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伤仲永课文预习教案(精选19篇)

时间:2023-11-26 07:09:39 作者:雨中梧 初一语文伤仲永课文预习教案(精选19篇)

初一教案还可以帮助教师思考教学方法和策略,为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做好准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一教案范文,供各位老师参考。

初一语文课文《伤仲永》课后习题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指出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父异焉异__________。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意__________。

(3)稍稍宾客其父宾客________。

(4)令作诗令__________。

2.选文中有一个通假字,______,通______,意思是________。

3.翻译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泯然众人矣。

4.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本身的异。仲永自身的.异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略加分析。

5.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又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

1.(1)对感到诧异;(2)内容;(3)把当做宾客;(4)让。

2.扳;攀;牵引。

3.(1)从此,措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2)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4.一异在五岁时忽啼求书具.二异在不学而能书,三异在不学而能诗,四异在方仲永决不是偶尔能写首诗,而是指物作诗立就并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仲永的父亲不使学是因为利其然也,其作法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伤仲永初一语文教案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一、注释。

伤仲永伤:_____。世隶耕隶:_____。

仲永生五年生:_____。

未尝识书具尝_____识:_____。书具:_____。

忽啼求之啼_____求:_____。之_____。

父异焉异:_____。焉_____。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以_____养:_____。收族:_____。

收_____意:_____。

传一乡秀才观之一:_____。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_____指:_____。就:_____。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_____。理:_____。者_____。

邑人奇之奇:_____。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_____。宾客:_____,宾,_____。

或以钱币乞之或_____以_____乞:_____。

利其然:_____。利,_____。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_____。扳:_____。环:_____。

谒:_____。邑人:_____。

从先人还家从:_____。先人:_____。

初一语文伤仲永课文预习教案

一、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二、感知课文。

抽三个同学起来分别朗读三个自然段。

三、理解课文。

1、抽同学起来翻译第三自然段,然后请其他同学说出与前面的同学不一致的地方,最后教师讲解。

2、教师讲解“与”和“之”的分类,同学们把昨天做的关于这部分的作业与同桌交叉改正。

3、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回答,课文写了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那几个阶段。然后教师讲解(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4、同学们思考并回答,这三个发展变化阶段的详略安排有何好处(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5、让同学们自主合作讨论,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讲述仲永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归纳总结。

先请几位同学起来回答文中的.主旨是什么,然后教师再总结。本文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理解并记住文中的重点文言词句。

3、写一篇关于仲永故事的读后感,字数不限,感情真挚。

4、预习下一篇课文。

初一语文课文《伤仲永》课后习题答案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语文课文一夜工作预习教案

语文课文一夜的工作预习教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语文课文一夜的工作预习教案》的内容,具体内容:课文一夜的工作主要学习什么内容?同学们又要掌握什么样的知识点?教师不妨引导孩子们做好课前预习。下面是由我整理的,一起来看看吧。第一课时说教材: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十三课...课文一夜的工作主要学习什么内容?同学们又要掌握什么样的知识点?教师不妨引导孩子们做好课前预习。下面是由我整理的,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课时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十三课《一夜的工作》。课文讲的是作者陪同审阅稿件目睹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颂了不辞辛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工作作风,抒发了作者崇敬、爱戴周的思想感情。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有两个意图:一是使学生受到伟大人格的熏陶。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小事和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伟大精神的表达方法。为此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本课的。

教学。

目标如下:

1、学习课文,体会工作的劳苦和简朴,感受的伟大人格。

2、领会作者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2、3两个目标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体会最后两个自然段,深。

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则是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师生收集生前相关的录象和文字资料。

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疑问导读法",即以读为经,以问为纬,读、思、议、辩结合,营造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氛围,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无为而治"的教学境界。

第二课时说程序:

(一)激趣导入,质疑定标。

首先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生前的相关资料,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自然导入:"让我们跟着作者何其芳一起走近办公室,感受一下他一夜工作的情形。"板书课题后对学生发问:"看到题目,你产生了哪些疑问?""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主阅读状态。

(二)整体感知,读中悟学。

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三)研析设问,精读感悟。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仍然以学生自主质疑、释疑为主线,指导学生在交流、倾听、研讨、争辩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再和同座交流一下。

2、结合文章的重点内容每个小组给其他小组提出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同时教师出示教学提示:

(1)请分组讨论。(2)按照课文内容设计问题。(3)问题里必须有"为什么"或"怎么样"这两个词语。

问题从学生中来,是学生关心的,是他们自己提出来的,这样的问题更有吸引力,更有挑战性。

3、全班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问题,组内合作研讨,组间争辩讨论,教师进行相关的引导。

目睹了周一夜的工作之后,对自己说了什么?想对全世界说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在插图旁边。"另外在学生研讨时,教师又出示了周1974年3月26至27日的工作日程表,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描绘的只是一夜的工作,其实每一天,每一个夜晚都是这样不辞辛苦的工作的,进而使学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得以升华。教师这样的点拨引导,把积极的接受学习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避免了学生学习中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真正发挥了师生的主体和主导作用。4、让学生选择令自己感动的内容进行感情朗读。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为此我让学生自己选择朗读内容。在读中力求体现以下特点:读的目的性;读的层次性;读的个性化;读的指导性。读的形式也让学生自己选择:可自己读,同座对读,小组交流读,可找学习伙伴比赛读,可向全班展示读。

由于学生自选内容,自选形式,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所以就能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品味到成功的喜悦。这样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会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四)拓展延伸,形成积淀。

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次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为此我用这样的问题。

总结。

全文:你认为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想法或不懂的地方?继而根据学情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初一语文课文春预习教案

(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讲读第一部分: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拟人)。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

(3)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讲读第二部分(第2、3、4、5节):绘春。

(齐读第2、3、4、5节,分析讨论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1)总括轮廓。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2)春草图。

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有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3)春花图。

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称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

(4)春风图。

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初一语文课文《伤仲永》课后习题答案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补充课文注释。

1、“世隶耕”

2、“未尝识书具”

3、“父异焉”

4、“即书诗四句”

8、“或以钱币乞丐”

9、“父利其然也”

10、“从先人还家”

11、“还自扬州”:

3、“邑人奇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4、“稍稍宾客其父”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5、“父利其然也”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闻”的.形式。

形象具体地表现了仲永才思敏捷,天资非凡。

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学”一句。

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

本段以议论为主,讲了两层意思。

这一段中,“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初一语文伤仲永课文预习教案

1、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方仲永变化的过程,弄清方仲永的才能衰退的原因。

3、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引导学生灵活适应《论语》中的有关知识。

教学步骤。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教师讲一个“年级死囚犯,在临刑前咬下母亲半边耳朵”的故事。

2、讨论,年轻人的行为如何理解?

3、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调动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地进入课堂,集中注意力,进入课文学习,同时开发学生听话,分析能力,并能准确地把自己的感受口头表达出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教师应以学生的看法为主。教师不作统一要求。

二、学生自读课文。

说明:此项设计是为了“课题的书写。加深了印象。

2、朗读课文,参考注意释,然后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的内容梗概。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感知全文,掌握故事梗概,为下一步训练作铺垫。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疏通文章的障碍。为下步训练作准备。

三、探究课文内容。

1、课题中“伤”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为什么而“伤”?

2、方仲永的才能有和变化?

3、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么?

说明:此三项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重点在对原文的'理解与应用。

4、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

5、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说明:此二项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同时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四、课外延伸。

1、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因为两文都涉及到了学习态度的问题。

2、结合课文,说说现实社会中与之类似或相反的现象。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让学生深刻灵活今后学习非常重要这个道理。

五、作业。

六、反思:

1、初一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定的障碍,特别是在朗读方面、断句、节奏、语气语调都有一定的难度。要加强朗读,力争在理性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和体会,更要加强多种形式的朗读。

2、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没有想象的这么好,特别是后进生更是半懂半不懂,遗憾的教学中应重点注意。

3、讨课题完成比预料的好,学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模仿仲永及仲永父亲的语气进行劝说很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可加强训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一语文伤仲永课文预习教案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天才源于勤奋和汗水。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最终沦为庸才、蠢材,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不让悲剧重演。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一)深层理解。

1.课文写方仲永的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依据。

【点拨明确】(1)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五岁时“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等。

(2)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3)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点拨明确】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明确】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没有将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4.通过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

【点拨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

(二)走进写法。

1.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之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

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作者为什么详写这一阶段呢?

【点拨明确】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详写这一阶段,是为更好地突出中心,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巨大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的“不使学”造成的,从而更加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点拨明确】这是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这种手法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伤叹。

(三)走进主题。

课文通过叙写方仲永从具有神异的禀赋到“泯然众人”的过程,说明了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寓理于事,采用先扬后抑的写法,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三、拓展延伸。

课文中仲永的父亲为了谋利不让仲永学习,对仲永父亲的做法你有什么感想?

启示:和仲永相比,我们是幸运的。国家法律明文规定了我们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我们要珍惜学习机会,多学知识,造福社会,同时也改变自己的命运。

初一语文伤仲永课文预习教案

目标知识与能力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重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教学。

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教学。

方法朗读法、引导质疑法教具。

准备多媒体教学。

课时2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设计。

导入。

检查预习。

整体感知。

问题。

研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投影]。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4)检查自学效果。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2、环谒于邑人。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泯然众人矣。

5、贤于材人远矣。

6、或以钱币乞之。

7、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六、翻译课文。

教师纠正、点拨。

七、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

八、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九、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

教师明确答案。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倾听、理解、感悟。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

由学生提出刚才范读时不当的地方,和老师一起共同纠正。

伤仲永初一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培养孩子热爱学习、发展智力的热情,从仲永身上吸取教训。

(三)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重点、难点:

(一)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几个难句的大意。

教时:两课时。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题解。

本文是一篇随笔。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课文及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

初三语文课文雨说预习教案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4、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学习重点】。

赏析诗歌意象意境,把握诗歌内涵,体会作者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学习难点】。

学习和运用生动形象、凝练精美的诗歌语言。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2、相关资料。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自主学习】点击进入初中学习小组。

1、注音。

田圃()禁锢()留滞()喑()哑()。

襁()褓()。

2、“雨说”在诗中出现了几次。以此理出诗作结构。

3、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

4、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合作探究】。

5、雨的家乡在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

6、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

9、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10、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

【精读精练】。

精读诗歌,完成下题。

11、选文中,雨“说”的一席话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12、作者赋予了“雨”以人性化的表现,这样写好在哪里?

13、春天来了,你听了春雨对你说的话之后,想对春雨说些什么呢?

14、关于“春雨”的诗有许许多多。请你再查找一首写春雨的诗,并体会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语文初一课文七颗钻石预习习题

(一)一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干涸()水罐()绊倒()瞬间()。

清澈()唾沫()舔盘()。

2.解释下列词语。

干涸:喜出望外:

3.文学常识积累。

(1)这是一篇(体裁),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和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往往采用化的方法。

(2)列夫·托尔斯泰,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

(二)二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朗读要求:(1)声音要响亮,吐字要清楚,停顿恰当。(2)读出人物感情,读出重音。

文章大意:。

(三)三读课文,思考:

1.水罐神奇在会“变”,发生了哪几次变化?你认为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你在阅读中发现了哪些需要共同探究的问题?

二、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习”部分内容。

(二)合作探究。

1.熟读课文,结合故事情节简要说说文中的小姑娘是怎样的人。

2.文章的结尾有什么深意?

3.组内活动。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试想,如果没有爱心行动,世界会变得怎样?

(2)故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要讨水喝……”假如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写下去呢?试给故事续写一个结尾,并讲给大家听。

(师生共同评价故事内容)。

(三)课堂总结。

1.这篇童话讲述的故事,表达了。

2.本文写作上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初三语文课文雨说预习教案

二、初步朗读全诗,熟悉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在词语摘抄本上摘抄词语。

田圃寒浅禁锢踪迹留滞喑哑温声细语。

喧嚷知悉抗拒洗礼油膏襁褓安息。

三、再读诗歌,评点诗歌写作思路。

1.提出评点要求。

在学习《梅岭三章》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习过评点的方法,对评点应该不感到陌生。因此,此处教师不必对学生传授关于评点的知识,只需提出评点的相关要求即可。要求学生对诗歌的思路进行评点,可以先评点每一章节的内容,然后再把握整体的写作思路。

2.教师示范。

3.学生分组、分任务进行课文评点,注旁批,然后互读互评。

4.教师范读课文,每读一段,学生就配合编写好的对课文的评点。

5.学生读课文,每读一段,教师也同样配读对课文的评点。

6.教师小结:

这首诗歌分为四层意思来展示,首先点明在大地最需要的时候雨来到了大地;其次点明雨的来意和雨的亲切邀请;再次点明雨的来意,要教会孩子们勇敢地笑;最后呼应开头,点明雨的祝福。

初三语文课文雨说预习教案

1.教师示范。

以“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为例。

(1)评析句子的意思。

可以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对这一节意思的理解,教师加以指点归纳。

这一节的关键词是“勇敢地笑”,而有了“春天的声音…‘大地的希望’’就是“勇敢地笑”带来的良好结果。

(2)评析句子的作用。

这一节的关键词语“勇敢地笑”与前一节中的“勇敢地笑’’形成了反复的关系,这样这个意思就得到了强调,再次强调“雨”的祝福内容,也是诗歌内容上的深入。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勇敢地笑”所带来的影响,富有感染力。

2.学生活动。

齐读诗歌其他内容,思考问题,找出重点章节或者语句进行评析。

五、深入理解,评论诗歌内容。

1.教师提问:

(3)最后一节写道:“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显然,“雨”带来的是一份甜蜜的祝福,你品出这种“甜:’了吗?请引用诗歌中的内容陈述你的理由。

(4)阅读副标题,然后说说:这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关系?

(5)你认为这首诗适合青少年阅读吗?谈谈你的感受。

2.学生活动。

要求学生一一讨论上述问题,大胆发表自己合理的看法。

六、评说诗歌朗读。

要求学生对诗歌朗读品评,边读边评,看朗读是否流畅,节奏是否合理,停顿是否恰当,语气、语调是否符合文意。

1.自由朗读诗歌。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放慢速度,一边读,一边体会每句话的完整意思。

2.互相评读。两人一组,一人读,一人评,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讨论句子的停顿、语气、语调。

3.对照诗歌朗读录音,谈谈自己朗读课文的感受。

4.朗读全诗。

初一语文课文教案

(一)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二)体会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的欢乐,自私会给世界和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的道理。

(三)能体会文中拟人句的效果,掌握文中字词。

目标1、2、3。

目标2。

1、熟读课文,掌握童话的内容。

2、查找工具书,读准字音,解释生词。

3、小组交流,领悟童话的深刻内涵。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查找工具书,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词。

栖息():。

聆听():。

肆意():。

咆哮():。

嬉戏():。

徘徊():。

翩翩起舞():。

乐不可支:。

2、查找作者的资料,为同学作介绍。

3、朗读课文,简要概述课文描绘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

二、探讨交流。

1、导入。

2、预习展示。

3、听读课文,讨论:。

a:巨人的花园有过几次变化?

b: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

c:这则童话告示我们怎样的道理?

三、课堂巩固。

1、《巨人和孩子》选自,作者,国作家。

2、造句:。

翩翩起舞:。

乐不可支:。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自我评价:优良可劣家长评价:优良可劣教师评价:优良可劣。

时间:。

语文课文马的预习教案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

3、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难点:

1、重点:(1)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

2、难点: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解决生字词(读一读写一写)。

觑鬣剽悍疆场驯良勇毅窥伺迎合疮痍枉然阔绰观瞻。

妍丽庇荫遒劲犷野畸形颚骨慷慨以赴相得益彰有过之无不及。

2、朗读全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导语。

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当你看到一匹拉着车的马喘息着默默地走过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在广漠的草原纵情奔腾的成群的野马,它们的生存状态不同,外形、性格也迥然不同,你注意到了吗?下面我们一起研讨布封的《马》,大家一定有所收获。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课文写了两种不同生存状态下的马,找找看课文那些地方各写了那一种马?

明确:第一部分(12)写人类驯养的马。

第二部分(35)写天然野生的马。

2、讨论:人工驯养的马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明确:(1)无畏的精神,勇毅,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

(2)驯良的性格,克制,屈从,舍己从人,迎合,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舍弃生命。

3、天然野生的马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明确:(1)美质:动作的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因不受羁勒而感觉自豪,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强壮、轻捷和遒劲,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2)美德:绝不凶猛,豪迈而犷野,互相眷恋,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望既平凡又简单不互相妒忌。

(3)美貌: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它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相得益彰,高贵姿态,它的眼睛闪闪有光,并且目光十分坦率;它的`耳朵也长得好,并且不大不小,它的鬣毛正好衬着它的头,装饰着它的颈部,给予它一种强劲而豪迈的模样;它那下垂而茂盛的尾巴覆盖着、并且美观地结束着它的身躯的末端。

四、问题探究。

4、文章在描述马的外在特征时,用了其他七种动物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通过比较突出的描写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盛赞马的高贵姿态。

明确:(根据课文内容描述,言之成理即可)。

五、体验与反思。

6、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但是人是不是马的朋友呢?

明确:人对马是养育训练驱使奴役......驯养,马成为人的奴隶。不仅如此,人还用鞍辔羁绊约束它,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使它们浑身的姿态都显得不自然。更悲惨的是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摆阔绰,壮观瞻,给马戴上黄金链条,把马的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绸和锦毡,侮辱马性,使马成了人类的玩物。

7、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句话?

明确:首先,教育一词是拟人化用法,指的是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料,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觅食;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文章用这一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六、小结。

这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七、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题。

2、反复朗读,体味欧化语言。

3、学习本文写法,课外仔细观察动物的活动,写一篇以动物为主角的散文。

八、教学后记。

语文钓鱼的启示课文预习教案

一、读课文5遍,把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并查字典。

二、字词:

1.填一填:观察插图,然后填空。

()的湖面()的月光()的涟漪。

()的鲈鱼()的父亲()的孩子。

2.抄一抄:抄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和文章描写月光的句子。

3.背一背:背诵父亲告诫我的话。

4.根据“我”的心情变化,填空:

当“我”钓到大鲈鱼时,();爸爸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但因为爸爸的话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只好()。事情过去三十四年后,我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

5.同音字。

(1)qi()示()讨()业()床。

(2)ju()烈()大()体()子。

6.给下面生字注音并组词:

()()()()()()。

捞()饵()溅()钩()翼()纵()。

()()()()()()。

啪()鳃()皎()唇()沮()诱()。

()()()()()。

诫()践()鲈()抉()翕()。

7.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启示()突然()熟练()。

迅速()永久()告诫()。

语文课文马的预习教案

1、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

2、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重视精彩句段积累、仿写。

3、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积累优美词句,体会文章精彩之处。

2、赏析精彩句段,培养多角度思维的习惯。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本,采用“预习――发现问题”的学习方法,将预习时的整体感受、精彩积累和提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猜测回答写在本子上,供老师备课参考。

教师:在看过学生的预习本,了解学生的困惑和认识状况的前提下备课。准备投影、电脑及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导入。

法语中有“文如其人”或“文即其人”的说法,它是从布封的名言“风格是属于个人的”引申而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就体现了“文如其人”的风格,让我们大声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感受人性化描写的艺术魅力。

朗读。

1、自读。

两人或四人一组,互相读、听找感觉。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小结。

学生谈读的感受。

教师.总结朗读全过程。

积累、仿写、感悟。

背诵你最喜欢的三句话,仿写其中的一句。

记住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理由。

整体感知。

1、全班分成六到八个组,交流预习时各自的整体感知,选择一名记录人,收集记录大家的发言情况,推荐一名代言人,.总结本组研讨情况。

2、教师结合学生回答,在评价中小结,重点以学生的概括为结论,肯定学生的合作研究精神,重在形成结论的过程,不必过分强调结果。

3、出示投影或小黑板,展示教参及专家们的整体把握分析,供学生参考,重点挖掘学生与众不同的思考和专家们不约而同的想法,使学生体验到“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道理,鼓励学生“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追求精神。

4、学生根据上述三方面,用自己的话整理笔记。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交流笔记。

投影或小黑板上供参考的内容:

一.文体:既是科学小品,又是优美散文。

二.内容:用文学笔调,描绘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赞美自由之马,同情被奴役的马。

三.艺术风格:人性化描写。

小结提示:结构划分时,学生倾向于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2)人类驯养的马的品质,第二部分(3-4)天然野生的马的品德,第三部分(5)通过对比介绍马的外貌特征。这种划分言之成理,不要否定。

局部探究: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

1、展示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肯定学生的预习劳动,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表扬优秀,鞭策落后。通过学习小组解决一般问题。

2、出示最集中的能体现《马》文重点难点的问题,问题和学生的名字一起展示在黑板上,供师生交流。

a学生甲:“给马戴项链”是不是“侮辱”?(疑难词句)。

b学生乙:为什么用七种动物的丑来比马的美?它们真的丑吗?(.写作方法)。

c学生丙:人工与天然哪个更美?(现实困惑)。

d养马人给马戴项链时,心里是什么感情?(不同见解)。

e你也不喜欢七种动物吗?

f怎样解释现实化妆现象?(求异思维)。

3、师生围绕上述问题自主、合作、探究。

5、小结学习情况,启发学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参与过程比结论更重要;智力是多元的,体验是独特的;探究是多彩的。

布置作业。

围绕学生乙的问题:“为什么用七种动物的丑来比马的美?它们真的丑吗?”广泛收集资料,写篇关于马或你喜欢的一个小动物的小论文(要求使用比较法,题目自拟)。

相关范文推荐
  • 11-26 令人喜爱的仙人指(专业15篇)
    作文是一种表达思想、展示才华的重要方式,优秀的作文可以给人以启发和共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有人喜欢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有
  • 11-26 国庆节的收获与欢乐(模板18篇)
    国庆节是人们放松心情、享受假日的好时机,大家会利用这个长假期去旅游、购物和休闲娱乐。国庆节假期即将到来,下面是一些家庭聚餐的菜谱推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灵感。
  • 11-26 建筑风水论文大全(19篇)
    建筑的功能性和美学价值应该相互融合,创造出与人文环境相契合的作品。以下是一些历史建筑的总结文章,让我们一起感受古老建筑的魅力。摘要:风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
  • 11-26 街道领导班子工作总结(优质20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可以加深对工作任务的理解和把握,并持续改进自己的工作能力。随着工作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写一篇完美的月工作总结变得越来越重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 11-26 新学期个人教学计划范文(16篇)
    通过学期计划的制定,我们可以有目标地安排每一天的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学期计划是为了规划自己在这段时间内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学期计划是一个值得
  • 11-26 学生网络安全演讲稿(汇总19篇)
    演讲稿的写作让学生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观点,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以下是一些学生演讲稿的完整范文,从内容、结构和语言等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尊敬的老师,亲爱的
  • 11-26 分钟梦想演讲稿(优秀14篇)
    梦想是我们人生的指南针和航标,它指引我们走向成功和成就,实现自我价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梦想范文,每一篇都包含了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相信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
  • 11-26 安全的演讲稿大学(精选19篇)
    在撰写安全演讲稿时,需要注重语言的简洁明了,以便更好地传递安全知识和警示信息。小编整理了一些有关安全演讲稿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对大家的安全教育工作有所
  • 11-26 党员批评与自我批评会议记录(实用22篇)
    范文范本是对某一种文体或某一类题材中的样板文章的总称,它是学习和借鉴的好帮手。如果您对写作范本感兴趣,以下是一些不容错过的好资源,可以供您参考查看。
  • 11-26 道路交通安全的心得体会(精选17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将经验内化成思考的能力和行动的动力。10.通过这次实践,我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应用和理解,也发现了自己在实践中的不足和改进的空间。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