等。关于木兰其人的原型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更不要说木兰的姓了,所以文中出现了很多疑点也是自然。“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想重新塑造人物形象,读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让文学作品更具魅力。

四、教师指导

1.指导要找好突破口。教师采取的从木兰形象入手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让学生来谈学生就比较有话说,又增加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接触机会。学生对木兰的形象畅所欲言,教师一次次地要求结合课文,让学生对文本越来越熟悉。

如在《木兰诗》的教学课例中,教师先肯定了学生们把木兰作为一位将士的英勇、善战的特点概况得很好,又提出让学生们找出木兰不同于其他将士的特点,这就引导学生从一个女子的身份来看待身在军营的木兰,学生自然看到了木兰从军的迫不得已,也看到了木兰原本的勤劳,还看到了木兰对父母、亲人的依恋。以一个女子的形象来看待木兰,我们就能看到木兰的可爱、木兰的美,还有木兰的俏皮,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木兰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形象,而不仅仅是英雄的化身。

2.注重“非指示性”教学。“‘非指示性’教学的教案更强调教学过程的回顾,对课堂教学做真实的、反思性的回顾与分析。”多元解读课例的设计正是借鉴了“非指示性”教学的理念,不设明确的教学目标,不设标准的问题的答案,教师的“教”完全由学生的“学”来确定。多元解读目的在于发现文本解读的多种可能性,学生的思想越是碰撞得厉害收获就越大。因此,教师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就不能不死,不仅木兰的形象具有多元解读的意义。多元解读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视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学情来自主选择学习课程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是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的一种理念。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86.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