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发展现状及趋势 风电产业化发展工作汇报(汇总5篇)

时间:2023-10-02 17:17:30 作者:梦幻泡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风电发展现状及趋势篇一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林业已经由传统林业逐步向现代林业发展和过渡。实现林业的产业化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必然阶段,林业实现科学和健康的产业化发展方向是解决我国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方向。分析和解决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我国林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关键词]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发展思路[中图分类号]f31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08-0132-02一、林业产业化基础理论研究(一)林业产业化基本概念林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林业产业除了林木产业还有林木生产中的附属产品,林业产业的基础是林木产业,林木产业具有在生产和开发上的特殊性。林业产业化就是在林业生产的组织上和林业资源的管理上进行的科学化的管理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林业产业的开发和保护的认识正在逐步发生巨大的变化。对于林业产业的相关理论的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促进了我国林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二)林业产业化的作用一是增强了林业的稳定性和计划性。通过科学合理的宏观配置,林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得到了合理的规划和配置,提高了各个系统之间互相协作的作用,整体上更好地发挥了林业资源的生产效率。实现了林业生产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提高了林业生产的产出率,促进了林业产品市场的发展,保障了林业市场的健康和平稳。二是完成了林业的市场化经营,实现了新的社会经济的增长点。通过林业产业化道路,使林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在实现了林业生产价值的同时,也促进了林业的发展。三是提供生态环境产品,发挥公益效益。林业资源通过合理的配置和开发,在获得效益的同时也得到了保护。保护与开发并行,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双赢。二、我国目前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一)合作经济组织+林户以家庭为基本的生产单位,通过同一区域内家庭之间的联合形成的合作组织实现规模化生产。家庭主要以生产为主,依靠经济组织实现产品的销售,同时经济组织通过销售的市场情况,为林户的生产提供信息。合作经济组织一方面为林户提供生产信息、负责林户产品的销售和在生产过程中为林户提供技术支持等,实现生产、销售、布局、信息等一条龙式的服务体系。这种生产经营模式具有投资少、收益高的特点。在林户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之前,自发形成规模,适用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二)企业+林户以企业为主导,以林户生产为基础,实现订单式的生产。企业负责销售和回收,通过这种合作实现企业和林户的双赢局面。企业通过对于林户产品的收购保证生产资料的来源,通过对于林户产品进行加工,从而使产品升值,获得利润。林户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将产品定向销售给企业,降低了林户的经营风险。这种模式下企业为林户分担了林户的经营风险,林户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提供了生产资料的保障。企业的要求使得同一生产区域内林户生产产品单一而密集,这种模式具有专业化较强的密集型生产的特点。(三)林业专业技术协会+林户这种生产经营模式下,技术协会主要对林户进行技术、信息和销售的支持,其主要的重点是对于林户的技术支持。技术协会的主要功能是对于林户提供技术推广服务。三、影响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探源分析(一)资源因素我国森林资源具有分布不均匀和人均占有量较低的缺点。由于我国森林资源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二)林业管理的体制因素1.我国林业产业化法律制度不完善第一,在林业中体现产权主体的国家、集体、经营合作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界定不清楚,各级组织及机构与其管理者的关系也不清楚。第二,产权的客体,包括林业用地、林木、林业生产技术、林业生产条件在内的多种产权的占有、使用、分配、经营等没有明确具有法律意义和可操作意义上的科学划分。2.林业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市场经济转轨时期,集体所有的林地其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开始分离,林地以承包、“树随地走”等各种形式分到农户手中,农户成为最基本的'产权组织单位。农户追求经济目标的短期市场化行为与农区林业的公益性目标就会有一定的偏离,无法达到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统一。四、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一)明确林业产业化的战略目标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生态环境改善为条件。引导广大林户走林业生产基地化、集约化、现代化的道路,实现林区农业在现代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二)明确我国林业产业化运行模式的发展思路构建林业产业化模式必须遵循产业化内涵的发展思路,明确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发展思路,是引导林业产业化建设的基本前提。在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上要有新突破,在目标市场上寻找能够发挥林区产业比较优势的地位,并以此来引导林业产业化的支柱产业选择和重点项目的建设。(三)明确我国林业产业化运行模式的发展原则建立科学的林业发展模式,既要实现林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市场化,同时要注重资源可持续性的合理开发,不能以生态换效益,要保障林业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要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分配资源。通过市场调整林业的发展路线,合理配置和使用林地资源。五、制定有效的产业扶持政策,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林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相比较,具有自身的局限性,首先在生长周期上要远远长于农业。其次在产品开发上,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不但是林业未来发展的基础,而且是关乎到社会其他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关乎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为加强林业的保护和发展,国家应加强对于林业的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二)完善林业产业化法律制度进一步推动相关法律的建立和健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产权关系,在法律上确定生产者的合法经营地位,促进经营者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保障林业市场生产和经营的平稳发展,解决生产经营者的后顾之忧。(三)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产业化进程完善林业产业化的服务体系。林业产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对于林业生产提供产前的市场信息,通过对市场供求信息的整体把握,为林业生产提供方向,减少资源的浪费,提升林业生产的效益,提高林农的收益。二是对于林业提供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支持,推广和指导林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保障林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三是对于林业生产后产品的销售提供有效的销售渠道,加强林业产品的后续加工,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建立稳定健康的产业市场。【参考文献】[1]董岳.中国林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杜文凯.河南省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3]王尚明.林业产业化是湛江林业发展的根本之路[j].林业经济问题,,05:282-285.[4]王焱,王晓红.21世纪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商业经济,,04:20-24.[5]戴兴安,胡曰利.论林地制度创新和林业产业化[j].林业资源管理,2004,06:5-8.[6]耿玉德.我国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化研究[j].绿色中国,,06:31-35.[7]王新春.山东省菏泽市林业产业化进程及实现途径研究[j].现代园林,,10:35-38.[8]李碧珍.产业融合:林业产业化转换的路径选择[j].林业经济,,11:59-62.[9]顾寒琳.吉林省林业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10]谷国锋,顾寒琳.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吉林省林业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05:56-62.

风电发展现状及趋势篇二

1.风电产业增值税变革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增值税税制共有两次重大变革,一次是1994年税制改革,一次是实施的增值税转型改革政策,1994年前,电力行业征收的是产品税,发电环节按0.01元/kw.h计征,而供电环节则按销售收入的10%计征。1994年后,风电行业按17%的税率征收增值税,这大大增加了风电行业的税收负担,为此,在原中国计委的文件中,首次将风电列入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名录,风电场开发享受增值税减半的优惠政策。7月1日起,东北三省的装备制造业等八个行业作为增值税转型试点;7月1日,将试点范围扩大到中部六省26个城市的电力行业、采掘业等八大行业;7月1日,将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五个盟市和四川地震受灾较严重的地区纳入转型试点范围;201月1日起,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增值税新政策,自年1月1日起,在维持现行增值税税率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全国范围内(不分地区和行业)的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抵扣其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结转下期继续抵扣。现行增值税征税范围中的固定资产主要是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因此,转型改革后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仍然是上述范围。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不能纳入增值税的抵扣范围。

2.增值税转型对风电产业的影响效应

(一)增值税转型对风电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增值税转型能有效降低实际税负风电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很高,即在风电的建设中投资总量大,固定资产占总投资额的比例高,其中风电机组设备一项就能占到总投资额的70%左右。按照增值税改制前的生产型增值税,由于固定资产中的已征税款不允许抵扣,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少,因此风电的增值税实际税负要明显高于一般行业,在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风电的实际税负水平开始下降,风电企业的成本将得到有效控制[2]。

(2)增值税转型可有效提高市场竞争力在能源市场上,风电作为新能源与常规化石能源的煤电相比存在着电网接入、技术支撑体系和资源评价等诸多的竞争劣势,生产成本过高导致的电价水平居高不下无疑是最为主要的因素。根据增值税改革方案,矿产品增值税税率将从13%恢复到17%,但风电项目增值税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则实施减半征收的政策即17%减少到8.5%,同时,在增值税转型前,煤电项目已经有进项税额抵扣,风电项目几乎无进项可抵扣,因此风电项目税负远高于煤电[3];增值税转型后,作为资本有机构成更高的风电行业,在固定资产抵扣这一项上获益更大,两者之间的税负差距将大为缩小,风电产业在能源市场的弱竞争性将得到有效改善。

(二)不利影响

(1)增值税转型后风电产业税负仍高于其他行业由于行业的'生产特点和投资结构的不同,增值税转型对各行业的税负影响并不相同,虽然增值税转型对风电产业本身起着降低税负的作用,但由于风电产业在转型前税负已经较高同时转型后对风电降低税负的作用力度有限,使得风电产业的整体税负水平仍然高于大部分其他行业并远高于各行业的平均增值税水平[4]。

(2)政策利好存在着抵消效应按照20原中国计委的政策文件,风电被列入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名录,风电场开发享受增值税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增值税转型后,由于风机等设备投资在风电总投资中占据着较高比例,在风电投产运营的初期,增值税进项抵扣政策使得风电企业增值税应缴额几乎为零,企业本该享受的减半征收的增值税优惠政策无从体现。

(3)地方政府利益受到一定影响从宏观角度而言,增值税转型通过降低风电行业的税赋对促进风电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增值税转型也同时带来了较大的利益调整,在消费型增值税税制下,由于允许抵扣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风电场上缴税额大幅度降低,地方从风能资源开发中所获收益大大减少,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政府对风电场建设的积极性。

(4)加速了地方保护主义政策的出台在增值税转型后,地方政府为了弥补利益上的流失,在实际的政策执行中出现了众多的地方保护主义乱象,包括要求风电企业购买当地设备;要求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在当地建厂;借各类名义提高或征收新的税费;收取风电建设发展专项基金等。这些都直接导致了风电开发成本的增加。地方保护主义的出台对于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3.政策建议

(一)加大风电的增值税政策优惠力度

风电产业具有生产运营前建设投资成本高,建成后经营成本较低的特点,因此在投产以后增值税进项成本抵扣方面较少,即使按照增值税率17%减半征收,风电成本仍高于常规的煤电成本,这与国家对风电的鼓励发展导向相违背。建议对风电企业采取运营的最初几年不征增值税、或是按照更低的百分比如25%比例征收、或是将风电企业调整至小规模纳税人税率水平等增值税减免的税收优惠措施[5]。

(二)适时开征风能资源使用税

我国目前开征的资源税税目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等常规化石能源,但是作为一种能源资源,风能资源特别是陆上风能资源较为有限,为了体现资源的稀缺性特征,可以对风能资源开征资源使用税[6],同时,为了与国家鼓励开发清洁新能源的能源发展战略方向相一致,可以对传统化石能源征收环境补偿税以提高风能开发的市场竞争力。在风能资源使用税的征税上可以采用原油、天然气方式相同的从价计征方式,在税率制定上应充分考虑增值税转型对地方政府税收的减收影响以及相对于传统化石能源的比较优势;在开征风能资源使用税的同时,由于风电企业的运营成本随着税收的开征而增加,可以考虑上调风电企业的上网电价以保证产业能够充分享受增值税转型带来的成本下降的发展机遇。

(三)增加中央政府的税收转移支付

除沿海地区风能资源外,我国陆上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青海、甘肃等经济欠发达省份,增值税转型在短期内造成的税收收入锐减对于产业发展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不能承受之重,因此,在风能资源使用税短期内不能开征的前提下,建议政府将征收的国家财政风电增值税收入按照地方政府的税收减收情况部分或全部返还给地方财政[7],用以弥补地方政府在风电项目经营初期的增值税损失,从而重获地方政府对风电产业发展的投资支持。

风电发展现状及趋势篇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对能源的需求和依赖也越来越大。为解决日益紧张和恶化的能源危机,改善环境,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加快了对新能源的开发与研究利用。风力发电技术作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近年来备受关注、重视与利用,是一种具有很好发展前景的新型发电技术。

一、风电发展的背景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工业革命的继续推进发展,世界性的能源危机持续爆发,同时能源需求却源源不断,并且逐年呈上升需求趋势。风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绿色环保清洁能源,既不消耗矿物质能源,又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其建设周期短、建设规模灵活,具有极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风电作为新能源发展项目,因其资源丰富,绿色环保,可再生,技术成熟,对解决能源危机是一个很好的出路。我国是风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风能储量世界第一。按照开发利用60%的比例,那么风能将满足目前我国的全部用电负荷与需求。

二、风电研究应用的意义

自古以来,其实风能很早就被利用,风车抽水、风车磨面等就是很好的例子。风力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其潜在能量巨大,全球的风能约为2.74亿兆瓦。其中可利用能源约为2百万兆瓦,同比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要大十倍,是通过燃烧不可再生资源获得能量的三倍之多。当前,我国80%以上的发电量主要依靠煤电,这样一来,既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又对大气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恶化。

为了改变因为煤电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有效保护煤这一不可再生的资源,大力发展风电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发展采用风力发电,不仅低碳环保,还不需要为风力资源投入成本,大自然的风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风力发电也不会造成环境辐射或空气污染,利用好了还可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们国家风力资源丰富,这为风力发电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所有的这些,都为风力发电成为今后新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提供了各种保障和有利条件。

三、国内、外风力发电技术发展现状

(一)国内风力发电现状。近现代以来,我国利用风力发电的历史较国外晚一些。尤其和风能发电发展非常发达的国家如德国、美国、西班牙等国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水平。

20世纪80年代起,风力发电发展迅猛,发展初期研制的风机主要为1kw、10kw、55kw、220kw等多种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后期,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下,开始研制开发可充电型风电机组,并在海上风电场与内陆风电场得以广泛推广应用,目前有的风机已远销海外。到年底,我国风机装机容量已达到6.05gw,年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0.8%左右,比年同类发电量增加了近10倍,我国的风力发电量已飞跃至世界第5位。仅年,新增装机容量2335.05万千瓦,同比前一年增长45.1%,累计装机容量1.1476339亿千瓦,同比前一年增长25.5.%,发展的速度与势头很好很快。风力发电在我国发展非常迅猛,装机容量占有率有了很大的提升。随着国家对新能源的大力推广与研究重视,风力发电将逐渐成为我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外风力发电现状。20世纪70年代起,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严重的能源危机,各国政府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大力鼓励和提倡发展风电业务。风能的开发和利用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应用较好,尤其是德国、西班牙、荷兰、丹麦等西欧国家,风电在电网中所占比例显着提升。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市场继续降低风力发电的成本,一些条件较好的风电场发电的单位成本只有8美分/千瓦时,1.5美分/千瓦时风电场运行维护成本,成本呈逐渐下降趋势。

截至2007年底,世界风电总装机容量为94,112mw,其中德国22,247mw,领先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美国16,818mw,世界第二,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为6,050mw,居世界第五位。

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有20个大风力发电场,其中有13个位于欧洲,德国、西班牙成为欧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国。截至2007年末,风力发电在整个电力供应中的比例仅为0.5%,但在欧洲一些风电发达国家,其比例达到10%以上。从世界能源需求发展及环境保护等角度来说,风力发电将逐渐成为新能源发展的一个新的标杆和方向,这对解决世界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来说将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

四、风电研究的应用与实现

(一)风电场电气系统。随着风电场规模的不断扩大,风电场与电网或电力用户的相互联系越来越紧密。单台风力发电机组的发电能力是有限的,大规模风力发电都是在风电场中实现的,风电场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将所有风力发电机组、输变电设备、基础建筑设施、管理运行维护人员等有机组合的集合体。

风电场电气系统分为4个主要部分:风电机组、集电线路部分、变电站及场用电系统。风电机组除了风力机和发电机以外,还包括变频器和对应的机组升压变压器,目前风力发电机一般输出电压为0.69kv,每台风机经过箱式变压器将电压升至35kv,再通过集电线路的方式将几台风机组变电后的线路汇集,汇集到35kv架空线路或电缆方式输送到风电场升压变电站(主变);风电场主变再将集电汇集的电能升高到110kv,最终通过电缆接入电网系统。

(二)风电场的应用与实现。依据贵州省气象局最新的风能资源评价结论,贵州某地10m高平均风速可达5.0m/s左右,风功率密度可达150w/m2,属风能资源可利用区,可建设大中型风力发电场。该地风电场由在建的i、ii期风电场及规划的iii、iv期共四个风电场组成,四个风电场共用一座110kv的升压站,升压站设在风电场里面。风电场规划总装机容量192mw,共装机96台风机,风电机组的单机容量为2,000kw.该风电场属于清洁环保型发电企业,待后续1期工程建成后,每年可为电网部门提供上网电量约4.5亿千瓦时,每年可为社会节省标准煤15.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约37万吨,节约用水105.5万吨。这一风电项目的建成投产,有效地解决了当地能源需求,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气候环境,同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2]2014年我国风力发电行业现状[db/ol].博才网,2014,6

[3]朱永强,张旭。风电场电气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98

[4]熊信银。发电厂电气部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3~50

风电发展现状及趋势篇四

1. 广西金紫山风能资源丰富

桂林市金紫山最高海拔1800多米,山顶平坦,有十里坪坦的美称。海拔1300米以上的地形开阔,多为天然草场山地地形,冷暖气流流动几乎没有阻隔,常有大风天气。蕴藏着丰富的风能资源。金紫山年平均风速达6米/秒以上,70米塔高风速达7.4米/秒。金紫山风电场的风速为广西境内发展风能发电风速最好的建设地点之一,成为全区少有的风能“富矿”。

2. 市场需求旺盛

广西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趋增大,而目前广西能源的生产量无法满足能源的需求,广西的大部分地区依旧存在电力资源短缺的情况,因此急需发展风力发电。虽然国内风电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广西的风电发展缓慢,起步落后于其他省区,广西的风电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西第一个风力发电项目金紫山一期工程于2017年才开始启动,2011年10月投入使用。

因此,广西金紫山风电二期项目的建成将大幅增加资源县地方自有资源,对于缓解全县乃至全市、全区电力紧张局面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对于加快资源县富民强县的步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 金紫山二期发展风电的有利条件

稀缺的省份,因此对于开发当地的风电资源主观能动性强。

(2)财政支持广西风电产业发展研究

广西省在一些风电产业的相关文件中,提出了鼓励风电技术研发的策略。分别采用资金补助、以奖代补等形式激励风电企业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工艺的改进和建立示范项目。通过奖励的方式,激励了风电企业的风电研发前进步伐,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广西地区风电产业的发展。

4. 风电发展过程中的建议

(1)由于广西的风电起步落后于其他省区,所以广西的风电发展一定要借鉴全国各地的风电发展经验,从中汲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结合自身的情况,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风电发展道路。

(2)广西扶持风电产业发展应更侧重于对风电设备和风电关键技术的引进。从风机认证和风电设备检测体系来看,制定合理的风电机组的技术标准可以大规模地提高机组质量,比如丹麦政府建立国家级风电机的检测中心,推广认证项目等。所以,广西从技术认证角度看,首要解决的问题是风电机认证标准。

(3)广西省的偏远农村地域辽阔,但人口密度小,电力用户相当分散,城镇稀少,交通不便,经济文化不发达,电网覆盖率低。若采用电网供电,远距离输电的线路成本很高且技术要求也很高,非常不现实。这些地区往往海拔较高,风能资源很丰富,所以广西省地区可考虑采用独立离网型风电系统为小规模用户供电。

(4)近年来,政府对风电技术研发的投入占能源领域科研费用的比

例偏低,且这些经费大多被研发机构运转和人员经费所占用,真正用于科技攻关和研究开发的费用并不多,致使分配到风电领域的研发资金减少。因此,需要加大对风电产业的补贴政策。第一,广西应加大对风电产业的投资补贴,将投资补贴与风电产业的经营状况相结合,促使企业改进技术、降低成本。第二,完善风电产业的价格补贴。价格补贴有利于促进企业增加产量,由于多发电多获得补贴,因此企业会自发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完善现行电价补贴,应着力于完善补贴的策略和解决补贴资金来源的两个方面。

结论

广西省风能资源虽然不是特别丰富,但经过勘查广西省有一定的风能资源,且广西是电力资源稀缺的省份,从未来发展前景及解决当地能源的角度分析,发展该项目是明智的选择,同时在技术支撑及政府政策鼓励、资金补贴等方面有优势。所以,在未来的10年中,风力发电必将成为广西省电力能源的有力补充。

电能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二次能源受到了普遍的青睐,但是电能的产生对一次能源的消耗量相当巨大,因此寻找一种清洁的一次能源来发电就逐渐受到了普遍的关注。风能发电也就应运而生。但是风能发电也存在这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风电并网对系统的影响以及风力发电的规划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

一、风能发电优势突

(一)风能发电对于环保贡献巨大

风能资源量大质优,风力发电优势突出,世界性范围内风电发展迅速。到达地球2%的太阳能可转化成风能,以此来计,风能总量比水能更大,有人算过,只需地面风力的1%,就能满足全球发电能量需要。而且风能发电对环境无任何破坏,只要修建必要的采风发电装置即可,不像水能发电那样需要修建大坝蓄水发电,必然会对环境做出一些不可自恢复的改变,会影响当地的生态发展和原始的自然景观,有时甚至会影响到原住民的生活。对于由发电而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来说,燃煤火电最严重,燃油火电次之,核电较少,风电最少。核电虽然和风电的温室气体排风量差不多,相比火电小了两个数量级,但是核电的污染问题目前还没办法解决,因此风力发电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经济角度衡量,风力发电优势更加巨大,可谓一本万利,只需前期建设裁缝发电设备和后期的较少的维护费用即可,并不需要像火电核电那样无限期的投入日渐高昂的成本。此外火电核电等热电设备还必须耐受高温高压,风电则没此多余的担心。

(二)力发电在世界范围发展迅速

由于意识到风力发电的巨大优势,世界各国都开始竞相发展风力发电。世界性的风电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全世界的风电在1999年已经达到了10000mw,而更值得惊奇的是这个数字在2000年的时候就已经翻了一番达到了20000mw以上,2017年的时候又超过了30000mw。风电发展主要以欧洲为主,占到了风电总量的2/3,北美占到了1/5,亚洲是1/8。德国作为风电第一大国,风力发电总量是15688mw,占全国发电量的6.2%,占世界风电总量的33%。由于风电的发展使德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大为减少,2004年德国新建1200多台发电用风车,装机容量超过2000mw,居世界首位。而目前相对风电量最大的是丹麦,目前的风电总量已经超过了全国发电总量的10%,丹麦规划到2030年,风力发电将占总发电装机的50?%。我国的风电事业发展也较为迅速,已从1997年排列在世界第十位而跃居到现在的第八位,预计今后还将有更大的进步。我国的风力资源相当丰富,居世界首位,因此发展潜力十分巨大。目前开发还很不足,主要在内蒙、新疆和沿海一些地区,但是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规模,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和探索。

二、风力发电问题不容忽视

在风力发电巨大优势面前也不能盲目的乐观,由毕竟风力发电所带来的问题还没有十分完美的解决,好有待继续研究和努力。

(一)风力发电并网

风力发电并网后会对系统产生不小的影响,会影响到系统的电压波动和电能质量,还会造成谐波污染。其中由风电并网所引起的电压波动和闪变是风电并网的主要负面影响。电压波动为一系列电压变动或工频电压包络线的周期性变化,闪变是人对灯光照度波动的主观视感。虽然现在风力发电机组大都采用软并网方式,但是启动时仍会产生较大的冲击电流,使得风电机组输出的功率不稳定,进而会导致电压的波动和闪变。电压的波动和闪变会使电灯闪烁,电视机画面不稳定,电动机转速变化严重影响到工业产品的质量,在某些特殊行业电压不稳会使一些精密的仪器出现测量错误,严重时还会引发重大事故。

(二)风电对电网功率和暂态稳定性的影响

风力发电由于风速变化莫测,使得风电上网功率也随之不断振荡,当风电的扰动频率接近系统固有的振荡频率时,就会引起大幅度的功率振荡,并且振荡的幅度会随着扰动的幅度而变化。扰动幅度不仅与风电扰动有关,也与系统本身的参数有关,因此可考虑从两方面着手减少扰动对电网的强迫功率振荡。风电并网不仅会对系统产生强迫的功率振荡,还会对系统的暂态稳定性产生影响。

三、电池储能的应用

风能作为清洁能源大力发展以来,风电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电力工作人员的关注。但是风能作为一种间歇性能源,加之风能资源的预测准确度并不能完全符合电力系统对电能质量的要求,寻求新途径新思路解决风电对系统的影响也自然成了许多电力行业工作人员的目标。采用静止无功补偿器可快速补偿无功功率,维持风力发电电源接入点电压的稳定,但不能调节风电场输出的有功功率。

四、结论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能源,在二十一世纪资源匮乏,环境问题突出的今天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世界大范围内发展风力发电技术来取代传统的燃煤和燃油火电。在风电发展方面比较先进的是德国和丹麦等国家,我国的风电虽然较之前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在风电发展方面,除了看到其优点以外,缺点也不容忽视,对于电力系统电压和功率的影响都值得去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目前可以通过电池储能技术解决较少风电对系统的影响,要使风电大面积发展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风电发展现状及趋势篇五

我国自1986年建立第一个风电场以来,风电产业在我国得到空前发展。截至12月,风电累计核准容量13765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7716万千瓦,继续保持世界风电装机量第一。随着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快速增长,同时,人才培养体系的结构问题也日益凸显,对风电人才的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风电人才的特点

我国可利用的风资源储量丰富,陆上风资源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三北”地区,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甘肃、青海、西藏、新疆、河北等广大地区。我国有绵长的海岸线,海上可利用的风资源储量也相当可观。丰富的陆上及海上风能资源,为我国风能的规模性开发及长远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风电行业产业链较长,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全方位的。目前主要集中于风资源的测量与评估,风电场设计规划,风电机组设计制造,风电场的施工与维护等相关专业技术领域与管理环节。风电产业的人才要求具有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的特点,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理论结合实践,创新能力强

风电机组的设计制造,风电场的设计施工、运行与维护等,是集空气动力、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发电技术、自动控制和高可靠性优化设计为一体的综合创新性技术工作。风电人才应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多学科专业知识,风电领域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在现场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

风能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的特点,因此,风力发电存在并网控制的难题,需要很好地加以解决。随着风力发电机单机容量的不断提高,大型机组稳定运行控制技术以及风力机叶片、轮毂、齿轮箱、塔筒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制造、寿命和安全性等诸多技术难题也需要不断地解决。解决这些难题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风电人才需求的重点。

国际交流能力

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晚,相关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非常缺乏。丹麦、德国、美国等国家的风电产业发展时间长,在国际上处于技术领先地位。以vestas、gamesa、ge等公司为代表的的风电装备企业技术水平较高,要很好地同它们进行技术交流。需要风电人才掌握必要的外语知识,同时还应了解相关国家的人文、社会及文化。同时,随着国内风电技术的进步,国内风电企业也需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需要风电人才具备良好的国际交流与沟通能力。

良好的心理、身体素质和吃苦耐劳精神除上述要求外,风电人才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身体素质。几乎所有的风电场都远离都市,环境较为艰苦。风电场专业技术人员还要能够在多种气象条件下,上到几十米、百米高的塔架上进行高空作业,对风电从业人员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如果不具备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吃苦耐劳精神是很难胜任的。

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风电人才的培养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较晚,当时的人才培养规模较小,主要是满足少量风电研究机构的用人需求。近年来,我国风电事业以超常规的速度快速发展,装机规模及单机容量不断提高,风电产业面临巨大人才缺口。目前,我国风电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通过高校培养和在职培训两种渠道进行。

高校培养

高校培养包括研究生、本科生以及高等职业教育。

(1)研究生培养。我国风电领域研究生的培养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于本科和职业教育,主要为相关风电研究机构培养高级研究开发人才。较早进行研究生培养的高校主要有沈阳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工科院校。毕业论文以实际的技术需求为导向,指导教师多为相关学科教师兼任,没有独立的风电专业,培养模式较为灵活。早期的风电专业研究生培养具有规模小、选题灵活、目标单一的特点。

(2)本科生培养。开始,华北电力大学率先创办了我国第一个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学科性质为工科,学制4年。此后,教育部又相继批准河海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东北电力大学等少数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办“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风电专业本科教育逐渐呈现规模化、系统化的趋势。随着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本科教育将逐渐发展成为风电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主要途径。

(3)高等职业教育。针对风电行业的特点及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风电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也逐渐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成为风电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具备风力发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检测、运行与维护等基本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培养的人才面向风电行业基层工作岗位。截至目前,全国一批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风电专业,开始风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风电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队伍保障。

在职培训

风电企业参与的在职培训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补充。由于风电产业发展迅速,一些风电企业的专业人才是由原来的火电、水电等其他电力行业转行而来,他们有电力行业的工作经历,工作经验丰富,但缺少风电专业的相关知识,对他们进行在职培训,也是缓解风电人才紧缺的'一个有效途径。另外,新入职的年轻专业人才也要必须经过必需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风电企业与高校联合,利用高校的良好教育资源,为风电企业人才进行在职培训。二是企业的自主培训。华锐、金风等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借助自身完善的研发体系,积极开展风电高级研发人才的培训。国电、华能、大唐等风电开发企业,对内部员工也开展了风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三是风电企业与发达国家共同培训。金风科技、龙源电力集团与德国等风电发达国家合作,开展风电人才的培训。在为本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的同时还承担外单位风电人才的培训业务。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风电人才的培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远没有形成与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反映在人才培养的数量问题、质量问题以及人才培养体系的结构问题。

人才培养的数量问题

按照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速度及规划,到我国将实现风电装机达到2亿千瓦的目标。对比德国风电人才需求状况,按37人/万·千瓦从业人员标准,届时我国风电行业将需要约54万从业者,其中的40%、约21.6万人为高端技术人才。虽然近年来相关高校的专业数量和招生规模不断增加,但仍难以形成对风电行业人才需求的有效供给,加之实际工作中人才队伍的流失,远远满足不了风电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规模和数量问题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制约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

风电企业对风电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较高。由于目前风电企业和高校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有待于与企业的进一步对接。由于忽视了风电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等的特殊要求,导致高校培养的风电人才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难以满足企业用人的实际需求,突出表现为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创新能力不强等方面。

人才培养体系的结构问题

结构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知识结构两个方面。随着近年来风电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建设,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以本科生教育为基础,研究生、专科生为补充的人才培养模式,缓解了当前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人才短缺的问题。但从风电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长远需求来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仍然是任重道远。一方面应继续加强本科生培养,保证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同时也要兼顾研究生和专科生的培养。做到“抓好中间带好两头”,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既能考虑当前、又可兼顾风电事业长远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对策

为保证风电事业在我国的健康持续发展,针对风电人才培养中出现的规模问题和结构问题,重点应采取以下调整措施,逐步规范并加以解决。

加强本科,优化培养体系

本科生教育是风电人才培养的基础,是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需不断加强和完善的部分。目前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处理好本科生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的问题。“数量”问题是指要合理地控制人才培养的规模。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条件下,适当地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增加数量。“质量”问题是针对目前人才培养的质量仍与现实企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的实际,如人才的动手能力弱,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给予加强,提高培养质量。总之,本科人才培养是风电人才培养的主体,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同时,研究生培养和专科生教育也是风电人才培养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方面,不能偏废。研究生教育应体现“少而精”,主要工作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职业教育则更多地体现在整个应用型人才的有效供给,为风电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广大的基础应用型人才的保障。这样做才能保证风电事业的发展后劲,为风电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才队伍支撑。

产学研相结合,强化实训基地建设

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作为工科专业,动手实践能力强是风电人才的基本特征,需要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和实践教学基地与之配套。高校拥有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但是实践教学基地相对缺乏,影响到风电人才的培养质量。应进一步加强高校和企业的沟通和协调,利用好高校和企业的各自资源优势,建设和强化建设一批校企联合的生产教学实训基地。我国众多的发电企业对于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充分的可能。强化实践动手能力,是目前我们在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今后,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也还需要科学定位,系统规划,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发展。

风电产业的未来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目前,虽然在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风电人才培养体系,但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政府部门、教育机构以及风电企业相互协作,发挥各方的积极性和资源优势,为风电人才培养共同努力。人才培养是长期而艰苦的事业,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为风电事业在我国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